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浆矿床的形成作用及其特征

合集下载

岩浆矿床和伟晶岩矿产的比较

岩浆矿床和伟晶岩矿产的比较

岩浆矿床是各类岩浆从深部向上运动的冷凝过程经过结晶分异、熔离、爆发作用使其中的成矿物质聚集而成的矿床,按成矿作用分为岩浆结晶分结矿床、岩浆熔离矿床和岩浆爆发矿床。

伟晶岩矿床成因有两种,一是参与岩浆的结晶作用,一是残余气体溶液的重结晶和交代作用。

有时二者皆有,在不同类型的伟晶岩中重要性不一样。

分为花岗伟晶岩矿床,碱性伟晶岩矿床,基性超基性伟晶岩矿床和变质伟晶岩矿床。

二者都属于内生矿床。

二者特征对比如下表:岩浆矿床与伟晶岩矿床成矿特征对比对比特征早期岩浆矿床晚期岩浆矿床岩浆爆发矿床岩浆熔离矿床伟晶岩矿床矿体形态与产状矿瘤、矿巢、凸镜状或似层状位于岩体的底部或边部似层状,位于岩体的底部;贯入式矿体为脉状,透镜状筒状管状、少数脉状;产出往往与深大断裂有关,尤其是断裂交汇处似层状,位于岩体底部贯入式矿体为脉状透镜状脉状,囊状,凸透镜状常见,产状复杂,有陡有缓与围岩的界限不明显,呈渐变过渡不明显呈渐变过渡,贯入式矿体界限清楚围岩破碎严重时不清楚;轻微破碎时较清楚不明显呈渐变过渡,贯入式矿体界限清楚结晶作用形成的明显,交代作用形成的不明显岩浆岩条件浆矿床中岩浆是成矿物质来源和载体,与其有关的岩浆岩以基性超基性岩浆为主。

与伟晶岩有关的侵入体可以从超基性的橄榄岩类,一直到酸性的花岗岩类,但70%左右为花岗类岩石。

有用矿物较早或与造岩的硅酸盐矿物几乎同时结晶并重力的作用下沉淀,在岩浆房的下部或底部发生富集岩浆中挥发组份含量较高,成矿元素与挥发组份结合形成易溶的化合物,在岩浆熔融体中一直残留到主要硅酸盐矿物结晶之后沉淀富集在较高温度和压力下均匀的岩浆熔融体,当温度和压力降低时分离成两种或两种以上互不混溶的熔融体的作用经过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和熔离作用后,岩浆中的挥发组份越来越富集,当压力增大到某一阀值时爆发到近地表成矿温度及深度多数岩浆矿床的成矿温度较高(1500~700℃),金刚石矿床成矿温度可达1200~1800℃。

矿床考题~岩浆矿床

矿床考题~岩浆矿床

岩浆矿床岩浆矿床的主要特征:1)成矿作用与成岩作用基本上是同时进行的,即岩浆矿床的形成过程和母岩体的冷凝结晶过程,在时间上大体一致;2)矿体主要产在岩浆岩母岩体内;3)侵染状矿体与母岩一般呈渐变或迅速过渡关系,贯入式矿体则具清楚、明显的界线。

围岩蚀变一般不发育;4)矿石的矿物组成与母岩的矿物组成基本相同,仅矿石中矿石矿物相对富集;6)成矿作用是在岩浆熔融体中大体同时发生,多数岩浆矿床的成矿温度较高,达1200——1500摄氏度;形成的深度或压力的变化范围也很大,如金刚石矿床是在据地表一、二百公里以下形成的。

形成的地质条件:岩浆岩条件是岩浆矿床形成的首要条件。

其次还有大地构造条件、同化作用、挥发组分作用以及岩浆的多期多次侵入作用等。

(一)岩浆岩条件岩浆是岩浆矿床成矿物质的主要来源和载体,岩浆岩即是成矿母岩。

含矿岩浆岩的性质和组成,对岩浆矿床的形成(矿床类型、规模、空间分布)有重要影响。

(如基性、超基性岩中Cr、Ni、Co、V、Ti、Pt含量高。

)与岩浆矿床有关的岩浆岩主要有基性-超基性岩,金伯利岩,霞石正长岩和碳酸盐杂岩体、花岗岩这几类。

(二)大地构造条件主要包含大洋地壳环境和大陆地壳环境两种类型。

大洋地壳环境是指产于大洋拉张环境(洋中脊)的镁质超基性岩,后经碰撞作用,成为洋壳残片,产于碰撞造山带(缝合带)。

如阿尔比斯型、蛇绿岩型。

而大陆地壳环境则指有厚大的大陆岩石圈作屏蔽盖层,使深部地幔热流在盖层下更好地聚集,形成巨大的层状超基性-基性杂岩体。

多分布于古老的地盾、地台区,可能与板内地幔柱活动有关。

地壳中的不同构造单元交接带,常产生深大断裂,有的切至上地幔,因而有利于基性和超基性岩浆的侵入。

(三)同化作用同化作用是指岩浆向上部地壳运移过程中,熔化或溶解周围外来物质(如围岩碎块),从而使岩浆成分发生改变的作用。

围岩中某些有用组分的加入,使岩浆中成矿成矿元素更富集:如基性岩和含铁地层中的Fe。

此外,CaO3的同化作用也会对铬铁矿矿床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

矿床学基础知识

矿床学基础知识

一、有关矿床的基本概念〔一〕矿产的种类矿产的分类有多种方式,如按产出状态可分为气体矿产、液体矿产、固体矿产三种;按矿产的性质及其主要工业用途,又可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可燃有机矿产和地下水资源四类。

1、金属矿产是从中可提取金属元素的矿物资源,按工业用途又分为:〔1〕黑色金属:铁、锰、铬、钒、钛等。

〔2〕有色金属:铜、铅、锌、镍、钴、钨、锡、钼、铋、锑、汞等。

〔3〕轻金属:铝、镁等。

〔4〕贵金属:金、银、铂、钯、锇、铱、钌、铑等。

〔5〕放射性金属:铀、钍、镭等。

〔6〕稀有、稀士和分散金属,可分为三类。

①稀有金属:钽、铌、锂、铍、锆、铯、铷、锶等。

②稀土金属:包括原子序数39和57-71的16个元数。

根据地球化学性质又分为:ⅰ轻稀土金属〔铈族元素〕:包括镧、铈、钕、钷、钐、铕等。

ⅱ重稀土金属〔钇族元素〕:包括钇、钆、铽、镝、钬、铒、铥、镱、镥等。

③分散金属:如锗、镓、铟、铊、铪、铼、镉、钪、硒、碲等。

2、非金属矿产是从中可提取非金属元素或可直接利用的矿物资源。

按工业用途又可分为:〔1〕宝玉石及工业美术材料矿产:如钻石、翡翠、红宝石、蓝宝石等。

〔2〕建筑及水泥材料:如花岗岩、大理岩、石灰岩、砂岩、珍珠岩、松脂岩等。

〔3〕陶瓷及玻璃工业原料:如长石、石英砂、高岭土、和粘土等。

〔4〕压电及光学原料:如压电石英、光学石英、冰洲石、和粘土等。

〔5〕工业制造业原料:如石墨、金刚石,云母、石棉、重晶石、刚玉等。

〔6〕化学工业原料:如磷灰石、磷块岩、黄铁矿、钾盐、岩盐、明矾石等。

〔7〕冶金辅助原料:如萤石、菱镁矿、耐火粘土等。

3、可燃有机矿产是指可为工业或民用提供能源的地下资源。

按产出状态可分为三类:〔1〕固体的可燃有机矿产:如煤、油页岩、地蜡、地沥青等。

〔2〕液体的可燃有机矿产:如石油。

〔3〕气体的可燃有机矿产:如天然气等。

4、地下水资源包括地下饮用水、技术用水、矿泉水、地下热水和卤水等。

〔二〕同生矿床和后生矿床1、同生矿床是指矿体与围岩在同一地质作用过程中,同时或近于同时形成的矿床。

岩浆矿床的形成作用及其特征

岩浆矿床的形成作用及其特征

岩浆矿床的形成作用及其特征岩浆中有用组分析出、聚集和定位的过程称为岩浆成矿作用。

与岩浆矿床有关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成岩过程十分复杂,因此成矿作用也是多种多样的。

根据成矿作用的方式和特点,岩浆成矿作用主要可分为结晶分异成矿作用、残余熔融成矿作用和熔离成矿作用三类。

一、结晶分异成矿作用与岩浆分结矿床岩浆冷凝时,随着温度的逐渐下降,各种矿物依次从中晶出,导致岩浆成分不断改变,岩浆成分的改变又促使某些组分的结晶,这种随结晶作用岩浆成分发生改变的过程称之为结晶分异作用。

由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形成的矿床称为岩浆分结矿床,又称岩浆分凝矿床。

当富含Cr、Pt等成矿元素的镁铁-超镁铁质岩浆侵入地壳适当部位后,由于温度缓慢下降而开始结晶。

随着温度下降,岩浆中的矿物按照一定的顺序晶出,首先,是硅酸盐矿物的晶出,温度区间约为1800℃~1200℃;暗色矿物的晶出顺序依次是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角闪石→黑云母。

其中浅色矿物长石的结晶顺序是基性斜长石在前,酸性斜长石在后。

就镁铁-超镁铁质岩而言,最早结晶的金属矿物是自然铂、铬铁矿等,与它们同时或稍晚晶出的硅酸盐矿物有橄榄石、辉石和斜长石等。

从岩浆中晶出的金属矿物和硅酸盐矿物,由于重力及对流作用的影响,比重大的矿物在岩浆中逐渐下沉,比重小的矿物在岩浆中相对上浮,于是岩浆发生了分异,矿物呈现相对的集中(图3-1)。

铬铁矿(比重为4.3~4.6)、自然铂(比重为14~19)等矿物因其比重较大,在镁铁-超镁铁质岩浆的底部聚集堆积,与比重较大的橄榄石(比重为3.18~3.57)、辉石(比重为 2.63~2.76)和斜长石(比重为3.1~3.6)等硅酸盐矿物一起构成铬铁矿或自然铂矿体。

由于金属矿物结晶时间大多早于硅酸盐。

或与早期硅酸盐同时晶出,矿床形成于岩浆结晶的早期阶段,所以通常将其称为早期岩浆矿床。

结晶分异作用早期形成的岩浆矿床主要为产于超镁铁质岩中的铬铁矿矿床。

由于结晶分异作用(如重力沉降)的影响,矿体常聚集在岩体的底部和边部,主要和纯橄榄岩、斜方辉橄岩岩相伴生。

实习三讲义岩浆热液矿床

实习三讲义岩浆热液矿床

成矿模式
岩浆热液矿床的形成模式一般包括岩浆熔离、 热液运移和沉淀成矿等过程。在岩浆熔离过 程中,富含成矿元素的岩浆熔体从岩浆中分 离出来;在热液运移过程中,富含成矿元素
05
岩浆热液矿床的找矿标 志与勘探方法
找矿标志
岩石学标志
岩浆岩和热液蚀变岩石的存在是重要的找矿标志。这些岩 石通常具有特殊的矿物组合和结构,如云英岩、青磐岩等 。
04
岩浆热液矿床的成矿作 用与成矿模式
成矿物质来源
岩浆熔融分异
岩浆在熔融过程中,由于温度、压力等物理化学条件的改 变,使得不同组分的矿物质发生分离,形成富含成矿元素 的岩浆熔体。
岩浆与围岩反应
岩浆与周围的岩石发生化学反应,通过溶解、交换等作用, 将围岩中的成矿物质带入岩浆中,形成富含成矿元素的岩 浆。
地球化学标志
区域或局部的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尤其是Cu、Pb、Zn、 Mo等金属元素含量的异常升高,指示岩浆热液活动的存 在,是找矿的重要线索。
矿物学标志
金属矿物(如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等)和热液矿物( 如石英、长石、绢云母等)的出现也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蚀变标志
常见的热液蚀变包括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这些 蚀变不仅指示岩浆热液活动的存在,还能指示金属元素的 存在和富集。
矿物组成
岩浆热液矿床主要由金属矿物和脉石矿物组成,常见的金属矿物有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等,常见的脉石矿物 有石英、长石等。
共生组合
岩浆热液矿床中的矿物共生组合复杂多样,不同矿物之间存在共生关系,形成特定的矿物共生组合,如磁铁矿石英组合、黄铁矿-黄铜矿-石英组合等。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元素丰度
岩浆热液矿床中的元素丰度较高,尤其是成矿元素如铜、铁、锌等,这些元素在矿石中 以较高的含量存在。

第三章 岩浆矿床

第三章  岩浆矿床

您现在的位置:第三章 岩浆矿床 矿床学 (Ore Deposit Geology)
古大陆板块边缘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 成矿模式(据汤中立(1995)原图修改) Ⅰ-硅酸岩岩浆;Ⅱ-含矿(硫化物)硅酸岩岩浆;Ⅲ-富矿岩 浆;Ⅳ-矿浆;Ⅴ-接触交代矿化;Ⅵ-热液叠加矿化
您现在的位置:第三章 岩浆矿床 矿床学 (Ore Deposit Geology)
3.1 结晶分异成矿作用与岩浆分结矿床
定义:矿物按顺序进行结晶,并在重力和动力
影响下发生分异和聚集的过程,称为结晶分异
作用。由结晶分异作用形成的矿床称为岩浆分 结矿床。习惯上又按矿石矿物和造岩矿物之先 后关系进一步划分为早期岩浆矿床和晚期岩浆 矿床,前者是指矿石矿物早于造岩矿物形成,
后者反之。
您现在的位置:第三章 岩浆矿床 矿床学 (Ore Deposit Geology)
(1) 岩浆成矿作用发生在上地幔、地壳,乃至
地表的岩浆中,其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范围相当
大.例如金刚石形成的最佳温度是1200~1800℃
,压力多为6×109~7×109Pa,硫化物矿床形
成的温度是500~1100℃之间,而某些金属硫化
物的形成温度则为200~300℃,和火山熔岩流 有关的铁矿床和硫化物矿床则是形成于近地表 的压力和近千度的条件下。
岩浆矿床: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形成的岩浆经过分
异、结晶等成矿作用使分散在岩浆中的成矿物质聚 集而形成的矿床。
您现在的位置:第三章 岩浆矿床 矿床学 (Ore Deposit Geology)
您现在的位置:第三章 岩浆矿床 矿床学 (Ore Deposit Geology)
2.岩浆矿床的特点
含硫化物中等的镁 铁质科马提岩岩浆 (MgO 8~30%)

第六章 热液矿床各论 二、岩浆热液矿床(2006)

第六章 热液矿床各论 二、岩浆热液矿床(2006)

第二节 岩浆热液矿床
一、岩浆热液矿床概述
二、 岩浆热液矿床的成矿作用过程
三、岩浆热液矿床的类型及其地质特征
二、岩浆气液矿床成矿作用过程
矿 床 ↑ 非碳酸盐岩 有用物质聚集成矿 交代和充填作用 ↑ 高中温岩体内、低温附近围岩 含矿气液 ※超临界流体的分离 ↑ 岩浆分泌作用 岩浆气液 岩浆结晶 ↑ 岩浆房 ※ 当内压力超过外压力时,它们就将脱离岩浆房,大 量挥发组份的携带金属上升。 岩浆气液矿床成矿形成过程示意图



非金属:重晶石、萤石、石英等)等;
2.矿床形成的地质条件 (1)形成环境、时-空性 形成环境:成矿多与造山运动的中、晚期或地壳活 化期的酸性、中酸性和偏碱性的岩浆有关; 在时间上:矿床形成于造山发育某阶段的某一构造 一岩浆期,或造山运动未期中央隆起或活化地台 上形成的断裂带伸展期;一般在岩浆演化期后热 液阶段; 在空间上:一定矿床类型与一定岩浆岩在空间分布 上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分布在岩体内或其附近 的围岩中。

第二节 岩浆热液矿床
一、岩浆热液矿床概述
二、 岩浆热液矿床的成矿作用过程
三、岩浆热液矿床的类型及其地质特征
三、岩浆热液矿床的类型及其地质特征

三、岩浆热液矿床的类型及其地质特征1.分
类——按成矿方式大致分两类


岩浆气液交代矿床:以岩浆气液交代作用 为主形成的矿 床 充填-交代矿床:以岩浆气液以充填-交代 作用形成的矿 床
第二节岩浆热液矿床一岩浆热液矿床概述一岩浆热液矿床概述岩浆热液矿床的成矿作用过程岩浆热液矿床的成矿作用过程三岩浆热液矿床的类型及其地质特征三岩浆热液矿床的类型及其地质特征二二岩浆气液矿床成矿作用过程岩浆气液矿床成矿作用过程非碳酸盐岩非碳酸盐岩有用物质聚集成矿有用物质聚集成矿交代和充填作用交代和充填作用高中温高中温岩体内岩体内低温附近围岩低温附近围岩超临界流体的分离超临界流体的分离岩浆分泌作用岩浆分泌作用岩浆气液岩浆气液岩浆结晶岩浆结晶岩浆房岩浆房当内压力超过外压力时当内压力超过外压力时它们就将脱离岩浆房它们就将脱离岩浆房大大量挥发组份的携带金属上升量挥发组份的携带金属上升

【矿床学】第三章岩浆矿床(参考题及答案)

【矿床学】第三章岩浆矿床(参考题及答案)

第三章岩浆矿床(思考题及答案)1.如何理解岩浆矿床的概念答:岩浆矿床是指,在地壳深处,各类岩浆通过结晶与分异作用,使分散在岩浆中的有用组分发生聚集而形成的矿床。

(1)岩浆矿床主要形成于正岩浆阶段),因此又称为“正岩浆矿床”;矿床的物质来源主要是地壳深处岩浆(上地幔、下地壳)。

(2)岩浆矿床的成矿作用方式虽然总体为结晶分异作用,但在不同的地质条件和不同的岩浆作用中,结晶分异作用的形式或方式不尽相同。

例如,岩浆分结矿床中主要表现为矿物按一定顺序结晶并发生分异;岩浆熔离矿床中结晶分异作用可发生于熔离作用之后。

(3)此类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深部岩浆,因此成矿温度和压力(深度)相对较高。

(4)镁铁-超镁铁质岩浆粘度较小,有利于分散其中的元素和成矿物质扩散、对流和聚集,易于形成岩浆矿床;中酸性岩浆粘度较大,难于在岩浆的成岩阶段富集成矿,所以中酸性岩浆很少形成岩浆矿床。

2.岩浆矿床中岩浆的成矿专属性答:是指一定类型的岩浆矿床的形成和分布受一定类型的岩浆活动控制。

是岩浆矿床成矿规律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地质找矿的主要依据和标志。

(1)铬铁矿床:主要与超镁铁质岩浆岩有关,镁/铁(Mg/Fe)≈6.5~15,岩性主要为纯橄岩、斜辉橄榄岩、单辉辉橄岩和辉岩等;(2)铜镍硫化物矿床:主要与铁镁质岩、部分超铁镁质岩浆作用密切相关(Mg/Fe≈6.5-2),岩石类型主要为橄榄岩和辉石岩;(3)钛磁铁矿床:主要形成于铁质和富铁质岩浆体系(Mg/Fe≈0~2),岩石类型多为层状辉长岩、辉石岩、橄榄岩;(4)金刚石矿床:更多的产于富镁、富碱的金伯利岩中;(5)稀土元素岩浆矿床:主要与正长岩、霞石正长岩、碳酸岩杂岩等碱性岩具有密切成因联系。

3.海绵陨铁结构及其成因意义答:在与基性-超基性侵入岩相关的晚期岩浆矿床和岩浆熔离矿床中,此类结构标志着矿石形成于晚期岩浆矿床,是残余融熔作用的结果。

表现为早期晶出的硅酸盐矿物,晶形比较完整,金属矿物(如磁铁矿、钛铁矿等)大多充填于硅酸盐矿物(较常见的为橄榄石、辉石等)晶粒间呈他形胶结状产出而形成的结构,又称陨石结构。

浅谈矿床成矿机理与地质特征研究

浅谈矿床成矿机理与地质特征研究

浅谈矿床成矿机理与地质特征研究矿床成矿机理与地质特征研究是地质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其研究成果不仅对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于深入理解地球内部构造和矿物资源形成过程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矿床成矿机理与地质特征展开探讨,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

一、矿床成矿机理1.构造作用构造作用是矿床成矿机理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地球内部的构造活动是矿床形成的基础。

构造作用包括褶皱、断裂、地震等多种地质过程,这些过程对于岩石的变形、断裂和破碎起着重要作用,从而影响了矿床的形成。

2.热液活动热液活动是指地下热液对地壳岩石的影响,其包括热液的运移、沉淀及对围岩的影响等多个环节。

热液通过对流作用,将地下的金属元素和其他物质溶解,并通过热液的运移形成热液矿床。

3.岩浆作用岩浆作用是指地壳岩浆活动对矿床成矿的影响。

岩浆可以通过熔融作用将地下的金属元素和其他物质溶解,然后通过岩浆运移,形成岩浆矿床。

4.沉积作用沉积作用是指沉积过程对矿床形成的影响。

在地表沉积过程中,大量矿物颗粒以及游离金属元素通过沉淀和富集的过程形成了矿床。

二、地质特征研究1.岩石特征矿床的地质特征是指在地质学研究中所观察到的矿产资源的地质属性。

岩石特征主要包括岩石的成分、结构、纹理、颗粒度等特征。

通过对矿床的岩石特征进行研究,可以了解矿床形成的过程和条件,为找矿提供依据。

2.矿石特征矿石特征是指矿石的物理和化学特性。

矿石特征在矿床的研究中至关重要,通过对矿石的分析,可以确定矿石的矿物种类、品位、矿石的冶炼性质等,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3.构造特征构造特征是指在地质学研究中所观察到的地质构造的属性。

矿床的形成往往与地球构造的活动密切相关,通过研究矿床的构造特征,可以了解矿床形成的构造环境,对于矿床的勘探和开采具有指导意义。

一点一点学矿床--岩浆岩矿床的成矿专属性、典型矿床

一点一点学矿床--岩浆岩矿床的成矿专属性、典型矿床

一点一点学矿床--岩浆岩矿床的成矿专属性、典型矿床本文内容翻译自《Introduction to ORE- FORMING PROCESSES》01岩浆岩的成矿专属性问题有很多类型的与岩浆有关矿床;同样也有很多岩浆组成与特定类型的矿床相关。

岩浆趋向于从它们的部分融化的源区继承金属。

富集的岩浆源区,如交代地幔或者沉积岩区,它们通常是金属富集过程的产物。

长英质岩浆结晶形成花岗岩,或者它的喷出对应岩石,常常伴随这金属富集如Sn、W、U、Th、Li、Be和Cs,同样有Cu、Mo、Pb、Zn和Au。

长英质岩浆中的不相溶元素聚集在非常少量的部分熔融的产物中或者结晶作用晚期的残余岩浆中。

但是,这个过程不经常形成经济上可行的矿床。

另一方面,镁铁质岩浆的结晶分异形成非常重要的元素聚集如Cr、Ti、Fe和V,同时在这些岩石中伴随着相关的硫化物不相溶元素的聚集如PGE、Cu、Ni和Au。

世界上层状镁铁质侵入体是很重要的勘探目标是因为这一系列的金属。

主要的金刚石矿床反映这不常见的地质情况,它出现在深层的镁铁质岩浆通道到地表的爆炸性的火山通道-低平火山口行的火山中,携带着从富集地幔带来的更老的、捕掳的金刚石。

在镁铁质和长英质岩浆结晶作用的后期阶段伴随着主要是含水的和含碳的流体相出溶,它们最终在矿石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02许多著名的典型岩浆矿床案例1 产钻石的金伯利岩和钾镁煌斑岩:欧珀拉 Orapa (Botswana)和阿盖尔 Argyle (Western Australia)钻石矿山2 部分熔离和不相容元素的聚集:Rossing 铀矿床3 花岗岩边界层的差异和不相容元素的聚集:Zaaiplaats 锡矿床、布什维尔德杂岩4 结晶分异和铬铁矿单矿物层的形成:UG1铬铁矿线,布什维尔德杂岩5 硅酸盐-硫化物不混溶性:在Kambalda, Western Australia科马提岩为母岩中的Ni-Cu矿床6 新岩浆注入和岩浆混合作用:麦仁斯基矿脉(the Merensky Reef), Bushveld Complex7 岩浆混染和硫化物的不混溶性:萨德伯里Ni-Cu矿床03岩浆矿床的重要研究课题:1.洋壳和陆壳的矿床成因2.基本的岩浆类型和它们的金属含量3.岩浆的相对成矿率和“继承因子”、4.“后增薄层”假说、5.金刚石和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6.交代地幔中的金属富集、7.S型和I型花岗岩8.部分熔离和结晶分异成矿过程9.局部熔离过程中痕量元素的分布10.结晶分异过程中痕量元素的分布11.层状铬铁矿矿床12.液态不混溶成矿作用。

岩浆-热液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

岩浆-热液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

岩浆-热液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
岩浆热液成矿作用是指地幔或地壳中的热熔物在上升过程中与周围岩石和流体发生作用,形成矿床。

这种成矿作用通常伴随着火山活动和地震等地质事件。

成矿规律是指矿床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的特征和规律。

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的成矿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它们多分布在构造活跃区:在构造活跃区,岩石变形和断裂产生的裂隙带可以提供热液通过的通道和空间。

2. 它们与岩浆的关系密切:火山岩体和侵入岩体以及周围的固体和液体是成矿的重要来源。

3. 它们通常与金属的运移和沉积相伴随:在热液运移过程中,金属离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形成各种沉淀物,从而形成矿床。

4. 它们的成因复杂:岩浆热液成矿作用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如地质构造、地球化学、流体动力学、影响成矿的各种因素不断变化,会影响热液成矿的进程和结果。

岩浆矿床

岩浆矿床

岩浆矿床一、岩浆矿床及其地质特征1、岩浆矿床硅酸盐为主的熔融体,侵入地壳不同深度或喷出地表,在岩浆冷凝结晶过程中,使其中有用组分富集成矿形成有用物质的堆积,达到工业利用程度称岩浆矿床。

可见岩浆矿床形成时间在岩浆阶段,成矿物质来源于含矿岩浆,大多数岩浆矿床形成地壳较深部位,少数在近地表形成。

2、岩浆矿床地质特征①岩浆矿床主要产于岩浆岩母体内,成矿作用和成岩作用基本同时进行,矿床本身就是岩浆岩的一部分,岩浆种类有超基性、基性、碱性、酸性,以前两种为主。

②岩浆矿床是岩浆结晶的产物,矿石矿物组成与母岩矿物组成基本相同,仅矿石中矿石矿物相对富集,因而出现岩浆结晶分异矿床、岩浆熔离矿床及岩浆贯入矿床。

③矿体大多是层状、似层状、透镜状、豆荚状,脉状-网脉状和不规则囊状。

产状与母岩一致,界线呈渐变过渡或迅速过渡,有时整个岩体就是矿体,围岩蚀变不发育。

④矿石常具浸染状、条带状、致密块状、眼斑状(斑杂状)、角砾状构造,矿石结构大体有堆晶、自形晶、嵌晶、填隙、海绵陨铁和共结,反映出岩浆冷凝结晶、堆积和熔离等不同成矿方式和物理化学条件变化的结构。

⑤多数岩浆矿床成矿温度较高(1500-1200℃),压力较大几-几十公里地下深处,但矿床形成温压变化较大。

金刚石最佳温度(1200-1800℃),距地表一、二百公里以下形成。

硫化物岩浆矿床形成温度500-1100℃,甚至更低。

⑥岩浆矿床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重要经济地位,绝大多数 Cr、Ni、Pt族金刚石,相当数量的V、Fe、Ti、Cu、Co、Nb、Ta和TR、P等与岩浆成矿作用息息相关。

二、岩浆矿床形成地质条件岩浆矿床的形成、分布规律是多种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导作用有以下方面:1、岩浆岩条件岩浆是岩浆矿床成矿物质的主要来源和载体,岩浆岩即是成矿母岩。

含矿岩浆岩的产出、性质和组成,对岩浆矿床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①与上地幔来源的基性-超基性岩体有直接成因联系的岩浆矿床最为重要。

一般认为成矿的超基性、基性岩均是原始的地幔物质完全熔融、分熔和分异的产物,其中MgO含量与矿化有明显的制约关系。

矿床学 第二章 岩浆矿床

矿床学 第二章 岩浆矿床

三、 岩浆矿床形成的地质环境和成矿条件
由于岩浆本身是一种成分十分复杂的熔浆,岩
浆矿床的成矿作用也是错综复杂的,因此岩浆矿床
的形成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综合控制。其中,最为主
要的是大地构造背景、岩浆、成矿流体的动力学性
质及地球化学等方面的因素。
(一)成矿环境

岩浆矿床与之母岩体多生成于大陆内部的裂谷、深大断裂、 板块边缘缝合线、大洋中脊和大洋热点等构造单元。
岩浆矿床形成的地质条件
碳酸岩中的磷灰石-磁铁矿矿床、NbTa及REE矿床。
岩浆矿床形成的地质条件 ④板块缝合带与蛇绿岩套有 关的镁质超基性岩体 此类岩体中常产(阿尔 卑斯型)铬铁矿矿床。岩体 和矿床实际形成于大洋板块 的增生边界(洋脊裂谷), 成岩成矿后随洋板块迁移至 板块俯冲消减边界,最终残 留于板块碰撞形成的缝合带 中。含矿岩体多由纯橄岩、 辉橄岩、辉岩等岩相组成< 1,HREE ,一般缺少基性岩 相。岩石化学特征:MgO> 30%,m/f>8,TiO2<0.2%, ΣREEN富集。
岩浆矿床的概念 岩浆在演化作用的过程中,由于温度、压力、化 学成分等一系列物-化条件发生了变化,便发生分异
作用,其中往往造成有用组分的富集而形成有价值的
矿床。岩浆矿床既可以在大于10公里的地壳深处形成, 即所谓“深成岩矿床”;也可以通过岩浆的深部分异 而形成富含某种组分的矿浆或熔浆(如含Cu.Fe„), 然后通过火山喷溢作用和火山爆发作用。在地表附近
⑵岩浆的分异程度
一般说来,岩浆在演化冷凝结晶过程中,分异得越好,矿体就越 大、越富。例如,四川的力马河 Cu - Ni 硫化物矿床中,岩浆岩母岩 分异完好,自上而下可分为中性→基性→超基性,因此与其母岩岩 体的规模相比起来矿体的规模也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浆矿床的形成作用及其特征岩浆中有用组分析出、聚集和定位的过程称为岩浆成矿作用。

与岩浆矿床有关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成岩过程十分复杂,因此成矿作用也是多种多样的。

根据成矿作用的方式和特点,岩浆成矿作用主要可分为结晶分异成矿作用、残余熔融成矿作用和熔离成矿作用三类。

一、结晶分异成矿作用与岩浆分结矿床岩浆冷凝时,随着温度的逐渐下降,各种矿物依次从中晶出,导致岩浆成分不断改变,岩浆成分的改变又促使某些组分的结晶,这种随结晶作用岩浆成分发生改变的过程称之为结晶分异作用。

由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形成的矿床称为岩浆分结矿床,又称岩浆分凝矿床。

当富含Cr、Pt等成矿元素的镁铁-超镁铁质岩浆侵入地壳适当部位后,由于温度缓慢下降而开始结晶。

随着温度下降,岩浆中的矿物按照一定的顺序晶出,首先,是硅酸盐矿物的晶出,温度区间约为1800℃~1200℃;暗色矿物的晶出顺序依次是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角闪石→黑云母。

其中浅色矿物长石的结晶顺序是基性斜长石在前,酸性斜长石在后。

就镁铁-超镁铁质岩而言,最早结晶的金属矿物是自然铂、铬铁矿等,与它们同时或稍晚晶出的硅酸盐矿物有橄榄石、辉石和斜长石等。

从岩浆中晶出的金属矿物和硅酸盐矿物,由于重力及对流作用的影响,比重大的矿物在岩浆中逐渐下沉,比重小的矿物在岩浆中相对上浮,于是岩浆发生了分异,矿物呈现相对的集中(图3-1)。

铬铁矿(比重为4.3~4.6)、自然铂(比重为14~19)等矿物因其比重较大,在镁铁-超镁铁质岩浆的底部聚集堆积,与比重较大的橄榄石(比重为3.18~3.57)、辉石(比重为2.63~2.76)和斜长石(比重为3.1~3.6)等硅酸盐矿物一起构成铬铁矿或自然铂矿体。

由于金属矿物结晶时间大多早于硅酸盐。

或与早期硅酸盐同时晶出,矿床形成于岩浆结晶的早期阶段,所以通常将其称为早期岩浆矿床。

结晶分异作用早期形成的岩浆矿床主要为产于超镁铁质岩中的铬铁矿矿床。

由于结晶分异作用(如重力沉降)的影响,矿体常聚集在岩体的底部和边部,主要和纯橄榄岩、斜方辉橄岩岩相伴生。

矿体形态以似层状、透镜状为主,少数成巢状、瘤状等。

矿体和围岩没有明显的界线,一般为渐变过渡关系,矿体边界需要依据品位加以圈定。

矿石的矿物成图3-1岩浆结晶分异及重力聚集理想模式示意图(转引自姚凤良,1983)1-在冷凝带形成后,早期岩浆结晶;2-早结晶的铁镁质矿物和矿石矿物向下沉坠,随后结晶的硅酸盐矿物位于上部;2’-不同比重的矿物按重力关系占据各自位置;如富含挥发组分,此时在硅酸盐晶体的间隙内就会被富含金属的残余岩浆所占据;3-含矿残浆向下(通过粒间空隙)集中;4-较晚结晶比重小的硅酸盐晶体向上漂浮,结果在下部形成矿体;5-受动力挤压流动的含矿残余熔体被挤压到裂隙中去,形成贯入式矿体。

a-镁铁岩浆结晶;b-冷凝带;c-铁镁质矿物结晶;d-含矿残余岩浆分主要为铬尖晶石,部分橄榄石和辉石。

由于矿石矿物较早地从岩浆中结晶出来,常见较规则的自形晶结构(图3-2a )。

矿石构造以浸染状为主,致密块状的矿石只在矿体中部偶尔出现。

二、残余熔融成矿作用与晚期岩浆矿床由于正常的岩浆分异结晶趋势或H 2O 、CO 2等挥发分的影响,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浆大部分结晶后可以产生一部分残余熔体。

当这种残余熔体中富含熔点较低的金属矿物组分,或者由于岩浆中挥发分组分较多并和金属组分结合成易熔化合物而降低了金属矿物的结晶温度时,这些金属组分便可长时间地停留在岩浆中。

随着硅酸盐矿物的大量晶出,金属组分在残余岩浆中相对富集,形成了含矿残余岩浆。

在地质构造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在岩体底部,含矿残余岩浆中的金属矿物组分,就地充填在硅酸盐矿物的粒间,胶结硅酸盐矿物,形成似层状矿体。

在地质构造比较活动的条件下,由于受构造应力的作用,含矿残余岩浆可被挤入岩体的原生构造裂隙或附近围岩的构造裂隙中,形成贯入式矿体,这种成矿作用也称为残浆贯入作用或压滤作用。

由于残余岩浆是大量造岩矿物晶出后产生的,成矿作用发生于岩浆作用晚期,故所形成的矿床被称为晚期岩浆矿床。

由于晚期岩浆矿床大多数是由岩浆结晶分异末期聚集的残余含矿岩浆在原地冷凝结晶而成,所以矿化的富集与岩体的分异程度有关。

在分异过程中,由于含矿残浆的比重较大,在重力作用影响下,逐渐沉降而集中于岩浆槽底部,所以矿体大多位于岩体底部,与基性程度较高的岩相伴生。

矿体多呈层状、似层状,分布面积广,厚度比较稳定,与围岩之间无明显界线。

矿石构造以浸染状和致密块状为主,浸染状矿石多分布于矿体的上盘,致密状矿石主要分布在矿体的中、下部,向外金属矿物逐渐减少。

由于硅酸盐矿物结晶较早,晶形比较完整,金属矿物大多充填于硅酸盐矿物晶粒间呈他形胶结状产出,形成典型的海绵陨铁结构(图3-2b ),又称陨石结构。

由于成矿过程中有部分挥发分参与,在成矿作用的晚期,经常伴有程度不等的自变质作用,如蛇纹石化、绿泥石化、黑云母化、金云母化、碳酸盐化及黝帘石化等。

图3-2 岩浆矿床的矿石结构(转引自袁见齐等,1985)由残浆贯入作用形成的晚期岩浆矿床系含矿残余岩浆沿已冷凝母岩的原生裂隙或岩体接触面贯入而成,因此这类矿体大多成脉状产出,矿脉几乎全部产于母岩体内,只有少数贯入到附近的围岩中。

矿脉成组、成群出现。

矿体和围岩界线清晰。

矿石也由金属矿物和硅酸盐矿物2部分组成。

除形成海绵陨铁结构外,尚可见到金属矿物溶蚀、交代硅酸盐矿a 早期岩浆矿床黑色-铬铁矿;白色-橄榄石;左图:浸染状铬铁矿;右图:块状铬铁矿b 晚期岩浆矿床黑色-钛磁铁矿;白色-辉石;左图:块状钛磁铁矿;右图:海绵陨铁结构物的现象。

矿脉附近的围岩常形成一定程度的蚀变现象,主要为绿泥石化和绿帘石化。

贯入式矿体的矿石品位一般都较高,有时含一定数量的黄铁矿。

脉状钒钛磁铁矿矿床是典型的贯入式晚期岩浆矿床,如河北大庙钒钛磁铁矿矿床;部分脉状铬铁矿矿体也可能是晚期岩浆贯入作用的产物,如西藏罗布莎铬铁矿矿床。

近年来对晚期岩浆矿床更为深入的研究发现,此类矿床的成矿作用是十分复杂的,现已提出下列5种机制:(1)分离和重力结晶作用机制。

(2)含P 2O 5较高的Fe-Ti-V 氧化物和硅酸盐熔体之间的不混溶作用机制。

(3)由周围固结的围岩中压滤出来的Fe-Ti 氧化物液体结晶而成的机制。

(4)氧逸度的阶段性升高,导致Fe-Ti 氧化物大量晶出的机制。

(5)由于斜长石在岩浆体底部大规模就地结晶,致使周围熔体的全Fe 含量和密度明显增高,形成一高密度的“停滞层”且不和上覆岩浆混合。

此时,因无水硅酸盐的大量分离,氧逸度增高,导致Fe-Ti 氧化物大量晶出。

三、岩浆熔离成矿作用与熔离矿床岩浆熔离作用亦称液态分离作用或不混溶作用,是指成分均匀的岩浆熔融体随着温度和压力的降低,分离成2种成分不同的熔融体的作用。

熔离成矿作用在铜镍硫化物矿床中表现最明显。

温度在1500˚C 以上的镁铁质岩浆,当其富含挥发性组分时,可熔解一定数量金属硫化物。

实验证实,镁铁质岩浆在1300˚C 以上时,可溶解6%~7%的Fe-Ni-Cu 的硫化物。

随着温度、压力降低和熔体中挥发性组分外逸以及由于与围岩的同化作用而使熔体中SiO 2、Al 2O 3和CaO 增加,岩浆中金属硫化物的溶解度便开始降低,从而发生熔离作用。

熔离作用初期,金属硫化物呈微滴状悬浮在硅酸盐熔体中,随着岩浆的进一步熔离逐渐汇合、变大,并由于其比重较大而逐渐下沉,在岩浆槽的底部形成熔融的金属硫化物层,于是均一的岩浆熔体就分离成硅酸盐熔体和金属硫化物熔体两部分。

随着温度继续下降,两种熔体先后结晶。

金属硫化物的结晶温度较低,它们在硅酸盐完全结晶后,形成了岩浆熔离矿床。

由这种方式所形成的岩浆熔离矿床往往分布于岩体的底部或边部,呈似层状,构成所谓的底部或边部矿体(图3-3 A );当硫化物熔体的汇合过程不完全,重力下沉不彻底而使其停留在岩浆房中部或上部时,经后期结晶成矿可形成透镜状的上悬式矿体(图3-3 B );在动图3-3 吉林红旗岭铜镍硫化物矿床I 号岩体剖面示意图(转引自姚凤良等,1981)A-层状底部矿体;B-透镜状上悬矿体;C-脉状贯入矿体力学条件较强时,硫化物矿浆也可向上或向旁侧围岩中贯入,形成贯入式脉状矿体(图3-3C)。

当然,这种熔离过程的发生在深部,有可能会造成小的岩体伴随有较大矿床的特例。

熔离矿床的成矿岩体大多呈岩床或岩盘状产出,矿化富集与否和岩体大小及分异程度有关,岩相分带愈完全的岩体矿化愈为富集。

矿体一般产于岩体底部,形态和底部岩相带基本一致,大多呈似层状或透镜状。

熔离矿床的矿石中经常含有相当数量的硅酸盐矿物,所以矿石出现典型的浸染状构造和海绵陨铁结构。

就目前所知,产于镁铁一超镁铁质岩中的铜镍硫化物矿床都属于熔离矿床。

有人认为,部分铬铁矿矿床也是熔离作用的产物。

此类矿床硫化物的熔离和侵位,目前已提出两大类型模式(任启江等,1993):1. 深部熔离模式(1)由于向下渗透作用(在100km深度之下),因比重不同,地幔中熔融硫化物的聚集。

(2)在从地幔上升过程中,由多元减压和(或)非绝热冷却而造成硫化物的分离。

(3)在地壳岩浆房内分异结晶时,硫化物的分离。

2. 就地熔离模式原始硫不饱和的镁铁质熔体在水平流动过程中,随着连续的重力分异而发生就地分离。

综上所述,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浆,通过分离结晶作用、残余熔融作用、熔离作用,以及重力分异、动力分异等过程,可以形成各种类型的岩浆矿床。

环境和系统的压力、温度、氧逸度、硫逸度的变化,岩浆内部的扩散对流、热传导,以及外来物质的混染和岩浆间的混合,都使岩浆矿床的成矿机制呈现出非常复杂的特征。

此外,在岩浆形成过程中(地幔原岩的熔融、部分熔融),通过部分熔融,将导致熔出相(熔体)和残留相(非熔体)成分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也会造成成矿物质的预先富集。

因此,现代岩浆矿床的成因理论,不仅要考虑岩浆分异演化过程,而且还要考虑岩浆形成过程的可能影响因素。

四、岩浆爆发和喷溢成矿作用及其矿床岩浆爆发成矿作用是指金伯利岩岩浆,连同早期晶出的橄榄石、镁铝榴石、金刚石晶体及捕虏体一起,迅速地沿深断裂上升,侵位于地表2~3公里处产生爆发并形成矿床的作用。

多数原生金刚石矿床就是通过这种作用形成的。

金刚石的形成温度为1200~1800℃,压力为6×109~7×109Pa,这一温、压条件相当于距地表200~300公里深度。

金伯利岩岩浆在地下深处首先开始晶出橄榄石和少量镁铝榴石和金刚石等,沿深断裂向上迁移时,若和碳质围岩发生混染,还可使金刚石晶体生长。

岩浆上升至近地表2~3km 处时,由于温度下降和挥发组份的大量析出而使内压增大,当上覆围岩无力阻挡岩浆上冲时,岩浆便发生猛烈爆发作用。

此时,岩浆和挥发性组份携带已结晶的金刚石、橄榄石和围岩捕虏体等形成爆破岩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