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学案

合集下载

2019年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1单元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019年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1单元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请见.(xiàn) 木铎.(duó) 长沮.(jù) 桀溺.(nì) 耦.(ǒu) 执舆.(yú) 耰.(yōu) 怃.(wǔ)然 荷.(hè)蓧.(diào) 芸.(yún) 黍.(shǔ) 食.(sì)之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桀溺(“桀”,通“杰”)(2)是鲁孔丘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3)而谁以易之(“而”,通“尔”)(4)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辟”,通“避”)(5)植其杖而芸(“芸”,通“耘”,除草)(6)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道⎩⎨⎧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德政,名词)怀其璧,从径道.亡(小路,名词)于是废先王之道.(法令制度,名词)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动词) (2)食⎩⎨⎧杀鸡为黍而食.之(拿东西给人吃,动词)食.而不知其味(吃,动词)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动词)(3)之⎩⎪⎨⎪⎧从者见之.(他,代词)天下之.无道也久矣(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是鲁孔丘之.徒与(的,助词)吾欲之.南海,何如(到,动词)之.二虫又何如(这,代词)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子路从而后,遇丈人..古义: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今义:指妻子的父亲(2)明日..,子路行以告 古义:第二天今义:明天(3)不仕无义.. 古义: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政教伦理原则今义:没有义气(4)君子之至于..斯也 古义:到今义:达到(某种程度)(5)子路从而..后 古义:从,跟从;而,连词。

今义:用于下文开头,表结果、目的或进一步行动。

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欲洁.其身(使动用法,使……清白) (2)植.其杖而芸(使动用法,使……直立) (3)止.子路宿(使动用法,使……留下来) (4)耰.而不辍(名词作动词,用耰松土并使土块细碎) (5)子路从而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6)不仕.无义(名词用作动词,出来做官)(7)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废弃)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

(2)了解文章的背景,理解其中的典故和隐喻。

(3)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挑战,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典故和隐喻。

(2)运用文言文进行表达和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先秦诸子选读》的背景和意义。

(2)引导学生关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大意。

(2)学生查找并学习文章中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式。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教师解析文章中的典故和隐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文言文进行表达。

(2)学生完成写作任务,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

(1)文章的主题是什么?(2)作者为什么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3)你从文章中学到了什么启示?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文章的情况,以及整理的文言词汇和句式,给予相应的评价。

3.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文言文的表达和逻辑思维,给予相应的评价。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先秦诸子选读》的背景和意义。

2. 激发学生对《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一课题的兴趣。

教学内容:1. 简介《先秦诸子选读》的编纂背景和意义。

2. 介绍《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出处和作者。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PPT展示《先秦诸子选读》的封面和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 教师简要介绍《先秦诸子选读》的编纂背景和意义,引起学生对本书的重视。

3. 教师详细介绍《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出处和作者,让学生对这一课题有初步的了解。

第二章:文本解读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文意。

2. 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教学内容:1. 解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文意。

2. 分析文本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并解释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如孔子对“天下有道”的看法等。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观点。

第三章: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孔子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的思想实践。

2. 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提炼出孔子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教学内容:1. 分析孔子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的思想实践。

2. 从案例中提炼出孔子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的案例,了解孔子的思想实践。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孔子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第四章:思考与讨论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思考孔子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的观点对自己的启示。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思考孔子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的观点对自己的启示。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先秦诸子思想的历史背景和积淀;2.了解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和理论,并能够简要概括;3.理解先秦诸子思想对后代思想、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影响;4.提高学生对文献阅读的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涉及以下先秦诸子:1.庄子;2.老子;3.孟子;4.荀子;5.墨子;6.韩非子。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向学生介绍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先秦诸子;2.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步:内容讲解1.向学生讲解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和理论;2.引导学生品读选定的先秦诸子文献。

第三步:文献分析1.提供先秦诸子文献进行分析;2.引导学生分析文献中的理论和思想。

第四步:案例解析1.介绍相关历史事件或社会背景;2.分析先秦诸子思想对此事件或背景的作用。

第五步:拓展延伸1.培养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2.设计拓展延伸的学习活动,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

教学方法1.讲授与讨论相结合;2.课前预习课后复习;3.小组探究;4.案例分析;5.文献阅读。

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2.学习笔记;3.课后作业。

教学资源1.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2.先秦诸子原典;3.相关读物、文章等。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先秦诸子思想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理论,提高了对文献阅读的能力和文化素养,对于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积极的影响。

同时,在教学中也应注重灵活性和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1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1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教学目标:一、疏通文意,积累并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特殊句式。

二、了解孔子的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理解孔子的积极入世。

三、联系现实,通过“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样的话题,探讨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联系现实,通过“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样的话题,探讨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重要文言词句的落实翻译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疏通文意,积累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特殊句式一、根据预习,课前自主完成以下预习检测题1.指出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子路从而后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边止子路宿止:使……留宿杀鸡为黍而食之食:给……吃(饲)见其二子焉见:使……拜见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洁:使……保持纯洁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是鲁孔丘与()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植其杖而芸()使子路反见之()3、翻译下面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部分子路行以(之)告(子)鸟兽不可与(之)同群(接舆)趋而辟之,(子)不得与之言(子路)至,(丈人)则行矣4、在预习过程中还有哪些字词句你不理解,请列在下面。

二、课堂解疑:1、仪封人请见引见吾未尝不得见也拜见从者见之引见子见夫子乎看见见其二子焉介绍,引见使子路反见之拜见2、是鲁孔丘与判断词是知津矣这个人是鲁孔丘之徒与判断词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这样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判断词3、重要句式而谁以易之宾语前置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固定句式吾非斯人徒与而谁与?宾语前置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固定句式晨门曰:“奚自?”4、文中“而”的意义和用法列举长沮、桀溺耦而耕修饰关系而谁以易之通“尔”你耰而不辍承接关系歌而过孔子修饰关系已而,已而!……殆而!语气词趋而辟之修饰关系子路从而后转折关系植其杖而芸承接关系子路拱而立修饰关系杀鸡为黍而食之承接关系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转折关系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转折关系三、诵读巩固四、课堂巩固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见”字。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2)能够概括和解释孔子的思想观点;(3)能够分析孔子对于“有道”与“无道”的态度和行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和思考的能力;(3)通过案例分析,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孔子追求有道、反对无道的坚定信念;(2)培养对传统文化和道德价值观的尊重和理解;(3)激发学生对人生意义和道德修养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孔子追求有道、反对无道的坚定信念;(2)分析孔子对于“有道”与“无道”的态度和行为;(3)概括和解释孔子的思想观点。

2. 教学难点:(1)文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的理解;(2)孔子思想观点的深入解读;(3)对于“有道”与“无道”的分析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先前的学习内容,复习孔子的思想观点;(2)提问学生对于“有道”与“无道”的理解和看法。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标记不懂的字词和句子;(2)学生通过查阅字典和注释,解决自己的疑问。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探讨孔子对于“有道”与“无道”的态度和行为;(2)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汇报和分享。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与课文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2)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和孔子的思想观点;(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 翻译课文,巩固文言文阅读能力;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准备课堂讨论和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课堂小结等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和解读孔子的思想观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 分析并理解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词汇。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介绍《先秦诸子选读》的背景和作者孔子。

2. 文章内容概述: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论点。

3. 重点句子解析:分析和解释文章中的重点句子。

三、教学方法:1. 引导式阅读: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文章,提出问题和观点。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内容和重点句子,促进合作和交流。

3. 批判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对文章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文章背景和作者孔子,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论点。

3. 重点句子解析:引导学生分析和解释文章中的重点句子。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内容和重点句子,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5. 全班交流: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全班交流和讨论。

6. 批判性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对文章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7. 总结: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论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五、教学评估:1. 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估:通过学生的阅读理解作业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估。

2. 小组讨论评估:通过学生的讨论参与度和小组汇报进行评估。

3.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评估:通过学生的观点提出和分析评价进行评估。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先秦诸子选读》。

2. 参考资料:关于孔子和《论语》的额外阅读材料。

3.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和解释重点句子。

4. 小组讨论指南:提供学生讨论的问题和话题。

七、教学准备:1. 提前准备好教学材料和参考资料。

2. 布置好教室,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小组讨论。

3. 设计好教学活动和问题,准备好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八、教学扩展: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孔子和其他先秦诸子,重现他们的思想和辩论。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4.教学游戏:设计相关教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5.学习评价工具:利用在线评价工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和反馈,指导他们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先秦诸子选读》中的第一单元《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该单元包括对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基本理念和主要思想的介绍。具体内容涵盖《论语》中的“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等儒家思想;道家的“逍遥游”、“道德经”等核心理念;墨家的“兼爱”、“非攻”等主张;法家的“韩非子”中的法治思想等。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文本解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案例分析法: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培养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探索、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知识,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思维品质和审美鉴赏能力。通过深入解读《先秦诸子选读》中的经典文本,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和比较不同学派之间的思想异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通过感悟诸子百家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使他们在阅读经典文本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古代文化的魅力,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此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 教案 (1)

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 教案 (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和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把握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与动作,鉴赏对比的表现手法,进而领会人物思想;品味文章简练的语言之美。

3、情感价值观目标:学习孔子勇于担当并执着不辍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文言知识,提高阅读能力,感受孔子的精神魅力;难点--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品味简练的语言之美。

三、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指导归纳研讨分析四、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介绍先秦诸子概况以及孔子与《论语》一、导入上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关语言的知识,我们知道现代汉语是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为语法规则的。

现代白话文是我们国家从封建社会转型为社会主义社会阶段附带产生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这一阶段,我们国家涌现出了数量众多的文化伟人和强人。

我们把时代向前推进,在我们国家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阶段,它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呢?对了,这就是我们今天开始要学习的“先秦诸子”。

二、先秦诸子简介1、何谓先秦诸子?--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

春秋时期,教育开始普及,这时候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叫新士人。

他们能文能武,博学多才,多给大夫做家臣。

这个阶层还包括大批受过教育最终抛进平民阶层的没落奴隶主贵族。

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

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他们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

2、诸子的价值?主要在三个方面:诸子争鸣现象的历史借鉴价值诸子各有建树,著书立说,哲思发人深醒,闪烁思想的光芒诸子为推行各自的思想,各尽妙手,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学表现艺术3、诸子概况:(可以让学生阅读课前的简介)先秦诸子包括儒、墨、名、法、道、阴阳等,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主要学习儒、道、墨、法四家的著作。

儒家是由孔子开创。

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论语》《孟子》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1.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2-人教版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1.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2-人教版

1.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第2、3、4则选文,理解孔子勇担社会重责的精神。

2、学习和掌握重点文言词语;(二)、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孔子与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两类人物,鉴赏“子路问津”“子路从而后”两段文字。

2、思考孔子勇担社会重责的现代价值;(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和掌握重点词语:问津.辟.人之士遇丈.人……难点:第三则“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方法1、吟咏法,反复诵读;导读法 2、启发探究式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用名人评价导入文本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司马迁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

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

自孔子以前数千年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文化赖孔子而开。

——民国著名学者柳诒徵苏格拉底、佛陀、孔子、耶稣四大圣人,在历史上具有无可伦比的深远影响。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课可见孔子的人格魅力和在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影响力!二、整体感知(读选文通其意)(一)、学生阅读选文,疏通文章大意(二)翻译重点语句1、二三子何患于丧(sàng) 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ó)。

2、夫子怃(wǔ)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3、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dài)而!”三、探究文本(读选文识其人)学生自主学习再读文本探究以下问题(一)众人对周游列国宣扬自己思想的孔子持怎样的态度?孔子如何回应的?(二)你如何评价?(1)第一则:文中仪封人对孔子的看法如何?(2)第二则:1、孔子和长沮、桀溺一类人有什么不同?2、长沮、桀溺的回答有什么技巧?3、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长沮、桀溺对孔子选择的嘲讽?(3)第三则:1、楚狂人的唱词“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已而,已而!”等有什么深意?2、你认为楚狂人与孔子有什么区别?楚狂归隐,不是不思进取,而是知时务而等待时机的远见卓识者。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2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2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论语》中的“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背景和意义。

(2)掌握孔子对于“天下有道”与“丘不与易也”的态度和观点。

(3)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分析《论语》中的相关篇章,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

(2)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考,探讨孔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和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和认识,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激发对道德和价值观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1. 《论语》中的“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背景和意义。

2. 孔子对于“天下有道”与“丘不与易也”的态度和观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

2. 探讨孔子为什么会有“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态度和观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论语》的学习,提醒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关注。

(2)提问:“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

2. 学习内容:(1)让学生阅读《论语》中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相关的篇章,引导学生理解其意义。

(2)讲解孔子对于“天下有道”与“丘不与易也”的态度和观点,解释其背后的儒家思想。

3. 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就“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和孔子的态度进行讨论。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总结与拓展:(1)对“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和孔子的态度进行总结,强调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

(2)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儒家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五、作业布置:1. 阅读《论语》中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相关的篇章,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2. 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理解和看法,以及儒家思想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 学案

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 学案

1.作者作品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

晚年潜心致力于古文献整理,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仁”即“爱人”,倡导推行“仁政”,且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其深远。

《论语》一书,记载有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2.写作背景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原有的政治规则和伦理道德逐渐被颠覆,礼崩乐坏,诸侯割据,互相征伐,周王室日渐衰微。

孔子对社会的动荡深感忧虑,希望借助周朝原有的礼仪,重新建立井然的统治秩序,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同时反对暴政,强调“仁者爱人”,要求各人以自我克制和礼让的态度调和社会矛盾。

所以他一方面教授弟子学习礼仪,一方面积极入世,希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实现自己的理想。

他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

”真是踌躇满志。

他最初做中都宰,一年之后,升为司空,又升为大司寇。

先是用外交手段收回了被齐国占领的鲁国的城池,后又诛杀了乱臣少正卯。

治理国家仅仅三个月,路不拾遗,四方之客都宾至如归。

齐国害怕孔子执政会使鲁国强大,威胁自己,所以送了一些美女给鲁君,鲁君于是耽于享乐,不理朝政。

孔子见自己的抱负难以施展,被迫离开鲁国,周游宋、卫、陈、蔡、齐等国,开始了十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常遭困厄,都不受重用。

最后只得返回鲁国,专心修订《诗》《书》《礼》《乐》,教授弟子。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2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2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一、教学目标1. 理解《论语》中“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原文及其含义。

2. 分析孔子对待礼乐的态度及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

3. 通过对“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1. 解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原文及含义。

2. 分析孔子对待礼乐的态度及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道”的含义。

2. 深入分析孔子对待礼乐的态度及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原文及其含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孔子对待礼乐的态度及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对“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论语》及“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背景。

2. 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原文及其含义。

3. 分析孔子对待礼乐的态度及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

4. 案例分析:举例说明孔子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践行“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理念。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对“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理解和感悟。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关于《论语》、孔子及其思想的研究著作。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七、教学内容1. 解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原文及含义。

2. 分析孔子对待礼乐的态度及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

3. 探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在当代社会的启示。

八、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原文及含义。

3. 分析孔子对待礼乐的态度及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

4. 拓展延伸:探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在当代社会的启示。

先秦诸子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先秦诸子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教 育意义。
练习法:布置阅读理解题和思考题,检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程度。
教学过程
第六章
导入新课:介绍先秦诸子的背景和思想,引起学生的兴趣。
讲授新课: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背景和主题, 分析文章中的重点段落和句子。
巩固练习:布置阅读理解题和思考题,检验学生对文章的理 解程度。
教学内容
第三章
பைடு நூலகம்
介绍先秦诸子的背景和思想。
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背景和主题。
分析文章中的重点段落和句子。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教育意义。
教学难点与重点
第四章
难点:理解文章中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重点: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方法
第五章
讲解法:介绍先秦诸子的背景和思想,讲解《天下有道,丘 不与易也》的背景和主题。
归纳小结:回顾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总结学生的表现和收获。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先秦诸子选读《天下 有道,丘不与易也》 教案设计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教学目标 03 教学内容 04 教学难点与重点 05 教学方法
06 教学过程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第一章
教学目标
第二章
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论语》中“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内涵,体会孔子对于道德、政治的追求和理想。

2. 培养学生分析、解读古代经典文献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3. 引导学生借鉴孔子的思想,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论语》中“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原文,解释关键词语,理解孔子的思想。

2. 背景知识:介绍孔子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孔子的政治理想与社会抱负。

3.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文献,加深对孔子思想的理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孔子及其思想,引导学生关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一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原文内容,疏通文意。

3.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孔子思想,解答学生疑问。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借鉴孔子的思想,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5. 分享成果: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孔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推荐阅读:《孟子》中有关孔子思想的章节,加深对孔子思想的认识。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 参考书目:《论语》译注本关于孔子及其思想的学术论文相关历史资料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案例教学法,以孔子的事迹和言论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思想。

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思考、探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八、教学难点1. 理解孔子所说的“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深层含义。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引言《庄子》中有一篇名为《天下有道,丘不与易》的文章。

这篇文章中,丘仲美向庄子请教“天下有道,丘不与易”的意思,庄子毫不犹豫地回答:这就是说“我有道,可以传授,但只有那些名声不臭、权势不重的人才能获得”。

这篇文章在道家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今天,我们将根据这篇文章讨论道家思想对我们的启示。

一、教育要以人为本庄子的答复可以总结为一个词:人心。

庄子的思想是以人的自由为中心的,他认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是思想,而不是外在的行为或形式。

因此,他反对那些以权力、名利为重的人。

庄子透过“君子之行,乘乎其心”这一说法,说明人心的重要性。

同样,我们的教育也应该注重人的内在发展,培养学生的思想和品德。

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声音,并关心他们的发展。

他们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价值,让每个学生发挥其所长。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传达给学生真理、伦理等观念。

二、道家思想注重自由与平等在中国宗教中,道家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其普遍性在于它注重平等、自由和宽容。

《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它生动地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是思想,而不是权力和名利。

在这个意义上,道家思想被视为中国文化中最具有普遍性的思想之一。

三、教育应该关注文化传承和自由自由和平等是道家思想的两个核心概念之一。

在这个意义上,道家思想将和谐与自由相结合,注重文化的传承,同时也强调样式的不重要性。

我们的教育必须遵循这个原则:既要注重文化传承,又要让学生在自由中得到发展。

教育由于它的理性性质,可能会使其重视形式,而忽略学习的真实内容。

然而,我们应该尽力实现平等与自由之间的平衡。

四、以“天下为家”之精神,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道家的文化中,有这样一个概念:以“天下为家”之精神,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要实现这样的和谐,关键在于一些教育习惯和思想,如真诚、宽容、谦卑和桥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谅解和包容等。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教案第一单元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8)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教案第一单元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8)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重点】把握孔子的勇担道义的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文化名人的社会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PPT【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从《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到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再到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再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古人先贤们的嘉言懿行,都生动地诠释了中华民族敢于责任担当的内在禀赋。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2500多年前的孔子的责任与担当吧!二、积累整合学习水平反馈1.文学常识填空(1)孔子(前551~前479)名(),字()。

春秋后期伟大的()、(),()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

(2)《论语》是一部()体的()著作,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内容记载了几位弟子的话。

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

论语是“()”之意。

答案:(1)丘,仲尼,思想家、教育家,儒家(2)语录,散文,语录2.翻译下列句子(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译文:答案: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

(2)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译文:答案: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3)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译文:答案: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

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

三、整体感知文章通过五则对话,主要表现了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在文中,孔子出现的时候并不多,孔子的话也不多,但孔子的形象却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学案一、语基落实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天下之无道..(暴虐,没有德政)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z é) B.孔子过.(拜访)之,使子路问津.(j īn)焉 C.往者不可谏.(匡正,挽回),来者犹可追.(追寻,追思) D.止.(使……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s ì)之,见.(xi àn)其二子焉 解析:A 项,“铎”应读“du ó”。

B 项,过:经过,路过。

C 项,追:改变,挽救。

答案:D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君子之至于斯也是鲁孔丘之徒与B .{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子路宿于石门C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欲洁其身,而乱大伦D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子曰:“隐者也。

” 解析:C 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

A 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助词,的。

B 项,介词,表对象,对/介词,表处所,在。

D 项,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不译/句末语气助词,表判断。

答案:C3下列句子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②长沮、桀溺耦而耕 ③是鲁孔丘之徒与 ④而谁以易之 ⑤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⑦植其杖而芸 ⑧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A .①②③④B.②③④⑥C.④⑤⑦⑧D.③④⑤⑦解析:②桀,通“杰”;③与,通“欤”;④而,通“尔”;⑤辟,通“避”;⑦芸,通“耘”。

答案:D4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子路宿于石门A .二三子何患于丧乎B.子路行以告C.隐者也D.晨门曰:“奚自?”解析:例句为介词结构后置。

A 项,介词结构后置;B 项,省略句;C 项,判断句;D 项,宾语前置。

答案:A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至,则行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B .{以杖荷蓧明日,子路行以告C .{子见夫子乎生乎吾前D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使子路问津焉 解析:D 项,均为句末语气词,不译。

A 项,连词,表出乎意料,却,竟/连词,表承接,那么。

B 项,介词,用/连词,表承接,相当于“而”。

C 项,助词,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介词,在。

答案:D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B.止.子路宿 C.道.芷阳间行 D.既来之,则安.之 解析:C 项,道:名词活用为动词,取道。

A 、B 、D 三项都是使动用法。

答案:C7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荷蓧丈人看重体力劳动和农业生产,这一点比孔子要高明。

但他避世隐居,对政治的态度是消极的。

B.孔子不因洁身自好而离开政治,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政治态度是积极的,是值得肯定的。

C.文中的荷蓧丈人是乱世中的隐者。

他对子路跟着孔子周游列国而不从事农业表示不满,可是对孔子这位思想家是敬佩、赞赏的。

D.孔子虽然也深感自己的“道”不被诸侯采纳,但是仍然率弟子周游列国。

他认为不逃避现实,积极行道,是人臣应尽的职责。

解析:C项,“可是对孔子这位思想家是敬佩、赞赏的”理解错误。

答案:C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2)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参考答案:(1)他留子路住下来,杀鸡、做黍米饭给子路吃,又把他的两个儿子叫来拜见子路。

(2)孔子让子路返回去再见老人。

子路到了那里,老人却走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2题。

孔子世家..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

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

”孔子曰:“有是言也。

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

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

盍致地焉?”黎钅且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

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

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

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

”孔子曰:“鲁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

”桓子卒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

孔子遂行,宿乎屯。

而师己送,曰:“夫子则非罪。

”孔子曰:“吾歌可夫?”歌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

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师己反,桓子曰:“孔子亦何言?”师己以实告。

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B.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C.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D.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主要根据句意断句,同时,参考句子的结构。

此句只有一个主语“季桓子”,可根据谓语断句。

答案:C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世家”是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的事迹。

B.西周时期始设司寇,中央设大司寇,负责实践法律法令,辅佐周王行使司法权。

C.大夫,古代官名。

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

大夫不世袭,有封地。

D.(帝王或摄政的人)上朝听取臣子报告,并决定政事,称为“听政”。

解析:C项,“大夫不世袭”错。

答案:C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孔子做了大司寇以后,有喜色。

门人批评了他,孔子没有接受批评,因为他认为自己高贵了,下人也会高贵。

B.孔子把鲁国治理得很好,齐国人很害怕,想送土地给鲁国,黎钅且提出不同意见,齐国国君采取了他的建议,先送舞女和骏马给鲁国。

C.齐国人用女乐迷惑鲁国国君,鲁君三日不理政务,祭祀时又不守礼制,孔子就离开了鲁国。

D.师己送走孔子后,把孔子走时的话告诉季桓子,季桓子叹息着说:“孔子是怪罪我收下了齐国的女乐”。

解析:A项,“孔子没有接受批评,因为他认为自己高贵了,下人也会高贵”理解错误,“乐其以贵下人”的意思是“以有了高位能礼贤下士为乐”。

答案:A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参考答案: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不敢哄抬物价;男女都分路行走;掉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捡拾;四方的旅客来到鲁国的城邑,不必向官员求情送礼,都给予接待和照顾,让他们如宾至如归之感。

三、表达交流1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论语·季氏》) 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你认为“庶人不议”指的是“庶人不敢议”还是“庶人无可议”?请做比较评析。

参考答案:“庶人不议”指的应是“庶人无可议”。

因为天下有道,天下太平,政权稳定,百姓相安无事,无所指摘。

所以庶人没有什么可以议论的。

当然,就是“议”也是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使社会更加美好。

如果是“庶人不敢议”,那么这样的社会实行的是暴政,百姓敢怒而不敢言,正如孔子所说“天下无道”。

14请在下面几位人物中,任选一位,谈谈其名与字之间的关系。

①孔丘,字仲尼。

②班固,字孟坚。

③晏殊,字同叔。

④舒庆春(老舍),字舍予。

答案:示例①孔丘,字仲尼。

以“丘”为名,以“尼”为字,据传孔子出生于尼丘山下,这是用名和字来记事,“仲”表排行。

②班固,名固,字孟坚。

“固”有坚固之义,“坚”与“固”同义,这是名与字意义相同,“孟”表排行。

③晏殊,字同叔。

名“殊”字“同”,是名与字意义相反,“叔”表排行。

④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舍予”是由老舍的姓“舒”字拆开而得,用的是拆字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