“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经验与体会 PPT课件
合集下载
名老中医冯文忠临证经验总结PPT课件
![名老中医冯文忠临证经验总结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93b2a2ac8d376eeaeaa31e0.png)
强调“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理论的灵活运用
在肝病的发展过程中,湿热之邪是最常见的致病因素,既有单独致 病,又有相兼为病,而相兼为病较为常见。因此,在立法用药时,不仅 要考虑肝胆湿热,还要兼顾胃腑热盛之证,加用芒硝、大黄、知母等泻 热养阴之品。而湿热之邪所致黄疸、积聚、鼓胀等证,如出现以上诸症, 亦应如此。清代中叶,温病学派创始人叶天士独创“胃阴学说”。同时 提出“腑宜通即是补”,主张用降胃之法,使胃气降则和。因此,在湿 热、气滞、食滞等实邪困抑中焦之时,我们还应知常达变,注意阳明胃 腑之病症,以通为用。且在应用大量苦寒清热之品时,既要考虑苦寒败 胃,又要看到热邪伤阴,而斟加养阴之品。
湖北 黄石435000
名医冯文忠简介
冯文忠,男,主任医师,湖北省知名老中医。曾担任湖北省第三 届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省中医院内科分会委员、脾胃病专业委员会 委员、湖北省第一届中西结合男科专业委员会委员、黄石市第五届中 医药学会理事长、黄石市性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石市艾滋 病防治中医专家组组长。先后参与《参射活络丸研究》和《烧伤喷雾 剂》两次科研课题,该两次科研分别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黄石市 科技二等奖。担任《心脑病证治精要》副主编,《中医病机论》副主 编,先后在各杂志期刊和省学术年会发表或交流论文20余篇。
五、剂型各异,择善而从
传统的中药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丹剂等,冯师认 为不能千篇一律的使用某一剂型。应因人、因时、因场合不 同使用某种剂型。传统的汤剂配制耗费时间,而且口服不利 于急症抢救危重病人,传统的丸剂散剂丹剂有多成固态,体 积大,不利于病人吞服,要灵活善变,择善而从。如对待上 消化道出血的病人,冯师不用拘于汤药、丸剂、散剂,独创 将药物调成糊状剂型给药治疗,每每用之得心应手,效果頗 佳。如冯师的经验方白芨血余炭糊治疗上消化道出血。
学中医体会ppt课件
![学中医体会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6b5580a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63.png)
善于总结经验
学习中要善于总结经验, 不断反思、修正自己的认 识和实践,提高医术水平 。
中医学的思维模式与哲学思考
整体观念
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 ,认为人体与自然环 境、社会环境是相互 联系、相互影响的。
辩证施治
中医治疗疾病采用辩 证施治的方法,根据 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 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形神兼备
中医学关注身体与精 神的统一,认为身心 健康与精神状态密切
融合
在临床实践中,一些医生尝试将中医学与印度吠陀医学、阿 拉伯医学等融合应用,发挥各自的优势,以提高治疗效果。 这种融合有助于推动传统医学的现代化发展,为患者提供更 多治疗选择。
05
总结与展望
学好中医学的关键要素与建议
深入理解中医理论
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 ,要学好中医学,必须深入理解这些理论,并能 够运用它们来解释疾病和指导治疗。
相关。
天人合一
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 是和谐统一的,应顺 应自然规律,达到天
人合一的境界。
中医学对个人健康管理的启示
重视预防
中医强调预防为主,提倡 通过饮食调理、运动锻炼 等方式预防疾病。
自我保健
学习中医知识可以帮助我 们更好地进行自我保健, 如按摩穴位、调理情志等 。
顺应自然
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安排 作息时间,有利于身心健 康。
挑战
中西医结合需要克服不同医学体系之间的理念差异和诊疗方法的冲突,同时需 注意避免过度依赖药物和手术等西方医学手段,而忽略了中医学的整体调理原 则。
中医学与其他传统医学的交流与融合
交流
中医学与其他传统医学在学术交流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 果,如与印度吠陀医学、阿拉伯医学等的交流。通过学术会 议、研究合作等方式,促进了不同传统医学之间的相互了解 和学习。
(推荐课件)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整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PPT幻灯片
![(推荐课件)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整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PPT幻灯片](https://img.taocdn.com/s3/m/9b25442ccc7931b765ce159c.png)
22
典型医案撰写要点
撰写要点
标题
按
语
提
要
案体
23
目录
1 医案概说 2 名老中医典型医案的撰写 3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的整理研究
24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的整理研究
名老中医 学术思想经验
传承研究
25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
•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按学科分类编辑成 内科、外伤科、妇科、儿科、五官科、针灸推拿6 个分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了当代 名老中医临证思辨特点和处方用药经验。
• 名老中医典型医案的撰写,不是简单的编辑、整 理和罗列、堆砌,而是学习、研究、提炼和升华 的过程。要做到对主诊者学术思想和临证思辨特 点有深入的研究,通过医案的叙议,成为一个有 机的、缜密的、连续的和精练的学术成果展示。
20
中医医案的构成
医 案
21
信息要点
1. 性别:男女不同,其个体差异不同,因此用药不同,组方配伍不同。 2. 年龄:关系到后人对处方用药的理解,相对来讲,年老、年少者因其气已衰
•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是全面采用传统研 究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大规模的医案研 究。研究方法是:采用普查式对全国名老中医医 案进行研究,采用章节式进行类案整理研究,将 医案明确为提要、案体、按语三部分,并将每案 特点予以提要。
26
名老中医医案现状
资料失真
格式凌乱
现状
经验不全
挖掘不深
27
17
刻效于何时者,逐款辨之不差,以病之新 久、五行定痊期也。若是,则医案之在人 者,工拙自定,积之数十年,治千万人而 不爽也。”这确实是进行医案研究的法律 准绳。
18
目录
典型医案撰写要点
撰写要点
标题
按
语
提
要
案体
23
目录
1 医案概说 2 名老中医典型医案的撰写 3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的整理研究
24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的整理研究
名老中医 学术思想经验
传承研究
25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
•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按学科分类编辑成 内科、外伤科、妇科、儿科、五官科、针灸推拿6 个分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了当代 名老中医临证思辨特点和处方用药经验。
• 名老中医典型医案的撰写,不是简单的编辑、整 理和罗列、堆砌,而是学习、研究、提炼和升华 的过程。要做到对主诊者学术思想和临证思辨特 点有深入的研究,通过医案的叙议,成为一个有 机的、缜密的、连续的和精练的学术成果展示。
20
中医医案的构成
医 案
21
信息要点
1. 性别:男女不同,其个体差异不同,因此用药不同,组方配伍不同。 2. 年龄:关系到后人对处方用药的理解,相对来讲,年老、年少者因其气已衰
•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是全面采用传统研 究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大规模的医案研 究。研究方法是:采用普查式对全国名老中医医 案进行研究,采用章节式进行类案整理研究,将 医案明确为提要、案体、按语三部分,并将每案 特点予以提要。
26
名老中医医案现状
资料失真
格式凌乱
现状
经验不全
挖掘不深
27
17
刻效于何时者,逐款辨之不差,以病之新 久、五行定痊期也。若是,则医案之在人 者,工拙自定,积之数十年,治千万人而 不爽也。”这确实是进行医案研究的法律 准绳。
18
目录
名医之路、治病思路与经验幻灯片
![名医之路、治病思路与经验幻灯片](https://img.taocdn.com/s3/m/3bc75c9b1711cc7930b716b6.png)
育阴的同时不忘清热,也就是要做到“清养并用〞 ;本型阴虚易造成水火不济,主要表现为失眠多梦 ,心慌烦躁等,此时可加用交泰丸等类方药,以交 通心肾。
肾阳虚,主要表现为眩晕头痛,腰膝酸软,或疼痛 ,面白,畏寒肢冷,大便稀薄,小便清长,夜尿多 ,倦怠乏力,或有水肿,舌淡苔薄白,脉沉。治以 温阳补肾。方剂常选右归丸、?济生?肾气丸等,常 用的中药有制附子、肉桂、仙茅、仙灵脾、杜仲、 肉苁蓉、菟丝子等。
“杂质〞也就具有了一定的“名分〞——许 许多多黑色食品的特殊营养价值得到了充分 的肯定。
当我们了解到花中多含芳香烃、挥发油,具 有扩张毛细血管〔发散〕的作用时——“诸 花皆升〞
但对于那些至今还不能对其“所以然〞做出 解释的理论、技艺,又该如何对待呢?
中医之所以在当代还没有消亡的根本原因, 恰在于此。
为何要用千里以外的流水?……——集合构 成了“半夏汤〞的效能——纠正体内“阴阳 之气不通〞的病态。
作者断言:“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 卧立至。〞
“吃什么,补什么〞——类比思维方式—— 食疗:那么吃只红色的袜子能治什么病呢?
中医言“白糖补气、红糖补血〞
红糖含有些杂质而已
一样器官的化学构成极为相近时,市场上出 售的“猪肚子〞〔胃〕那么往往被刮去了内 膜——用于生产某种胃药;
益肾
肾气虚衰,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耳鸣耳聋、记 忆力减退,不耐寒热,乏力、无明显的阴阳偏盛偏 衰的表现,发白、齿摇、腰膝酸软、倦怠嗜卧、夜 间尿频多,脉象沉弱。治以平补阴阳,化生肾气。
金匮肾气丸、大补元煎等
要点是患者无阴阳偏盛偏衰的表现,既不耐寒,也 不耐热,具有肾阴虚和肾阳虚共同表现,如记忆力 减退,腰膝酸软,倦怠嗜卧等。
除实践经历外,类比方式可谓古代建立药效之说的 最重要途径之一。
肾阳虚,主要表现为眩晕头痛,腰膝酸软,或疼痛 ,面白,畏寒肢冷,大便稀薄,小便清长,夜尿多 ,倦怠乏力,或有水肿,舌淡苔薄白,脉沉。治以 温阳补肾。方剂常选右归丸、?济生?肾气丸等,常 用的中药有制附子、肉桂、仙茅、仙灵脾、杜仲、 肉苁蓉、菟丝子等。
“杂质〞也就具有了一定的“名分〞——许 许多多黑色食品的特殊营养价值得到了充分 的肯定。
当我们了解到花中多含芳香烃、挥发油,具 有扩张毛细血管〔发散〕的作用时——“诸 花皆升〞
但对于那些至今还不能对其“所以然〞做出 解释的理论、技艺,又该如何对待呢?
中医之所以在当代还没有消亡的根本原因, 恰在于此。
为何要用千里以外的流水?……——集合构 成了“半夏汤〞的效能——纠正体内“阴阳 之气不通〞的病态。
作者断言:“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 卧立至。〞
“吃什么,补什么〞——类比思维方式—— 食疗:那么吃只红色的袜子能治什么病呢?
中医言“白糖补气、红糖补血〞
红糖含有些杂质而已
一样器官的化学构成极为相近时,市场上出 售的“猪肚子〞〔胃〕那么往往被刮去了内 膜——用于生产某种胃药;
益肾
肾气虚衰,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耳鸣耳聋、记 忆力减退,不耐寒热,乏力、无明显的阴阳偏盛偏 衰的表现,发白、齿摇、腰膝酸软、倦怠嗜卧、夜 间尿频多,脉象沉弱。治以平补阴阳,化生肾气。
金匮肾气丸、大补元煎等
要点是患者无阴阳偏盛偏衰的表现,既不耐寒,也 不耐热,具有肾阴虚和肾阳虚共同表现,如记忆力 减退,腰膝酸软,倦怠嗜卧等。
除实践经历外,类比方式可谓古代建立药效之说的 最重要途径之一。
(医学课件)脾胃病学术思想与经验应用体会PPT幻灯片
![(医学课件)脾胃病学术思想与经验应用体会PPT幻灯片](https://img.taocdn.com/s3/m/ae07f754b84ae45c3b358c4e.png)
必波及各脏,即所谓“脾通四脏”。
14
1、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
水湿阻滞、湿热蕴结非脾实,本于脾虚。 脾虚失其健运,生湿,湿停则易阻滞气机,
气有余可生热,故湿热蕴结。 其本在脾虚,湿热为标实。
15
1、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
脾无阴虚,胃有阴虚。
脾为阴之至阴,喜燥而恶湿。其运化水谷 之精微依靠脾气、脾阳。
舌体、舌质、舌苔的不同变化是辨证的基础
舌体胖大甚至边有齿痕 舌质淡或红
舌苔黄腻或白腻 舌苔厚腻粗糙
舌边或舌尖的偏红
脾气虚程度 脾胃寒热
脾胃寒湿或湿热 脾胃湿盛 肝火心火
8
四诊合参,诊病重视望舌诊脉
舌体胖大、舌苔正常 舌体胖大、舌质淡、苔薄白
舌体胖大、舌苔白腻 舌体胖大、舌质淡、苔腻
舌体胖大、舌苔黄腻
燥为阳,湿属阴,脾喜燥而恶湿——阳常 不足,湿(阴)常有余,故无阴虚。
16
2、治胃必实脾,健脾必和胃
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必致胃实; 胃腐熟无力,失于和降,亦致脾虚。
因而治法上,治胃必健脾,健脾必和胃。
如脾虚为主,当补重于消。如以胃实为主, 治在消重于补。临证分清病机,根据主次, 随证治之。
19
4、治脾胃病必须紧密联系肝
李老认为,人是有机的整体,脾胃与其他脏 腑相互依存,五脏六腑皆禀受脾胃之营养运化 ,而发挥其生理作用。因而脾胃的病变必然影 响他脏腑,其他脏腑阴阳之失调也必然影响脾 胃。而在诸脏腑中,肝脏与脾胃的关系更为密 切。如情志伤肝,肝郁气滞,失其疏泄条达, 横逆脾胃可导致脾胃升降失常,即所谓木郁克 土;如饮食损伤脾胃;或久病脾胃虚弱,湿阻 中焦,肝气失其正常的疏泄条达,均可导致肝 脾失调或肝胃不和,即土壅木郁。
14
1、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
水湿阻滞、湿热蕴结非脾实,本于脾虚。 脾虚失其健运,生湿,湿停则易阻滞气机,
气有余可生热,故湿热蕴结。 其本在脾虚,湿热为标实。
15
1、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
脾无阴虚,胃有阴虚。
脾为阴之至阴,喜燥而恶湿。其运化水谷 之精微依靠脾气、脾阳。
舌体、舌质、舌苔的不同变化是辨证的基础
舌体胖大甚至边有齿痕 舌质淡或红
舌苔黄腻或白腻 舌苔厚腻粗糙
舌边或舌尖的偏红
脾气虚程度 脾胃寒热
脾胃寒湿或湿热 脾胃湿盛 肝火心火
8
四诊合参,诊病重视望舌诊脉
舌体胖大、舌苔正常 舌体胖大、舌质淡、苔薄白
舌体胖大、舌苔白腻 舌体胖大、舌质淡、苔腻
舌体胖大、舌苔黄腻
燥为阳,湿属阴,脾喜燥而恶湿——阳常 不足,湿(阴)常有余,故无阴虚。
16
2、治胃必实脾,健脾必和胃
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必致胃实; 胃腐熟无力,失于和降,亦致脾虚。
因而治法上,治胃必健脾,健脾必和胃。
如脾虚为主,当补重于消。如以胃实为主, 治在消重于补。临证分清病机,根据主次, 随证治之。
19
4、治脾胃病必须紧密联系肝
李老认为,人是有机的整体,脾胃与其他脏 腑相互依存,五脏六腑皆禀受脾胃之营养运化 ,而发挥其生理作用。因而脾胃的病变必然影 响他脏腑,其他脏腑阴阳之失调也必然影响脾 胃。而在诸脏腑中,肝脏与脾胃的关系更为密 切。如情志伤肝,肝郁气滞,失其疏泄条达, 横逆脾胃可导致脾胃升降失常,即所谓木郁克 土;如饮食损伤脾胃;或久病脾胃虚弱,湿阻 中焦,肝气失其正常的疏泄条达,均可导致肝 脾失调或肝胃不和,即土壅木郁。
中医学习心得交流PPT课件
![中医学习心得交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d378898c5da50e2524d7fed.png)
蛎、浙贝母、莪术、王不留行、猫爪草。(陈:乌梅) 更年期综合症:合桂枝汤(柴胡桂枝汤)。 甲状腺炎发热:重用柴胡(大于30g)。 注:小柴胡汤的辨证特点在于抓主症。
岳仁宋老师临床经验介绍
消痤汤:
党参15g 茯苓15g 炒白术15g 炙甘草5g
陈皮15g 桑白皮15g 牡丹皮15g 黄芩15g
连翘15g
白花蛇舌草15g
薏苡仁15g
浙贝母15g 鸡血藤30g
常加:白芷、皂角刺(痤疮硬时加)、猫爪草、桔梗
热象不明显时去掉连翘、白花蛇舌草,或减量。
严重的可配合中成药:姜黄消痤搽剂。
破后有炎症用: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
岳仁宋老师临床经验介绍 外感方:川芎茶调散合九味羌活丸
防风 荆芥 川芎 薄荷 羌活 苍术 白芷 细辛 黄芩 生地黄 甘草 注:只适用于风寒湿邪,风热、湿热之邪不宜。
岳仁宋老师临床经验介绍
失眠,精神情志障碍 (1)、安神定志丸
龙骨30g 牡蛎30g 磁石30g 珍珠母30g 首乌藤30g 酸枣仁30g远志15g 石菖蒲15g (2)、经方酸枣仁汤(酸枣仁、川芎、知母、茯苓、甘草 )、黄连阿胶汤(黄连、黄芩、芍药、鸡子黄、阿胶)、 百合地黄汤(百合、生地黄)、 防己地黄汤(防己、桂 枝、防风、甘草)、竹皮大丸(竹茹、石膏、桂枝、白薇 、甘草)以及《内经》中的半夏怵米汤(法半夏、高粱米 )。
中医学习心得交流
目录
中医基础理论与知识 对中医经典的感悟 跟师,理论联系实践 总结经验与教训
中医基础理论与知识
中医的基础主要包括: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诊断学; 中药学; 方剂学。
《中基》与《黄帝内经》
《金匮真言论》、Βιβλιοθήκη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离合论》、《 阴阳别论》中的“阴阳”理论。
岳仁宋老师临床经验介绍
消痤汤:
党参15g 茯苓15g 炒白术15g 炙甘草5g
陈皮15g 桑白皮15g 牡丹皮15g 黄芩15g
连翘15g
白花蛇舌草15g
薏苡仁15g
浙贝母15g 鸡血藤30g
常加:白芷、皂角刺(痤疮硬时加)、猫爪草、桔梗
热象不明显时去掉连翘、白花蛇舌草,或减量。
严重的可配合中成药:姜黄消痤搽剂。
破后有炎症用: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
岳仁宋老师临床经验介绍 外感方:川芎茶调散合九味羌活丸
防风 荆芥 川芎 薄荷 羌活 苍术 白芷 细辛 黄芩 生地黄 甘草 注:只适用于风寒湿邪,风热、湿热之邪不宜。
岳仁宋老师临床经验介绍
失眠,精神情志障碍 (1)、安神定志丸
龙骨30g 牡蛎30g 磁石30g 珍珠母30g 首乌藤30g 酸枣仁30g远志15g 石菖蒲15g (2)、经方酸枣仁汤(酸枣仁、川芎、知母、茯苓、甘草 )、黄连阿胶汤(黄连、黄芩、芍药、鸡子黄、阿胶)、 百合地黄汤(百合、生地黄)、 防己地黄汤(防己、桂 枝、防风、甘草)、竹皮大丸(竹茹、石膏、桂枝、白薇 、甘草)以及《内经》中的半夏怵米汤(法半夏、高粱米 )。
中医学习心得交流
目录
中医基础理论与知识 对中医经典的感悟 跟师,理论联系实践 总结经验与教训
中医基础理论与知识
中医的基础主要包括: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诊断学; 中药学; 方剂学。
《中基》与《黄帝内经》
《金匮真言论》、Βιβλιοθήκη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离合论》、《 阴阳别论》中的“阴阳”理论。
中医药传承发展的心得学习PPT
![中医药传承发展的心得学习PPT](https://img.taocdn.com/s3/m/789bcc9c856a561253d36f34.png)
伍 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开放创新发
展
十 四 挖掘和传承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精髓
加强典籍研究利用,编撰中华医藏,制定中医药典籍、 技术和方药名录,建立国家中医药古籍和传统知识数字图书 馆,研究制定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条例。加快推进活态传承, 完善学术传承制度,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 艺传承,实现数字化、影像化记录。收集筛选民间中医药验 方、秘方和技法,建立合作开发和利益分享机制。推进中医 药博物馆事业发展,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把中医药文 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中小学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文化教育, 使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
二 筑牢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地
扩大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中医专业医学生规模,在 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中积极招收中医医师,鼓励实行中 医药人员“县管乡用”,鼓励退休中医医师到基层提供服 务,放宽长期服务基层的中医医师职称晋升条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健全全 科医生和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机制。支持中医 医院牵头组建医疗联合体。各级中医医院要加强对基层中 医药服务的指导。
五 强化中医药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
结合实施健康中国行动,促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 程升级。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丰富中医治 未病内容,鼓励家庭医生提供中医治未病签约服务, 到2022年在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推广20个中医 治未病干预方案。大力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太极 拳、健身气功(如八段锦)等养生保健方法,推广体 现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
十 加强中药质量安全监管
以中药饮片监管为抓手,向上下游延伸,落实中药生产企业 主体责任,建立多部门协同监管机制,探索建立中药材、中药饮 片、中成药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追溯体系,用5年左右时间,逐 步实现中药重点品种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强化中成 药质量监管及合理使用,加强上市产品市场抽检,严厉打击中成 药非法添加化学品违法行为。加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监测。推 进中药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将其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 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加大失信联合惩戒力度。完善中药质 量安全监管法律制度,加大对制假制劣行为的责任追究力度。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经验与体会课件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经验与体会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e81736d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4f.png)
总结报告内容
一、 “十一五”课题完成 过程的回顾
二、 传承工作的体会
三、 关于中医传承的建议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经验与体会
•1
一、“十一五”课题完成过程的回 顾
•
1.申报前的准备工作
思想惶恐 信心不足
切合实际 的路线图 不易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经验与体会
•2
一、“十一五”课题完成过程的回 顾
• 周围动脉缺血性疾病的病机为:肾阳虚,脾阳虚, 肺气不充,心气不足,阳气不能达四末,精血不 能濡养肌肤,致使肌肤枯槁发生坏疽或溃疡;若 寒湿聚于内瘀久化热,热则肉腐成为湿性坏疽。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经验与体会
•12
二、传承工作的体会
• 4、治瘀贯穿周围血管疾病的始末 • 周围血管疾病以“瘀”论治。 • 痛为血瘀;久病入络之血为之血瘀;污秽之血为之血
• 2.课题完成的规划工作
• 为了使中医能很好地继承发展下去,并保证项 目实施的真实性,我们选择了认真策划、排列 组合,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状态下,将课题组 的同志分成三组 :
• 第一组为课题的工作指导组 • 第二组是资料书写上传组 • 第三组负责临床资料的收集总结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经验与体会
•8
二、传承工作的体会
• 1、法于自然,和于术数 • 孔子在《中庸》中云:“天命之谓道,率性之
为道,修道之为教……” • 《内经》中的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
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灵之府 也,治病必求于本” • 以内经概况,应为治病遵循的法则。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经验与体会
•10
二、传承工作的体会
一、 “十一五”课题完成 过程的回顾
二、 传承工作的体会
三、 关于中医传承的建议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经验与体会
•1
一、“十一五”课题完成过程的回 顾
•
1.申报前的准备工作
思想惶恐 信心不足
切合实际 的路线图 不易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经验与体会
•2
一、“十一五”课题完成过程的回 顾
• 周围动脉缺血性疾病的病机为:肾阳虚,脾阳虚, 肺气不充,心气不足,阳气不能达四末,精血不 能濡养肌肤,致使肌肤枯槁发生坏疽或溃疡;若 寒湿聚于内瘀久化热,热则肉腐成为湿性坏疽。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经验与体会
•12
二、传承工作的体会
• 4、治瘀贯穿周围血管疾病的始末 • 周围血管疾病以“瘀”论治。 • 痛为血瘀;久病入络之血为之血瘀;污秽之血为之血
• 2.课题完成的规划工作
• 为了使中医能很好地继承发展下去,并保证项 目实施的真实性,我们选择了认真策划、排列 组合,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状态下,将课题组 的同志分成三组 :
• 第一组为课题的工作指导组 • 第二组是资料书写上传组 • 第三组负责临床资料的收集总结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经验与体会
•8
二、传承工作的体会
• 1、法于自然,和于术数 • 孔子在《中庸》中云:“天命之谓道,率性之
为道,修道之为教……” • 《内经》中的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
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灵之府 也,治病必求于本” • 以内经概况,应为治病遵循的法则。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经验与体会
•10
二、传承工作的体会
中医内科临床经验总结与交流课件
![中医内科临床经验总结与交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3f801b2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9c.png)
未来中医内科临床发展的展望与挑战
展望
未来,中医内科将在临床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挖掘和整理中医内科的 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特色疗法,进一步完善中医内科的理论体系和诊疗规范 ,推动中医内科的全面发展。
挑战
面对现代医学的冲击和竞争,中医内科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临床水平和科研能 力,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医疗市场挑战。
与同行交流学习,共同进步的意义与价值
意义
与同行交流学习是中医内科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分享临床经验、探讨学术问题 、研究治疗方法,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升中医内科的临床水平和学 术地位。
价值
共同进步是中医内科交流的终极目标。在交流中,我们不仅可以学到新的知识和 技术,还可以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为中医内科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案例二:分享一个类风湿性关节炎的 案例,讨论中医治疗策略,以及治疗 效果和患者反馈。
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实际课件中,可 以邀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医师进 行讲解,结合其个人经验和实际案例 ,使内容更加丰富和生动。
04
中医内科临床实践与体会
与西医结合治疗的体会
中西医结合优势
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结合治疗能够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提高 治疗效果。
气血津液理论
气血津液概述
阐述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功 能及其相互关系,强调气血津液 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气血津液失调
分析气血津液失调的病因、病机及 临床表现,探讨调理气血津液的方 法。
气血津液辨证
通过观察患者气血津液的变化,判 断疾病的性质、发展趋势,指导中 医内科临床的诊疗过程。
病因病机理论
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养生与康复指导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持续改进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