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比较表

合集下载

明治维新、戊戌变法、俄农奴制改革、洋务运动比较

明治维新、戊戌变法、俄农奴制改革、洋务运动比较

力量相对较强;统治阶级内部发生较大分化。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很不充分;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比较强大。

(2)领导力量:日本中下级武士拥有较强大武装力量,通过武装倒幕使天皇掌握实权,改革的阻力相对薄弱。

中国改良派不能发动群众,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寄希望于毫无实权的皇帝,虽然颁布一系列改革昭书,但根本无法实施。

3)国际环境:日本明治维新期间,世界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的高潮还未到来。

西方列强正加紧侵略中国,客观上也为日本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维新变法期间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迫切需要开拓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市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样的情况下变法图强,为帝国主义所不容相同点(1)背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要求;都面临着统治危机而被迫进行改革。

(2)方式:都由统治者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3)内容: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影响: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都有大量封建残余势力;在改革后对外侵略扩张。

不同点:(1)领导:日本在武装倒幕,推翻幕府统治后由明治政府实行改革。

俄国完全自上而下,由沙皇签署废奴法令而进行。

(2)内容:日本以各种法令,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废除禁止买卖土地法令等方式进行。

俄国则以解放农奴,赎买份地方式进行。

相同点:①背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向西方学习。

②目的: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③影响:都从西方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军队和学堂。

不同点:结果不同。

到19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洋务运动失败,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并发展成为亚洲强国。

结果不同的原因:①日本明治维新通过倒幕战争扫除了改革的障碍,而洋务运动受到顽固守旧势力的阻挠。

②明治维新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对封建制度进行全面冲击,获得成功。

而洋务派是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只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最终因封建统治的腐朽而失败。

洋务运动 戊戌维新 清末新政 明治维新

洋务运动 戊戌维新 清末新政 明治维新

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变法不同之处(一)历史背景不同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朝统治危机出现,半殖民地逐步加深的情况下,清朝统治者内部部分成员为解决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运动,列强坚船利炮入侵)而引起的;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则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惨败,新的强大的民族危机迫在眼前,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激起了新的民族觉醒,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两方文化碰撞中形成了要救国只有维新变法,要维新只有学习外国的新思维;(二)改革指导思想不同洋务运动的日的与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两学为用”,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标。

戊戌维新变法是在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学结合起来,开民权、设议会、废科举,也就是在一定范围改造“中体”。

如果说前者是新瓶装旧酒的话,后者则是旧瓶装新酒。

(三)性质不同洋务运动是在封建制度下,在封建思想指导下,在维护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

而戊戌维新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维新突破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的局限,主张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制度。

(四)侧重点不同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侧重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对封建儒学统治予以坚守,属于器用层面的改革。

而戊戌维新运动侧重于对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学习与传播,从其最大效果来看,它更是一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启蒙运动,属制度层面的改革。

(五)过程与结果不同洋务运动由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实权派推动,首先是采用西方练兵和大量购置西式武器,同时大力仿照西方设厂制造小组的成功贡献自己的力量。

由于分组比较合理,所以合作学习进展得比较顺利,同学们积极参加小组的学习活动,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相同之处(一)历史背景相似二者改革的发生历史背景都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为了整个民族国家的生存发展富强所逼迫产生出来的。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对比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对比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对比众所周知,同是在外遭受西方列强的步步紧逼侵略在内起义运动风起云涌的两个国家,中国和日本都采取了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

改革同是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明治维新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的洋务运动却以失败告终,即便是三十年后看似更开明的戊戌变法,仍然不能使中国摆脱内忧外患的窘境。

原因何在?首先从日本明治维新谈起。

明治政府实施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

当时身为旧势力的幕府已是众矢之的,尽管资产阶级不成熟,但是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成了倒幕运动的主力军,为改革扫清了障碍。

新政府成立之后,很快颁发了一系列雷厉风行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

更重要的是,日本人面对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能够力促团结(民族主义),结合成一股影响力远胜于传统守旧派的强大势力,也确立排除改革障碍的决心;加上明治维新过程中,向西方进行各方面学习(相对于洋务运动)的彻底性,并改变政治制度为君主立宪制,最终使日本得以快速崛起。

同时,由于日本是个蕞尔小国,西方列强并不太重视,加上当时世界处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因此日本所处的国际环境还是较为有利的。

反观中国。

洋务运动是开明的官僚开展的一场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但是即使最开明的官僚林则徐也认为中国“独火器乃不能及”,中国千年延续的政治制度仍是最完美不可更改的。

而且清廷为了保有既得利益,只提倡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而极力避免触及政治改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封建势力还根深蒂固,落后的土壤中怎么能孕育出文明的果实呢?所以洋务运动虽然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并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更没能改变中国领土被一步步蚕食的处境。

再看戊戌变法。

它是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的一场救亡图存革命。

开明的维新派认识到中国的制度不如西方,甚至不如日本,因此要改良清朝的政治制度,但仅仅是小修小补,本质上仍然拥护封建王朝。

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之比较

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之比较
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之比较
董以山
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国发生了洋务运动,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由于二者是发生在大体相同的国际背景之下和大体相同的时间里,更由于二者在某些口号和形式上有类似之处,因此人们往往愿意将二者进行比较。
一、 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是日、中两国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两种性质不同的社会运动
另外,日本在幕府时代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天皇并无实权,幕府末期掌握实权的幕府统治者又不得人心,在对内对外政策上引起了国内人民的不满,出现了统治危机,这使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得以发动并且胜利。无实权的天皇和下层的资产者可以联合以夺取实权,下层的资产者又可以利用天皇的名义去反对幕府统治者,这些条件在中国是没有的。
日本在1603年建立了德川幕府制度,结束了日本长期的战乱状态,国内出现了一个相对和平安定的局面,形成了统一的市场,社会经济有了一定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
在农村,出现了商人阶层,他们用自己的资金或借助于城市中的大批发商的贷款,把农产品收购起来转卖给上一层的商人或城市中的大批发商,从中获得商业利润。在棉织业中也出现了“换棉”和“租机”形式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手工业中出现了作业分工的集中的工场手工业,1867年私营的雇十人以上的手工工场已有400多家。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社会中已出现了资产阶级,他们在经济上有一定势力。在幕府末年,大商业和高利贷也有较大发展,城市中已经出现了一批叫做“株仲间”的商业垄断组织。有些商人已凭借手中的经济势力参与政治。据记载仅日本大阪市富商和高利贷借给封建主大名的债款就高达六千万两黄金,每年利息就相当于大米三百万担。有此富商和高利贷者已不仅能凭借经济势力挟制大名,而且还直接参与藩政。当时已出现的资产阶级虽然经济上有了这种势力,但在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被视为下等阶级。另外,日本社会还有一个中国社会所没有的武士阶级,他们是封建统治者固定的亲兵,不事生产,只能依靠禄米生活。幕府统治末期,由于财政困难,幕府和各藩经常削减和停发下级武士的禄米,使一大批下级武士和家属生活异常困苦。这迫使不少武士冲破封建等级观念和封建法规的束缚,抛弃武士身份去从事商业和手工业,转为教师和医生等。有的甚至直接把武士身份转让给大商人,自己做商人家中的养子,直接同高利贷和商人资产阶级结合起来。这些资产阶级化了的武士的出现和他们改革社会的政治要求使弱小的资产阶级有了同盟者,而且资产阶级化了的下级武士中的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水平和组织能力方面又高于资产阶级,有些就成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和明治维新运动的领导力量。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19世纪60年代起,中日两国都开始了近代化改革的进程。

这不是偶然的,两国都是在内忧外患的状况下而走上改革道路的。

然而不同的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逐步强大,中国屡次改革却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反而加剧了列强的瓜分脚步。

近代化伊始,中日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正是这些不同的地方,造成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差别。

第一: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统治者仍然极其厌恶和蔑视西方的一切,在1842----1856年两次战争之间的十几年中,面对西方扩张主义的挑战几乎没有做什么。

只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再次战败的刺激下,才出现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以达到自强之目的。

然而即使是洋务派也仍然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因而向西方学习也就只能局限于先进的军事技术方面。

喊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

日本面对西方侵略做出的反映则要比中国快的多,他们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很快便提出了全方位向西方学习的方针。

中国进行洋务运动的直接原因是利用西方先进武器对付当时的太平天国运动,以维护日益腐朽的清政府的统治。

而日本则在明治维新前夕推翻了封建没落的幕府统治,从而为改革扫清了道路。

第二:两国领导力量的区别:中国为清政府中的洋务派,其势力主要不在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方面。

他们对当时掌握清政府实权的慈禧太后既没有大胆"驳议"的勇气,更没有夺取政权、取而代之的要求。

慈禧太后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为保护清政府统治暂时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然而其实她仍然是脚踏顽固派、洋务派两条船,身在曹营心在汉,犹豫徘徊,多方掣肘,致使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仅凭几个地方上热心洋务的总督、巡抚去搞,力量分散。

洋务运动犹如大海中无人掌舵的大船,摇摆着不知驶往何方。

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则是下级武士,他们原本属于统治阶级的组成部分,然而幕藩体制下的日本在任命官吏时,都遵循世袭门阀原则,对武士都严格按照上、中、下的高低进行选择。

明治维新戊戌变法对比表

明治维新戊戌变法对比表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发言论
军事方面
实行征兵制,建立近代化军队
训练新式军队
结果
日本逐步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摆脱了被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命运
失败,促使资产阶级的斗争由改良转向革命。
启示
1、脱离人民群众;2、采取改良道路,不符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3、资产阶级力量薄弱,依靠一位没有实权的皇帝。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明治维新(1868年)
戊戌变法(1898年)
时代背景
国内
列强入侵激化了国内矛盾;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陷入极端孤立地位
清政府对内依靠汉族官僚地主,对外妥协退让,共同绞杀人民革命,守旧势力强大
国际
世界处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期
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并开始瓜分中国
领导者
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级武士
有资产阶级倾向的知识分子、士大夫
参与者
反幕府的强藩、广大农民、市民、商人、手工业者
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
改革措ຫໍສະໝຸດ 施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方面
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社会生活方面
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相同点:1. 背景相同——两者都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两国都面临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受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的前提下发动的运动。

2. 目的相同——都是要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亡,巩固统治。

3. 内容相同——两者都从西方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化企业、新式军队,进行了教育改革,这都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的不可阻挡。

4. 方式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不同点:1. 具体措施不同:(1)政治方面:日本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身份制,取消武士特权,建立新的近代天皇制政治体制。

中国洋务运动没有触动封建专制制度。

(2)经济方面:中国洋务运动主要办了一些军事和民用企业。

官办企业生产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管理机构为封建衙门式管理,大权操在封建官僚手里。

贪污腐败现象严重,企业缺乏活力与动力。

民用企业则垄断了某些行业,且清政府对民间私人办厂实行严格限制。

导致中国民族资本无从发展。

日本大力进行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政府投资兴办了一些近代工业,同时鼓励私人资本发展。

推动了民间企业的兴起。

(3)教育方面:中国只办了三十多所培养翻译、军事、科技人才的新式学校,选送了几批出国留学生,原有的教育体制、八股取士制度未有丝毫的触动。

日本推行"文明开化"政策,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简称“西化”,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建立全民义务教育制度。

(4)军事方面:日本废除了旧时的封建征兵制,建立了一支富于武士道精神、绝对效忠天皇的新式军队,积极准备对为侵略扩张。

中国洋务运动创办了一系列的军事工业,培养了一批近代军事人才,然而迂腐的封建统治者终究领导不好一直新式的军队,政治的腐败导致军事成果最终化为乌有。

3.阻力不同。

洋务运动外受西方列强,内受封建顽固势力的严重阻挠;日本幕府体制专制色彩较轻,倒幕运动的胜利扫除了改革的障碍。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
2012-4-21
2012-4-21
惊 破 太 平 梦
几 只 蒸 汽 船
2012-4-21
国际环境
国际上英美对二者的前期态度基本相同,但 支持程度显著不同 * 对日:竞相扶植,并从经济、教育、军事、 思想上给予直接的物质军事援助;日本是小 国,地位不重要,列强争夺不激烈 * 对中:虽有赞助之举,从未提供实质性的 帮助;中国地大物博,列强竞相瓜分
君民共主、学习西方;在保存封建阶级特权的前提下, 君民共主、学习西方;在保存封建阶级特权的前提下,以改革 为手段 皇权专制与西方议会政治的结合
2012-4-21
续表:
明治维新 政治上, 废藩置县 废藩置县”;实行“四民平 内容 (1)政治上,“废藩置县 ;实行 四民平 政治上 等”;颁布《日本帝国宪法》,建立近 ;颁布《日本帝国宪法》 代天皇制。 代天皇制。 (2)经济上,改革币制;实行土地私有 经济上, 经济上 改革币制; 推行“殖产兴业 政策, 殖产兴业”政策 制;推行 殖产兴业 政策,发展资本 主义新经济。 主义新经济。 (3)文化上,倡导“文明开化 ,建立近 文化上,倡导 文明开化”, 文化上 文明开化 代教育体制;生活习俗倡导西化。 代教育体制;生活习俗倡导西化。 (4)军事上,建立近代军事体制并辅以 军事上, 军事上 武士道教育 结果 发展健康迅速,由于政治变革、社会 发展健康迅速,由于政治变革、 启蒙、人才建设有机结合比较紧急, 启蒙、人才建设有机结合比较紧急, 日本启蒙思潮得以转化为改造为社会 物质力量,取得了显著的实效。 物质力量,取得了显著的实效。 戊戌变法 (1)政治: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 政治: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 政治 精简机构,裁减冗员。 精简机构,裁减冗员。 (2)经济: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 经济: 经济 设立农工商总局, 展农工商业。 展农工商业。 (3)文教:改革科举制度;鼓励私人 文教: 文教 改革科举制度; 办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 办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 设立译书局。 设立译书局。 (4)军事: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 军事: 军事 建立新式军队, 兵器,按新法练兵。 兵器,按新法练兵。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抵御外来侵略。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改革运动,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宣传维新思想。

清末新政就是清政府的垂死挣扎,名义上是新政,实际上是同改革派拖延时间,没什么作用。

日本明治维新是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的背景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但也使得日本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比较相同之处:(1)都是在西方列强入侵、殖民地的危险加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的背景下,为摆脱困境而实施的变革。

(2)都是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短时期内移植西方的大机器工业,从办军事工业入手,逐渐扩展到民用工业。

不同之处:(1)虽然洋务运动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为主要内容,但就其倡导者来说,是在列强大炮的轰击下,不得已而为之,在他们的思想深处仍寄希望于列强。

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是摧毁幕府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使日本摆脱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危机,走资本主义道路。

(2)洋务运动走的是一条与封建势力、外国资本相勾结的改良之路,必然失败。

而明治维新所推行的政策如“奉还版籍”、“废藩置县”、“地税改革”等较彻底地打击了封建保守势力,逐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比较共同点:(1)都是在本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全面侵略、社会面临着殖民地化或半殖民地化严重危机时所发生的政治运动。

(2)在本质上都是以带有某种半殖民地化色彩的封建社会为母体,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变革。

改革都包括着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等诸方面变革,两个运动所涉及、所要解决的,都不是枝节性的而是社会体制、社会制度问题。

(3)都是由围绕着皇帝的一个政治集团酝酿、引发、组织、施行,自上而下地采取颁布政令、法令等方式进行的。

区别:(1)历史文化背景不同。

日本民族具有开放性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传统。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明治维新比较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明治维新比较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明治维新知识点比较背景主导力量改革方式指导思想改革措施性质作用局限性政治经济文化外部社会阶层自身实力依靠力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西方先进思想技术的传播封建地主阶级开明官僚掌握一定的政治军事权力,在部分地方政府有较大力量和平改良中体西用创办近代军用民用工业创办近代海军创办近代教育,京师同文馆,翻译西方科学著作地主阶级自救运动创办近代工业,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军事力量,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经济侵略,对动了对西方的学习以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专制,具有很强保守性,洋务企业管理落后,效率低下,利润多被官员私吞戊戌变法民族危机加深,光绪皇帝希望以变法挽救危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维新思潮通过学会报刊迅速传播,西方民主思想影响不断扩大德国强占胶州湾的刺激,日本明治维新的启示资产阶级维新派,开明士绅多为知识分子,缺少政治军事力量与经验,脱离群众,实力弱小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和平改良在尽量不触动顽固派利益的前提下进行社会改良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汰闲散机构和官员鼓励工商业发展编练新军建立近代教育体系,创办京师大学堂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变法103天即被镇压,除京师大学堂外全部措施被废除。

但在社会范围内促进了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为了不触动顽固派利益,维新派在措施上做了极大妥协,宪法国会均未提及,只依靠没用实权的光绪帝,盲目相信袁世凯,脱离群众,致使迅速失败明治维新幕藩体制下,下级武士对于现状强烈不满,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遭到闭关锁国与封建制度压制洋学兴起,为明治维新学习西方奠定了基础黑船来航激化国内矛盾,四国炮击下关使日本人认识到同西方的差距和学习西方的必要性,鸦片战争的警示,海国图志的传播下级武士受过良好教育,有实际政治的能力与经验,有军事素养,实力较强以西南四雄藩为后盾,积极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力量雄厚,以明治天皇为号召有合法性自下而上的武力倒幕自上而下的全面西化版籍奉还,废藩置县,四民平等,颁布宪法,设置国会,实行内阁制殖产兴业,兴办官营模范工厂,经营不善后低价转让给私人资本家,扶植民营企业发展创建新式军队,取消武士对军事的垄断,推行义务兵制,灌输武士道精神文明开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向西方学习,排除传统陋习,脱亚入欧封建武士阶层领导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建立君主立宪制,近代工业发展迅速,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政治上保留浓厚的专制主义,军国主义,效仿西方殖民扩张,最终成为二战亚洲策源地。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异同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异同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异同比较总结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在很多方面是存在相似性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首先,从背景上看,两次改革都是在本国受到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严重,社会面临殖民化的严峻形势下进行的。

第二,从性质上看,两者都具有资产阶级维新的性质。

第三,从目的上看,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为了救亡图存,富国强民。

从背景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变法维新之前,中国和日本都在遭受外来势力的践踏,国内都有改变当时状况的强烈呼声。

在中国,从洋务运动开始就提出向西方学习,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以期振兴中华。

戊戌变法更是从制度层面上提出变革要求。

同样,在日本,明治维新以“尊王攘夷”为精神,天皇成为了民族团结、抵御外来入侵的精神中心,于是天皇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以求促进日本各个方面的进步。

第四,从作用上看,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两者在各自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鼓励工商业发展等一系列经济政策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对政治方面的改革使民众获得一定权力,并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对军事的改革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对文教方面的改革培养了大批具有先进思想和技艺的人才,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

明治维新开始了日本有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并使日本逐渐摆脱了民族危机,在促进经济发展、政治民主、军事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方面具有极其重要作用,可以说有了明治维新,才有了现在的日本。

然而,上述这些相同点并没有使两者“同归”,出现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以下几方面上:从变革的经济条件上看,日本是优于中国的。

变革之前,虽然两国封建社会内部都已孕育出资本主义的萌芽,但中国的自然经济具有绝对的优势,力量十分强大,资本主义萌芽只是一个生长在封建经济夹缝之中的弱苗,中国根本还不具备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充分的社会经济前提。

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在幕府统治后期,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一些大名与各藩的大商人相勾结,发展藩营手工业,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鼓励了工商业,因此,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是优于中国的。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比较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比较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比较明治维新(改⾰革主要内容):废藩置县(废除全国各藩,统⼀一为府县,建⽴立中央集权政权),颁布宪法;废除武⼠士制,施⾏行行征兵制;学习⻄西⽅方,兴办⼯工业企业;效仿⻄西⽅方建⽴立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革除旧习,提倡欧美⽣生活⽅方式;⼀一、改⾰革背景(相同)1.1提纲·(明治)19世纪60年年代末;(洋务)19世纪60年年代末⾄至90年年代·受⻄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影响,向⻄西⽅方学习·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欧美侵略略者⼊入侵·有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危险1.2详情·(时间)·⾯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和殖⺠民掠夺,许多亚洲国家,受到了了巨⼤大的冲击,并出现了了严重的⺠民族危机,因此⼀一些国家开始向⻄西⽅方学习、改⾰革,为了了⾛走上独⽴立富强道路路。

·(明治)禁⽌止外国的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也不不允许国外的⽇日本⼈人回国,甚⾄至禁⽌止制造适于远洋航⾏行行的船只。

(洋务)康熙帝⾏行行海海禁政策,为了了防⽌止台湾明郑和防⽌止汉⼈人勾结外国势⼒力力反清。

(原因)保护传统⽂文化:保障本地经济发展,免受外来⼒力力量量的影响:保障国防安全。

!德川幕府:⼜又称江户幕府,1603年年由征夷⼤大将军德川家康在⽇日本江户(今东京)所建。

⾄至1867年年德川庆喜被迫宣布将政权归还给天皇为⽌止,历时265年年。

是⽇日本历史上最强盛也是最后的武家政治组织(武家指武⼠士系统的家族、⼈人物)。

!1853年年,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官⻢马休·佩⾥里里率军抵达⽇日本,逼迫幕府签订⼀一系列列不不平等条约,最终引发倒幕运动。

1868年年德川幕府彻底垮台。

·(明治)举例例:⿊黑船事件;1853年年,美国海海军准将⻢马休·佩⾥里里率军抵达⽇日本,把美国总统⽶米勒勒德·菲尔莫尔写给⽇日本天皇的信交给了了德川幕府,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行贸易易。

比较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

比较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

五、与明治维新相比,戊戌变法失败 的历史启示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于民族资产 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资产阶级改良的道 路行不通。 2.中国的改革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3、要主动开放,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学习 、 外来文明应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开放与自主 创新相结合
4.应避免急躁主义、拿来主义,政治改革的 发动者要有充足的、能使改革措施切实实行 的权力资源 5.转型社会的改革在全面而充分地展开的时 5. 候,一定要在充分协调社会各个利益团体矛 盾的基础上,有理有节地进行。 6.在政治层面改革的同时,经济层面的改革 必须跟上。
(3)脱离民众。维新派没有掌握政权,仅依靠一个没有实 权的光绪皇帝发号施令,希望通过和平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来实现他们的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原本维新派应该与会党 民众的斗争相结合,以造成强大的声势,迫使当权者采取相 应的改革措施,但维新派却采取了脱离人民群众的方针,甚 至害怕和敌视民众,他们之所以要倡导变法,其理由之一就 是为了抵制“揭竿斩木”之“忧危”。这使维新运动得不到 广大民众的支持,其活动范围仅局限于地主阶级开明派和知 识分子圈子内。此外,维新派还缺乏军队的支持,到了大难 临头,他们才想起兵权,结果被袁世凯出卖。,装备新式兵 按新法练兵。 器,按新法练兵。 改革科举制度; 改革科举制度;鼓励私人办 准许民间创办报馆、 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 设立译书局。 会;设立译书局。
文化上
二、明治维新与戊戌维新的不同点
4.结果不同 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使日本免 于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地, 成功地走上了发展 资本主义的道路, 迅速崛起为东方资本主义强国。 , 戊戌维新:戊戌变法没有给中国带来希望, 它在封建 顽固势力的镇压下, 最终归于失败。

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相同点和不同点:
中国戊戌变法(1898年)与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1)背景相同:改革前两国都是落后的封建国家,资本主义都有一定发展,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2)方式相同:都是本国封建主自上而下进行的;(3)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4)内容相似: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5)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6)作用相同: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1)民族危机程度不同:中国在甲午战争后,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帝国主义在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而日本被美国打开大门后,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化的危机;(2)依靠力量不同:中国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而本国封建派势力又过于强大,而日本则是在推翻本国幕府统治后,下层的大名、武士纷纷支持变法;(3)结果不同:戊戌变法失败了,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4)影响不同:戊戌变法没有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但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而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并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不久后,对中国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比较表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比较表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内容
中心内容是“练兵制器”.以“自强”为目的创办了军事工业;以“求富”为目标创办了民用企业;创办了近代海军;派遣留学生,创办近代学堂.
废藩置县,消灭封建割据势力,成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废除买卖土地的禁令,确认土地私有权.
向西方学习,重视教育,引进技术,废除关卡,迅速发展资本主义.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公车上书”,拉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梁启超在上海办<时务报>宣传变法。严复的《天演论》为维新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
明治维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比较表
洋务运动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时间
19世纪60年代_90年代
19世纪60_70年代
19世纪90年代
代表人物
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
背景(简要回答)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下,清朝统治者内外交困,出现了主张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洋务派.
结局与作用
结局:甲午战争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作用:推动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以后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但是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成为一个具有极大侵略性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
维新派的改革措施,触犯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19世纪中期,美国用大炮打开日本锁国大门,民族危机加剧.
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严重;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目的
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巩固以天皇为首的地主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为发展资本主义创造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世纪中期,美国用大炮打开日本锁国大门,民族危机加剧.
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严重;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目的
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巩固以天皇为首的地主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为发展资本主义创造条件.
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
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性质的改革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内容
中心内容是“练兵制器”.以“自强”为目的创办了军事工业;以“求富”为目标创办了民用企业;创办了近代海军;派遣留学生,创办近代学堂.
废藩置县,消灭封建割据势力,成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废除买卖土地的禁令,确认土地私有权.
向西方学习,重视教育,引进技术,废除关卡,迅速发展资本主义.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公车上书”,拉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梁启超在上海办<时务报>宣传变法。严复的《天演论》为维新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
结局与作用
结局:甲午战争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作用:推动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以后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但是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成为一个具有极大侵略性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
维新派的改革措施,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发动政变,变法失败。
明治维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比较表
洋务运动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时间
19世纪60年代_90年代
19世纪60_70年代
19世纪90年代
代表人物
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
背景(简要回答)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下,清朝统治者内外交困,出现了主张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洋务派.
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