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历史主义发展历程
三张图理清500年社会主义发展史!辛苦整理
三张图理清500年社会主义发展史!辛苦整理从16世纪初期兴起的社会主义思潮算起,社会主义到现在已经有五百年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想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也经历了从苏东剧变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兴起的过程。
完整理解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历程,主要从三条线去把握:第一条: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阶段第二条: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社会主义的实践阶段第三条: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社会主义的曲折阶段这三条线并不是并列关系,从本质上有着时间产生的先后顺序。
为了方便直观地把握,辛苦整理出三张图片,仔细梳理,就能很容易把握其脉络,不过,无奈小编技术有限,只能分为三张图,不然一张图能够做的更好:第一,理论构建阶段——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16-19世纪)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发展特殊规律的基础上,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战略策略,科学预见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理论,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从根本上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第二,实践探索阶段——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的建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十月革命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它从根本上推翻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此后,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登上历史舞台,引领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亚非拉以及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先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力量大大增强,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
第三,花开花谢——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历史(20世纪-今天)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个以及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先是经历了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后又经历了多国向少数国家的发展过程,呈现出曲折性的特征。
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New Historicism)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于美国,80年代得以正式命名的一种不同于旧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批评的“新”的文学批评流派和批评方法。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创立者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文系教授斯蒂芬·格林布拉特(1943——)。
他在1982年《文类》杂志第一期专刊的前言中打出了“新历史主义”的旗号,以后这个称谓逐渐流行开来,成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派别。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斯蒂芬·格林布拉特、海登·怀特,英国的路易斯•艾德里安•蒙特鲁斯等。
由于新历史主义理论来源的复杂性、批评取向的多样性以及它作为一个学术流派的松散性和跨国性,造成了对其归类评析的特殊困难。
尽管如此,人们对其基本内涵还是形成了一些大致趋同的看法。
这些大致趋同的看法体现了作为一个批评流派的不可取代的共性,这种共性可简洁地概括为:以特有的方式回归历史。
“新历史主义”之所以“新”就在于它回归历史的方式是独特的,不是要简单地回复到旧历史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
它吸收了非历史主义批评的若干成分,特别是后结构主义,尤其是福柯的一些理论成分。
新历史主义批评要回归的“历史”不是马克思主义所着力考察的以政治、经济制度为主的社会状况,而是一种“文化性的”历史。
它的价值在于尝试将马克思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相结合,将历史纬度输入到后结构主义批评当中,创造出一种新的历史主义批评。
正如格林布拉特自己所承认的,他们的批评实践很难划入哪一个居主导地位的理论营垒,只能置于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之间来加以说明。
另一个重要的“新历史主义”的历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海登·怀特(Hayden White)也说过:“新历史主义既过于历史化,又不够历史化,既过于形式主义,又不够形式主义,而这完全取决于以何种历史和文学理论为基础来对其加以评判。
”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新历史主义批评是一种对历史文本加以释义的、政治解读的“文化诗学”。
第十二章 新历史主义
三、叙事的历史化与历史的叙事化 怀特十分重视叙事以及叙事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地
位。 首先是历史的叙事化。 其次,是叙事的历史化。
海登·怀特对文学批评理论的最突出的贡献于影响表 现为消解了历史客观性与当代主体性、非历史文本 与历史文本之间的界限,为重新思考审视文学与历 史的关系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在格林布拉特看来,文化诗学研究就是要有目的地 把文学理解为构成某一特定文化符号系统的组成部 分,从而消解文学与社会、文学与历史之间封闭的 话语系统,恢复文学研究中文本与创作主体、文本 与读者、文本与世界等诸维度之间的内在关联性, 以此揭示作为人类特殊活动的文学艺术问题的无限 复杂性。
三、意识形态与社会能量 在格林布拉特的文本间性批评研究中,意识形态的
学者杜威等人的实用主义 哲学大旗,否定传统客观
克罗齐
主义和实证主义史学观念。
(三)新的文本观 在新历史主义的研究视野中,文本的历史维度不再
是线形的、矢量的、连续的时间延伸,而是一个充 满无穷的中断、交置、逆转的断片存在,文本可以 通过“历史事实”去寻找历史寓言和文化象征,于 是,现在与过去,过去与未来都在文本的意义中达 到瞬间融合。
第十二章 新历史主义
第一节 新历史主义的理论背景与特征
一、新历史主义的理论背景 在西方,文学研究中的历史主义观念主要以意大利
的维柯、法国的卢梭、德国的赫尔德以及黑格尔的 思辨历史哲学为代表。 这种观念认为历史具有文学所永远无法企及的真实 性、清晰性和具体性,文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追寻文 学背后的历史,说明文本对历史背景的反映程度。
最后,怀特的元历史观以转喻理 论和叙事理论为主要的理论支撑。
二、历史书写中的文本观念 怀特的历史书写理论将文学与历史、
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六个阶段
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六个阶段
社会主义发展史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其标志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这一时期大约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到20世纪初。
第二阶段是俄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实践的开创和发展阶段,其标志是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的建立。
这一时期大约从1917年到20世纪60年代末。
第三阶段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开创和发展阶段,其标志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这一时期大约从1949年到20世纪80年代末。
第四阶段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低迷或倒退的时期,其标志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时期。
第五阶段是21世纪初以来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阶段,其标志是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时期。
第六阶段是全球社会主义运动重新兴起的时期,其标志是21世纪以来拉美、非洲等地区出现一批新兴社会主义国家。
全球范围内的反全球化和共同富裕等课题也引起了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回归的思考。
新历史主义的理论特征与走向
新历史主义的理论特征与走向(1)新历史主义者受到解释学与接受美学的启发,在西方马克思主义那里吸收术语并获得历史视野,从而形成一种新历史主义体系和思路,发展了一种“文化诗学”观,并通过批评实践不断形成一种新历史诗学。
新历史主义者将理解和阐释构成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这一命题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石,认为文学史的意义在于总结一代人对以往文学的见解并打上当代人的烙印。
(2)历史主义的危机是欧洲人丧失精神本源和价值关怀后的非历史和反历史的必然结果,在非历史化游戏的边缘,新历史主义借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重新张扬历史化和意识形态化,以破除文本中心论和语义操作论,纠正文学的偏激化,挽救正在消隐的主体和历史。
(3)新历史主义者致力于恢复文学研究的历史维度,将一部作品从孤零零的文本分析中解放出来,将其置于与同时代的社会惯例和非话语实践的关系之中。
由此文学作品、作品的社会文化语境、作品与其他文本的关系、作品与整个文学史的关系就成为了文学研究的重要因素和整体策略,并进而构成新文学研究的范型。
(4)历史是一个延伸的文本,文本是一段压缩的历史。
文本是历史的文本,是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统一的文本。
历史语境使文本构成一种连续又断裂的感觉和反思的空间,历史是大于文本的,过程是大于结果的。
历史延伸了文本的维度,使文本写作和阅读成为了生命诗性的尺度,在尺度的历史测量中透过文本而寻绎到生命的诗性意义。
(5)新历史主义者从西方文化内部改造入手,批判对抗后现代意识形态霸*权的物化、制度化和日常化及语言异化等“窒息性压迫性。
新历史主义者反对”零度写作“的冷漠,重视艺术的生产交换的文化错位与后现代状况中日益严重的表征危机。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以政治化解读的方式从事文化批评,关注文化所赖以生存的经济和历史语境,以怀疑否定的眼光对现存政治社会秩序加以质疑,在文本和语境中将文学文本重构为历史客体,最终文本历史化变为历史文本化,从政治批评变为批评的政治。
(6)新历史主义诗学坚持对话是当代诗学的品格,历史并不可能重现不能倒流,任何瞬间都是新的一刻,因而任何文化历史诗学理论都不是中性的,都必然带有一种意识形态性。
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的诞生
• 20世纪80年代诞生 • 格林布拉特确立了这一流派的存在及名称, 成为该派的精神领袖 • 将工作重点放在对半个世纪以来的形式主义 批评和历史主义批评的清算上,进行历史— 文化转型,强调对文本实施政治经济社会综 合治理并将形式主义颠倒的传统颠倒过来, 重新注重艺术与人生、文本与历史、文学与 权力话语的关系
历史主义
• 新历史主义之新是相对于历史主义之旧而言的。 • 历史主义是指研究历史的历史哲学方法,这里的 历史包括文化史、文学史和思想史。近代著名思 想家哲学家如黑格尔、柏克、卢梭、维柯、克罗 齐、斯宾格勒等人都强调历史的总体发展观: • ⒈坚持任何对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必须建立在关 于人类历史的深思熟虑之上。 • ⒉强调社会发展规律支配着历史进程并容许做长 期的社会预测和预见。 • ⒊注重思辨的历史哲学为被看做一个整体的人类 历史总方向提供一种解释的模式。 • ⒋注重批判的历史哲学将历史最终看作一种独立 自主的思维形式。
对历史主义的进攻
• ⒊解构主义: • 解构主义从语言哲学入手对历史主义清 算之后仍然无法找到历史哲学的出口, 在写作—文本—批评三维上仅仅注意批评 之维,必然在艺术意义与历史语境、文 学本质和历史意识等问题上造成观念的 对立和偏激化,因此历史意义对文本中 心论具有纠偏去弊之效,历史意识是文 本解读意义的不可缺少的维度。
理论特征与走向理论特征与走向
• 3. 历史与文本: • 历史是一个延伸的文本,文本是一段压缩的历史 • 文本是历史的文本,是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统一的文 本 • 历史不是矢量的时间而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过程 • 历史具有不可逆转性但过于与未来在文本意义生成 中瞬间接通 • 历史视界使文本成为一个不断解释而且被解释的螺 旋体 • 历史语境使文本构成一种连续又断裂的感觉和反思 的空间 • 历史是大于文本的,过程是大于结果的
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概述
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概述内容提要:在人类刚刚跨人21 世纪之际,世界局势千变万化,动荡不安。
正确回顾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展望新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对于我们科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进一步增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从19 世纪40 年代(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了,回顾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大体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胜利到多国实践,从低谷中重新奋起再次显示出强大的活力这样四个发展时期。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繁荣发展现状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1)经济条件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生产和市场的相互需求下,18世纪欧洲掀起了近代第一次科技革命。
以蒸汽动力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带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
"欧洲主要国家的产业革命不仅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而且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1]。
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诞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
(2)社会阶级基础资产阶级越是发展,无产阶级的队伍就越是从其他阶级中得到补充。
小工业家、小商人、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纷纷降落到无产阶级的队伍中来。
19世纪30~40年代在英、法、德等国,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先后发展成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
"这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起义无产阶级显示了自己的伟大实力,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要求。
它表明工人阶级已经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昂首阔步的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开辟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新纪元"。
[2](3)、理论前提“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科学的材料和论据。
产生于17世纪下半叶而完成于19世纪初叶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为剩余价值学说的产生提供了有益材料。
19世纪三大空想家的思想则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
党的发展历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经历了北伐战争(1924—1927年)、土地革命战争(1927—1937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和全国解放战争(1945—1949年)四个历史阶段。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赢得了抗战胜利。
1945年,国民党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经过三年解放战争,于1949年推翻了国民党政府。
其中的重要历史事件有:1919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21年中共诞生——民主革命从此焕然一新,有了新革命政党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革命的开始1931年九一八事件——中日民族矛盾开始1937年卢沟桥事件——全面抗战开始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中华民族崛起有了契机,国际地位提高1946年国共内战又开始——国共从合作走向对抗1949年新中国诞生——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1921~1927年:中共建立到国民革命失败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和“救亡图存”斗争的屡遭失败,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社会基础;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政治上的觉醒,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阶级基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传来了马克思主义,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思想基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干部基础。
在各种条件具备后,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就成为了历史必然。
1921年7月至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1924年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推动了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但由于幼年的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右派的妥协退让,放弃了对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领导权,致使国民党右派势力得逞,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事变”,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事变”,相继背叛革命,国民革命失败。
五四运动国共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共“二大”第一次会议会场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会址1927年8月湘赣边秋收起义1927年底广州起义爆发中共一大会议后期,由上海转移到浙江省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行。
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New historicism)
是一种不同于旧历史主义和“新”的文学批评方法,是对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强调文学本体论的批评思潮的一种反拨,一种对历史文本加以释义的、政治解读的“文化诗学”。
新历史主义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英美文化和文学界,它在70年代末已经初露端倪,即在文艺复兴研究领域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批评方法,而且这种阐释文学文本历史内涵的独特方法日益得到西方文论界的认可。
新历史主义主张将历史考察带入文学研究,更指出文学与历史之间不存在所谓“前景”与“背景”的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它强调文学与文化之间的联系,认为文学隶属于大的文化网络。
它着重考察文学与权力政治的复杂关系,认为文学是意识形态作用的结果,同时也参加意识形态的塑造。
在批评实践上,新历史主义有明显的跨学科特征: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文本往往与书信、游记、宣传手册、医学报告甚至绘画等放置在一起加以分析细读,文学打破了自治的领域,参与到与其他文化文本的不断对话和循环之中。
新历史主义批评家中较引人注目的有:格林布拉特,海登·怀特,多利莫尔,蒙托斯,维勒等。
“新历史主义”这一术语最早见之于格林布莱特1982年为《文类》杂志文艺复兴研究专号写的一篇导言。
新历史主义的特征主要是受惠于褔柯的解构主义哲学思想。
社会主义发展史
社会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是一种政治制度和思想体系,强调社会财富的公有化和资源的平等分配,以实现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为目的。
社会主义始于19世纪末,经历了数十年的探索和发展,最终在20世纪取得了重大进展。
本文将概述社会主义的发展史。
一、早期社会主义早期社会主义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的社会主义思想运动。
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理论家包括欧文、圣西蒙、柏格森等人,他们都强调社会财富的公有化和资源的平等分配,致力于寻求一种新的社会组织方式。
然而,这些社会主义者的主张一度被压制,导致早期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19世纪50年代,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成为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社会的阶级斗争,认为资本家剥削工人阶级,因此应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有化和资源平等分配。
这种思想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欧洲广泛传播,成为当时的主流社会主义理论。
三、俄国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1917年,俄国爆发了著名的十月革命,由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苏联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后在斯大林时期采取“计划经济”政策,实现了国有化和公共财富的平等分配。
苏联社会主义引领了时代潮流,引发了很多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和革命。
四、中国社会主义1949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人民共和国,实行中国式社会主义。
中国社会主义经历了从“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再到“改革开放”的多个阶段,政策的变幻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上下波动。
尽管如此,中国社会主义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目前,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国家在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等领域不断迎来新的进步。
五、社会主义在其他国家的发展除了苏联和中国,其他一些国家也试图采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基本时空脉络
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基本时空脉络社会主义从提出到现在,已经走过了500多年的发展历程。
只有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到了哪里、今后要往哪里去,从而不断深化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性认识,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从无到有的思想先声社会主义思想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伴随着资本主义产生而产生的。
15—16世纪,随着航海业的发展和美洲新大陆的发现,资本主义在欧洲尤其是在英国得到迅速发展,社会主义思想也最早产生在英国。
1516年,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一书,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
该书用著名的“羊吃人”的命题,最早揭露和批判了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王国。
这一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还有德国的闵采尔、意大利的康帕内拉等,他们以极为虚幻的形式展露出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
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空想社会主义也在不断完善,到19世纪上半叶,空想社会主义达到其思想最高峰,这就是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他们无情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和弊病,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合理性,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一些积极主张和天才预测,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料。
但是,由于受不成熟的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和唯心史观的局限,空想社会主义无法找到实现其社会理想的正确道路和社会力量,因而具有“十分虚幻和空想的性质”。
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发展,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恩格斯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状况,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等一系列人类文明成果,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再是人们头脑中的一种主观愿望,而成为现实社会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
新历史主义
1
目录
• • • • • 新批评主义 新历史主义的概念及影响 新历史主义vs旧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之”新“ 新历史主义的文学批评解读方式 -历史即文本 -文本即历史 逸闻主义 代表人物:史蒂芬.格林布拉特 海登.怀特的叙事史学理论 福柯的“权力关系”
• • • •
2
新批评主义
• 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文 学的本体即作品,因此新批评理论又称“本 体论批评”。 • 文学研究应该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 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 • 反对印象主义,含含糊糊,浪漫主义,多愁 善感的“鉴赏”,以及对美国自然主义小说 的赞扬。 • 提出文本中心理论,强调诗歌的本体性和文 3 学作品的语言,形式和结构。
14
新历史主义的文学批评解读方式: 历史即文本,文本即历史 • 历史文本化( textuality of history) 1.如果没有保存下来的文本,我们就无法了 解一个社会的真正的,完整的过去,这样 文本就成为我们了解过去的一个窗口 2.文本在转变成”文献“,成为历史学家撰 写历史的基础时,它们本身将再次充当文 本阐释的媒介,而人的主观性就不可避免 地渗透到文本之中了
11
• 传统上认为历史文本是对历史事件的真实再现, 历史文本也就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而新历 史主义认为历史经过历史文本的表述已经具有了 种种主观性的因素,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真 实生活也分散在各种各样的文本之中,文学与历 史背景的界限应该被打破,这就把历史与文学看 作是一种“互文性”关系。
12
新历史主义VS旧历史主义
• “新历史主义”这个称号所反映出的渊源,最直接的就是与历 史主义的关系。“新”的标榜自然会使人想到它与“旧”的历 史主义的不同之处:
新历史主义名词解释
新历史主义名词解释
新历史主义(New Historicism)是一种文化批评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关注文学作品与历史、社会和政治的相
互关系。
新历史主义的关键概念包括权力、历史、语言、文化和意识形态。
新历史主义批评者认为文学作品是在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并且受到该时代的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他们认为文学作品不仅是个人创作的产物,也是文化和历史的反映,是权力关系和社会问题的表达。
新历史主义批评者通常采用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运用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文学作品。
他们关注历史的片段、被遗忘的历史事件和边缘群体的经验。
通过对历史主题的重新解读和社会权力关系的分析,他们试图揭示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群体的各种文化现象。
新历史主义强调文学作品与历史的相互关系,对历史事件的重新诠释和再现,以及文学作品对历史事件的反应和影响。
他们认为历史是被叙述和重构的,因此不同历史记载可能存在差异。
他们试图揭示历史叙述的权威性和隐含的意识形态,挑战权威历史叙述的普遍性。
新历史主义注重文本分析和文化批评,强调文本内外的各种因素。
他们认为文本和历史密切相关,不能被隔离开来分析。
他们通过文本所传达的语言、符号和意象来研究历史和文化。
他们关注作家的社会背景、文化环境和文化模式,以及作品中展
现的权力关系和社会冲突。
总之,新历史主义是一种关注文学作品与历史、社会和政治相互关系的文化批评理论。
通过重新解读历史事件和文学作品,分析文化现象和权力关系,揭示历史叙述的权威性和意识形态,他们试图理解文学作品在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中的意义和影响。
新历史主义概论
新历史主义诞生前的奠基
• 在新历史主义正式命名之前,美国的文化符号 学、英国的文化唯物主义和德国法兰克福学派 尤其是哈贝马斯以及法意新历史学派等,已经 将历史意识、历史批判、文化诗学作为自己文 化解释和审美分析的底蕴
• 这种完全不同于旧历史主义的文化诗学思潮直 接冲击着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语言操作和 意义拆卸,使得什么是文学、文学与历史的本 质意义何在、文学史的功能何在等本质问题重 新走上历史舞台,人们被逼迫重新思考这些本 质问题并进而朝新的历史意识迈进了一大步
• 选择了主体与历史,是一种对历史文本加以政 治解读释义的文化诗学,使文本的历史性与历 史的文本性得到了关注
• 这种阐释文学文本历史内涵的独特方法日益得 到西方理论界的认可
• 主要代表人物有格林布拉特、海登·怀特、多利 莫尔、蒙托斯和维勒等人
历史主义
• 新历史主义之新是相对于历史主义之旧而言的。 • 历史主义是指研究历史的历史哲学方法,这里的
• 波普尔的反历史主义理论在20世纪上半叶对历 史主义的打击是很沉重的,其开放社会的非中心 非权威理论倾向已经被西方学术界普遍接受。
对历史主义的进攻
• ⒉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和新批评: • 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使文学理论越出历史的
轨迹而进入形式的漩涡,经过新批评、结构主 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流派,文艺批评 在文本无叙述和无关联语义的支离破碎的文学 片断中进行着互文性的实验 • 作家—作品—读者的中心位移导致作家权威失 效,文本崇拜已经衰落取而代之的是批评家成 为了文本意义的再生父母,误读成为现代解读 的独特锁钥,历史意义和文化灵魂在语言解析 的过程中都成了意义的碎片 • 由此历史主义终于让位给了形式主义
对历史主义的进攻
• ⒊解构主义:
简述新历史主义。
简述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流行,起源于当时的美国。
不同于传统的文学批评方法,新历史主义更关注文本与历史、文化间的联系,强调了文学作品与历史背景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在新历史主义理论的影响下,文学作品不再是被孤立地分析和研究,而是被视为社会文化中的一部分,是一个更为广泛和复杂的文化现象。
新历史主义的理论基础源于文化相对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它强调了任何文本都是历史和文化的产物,是时间和空间的产物,因此文学作品的解释和理解必须考虑到此前的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此外,新历史主义对于“权力”的探讨也是其理论的核心部分。
新历史主义认为,历史和文化中的“权力”是不可避免的存在,它们影响着文学作品的创作和受众的理解。
新历史主义试图将文学作品中的权力机制挖掘出来,同时反思这些权力机制在社会文化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新历史主义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它不仅仅局限于文学作品本身,而是包括了整个社会和文化历史。
因此,在新历史主义的视野下,文学作品与作者、历史时代、社会文化等密切相关。
新历史主义试图将文学作品与历史事件联系起来,描绘出不同历史时代的不同文化形态,并呈现出人们对于历史现实的反应和理解。
同时,在新历史主义理论的影响下,文学作品的批评方法也发生了变化。
新历史主义提倡的文学批评方法更加开放和多元化,它试图将传统的文学批评思路打破,将文本和文化、历史联系起来。
新历史主义主张面向现实,重视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因素对于文本解释的影响。
此外,新历史主义特别关注文本中的权力机制和权力斗争,追问谁在说话、说话的目的是什么,这些帮助我们了解文化和社会的现实背景。
总之,新历史主义对于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它揭示出文学作品与文化、历史、社会的紧密联系,使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了文本诠释的本质,同时也拓宽了文学研究的视野,让我们真正意识到文本与历史、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
新历史主义发展历程
新历史主义发展历程背景略述:新历史主义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斯蒂芬*格林布拉特首次提出。
在80年代达到了发展高峰并成为英美文学与文化批评领域内颇有影响的跨学科,多方向的重要理论流派和批评思潮。
90年代以后,逐渐呈现出衰弱的趋势。
产生的背景:20世纪西方文论,总体呈现出不断创新但又昙花一现的主旋律。
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符号学和解构主义等流派,都告别了“历史”而进入“形式”,历史意义让位于语言的解析。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再一次将历史这个主题置于文论史格局,并经多位学者的重新思考探讨判断与立意,使“历史”这个主题得到了不同于以往形式主义,不同于“旧历史主义”的新的发展。
新历史主义产生于这样的后现代主义大氛围中,它对后现代主义既有继承也有反叛,甚至有学者认为:新历史主义是解构思想见地在新领域的延伸。
美国的新历史主义的批评家们以“学古通今,集古之精华,变通于当今”的精神,将历史批评置于后现代文化的氛围中,并对它进行了全新的阐释。
新历史主义者们多为历史学家,文学史家,文艺复兴和莎士比亚研究专家,他们的历史评述和写作使新历史主义批评具有凝重的历史感和鲜明的实践性。
历史主义:(在解释新历史主义之前,不得不提历史主义,以便辨析出新在何处)18世纪末开始主要在德国发展的一种思潮在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以后与浪漫主义的兴起相伴相生,后来历史主义逐渐影响到欧美国家。
较早提出历史主义思想和理论的是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于1797年的一些笔记。
这种思潮在历史、哲学、文学领域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历史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维柯,法国的卢梭,德国的黑格尔,现代的克罗齐和狄尔泰等也属于历史主义之列。
虽然他们对历史主义的研究都各有侧重,但对历史主义的共识是:都强调历史的总体性发展,认为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应建立在对人类历史的思索上,认为社会发展规律支配着历史的进程,并允许对社会的进程加以预见。
在对文学研究的应用中,历史主义把文学当作一面“镜子”,认为文学是某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和文化的摹本,因而它也是人们了解和接触这一历史时期的工具。
新历史主义
跨学科 研究
文化的 政治学
历史意 识形态 性
发展过程
新批评的衰落 与解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 马克思主义 和女权主义 一起兴起
区别?
70年代末 80年代早期兴起
1980年 1982年
代表人物是哈佛教授格林 布拉特和斯坦福教授怀 特
葛林伯雷在《文艺复兴时期 的自我塑造》中首次提出了 “文化诗学”的概念; 在《文类》杂志第一次提出 “新历史主义”这一概念。
操作方法
考察三个相关的领域
作者的生活 能在文本内 发现的社会 法则和规定
被证明存在于 文本中的作品 的历史语境的 反映
操作方法
文化分析 倾向
“文化解读” 分析文本赖以产生的文化和体现在文 本中的文化。
描述方法 标题
详细深刻地描述文化系统中的各种因素,可以 是一首诗、一部历史、一个仪式、一种制度、 一个社会,而且这种描述在一种解释,这种解 释“能够把我们带入它所解释的事物的本质深 处”。
Thank you
理论概述
文本 与 文化
批评实践
文本是文化的产物,同时也形成文化。 文学文本是各种社会力量交汇的场所: 它是在社会文化的语境中形成的,它 自身也对这种社会文化的形成起到重 要作用。 英国文艺复兴研究和当 代文化研究 ¡ 自我造型¡ 观察作家在 :
表达观念、感情,呈现本身 的欲求时,所牵涉到的社会 约束、文化成规、自我的形 成及表达方式。(葛林伯雷 《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造 型》)
理论概述
历史 文本性
一方面,只有通过保存下来的文本, 我们才能真正地、完整地 了解一个社会的过去和它的物质性存在; 另一方面, 这些文本在转变成文献、成为历史学家撰写历史 的基础的时候, 它们本身将再次充当文本阐释的媒介。
新历史主义研究述评
大禹精神在促进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的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
新历史主义研究述评辛 刚 国新历史主义滥觞于20世纪80年代欧美文学评论家对文艺复兴的兴趣,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斯蒂芬・格林布莱特、海登・怀特、英国的路易斯・蒙特鲁斯等。
1982年格林布莱特为《文类》杂志“文艺复兴研究专号”撰写“导言”时,他就论文中出现的某些共同的东西称之为“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是对20世纪欧美实证性研究以及文本中心论的反拨,是一种不同于旧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批评的“新”的文学批评方法。
新历史主义理论具有以下特征:1.“跨学科研究”性,即跨越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的学科界限,使其具有了多维视野的研究。
2.“文化的政治学”属性,使文学和文学史研究成为论证意识形态、社会心理、权力斗争、民族传统、文化差异的标本。
新历史主义带有明显的政治化批评的特征,它在文化思想领域对社会制度所依存的政治思想原则加以质疑,揭示复杂社会状况中文化产品的社会品质和政治意向的曲折表达方式。
3.“历史意识形态性”,即认为人的文学在文化中具有抗争性作用,而文化变革就是一种文化通过策略向主导意识挑战,进而去“重写文化史”。
新历史主义关注的问题,同样也是中国学者潜心思考的问题,因而新历史主义在欧美崛起不久,很快引起了中国学者的注意。
迄今为止,国内学者发表的新历史主义论文、专著共有60余篇(部)。
这些研究大体分为翻译介绍、全面评价、影响应用等三个方面,现分述如下。
(一)翻译与介绍率先向国内学界介绍新历史主义的,是王逢振。
他在1988年所著《今日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专章介绍了新历史主义。
次年,韩加明的《新历史主义批评的兴起》和杨正润《文学研究的重新历史化———从新历史主义看当代西方文艺学的重大变革》开始勾画了新历史主义发展轮廓,特别是后者,开拓性地介绍了新历史主义的批评实践,并准确概括了它的特色、贡献及弊病。
1991年,留学哈佛的赵一凡在《读书》杂志上又发表了《什么是新历史主义》,全面详细地介绍了新历史主义的来龙去脉。
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后现代后殖民主义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
后现代和后殖民是一种颠覆性的文化理论,新历史主义就是一种重新书写历史的新历史诗学。
新历史主义是诞生于80年代的英美文化界和文学界的“新”的文学批评方法,一种对历史本文加以重新阐释和政治解读的“文化诗学”。
新历史主义对旧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文学批评方法加以批判,在张扬“主体”、“历史”和“意识形态”中,使“本文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本文性”成为文学批评的主要范畴。
新历史主义的主将是格林布拉特和海登"怀特。
前者以研究文艺复兴的“自我塑型”去重写文学史,进而创建一种“文化诗学”,并将文学看作是人性重塑的心灵史。
而后者则注重“元历史”的构架和“话语”转义学的研究,进而确定了新历史主义的历史地位。
本文将主要讨论海登"怀特的理论。
与新历史主义众多理论家专治文艺复兴文学不同,海登"怀特专治19世纪欧洲意识史。
由于他众多的著作和不同凡俗的理论创见,使他成为文学理论和历史学界的著名人物,而奠定他学术地位的是其代表作《元历史》和《话语转义学》。
一、新历史主义的理论特征。
1、多学科的整合和新方法的整体挪用。
2、从历史话语的含混处发掘历史权力运作的真相。
3、新历史主义注重作品意义的重释。
4、新历史主义强调历史和现实的互动。
二、格林布拉特的理论。
“历史与人”是人把握自己的最基本的思维范式,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新历史主义诞生以后彻底颠覆了这一范式,进而重新界定历史与人的生成、历史与文化、历史与文学、历史与政治、历史与权力、历史与意识形态、历史与文化霸权、历史与文化诗学等一系列思维模式、文本策略和叙事方法。
新历史主义以反抗旧历史主义、形式主义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
它特别关注“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
代表人物有格林布拉特、蒙特洛斯、多利莫尔、海登·怀特等。
这些理论家他们各有自己的理论维度,然而,他们的总体的精神集中在对历史整体性,未来乌托邦,历史决定论,历史命运说和历史终结说作出了自己的否定判词上。
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创新发展的史事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革命理论。
在这一阶段中,中国共产党创新发展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措施,以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现代化。
其中最重要的史事包括:
1955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党代会上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并在随后几年里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1956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1957年,中国共产党开始实施第一步经济改革,包括农村化、工业化和国防建设。
195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阶段经济计划。
1959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二阶段经济计划。
1962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三阶段经济计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历史主义发展历程
背景略述:
新历史主义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斯蒂芬*格林布拉特首次提出。
在80年代达到了发展高峰并成为英美文学与文化批评领域内颇有影响的跨学科,多方向的重要理论流派和批评思潮。
90年代以后,逐渐呈现出衰弱的趋势。
产生的背景:20世纪西方文论,总体呈现出不断创新但又昙花一现的主旋律。
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符号学和解构主义等流派,都告别了“历史”而进入“形式”,历史意义让位于语言的解析。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再一次将历史这个主题置于文论史格局,并经多位学者的重新思考探讨判断与立意,使“历史”这个主题得到了不同于以往形式主义,不同于“旧历史主义”的新的发展。
新历史主义产生于这样的后现代主义大氛围中,它对后现代主义既有继承也有反叛,甚至有学者认为:新历史主义是解构思想见地在新领域的延伸。
美国的新历史主义的批评家们以“学古通今,集古之精华,变通于当今”的精神,将历史批评置于后现代文化的氛围中,并对它进行了全新的阐释。
新历史主义者们多为历史学家,文学史家,文艺复兴和莎士比亚研究专家,他们的历史评述和写作使新历史主义批评具有凝重的历史感和鲜明的实践性。
历史主义:(在解释新历史主义之前,不得不提历史主义,以便辨析出新在何处)18世纪末开始主要在德国发展的一种思潮在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以后与浪漫主义的兴起相伴相生,后来历史主义逐渐影
响到欧美国家。
较早提出历史主义思想和理论的是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于1797年的一些笔记。
这种思潮在历史、哲学、文学领域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历史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维柯,法国的卢梭,德国的黑格尔,现代的克罗齐和狄尔泰等也属于历史主义之列。
虽然他们对历史主义的研究都各有侧重,但对历史主义的共识是:都强调历史的总体性发展,认为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应建立在对人类历史的思索上,认为社会发展规律支配着历史的进程,并允许对社会的进程加以预见。
在对文学研究的应用中,历史主义把文学当作一面“镜子”,认为文学是某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和文化的摹本,因而它也是人们了解和接触这一历史时期的工具。
新历史主义提出前吸收的思想:尼采的历史健忘论和超人重构历史学说,福柯的不连续史观中关于历史的癫狂,懒散,欲望,压抑等写作方面的思想,尤其是他关于让历史学家处理历史中的断裂,动荡,缺陷,瓦解并重构历史文本的意见,给新历史主义相当刺激,“新历史派以此为纲,辅以差异与断裂法则,展开对传统史学整体模式的冲击”。
德里达的哲学及历史思想也给新历史主义者直接影响,德里达作为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精神之父,仍然是新历史主义的思想先导。
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是在对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批评方法,而且这种阐释文学文本历史内涵的独特方法日益得到西方文论界的认可,在日益受到批评界关注的众多新历史主义批评家中,格林布拉特,海登怀特,多利莫尔,蒙托斯,维勒
等几人较引人注目。
创始人:斯蒂芬*格林布拉特(新历史主义的精神领袖),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0世纪70年代由于教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不被学生认可,开始研究16、17世纪文学史,并在1980年出版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从莫尔到莎士比亚》声誉鹊起。
后于1982为《文类》杂志文艺复兴研究专号撰写导言时,正式提出“新历史主义”这个诞生于后现代大背景下的历史批评从此有了一个名称。
所以是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他发表的主要文章有:《莎士比亚的商讨》1988,《向灾祸学习》1990,《不可思议的领地》1991等。
格林布拉特虽给“新历史主义”命名,但并未对之做系统的理论上的阐发,他自己就说过新历史主义更多的是一种实践而不是教义。
各种后现代文论交锋中,他明确了文化诗学的学术理想。
他提出将“文学史作为文化文本”文学史不是一种历史科学,而是一种历史话语、文化话语或历史写作和文化写作。
文学史作为一种文化文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属性,而这也正是新历史主义所中心阐释和坚守的诗学理论,是一种“文化诗学”试图通过批评实践去完善并进而扩充以形成一种“新历史诗学”。
在文化诗学方面提出:1、文学、文化与历史相互生成。
2、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彼此互文激励3、“含纳”理论或“陷入圈套模式”。
重视文化系统与语境关系,他的语境论包括1、不同历史单位形成的语境2、文本中的语境3、文本中的语境与文化的关联4、文本中的语境在历次阅读解释中形成的语境。
新历史主义的意识形态话语充满文化人类学精神,尤其是马克思和福柯式的文化
人类学思想。
且更关心文学史在当代的运用,尤其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作用。
中间支柱:海登怀特,任教于加州大学。
主要贡献:从70年代他从一般历史史实的研究转向“元历史”的研究,所谓“元历史”研究是对历史话语层面的研究,即分析历史作品形成的话语机制。
主要著作是《元历史: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1973)《话语转喻论》他对历史话语的重要理论概括起来说有两个:一是历史叙述有同文学一样,的叙述结构;二是历史话语的修辞性因素形成了它的深层意义。
主要分作1、作为文学构造的历史文本2、历史与修辞想象。
新历史主义在意识形态话语中展开了有关历史,文学史叙述和修辞的讨论。
其中,他对福柯的分析和有关历史叙事及修学的讨论引人注目,他的个人成就也将新历史主义带入了高潮阶段。
大讨论阶段:
1、主要有布鲁克*托马斯、弗兰克、林特利查,伊丽莎白福克斯、杰诺维塞、朱迪斯*劳德*牛顿、理查德*特迪曼、玛格丽特*弗格逊、多利蒙尔、辛菲尔德、赖恩、维恩、泰伦豪等曾先后介入了新历史学派,并对历史主义进行了研讨和批判。
在当时由凯瑟琳*伽勒尔主编的新历史主义理论刊物《表征》对新历史主义用力较多。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美国著名文化理论家、批评家F*詹姆逊也加入了新历史主义的讨论他提出马克思主义批评是文学史释义的“主导符码”现代世界存在多种对马克思主义的释义论,可以产生多种文学史著作。
并有力的推动了新历史主义的发展。
2、此后英国沃尔伯格---考脱德研究所的路易斯*蒙特鲁斯,德国的罗伯特*卫曼、莱茵哈特*克瑟莱克、意大利的弗兰克*莫拉提、加拿大的p*帕克等,在80年代都加入到了新历史主义的讨论行列。
3、90年代初欧美新历史仍有人坚持己见,出版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著作,并认为新历史主义不只是研究历史,古典文学学者的专门武器,而且成为当代文学批评家的论诗说文的一种时尚批评。
主要贡献:(文化文本、叙述修辞、辩证批评)
1、这一时期,他们研究的范围及其的宽泛,包括历史,哲学,文论诸方面,对从亚里士多德,希罗多德,培根一直到维柯的历史写作和史学思想,他们都进行过评说,从启蒙时代孟德斯鸠,卢梭等法国历史思想家,莱辛康德等德国历史思想家以及他们共同形成的历史哲学,知道黑格尔,雅斯贝尔斯的历史的哲学,直至实证主义的历史相对论,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分析哲学,解构哲学的“历史学哲学均有涉猎分析,首先我们看出的是新历史主义是一种关于历史的主义,不能的与以往历史哲学发生联系。
2、对黑格尔三种艺术类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尤其是生产方式理论为指导的文学史论和文艺史论有全面而具体的研究,对解构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现象学,接受美学,读者反映论,女权主义等文学史观,也做有针对性的批评。
3、新历史主义文论提出鲜明的特点:文本论对抗真实论、生产论反对模式论、读者论反对作者论、修辞论反对模仿说、解构论反对客观论、人类学反对社会学、文学化反对理性化、叙述轮反对再现论、现
在时反对过去时、这些全面的展示了新历史主义“新”的主张和特点。
他们的这些“新”论,基本在历史、文学史之上展开,是一种“史论”的“史论”,而不仅仅是“史”和“史论”。
4、作为文化诗学,新历史主义文论把它运用于众多历史领域,旧历史主义文论史一种历史化的文论,新历史主义则是文学化的历史哲学。
5、对历史的辩证批评,他们注重批评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批评的辩证关系,善于探索和批判,辩证把握政治和文化,突出语言淡化真实、由文本中的个别寻找一般关系,新历史主义批评既是政治的,也是文化的,既是历史的,又是文学的,他们集中体现在意识形态话语形式分析中。
是即新马克思主义者之后重要的意识形态批评学派,新历史主义的辩证批评显示了西方当代文论的进步。
对20世纪文论有所贡献,西方过去探索历史习惯于从认识论,过程论,方法论等探索历史如何产生,包括哪些,怎么样研究,新历史主义主张“元历史”“元意识形态”探索什么是历史意识形态本身的定位、定义等问题,继而由此展开对文化文本,叙述修辞,辩证批评的分析。
1990年怀特还在讨论克罗齐《美学原理》1901年版,谈到克罗齐及其美学和史学思想对新历史主义的影响,克罗齐曾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是活的历史,编年史是死的历史,”只有在我们自己的胸中才能找到那种熔炉,使确凿的东西变为真实的东西,使语文学与哲学携手去产生历史。
可以说新历史主义文论批评作为克罗齐世纪开元声音的世纪末回向,或世纪末后现代历史主义批评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