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和培训:转型期弱势群体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教育和培训:转型期弱势群体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

[摘要]社会转型期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合理有序地促进社会弱势群体向上流动,是关系到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在现有体制下,职业教育和培训是弱势群体实现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会对弱势群体向上流动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社会流动职业教育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进入了转型期,逐步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二元社会向多元社会转变。在社会整体变迁中,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却又使和谐社会的建设面临新的挑战。有鉴于此,按照社会流动的机制,通过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对其实现向上流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社会弱势群体的概况及其流动的社会意义

在传统意义上,弱势群体主要是指老弱病残者和无劳动能力的倚赖人群。但是,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弱势群体是指在现阶段由于社会结构急剧转型和社会关系的失调或自身的某种原因,在社会资源分配和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从而“在社会性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能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

现阶段,我国弱势群体主要是由如下几部分构成的:第一,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整体上变成了贫困的弱势群体;第二,进入城市的上亿农民工基本上也属于弱势群体,他们的弱势不仅表现在经济上,同时也表现在社会地位上;第三,城市中以下岗失业者为主体的贫困阶层也是新出现的弱势群体,其人数已达数千万,占城市居民总数的1/6以上。弱势群体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处于一种无

助和无奈状态,无法参与其他人群的正常竞争,被日益边缘化。从群体的基本特征上看,弱势群体具有经济上的低收入、生活上的贫困性、政治上的低影响力和心理上的高度敏感性的特点。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当前我国弱势群体的庞大规模和日益悬殊的贫富差距显示,弱势群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

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变是我国历史上一场意义深远的社会变革,它使我国进入了一个复杂的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显著改变、各阶层的社会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有不足之处,如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有拉大的趋势,特别是弱势群体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一个日益突出的重要问题。当前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较差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很不相称,它的存在可以说是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必须加以妥善解决。实现社会的和谐就意味着各个阶层之间要有一种合理的社会流动机制。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协调机制,它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合理社会流动应根据社会需要和社会承受力,使社会流动量保持在社会发展需要和社会承受、容纳能力之间的特定阀限内,同时,合理社会流动还应体现机会平等、普遍性和自获性(自致性)原则。对弱势群体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有利于鼓励弱势群体通过个人努力,获得教育地位,从而改善个人社会地位,实现合理流动;克服或者防止依靠个人能力以外的因素,克服懒惰、不思进取的社会风气而有利于社会运行的良性发展。同时,从社会流动来看,最理想的发展趋势是,弱势群体中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向比其地位更高的阶层流动,从而不断壮大中间阶层,优化社会阶层,顺利地实现社会阶层结构的现代化,使我国成为开放、公正的现代化强国。

二、职业教育和培训可积极促进弱势群体向上流动

(一)社会流动及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

社会学上的社会流动一般是指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在社会分层结构中的地位变化和角色转换,即从一个阶级、阶层或职业转换到另一个阶级、阶层或职业的现象。社会流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都有不同程度的社会流动。社会流动的程度与社会分层体系封闭或开放的程度有关。在传统封闭的社会,个别的、少量的社会流动不时发生,但大多数人是不能随意流动的。

而在现代开放的社会,社会流动变得经常、频繁,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努力、勤奋就能够改变自己的阶层,由下层向上层流动。社会流动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教育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从个体的角度看,社会学认为,影响社会成员获得一定社会地位的因素主要有先赋性因素和后致性因素,先赋性因素是指先天具有的条件,如家庭出身、父母职业、阶级成分、性别、长相等;后致性因素是指后天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的条件,如教育程度等。早在1927年,桑洛金就有研究表明,人们在青少年时代接受的教育年限越长,在成人时获得的社会地位就越高。1967年,美国社会学家布劳和邓肯对美国的职业结构与职业流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指出:在美国,对个人职业地位影响最大的,首推其受教育程度(系数0.39),其次为其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职业地位,再次为父亲职业对子女职业的直接影响。由此可见,教育在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作用是突出的。因此,教育作为最重要的社会流动机制,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

(二)职业教育和培训对弱势群体上升流动的影响

从上文可知,教育是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主要动力,而现代社会的演进与工业化对现代生产劳动中技术和知识的含量要求越来越高,相应要求劳动者必须具有更高的职业教育水平和技能。因此,解决弱势群体向上流动的问题可以通过职业教育使其获得知识和技能,找到适合本人的职业,从而实现其向上流动的愿望。

众所周知,教育活动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教育的体制、结构、评价以及教育过程中的分流等因素将不同类型的人才输送到社会的不同位置上去。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具有教育的文化传递、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等共性功能,同时还具有人类社会的生存、人力资源的开发、人个性的发展等特有功能。有些学者根据阶级复制理论和社会排斥理论,认为职业教育阻碍了教育的进一步获得,是跨时代复制社会不平等的机制所在。尽管职业教育降低了受教育者接受高等教育并继而找到专业性强的或管理层职位的可能性,但它同时也降低了失业的风险,增强了技术工人的就业机会,对弱势群体来说,职业教育和培训是一种生存教育,是获得职业、脱贫致富、实现向上流动的教育,为弱势群体提供了安全网,使其不至于失业或从事工资极其低廉的工作。

按照台湾学者林文达先生的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表明:凡国民的年平均收入在2000美元以下,劳动力结构中的高等及中等教育人力应不超过48%,初等教育人力应以52%为准;而国民收入超过2000美元以后,受初等教育的比例可适当提高。只有这样,教育方能获得最佳的效益,方能对经济发展起最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处于经济腾飞的我国来说,经济振兴固然需要科技精英和高层次人才,但培养有良好素质的劳动力大军,意义更深远。二战后,德国经济繁荣的支柱主要不是高级人才,而是千千万万的技工。目前,我国深圳等地区对各种技工的需求现状是供小于求,而对弱势群体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能够培养一支规模宏大、素质精良、具有强烈事业心的劳动力大军,这对我国的经济腾飞和转型有极大的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