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五大理念

合集下载

中国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

中国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

中国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人民对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为了满足人们对这方面需求的需求,政府的职责就是构建一个全面、高效、便捷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

本文将针对中国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构建公共服务体系的必要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对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而这些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等各个领域。

这些服务对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生产都至关重要。

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人口的流动性也不断加大,许多人需要在新的城市重新寻找公共服务,对公共服务的全面覆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构建一个覆盖全国的、高效、便捷、公正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是现代化国家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现状公共服务的提供和管理涉及到多个部门,各部门之间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权力上的抵制等问题。

另外,受资金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限制,构建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难。

目前,在我国,各个领域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开始了一些试点和尝试。

例如,在教育方面,2018年,中央政府开始推行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以完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在医疗方面,国家启动了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以推动医疗服务的转型升级;在社会保障方面,各地开始实施社保卡制度,以更好地保障农民工和农民的权益。

三、构建公共服务体系的未来发展方向针对当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和不足,未来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以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首先,强化政府对公共服务的管理和监督,推进公共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其次,需要加强公共服务资源的整合和协调,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公平性;此外,还可以加大对公共服务体系的投入力度,密切政府和社会、企业的合作,开展公私合作,加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总之,构建全面、高效、便捷、公正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是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对政府和社会来说,也是一项基本的责任和义务。

新型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

新型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

新型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第一章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公共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公共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

本文着重探讨新型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

第二章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公共交通服务体系是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型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中,公共交通服务应该体现以下特点:1.互联互通。

各种公共交通方式之间需要互相衔接,实现出行的可持续性。

2.智能化。

新型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体系需要依托新型科技,实现交通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服务。

3.绿色化。

新型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体系需要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逐步实现从传统的燃油车辆向新能源车辆的转型。

第三章城市公共设施服务体系城市公共设施服务体系是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型城市公共设施服务体系需要具备以下特点:1.智能化。

新型城市公共设施需要依托新型科技实现设施管理的智能化,使城市环境更加智能、高效。

2.差异化。

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需求上有所区别,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对于公共设施的需求。

3.绿色化。

新型城市公共设施需要积极推行绿色环保概念,从设施材料到设施建设、维护等环节上都应该充分考虑环保因素。

第四章公共安全服务体系公共安全服务体系是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型城市公共安全服务体系需要具备以下特点:1.智能化。

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智能化警务工作,能够更加有效地预防和打击犯罪行为,提高公共安全水平。

2.数据化。

对城市公共安全数据进行整理、管理、分析,为城市公共安全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和指导。

3.协同化。

公共安全服务体系需要各部门之间协同工作,切实将公共安全工作的压力减轻到最低。

第五章城市环境服务体系城市环境服务体系是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型城市环境服务体系需要具备以下特点:1.绿色化。

在城市环境服务体系建设上要推崇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理念,促进城市环境的绿色化发展。

2.高效化。

对市政服务设施进行科技技术革新,推崇智能高效的环境设施管理,满足城市居民高品质、高标准的生态环境需求。

2024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解读

2024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解读

2024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解读如何理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核心观点新的发展理念,是“十三五”的灵魂●五大发展理念的基点是共同利益和整体利益,是实现个体与整体的共赢。

这样一个发展理念,真正树立起来,是革命性的,是一场深刻的变革。

●五大发展理念将会形成中国特有的发展文化,长期影响国人的价值观和是非标准;五大发展理念将催生一个更加成熟、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创新发展放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就有着统领发展全局的意义。

创新发展,包括着发展本身的创新、改革方式的创新、宏观调控的创新,意味着动力机制的转换。

●协调发展新理念,强调的是全局下和整体中多方面、各层次、全方位的动态平衡和结构优化;同时,必需着眼于整体实力的提升,包括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加发展后劲。

十八届五中全会在深化分析“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战略机遇、叠加冲突、风险隐患和严峻挑战后,慎重宣示:我们要接着集中力气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同时,重申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求各级党委必需深化对发展规律的相识。

新的发展理念,是五中全会给予“十三五”的灵魂。

全会提出必需坚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为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号召全党同志要充分相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理念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内嵌指南针,共同的事业须要共同的理念所谓理念,我认为有两层内涵:其一,是志向+信念;其二,是建立在理性思索基础上、有理论依据和学理支持的正确观念。

两个层次内涵的理念可以各自独立运用,但发展理念必需是两层内涵的有机统一。

五中全会提出的发展理念,在两层内涵上都有明确的论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其次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实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需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及很多详细目标的表述,就是第一层“志向+信念”发展理念的内涵。

五大发展理念(在职公务员培训试题及答案)

五大发展理念(在职公务员培训试题及答案)

•1。

五中全会针对性地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要求坚持()发展,形成平衡发展新空间。

(单选题4分)oA.开放o B。

创新o C。

协调o D.共享•2。

五中全会针对性地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要求坚持()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单选题4分)oA。

绿色o B.创新o C。

开放o D。

协调•3。

()是国家繁荣的必由之路。

(单选题4分)oA.共享oB。

绿色o C。

协调o D。

开放• 4.中国共产党人()同志首先提出了“小康社会”这一提法。

(单选题4分)o A。

毛泽东o B。

邓小平o C。

周恩来o D.江泽民•5。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单选题4分)o A。

协调o B.开放o C.共享o D.创新•6。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单选题4分)o A.开放o B。

协调o C。

创新o D。

共享•7.“十三五"时期的总目标是()。

(单选题4分)oA。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o B.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oC.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o D.大力发展循环经济•8.五中全会针对性地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要求坚持()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单选题4分)o A。

开放oB.创新o C.协调o D。

共享•9。

“十三五”时期要坚持()是第一要务.(单选题4分)o A.改革o B。

开放o C。

创新oD.发展•10.“十三五”建议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单选题4分)o A.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o B.创新、和谐、绿色、开放、民主o C。

自由、民主、共享、创新、开放oD.自由、民主、绿色、开放、协调•11。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措施包括().(多选题4分)oA。

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o B。

推进交通一体化o C。

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o D.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12.“十三五”提出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多选题4分)o A.坚持人民主体地位o B。

五大发展理念视域下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五大发展理念视域下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五大发展理念视域下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作者:何苏梅来源:《西部学刊》2020年第06期摘要: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这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区域经济社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在增强理论创新、深化体制创新、加大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基础上,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加快改善民生,同时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时刻抓紧抓牢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这样,才能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6-0058-03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性的多层面和跨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

当前我国许多区域仍然存在粗放型发展模式,區域的生态资源不堪负重,同时大多区域发展还面临着发展后劲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力结构失衡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后,党的十九大报告继而又进一步强调,“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这集中反映了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反映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向度。

区域要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应在理顺现有产业基础、潜在优势和约束的背景下,准确把握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基本发展理念,发挥出驱动创新引擎、统筹协调向度、保障绿色动能、拓宽开放维度、务实共享目标五大维度,促进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

一、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创新是赢得新一轮技术革命的重要法宝,区域应依托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增强理论创新要实现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能忽视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由无数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所支撑的这个内在逻辑。

公平与公正政府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核心价值观

公平与公正政府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核心价值观

公平与公正政府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核心价值观公平与公正:政府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核心价值观公平与公正是政府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核心价值观。

作为一种基本原则,公平与公正确保了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公共服务的平等权益。

这不仅有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公共服务是指政府为满足民众的基本需求而提供的各种服务。

这些服务涵盖了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环境保护等方方面面。

正是通过提供这些服务,政府才能够满足民众的日常生活需求,提高全民的生活质量。

首先,公平是政府为了提供公共服务所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

公平要求政府在资源分配和服务提供中不偏袒任何一个群体,而是根据每个人的需求和情况进行公正合理的分配。

政府需要建立健全的政策和制度,确保资源利用的公平性。

例如,在教育领域,政府可以制定各类教育资助政策,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其次,公正是政府为了提供公共服务所追求的关键特征。

公正要求政府在服务提供过程中做到公开、透明、公正、无歧视。

政府应当确保公共服务的提供符合法律法规,确保有关程序的公开透明,并确保国家资源的公平利用。

例如,在住房分配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公开的申请和审核程序,确保住房资源的公正分配,避免腐败和特权现象的发生。

此外,政府还应当注重服务质量的提升,确保提供的公共服务能够满足民众的需求。

政府应当加强服务机构的管理和培训,提高公务员的服务水平和意识,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公共服务。

例如,在医疗领域,政府可以改善医疗设施和医疗技术水平,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让民众获得及时、优质的医疗保健。

此外,政府还应当积极发挥引导作用,推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

政府可以与社会组织、企业、志愿者等合作,共同构建公共服务体系。

例如,在环境保护领域,政府可以与企业、非政府组织合作,共同推动环境保护项目的实施,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

最后,政府还应当建立健全的监督和评估机制,确保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得到有效监管。

五大发展理念的实现路径

五大发展理念的实现路径

五大发展理念的实现路径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新时代发展的基本思想,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这五个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未来发展的总体指导思想,而要实现这五大发展理念,需要采取以下路径:一、创新发展路径创新发展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基础。

中国要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实现创新发展,必须以高端制造、先进技术服务和新兴产业为核心,倡导科技创新和创意创新,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和创新创业法律制度,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为创新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和政策支持。

协调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目标。

中国要在城乡、区域、环境等各个方面实现协调发展,要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创造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的生态文明。

绿色发展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要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推进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发展,探索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发展,建立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制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

开放发展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国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系,推进全球经济治理改革,促进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推动人文交流与互动,全面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建设,营造一个开放、透明、公平、有序的国际经济环境。

共享发展是中国未来发展的目标。

中国将通过民生福利、公共服务、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促进贫困人口和中低收入群体的增加收入和改善生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社会公平正义,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改革,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发展。

这五大发展理念的实现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要将其融合到实践中,走出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在实现这些理念的过程中,要注重政策的实施,落实具体措施,倡导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发展观念,激发全社会积极性,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中国发展的推动者和受益者。

2024年五大发展理念报告总结范本(2篇)

2024年五大发展理念报告总结范本(2篇)

2024年五大发展理念报告总结范本2023年五大发展理念报告总结2023年是我国迈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年,也是五大发展理念深入贯彻的关键之年。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我们正在逐渐实现从传统发展模式向创新引领型发展模式转变的目标。

在这一年中,五大发展理念在我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对于推动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创新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的核心。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国不断加大对创新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推动了各个领域的创新和科技发展。

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了的重要突破,为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

通过创新发展,我国不仅提升了产品和服务的品质,也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了国内企业的竞争力,并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

其次,协调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保障。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国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了资源配置和区域发展格局,推动了经济各领域的协调发展。

通过打破行业壁垒、促进各个产业间的融合发展,我国解决了过去发展中存在的制约问题,推动了城乡、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了全面发展的目标。

再次,绿色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原则。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国加强了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治理力度,大力推动了绿色发展。

通过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措施,我国成功降低了污染排放并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同时,我国还加大了对新能源、清洁能源等领域的投资和扶持力度,推动了清洁能源的快速发展和应用。

此外,开放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方向。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国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加强与各国的交流合作,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通过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对接和参与国际合作,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推动了全球贸易的自由化、便利化和公平化,树立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最后,共享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目标。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国深化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怎样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怎样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怎样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改善民众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应以满足民众基本需求为导向,做好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落实公共服务责任。

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市场供给不能满足全部需求,此时就应把公共服务安排在积极增长的行列,加大公共服务的投入,明晰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标准,理顺公共服务的支出,确定公共服务的责任体系,落实公共服务责任,使公共服务资源得以拓展、有效利用。

二、优化公共服务渠道。

优化公共服务渠道,还要根据公共服务内容的不同,针对性地建立面向群众的公众服务设施,形成更加完善、更加及时的公共服务机制。

如发展新型服务模式,实现政府、市场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将政府职能转变为更加精细化的“三供一服”,形成更具竞争力的服务市场。

三、加强公共服务管理。

要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健全社会管理手段,树立“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以便实现及时、便捷、周到的公共服务管理。

要改革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全面推进电子政务,加快推广物联网、大数据应用,构建全流通闭环式的供给体系,建立互联互通的信息共享平台,提升社会管理效能,更加开放、高效、便捷地满足群众的服务需求。

四、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

要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加强人文资源建设,促进社会服务机构的发展,加大文体设施的投入,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完善公共服务网络,构建地域性及行政区划层次的公共服务框架,保障公共服务资源及时到位,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可以全面覆盖全社会。

五、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要深化公共服务改革,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公共服务品牌,构建服务质量体系,制定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完善公共服务评价机制,加强公共服务信息发布和投诉处理,建立公共服务检查制度,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机制,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效率。

总之,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必须依托政府的监管支撑,以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基本需求为导向,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公共服务的责任落实,优化公共服务渠道,加强公共服务管理,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从而推动社会发展,改善民众生活质量。

最新贯彻新发展理念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最新贯彻新发展理念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最新贯彻新发展理念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贯彻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中的重要方针,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发展理念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力求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和动力变革。

然而,在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本文将分析这些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方案,以期更好地贯彻新发展理念。

一、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1. 创新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虽然新发展理念提出了创新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创新意识还不够强烈。

一方面,传统的思维定势使得人们更习惯于按照既有的经验和模式进行工作和思考;另一方面,创新的风险和成本不容忽视,使得大部分人更愿意选择保守和稳定的方式。

2. 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目前,虽然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方面仍然存在差距。

此外,创新的生态系统和创新资源的配置也需要进一步改善,以激发创新的潜力和活力。

对策和解决方案:1. 提高创新意识。

政府部门应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创新的重视和认识,同时还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激励机制,鼓励创新思维和实践。

2. 加大对创新的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经费支持,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同时还需要加强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打造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二、协调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1. 区域发展不平衡。

当前中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中西部地区相对欠发达,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好。

这种区域差距不仅影响到全国整体发展的协调性,也会带来社会不稳定和不公平问题。

2. 城乡发展不平衡。

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过快导致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

对策和解决方案:1. 加强区域协调发展规划。

政府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和经济手段调整区域发展的格局,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2024年五大发展理念心得体会(2篇)

2024年五大发展理念心得体会(2篇)

2024年五大发展理念心得体会五大发展理念是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个主要方面的发展理念。

这些理念在中国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在学习和实践中也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是创新。

创新是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障。

创新能够激发社会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实践中,我发现创新不仅仅是科技创新,还包括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

对于个人来说,我觉得创新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需要我们持续学习和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不断改进和创造。

其次是协调。

协调发展的理念强调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城乡发展、区域协调等方面的关系。

在实践中,我发现协调发展不仅涉及到各部门、各行业间的协调,也涉及到政府、市场、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协调。

要实现协调发展,需要各方合力、形成合力,建立系统化、统筹性的协调机制,促进各方面共同发展。

第三是绿色。

绿色发展的理念强调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实践中,我发现绿色发展不仅仅是环境保护,还包括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

要实现绿色发展,需要强化环保意识,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培养绿色产业和绿色消费的习惯,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

第四是开放。

开放发展的理念强调要深入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在实践中,我发现开放发展不仅仅是外贸出口,还包括跨国投资、国际合作、人员往来等方面。

要实现开放发展,需要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和效益。

最后是共享。

共享发展的理念强调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在实践中,我发现共享发展不仅仅是财富的分配,还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务。

要实现共享发展,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缩小贫富差距,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如何理解“五大发展理念”

如何理解“五大发展理念”

如何理解“五大发展理念”什么是“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是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

这五大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创新创新是指通过技术革命、管理革命、制度革命等方式,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国家核心竞争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说,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战略创新等多个方面,需要从全局出发,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工作。

协调协调是指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统筹处理好各种矛盾和利益关系,实现各部门、各区域、各领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要实现协调发展,需要加强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避免虚高政绩和过分追求经济增长,加强环保、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工作。

绿色绿色是指以生态文明为核心,推动资源节约型、环保型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遵循国际环保规则,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

同时绿色还是体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建立和完善各种绿色体系,推动环境污染治理、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发展等工作。

开放开放是指扩大对外开放的格局和水平,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地位,以扩大国际合作和技术交流为主要目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要实现开放,需要打造高水平的自由贸易区、实施更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提高国际合作水平,创造更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

共享共享是指为人民创造更为公平、公正、平等的社会环境和公共服务,推动社会公正和民主,让更多的人分享社会财富和公共资源。

具体而言,共享主要包括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民生事业、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模式等方面。

要实现共享,需要加强投资和社会福利保障,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和养老制度,提高社会服务水平等。

如何理解“五大发展理念”理解“五大发展理念”需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逻辑和指导思想出发,把握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规律性和科学性。

简述你对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解

简述你对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解

简述你对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解五大发展理念是指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理念。

它是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领导人在党的十八大后提出的,旨在指导中国经济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持续、健康、可持续发展。

它包括:一是坚持“新发展理念”;二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是发展低碳经济;四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五是引导消费者增长。

首先,要坚持“新发展理念”,这意味着要转变发展观念,以更加科学的方式去思考发展,然后以科学的方式去进行发展。

这样一来,中国的发展方式就不仅局限于“大量增长”,而是要有效地利用资源和技术,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更加可持续、和谐的发展。

其次,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提高生产力和经济效率。

这不仅仅要改革传统行业,还要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强化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创新,不断改进经济结构,增加就业创造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要发展低碳经济,也就是要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以减少油烟和二氧化碳排放。

这要求引进先进技术和节能技术,提高发电效率,减少污染,减少能源消耗,并采取行动管控污染源,加大环保投入。

第四,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确保全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发挥全民参与,改善社会环境,提升民众福祉。

这就要求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统一标准,加大社会保障财政投入,改善公共服务质量,增强民众社会保障感。

最后,要引导消费者增长,也就是推动消费者实现可持续增长。

这就要求加强消费者对市场的教育,提高消费者保护意识,增强消费者的知情权,改善消费者信息,增强消费者选择性,鼓励消费者择优消费,提高消费者满意度。

总的来说,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是新时期中国发展的根本思路。

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按照这五大发展理念,科学地改革和推进,形成一套科学、全面、健全的发展理念,实施有效的政策,落实细致的措施,把中国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坚持共享发展--“五大发展理念”解读之五

坚持共享发展--“五大发展理念”解读之五

坚持共享发展--“五大发展理念”解读之五2015-12-24 人民日报任理轩人人共建、人人共享,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

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把共享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指明发展价值取向,把握科学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共产党宗旨、科学谋划人民福祉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发展理念。

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对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提出了目标要求和行动准则,必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最深厚的伟力。

关系13亿多人福祉的科学发展理念能否实现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关系执政党性质和命运。

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突出人民至上,致力于解决我国发展中共享性不够、受益不平衡问题,彰显了中国化当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环顾当今世界,只有推进共享发展,才能促进国家安定、民族团结,引领时代发展。

发展理念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自对发展实践的总结、反思和超越。

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在共享发展方面既积累了有益经验,也有过深刻教训。

从教训看,一些国家在发展中不注重共享,一部分人的“获得感”建立在另一部分人的“失落感”甚至“被剥夺感”基础上,造成不同社会群体对立,甚至社会被撕裂,国家内斗不断,民族纷争不止,内耗效应使这些国家的发展步履异常沉重。

从经验看,随着对经济增长没能带来贫困人口减少这一现象的反思,国际上提出了“基础广泛的增长”“分享型增长”“亲穷人的增长”“包容性增长”等理念。

这些理念及其实践,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共享发展理念,正是对这些经验教训的借鉴和超越。

习近平同志指出:“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

”“中国执政者的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五大发展理论

五大发展理论

五大发展理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

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016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理念是方向、是钥匙,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

同时,创新发展居于首要位置,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拓展发展新空间,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二〇二五》,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

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财政制度、税收制度,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是指由政府或公共机构提供给社会公众的服务,旨在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促进社会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成为了当今时代的要求和挑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如何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一、加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中,加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是重要且必要的一步。

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包括教育、医疗、交通、水电气等方面的设施和设备。

政府应加大对这些方面的投入,并倡导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通过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覆盖范围和质量,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二、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对于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优化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是必不可少的。

当前我国公共服务资源存在着区域间分配不均衡、资源过度集中等问题。

政府应加强调查研究,了解不同地区的实际需求,制定合理的资源配置方案。

重点关注基层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资源,加大力度,创造条件,弥补资源不足。

通过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可更好地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实现社会公平。

三、提升公共服务人员素质公共服务人员是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关键,他们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服务的水平和效果。

政府应加大对公共服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意识。

同时,建立激励机制,提升公共服务人员的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使其拥有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只有提升公共服务人员素质,才能够更好地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满足人们的需求。

四、加强公共服务监督和评估为了确保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加强监督和评估工作是必要的。

政府应建立健全公共服务监督体系,加强对公共服务机构的监管,定期进行评估和考核。

同时,还应积极引入第三方机构和社会组织参与监督和评估工作,增加监管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只有加强监督和评估,才能促进公共服务机构的改进和提高,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第五章 新公共服务

第五章    新公共服务

正如罗伯特· B· 登哈特教授所言:“即使在 一种思想占据支配地位的时期里,其他思 想也从来不会被完全忽略。然而,在民主 社会里,当我们思考治理制度时,对民主 价值观的关注应该是极为重要的。效率和 生产力等价值观不应丧失,但应当被置于 民主、社区和公共利益这一更广泛的框架 体系之中。在这个框架中,其他有价值的 技术和价值观都可能粉墨登场。”
第五章
新公共服务
一、邓哈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 罗伯特· 邓哈特与珍妮特· 邓哈特合著的《新 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是其代表 作。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罗伯特· 邓哈特与珍妮 特· 邓哈特在批评传统的公共行政,尤其是 在批评新公共管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一)新公共服务的理论来源
在邓哈特看来,在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这些 思想来源和概念基础中,更具有当代性的 理论先驱主要包括:(1)民主公民权理论; (2)社区与公民社会的理论;(3)组织 人本主义和新公共行政;(4)后现代公共 行政。
公共行政官员有责任通过担当公共资源的 管理员,公共组织的监督者,公民权利和 民主对话的促进者,社区参与的催化剂以 及基层领导等角色来为公民服务。新公共 服务理论认为,与那些试图将公共资金视 为己有的企业管理者相比,乐于为社会做 出有意义贡献的公务员和公民更能够促进 公共利益。
简要评析
应当指出的是,尽管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在对新公 共管理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和建立 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是对新公共管理理论 的全盘否定,从理论视角来看,它本质上是对新 公共管理理论的一种扬弃,它试图在承认新公共 管理理论对于改进当代公共管理实践所具有的重 要价值并摒弃新公共管理理论特别是企业家政府 理论的固有缺陷的基础上,提出和建立一种更加 关注民主价值和公共利益、更加适合于现代公民 社会发展和公共管理实践需要的新的理论。

新公共服务

新公共服务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美国著名公共行政学者登哈特夫妇基于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反思,特别是针对“企业家政府”理论缺陷的批判,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公共行政理论。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原则所谓“新公共服务”,指的是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

“新公共服务”理论有四个基础理论:民主社会的公民权理论、社区和公民社会模型、组织人本主义和组织对话理论及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

建构在这四个基本理论基础之上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其基本原则有以下几点:1、政府的职责是服务而非掌舵。

在新公共服务中,公共行政官员不是其机构和项目的主人,他们的职责既不是单一的掌舵,也不是划桨。

他们应该以“一种通过充当公共资源的管家、公共组织的保护者、公民权利和民主对话的促进者以及社区参与的催化剂来为公民服务。

”[1]政府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趋向于协助公民表达并实现共享的公共浦利益,而不止于控制或引导新方向。

2、追求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主要目标,而非副产品。

公共行政人员必须致力于建造一个共享的集体的公共利益观念,其目标不是去寻找个人、选择的快速解答,而是分享利益和分担责任的创造。

3、战略地思考,民主地行动。

即满足公共需要的政策和项目,通过集体努力和协作的过程,能够得到最有效且最负责任的贯彻和执行。

4、超越企业家身份,重视公民身份,服务于公民而不是顾客。

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公共利益源自价值的分享,而非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

公共人员回应的是公民需求而非仅仅是顾客,且要把焦点建设在信赖关系和与公民的合作上。

5、责任并不是单一的,即不应仅仅关注市场,亦应关注宪法和法令,关注社会价值观、政治行为准则、职业标准和公民利益。

6、重视人而不只是生产率。

公务人员所参与组织的公共组织与网络,如果能够通过基于尊重公民的合作过程与领导分享,就更有可能获得成功。

7、超越企业家身份,重视公民权和公共服务。

与传统行政理论将政府置于中心位置而致力于改革完善政府本身不同,“新公共服务”理论将公民置于整个治理体系的中心,强调政府治理角色的转变即服务而非掌舵。

五大发展理念

五大发展理念

五大发展理念协调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绿色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

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

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

五大发展理念宣传标语

五大发展理念宣传标语

五大发展理念宣传标语十八届五中全会标语十八届五中全会标语1、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3、坚持创新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开放发展、坚持共享发展。

4、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

5、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

6、万众一心,艰苦奋斗,共同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1、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4、认真贯彻全面从严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5、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6、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1、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2、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建设美丽察右中旗3、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4、坚持共建共享抓好“十个覆盖”5、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五大发展理念”6、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7、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8、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建设和谐察右中旗9、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0、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1、坚持开放互动做好“三篇文章”12、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全面实现“十三五”时期的目标任务,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五大理念
建设服务型政府,通过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逐步形成惠及全体人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当前,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一个原因是物质基础长期相对薄弱,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公共服务理念的更新滞后于经济体制变革。

不同经济体制下的公共服务理念是有差异的。

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然需要实现公共服务理念的更新。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应确立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
政府是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提供通过市场提供不了或提供不好的公共服务,满足通过市场满足不了或满足不好的社会公共需要。

由于政府部门要满足的是社会公共需要而不是私人个别需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载体是公共服务而不是私人服务,由于公共服务具有不同于私人服务的三大特性——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所以,公共服务的提供主要是以公共权力而非利益交换为依托的,主要是由政府来承担的。

私人服务与公共服务协调发展。

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从来就是私人个别需要与社会公共需要的○高培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总和。

同样,人民群众的生活福利水平,从来就是一个既包括私人服务又包括公共服务的综合性指标。

而且,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在社会所提供的服务中,公共服务所占的份额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

这就意味着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除了市场这个提供食品、衣物、家具等私人物品和服务的系统,还有政府部门这个提供诸如社会治安、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公共物品和服务的重要系统。

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应当也必须同时关注私人物品和服务与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生产与提供。

正如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一样,私人服务与公共服务之间也要协调发展。

公共服务要均等地提供给全体社会成员。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国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大部分由国有部门和城市居民享有,非国有部门和农村居民不同程度地被排除在多项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之外。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政府职能的公共化,推动政府提供的各种服务随之走上了以公共化为取向的道路。

“公共化”的取向也好,“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定位也罢,其核心就在于公共服务是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按照“均等化”的原则,无差别、一视同仁地提供给全体社会成员。

当前,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迫切任务,就是缩小和消除以往存在于国有与非国有部门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别待遇,让公共服务的阳光普照包括国有和非国有部门、城市和农村在内的所有企业和居民。

提供公共服务的行为要规范化。

政府部门提供公共服务是要花钱的。

要花钱,就需要收钱。

这一收一支,便构成了政府为提供公共服务而筹集财源、拨付经费的活动——公共财政。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曾留给人们一个思维定式:只要是为老百姓办事、只要是用于提供公共服务的,那么,不管从老百姓那里收多少钱、以
什么方式收,或者不论把收来的钱投向哪一个项目、用于哪一类支出,都是不那么重要的。

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政府部门收支行为的不规范性一直是改革过程中的老大难问题,并成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制约因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行为是要讲求规范性的。

政府部门基于提供公共服务目的而取得收入的方式和数量以及拨付支出的去向和规模,必须建立在法制基础上,而不能想收什么就收什么、想收多少就收多少,或者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无论哪一种形式、哪一种性质的收入,都必须先立法、后征收;无论哪一类项目、哪一类性质的支出,都必须依据有关制度来安排。

税收是连接公共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的基本纽带。

政府部门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广大企业和居民是公共服务的消费者。

于是,透过复杂的税收征纳现象,我们看到的图景是:公共服务的提供与消费。

企业和居民照章纳税,具有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政府部门依法收税,承担提供公共服务的义务。

企业和居民所消费的公共服务,来源于政府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活动;政府部门用于提供公共服务的资金,又来源于企业和居民所缴纳的税收。

围绕税收而形成的公共服务提供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权利与义务的对称。

有了这样的连接纽带,政府部门同企业和居民之间的关系便有了理顺、规范的基础。

保质保量地向企业和居民提供公共服务,成为政府部门必须履行的职责;同样,依法足额地向政府部门缴纳各种税收,也成为企业和居民必须遵守的规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