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基础
药理学基础知识课件
学习交流PPT
1
1
课程内容
第一部分 绪言 第二部分 药效学
第三部分 药动学 第四部分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学习交流PPT
2
2
第一部分 绪言
学习交流3PPT
3
一.药物
指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和病变过程, 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和控制生育 (如避孕、坠胎等)的化学物质。
▲药物
●自然界的天然产物及提取的有效成分 ●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 ●基因工程药物等
学习交流PPT
25
25
4. 继发性反应(secondary reaction)
指药物发生治疗作用后引起的不良反应.
例子: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敏感的 细菌被消灭,不敏感的细菌乘机大量 繁殖,导致假膜性肠炎,也称菌群交 替症或二重感染
学习交2流6PPT
26
5. 后遗效应(after effect)
指停药后血药浓度虽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 下,但仍残存药理效应。
学习交1流8PPT
18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方2 式药
物
作
用
的
局部作用
别 质
全身作用 区
利多卡因 注射液
?
地高辛
学习交1流9PPT
19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择3 性药
物
含义:多数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少数器官或 组织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器官或组织的作用 较小或不发生作用
的
选 特点
药物与组织器官亲和力的差异; 组织器官对药物敏感性的差异。
学习交流6PPT
6
药物 毒物
抗焦虑 镇静、催眠
地西泮
嗜睡、抗惊厥、麻醉
中毒:呼吸抑制、死亡
第七章 药理学基础知识
第二节
药效学
•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引起机体(病原体) 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组织形态发生的作 用。主要表现为调节机体的功能、抑制 或杀灭病原体。 • 药物作用的基本类型:兴奋/抑制 • 药物作用方式:局部/全身,直接/间接 • 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选择性、两重性、 构效关系和量效关系
• (一)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 指药物对某些组织器官有作用或 作用强而对另外一些组织器官无作用或 作用弱.如青霉素G •
基础医学
药剂学
医学
临床医学
药理学
药学
治疗学
(内、外、儿、妇科等)
(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等)
药理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地位:——桥梁学科,多学科融汇。
3、药理学研究方法
(实验性的学科)
实验药理学方法 清醒动物--整体观察
麻醉动物--器官及系统观察 离体器官、组织、细胞
实验治疗学方法
病理模型
临床药理学方法
人体实验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则药物的作用 起效慢、维持时间短?( B ) 对药物分布无影响的因素是( E ) A.药物理化性质 B.组织器官血流量 C.血浆蛋白结合率 D.组织亲和力 E.药物剂型
三、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代谢) • 定义 化学结构的变化
• 部位 肝 • 方式
40
(1) 消化道给药
给药方式
口服(per os)
吸收部位
小肠粘膜
舌下(sublingual) 颊粘膜
直肠(per rectum)
直肠粘膜
(2) 注射给药
• 静脉注射(intravenous injection, iv) • 静脉滴注(intravenous infusion, iv in drop) • 肌内注射(intramuscular injection, im) • 皮下注射(subcutaneous injection, sc)
药理学基础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药理学发展acelsus(帕拉 塞尔苏斯)提出疾病是体内化合物 紊乱的理论,药物的作用是由其中 有效活性成分产生的。
(2)英 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开 创了实验药理学新纪元。
(3)药理学之父,瑞士医生约翰
首次用动物实验研究药物的药理、
F. Magendie
在质上无严格区别,在量上有严格区别
帕拉塞尔苏斯(Paracelsus)瑞士科学家 (1493~1541)
“What is there that is poison? All substances are poisons, there is none which is not a poison .The right dose differentiates a poison and a remedy.”
药思想
古代药学发展
中国古代药物的奠基时期(秦汉)
•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物专著,奠定了药物应用 的基础。
• 《皇帝内经》:我国第一部医学理论书籍,建立了中医的 核心理论。
• 《伤寒杂病论》:我国第一个将医学理论与治疗实践紧密 结合的医学典籍。
古代药学发展 中国古代药物的奠基时期(秦汉)
《神农本草经》: 第一部药物专著, 共载365种药物,按上中下三品分类,80%以上 至今仍然有效 注重药性分别,“君、臣、佐、使” 用药配伍禁忌 指导采药:药性、时间、产地、干燥、真假
2024/9/21
现代药理学
20世纪3050年代
多马克 1935 磺胺药
弗莱明 1928
发现青霉素
弗洛里 1940
青霉素用于临床
钱恩 1940
分子药理学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药理学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1982年,重组胰岛素投放市场,标志着世界第一个基 因工程药物的诞生。 迄今为止,已有近百种基因工程药物应用于治疗疾病。
药理学基础知识概述
药理学基础知识概述药理学是研究药物的作用机理、剂量效应、代谢转化、药物相互作用、药物毒性等方面的科学。
这门学科的发展与药品的研发和临床应用密不可分。
本文将概述药理学的基本概念、药物的分类以及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等方面的内容。
一、药理学的基本概念药理学是对药物的作用机制、生物利用度、分布、代谢和排泄以及毒性的研究。
它与药物化学和临床药学等学科相互关联,共同推动药物的研发,确保其安全有效的使用。
药理学研究的范围广泛,涉及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与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二、药物的分类根据药物的不同特点和作用机制,可以将药物分为多种类型。
其中最常见的分类方式包括:1. 化学药物分类: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和成分,如酸碱药、抗生素、生物碱等。
2. 药理学分类: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效,将药物分为多个药理学类别,如抗生素、镇痛药、抗癌药等。
3. 治疗用途分类:按照药物的治疗用途,如抗生素、心脑血管药物、抗癌药等。
4. 靶向分类:根据药物与特定靶点的相互作用方式,如激动剂、抑制剂等。
三、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药物的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产生的生物学效应。
药物的作用可以分为治疗作用和副作用。
治疗作用是指药物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如抗生素对细菌感染的治疗,镇痛药对疼痛的缓解等。
副作用是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伴随的不良反应。
药物的副作用可能对机体产生负面影响,如药物过敏、肝脏损害等。
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与药物的剂量密切相关。
通常情况下,合理的药物剂量可以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而超过药物治疗剂量则可能导致严重的副作用。
四、药物的代谢与排泄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和排泄的过程,被称为药物动力学。
药物的代谢和排泄是药物在体内的消除过程,其中主要涉及肝脏、肾脏、肠道等器官的功能。
药物代谢和排泄的速度会影响药物的持续时间和药效。
药物代谢还可能形成活性代谢物或毒性代谢物,对机体产生不同影响。
五、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更多药物在同时使用时对彼此产生的影响。
药理学基础知识
1.耐受性 连续多次用药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的现象,通 常指后天获得耐受性
2.耐药性 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使用的化学治疗药物的敏 感性降低的现象,又称抗药性
滥用抗菌药物是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原因
三、连续用药机体反应性变化
(二)药物依赖性 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造成的特殊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
➢ 药品: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 人体的功能,并规定有适应证或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 的药物
➢ 注意:药物是把“双刃剑”, 既是人类战胜疾病的重 要武器,但用之不当也会损害机体
二、药品的名称与药物的剂型
(一)药品的名称 ➢ 药品的名称包括通用名、商品名、习用名和化学名等 ➢ 通用名是中国药典委员会按照“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命名原则”
药理学基础知识
学习目标
1.掌握药物及药品的基础知识、药物效应、不良反应及 防治、量效关系、联合用药、配伍禁忌、药效的个体 差异、合理用药原则
2.熟悉药物的体内过程、耐受性、耐药性、药物依赖性 、特殊药品及管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管理规定、 药物的保管方法
学习目标
3.药物剂型、药物的安全性评价、生物利用度和遗传因 素、病理因素、精神因素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二、药物作用的临床效果
(一)防治作用
1.对因治疗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也称治本
2.对症治疗 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症状或减轻患者痛苦,也 称治标
“急者治标,缓者治本,标本兼治”
二、药物作用的临床效果
(二)不良反应
不符合用药目的,对人体不利甚至有害的反应 分类:
➢ 副作用 ➢ 毒性反应 ➢ 变态反应 ➢ 特异质反应 ➢ 继发反应 ➢ 后遗效应
药理学基础知识
药理学基础知识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作用机理、作用效果及其适应症、副作用和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学科。
以下是药理学基础知识的介绍。
药物的作用机理:药物通过与身体内的特定分子相互作用,从而改变了身体的生理和/或病理状态。
这些分子可以是受体、离子通道、酶、蛋白质、核酸等。
药物的分类:根据药物的作用机理、化学结构和临床应用等方面,药物可以被分为多个类别,如抗生素、抗炎症药、抗肿瘤药、镇痛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
药物的剂型:为了方便口服或外用,药物可以制成不同的剂型,如片剂、胶囊、口服液、注射液、贴剂、乳膏等。
药代动力学: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被称为药代动力学。
这些过程会影响药物的作用效果和毒副作用。
药物的治疗指标:药物的治疗指标是指药物的适应症,即用于治疗特定疾病或症状的药物。
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的不良反应通常包括副作用、过敏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这些反应可能会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安全。
因此,医生和患者需要注意
药物的使用和监测。
以上是药理学基础知识的简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药理学基础知识总结
药理学基础知识总结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机体内所发挥的作用的学科,它涉及药物的起始、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药物与机体分子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对药理学的基础知识进行总结,包括药物的分类、药效学原理、药物代谢和药物动力学等方面。
一、药物的分类根据药物的不同特征和作用机制,药物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1.按照作用目标分类:可以分为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等。
2.按照化学结构分类:可以分为生物碱、激素、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等。
3.按照药效学分类:可以分为激动药、抑制药、对抗药、替代药等。
4.按照药物来源分类:可以分为天然药物、合成药物、半合成药物等。
二、药效学原理药效学研究药物对于机体产生的效应和作用机制。
药效学的核心是药物与机体分子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
药物的效应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表现:1.激动药效应:激动药可以增加细胞的功能活动,如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活性,增加心跳等。
2.抑制药效应:抑制药可以减少细胞的功能活动,如降低中枢神经系统活性,降低心率等。
3.对抗药效应:对抗药可以相互对抗,抑制或减弱其他药物的效应。
4.替代药效应:替代药可以替代体内缺乏的物质,如激素替代治疗。
三、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转变。
药物代谢的主要机制有以下几种:1.药物的吸收:药物通过消化道、皮肤、黏膜等途径进入体内,吸收到血液中。
2.药物的分布:药物在吸收后通过血液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3.药物的代谢:药物在肝脏中经过化学变化,产生代谢物,并通过尿液、胆汁等排泄出体外。
4.药物的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被肾脏、肝脏、肺脏等排泄出体外,清除体内的药物。
四、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过程的速度和程度,以及剂量和时间对药物效应的关系。
药物动力学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吸收动力学:研究药物在离开给药部位进入血液的速度和程度。
药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药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作用机制的学科,因此药理学基础知识重点主要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分类和代表药物的药理作用等方面。
以下是一份药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仅供参考:一、药理学总论1. 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通过干扰机体的生理生化过程而产生作用。
2. 药物的分类:根据药物的性质和作用机制,可将药物分为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物、心血管药物、神经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呼吸系统药物等。
3. 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4. 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机制和效应,包括药物的量效关系、时效关系和药物的相互作用等。
二、药物分论1. 抗感染药物:主要包括抗生素、合成抗菌药、抗真菌药等。
抗生素主要包括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等,合成抗菌药主要包括喹诺酮类、磺胺类等。
2. 抗肿瘤药物:主要包括烷化剂、抗代谢类、抗肿瘤抗生素类等。
烷化剂主要包括环磷酰胺、氮芥等,抗代谢类主要包括甲氨蝶呤、氟尿嘧啶等,抗肿瘤抗生素类主要包括丝裂霉素、阿霉素等。
3. 心血管药物:主要包括抗高血压药、抗心绞痛药、抗心律失常药等。
抗高血压药主要包括利尿剂、β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等,抗心绞痛药主要包括硝酸酯类、β受体拮抗剂等,抗心律失常药主要包括胺碘酮、利多卡因等。
4. 神经系统药物:主要包括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抗抑郁药等。
镇静催眠药主要包括苯二氮卓类、巴比妥类等,抗癫痫药主要包括苯妥英钠、丙戊酸钠等,抗抑郁药主要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
5. 消化系统药物:主要包括抗溃疡药、胃肠动力药等。
抗溃疡药主要包括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等,胃肠动力药主要包括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
6. 呼吸系统药物:主要包括平喘药、镇咳药等。
平喘药主要包括β受体激动剂、茶碱类等,镇咳药主要包括中枢性镇咳药、外周性镇咳药等。
以上是药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的简要笔记,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护理三基题药理学基础及常用药物分类
护理三基题药理学基础及常用药物分类药理学是指研究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作用和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作为护理专业的学生,掌握基础的药理知识对于正确理解和应用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药理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常见药物的分类。
一、药理学的基础知识1. 药物的分类药物可按其来源、化学性质、作用机制等多种方式进行分类。
按来源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化学药;按化学性质可分为有机药和无机药;按作用机制可分为激动药、抑制药、替代药等。
不同的分类方式有助于我们了解药物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2. 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通过作用于生物体的不同靶点而发挥作用。
具体来说,药物可以与受体结合,改变受体的活性;可以与酶结合,干扰化学反应;可以作用于细胞膜,改变细胞的通透性等。
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我们理解其具体的药效和副作用。
3. 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药物在体内经历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代谢即药物在体内被转化为代谢产物,主要通过肝脏完成;排泄则是指药物通过肾脏、肺部、肠道等途径离开体内。
了解药物的代谢和排泄方式有助于我们评估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和作用效果。
4. 药物的药效与副作用药物的药效是指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期望效果,而副作用则是指与药物使用相关的不良反应。
药效和副作用常常是相互影响的,我们需要权衡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可能出现的副作用,选择最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
二、常用药物的分类1. 抗生素抗生素是指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生长繁殖的药物。
常见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等。
抗生素按作用机制可分为细胞壁合成抑制剂、核酸合成抑制剂、蛋白质合成抑制剂等。
2. 消炎药消炎药用于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引起的疼痛和红肿等症状。
非甾体类消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是最常用的消炎药物。
3. 镇痛药镇痛药用于缓解疼痛症状。
常见的镇痛药物包括阿片类镇痛药如吗啡、哌替啶等,非阿片类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等。
4. 镇静安眠药镇静安眠药用于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帮助患者安定和入睡。
药理学基础知识点
药理学基础知识点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发生作用的科学,它涉及药物的起源、性质、制备、使用和评价等方面。
了解药理学的基础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还有助于合理用药和预防药物副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药理学的基础概念和知识点。
1. 药物分类药物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归类。
根据药物的起源和性质,药物可以分为天然药物、化学合成药物和生物制品等。
天然药物是指从自然界中提取的药物,如植物药物、动物药物和矿物药物;化学合成药物是指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合成的药物,如大部分现代药物;生物制品是指通过生物技术制备的药物,如基因工程药物和单克隆抗体药物等。
2. 药物代谢和排泄药物在体内经历代谢和排泄过程,这是药物在体内发挥药效和产生药物作用的关键步骤之一。
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化学反应转化为其他物质,主要是经过肝脏进行代谢。
排泄是指将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从体内排出,主要通过肾脏和肠道完成。
3. 药物作用机制药物产生作用的过程主要涉及药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
药物可以通过结合受体、酶、离子通道等靶点来发挥药理效应。
例如,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产生抗菌作用;降压药通过阻断血管收缩物质的合成或作用来降低血压。
4. 药物药效学药物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产生效果的学科。
药物的药效学参数包括最大有效浓度、半数致效浓度、最大有效时间等。
了解药物的药效学参数可以帮助医生和药师更好地指导药物的使用。
5.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可能产生的相互影响。
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导致药物的药效增强或减弱,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了解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帮助医生避免不良的药物组合。
6. 药物副作用药物的副作用是指治疗作用以外的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
不同的药物具有不同的副作用,副作用可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进行合理用药。
7. 个体差异不同的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这是由于个体的遗传差异、生理差异和环境差异等因素影响引起的。
药理学基础知识
根据药物不良反应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可以分为轻微不良反应、严重不良反应、 致畸反应、致突变反应等。
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
监测
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是指对药物使用过程中不良事件的收集 、评估和报告的过程,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报告
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告是发现和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要环节 ,有助于及时发现并解决药物安全性问题。
影响因素
药物的消除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药物的性质、体 内分布、代谢和排泄途径等。
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
吸收速率常数(Kabs)
半衰期(t1/2) 生物利用度(F)
表观分布容积(Vdss) 清除率(Cl)
05
药物的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的定义和分类
定义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使用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害而非治疗作用相关的反应,包括 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反应、停药反应等。
第一阶段反应
生物转化主要发生在肝脏,分为第一阶段 反应和第二阶段反应。
第二阶段反应
涉及氧化、还原、水解等反应,主要生成 极性代谢物以便于排泄。
涉及结合反应,将极性代谢物转化为可溶 性物质以便于排泄。
药物的消除
概念
药物的消除是指将药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包括 代谢和排泄。
途径
药物可经尿液、胆汁、汗液、眼泪等途径排出。
感谢观看
02
药物的作用机制
药物的跨膜转运
01
02
03
被动转运
药物通过脂溶性扩散、经 载体易化扩散等方式通过 生物膜。
主动转运
药物通过载体或通道转运 ,包括原发性主动转运和 继发性主动转运。
膜通道型转运
药物通过通道蛋白转运, 如离子通道、水通道等。
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理学基础知识
a.A型反应(量变型异常):如过敏反应;b.B型反应(质变 型异常):如特异质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
预防
a.提高合理用药水平;b.减少不必要的用药;c.合理选择给药途径;d.注意给 药方法和间隔。
处理
a.停药;b.拮抗剂;c.洗胃、导泻、灌肠;d.使用特异性解毒剂;e.支持疗法 。
安全性
药物治疗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耐 受性,避免对机体造成额外的损伤 。
经济性
药物治疗应具有合理的成本效益, 不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简便性
药物治疗应易于使用和操作,方便 患者使用。
药物治疗的方案制定与实施
诊断明确
用药计划合理
药物治疗前需明确诊断,了解患者的病情、 病史、遗传背景等信息。
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体重等因素 ,制定合理的用药计划。
药理学基础知识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药理学概述 • 药物的作用机制 • 药物分类及代表性药物 • 药物治疗学原则 • 药物不良反应与相互作用 • 研究前沿与展望
01
药理学概述
药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药理学的定义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 门学科。
药理学的研究对象
药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药物、人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包 括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以及药物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药物相互作用检测
注意患者同时使用的多种药物之间 的相互作用,避免药物相互影响导 致的不良反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综合评价
综合考虑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安全 性、经济性等因素,对药物治疗进 行评价。
05
药物不良反应与相互作用
药理学基础
药理学基础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作用的科学,它涉及到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
药理学基础是医学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医学生物学和临床医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药理学基础。
一、药物的化学结构与分类药物的化学结构是指药物分子中原子之间的化学键和空间构型。
根据化合物中所含原子种类和数量不同,可以将药物分为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和生物制品三大类。
根据其作用机制不同,可以将药物分为激动剂、抑制剂、拮抗剂和替代剂四大类。
二、药效与剂量反应关系药效是指给定剂量下所产生作用的强度或程度,它通常与给定浓度或血浆浓度有关。
剂量反应关系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或减少给定剂量后所产生的效应变化情况。
通常情况下,随着给定剂量增加,效应也会随之增加,但是在一定剂量范围内,效应增加的速度会逐渐减缓,直至达到最大效应。
三、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药物吸收是指药物从给定的给药途径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过程。
药物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移动和分布到不同组织或器官的过程。
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被生化酶降解和转化成代谢产物的过程。
药物排泄是指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
四、受体理论与信号转导受体理论是指人体细胞表面或细胞内部蛋白质结构上特异性结合某种化合物(如激素、神经递质、激动剂等)并引起相应生理反应的分子机制。
信号转导是指受体与激活后所发生的一系列生化反应和信号传导过程。
五、常见剂型与给药途径常见剂型包括片剂、胶囊剂、注射剂、口服液体剂、外用药剂等。
给药途径包括口服、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等。
六、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所发生的影响。
常见的药物相互作用有加强作用、拮抗作用和不良反应增强作用等。
七、毒理学基础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对生命体的有害效应及其机制的科学。
它涉及到毒素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以及对细胞和组织造成的损伤和影响。
药理学基础期末总结
药理学基础期末总结一、引言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学科,它主要研究药物的起源、制备、性质、剂量、给药途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等内容。
药理学基础是药学、医学、生命科学及相关专业学习者理解和运用药物的重要前提。
本文将从药物分类、药物代谢、药物动力学和药物动力学等角度进行总结和回顾。
二、药物分类药物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划分,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1.按照化学结构分为有机化合物药物和天然产物药物;2.按照作用机制分为激动剂、抑制剂、拮抗剂等;3.按照给药途径分为口服、皮下注射、静脉注射等;4.按照治疗病症分为抗感染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肿瘤药物等。
三、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被转化为代谢产物并最终被排泄出体外的过程。
药物的代谢通常发生在肝脏中,其中主要的代谢途径有两种:相位Ⅰ代谢和相位Ⅱ代谢。
相位Ⅰ代谢主要是通过氧化、还原、水解等反应来改变药物的化学结构,使其更容易被相位Ⅱ代谢参与响应的酶代谢。
而相位Ⅱ代谢涉及药物通过和内源性物质结合以形成极性的代谢产物,便于排泄。
了解药物代谢途径对于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估非常重要。
四、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规律,它主要包括吸收动力学、分布动力学和消除动力学。
吸收动力学研究药物进入体内的速度和程度,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药物的理化性质、给药途径、吸收部位的生理性质等。
分布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它与药物的蛋白结合率、体内器官的血流情况以及组织的特点等有关。
消除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的排泄速率和途径,这涉及到肾脏、肝脏、肺等器官的排泄功能。
五、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主要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药效学和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与特定的受体结合或与靶酶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生物效应。
药效学研究药物的有效剂量和剂量-反应关系,即药物剂量与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
药理学基础
药理学基础1. 简介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主要涉及药物的起效机制、药物代谢过程以及药物在人体中的行为等方面。
药理学是现代医学的基础,对于了解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药理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其在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2. 药物分类根据药理学的研究对象,药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化学药物:由人工合成或提取自天然物质的药物。
例如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等。
•生物药物:由生物技术手段生产的药物,如基因工程药物、蛋白质药物等。
•中药:以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为原料制备的药物,如中草药、中药注射剂等。
•放射性药物: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的药物,用于核医学诊断和治疗。
3. 药物起效机制药物起效机制是指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常见的起效机制包括:•直接作用:药物直接与靶标结合,改变生物体的生理活动。
例如,肌肉松弛剂通过作用于神经递质,从而抑制神经冲动的传导。
•隐性作用:药物通过与生物体内的其他分子相互作用,引起生物体的生理反应。
例如,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生长和繁殖。
•调节作用:药物可以调节生物体内的某些调节系统,使其恢复正常功能。
例如,抗高血压药物通过调节血管收缩和松弛平衡,降低血压。
4. 药物代谢和排泄药物在体内经历代谢和排泄过程,其中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而排泄则通过肾脏、肺部、肠道和皮肤等途径完成。
•药物代谢: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变化,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或无活性代谢产物。
代谢过程主要发生在肝脏中的细胞内,其中酶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
•药物排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肾脏、肺部、肠道和皮肤等途径排出体外。
其中肾脏是最主要的排泄途径,通过尿液将药物从体内排除。
5. 药物药效学药理学研究药物的起效机制,而药效学则研究药物的效应及其与药物剂量关系的规律。
•药物效应:药物在体内引起的生理或病理变化,可以是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或毒性表现等。
•剂量-效应关系:药物的剂量与其效应之间的关系。
药理学基础知识详解
药理学基础知识详解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作用机制、作用效应以及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科学。
对药理学基础知识的深入了解,是医学和药学领域从业人员必备的基本素养。
本文将从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药物代谢和毒性等方面详细解析药理学的基础知识。
1. 药物的分类药物可以按照其化学结构、作用机制、治疗用途等多个角度进行分类。
常见的药物分类包括:按照化学结构分为生物碱类、激素类、抗生素类等;按照作用机制分为激动剂、拮抗剂、酶抑制剂等;按照治疗用途分为抗生素、抗肿瘤药物、心脑血管药物等。
2. 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与生物体内的分子、细胞、组织等发生相互作用,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的过程。
作用机制可以通过调节受体、影响酶活性、干扰细胞信号传导等方式实现。
药物的作用机制对于解释其药效和副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3. 药物代谢与排泄药物在体内经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最终被清除出体外。
药物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中,通过酶的作用将药物转化成代谢产物,以便更好地排除体外。
药物排泄则通过肾脏、肠道、肺和乳腺等途径进行。
4. 药物的药效与副作用药效是药物的主要作用,指药物在生物体内产生的预期疗效。
药物的副作用是指药物除了期望的治疗效果外产生的其他不良反应。
不同药物在不同个体中的药效与副作用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合理用药至关重要。
5. 药物毒性与安全性评价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一定的毒性作用,这是影响药物安全性的重要因素。
药物毒性与安全性评价旨在评估药物的潜在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优选合适的剂量、监测药物治疗过程和定期进行安全性评估是确保用药安全的重要手段。
6.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指的是两个或多个药物在同时使用时相互影响或改变其药效的现象。
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导致药物疗效的增强或减弱,同时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风险。
医师和药学人员应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并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
总结起来,药理学基础知识是医学和药学从业人员必备的重要素养。
药理学基础知识
药理学基础知识一、药物的基本作用(一)药理作用与药理效应1.药物作用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有其特异性。
2.药理效应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对不同脏器有其选择性。
最基本的药理学效应包括兴奋和抑制。
3。
药理效应的选择性即药理效应的专一性,是药物引起机体产生效应的范围.是药物分类的依据,又是临床用药时指导用药和拟定治疗剂量的依据。
药物的选择性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
4.药物作用具有两重性(1)治疗作用:指药物所引起的符合用药目的作用。
(2)不良反应:指那些不符合药物治疗目的、并给患者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
(二)药物的治疗作用1。
定义凡符合用药目的或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2.分类按治疗目的分为:(1)对因治疗:针对病因治疗称为对因治疗,也称治本。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2)对症治疗:用药物改善疾病症状,但不能消除病因,称对症治疗,也称治标。
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三)药物的不良反应凡不符合药物治疗目的并给患者带来病痛或危害的反应称为不良反应。
一般是可以预知的,且停药后可以自行恢复.1.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一般不严重,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一般比较严重,可以预知和可避免的。
分为:(1)急性毒性:短期内过量用药而立即发生的毒性.(2)慢性毒性:长期用药在体内蓄积而逐渐发生的毒性。
致癌、致畸胎、致突变三致反应也属于慢性毒性范畴。
3。
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义称反跳反应.5.变态反应(过敏反应) 是药物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
6。
特异质反应某些药物町使少数患者出现特异性的不良反应,是一种遗传性生化缺陷.7.继发反应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小良反应,又称治疗矛盾。
二、药物的量效关系(一)剂量的概念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理学(医学学科名)编辑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
药理学pharmacology主要指研究有关使用化学物质治疗疾病时引起机体机能变化机制的学问。
德国人施米德贝尔(O.schmiedeberg,1838—1921)首创的实验药理学成为近代药理学的基础。
药物同毒物有时也难于严密区分,药理学实际上也以毒物为研究对象,因此把药理学中特别关于医药治疗方面的应用作为药物学(原意为药饵学),与以毒物为对象的毒物学(toxicology)相区别。
目录1任务2研究内容3发展简史4地位5临床6新药药理学7中药药理学8基础理论9量效关系10性质11专业院校1任务编辑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要为阐明药物作用及作用机制、改善药物质量、提高药物疗效、防治不良反应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并为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提供实验资料。
药理学的方法是实验性的,即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药物对机体或其组成部分的作用规律并分析其客观作用原理。
近年来逐渐发展而设立的临床药理学是以临床病人为研究和服务对象的应用科学,其任务是将药理学基本理论转化为临床用药技术,即将药理效应转化为实际疗效,是基础药理学的后继部分。
学习药理学的主要目的是要理解药物有什么作用、作用机制及如何充分发挥其临床疗效,要理论联系实际了解药物在发挥疗效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药理学药理学三大任务,或者是三大范畴:第一,药理是医学院校必修的一门课,指导临床用药。
第二,评价药物疗效以及在经济上面和其他方面有些什么不同。
第三,药理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面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药物通常除了指导临床用药,还有工具药,进一步用于研究,对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药物研究本身就是生命科学重要的部分。
这一点我想从诺贝尔获得者的比例来讲,诺贝尔获得者在药理学或者是药物获得者占30%以上,这就说明药理学在生命科学中重要地位。
比如说五十年代、九十年代等药理的发现,这些对人类都有极大的提高,同时对科学有极大的发展。
2研究内容编辑药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医学与药学之间的桥梁学科。
在药理学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临床实践,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丰富药理学理论。
药物的研究和应用除了要尊重科学规律,还要依照法律、法规和相关指导原则的规定,以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
药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1、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简称药效学。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的作用和效应、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等。
2、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动学。
研究药物在机体的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等。
[1]3发展简史编辑早期经验积累公元一世纪的《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365种。
唐代的《新修本草》,是我国第一部药典,收载药物884种。
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一科学巨著,历时27载,全书190万字、共52卷、收载药物1892种、方剂11000多条、插图1160幅。
全世界广为传播,是药物发展史上的光辉一页。
相关学科发展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如吗啡、奎宁、阿托品、依米丁、士的宁、可卡因等。
化学、生理学的进展促成了药理学的诞生,R.Buchheim创建了药理学学科,成为全世界第一位药理学教授。
|药理学与相关学科相互渗透,彼此借鉴和促进,已衍生出许多分支学科。
发展史远古时代人们为了生存从生活经验中得知某些天然物质可以治疗疾病与伤痛,这是药物的源始。
这些实践经验有不少流传至今,例如饮酒止痛、大黄导泻、楝实祛虫、柳皮退热等。
以后在宗教迷信与邪恶斗争及封建君王寻求享乐与长寿中药物也有所发展。
但更多的是将民间医药实践经验的累积和流传集成本草,这在我国及埃及、希腊、印度等均有记载,例如在公元一世纪前后我国的《神农本草经》及埃及的《埃伯斯医药籍》(Ebers’Papyrus)等。
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96)在药物发展史上有巨大贡献,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全书共52卷,约190万字,收载药物1892种,插图1160帧,药方11000余条,是现今研究中药药理学的必读书籍,在国际上有七种文字译本流传。
在西欧文艺复兴时期(十四世纪开始)后,人们的思维开始摆脱宗教束缚,认为事各有因,只要客观观察都可以认识。
瑞士医生Paracelsus(1493-1541)批判了古希腊医生Galen恶液质唯心学说,结束了医学史上1500余年的黑暗时代。
后来英国解剖学家W.Harvey (1578-1657)发现了血液循环,开创了实验药理学新纪元。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要求更多更好的新药,药物科学的发展为新药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条件,市场经济竞争也促进了新药快速发展。
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近十年来每年批准上市的新药都在20种以上。
我国近年来引进新药品种很多,但需要加快创新。
新药开发是一个非常严格而复杂的过程,各药虽然不尽相同,药理研究却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步骤。
临床有效的药物都具有相应的药理效应,但具有肯定药理效应的药物却不一定都是临床有效的药物。
例如抗高血压药都能降低血压,但降压药并不都是抗高血压药,更不一定是能减少并发症、延长寿命的好药。
因此新药开发研究必需有一个逐步选择与淘汰的过程。
为了确保药物对病人的疗效和安全,新药开发不仅需要可靠的科学实验结果,各国政府还对新药生产上市的审批与管理制定了法规,对人民健康及工商业经济权益予以法律保障。
新药来源包括天然产物、半合成及全合成化学物质。
过去选药主要方法是依靠实践经验,现在可以根据有效药物的植物分类学找寻近亲品种进行筛选或从有效药物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关系推断,定向合成系列产品,然后进行药理筛选。
近年来对于机体内在抗病物质(蛋白成分)利用DNA 基因重组技术,即将DNA的特异基因区段分离并植入能够迅速生长的细菌或酵母细胞,以获得大量所需蛋白药物。
此外,还可对现有药物进行化学结构改造(半合成)或改变剂型,也可获得疗效更好,毒性更小或应用更方便的药物。
新药研究过程大致可分三步,即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和售后调研。
临床前研究包括用动物进行的系统药理研究及急慢性毒性观察。
对于具有选择性药理效应的药物,在进行临床试验前还需要测定该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及消除消除过程。
临床前研究是要弄清新药的作用谱及可能发生的毒性反应。
在经过药物管理部门的初步审批后才能进行临床试验。
目的在于保证用药安全。
临床研究首先在10~30例正常成年志愿者观察新药耐受性,找出安全剂量。
再选择有特异指征的病人按随机分组、设立已知有效药物及空白安慰剂双重对照(对急重病人不得采用有损病人健康的空白对照),并尽量采用双盲法(病人及医护人员均不能分辨治疗药品或对照药品)观察,然后进行治疗结果统计分析,客观地判断疗效。
与其同时还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计算药动学数据(详第三章)。
受试病例数一般不应少于300例,先在一个医院以后可扩大至三个以上医疗单位进行多中心合作研究。
对那些需要长期用药的新药,应有50~100例病人累积用药半年至一年的观察记录。
由此制定适应证、禁忌证、剂量疗程及说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后,再经过药政部门的审批才能生产上市。
售后调研(postmarketing surveillance)是指新药问市后进行的社会性考查与评价,在广泛的推广应用中重点了解长期使用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和远期疗效(包括无效病例)。
药物只能依靠广大用药者(医生及病人)才能作出正确的历史性评。
4地位编辑新药的定义:指化学结构、药品组分或药理作用不同于现有药品的药物。
新药研究过程大致可分为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和上市后药物监测(post-marketingsurveillance)三个阶段。
临床前研究由药化学和药理学两部分内容组成,前者包括药物制备工艺路线、理化性质及质量控制标准等,后者包括以符合《实验动物管理条例》(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的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及毒理学研究,目的在于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可控。
临床前药理研究是整个新药评价系统工程中不可逾越的桥梁阶段,其所获结论对新药从实验研究过渡到临床应用具有重要价值。
新药的临床研究一般分为四期。
Ⅰ期临床试验是在正常成年志愿者身上进行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是新药人体试验的起始阶段,为后续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I期开放,20~30例,摸索剂量。
Ⅱ期临床试验为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目的是选定最佳临床应用方案。
II期:盲法、随机,≥100对。
Ⅲ期临床试验是新药批准上市前,试生产期间,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目的在于对新药的有效性、安全性进行社会性考察。
新药通过该期临床试验后,方能被批准生产、上市。
III期:盲法、随机,≥300例。
Ⅳ期临床试验是上市后在社会人群大范围内继续进行的受试新药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在广泛长期使用的条件下考察疗效和不良反应,该期对最终确立新药的临床价值有重要意义。
IV期:开放,>2000例。
5临床编辑临床药理学和临床药学这两个姊妹学科是60年代新崛起的学科。
边缘学科之间的渗透在它们之间尤为突出,以致使医药工作者难解难分。
虽同属药学范畴,但各有研究目的和重点。
概念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既是药理研究中的最后综合阶段,也是药理学的一个新分枝。
区别于基础药理研究的主要特征是,临床药理学的研究系在人体内进行的。
临床药理研究是评价新药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早期的临床药理学可以简单地视为“用人体作试验”,如我国封建社会就有“君有病饮药臣先尝之”的记载。
国外用人直接进行药理疗效的观察是1747年Lind用柠檬桔子治疗患有坏血病船员的实例。
但临床药理学正式作为一门学科提出来,则应从1947年算起。
1974年,美国的Gold教授于Cornell University(康奈尔大学)举办临床药理学讲座,至此开创了临床理学的新纪元。
此后的20年间,由于化学合成业的发展,新药数量骤增。
种属差异(包括人种之间存在差异,以及人与动物之间存在差异)是临床药理学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内容。
种属差异使得临床药理学不支持将一种通过动物实验的药物直接到推广进入到临床,就算是不同人种之间,因为种属差异的存在,也不宜直接将药物用在不同人种身上。
如麻黄碱的扩瞳作用,白种人扩瞳效果最强,黄种人次之,黑种人则几乎没有。
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西德的反应停(沙利度胺)事件的发生,使得临床药理学研究真正受到许多国家有关行政部门和医药科学界的重视,也因此确立了它在新药研究中的理要位置。
临床药理研究在新药评价中的主要任务1.观测新药对人的疗效和毒副作用,研究新药在人体内转运转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