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观察(2)_苏教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观察与测量》教案
5.体会到除眼镜外,手、鼻子在观察中也有作用。
做游戏:寻找叫自己名字的人。在不同位置,不同的人发出不同的声音,判断是谁?
二、探究新知
1.用工具观察事物。
(1)观察血液标本,说说自己用眼睛看到了什么?
(2)用显微镜观察血液标本,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发现。
3.估算重量的测量
(1)要测量1亩地水稻的重量有哪些方法?
(2)这些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
(3)比较实际测量和估算测量的利弊。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了解各种各样的测量工具,扩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检测导结
1.()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最新测量的高度是()。
33、我国古代计量时间的仪器主要有()和()。
四、拓展提升
1.了解古人用水钟测量时间的制作过程。
五、总结全课
1.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大家收获了什么?
教后思考: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各种各样的工具,并知道这些工具的用途,并会用一些简单的工具,培养学生科学求真的精神。
(3)对比体会工具在观察中的重要作用。
(4)用放大镜观察课桌桌上的纹路。
(5)用听诊器观察同座的呼吸和心跳。
2.探究运用,观察一束树叶
(1)各小组说说自己准备观察哪些部位?
(2)重点抓住树叶的颜色、味道、树叶正反面的光滑程度、形状展开观察
(3)提供每小组一个放大镜,重点观察树叶的纹路、树枝内外的对比等细微之处。
①介绍烧杯的、量筒的单位
②介绍烧杯的、量筒的使用注意点(视线平视、防止碰撞、注意最大使用范围)
③预测一杯水的容积
④各组操作测量
(4)测量一些有规则的物体,可以使用这些规则的工具,如果测量一些不规则、不断变化的、无法接近的物体呢?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果实和种子,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果实和种子,苏教版教学内容:2.1果实和种子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果实,什么不是果实。
2、了解种子传播的途径。
3、体验到要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果实。
教学难点:了解种子传播的途径。
教学准备:水果或蔬菜视频资料教学设计个性化修改一、导入新课 1、讲述:同学们都知道植物对我们人类的贡献是非常大的,那你知道植物宝宝藏在哪里吗?你见过哪些植物的种子?它长在哪里呢?今天老师请大家把自己认为是种子的连同它的家一起带来,让我们一起找一找种子在哪里。
二、学习新课 1、果实展览,说说哪里有种子(1)谈话:课前老师让大家把一些自己认为是果实的带来,现在请各小组同学将带来的果实集中在一起,我们来举办一个果实展览会,这些果实你们都认识吗?(2)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果实名称。
(3)提问:你们带来的这些都是果实吗?(4)学生交流讨论(5)提问:什么样的才叫果实?(6)分组观察活动:切开果实,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这些植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说说发现了什么。
(7)交流汇报观察结果(8)讨论:萝卜和其他一些植物有什么不同的地方?(9)小结:我们发现植物的种子一般长在果实里,果实就是种子的家。
所以说凡是有果皮和种子两部分构造的都是果实。
我们可以用这个标准来判断一些植物是不是果实。
萝卜内部没有种子,所以它不是果实。
当然,也有一些例外,如无子西瓜、无子葡萄、香蕉等一些果实的种子退化了,不容易找到,但它们仍然属于果实。
(10)欣赏视频:各种各样的果实和种子。
(11)学生活动:找种子:找出本小组其他果实的种子在哪里。
2、植物怎样传播种子(1)、讲述:同学们都知道人们种植植物时,一般是先把它的种子埋在土里让它生根发芽,但也有很多植物不需要人们帮它们播种,而是自己有一种特殊的传播种子的方法。
比如蒲公英,你知道它是如何传播种子的吗?(2)欣赏短文:二年级语文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
讨论植物妈妈是怎样让自己的孩子四海为家的。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观察
学生仔细观察,师巡视
5、师:现在你们最关心的是什么? 生:第五关是什么? (出示第五关规则:终极挑战,刚才盒子中的袋装液体是什么?) 学生把液体倒入纸杯观察,然后放到老师指定的位置
2用鼻子闻——上来闻, 等一下,你准备怎么闻?正确的闻法是用手由外向 内扇,把气味飘过来让鼻子闻到0请一位学生示范一下0记住先不要说出来?
3用舌头尝一一等一下,你现在就开始尝吗?同学们有没有什么要提醒他 的?老师在这儿提醒大家: 今天老师给你尝的液体是无毒没有危险的, 可以大胆 地去尝,但是在生活中,如果你不能确定是否安全,不能随便地去尝0
A一只方盒子,内装:砂糖桔、龙眼、小球、……
B一只放大镜、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交流
2、谈话,玩找茬游戏。
师:在刚才的找茬游戏中,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真是找茬的能手。今
天的科学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观察》。[板书:观察]
二、新授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科学, 有没有觉得和以往的科学课有什么 不一样?
板书设计】
1、、游戏第一关,猜猜盒子里面有什么。
师:[出示:一个装有各种物品的方盒。]
(规则:不能打开盒子,可以轻摇、仔细听,根据这些信息推测盒子里的物 品?)
学生领取材料,小组活动、交流
师:谁来说说里面可能是什么,为什么? 生:球,听声音好象是圆的东西滚的声音。
生:核桃
生:砂糖桔
2、师:里面是不是有同学们所说的东西呢?我们进入游戏第二关。
(规则:可以打开盒盖用手摸,但不能看、也不能拿出来。推测里面装的是 什么?)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认识液体_苏教版2
《认识液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进行观察。
能够运用语言、文字、交流观察结果。
科学知识:知道不同的液体在颜色、形状、透明、轻重、粘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
愿意采用各种方法认识液体。
重难点:知道不同的液体在颜色、形状、透明、轻重、粘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的性质。
教学准备: 油、水、蜂蜜、牛奶、天平、板子、滴管、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谜语“流流动动, 动动流流…”谈话: 水有什么特点?像水这样的物体属于液体, 还知道哪些液体?2.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找出身边的各种液体。
3、总结:我们身边的液体有很多,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液体。
(板书:认识液体)二、探究新知(一)辨别液体并比较不同液体在颜色、透明度、气味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填写记录表。
1.辨别四种液体。
(1)出示常见的四种没贴名称标签的四种液体: 油、水、蜂蜜、牛奶。
(2)提问: 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去辨别这四种液体?(3)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找出辨别四种液体的方法。
(用眼看、用嘴尝、用鼻子闻…)(4)学生辨别这四种液体并贴上相应的名称标签。
(5)汇报辨别结果。
2.观察比较不同液体在颜色、透明度、气味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填写记录表。
(1)谈话: 这四种液体有什么不同?(2)师出示记录表并讲解。
(3)学生观察并记录。
(4)汇报记录表中的内容。
(5)总结: 不同的液体在颜色、气味、透明度等方面各不相同。
(二)比一比同样多的四种液体一样重吗?(1)出示一杯水和一杯蜂蜜, 让学生猜想谁轻谁重?(2)提问: 我们怎样科学的比一比这两种液体谁轻谁重?(3)学生思考: 使用天平比一比谁轻谁重。
(4)大屏幕出现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 学生一分钟时间看, 师提问。
(5)提问: 怎样公平的比一比这四种液体谁轻谁重?(6)学生回答: 同样多才能比轻重。
(7)学生开始实验。
(8)学生汇报。
苏教小学科学三下《5.1观察》word教案(2)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观察一、课程标准:1.运用眼.耳.鼻.舌.手等感官直接观察自然事物,并用语言和图画描述其形态特征。
2.用放大镜.显微镜.听诊器等仪器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用图和文字表示。
3.用尺.天平.量筒.温度表.秒表等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4.知道什么是观察。
5.初步学会几种基本的测量方法。
6.认识到观察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7.体验到观察是发现和探究之源。
8.意识到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9.体验到所有感官一起工作,我们的观察才会更全面.更准确。
10.体验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1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12.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意涂改原始数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13.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14.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15.愿意合作与交流。
16.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二、教学目的:(一)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自己的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全面过观察茶叶的形状、颜色、气味、口味,并进行交流。
(二)知识与技能1.认识两位中国科学家。
2.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各种感觉器官参与的识别活动都是观察。
3.了解关于茶叶品种与品质的有关知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敬佩我们国家的科学家。
2.同情.关爱残疾的同龄儿童。
3.体验科学探究中的认真.仔细.负责任.尊重事实等。
4.乐于交流.互助。
三、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1.能够运用自己的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全面过观察茶叶的形状、颜色、气味、口味,并进行交流。
2.认识两位中国科学家。
3.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各种感觉器官参与的识别活动都是观察。
4.了解关于茶叶品种与品质的有关知识。
5.敬佩我们国家的科学家。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1种子发芽了教学目标:1.观察番茄和黃瓜的种子,并能够用语言描述番茄和黄瓜的种子的外形特征。
2.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播种番茄或黃瓜并设计栽种记录,了解一些种植知识,并乐于长期观察记录。
3.通过收集和观察不同植物的种子,认识到不同的种子大小、形状、颜色等各不相同。
4.做种子萌发对比实验,初步认识到种子萌发需要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重点1.按照正确的方法播种番茄或黄瓜,并做好记录。
2.动手做探究种子发芽条件的实验,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做好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初步认识到种子萌发需要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番茄和黃瓜的种子、课件、实验记录表、带盖透明玻璃瓶4个、活动手册等。
学生分组材料:花盆、土壤、水杯、小铲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然界中有很多植物的种子,谁来说说,你们见过哪些植物的种子?学生列举自己见过的植物的种子。
教师引导:植物的一生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植物种子的发芽。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活动一:观察并描述番茄和黄瓜的种子1.出示黄瓜的种子,学生进行观察并描述。
2.再出示番茄的种子,引导学生将番茄的种子和黄瓜的种子比较起观察来。
看一看番茄和黃瓜种子的特点。
预设:黄瓜种子是乳白色的,扁平光滑,边缘薄,比较小,形状细长。
与黃瓜种子相比,番茄种子小,呈水滴形,黄色,表面粗糙,外面有茸毛,形状圆而扁,有点像小耳朵。
教师小结:不仅是番茄和黄瓜的种子,其他不同植物的种子在大小、颜色、形状等各方面都不相同。
3.观察不同植物的种子(1)出示一些植物的种子,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这是什么植物的种子?这些植物的种子各有什么特点?(2)引导学生从种子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各方面,去观察这些植物的种子,发现他们的特征。
活动二:种番茄1.学生观察课本第2页下面种番茄的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种番茄所需的材料以及方法。
材料:番茄种子、花盆、土壤、水杯、小铲子等。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水中生长的植物》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水中生长的植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水中生长的植物的特点和适应环境。
2. 掌握水生植物的一般特征和分类。
3. 学会观察和描述水中生长的植物的生长过程。
二、教学内容1. 水中生长的植物的特点和适应环境。
2. 水生植物的一般特征和分类。
3. 水中生长的植物的生长过程。
三、教学重点1. 了解水中生长的植物的特点和适应环境。
2. 掌握水生植物的一般特征和分类。
四、教学准备1. 教科书《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
2. PowerPoint或其他教具展示工具。
3. 水生植物标本或图片。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 (5分钟)- 通过观察图片引发学生对水中生长的植物的思考,激发兴趣。
2. 呈现 (15分钟)- 使用PPT展示水中生长的植物的图片,介绍其特点和适应环境。
3. 实践探究 (20分钟)- 分发小组实验任务,让学生观察和比较水中生长的植物的生长过程。
- 学生利用提供的水生植物标本或图片,用实验记录表记录观察结果。
4. 总结归纳 (10分钟)- 学生交流实验观察结果,老师引导总结归纳水中生长的植物的一般特征和分类。
5. 小结 (5分钟)- 老师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第二课时1. 导入 (5分钟)- 复上节课的内容,出示相关问题进行回答。
2. 呈现 (15分钟)- 使用PPT展示不同种类的水生植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其特点和分类。
3. 实践探究 (20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水生植物的分类实践活动,根据自己观察的植物特征进行分类。
4. 总结归纳 (10分钟)- 学生交流分类实践活动结果,老师引导总结归纳不同种类水生植物的特点。
5. 拓展延伸 (10分钟)- 引导学生了解一些著名的水中生长的植物,如睡莲、荷花等,并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
6. 小结 (5分钟)- 老师帮助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强化知识记忆。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验和分类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观察和描述水中生长的植物的能力。
2020年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观察天气:17.云量和雨量》教案2
17.云量和雨量【教材分析】《云量和雨量》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观测天气”的第2课。
本单元四课是按照“由分到总”的结构来安排的。
本课位于本单元的第一级主题:云量、雨量的测量。
本课首先通过观看图片,了解划分云量的方法——四分法。
接下来观察并描述天空中的云量,猜测云量与雨量的关系。
教材分为云量与天气和降水量两个部分,分别用图片、示意图、表格等方式介绍了云量、云量与天气之间的关系、降水量以及降雨强度等级表。
学习了云量和雨量之后,讨论判断雨的大小,知道雨是可以测量的,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雨量器,明确雨量器的重要性,并且用自己制作的雨量器对一周的雨量做测量和统计。
本节课由于可能需要一段较长时间来记录户外降水量数据,需要学生将制作好的雨量器带回家,教师提前考虑好材料准备和时间。
最后认识到下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好处和坏处。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云量不熟悉,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对于云量的观察较少,有时更多的关注云的形状,对于云的多少,特别是占天空面积的多少并没有太多关注。
学生生活中经常听到晴天、多云、阴天这样的描述天气的词汇,但是更多的是用这些词来描述整体的天气状况,而不是根据云量来进行判断,学生会通过用手感知、听雨声音的大小、看积水的深度、雨花蹦溅的程度来判断降雨的大小,通过自己的出行或看到的新闻画面知道降雨对人们的出行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但学生对于云量、雨量的认识往往是不科学规范的,对于气象学上的云量及雨量的检测方法都不是很熟悉,而降雨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的认识仅有影响出行的感性认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云量是云占天空面积的多少,知道什么是晴天、多云、阴天。
2.知道雨量及对应的降水强度。
3.能够按照设计好的基本步骤完成雨量器的制作.4.知道下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好处和坏处。
科学探究:1.通过使用工具探究雨量,可以使数据更加准确、便利和快捷。
2.通过动手制作工具激发学生动手动脑实践探究的能力科学态度: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云量的多少对应的天气和探究雨量的多少对应雨的级别。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水域里的植物》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水域里的植物》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水域里的植物种类和特点- 观察和描述水域里的植物- 培养对水域环境的保护意识教学准备- 课本《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幻灯片或绘画板- 植物标本或图片- 水池或模拟水域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几张水域里的植物图片或植物标本,激发学生对水域里的植物的兴趣。
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些植物的特点。
2. 引入: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水域里的植物有哪些种类。
使用幻灯片或绘画板展示不同种类的水域植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3. 实践:带领学生到水池或模拟水域进行实地观察。
让学生仔细观察水域里的植物,记录它们的外形、颜色、生长方式等信息。
鼓励学生亲自触摸植物并注意保护环境。
4. 总结:回到教室,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
通过讨论,总结水域里的植物种类和特点。
强调对水域环境的保护意识,提出保护水域里的植物的建议。
5. 巩固:布置学生练册上与水域植物相关的练,巩固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到水库、河流或湖泊进行实地考察,进一步观察和了解水域里的植物。
2. 借助互联网资源或图书馆,让学生了解更多水域植物的信息,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3. 组织水域植物展览,让学生展示他们收集到的水域植物标本或图片,并进行展览解说。
通过展览,增加学生对水域植物的了解和兴趣。
教学评估- 平时观察:观察学生在实地观察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观察记录的准确性。
- 练册作业:评估学生对水域植物种类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 学生展览:评估学生对水域植物的展示和解说能力。
注:以上为教案提纲,具体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三年级下册科学表格式教案-2、幼苗长大了 -苏教版
三、探究根茎叶的作用
教师引导:同学们,每一棵植物都有根、茎、叶。那么植物的根茎叶又有哪些作用呢?下面我们继续来探讨
(一)探讨根的作用
1、同学们,你们知道根的样子吗?
2、出示课本第4页试管栽种小葱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小葱的根。
教师引导:因为时间比较短,可能有同学的幼苗还没有长出来,大家不要着急,慢慢等待,记住要坚持观察,仔细护理,做到每周测量一次幼苗的高度。
2、出示事先准备好的黄瓜和番茄的幼苗,引导学生看一看,仔细描述幼苗每个部分的样子。
3、教师引导:同学们,幼苗虽然比较弱小,但是这也是生命的象征,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这些幼苗也会慢慢长大,开花结果。
3、再出示课本第4页右下方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玉米的根。
4、教师相机出示大树、小草、玫瑰花等植物的根,引导学生认识不同植物的根。
5、不同的植物,根的形状、大小也不一样,这些植物的根又有什么作用呢?
6、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查阅资料和实际经验,说一说根的作用,教师相机补充并加以小结,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根的作用。
课 题
2、幼苗长大了
课时
1
日期
教学目标
1、观察番茄或黄瓜的幼苗,描述幼苗每个部分的样子。
2、通过查阅资料、观察、讨论等方式探究植物的根、茎和叶子的作用。
3、知道植物的根茎叶分别负责吸收、输送、制造养料,它们都属于植物的营养器官。
4、认识植物的根和茎,知道植物的根通常生长在地下,连接根和叶的部分是植物的茎。
C养分转化作用:植物通过叶子上的气孔从空气中吸入二氧化碳,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来水分,然后又把水分输送给叶子。二氧化碳和水分在叶绿体中相遇,在阳光的照射下转化成淀粉等营养物质,供植物生长用,因此说,树叶是植物的绿色工厂;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教案实验名称:研究土壤的成分一、教学目标:1、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二、教学重点:了解土壤的成分。
三、教学难点:区分当地土壤的种类。
四、教学准备:土壤、杯子、水、搅拌棒、纸巾。
五、教学时数:二课时六、实验类型:演示实验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讲述:前面我们研究了周围的土壤,那么土壤里有什么呢?2、生回答。
3、师讲: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土壤。
(二)新授1、观察土壤(1)学生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土壤是什么颜色的?有几种土壤?(2)分组实验:拿出准备好的沙土、黏土、壤土三种土样。
2、自主研究(1)摸:感觉泥土颗粒的大小,泥土的潮湿程度等。
(2)把土块放入水中,有什么变化,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水里有什么?(记录在记录本上)1、学生分小组回答,所研讨的情况。
2、小结:人们将泥土分为三种: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5、探究透水机能:(1)观察:每一种土壤的颜色,听:摇动一下杯子,每一种土壤的声音听上去像什么?触摸:土壤摸上去感觉像什么?哪一种的感觉最硬或最光滑?握一握:哪种可握成团,哪种不能?闻:每一种土壤闻上去像什么?(2)分组实验(注意土壤多少、倒入的水量、倒入的速度)①把三种泥土放入三只相同的漏斗,用好纱布。
②倒入相同的水。
③观察漏斗下面杯子中的水份。
(3)小组回答尝试结果。
(4)小结:沙土下面的水最多,黏土下面的水最少,壤土次之,说明壤土的土壤最好。
3、探究不同的土壤适合不同的植物。
(1)分组讨论(2)大组交流(3)小结:红薯适合沙土,水稻适合黏土,花生最适合。
四、课后作业1、课后继续认真研究周围的土壤。
2、尝试册1实验名称:观察果实一、教学目标:1、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河里的植物》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河里的植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河里的植物种类和特征。
2. 掌握观察和描述河里的植物的方法。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兴趣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河里的植物种类和特征。
2. 观察和描述河里的植物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1. 掌握河里的植物种类和特征。
2. 能够准确观察和描述河里的植物。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1.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入河里的植物话题。
2. 引发学生对河里的植物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第二步:探究1. 列举常见的河里的植物种类,例如水葱、马蹄、芦苇等。
2. 通过观察和描述这些河里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特征和生长环境。
3. 引导学生发现河里的植物对维持水质和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
第三步:实践1. 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小河或溪流观察河里的植物。
2. 让学生用自己的观察方法描述所见的植物,例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3. 鼓励学生合作讨论,互相交流观察结果。
第四步:总结1. 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体会。
2. 强调河里的植物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 鼓励学生爱护自然,保护河流和河里的植物。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和描述河里的植物的准确程度。
2. 学生对河里的植物特征和重要性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积极参与和合作程度。
六、教学延伸1. 给学生提供更多关于河里植物的资料,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和研究。
2. 安排更多户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环境。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和观察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了河里的植物,并增强了他们对保护环境的意识。
在引入环节,可以使用更生动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实践环节,应提前考察好实地观察的地点,确保学生能够观察到丰富的河里植物种类。
在评价方面,要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同时,教师应及时给予积极的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2020春最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全套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分析+学情+板书+意图)
2020新苏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建议先预览100页!!!】【教学设计+教学分析+学情分析+板书+设计意图】全册精品教学设计2020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科目: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1.种子发芽了【教材分析】《种子发芽了》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单元课程内容属于“生命科学领域”中年段要求。
四课内容按照自然顺序编排:从播种到收获,从发芽到结果,依次展开对植物生命过程的观察与记录,对植物各部分形态和功能进行观察与探究。
本课首先介绍种子的多样性;然后共同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时间关系,本课将种子发芽的过程研究放在课外,使学生可以将课堂继续下去,在生活中继续进行科学探究。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种下了西红柿和黄瓜种子,观察一周后有的发芽、有的没发芽的情况会自然而然引起学生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兴趣。
在学生的前概念里很多人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必备条件。
由此可见,学生对种子萌发的条件也会有前概念的模糊,学生的判断容易出错,需要继续探究。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够收集不同植物的种子,了解到种子形态的多样性。
2.知道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是种子能否萌发的基本条件。
科学探究:1.能够理解种子萌发实验的设计,并初步认识种子萌发的条件。
科学态度:1.珍爱生命,意识到植物种子的价值,种子萌发的意义。
【教学重点】能够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教学难点】做好探究种子萌发条件探究的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蚕豆种子、苹果种子、松子、冬瓜、红枣种子、广口带盖的瓶子(6个)、水、纸巾。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种下了西红柿和黄瓜种子,几天过去了,你们的种子发芽了吗?生:交流种植后的现象。
师:黄瓜种子很多都发芽了,很棒,发芽后隔断时间要记得浇水哦。
小学三年级科学观察教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科学观察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观察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观察方法;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4. 培养学生对生活和周围环境的关注和兴趣。
二、教学重点:1. 学习观察的概念和方法;2. 进行实地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3. 学会合作与分享。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放大镜、显微镜、实验仪器等;2. 实验材料:水果、植物、昆虫等;3. 教学工具:黑板、白板、投影仪等;4. 教学资源:图片、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美丽的花朵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描述花朵的颜色、形状和香味等特征。
2. 概念讲解(10分钟)向学生介绍观察的概念,并解释观察的重要性。
通过生动的例子,让学生明白观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
3. 观察方法(15分钟)讲解观察的基本方法,包括肉眼观察、放大镜观察和显微镜观察。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并通过绘图或记录方式记录观察结果。
4. 实地观察(20分钟)带领学生到校园或附近的公园进行实地观察活动。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物体,如昆虫、植物或景象等。
鼓励学生合作观察,向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
5. 分享与总结(10分钟)让学生回到教室,展示自己的观察结果,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体验和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观察的重要性,以及观察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6. 拓展练习(15分钟)通过对一些简单问题的提问,检验学生对观察概念和方法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自主提出更多的观察问题,并引导他们运用观察来解决问题。
7. 归纳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观察在科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实践性。
五、课后作业:布置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并写下观察结果和体会,要求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表述。
六、教学反思:本节教学通过导入图片和实地观察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课堂活动设计合理,学生能积极参与,体验到了科学观察的乐趣。
2024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观察天气》教案
2024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观察天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观察天气》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天气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天气、记录天气变化的能力。
通过观察天气,学生可以了解天气的变化规律,增强对自然环境的认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天气的定义、天气变化的原因以及如何观察和记录天气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表达能力,对于天气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天气变化的原因可能还不太清楚,需要通过课堂讲解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观察天气的方法和记录天气的方式还不够熟悉,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示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天气的定义,知道天气变化的原因,学会观察和记录天气。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记录天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天气的定义和变化原因。
2.观察和记录天气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示范法、实践法、讨论法等,结合多媒体教学和户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天气变化的图片、视频等。
2.户外实践活动材料:观察天气的工具(如温度计、湿度计等)、记录天气的表格等。
3.教学参考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的天气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天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天气的定义,解释天气变化的原因,让学生理解天气的变化是自然现象。
3.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如何观察和记录天气,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观察和记录。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天气现象,互相交流观察和记录天气的方法。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如出行、穿衣等,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观察和记录天气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观察天气的作业,要求学生每天记录天气,并在下一节课分享。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观察_苏教版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观察》教学设计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教学内容】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根和茎 (2)教案与反思
2.根和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教学目标】1.能通过观察给根、茎分类,会通过实验观察茎的运输功能。
2.知道植物的根根据形状可以分成两大类:直根和须根;知道根的作用是固定植物和吸收水分;认识形态各异的茎,知道茎的作用是运输养料和水分。
3.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根和茎的形态与作用。
【教学难点】区分直根和须根。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学生材料:长有直根和须根的植物、烧杯、红墨水、植物的茎。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学习植物的根。
教师叙述: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继续走进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
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植物的根和茎。
2.探究根源。
观察、比较、描述、绘画及分类活动认识直根和须根,并了解根的作用。
①教师出示菠菜与葱的根,比较菠菜的根和大葱的根由什么不用。
3.教师适时小结:像菠菜这样的根,有一条粗粗的主根,四周有一些侧根的称为直根;而像葱这种植物有许多粗细相似的根,就称为须根。
4.介绍变态根。
5.小组活动:按根的不同形态给植物分类。
①学生小组合作,给植物按根的不同形态分类。
(事先提供的植物:香菜、荠菜、菠菜、青菜、芫荽、葱、蒜苗、青草等。
)②汇报交流。
小组派一名代表带着实物到前面给大家说说他们的分类情况。
(学生会说出:我们将香菜、荠菜、菠菜、青菜和芫荽分为一类,他们都是直根;而葱、蒜苗和青草分为一类,他们都是须根。
)6.引导学生认识根的作用(学生说出:根能吸收水分;根能把泥土固定在植物的根上;根能将养料传给植物的叶子;根可以让植物长大。
)7.教师小结:根是植物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将植物牢牢地固定在土壤中,同时根又从土壤中吸收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分和养料。
8.观看植物庞大的根系。
二、通过观察、比较、实验认识茎的不同形态,了解茎的作用。
1.认识茎的不同形态。
过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美丽的画面,了解茎的不同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观察》教学设计“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
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教学内容】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观察》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不同的物品,学生了解人体有眼、耳、鼻、舌、手观察器官。
2、通过观察不同的物品,能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初步养成良好的
观察习惯。
3、通过实践,体会到用工具观察更有效。
4、通过小组讨论,意识到科学家都具有良好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用多种感官和工具进行观察。
【教学准备】
1、课件一套
2、分组实验材料:
A、每组一个黑方便袋,内装:橙子、苹果、香蕉、芒果、梨等水果。
B、每组三杯液体:白开水、白糖水、和盐水。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认识眼睛的观察作用
1.课件出示两幅图片,做“找不同”游戏。
(播放图片)请静静地观察图上都有哪些不同?(生观察图片)
2.谁先来说说观察到了什么?看谁观察得最仔细。
(生描述观察到的不同,师引导学生补充)
3.同学们刚才是靠什么找出不同的呢?
刚才同学们用自己敏锐的双眼观察了图片上的不同,其实眼睛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感觉器官,我们用眼睛有目的的、仔细地看,可以观察到很多事物。
4.观察只靠眼睛吗?还要靠什么器官?(预设:鼻子、耳朵、手、舌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观察。
二、理解什么是观察
(一)活动一:听声辨位,认识耳朵的观察作用
1.提示活动规则:一个学生在前面,三个学生在后面随机拍手,猜一猜是谁在拍手。
2.你是通过什么判断出是谁在拍手?
3.没错,我们的耳朵可以通过听声音来辨别方位,它是我们非常重要的观察器官。
(板书:耳朵——听)
(二)活动二:隔箱辨物
1.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用耳朵可以进行观察,(晃动箱子)同学们听一听里面是什么?学生通过听声音猜测里面的东西大概是球形的、不大,但不能确定里面是什么。
2.如果让你摸一摸呢,你能知道是什么吗?找学生上台伸手摸一摸并描述自己摸到的东西,猜一猜摸到了什么,并说出猜测的根据。
然后每小组派一名学生准确摸出一个核桃。
3.用手能感觉到物体的大小和表面粗糙程度。
(板书:手——摸)那些我们用手摸不能确准的,又该怎么办?
(三)活动三:辨别液体
1.小组合作:你能分辨出桌上的液体哪杯是酱油,哪杯是醋,哪杯是水,哪杯是盐水吗?小组交流,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观察报告单》上。
(课件出示:综合运用学过的观察方法来分辨所提供的液体哪杯是酱油,哪一杯是醋,哪杯是水,哪杯是盐水。
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观察,要做好记录。
动脑筋想一想,用哪种方法能更快的分辨出四种液体。
)
2.学生汇报观察结果以及判断依据。
教师随机板书。
3.小结:由眼、手、鼻、舌、耳等感觉器官参与所经历的这个认识过程就叫观察。
(板书:观察)
三、借助工具进行观察
1.虽然我们的眼睛很厉害,但自然界中的很多东西是我们的肉眼看不到的,怎么办呢?(预设:学生会回答放大镜、显微镜……)
2.放大镜是一种最简单的放大仪器,适宜用来观察用肉眼看不清楚的很小的物体。
请同学们用放大镜观察一下你桌子上的核桃,你发现了什么?(预设:用放大镜看更清楚)
3.放大镜作为一种观察工具能把很小的物体放大,我们已经看到了它的神奇。
(课件出示图片)
4.猜猜看,它们可能是什么?(学生通过看图片体会显微镜下世界的神奇,教师予以补充)
5.显微镜是一种精密的放大仪器,适宜用来观察那些小的用肉眼根本看不到的微小的物体。
瞧!显微镜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奇异的微观世界。
你们有什么感想啊?
6.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观察工具?他们可以用来观察什么?(预设:望远镜,它可以使我们看清楚远处的物体。
潜望镜,它可以在水中观察物体。
还有天文望远镜,可以将我们的视线领入浩瀚的宇宙。
听诊器,可以听到更微小的声音。
)
7.小结:运用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更细致、更清楚、更全面的观察。
(板书:工具)
四、拓展升华
1.出示科学家名言:
对微小事物的仔细观察,就是事业、科学及生命各方面的成功秘诀。
-----史迈尔
观察、观察、再观察!!!
------巴甫洛夫
2.结语:这些科学家正因为有善于观察的品质,才能在科学方面有这么大的成就。
希望咱们同学们也能在平时生活中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