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线性模型学习报告
(完整版)多层线性模型介绍
(完整版)多层线性模型介绍多层线性模型:HLM(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计量模型,为解决传统统计方法如回归分析在处理多层嵌套数据时的局限而产生的,是目前国际上较前沿的一套社会科学数据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优势体现两个方面:一是解决了数据嵌套问题;二是为追踪研究或重复测量研究引入了新方法。
传统的线性模型,例如,ANOV A或者回归分析,只能对涉及某一层数据的问题进行分析,而不能将涉及两层或多层数据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而多层线性模型对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的统计方法。
多层线性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与进行两次回归的方法在概念上是相似的, 但二者的统计估计和验证方法却是不同的, 并且多层线性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更为稳定。
因此多层模型的应用范围也相当广泛,与传统的用于处理多元重复测量数据的方法相比,该模型具有对数据资料要求低、能够明确表示个体在第一层次的变化情况、可以通过定义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随机变异解释个体随时间的复杂变化情况、可以考虑更高一层次的变量对于个体增长的影响等特点。
多层线性模型( multilevel model ) 由Lindley 等于1972 年提出,是用于分析具有嵌套结构数据的一种统计分析技术。
作为传统方差分析模型的有效扩展Korendijk 等和Duncan 等众多的研究者对多层线性模型进行了广泛研究。
20 多年来,该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
近年来,有研究者提出使用多层线性模型进行面板研究,并且已在社会科学领域取得较大进展。
面板研究中多层线性模型的应用优势:由上述分析可知,在面板研究中,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会遇到很多难以克服的困难,而多层线性模型可以很好地处理上述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面板研究开始采用多层线性模型的分析方法,显示出多层线性模型在面板研究中的独特优势。
首先,多层线性模型通过考察个体水平在不同时间点的差异,明确表达出个体在层次一的变化情况,因而对于数据的解释(个体随时间的增长趋势)是在个体与重复观测交互作用基础上的解释,即不仅包含不同观测时点的差异,也包含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
多层线性分析模型
多层线性分析模型:集体层面结构的类型:集体层面结构的类型是很重要的,因为结构的类型体现了结构的性质,而结构的性质会影响其组合方式和测量方法。
Kozlowski和Klein(2000)[2]认为,集体层面的结构可分为3种:整体(global)结构、共享(shared)结构和生成(configural)结构。
整体结构是那些相对客观的、容易观察到的、源自于集体层面的集体的特征。
整体结构没有低层面的对应物,所以它不依赖于个体的知觉、经验、行为或个体的交互作用而存在。
团队大小就是一个整体结构,它不依赖于个体的特点和交互作用,但它会影响团队内成员的工作。
(我认为如“团队绩效”这种整体变量就属于这种类型,属于直接测量)共享结构是集体成员的共享(共同具有的)特征,只有当集体内的个体共享相似知觉时它才存在。
共享结构来自于集体成员个体的经验、认知和行为,并且在集体成员中发挥某种作用。
共享结构假设结构在不同层面上的有相似的表现,在不同层面上有相似的内容、意义和结构,是以突现(emergence)中的“组合”(composition)方式结合而成的。
James等(1974)就认为,个体可以产生对环境的知觉以形成某种心理气氛,但只有当这些知觉被共享时才会形成某种组织气氛。
因此,当研究者探讨共享结构时,需要阐明个体特征的组内一致性或可信性,以及集体成员之间的交互作用过程。
(本人认为我们课题同属于这种心理感知,个体层面属于个人心理感知,集体层面属于团队成员的一致感知。
属于团队层面和个体层面在测量结构上相似,我认为我们课题的研究应该采用此种结构。
)生成结构则描绘了集体中个体特征的排列方式或组合模式。
尽管生成结构(configural)与共享结构一样也产生于个体特征,但不同的是生成结构并没有假设集体中个体成员之间的相似性结合,个体在生成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共享结构假设单位成员有某种相似知觉,而生成结构中个体的特征却不是同质的,它体现了个体特征在集体层面上的另一种结合方式:个体特征以间断、复杂而非线形的突现中的“合成”(compilation)方式结合为集体特征。
多层线性模型——原理与应用解读
三、多层线性模型的应用
第三步,将检验假设2关于组织层面调节变量对因变量直 接影响的跨层次效应,进一步验证截距项的存在是否可由 组织层面加以解释和预测。 截距项预测模式 Level-1: Yij=β0j+β1jXij+β2jZij+ βcj(控制变量) +rij Level-2:β0j=γ00+γ01Wij+ γ02Gij+μ0j β1j=γ10+μ1j β2j=γ20+μ2j βcj=γc0+μcj
一、多层线性模型简介
3、多层线性模型分析方法 回归的回归方法 Eg:个体成就目标导向(X)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个体创造力(Y)
组织环境(W) (1)求各个组织个体成员的成就目标导向对创造力的回 归 Yij 0 j 1 j X ij rij (2)求组织环境对 0 j 和 1 j 的回归方程 0 j 00 01Wj 0 j
三、多层线性模型的应用
具体检验步骤及多层线性模型构建如下: 第一步,检验跨层次效果是否存在。只有组内与组间的 变异成份显著,才能够进行下一步的截距与斜率项分析。 虚无模式 Level-1:Yij=β0j+rij,式中rij ~N(0,σ2) Level-2:β0j=γ00+μ0j,式中μ0j ~ N(0,τ00)
式中,γ11= Level-2的斜率(用来检验H3a) γ12= Level-2的斜率(用来检验H3b) γ21= Level-2的斜率(用来检验H3c ) γ22= Level-2的斜率(用来检验H3d)
线性模型实验报告总结
线性模型实验报告总结引言线性模型是机器学习领域中最简单且常用的模型之一。
通过寻找最佳的线性关系,线性模型可以用于解决分类和回归问题。
本实验旨在探究线性模型在不同数据集上的性能表现,并分析线性模型的优缺点以及可能的改进方法。
实验设计本实验选择三个不同的数据集进行测试。
数据集分别是:1. Iris数据集:包含150个样本,分为3个类别。
每个样本有4个特征。
2. Boston Housing数据集:包含506个样本,每个样本有13个特征。
3. Wine Quality数据集:包含1599个样本,每个样本有11个特征。
实验采用传统的线性回归模型,使用平方损失函数和最小二乘法来拟合数据。
调用sklearn库中的LinearRegression模型来实现。
实验结果在实验中,我们分别使用两种指标来评估线性模型的性能表现:均方误差(Mean Squared Error,MSE)和决定系数(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2)。
以下是三个数据集在线性模型下的实验结果:数据集均方误差决定系数Iris数据集0.183 0.930Boston Housing 21.894 0.739Wine Quality 0.558 0.360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线性模型在不同数据集上的表现存在差异。
对于Iris数据集来说,线性模型以较低的均方误差和较高的决定系数表现出较好的拟合效果。
而对于Boston Housing和Wine Quality数据集来说,线性模型的性能稍逊一筹,均方误差较高且决定系数较低。
结果分析对于Iris数据集,线性模型能够较好地解决分类问题,因为数据集本身线性可分性较好。
而对于Boston Housing和Wine Quality数据集这样的回归问题来说,线性模型的表现不尽人意。
这是因为这两个数据集中的特征和目标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无法通过简单的线性关系进行拟合。
改进方案针对线性模型在复杂回归问题上的性能不足,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改进方案:1. 添加多项式特征:通过引入多项式特征,可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从而更好地拟合非线性关系。
多层线性模型:原理、关键议题与R语言实现
多层线性模型:原理、关键议题与R语言实现
多层线性模型(Multilevel Linear Model, MLM; 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 HLM),也称线性混合模型(Linear Mixed Model, LMM),作为一种高级统计方法,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心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鉴于广大师生对多层线性模型的理论与实践两大方面的学习需求,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于2019年11月5日~6日在心理所内部举办了一场“多层线性模型工作坊”。
主讲人分别是来自李兴珊研究组的在读博士生张光耀和来自蔡华俭研究组的在读博士生包寒吴霜。
工作坊全面讲解了多层线性模型的统计原理、关键议题、软件实现、统计检验力的计算、数据可视化、在元分析中的应用、中介与调节作用等一系列内容。
本次推送将分享与统计原理、关键议题和R语言实现有关的内容。
PPT下载地址见文末。
* 本文PPT的分享和使用需遵守“CC BY-NC-ND”协议,即“原作者署名-非商业用途使用-禁止演绎更改”。
一、统计原理
二、关键议题
三、R语言实现
附:
PPT、示例数据和R语言代码下载地址https:///psychbruce/stats bruceR包下载与安装说明
https:///psychbruce/bruceR (需复制到浏览器中打开)。
多层线性模型学习报告
(1)明确研究问题 明确研究问题是任何研究的首要步骤。在多层线性模型中,有的研究者比较关注第一
2、纵向研究、重复研究 在发展心理学中,研究者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对儿童进行多次观察,那么不同时间的观测 数据形成了数据结构的第一层,而儿童之间的个体差异则形成了数据结构的第二层。这样, 就可以探索个体在其发展趋势或发展曲线上的差异。
三、多层线性模型的形式 1、基本形式
上述方程是多层线性模型的基本形式。 第一个方程为第一层次方程,它是建立在个体基础上的,表现为第 j 个组织单位中的第 i 个个体的 Yij 是如何受组织内预测变量 Xij 的影响的。β0j 是截距项,表示的是初始值, 也可以理解为 j 组织内 Yij 的平均值。β1j 是斜率项,表示预测变量 Xij 每变化一个单位, Yij 平均变化多少。 第二、三个方程是第二层次方程,它是建立在组织基础上的,表现为不同组织的截距项 β0j,斜率项β1j 是否一致。γ00 和γ10 分别是β0j 和β1j 的平均值,也是第二层次方程 里面的固定效应,μ0j 和μ1j 分别是β0j 和β1j 的随机成分,也代表了第二层次组织之间 的变异。 第四个方程是一个把第二、三个方程嵌套在第一个方程后的结果。从这个结果我们也可 以看出方程的随机干扰项 μ0j+μ1jXij+rij 确实是不满足传统线性回归方程里面方差齐性 和随机干扰项相互独立的假设前提的。 每个层次随机干扰项的方差和协方差:
(4)完整模型
多层线性模型讲议[1]
基于HLM的多层线性模型 ——原理与操作
多层线性模型的发展 多层线性模型分析数据的特点 多层线性模型分析例子——两水平分析模型 用HLM软件分析两水平线性模型
多层线性模型的发展
1、多层线性模型的多学科应用性 2、多层线性模型的产生背景 3、多层线性模型产生所经历的三个阶段 (1)模型的理论构想阶段 (2)问题的解决阶段——计算方法的突破 (3)快速发展阶段
多层线性模型分析数据的特点
1、层次结构(嵌套结构)特点数据在社会 研 究中的普遍性 2 2、传统回归对多层数据的处理
(1)将所有更高一层的变量都看作是第一水平的变量, 直接在第一水平上对数据进行分析(缺点是什么?) (2)将第一水平的观测直接合并为第二水平的观测, 然后直接对第二水平进行分析(缺点是什么?)
3、多层线性模型在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应用 时的普遍性
多层线性模型的分析例子 ——两水平线性模型
1、两水平线性分析的数学模型
水平1( 水平 (如:学生):Yij= β0j+ β1jXij+eij 学生): 水平2(如:学校):β0j=r00+r01Wj+u0j 水平 ( 学校):
β1j=r10+r11Wj+u1j
的中心化——为了解释的需要 4、预测变量Xij和Wj的中心化 、预测变量 为了解释的需要
用HLM软件分析两水平多层线性模型 ——操作与结果解释
1、HLM对数据库的要求——基于SPSS 2 2、生成SSM数据文件 SSM 3、模型设定 4、程序运行 5、结果解释与模型评价
合并模型表示为: 合并模型表示为:
Yij=r00+r10Xij+r01Wj+r11XijWj+u0jXij+u0j+eij
多层线性模型——原理与应用解读
式中,γ11= Level-2的斜率(用来检验H3a) γ12= Level-2的斜率(用来检验H3b) γ21= Level-2的斜率(用来检验H3c ) γ22= Level-2的斜率(用来检验H3d)
一、多层线性模型简介
2、多层数据的传统分析方法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组效应或者背景效应问题已经困扰 了研究者大约半个世纪。社会科学研究假设,个体的行为 既受个体自身特征的影响,也受到其所处环境的影响,所 以研究者一直试图将个体效应与组效应(背景效应或环境 效应)区分开来。 •个体效应:由个体自身特征所造成的变异。 •组效应(池塘效应):由个体所处环境所造成的变异。
式中,γ01=调节变量W对结果变量的影响效果 γ02=调节变量G对结果变量的影响效果
三、多层线性模型的应用
第四步,分析斜率变异成分是否可由组织层面的变量所 解释,进而检验假设3关于调节变量在预测变量与因变量的 关系间是否具有调节效应。 斜率项预测模式 Level-1: Yij=β0j+β1jXij+β2jZij+ βcj(控制变量) +rij Level-2:β0j=γ00+γ01Wij+ γ02Gij+μ0j β1j=γ10+γ11Wij+ γ12Gij+μ1j β2j=γ20+γ21Wij+ γ22Gij+μ2j βcj=γc0+μcj
多层线性模型
多层线性模型——零模型
网销初级
第一层:
Yij 0 j eij var(eij ) 2
第二层:
0 j 00 u0 j var(0 j ) 00
合并模型:
Yij 00 uoj eij
网销初级
多层线性模型——零模型
0 j指第j个二层单位Y的平均值
网销初级
多层线性模型基本原理
1、多层线性模型的基本形式
水平1(如:学生)
Yij 0 j 1 j X ij eij
Yij---第j个 学校的第i 个学生
水平2(如:学校)
指固定成分
0j
00
u 0j
随机成分
1 j 10
u1 j
网销初级
多层线性模型基本原理
企业的创新能力与企业自身的创新投入、学 习能力有关,还与企业所属产业的R&D强度有关。
网销初级
多层线性模型简介
2、多层数据的传统分析方法 个体的行为既受个体自身特征的影响,也受
到其所处环境的影响,所以研究者一直试图 将个体效应与组效应(背景效应或环境效应) 区分开来。 个体效应:由个体自身特征所造成的变异。 组效应:由个体所处环境所造成的变异。
网销初级
网销初级
在许多研究中,取样往往来自不同层级和单位,这 种数据带来了很多跨级(多层)的研究问题,解决 这些问题的一种新的数据分析方法——多层模型分 析技术。
这一方法的开创及发展的主要贡献者之一是英国伦 敦大学的Harvey Goldstein教授及研究者把这种方 法称作“多层分析”。另一主要开拓者美国密歇根 大学的Stephen W.Raudenbush教授和同行把它称为 “分层线性模型结构”。在此,我们按照张雷等人 的叫法称其为“多层线性模型”或“多层模型”。
多层线性回归模型
多层线性回归模型
多层线性回归模型是近年来互联网及其数据科学应用方面技术发展中的一个重
要概念。
它是一种基于统计模型的机器学习技术,能够根据给定的输入变量(也称为自变量)和相应的输出变量(也称为因变量)进行预测。
多层线性回归是一种模型,可以通过使用非线性的函数复合给定的输入变量来预测输出变量,而不是简单地将输入变量映射到输出变量。
如果提供的输入变量是多个数据特征,那么多层线性回归就可以弥补线性回归所遇到的解决多元关系的困难。
使用多层线性回归模型来建立实际数据之间的关系,可用于一系列重要的场景,例如购买行为预测、营销分析、信用风险评估等,可以有效帮助研究者对数据进行更有效的分析。
多层线性回归模型可以为数据科学提供许多优点,比如它可以有效地处理多变量系统,有助于判断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实现高精度的结果预测,从而能够有效的利用数据科学进行高效的决策管理。
另外,多层线性回归的收敛速度也要远远快于其他机器学习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对计算资源的占用,提高计算效率。
最后,多层线性回归模型还可以支持脱敏应用,有助于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整体而言,多层线性回归模型作为一种有效的机器学习技术,可以应用在多种
计算上,为互联网行业提供优势,从而帮助用户及时获取数据,改善数据分析的准确度,最终加强企业的数据管理能力。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验报告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1.实验目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是统计学中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多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之间的模型,来预测和解释因变量的变化。
本实验的目的是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多个自变量对于因变量的影响,并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实验原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假设是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误差项为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表达形式为:Y=b0+b1X1+b2X2+...+bnXn+ε,其中Y表示因变量,X1、X2、..、Xn表示自变量,b0、b1、b2、..、bn表示回归系数,ε表示误差项。
3.实验步骤(1)数据收集:选择一组与研究对象相关的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并收集相应的数据。
(2)数据预处理:对数据进行清洗和转换,排除异常值、缺失值和重复值等。
(3)模型建立: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选择适当的自变量和回归系数。
(4)模型评估:通过计算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残差分析和回归系数的显著性等指标,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建立了一个包含多个自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评估。
通过计算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我们得到了一个较高的R方值,说明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观测数据。
同时,通过残差分析,我们检查了模型的合理性,验证了模型中误差项的正态分布假设。
此外,我们还对回归系数进行了显著性检验,确保它们是对因变量有显著影响的。
5.实验结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可以通过引入多个自变量,来更全面地解释因变量的变化。
在实验中,我们建立了一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评估了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实验结果,我们得出结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因变量的变化,并且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可以用于预测和解释因变量的变异情况。
同时,我们还需注意到,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如样本大小、自变量的选择等,需要在实际应用中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和调整。
面板研究中的多层线性模型应用述评
面板研究中的多层线性模型应用述评郑昱王二平2012-3-29 21:42:52 来源:《管理科学》(哈尔滨)2011年3期第111~120页内容提要:面板研究是纵贯面研究领域的一种重要类型,近年来,国外运用多层线性模型在面板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理论和应用上的进展。
通过对面板研究的界定,对面板研究的发展情况、数据特征进行简要介绍,在与传统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比较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多层线性模型在面板研究领域的独特优势及其一般建模方法和过程,分为线性发展模型、曲线发展模型和三层发展模型进行解读,并结合多个实例分析不同类别的多层线性模型在面板研究中的应用情况,指出现存的面板研究中多层线性模型应用需要注意的时间变量设定及中心化、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的选择及样本量等问题,同时进一步指出多层线性模型在未来面板研究领域存在的调节作用和中介作用、结构方程模型的选择应用等发展方向。
关键词:面板研究多层线性模型纵贯面研究发展模型作者简介:郑昱(1977-),女,山东济南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39),研究方向:效能感、行为决策等,E-mail:zhengy@;王二平,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1引言1963年,Harris所著的《测量变化的问题》(Problems in measuring change)一书问世,该书探讨了随时间积累的数据分析问题,由此引发研究者对纵贯面研究的重视,关于纵贯面研究的各种方法论探讨陆续涌现。
Bijleveld等[1]根据数据结构中时间变量和观测对象关系的不同,将纵贯面研究进一步分为5种类型,面板研究(panel study)是其中一种。
一般而言,面板研究是指同一时间内有系统地观察以不同时间组或不同群体所做分类的样本,在未来不同时间点里不同研究变量上的变化。
面板研究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并在最近20年得到飞速发展,这主要得益于各国面板数据库的建立和完善,其中比较著名的是美国密西根大学的收入动态面板研究(panel study of income dynamics,PSID)和美国劳动力市场纵向研究(national longitudinal survey of labor market experience,NLS)[2]。
模型课的实训总结报告范文
一、前言随着现代设计行业的不断发展,模型制作技术在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工程模拟等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提高我们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学校特开设了模型课,让我们通过实践操作来掌握模型制作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以下是我在模型课实训过程中的总结与体会。
二、实训目的1. 掌握模型制作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2. 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提高我们的审美观和空间想象力。
4. 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训内容1. 模型制作材料及工具的认识与使用。
2. 常用模型制作方法的掌握,如切割、打磨、粘接等。
3. 模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4. 模型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质量控制。
四、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阶段:首先,我们学习了模型制作的基本原理和技巧,了解了不同材料的特点、适用范围以及工具的使用方法。
通过理论知识的储备,为我们后续的实践操作奠定了基础。
2. 实践操作阶段: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开始了实践操作。
首先,我们进行了简单的切割、打磨等基本操作练习,逐渐熟悉了工具的使用。
随后,我们开始尝试制作一些简单的模型,如几何体、建筑模型等。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问题,如材料选择不当、操作不规范等,但通过不断地尝试和改进,我们逐渐掌握了模型制作的基本技巧。
3. 设计创新阶段:在掌握了基本技能后,我们开始尝试设计自己的模型。
我们运用所学知识,发挥自己的创意,设计出具有特色的模型作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观和空间想象力,还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
4. 作品展示与评价阶段:在实训结束前,我们进行了作品展示和评价。
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的得意之作,互相欣赏、交流心得。
老师们也对我们的作品进行了点评,指出了优点和不足,为我们今后的学习提供了宝贵意见。
五、实训收获1. 技能提升:通过本次实训,我们掌握了模型制作的基本原理和技巧,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2. 审美观和空间想象力:在模型制作过程中,我们不断观察、分析、调整,培养了良好的审美观和空间想象力。
多层线性模型的解读:原理与应用
多层线性模型的解读:原理与应用浙江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陈海德********************一、多层数据结构的普遍性多水平、多层次的数据结构普遍存在,如学生嵌套于班级,班级有嵌套与学校。
传统的线性模型,如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只能涉及一层数据的问题进行分析,不能综合多层数据问题。
在实际研究中,更令人感兴趣的是学生一层的变量与班级一层的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比如,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不同班级之间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学生数据层中,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可能因班级的不同而不同。
因此,学生层的差异可以解释为班级层的变量。
另一种类型的两层嵌套数据来自纵向研究数据,不同时间观测数据形成了数据结构的第一层,而被试之间的个体差异形成了第二层。
可以探索个体在发展趋势上的差异。
二、传统技术处理多层数据结构的局限如果把变量分解到个体水平,在个体水平上分析。
但是我们知道这些学生是来自同一班级的,不符合观察独立原则。
导致个体间随机误差相互独立的假设不能满足。
如果把个体变量集中到较高水平,在较高水平上进行分析。
这样丢弃了组内信息,而组内变异可能占了大部分。
三、原理☆水平1(学生)的模型与传统的回归模型类似,所不同的是回归方程的截距和斜率不再是一个常数,而是水平2变量水平不同(不同的班级),其回归方程的截距和斜率也不同的,是一个随机变量。
如,每个班级的回归方程的截距和斜率都直接依赖于班级教师教学方法。
☆多层线性模型分为“随机截距模型”和“随机截距和随机斜率模型”。
“随机截距模型”假定因变量的截距随着群体的不同而不同,但各群体的回归斜率是固定,因此不同层次因素之间缺乏互动。
“随机截距和随机斜率模型”假定截距和回归斜率都因群体而异,允许不同层次因素之间的互动。
参数估计方法有:迭代广义最小二乘法、限制性的广义最小二乘估计、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法。
这些方法代替了传统的最小二乘法估计,更为稳定和精确。
比如,当第二层的某单位只有少量的被试,或不同组样本量不同时,多层线性模型进行了加权估计、迭代计算。
多层线性模型简介
结果分析
通过模型估计参数,分析各因素对房价的 直接影响以及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为 房地产投资和决策提供参考。
数据收集
收集包含上述因素以及房价的数据集。
模型建立
建立多层线性模型,探究各因素对房价的 影响。
变量处理
将地理位置、社区设施、房屋类型和建筑 年代作为自变量,将房价作为因变量。
意义
多层线性模型(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 HLM)可以更 好地处理具有复杂关系的多层次数据,为研究提供更准确的 估计和更丰富的信息。
多层线性模型概述
定义
多层线性模型是一种统计方法, 适用于处理具有嵌套结构的数据 ,例如学校中班级的学生成绩、 公司中部门员工的工作表现等。
需要专业知识
使用多层线性模型需要一定的 统计学和编程知识,以便正确 地构建、估计和解释模型。
高计算成本
对于非常大的数据集,多层线 性模型的计算成本可能变得非
常高。
06
CATALOGUE
研究展望与挑战
研究展望
拓展应用领域
随着数据科学和机器学习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层线性模型 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包括但不限于医学、生物学、社会 科学、金融等领域。
03
变量处理
将教育程度、工作经验和职业类型作 为自变量,将收入作为因变量。
结果分析
通过模型估计参数,分析教育程度对 收入的直接影响以及与其他变量的交 互作用。
05
04
模型建立
建立多层线性模型,探究教育程度对 收入的影响,同时考虑工作经验和职 业类型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案例二:房价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背景
《多层线性模型》课件
模型诊断
在模型拟合过程中,进行 模型诊断,检查模型是否 满足多层线性模型的假设 条件。
结果解释与模型评估
结果解释
对模型拟合结果进行解释,包括各层的系数、截 距等,并对其意义进行阐述。
模型评估
通过比较不同模型的拟合效果、预测准确性等指 标,对所选择的模型进行评估。
模型优化
根据结果解释和模型评估的结果,对模型进行优 化,提高模型的拟合效果和预测准确性。
改进方向
优化计算方法
通过优化计算方法,降低多层线 性模型的计算复杂度,提高计算 效率和准确性。
放宽数据假设
在模型设定时放宽对数据的假设 ,以适应更多类型的数据分布和 预测目标。
改进超参数调整方
法
改进超参数调整方法,提高超参 数选择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从而 提高模型的性能和结果的可重复 性。
06
总结与展望
多层线性模型能够考虑不同层次的数据之 间的随机效应,使得模型更加贴近实际, 提高预测精度。
适用于大型数据集
灵活的模型设定
多层线性模型在处理大型数据集时相对稳 定,能够有效地减少计算时间和内存占用 。
多层线性模型允许灵活的模型设定,可以 根据实际需求调整模型参数,以适应不同 的数据分布和预测目标。
缺点
04
多层线性模型的实际应 用案例Βιβλιοθήκη 教育数据分析总结词
多层线性模型在教育数据分析中应用广泛,能够分析多层次数据,揭示不同层次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详细描述
多层线性模型可以用于分析学校、班级、个体等多层次数据,探究不同层次对个体学习成绩、行为习 惯等方面的影响。例如,分析学校教育资源、教师教学风格等因素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
它能够处理不同层次的数据,并考虑不同层次对结果变量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 解释数据中的变异。
线性模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线性模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线性模型的建立、估计和检验方法;3. 运用线性模型进行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实验内容1. 数据准备选取一组实际数据,包括自变量和因变量。
本实验选取的数据集为某地区GDP与居民消费水平的相关数据,数据来源为某年度统计年鉴。
2. 线性模型建立根据数据集,建立线性模型:Y = β0 + β1X + ε,其中Y为居民消费水平,X 为GDP,β0为截距,β1为斜率,ε为误差项。
3. 模型估计采用最小二乘法(OLS)对线性模型进行估计,得到模型参数的估计值。
4. 模型检验对估计得到的线性模型进行以下检验:(1)t检验:检验模型参数β1和β0的显著性;(2)F检验:检验模型的整体显著性;(3)R²检验:检验模型的拟合优度。
5. 结果分析根据模型检验结果,分析模型的拟合效果和参数估计的显著性。
三、实验步骤1. 数据输入使用统计软件(如SPSS、R等)将数据集输入到软件中。
2. 线性模型建立在软件中输入线性模型公式,进行模型建立。
3. 模型估计在软件中运行最小二乘法,得到模型参数的估计值。
4. 模型检验在软件中对模型进行t检验、F检验和R²检验。
5. 结果分析根据模型检验结果,分析模型的拟合效果和参数估计的显著性。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模型参数估计根据最小二乘法估计得到的线性模型参数如下:β0 = 0.001β1 = 0.0982. 模型检验结果(1)t检验:β1和β0的t统计量分别为2.05和0.01,对应的P值分别为0.042和0.998。
由于β1的P值小于0.05,拒绝原假设,认为β1在统计上显著;(2)F检验:F统计量为4.67,对应的P值为0.034。
由于P值小于0.05,拒绝原假设,认为模型整体显著;(3)R²检验:R²值为0.95,说明模型拟合优度较高。
3. 结果分析根据模型检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GDP对居民消费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模型整体显著,拟合优度较高;(3)参数β1和β0在统计上显著。
多层线性模型在经济管理研究探讨.doc
多层线性模型在经济管理研究探讨[摘要] 目前国内对多层线性的应用研究多集中在教育、心理学领域。
本文分析了多层线性的核心思想及其在经济管理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总结HLM在我国的应用。
[关键词] 多层线性模型(HLM) 经济管理研究回归分析社会科学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研究方法,尤其是统计方法的进步。
结构方程模型和多层线性模型作为新一代多元统计分析技术已经迅速开展起来,并在社会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多层线性模型的出现主要解决了两大类问题:第一类是数据嵌套问题。
在研究中有时会遇到带有层次结构的数据,令研究人员很难界定分析单位。
例如在组织和管理研究中,研究者欲调查工厂的特征对工人生产效率的影响。
在这种背景下,工人和工厂是分属于两个层面的数据,作为个体的工人隶属于工厂,对这两层的数据都需进行测量。
这种情况下,依然采用普通的回归分析方法就只能采用两种方法,将高层变量分解到低层,例如将工厂层指标变量分解到员工层面,并在员工层进行分析,这样会造成在关注个体效应时往往无视组效应或环境效应,使得在个体层上得到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错误,Ⅰ类错误被放大。
这是由于违反了独立观察的根本假设,得到的标准误较小,导致T检验失效。
另一种方法是集中数据仅在高层进行研究。
例如将工人层数据聚合在一起,在工厂层进行分析。
这样做就会丧失大量重要的个体层面上的数据信息。
另一类是为纵向研究或重复测量研究引入了新的方法。
例如在对不同地区城市近几年房产价格的追踪研究中,研究者可以在近几年间对待考察地区进行屡次统计,不同年份的统计数据形成了数据结构的第一层,而城市之间的个体差异就形成了第二层。
随后,可以在第二层中探索不同城市房产价格增长方面的差异。
如为何某些城市房价的增长比其他城市快,是哪些因素起了主导作用?还可以进一步判断开展趋势或结果上的差异是否由个体变量造成。
目前国内对多层线性的应用研究多集中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在经济管理领域的应用研究国内还甚少。
学术研究中的多层线性模型
标题:学术研究中的多层线性模型:理论、应用与未来展望摘要:多层线性模型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的数据分析工具,对于揭示个体和社会层面的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多层线性模型的理论、应用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详细阐述。
一、引言随着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入,我们越来越需要处理复杂的数据结构和变量关系。
多层线性模型作为一种专门针对多层次数据设计的统计模型,在学术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同时处理个体和群体水平上的变量,揭示个体行为、态度、价值观等心理变量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二、多层线性模型的理论基础多层线性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将数据分解为多个层次,包括个体层次、群体层次甚至更大范围的总体层次。
每个层次都有其独特的统计特性,因此需要采用适合该层次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这种多层次结构使得数据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但也为多层线性模型提供了用武之地。
该模型的核心是建立一个线性回归模型,其中包含个体层次和群体层次的变量。
模型能够捕捉到个体层次变量对群体层次变量的影响,同时也能捕捉到群体层次变量对个体层次变量的影响。
这种交互作用能够揭示隐藏在数据背后的复杂关系,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现象的动态演变。
三、多层线性模型的应用1.心理与教育领域:多层线性模型在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它可以用于研究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家庭背景、同伴关系、教师评价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通过多层线性模型,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了解这些因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2.社会学领域:在社会学研究中,多层线性模型常被用于研究社会阶层、文化价值观、社区结构等对社会个体行为的影响。
通过该模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社会结构与个体行为之间的交互作用。
3.经济学领域:在经济学研究中,多层线性模型也被广泛应用。
例如,它可以用于研究消费者行为、产业竞争、政策影响等。
通过该模型,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政策效果,预测未来趋势。
四、多层线性模型的未来发展随着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入,多层线性模型的应用范围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的研究问题进行分析。按照传统建模的做法,要么将所有的更高一层的变量都看做是第 一水平的变量,直接在学生个体水平上对数据进行分析。这样做存在的问题是,班级变量对 同一个班级内的学生有相同的影响,不同班级学生对应不同的班级变量,而不区分班级对学 生的影响,假设同一班级的学生间相互独立是不合理的,同样对不同班级的学生和相同班级 的学生作同一假设也是不合理的。 要么将第一水平的观测直接合并为第二水平的观测,然 后直接对班级作分析,这样做的主要问题是丢失了班级内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的信息,而在实 际中,这一部分的变异有可能占总变异中很大的一部分。 既然以上两种传统建模方法都行 不通,那么就有必要进行多层线性建模。
到底何为显著?在这个问题上我阅读了一些书籍和文献,一些文献上指出,只要ρ(也 即 ICC)不为零即可。对于这一观点,我个人认为这种表述是不全面的。在一些情况下, 第一层次的组内差异(r ij)很小,甚至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但是第二层次所代表的组间差 异(μ0j)很大,同样满足 ICC 不为零。以上面提到的教育研究为例,如果每个班级内部 个体差异不明显但是班级之间却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就可以将第一水平的观测直接合并为 第二水平的观测,然后直接对班级作分析,直接运用传统线性回归即可。为了表述的科学 性,我比较认同 James(1982)的看法:ICC 的范围在 0.00~0.50 之间。这样既满足了单 位内部个体之间有一定的变异性,也能保证单位之间存在变异性,适合建立多层线性模型。
传统回归线性回归模型基本假设是:变量总体上服从正态分布,方差齐性(同方差), 个体间随机误差相互独立。 在多层数据中,数据是取自于不同单位的。第一个假设容易保 证,但是方差齐性特别是随机误差相互独立在多层线性数据中就很难实现。以学生嵌套于班 级为例,同一个班级内部同学之间差异的方差大致相同(满足方差齐性),但是不同班级学 生个体之间差异的方差就很难一致,因为它们会受不同班级自身特征的影响(如:学生老师 比率),第二个假设无法满足。同理,不同班级的学生可以假设相互独立,但是同一班级的 学生由于受相同班级变量的影响,很难保证相互独立。第三个假设无法满足。
(3)协方差模型
与随机效应模型相似但是又有明显不同的是协方差模型。正如随机效应模型一样,研究 者只关心在一层次上影响 Yij 个体的因素而不关心第二层面上的影响因素。但是协方差模型 对第一层次的模型的预测变量进行了一个总体中心化,目的是让变量以总体平均数为参照,
使各个参数更有意义。第二个不同在于协方差模型中假定β1j 在各个单位间是不变的,也就 是说只有固定效应(γ10),没有随机效应。
(2)随机效应模型
我们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问题导向性。如果研究者关心在第一层次影响 Yij 的因素, 也即单位内部影响个体差异的因素,我们就有必要再第一层的模型里面加入预测变量 Xij。 至于到底应不应该加入,我们可以通过传统的参数显著性检验和后面会提到的χ2 检验和似 然比都可以判断。第二、三个方程都属于第二层模型。第二个方程是关于第一层次截距项β 0j 的随机效应模型,γ10 表示第二层次所有单位内的截距的平均值。第三个方程是斜率项 β1j 的随机效应模型,γ10 表示第二层次所有单位内的斜率的平均值。整个第二层次的模 型表现了:不仅每个单位内个体 Yij 的平均值存在差异(μ0j),而且 Xij 对 Yij 的影响程度 在不同单位内也是存在差异的(μ1j)。至于这个差异到底是由什么因素造成的,研究者并 不关心。
多层线性模型(MLM)学习报告
报告人:王婧 工商 一、多层线性模型的引入
在许多研究中,取样往往来自不同层级和单位,例如学生嵌套于班级或学校,员工嵌套 于公司或行业中,或者个人嵌套于家庭,家庭嵌套于社区(村庄)等,因而搜集的数据具有 分层嵌套的特点,这种数据带来了很多跨级(多层)的研究问题。
多层数据:多层(多水平)数据指的是观测数据在单位上具有嵌套的关系。引入多层数 据后,我们可以发现之前我们常用的传统线性回归模型已不再适用。原因如下:
2、纵向研究、重复研究 在发展心理学中,研究者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对儿童进行多次观察,那么不同时间的观测 数据形成了数据结构的第一层,而儿童之间的个体差异则形成了数据结构的第二层。这样, 就可以探索个体在其发展趋势或发展曲线上的差异。
三、多层线性模型的形式 1、基本形式
上述方程是多层线性模型的基本形式。 第一个方程为第一层次方程,它是建立在个体基础上的,表现为第 j 个组织单位中的第 i 个个体的 Yij 是如何受组织内预测变量 Xij 的影响的。β0j 是截距项,表示的是初始值, 也可以理解为 j 组织内 Yij 的平均值。β1j 是斜率项,表示预测变量 Xij 每变化一个单位, Yij 平均变化多少。 第二、三个方程是第二层次方程,它是建立在组织基础上的,表现为不同组织的截距项 β0j,斜率项β1j 是否一致。γ00 和γ10 分别是β0j 和β1j 的平均值,也是第二层次方程 里面的固定效应,μ0j 和μ1j 分别是β0j 和β1j 的随机成分,也代表了第二层次组织之间 的变异。 第四个方程是一个把第二、三个方程嵌套在第一个方程后的结果。从这个结果我们也可 以看出方程的随机干扰项 μ0j+μ1jXij+rij 确实是不满足传统线性回归方程里面方差齐性 和随机干扰项相互独立的假设前提的。 每个层次随机干扰项的方差和协方差:
五、实证分析 上面我们介绍了多层线性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形式,同时也了解了模型的建模步骤。下面
我们通过几个具体的实例来了解怎么进行建模,怎么进行应用。 1、教育研究(James L. Peugh:A practical guide to multilevel modeling) 实证从 1476 所学校中抽取 12144 名学生作为样本,主要研究影响学生的社会成就分数
2、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多层线性模型的基本原理以及不同情况下应该采取的不同形式,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模型:
(1)零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由于研究者只关心总体差异是如何分解成个体间差异和组差异两部分 的。因此两层所构建的模型都不含有预测变量,这有点类似于传统统计学里面的方差分析总 体差异可以分解为组内差异(rij)和组间差异(μ0j)。同时β0j 和γ00 的意义,rij 和μ0j 两个层次的随机干扰项意义和方差都与基本形式一样。
(2)组织心理研究领域:研究者的兴趣常常在于组织与镶嵌于不同组织的雇员之 间的关系。雇员层上的变量结果中的差异,或者变量之间关系的差异,可以解释为组织层上 预测变量的函数。就像第一点所说的,为了更好的反映第一层次中同一组织的个体差异(组 内差异)和第二层次中不同组织间的差异(组间差异),我们可以建立多层线性模型进行拟 合。
(Yij)的影响因素。由于所抽取的样本来自不同学校,学生的社会成就分数 Yij 可能一方面 会受到学校内部不同学生个体特征,如:学生的社会经济地位(SES)的影响,一方面会受 到不同学校的学校特征,如:学生老师比率(ST-Ratio)的影响。这个是我们待会要分析和 验证的。
(1)明确研究问题 明确研究问题是任何研究的首要步骤。在多层线性模型中,有的研究者比较关注第一
因此在分析具有层次结构特点的数据时,应将传统回归分析中的误差分解为两部分,一 部分是第一水平个体间差异带来的误差,另一部分是第二水平班级的差异带来的误差。可以 假设第一水平个体间的测量误差同方差且相互独立,第二水平班级带来的误差在不同班级之 间同方差且相互独立。这就是我们建立多层线性模型的原理和基本思想。
(4)完整模型
前面在介绍随机效应模型中,我们讲了每个单位内部的截距(β0j)和斜率(β1j)存 在差异。如果研究者关心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第一层次每个单位内 Yij 的平均值和 Xij 对 Yij 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在方程的第二层次加入预测变量ω1j 来解释这一 差异。
那么到底怎么加入?是只在第二层次的截距项加入还是截距项和斜率项都加入预测变 量?这个问题同样依赖于研究者的研究兴趣和问题。一般认为,如果第一层次没有引进个体 影响因素预测变量 Xij,那么就只需在第二层次截距方程中引入预测变量ω1j(对于这一点, 我并不是很认同。个人觉得如果第一层次不用引入预测变量,那么就说明组内差异不大, 主要是存在组间差异,那么我们就可以将第一水平的观测直接合并为第二水平的观测,然 后直接对班级作分析而无需进行多层线性模型建模。当然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在这种情况 下建立多层线性模型,把第二层次的模型直接带入第一层次得到的方程与传统回归模型无 异。因而从数学角度来看还是行得通的。);在第一层次引入了预测变量的情况下,如果研 究问题不含有两个层次的交互作用,也只需在截距方程中加入预测变量。反之,如果研究问 题含有交互作用,以学生成绩为例,我们认为学生个体层面因素,如学生的努力程度会影响 学生成绩,但是这种影响作用又在很大程度上被班级特征,如学习氛围,所调节,那么,我 们既要在截距方程中加入预测变量,也要在斜率方程中加入预测变量,方程模型如上。
层面的影响因素,有的研究者则比较关注第二层面的影响因素,有的研究者更希望研究两个 层面的跨层影响,即高层如何影响低层,高层变量如何调节低层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几个假设: ① 学生社会经济地位(SES)与学生的社会成就分数(Yij)相关; ② 不同的学校,学生的社会成就分数(Yij)存在显著的差异; ③ 学校层面的变量学生老师比率(ST-Ratio)会影响到学生的社会成就分数(Yij); ④ 学生社会经济地位(SES)与学生的社会成就分数(Yij)间的相关关系会受到学 校层面的变量学生老师比率(ST-Ratio)的调节。
2、建模步骤:一般分为七个步骤,但是这七个步骤并不每一个都是必要的,可以根据 研究问题进行取舍
(1)明确研究问题 (2)选择参数估计方法:
多层线性模型一般采取的参数估计方法是极大似然法和限制性极大似然估计; (3)判断是否应该建立多层线性模型 (4)建立第一层次模型 (5)建立第二层次模型 (6)多水平效见。我们更多地是运用这个模型以及下 面这个公式来判断是否有必要建立多层线性模型(类似于传统统计学中的方差分析 ANO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