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内涵分析
《三国演义》内涵分析《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内容主要讲述了中国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作品中的各色人物个性鲜明,战争场面生动,情节曲折,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三国演义》的内涵分析。
一、民族精神在《三国演义》中,作者突出了中国民族的战斗精神和民族气节,塑造了大量具有英雄气概的人物形象。
例如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常常以一敌多,孤军奋战,最终取得胜利;曹操、刘备等人则显露出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和责任感,不少时候面对困难和危险仍能坚定不移地维护统一和安定。
这种精神不仅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同时也凸显了东方文化中一种深奥的价值观念。
二、历史思考《三国演义》是一部具有强烈历史意义的小说。
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物和时间,与中国历史紧密相连,作者对历史事实的把握和思考也非常深刻。
在小说中,作者充分展现了自己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判断和评价,例如对于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的分析,对于兵法和战略的解读等等。
本书反复强调了“仁者爱人,智者治人”的观念,对于历史中涉及到权力和利益的问题,作者始终保持了客观、公正和深刻的分析。
三、人性思考《三国演义》中不光是一个个历史英雄和战斗场面,同时也深入探讨了一个个角色的心理和行为。
作品中出现了诸如曹操的心机,刘备的仁义,诸葛亮的谋略等人性思考。
通过塑造人物,展示出了人性的多样性,表达出了对人性道德的思索和探究。
同时,背景设定中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道德观,例如:“仁者爱人,智者治人”、“吾身雋于物,而心忽微于无物”等等思想,让人们深切地感知到其中内涵的深刻与博大。
综上所述,从民族精神、历史思考和人性思考三个方面,我们不难发现《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具有丰富的内涵。
在历经风雨之后,我们深入品味这部经典作品中,似乎也唤醒了内心深处的某种感受。
我们可以从中受到涤荡,潜移默化的陶冶,使自己的人生及未来有更为充实和未来的方向。
浅析《三国演义》思想论文
浅析《三国演义》思想论文1000字《三国演义》是一部描写三国时代历史的长篇小说,在描绘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
本文将从人性、道德、政治等方面对《三国演义》的思想进行分析。
一、人性观在《三国演义》中,人性被描绘为复杂多面的。
有些人本性善良,如刘备、关羽、张飞;而有些人则本性残忍,如吕布、孙策等。
但是,小说中还有很多角色在经历了困境、遭遇磨难后,个性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曹操开始是一个英俊、有理想的青年才俊,但在磨难中逐渐变得残忍暴戾,最终走上了独裁者的道路。
这说明《三国演义》中的人性观是承认人性的复杂性和变化性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道德观在《三国演义》中,道德观被树立为一种精神追求。
例如,刘备就一直坚持高尚的道德标准,比如“以德服人”、“天下为公”等,这也是他争取民心的一大法宝。
相比之下,曹操则常常逆天而行,对待同室操戈、忘恩负义等行为视而不见。
因此,小说传达的道德观是认为道德是人类追求永恒、良善和正义的基石,也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标准。
三、政治观在《三国演义》中,政治斗争是最为重要的争夺方式之一。
各种政治派别之间相互争斗,因此,政治观念在小说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曹操和刘备的政治意识深入人心。
在政治观念上,曹操认为读书人应该起到领导作用,只有通过认真研究并遵守律法,才能维持政治稳定。
相对而言,刘备则认为,政治稳定是通过人民的支持、参与和共享,才能实现。
因此《三国演义》中的政治观念是重视权力的平衡和公正,而依靠民主的方式达成共识是最为理想的路径。
综上所述,通过对《三国演义》的人性观、道德观和政治观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部小说从各个角度出发,阐释了三国时代人性、道德、政治等众多方面的含义,也传达了一种人文的、和谐的价值观,具有很高的思想意义和历史价值。
关于《三国演义》的文学理解
关于《三国演义》的文学理解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四大名
著之一。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三国演义》进行文学理解。
1. 人物形象的塑造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是其文学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
者通过对各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
例如,刘备被塑造成仁义之君,关羽则是忠诚勇敢的英雄,而曹操
则是聪明谋略、权谋之士。
这些丰满的人物形象使得小说更加生动
有趣,也使读者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 战争描写的艺术表现
《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的战争为背景,其中的战争描写是小
说的一大特色。
作者通过对战争场景的生动描绘和战略智谋的展示,使读者感受到紧张刺激的战斗氛围。
同时,小说中的战争也反映了
人性的黑暗面和战争的残酷性,给人以深思。
3. 反映社会历史背景的意义
《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历史背
景下的政治斗争、统治者的权谋和社会动荡等问题。
通过对三国时
期历史事件的重新演绎,作者传递了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这使得《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娱乐读物,更是一本具有社会意义
的文学作品。
综上所述,通过对《三国演义》的文学理解,我们可以看到其
在人物形象塑造、战争描写和反映社会历史背景等方面的价值。
这
部作品不仅具有娱乐性,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浅谈三国演义五百字作文
浅谈三国演义五百字作文
闲聊《三国演义》。
说到《三国演义》,那可是咱中国人都知道的经典啊!里面的英雄豪杰,一个比一个牛!
就说曹操吧,那真是个厉害角色!虽然有人说他狡猾,但人家也是真的聪明,谋略一流。
而刘备呢,就是个大好人,总是为别人着想,所以大家都愿意跟着他混。
孙权也不错,年纪轻轻就挑起了大梁,稳固了江东的地盘。
里面的战争场面也是让人热血沸腾!比如赤壁之战,那可是火攻的经典啊!曹操的百万大军,被一把火给烧了个精光。
看得人真是又紧张又刺激!
再说说诸葛亮吧,那真是个神人啊!他的计谋总是让人意想不到,而且每次都能成功。
比如草船借箭,那可是真的牛!还有空城计,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还有那些英雄人物的事迹,也是让人热血沸腾!关羽过五关斩
六将,张飞喝断当阳桥,赵云长坂坡救阿斗……每一个故事都让人热血沸腾,仿佛自己就是那些英雄中的一员!
总之,《三国演义》就是一部让人热血沸腾、回味无穷的经典之作!不管你是喜欢里面的英雄人物,还是喜欢里面的战争场面,都能从中找到乐趣!。
《三国演义》:一部文学巨著的解析
《三国演义》:一部文学巨著的解析《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被誉为文学巨著。
本文将对《三国演义》进行解析,探讨其独特之处和影响。
1. 历史背景与创作动机《三国演义》以中国三国时期为背景,描绘了东汉末年乱世的政治斗争、战争纷争和英雄豪杰的故事。
作者罗贯中在创作本书时,旨在通过讲述英雄人物的忠诚、智慧和勇气,表达对当时社会的关切,并探讨人性、权谋和正义的复杂关系。
2. 人物塑造与情节发展《三国演义》以众多英雄人物的形象为主线,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复杂的情节展开,塑造了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一系列深入人心的角色。
作者通过这些人物的言行举止,展现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和价值观念,引发读者对人性的思考。
情节发展上,小说精心安排了一系列的政治斗争、军事对抗、个人恩怨和友谊情感,通过各种复杂的情节交错发展,使整个故事充满悬疑、紧张和戏剧性。
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以及人物的命运转折,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3. 主题与思想内涵《三国演义》主题丰富多样,包括忠诚、智谋、权谋、仁义、荣辱观念等等。
其中,最突出的主题是权谋与忠诚的对立与融合,作者通过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权谋背后的正义与邪恶。
书中还融入了儒家思想和道家哲学,强调了仁义道德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主题的渗透和展示,读者可以深入思考人性、社会伦理和权力运行的问题。
4. 文学价值与影响《三国演义》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世界文学产生了广泛影响。
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丰富的情节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吸引了无数读者的关注和研究。
该作品不仅被广泛翻译成各种语言,还成为了文化创作的重要源泉,影响了许多后世文学作品、戏剧和电影的创作。
它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构建情节和探讨人性、权谋等议题的手法和思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结语《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巨著,以其丰富的情节、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瑰宝。
浅谈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通用20篇)
浅谈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通用20篇)浅谈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篇1我书柜里的书数不胜数,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三国演义这本书,我看了一点便觉得很精彩令人拍案叫绝,读到曹操时我便有感于怀。
三国演义主要内容是这样的:东汉末年,皇帝昏庸无能弄得民不聊生,最后使得农民爆发了起义,朝廷知道后立即下了征兵书,刘备看到自己的国家已成这样不仅唉声叹气,然后遇到了张飞和关羽,他们还结义成兄第,刘备还为了国家大事三请诸葛亮。
在赤壁大战打败了曹操,这才使天下分成三国。
最终都被晋同一了。
读完这本术后,我感觉曹操是两种人,第一种是大丈夫和枭雄。
而第二种是奸臣和独把利益的人。
在生活当中我也算是个独把利益的人。
一次,我用我的零花钱买了一包牛肉干,回到家弄了一瓶汽水,然后打开电视看了起来,过了一会我表弟回到家看见我手里有牛肉干,就立马跑过来对我说:“好表哥,给我一点牛肉干吧!”说完便捏一捏我的肩膀和捶一捶腿可我却无动于衷,最后我说一句:“去去去,回你房间去,牛肉干是我用零花钱买的怎么可能给你吃。
”话未落音表弟便哭着跑回房间,又过了一会表姐也回来了,也看着我再吃牛肉干也想吃便找我,我就把我刚才跟表弟说给表姐听,表姐听后变气呼呼的跑回房间,恰好妈妈也回来了,但没看到表姐和表弟便问我:“姐和你弟呢?”我说都在房里,突然表弟冲了出来说:“姑姑,哥哥他不给我吃牛肉干。
”“什么有这样的事?”没办法我只好招供全部罪行,妈妈为了惩罚我让我把牛肉干给表姐和表弟。
唉!这就是我独霸利益的下场。
浅谈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篇2“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每当这首《临江仙》出现在我的视野里,我就会联想到四大名着之一——《三国演义》。
奸诈的曹操,仁义的刘备,心胸狭窄的周瑜,谨慎的孔明,勇猛的张飞,献帝的昏庸。
书中有上百个人物,每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都刻画地淋漓尽致。
浅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塑造
浅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塑造【摘要】《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巅峰之作,曹操是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角色。
本文将从曹操的政治才能、军事才能、人格特点、与其他人物的关系以及形象的多面性等方面来分析他在小说中的形象。
曹操被塑造成一个政治智慧过人、善于运筹帷幄的统治者,同时也是一位勇猛善战的军事家。
他的权谋手段、足智多谋的形象深深地印刻在读者心中。
曹操的形象也展现出了复杂性,既有睿智冷静的一面,也有残暴强势的一面。
他与刘备、孙权等其他重要人物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了他的多面性。
曹操的形象对整部小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为小说增添了许多戏剧性和张力。
笔者个人认为,曹操形象的丰富性和矛盾性为《三国演义》的魅力增添了许多色彩,让读者更加容易被吸引和投入其中。
【关键词】三国演义, 曹操, 形象塑造, 政治才能, 军事才能, 人格特点, 多面性, 关系, 影响, 复杂性, 个人看法1. 引言1.1 《三国演义》的背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描写了中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堪称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
这部小说以历史为背景,融合了大量虚构的情节和人物,展现了那个时代英雄豪杰的形象,塑造了许多经典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所描绘的历史背景是中国汉朝末年到三国时期的乱世时代。
在汉灵帝时期,政府腐败,宦官专权,地方割据,各种内乱和外患接连不断。
曹操以汉室名义征讨四方,一统北方,从而确立魏国的基业。
与此孙权和刘备在南方割据一方,形成鼎立之势。
这一段乱世时期的历史背景,为《三国演义》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也为各类英雄人物的出现和事件的发展铺就了基础。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各路豪杰蜂起,谋略家、武将、政治家纷纷登场,其中曹操作为其中一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其才能和形象在小说中被塑造得栩栩如生。
1.2 曹操在小说中的形象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一个充满政治智慧和雄心壮志的形象。
浅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塑造
浅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塑造《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古典小说,描述了中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而其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曹操,则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在小说中,对曹操的形象塑造相当丰富多彩,既有正面的英明形象,也有负面的奸诈形象。
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来看看《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塑造。
曹操在小说中被描绘为一个伟大的战略家和政治家。
他一手创建了魏国,统一了北方。
他在小说中被塑造成了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领袖,同时也是一位军事天才。
曹操在战场上所表现出的军事才华和智慧,可以说是无人能及的,他能够根据敌情和兵力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最有效的作战方案。
他曾经树下帷幄,万夫莫开,虎视眈眈,桀骜不驯。
这些形象塑造给人一种曹操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智慧过人的谋略家和领袖的感觉。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也被塑造成了一个残忍无情、奸诈狡诈的形象。
在小说中,曹操经常使用各种手段来除去异己,比如刘备、袁绍、袁术等诸侯。
他在政治斗争和军事行动中也展现出了残酷和无情的一面。
当他对待敌人时,几乎没有任何人道主义的顾忌,可以说是毒辣狠决。
这种形象让人觉得曹操是一个无情、奸诈的权谋之士。
与此曹操在小说中也展现出了仁爱之心。
在关羽投降曹操后,曹操对关羽在的接待和待遇都非常优待。
在白马之乱中,曹操心系百姓,立下“爱卿助我一乡村”之令,救援百姓于水火之中。
这些仁爱之举,让人看到了曹操心中的仁义之心。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也被塑造成了一个忠孝仁爱的家庭人。
在小说中曹操对待家人,无非是赤诚亲情。
他待甘夫人、曹丕都非常宠爱,而对曹植,更是算得上是特别。
曹操在对待家族的问题上非常重视,家族和睦,家风淳朴,也给了后人以美好的典范。
对曹操形象的塑造还有一个方面是关于他的个人品德的表现。
在一些场景中,曹操所表现出的个人英雄气概和慷慨豪迈形象,也让人印象深刻。
比如在小说中,曹操在樊城行刑曹操放走陈宫一情,和在修武对柳城的抵抗等,都能看到这样的形象塑造,这让人一度认为曹操在人格修养上也是很高的。
《三国演义赏析》
《三国演义赏析》
三国演义赏析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一部经典的历史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小说。
以下是对《三国演义》的赏析:
1. 故事背景
《三国演义》描绘了中国三国时期的历史,主要突出了东汉末年至三国鼎立时期的政治、军事和社会变迁。
小说以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战争、联盟和背叛为主要情节。
2. 人物形象塑造
《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其中最著名的有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
他们各自具有独特的性格和才能,并在故事中通过智谋和勇武的表现彰显出自己的领导才华。
3. 战争策略与政治斗争
小说中的战争场面精彩纷呈,每个角色都使用了不同的战略和战术。
同时,小说还展现了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包括联盟建立、权力争夺、谋杀和背叛等。
4. 忠诚与义气
《三国演义》中许多人物都以忠诚和义气著称,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和荣誉而奋斗。
例如,刘备的忠诚和仁德,关羽的义气和武勇,都成为了后世的楷模。
5. 历史价值与文化影响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对中国的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它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和人文背景,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三国演义》以其精彩的情节、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它不仅是一部娱乐读物,更是一部让人思考和赞美中国古代历史的文化瑰宝。
参考文献:
- 《三国演义》(著),罗贯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
浅论《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浅论《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文章来自/一剖析《三国演义》思想倾向必需留意的几点第一,《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阅历了一个由面见传播过程当中大众整理到后代作价定稿这样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时期不同,阶级不同,作品中融入的思想就不同。
第二,作为一个历史演义小说,它固然有一定的虚拟和想象,但又必需遭到历史的约束,即故事的根本历史轮廓,严重的历史事情、主要任务、严重活动都必需契合历史事实,这就形成了作者的思想倾向,有时难免同历史事实产生矛盾。
二《三国演义》的思想之一“拥刘反曹”认真阅读《三国演义》我们能够看出,《三国演义》是把蜀汉作为中心来描写。
反对刘蜀鄙弃曹魏。
第一,从作品篇幅来看,全书共120回,1~50回主要写赤壁之前,各路诸侯镇压黄巾起义和征伐董卓的过程,实践上是交代了“三国鼎立”的来龙去脉和斗争背景。
51~11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兴衰成败的迂回过程。
第16~120回写三国先后被消灭,统一于晋,能够看出,刘备集团兴起的最晚而又衰落的最早,且在三国之洪力气最弱,这是历史事实,是小说作家所无法改动的。
固然如此,作者在构思时却表现了他的偏爱,将全书的主要篇幅留给了刘备集团。
第二,从三国关系的处置上看:刘备集团是三国当中最弱小的,但是作者却把它作为中心,将最强大的曹魏作为蜀汉的对立面,将孙吴置于附属位置,刘备集团在对付主要敌人曹魏的过程中,对东吴是又结合,又斗争。
全书的这种整体构思和规划就是由小说拥刘反曹的主题思想决议的。
第三,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来看:《三国演义》中塑造了的两个最具血肉感,给人影响最深的人物形象,即:刘备和曹操。
这两个人物形象是作者用心发明出来的,古今中外的任何小说中都很少有像刘备和曹操这样比照如此鲜明的形象,书中鲜明的将刘备写成了受人民大众欢送的仁君形象,写成了忠厚仁义的化身;而将曹操写成了人民大众憎恨的暴君形象,写成了奸诈残忍的化身。
第四,从封建正统思想来看:谈到《三国演义》中的封建正统思想,如今一切的学者都有统一的思想,即“正统”就是与忠君思想有亲密联络的“以复帝为中心的历史观。
《三国演义》浅析
诸 葛 亮 的 悲 剧
是 非 成 败 话 曹 操
东吴的经验与蜀汉的教训
三国势力分布图
关于“拥刘贬曹”
《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缺憾
《三国演义》的影响
二、《三国演义》的影响
1、根据意思说出出自三国的成语或熟语
(1)、唱空城计 (2)、过五关斩六将 (3)、说曹操曹操就到 (4)、乐不思蜀 (5)、赔了夫人又折兵 (6)、人在曹营心在汉 (7)、扶不起的阿斗
纵观中国历史,春秋战国,群雄逐鹿, 四分五裂,最终秦统一了天下;后楚 汉纷争,最后又并入于汉。汉高祖一 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 遂分裂为三国,经历一百多年的战争, 最后政归司马氏,西晋统一天下。西 晋东晋之后,又分裂为南北朝。后隋 唐统一。唐朝达到了封建社会统治的 颠峰,可是经过“安史之乱”后,唐 日趋衰落,终于分裂为五代十国,之 后又是宋统一天下……
主 要 情 节
一百二十回
十 字 歌
八 献
七 神
七神:华佗神医、孔明神算、关羽神威、张飞 神声、赵云神将、黄忠神箭、管辂神卜 八献:袁绍献玉玺、王允献貂婵、曹操献宝刀 庞统献连环、阚泽献降书、黄盖献苦 肉、孔明献空城、张松献地图 十字歌:单刀赴会、二嫂过关、三请诸葛、四 别徐庶、五马破曹、六出祁山、七擒 孟获、八卦阵图、九伐中原把下列歇后语补充完整:
万事俱备 ——( 只欠东风 )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 刘备招亲 ——( 弄假成真 ) 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 ) 刘备的荆州——( 哭来的 ) 张飞穿针 ——( 大 眼瞪小眼 ) 三个臭皮匠——( 赛过诸葛亮 ) 马中赤兔 ——( 人中吕布 )
曹操下江南——来的凶,败得 惨 赵子龙战长坂——浑身是胆 赵子龙出兵——回回胜 关羽降曹操——身在曹营心在 汉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诸葛亮用空城计——情非得已 看三国流泪——替古人担忧
赏析《三国演义》
赏析《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历史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故事,塑造了众多鲜明的英雄人物形象。
首先,《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面非常成功,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孙权、周瑜、赵云等人。
这些人物形象鲜明,性格各异,有的刚毅勇猛,有的智勇双全,有的奸诈狡猾,有的忠诚善良,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同时,小说也通过这些人物的成长、命运波折,展示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风貌。
其次,《三国演义》在战争场面的描绘上也非常出色。
小说中的战争场面宏大、激烈,既有千军万马的大规模战斗,也有单骑突围的小规模战斗。
作者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三国时期战争的残酷和激烈,同时也展示了人物的英勇和智慧。
此外,《三国演义》在情节设置和结构安排上也非常严谨。
小说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为基础,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改编和虚构,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体系。
同时,小说在情
节安排上也非常巧妙,通过一系列的悬念和冲突,使得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勇气的作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改编和虚构,展现了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形象和历史变迁。
它不仅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
三国演义分析范文
三国演义分析范文《三国演义》是一部以中国三国时代为背景的长篇历史小说,曹操、刘备、孙权等众多重要角色被塑造得栩栩如生,而且小说中也融入了大量的战争、政治和智谋等元素。
本文将对《三国演义》进行详细的分析。
首先,小说的主题是权谋斗争。
整个小说围绕着曹操、刘备、孙权三个势力展开,他们为了争夺天下而展开了一系列的斗争。
曹操利用智勇双全的手段一方面削弱各路势力,一方面镇压内乱,从而建立起庞大的政治势力。
而刘备和孙权则通过巧妙的策略和谋略,争取更多的盟友,以对抗曹操的统治。
因此,权谋斗争成为全书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此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非常成功。
曹操被描绘为智勇双全、霸气十足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形象展现了权谋斗争中的无所不用其极和铁血冷酷。
刘备则被塑造成仁义英明的君主和忠诚义气的朋友,他的人品和道义准则成为了吸引大量忠臣义士的根本原因。
孙权则是一个富有智谋、忠诚守信的领袖,他小心翼翼地经营自己的势力,并稳定了江东局势。
这些角色形象的塑造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使整个故事变得更加吸引人。
另外,小说中也融入了一些智谋和计策的元素。
各个角色通过智慧和计谋来对抗对手,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紧凑有趣。
例如,刘备降服张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诸葛亮用火烧连营等等,这些智谋和计策的运用既展示了角色的智慧,又增加了故事的悬疑和紧张感。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通过权谋斗争、军争描写、人物形象塑造、智谋计策等多个层面的描写,构建了一个丰富、复杂的故事世界。
小说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通过人物和故事展示了中国古代历史的风云变幻,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阅读体验。
浅谈《三国演义》
浅谈《三国演义》说起来四大名著中,最爱读《三国演义》,比较喜欢《西游记》、《水浒传》,唯一没读完的就是《红楼梦》。
公子小姐丫环词儿曲儿的,也许自己缺乏文学细胞。
《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不同的时期读它,有着不同的感受。
先简单介绍下《三国演义》:这部通俗断代体古典名著,内容跨越90多年,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全书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
机智谨慎的诸葛亮、仁爱谦逊的刘备、勇猛善战的张飞、赤胆忠心的关羽、诡诈狡猾的曹操、深谋远虑的孙权;残暴凶狠的董卓、气量狭隘的周瑜……而作者本身也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仁、义、爱的道理,更使得小说深入人心。
人们从中接受道德教育与价值标准,应当像刘关张那样重视义气,决不学曹操忘恩负义。
香港的警察以及黑社会都要设神坛拜关公,不拜老庄孔孟,也不拜耶稣如来。
倘若走进山村,问谁是刘彻,可能没人知道,但谁是刘备,人们肯定知道。
如果到菜市场,问谁是魏征,很多人都会摇头,但要问谁是诸葛亮,答案可想而知。
这是任何文学作品都做不到的。
大家对《三国演义》的评论,也是各执一词。
但是我认为读《三国演义》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
首先,是《三国演义》的历史真实性。
易中天教授谈三国深入浅出很有见地,也未必都对。
我对他煞有介事论证“孔明借东风不是事实”就颇不以为然。
从《三国演义》上看,诸葛亮借到了东风是事实,你管他会天气预报还是靠装神弄鬼还是我们百姓理解的能掐会算?《三国演义》又不是三国史实,它是小说,演义允许文学虚构,而趣味性是小说得以流传的重要佐料。
像《三国演义》中的南华老仙、左慈、于吉的仙术,华佗的医术,管公明的相术,这无疑都是扯淡。
易教授何不也来较真、破除迷信一番!三国演义不就是史实加演绎、靠它的虚虚实实才广具魅力而让国人几百年津津乐道的么?然后是人们常常谈到《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有人还把这称为“封建正统思想”,指责《三国演义》“贬低”或“丑化”了曹操形象。
浅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塑造
浅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塑造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曹操被塑造成了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形象。
曹操作为三国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其形象在小说中被赋予了各种不同的特征和品质。
背景介绍部分将从历史背景,文学背景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曹操的形象是如何被塑造的。
在历史背景下,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将领。
他曾经统一了北方的政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受到了历史的影响,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也参考了曹操在史书中的形象和事迹。
曹操在小说中的形象既有历史的基础,又有作者的创造。
在文学背景下,曹操的形象也受到了中国文学传统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曹操被视为一个具有复杂性和多维性的人物。
他的形象既有正面的一面,如英明果断、善于谋略,又有负面的一面,如冷酷无情、权谋狡诈。
小说《三国演义》中对曹操形象的塑造也体现了中国文学传统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式。
1.2 目的《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战争和英雄气概。
其中,曹操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在小说中的形象塑造极具特色。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塑造,揭示其历史背景下的塑造、文学形象的展现、道德品质的表现、权谋手段的展现以及形象的多维性,探讨其对读者的影响,分析塑造的成功之处,并思考其对后世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研究,读者不仅可以深入了解曹操这一历史人物在小说中的形象,还可以更好地理解《三国演义》这部文学巨著对中国文学和历史的影响。
2. 正文2.1 历史背景下的塑造在《三国演义》中,对于曹操的形象塑造是在历史背景下进行的。
曹操作为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其形象必然受到当时的政治、社会背景的影响。
首先,从历史角度看,曹操出生于汉朝末年,成长于乱世之中。
在汉献帝时代,王室衰落,宦官专权,社会动荡不安。
曹操作为一名有野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必然会展现出强大的政治野心和军事才能。
关于《三国演义》的文学理解
关于《三国演义》的文学理解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广泛认为是一部具有丰富文学价值的小说。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三国演义》的文学意义进行解读。
1. 描写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三国演义》通过生动有力的描写,刻画了众多个性鲜明、形象丰满的人物。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刘备、关羽、张飞等英勇豪杰的英雄形象,以及曹操、孙权等权谋之士的智慧和胆识。
在描写人物时,作者运用了对比、夸张、象征等艺术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 表达历史背景的意义
《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为背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那个动荡的时代的风云变幻。
小说中出现了许多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这些历史背景的描绘使小说更加真实可信。
同时,作者巧妙地利用历史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
政治的黑暗和腐败,对于读者了解历史、思考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3. 反映人性的深刻思考
《三国演义》中展现了各种各样的人性,包括忠诚、勇敢、智慧、贪婪、狡诈等。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不仅具有丰富的个性特点,还展示了他们因为不同的人性而产生的不同命运。
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作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读者对人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总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三国演义》在描写人物形象、表达历史背景以及反映人性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文学意义。
无论是其艺术手法还是思想深度,都使得《三国演义》成为了一部值得深入研究和阅读的文学巨著。
《三国演义》赏析
《三国演义》赏析《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著名的历史小说,通过描述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英雄人物的故事,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这部小说在人物塑造、战争描写、历史背景、语言艺术和思想内涵等方面都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
一、人物塑造《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其中最著名的是刘备、关羽和张飞。
他们被称为“桃园三结义”,是忠诚、仁义和勇猛的代表。
此外,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著名的人物形象,如曹操的机智、诸葛亮的智慧和吕布的勇猛。
这些人物形象通过小说的描述变得栩栩如生,使得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
二、战争描写《三国演义》是一部描写战争的小说,其中最著名的战役是赤壁之战。
小说中通过对战争的细致描写,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悲壮。
同时,通过对战争的描述也体现了人物形象的英勇和智谋。
战争描写是小说中的重要部分,为整个故事增色不少。
三、历史背景《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为历史背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军事和文化。
小说中的历史事件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
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描述,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四、语言艺术《三国演义》的语言质朴自然,既保留了文言文的韵味,又加入了民间的口语和俚语,使得整部小说的语言生动有力。
同时,小说中的语言运用也体现了人物形象的个性和身份,使得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
五、思想内涵《三国演义》的思想内涵十分丰富。
其中最重要的是忠义思想,即忠诚于国家和人民,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此外,小说中还体现了智勇思想,即以智谋和勇气面对困难和挑战。
这些思想内涵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是一部具有极高艺术成就的历史小说。
它的人物塑造、战争描写、历史背景、语言艺术和思想内涵等方面都堪称中国文学的瑰宝。
作为一部世界文化名著,《三国演义》将会永远被传承下去。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一部具有丰富思想内容和卓越艺术成就的文学作品。
它以壮阔的历史背景为胶着,展现了三国时代的英雄豪杰、纷争与智谋,深入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动荡,形塑了许多深具思想内涵的人物形象。
同时,它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精心构建的剧情和瑰丽的艺术描写,成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本文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两个方面,展开对《三国演义》的探讨。
一、思想内容《三国演义》融汇历史与文学,以描写三国时代为主要内容,通过刻画人物形象和叙述战争斗争,点出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内容。
首先,作者在作品中突出了人物的英勇、智慧与品质。
例如,刘备被描述为仁德之君,曹操被描绘为权谋之雄,孙权则展现出了灵活变通的智慧。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栩栩如生,更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传递了作者对正直、勇敢和智慧的崇尚。
这种塑造方式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何为英雄与君子的品质。
其次,作品中对权力和政治的探讨也引发了广泛的思考。
三国时代正是战争纷争的时期,权谋斗争是无处不在的。
作者通过刻画人物之间的明争暗斗,深刻揭示了权力之险恶、政治之复杂。
这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启示作用,提醒人们要认清权力的利害,珍惜和建立诚信、公正的政治环境。
最后,作品中还融入了对友情、忠诚和家国情怀的表达。
例如,赵云对刘备的忠心耿耿、关羽的忠义、张飞对家国的忠诚等,无不表现出作者对于友情和忠诚的肯定。
这也成为《三国演义》的独特魅力之一,引发了读者对于价值观和人性的思索。
二、艺术成就《三国演义》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使其成为一部具有丰富层次和深度的文学作品。
首先,作品中的叙事手法独具匠心。
作者以史为鉴又以小说为基础,将历史人物和史实与虚构的故事情节相结合,通过连串的精彩事件和剧情转折,使整个故事情节紧凑有致,让读者欲罢不能。
同时,作者还采用了大量的对话和描写,让读者亲身感受人物的思想与情感,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
浅谈《三国演义》读后感想
浅谈《三国演义》读后感想浅谈《三国演义》读后感想浅谈《三国演义》受[提纲]序论引出中心议题本论1从写作背景来的角度谈2与真实历史对比的角度谈3具体从作品中主要人物举例论述4具体从作品中主要人物举例论述结论1概括总结2呼应开头序言千余年来,中 __消遣谈资之一,便是"说三国"。
为何喜欢说三国呢?因为历史上的三国,是一个英雄群起、波澜壮阔并且极其灿烂炫目的时代,而人类的多数,命中注定了只能成为衣食俗子,所以只佳通过"说英雄"来满足自己有法实现的英雄梦想,尽管这种满足是相当有限的。
到了元末明初之际,中国出了一个非常伟大的作家,名喊罗贯中。
他的生卒年大约在公元1310~1385年间。
他的韬详有曹操之风,剑术可比肩周瑜,文才则不让陈琳。
总之,他属于雄才大略的品种。
据说,他跟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的张士诚过从甚密。
所以明王圻在『迷史汇编》中,说他"有志图王"。
"图"者,幻想也;"王"者,风行网下载坐天下也。
可惜他所生活的时代,并没有赐予他一个可以让他建立万世功业的机遇。
于是他开初写作,通过写作来挥霍他那经天纬地的才华与精力。
他搜罗了无数的有关三国人物的民间故事、传说、话本,同时将干涩难懂的逝珠《三国志》读得正背如流,然后以此为素材,辅之以非凡的艺术想象力,历尽艰辛,终于创作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问世后,"说三国"更加成为大众的业余生活之一了。
从宫廷到市井,从仄本的陕湄,凡逢聚会休闲之际,氖柢是要来一段三国故事的。
犹记得小时候的乡村夏夜,几团体坐在篱笆边,一边刮着土豆皮,一边听老者讲"过五关、斩六将",连夜堇阅一声鸣喊,也似乎是被关猿颏的青龙偃月刀吓出来的;至于大雪满山的冬季,一个长夜懒觉起来,生一炉柴火,温一壶老酒,往将那村里"最有教问"的人请来,让他再给大家讲一遍"赔了夫人又折兵",讲得那个回肠荡气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的重要版本《三国演义》问世以后不久,就出现了"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誊录"(庸愚子:《三国志通俗演义序》)的盛况。
嘉靖元年(1522年),出现了最早的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
此后,各种各样的刻本层出不穷,历数百年而不衰,直到今天,我们知道的明代刻本还有二十多种,清代刻本还有七十多种。
可以说,《三国》版本之多,在古代小说中是无与伦比的。
在分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说,《三国演义》最重要的版本有:"嘉靖元年本"、"周曰校本"、"夏振宇本"、"三国志传"、"李卓吾评本"、"毛本"。
《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的典范《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
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
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
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1)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
全书写了1798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
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
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
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
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
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
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
(2)它长于描述战争。
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
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
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有的还表现得从容不迫,动中有静,有张有弛。
(3)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
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
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
因此,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
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而严密。
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
(4)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
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
《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最大缺点,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
这可能是受了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影响和历史材料的局限。
二是想像、夸张有时不合情理。
鲁迅先生说:“欲显刘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这批评是很中肯的。
《三国演义》的文化启示《三国演义》通过描写惊心动魄的政治、军事斗争,展现了帝王将相、三教九流各种人物精彩表演的大舞台,通过一个个事例说明了任人唯贤的重要。
1、不论资排辈。
小说在写一些英雄人物首次出场或者不幸逝世时,总要报说年龄,或赞赏其年轻有为,或惋惜其英年早逝。
作者这样写,就是说明用人不要论资排辈。
刘备为了跟关羽报仇,亲率大军伐吴,吴主孙权派人讲和不成,急得举止失措。
这时阐泽出奏,推荐陆逊任大都督,可抵御蜀军。
当时东吴不少谋臣反对。
说陆逊年幼望轻,众将士不会服从,孙权力排众议,大胆任命陆逊为大都督,镇西将军。
因此才有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蜀军,致使刘备白帝城托孤病亡的胜利。
2、不以自我划线。
用人,要唯才是用,不要以我划线,非亲不用。
孔明率师首伐中原时,连取三城,但在天水时遇魏将姜维,几次被姜维识破计谋,进攻受挫。
孔明通过调查,知道姜维对母亲非常孝顺,又文武双全,智勇兼备,就以计谋收降姜维。
他不以姜维原是魏将、蜀之敌人而不大胆使用培养、传授平生之学,成了诸葛亮的得力助手。
3、用人不疑人。
《三国演义》中写刘备用人,最能推心置腹,始终信任。
他一见赵云,就十分敬爱,舍不得赵云离开自己,在长坂坡,糜芳、张飞都以为赵云投奔曹操去了,刘备却毫不怀疑地说:“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
”赵云两次冒死救出后主刘掸(一次是长坂坡单骑救主,一次是截江只身夺阿斗)在历次战斗中,英勇杀敌,战功赫赫,为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4、唯才是用广纳贤才。
曹操两次招纳人才,为他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他在陈留招兵讨董卓时,就有乐进、李典、夏侯(忄享)和夏侯渊兄弟、曹仁和曹洪兄弟来投。
这些人一直跟随曹操东征西讨。
在兖州,由于荀或等人的互相推荐,贤士郭嘉、刘晔、满宠、于禁、典韦等先后来投。
至此,曹操文有谋臣、武有猛将,威镇山东。
因此,才有朝庭诏他保驾的实力,继而才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机会。
5、得民心者得天下,得英才者得成功。
东汉末年,皇帝昏懦,大权旁落,因此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形成三分天下。
这是人的因素,并不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重演。
三国鼎立时期,战争频繁,生灵涂炭,人心思安。
晋统一天下,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关键也在于人。
从历史来看,贤臣遇明君,能够施展才能,建功立业。
明君得贤臣,国家可兴,事业可成,从现实来看,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只要有一位好的主要领导,一班好的智囊,事业何愁不成功。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战争,成为写古代战例的典范作品。
特别精彩的是对战前准备的描写:敌对双方如何确定战略战术,如何调兵遣将,如何刺探虚实,如何利用对方的弱点,都写得十分生动逼真。
作品所追求的艺术效果,已远远不是描写战场的“热闹文字”,而是表现战争中将帅的智慧和思想。
因此,《三国演义》也往往被视为一部优秀的古代军事文学作品。
作品中所描写的赤壁之战等著名战例,不仅成为后世很多戏曲的题材,而且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参考材料。
《三国演义》中三方在制订战略决策时,总是以政治为先导,力争政治上的主动权,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使尽阴谋诡计,广泛地运用谋略权术,进行了激烈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
试看三方,曹操是牢牢地把持着汉献帝这张“王牌”,动辄以朝廷名义征讨四方,以示其名正言顺,以及在有生之年没有称帝等,都显示出曹操敏锐的政治眼光和高超的政治手腕。
刘备则时时打着“中山靖王之后”的旗号,以“皇叔”自居,孙权也以“保父兄余业”为理由。
他们都需要借助这些傀儡或亡灵来给自己张目,以便争取民心,鼓舞士气,招揽人才,为自己称王称霸的政治目的服务。
《三国演义》中写到不少关键性的决策。
于一计兴邦、一计丧邦之际,既刻划出决策者的性格、心理素质,也表现出罗贯中的决策心理观。
决策,是军事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决策是建立在风险判断之上的。
而风险判断往往体现出决策者心理素质的特征。
例如在无风险获小利与有风险获大利之间抉择,经实验统计,大多数人选择前者,表现出趋利决策的保守倾向;在不可免的小损失与可能免的大损失之间抉择,大多数人选择后者,表现出避害决策的冒险倾向。
而在这两类决策中,作出与众不同扶择的,往往性格、经历也异于常人。
在袁、曹宫渡决战中,罗贯中用对比的手法写了袁绍、曹操在决策中截然不同的表现。
在战前,袁绍一方面不把曹操放在眼里,另一方面对关系存亡的伐曹之策,却彷徨无定;而曹操则一开始就定下决战决胜的大计。
两军对垒于官渡之后,七万曹军对抗七十万袁军,形势很危殆。
曹操问计于荀彧,彧献计曰:“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
”“曹操得书大喜”,遂定下决战之计。
实际上,这个计划风险度是很大的,正如荀彧所讲:“若不能制,必为所乘。
”故是奇计而非正计。
结果大获全胜,奠定了曹魏政权的基础。
与此同时,许攸献奇计于袁绍。
袁绍若采纳,虽无十分把握,但成功率很高,而且一旦成功曹操将一败涂地,袁绍却充耳不闻,结果坐失战机。
袁绍的决策心理是常人类型的,即趋利的保守型。
这与全书中袁绍“庸碌”的性格基调是一致的。
曹操的心理则属冒险型(或称进取型),也和他的一代“奸雄”形象相合。
而二者决策心理放到一起,对比写来,作者是有用意的。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决策心理观:“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21回)。
《三国演义》所写诸葛亮的战略决策有两次,一是未出茅庐定鼎足三分之策,一是六出祁山伐魏之策。
前一决策虽含军事因素,但主要是对政局大势的筹画,是诸葛亮毕生得意之作,故作者极口称赞:“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后一决策是纯军事性质的。
史家颇有岐见。
褒贬不一。
罗贯中在作品中多次提到这一决策,虽未正面评论,却透露出自己的倾向。
罗贯中注意到了决策人物心理素质对决策的影响,而通过作品中人物的表演,也透露出他对趋利决策之进取倾向的肯定态度。
《三国演义》的地位与影响《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他在思想艺术上都取得巨大成就,成为我国历史小说创作的楷模,在文艺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国演义》为历史演义小说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它的影响下,先后出现了四、五十部历史演义小说。
他的章回体体制、创作思想、人物形象、艺术风格、艺术手法都对后代各种题材小说的创作产生重大影响。
《三国演义》对戏曲和说唱文学也产生重大影响。
仅京剧一个剧种,流传至今的三国戏就有一百五十多出,几乎所有的地方戏都有三国戏。
直接或间接取材于《三国演义》的说唱文学作品遍布全国各地。
《三国演义》的续书,有万历年间酉阳野史编写的《续编三国志后传》,十卷一百三十九回,另有《后三国石珠演义》,三十回,亦名《后三国传》,清梅溪遇安氏著。
《三国演义》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是首屈一指的。
《三国演义》的成功,使三国历史得到普及,它的故事脍炙人口,它的艺术形象深入人心。
《三国演义》也为世界人民所热爱。
俄、日、朝、美、法等国都有全译本。
它对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于促进我们民族性格的形成,推动民族精神的高扬,都起着不容忽视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