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特殊句式全攻

合集下载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认,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表达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为……所……”、“为所”表示被动.〔1〕二虫尽为所吞《童趣》“为+动词”表示被动.〔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于”表示被动.〔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四、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谓倒装〔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宾语前置“之”使宾语提前何陋之有《陋室铭》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吾谁与归《岳阳楼记》3.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4.介宾短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1〕投以骨《狼》〔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文言文特殊句式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用“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用“见”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用“于”表被动“受制于人”〔被人控制〕“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4.用介词“被”表被动.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判断句用“者……也”表判断“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方柯是语文小栈网站的站长〕“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句末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用“者”表判断“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用“为”表判断“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用“乃”表判断“是乃狼也.”〔这是狼〕“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认判断谓语前加的否认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认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1.用“者”或“也”“……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3.用动词“为”“是”“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4.用否认副词“非”等表示否认的判断.例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假设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定语后置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例如:遂率子孙荷担考三夫.(《愚公移山》)4.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陈涉世家》)主谓倒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宾语前置否认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认句,由“不”、“未”、“毋”、“莫”等否认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认词之后.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介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认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认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认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与现今的白话文相比具有一定的句式特点。

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有哪些呢?本文是店铺整理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的资料,仅供参考。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固定句式又称“固定词组”或“固定结构”。

指在句子中,用法和格式比较固定的词组,他的中间有的可以加入词、词组,使得句子结构完整。

固定格式往往前后呼应,互相配合。

大致可以分为七类:1、表达陈述语气的有:“有所、无所、有以、无以”等;2、表达疑问语气的有:“何所、安所、何以、奚以、无以”等;3、表达反诘语气的有:“何(奚)为、何(奚)……为、何(奚)……以为、何……之有、有何于……、奚有于……、于……何有、何有、不亦……、何用……、焉用、奚用”等;4、表达推测语气的有:“得毋、得无、得微、得非、毋乃、无乃”等;5、表达感叹语气的有:“何其、何……之、何等”等;6、表达否定语气的有:“独唯、唯独、非独、非徒、非直、岂独”等;7、表达比较语气的有:“孰与、与……孰、与其……孰若(不若、不如)、与其……宁(抑、亦)”等。

初中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一.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陈胜者,阳城人也.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⑧此三者,吾遗恨也.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⑩斯用兵之效也.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④梁父即楚将项燕.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⑥非死,则徙尔.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二.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臣诚恐见欺于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为予群从所得.④恐为操所先.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三.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④何由知吾可也?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四.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1.省略主语.(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文言文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被动句例句(一)判断句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常见判断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示法:1、“……者,……也.” 例如:陈涉者,阳城人也.2、“……,……也” 例如:段公,仁信大人也.3、“……者,…….”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4、“……者也.” 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5、无标志判断句,通过句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表判断.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7、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做判断词,在汉以后做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是表示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为表示判断)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为表示判断)(二)省略句省略句:将句子中某些成分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如下:1、省略代词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2、省略介词,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等.例如: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于)梁木上(三)被动句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常见被动句有两大类,一种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一种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需要结合文意来判断.1、有标志的被动句① 而君幸于赵王.(……于……)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④受制于人.(……受……于……)⑤为天下笑,何也?(为)⑥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⑦若属皆为所虏.(……为所……)⑧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2、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用动词直接表示被动意思,结合文意判定.例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被……缠绕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四)倒装句(主要有四种情况)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例: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②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要前置)(2)介宾结构(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要前置).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公安在?(动宾)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F、一言以蔽之.(介宾:宾+介)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结构)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前置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马首是瞻.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有四种情况: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高的庙堂)(偏远的江湖)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④中心词+数量词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 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例如: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王尝语暴以好乐.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固定句式总结●何……之有:表反问,其中“之”字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它的宾语。

古文的语言表达形式——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Word最新版)

古文的语言表达形式——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Word最新版)

古文的语言表达形式——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通过整理的古文的语言表达形式——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相关文档,渴望对大家有所扶植,感谢观看!古文的语言表达形式——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同学们好,恭喜你荣升为一名初中生,开启新的学问旅程。

进入初中后,我们学习的学问会更加深化、广博,今日要跟大家共享的就是古文的语言表达形式之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如今我们学习过程中的听、说、读、写大都运用现代汉语,其实现代汉语的语法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古代汉语,但是语法和其他语言要素一样是处在发展变更中的,文言文中的一些句式与现代汉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我们称这些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文言文非一般句式为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大致有五种类型:分别是: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推断句、固定句式。

我们先从最简洁理解的推断句式讲起吧。

推断句用以断定主语、谓语两者是否属于同一事物,断定主语所指的属性或类别。

简洁讲,推断句就是说明一个事物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

分为确定推断和否定推断。

判定确定推断句的第一种标记就是在句子中出现运用“……也”、“……者,……也”、“……者也”,用“……也”标记的推断句如:《咏雪》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岳阳楼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曹刿论战》“夫战,志气也”,后面两句主语和谓语并非是同一个事物,但是从语意表达的角度分析,构成了推断的语义。

用……者,……也”标识的如:《醉翁亭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唐雎不辱使命》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用“……者也”标识的如:《爱莲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这句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是用推断句的形式表示象征的内容,不仅仅是简洁的推断句。

其次种是以“皆”“乃”为标记,例如《出师表》中,“此皆良实”一句,意思是说这些都是和善诚恳、心志忠贞纯净的人。

以”乃“为标记的在教材中没有出现,但是我们最熟知的《三国演义》中经常会出现,比如:吾乃常山赵子龙。

初中语文 文言文文言现象特殊句式

初中语文  文言文文言现象特殊句式

隶而从者 表并列 潭西南而望 表修饰 乃记之而去 表顺承
水尤清冽 清澈 其境过清 凄清
请按下暂停键,整理笔记,复习巩固
特殊句式
倒装句:
1.如鸣珮环 2.全石以为底 3.卷石底以出
省略句:
现代汉语语序:如珮环鸣(主谓倒装) 现代汉语语序:以全石为底(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语序:石底卷以出(主谓倒装)
1.乃记之而去 省略主语“我”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 今义: 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 没有出路的地方。
5、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不用说、更不用说 无论 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古今异义
6、遂与外人间隔
间隔 古义:隔绝、不通音讯。
2.斗折蛇行 省略主语“小溪”
3.以其境过清 省略主语“我” 4. 心乐之 省略主语“我” 5.日光下澈“澈 ”后面省略宾语:潭水 6.坐潭上 “坐 ”后面省略介词“于”臂支船 • “诎”通“屈”,弯曲。 • 左手倚一衡木 • “衡”通“横”,横。
今义: 距离
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古义: 邀请。
延 今义:延长,延伸。
特殊句式:
a.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
b.省略句:
表判断。)
1.林尽水源
2.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3.便舍船,从口入。4.初极狭,才通人。
5.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 家,设酒杀鸡作食。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①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奇妙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零数、余数

初中语文文言文句式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句式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句式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句式知识点归纳如下:
1. 并列句:以"而、亦、与、或、乃、且"等词连接的句子,表
示平行或选择关系。

2. 状语从句:用于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条件等关系的从句。

3. 引导句:例如"故"、"然则"、"于是"等,表示结果或因果关系。

4. 倒装句:将谓语提前或将状语或状语从句提前,使句子结构颠倒。

5. 反问句:用反问的方式来表达命令、禁止、劝告、疑问等意义。

6. 比喻句:用一个意义相近而常见的词或短语来形容另一事物。

7. 对偶句:将词、短语、句型、用典必须对仗韵呼应的文言文样式。

8. 省略句:省略掉主语、宾语、谓语等一些内容,使得句子简练明了。

9. 双关句:使用一个词或短语可以同时表达两种或多种不同的含义。

10. 插入语句:在句子中插入一个或多个描述或解释性质的词、短语或句子。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知识点,具体的句式种类和用法还需根据具体的文言文段落来分析和归纳。

初中语文特殊句式

初中语文特殊句式

初中语文特殊句式整理(省略句)一、《与朱元思书》1.(高山)互相轩邈2.(吾)从流飘荡,任意东西3.急湍甚(于)箭二、《五柳先生传》1.(他)闲静少言2.(文章)颇示己志3、因以(之)为号焉。

三、《送东阳马生序》1.(余)又患无硕师名人与(之)游2.(吾)寓(于)逆旅3.余立侍(其)左右四、《小石潭记》1.(溪水)斗折蛇行2.坐(于)潭上3.日光下澈(潭水)五、《岳阳楼记》1.(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2.(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3.然则(这地方)北通巫峡4.(他们)览物之情六、《醉翁亭记》1.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七、《满井游记》1.(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2.(吾)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省略句一、省略主语仰而视之曰:“吓!”——《惠子相梁》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邹忌讽齐王纳谏》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二、省略宾语将以攻宋——《公输》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客从外来,与坐谈。

——《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三、省略介词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1、上使(之)外将兵之:他,指扶苏《陈涉世家》2、今或闻(之)无罪之:他,指扶苏《陈涉世家》3、然足下卜之(于)鬼乎于:向《陈涉世家》4、(陈胜)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5、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之/其)用者之:他,指吴广《陈涉世家》6、独守丞与(之)战(于)谯门中之:他们,指起义军于:在《陈涉世家》7、守丞死,(起义军)乃入据陈《陈涉世家》8、君与(之)俱来之:他,指诸葛亮《陈涉世家》9、上使(之)外将兵之:他,指扶苏《陈涉世家》10、今或闻(之)无罪之:他,指扶苏《陈涉世家》11、然足下卜之(于)鬼乎于:向《陈涉世家》12、(陈胜)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13、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之/其)用者之:他,指吴广《陈涉世家》14、独守丞与(之)战(于)谯门中之:他们,指起义军于:在《陈涉世家》15、守丞死,(起义军)乃入据陈《陈涉世家》16、君与(之)俱来之:他,指诸葛亮《陈涉世家》倒装句式:1、还自扬州(状语后置)……………《伤仲永》2、何陋之有?(宾语前置)……《陋室铭》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定语后置)……《核舟记》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记承天寺夜游》八年级下册1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状语后置2 马之千里者《马说》定语后置3 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状语后置4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状语后置5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状语后置6 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宾语前置7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状语后置8 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宾语前置9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状语后置10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宾语前置11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醉翁亭记》状语后置12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醉翁亭记》状语后置13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状语后置1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状语后置九年级上1 受地于先王《唐雎不辱使命》状语后置2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状语后置3 休祲降于天《唐雎不辱使命》状语后置4 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状语后置5 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状语后置6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状语后置7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状语后置8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状语后置9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状语后置10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状语后置1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状语后置12祭以尉首《陈涉世家》状语后置九年级下册1 宋何罪之有?《公输》宾语前置2 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状语后置3 此为何若人《公输》宾语前置4 起于鲁《公输》状语后置5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溪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状语后置6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状语后置7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状语后置8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状语后置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状语后置9 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宾语前置10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故事二则状语后置11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庄子》故事二则状语后置12庄子与惠子游于豪梁之上《庄子》故事二则状语后置13何以战《曹刿论战》宾语前置14战于长勺《曹刿论战》状语后置15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状语后置16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状语后置17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状语后置18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状语后置倒装句式: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咏雪》。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汇总一、主谓倒装(谓语放在主语前)1、甚矣,汝之不惠。

2、潇潇暮雨。

3、帘卷西风。

二、宾语前置(宾语放在动词前)1、何以战?2、微斯人,吾谁与归?3、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4、孔子云:“何陋之有?”5、时人莫之许也。

6、问女何所思。

7、会宾客大宴。

8、何苦而不平?9、宋何罪之有?10、忌不自信。

11、弗之怠。

三、介宾短语(状语)后置(介宾短语本应放在谓语前作状语)1、祭以尉首。

(以尉首祭)2、咨臣以当世之事(以当世之事咨臣)3、战于长勺(于长勺战)4、信义著于四海5、屠惧,投以骨6、蒙辞以军中多务7、有时朝发(于)白帝8、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9、胡不见我于王10、受地于先王11、醒能述(之)以文者12、负者歌于途1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四、定语后置(定语本应放在名词中心语的前面,为了强调定语所表达的内容,临时置后)1、马之千里者。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尝贻余核舟一(枚)。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五、被动句。

1、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2、帝感其诚。

3、若为佣耕,何富贵也?4、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5、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6、陈涉乃立为王。

7、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8、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9、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六、判断句。

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3、此为何若人?4、中轩敞者为舱。

5、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7、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8、鱼,我所欲也9、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10、此岳阳楼之大观也11、忠之属也12、夫战,勇气也13、环滁皆山也14、醉翁亭也15、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七、省略句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2、再而衰,三而竭3、可以一战4、客从外来,与坐谈5、坐谭上6、林尽水源7、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初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精选课件PPT

初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精选课件PPT
“别那么大口,小心烫着。” 我点点头。
“对对,放点醋,这样好吃,我去拿。” 她转身去厨房拿来醋,给我碗里倒。 “怎么样,淡不淡,再放点盐?” 我摇摇头。
“当花瓣离开花朵,暗香残留,香消在风起雨后,无人来嗅”忽然听到沙宝亮的这首《暗香》,似乎这香味把整间屋子浸染。我是如此迷恋香味,吸进的是花儿的味道,吐出来的是无尽的芬芳。轻轻一流转,无限风情,飘散,是香,是香,它永远不会在我的时光中走丢。 旧的东西其实极好。学生时代喜欢写信,只是今天书信似乎早已被人遗忘,那些旧的记忆,被尘埃轻轻覆盖,曾经的笔端洇湿了笔锋,告慰着那时的心绪。现在读来,仿佛嗅到时光深处的香气,一朵墨色小花晕染了眼角,眉梢,是飞扬的青春,无知年少的轻狂,这份带不走的青涩,美丽而忧伤。 小心翼翼珍藏着,和母亲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母亲身体一直不好,最后的几年光景几乎是在医院渡过,然而和母亲在一起的毎一刻都是温暖美好的。四年前,母亲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我。生命就是如此脆弱,逝去和別离,陈旧的情绪某年某月的那一刻如水泻闸。水在流,云在走,聚散终有时,不贪恋一生,有你的这一程就是幸运。那是地久天长的在我的血液中渗透,永远在我的心中,在我的生命里。 时光就是这么不经用,很快自己做了母亲,我才深深的知道,这样的爱,不带任何附加条件,不因万物毁灭而更改。只想守护血浓于水的旧时光,即便峥嵘岁月将容颜划伤,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那时的时光无限温柔,当清水载着陈旧的往事,站在时光这头,看时光那头,一切变得分明。执笔书写,旧时光的春去秋来,欢喜也好,忧伤也好,时间窖藏,流光曼卷里所有的宠爱,疼惜,活色生香的脑海存在。 回忆的老墙,偶尔依靠,黄花总开不败,所有囤积下来的风声雨声,天晴天阴,都是慈悲。时光不管走多远,不管有多老旧,含着眼泪,伴着迷茫,读了一页又一页,一直都在,轻轻一碰,就让内心温软。旧的时光被揉进了岁月的折皱里,藏在心灵的沟壑,直至韶华已远,才知道走过的路不能回头,错过的已不可挽留,与岁月反复交手,沧桑中变得更加坚强。 是的,折枝的命运阻挡不了。人世一生,不堪论,年华将晚易失去,听几首歌,描几次眉,便老去。无论天空怎样阴霾,总会有几缕阳光,总会有几丝暗香,温暖着身心,滋养着心灵。就让旧年花落深掩岁月,把心事写就在素笺,红尘一梦云烟过,把眉间清愁交付给流年散去的烟山寒色,当冰雪消融,自然春暖花开,拈一朵花浅笑嫣然。 听这位老友,絮絮叨叨地讲述老旧的故事,试图找回曾经的踪迹,却渐渐明白了流年,懂得了时光。过去的沟沟坎坎,风风雨雨,也装饰了我的梦,也算是一段好词,一幅美卷,我愿意去追忆一些旧的时光,有清风,有流云,有朝露晚霞,我确定明亮的东西始终在。静静感念,不着一言,百转千回后心灵又被唤醒,于一寸笑意中悄然绽放。 唯用一枝瘦笔,剪一段旧时光,剪掉喧嚣尘世的纷纷扰扰,剪掉终日的忙忙碌碌。情也好,事也罢,细品红尘,文字相随,把寻常的日子,过得如春光般明媚。光阴珍贵,指尖徘徊的时光唯有珍惜,朝圣的路上做一个谦卑的信徒,听雨落,嗅花香,心上植花田,蝴蝶自会来,心深处自有广阔的天地。旧时光难忘,好的坏的一一纳藏,不辜负每一寸光阴,自会花香满径,盈暗香满袖。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一、倒装句。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①主谓倒装(谓语前置);②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③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④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短语后置。

如:1、倒装句: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2、又用篆章一,原句应为:又用一篆章。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4、其两膝相比者……“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定语.5、如: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6、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7、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8、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能面刺寡人之过之群臣吏民,受上赏)9、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时人莫许之)10、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忌不信自)11、②全石以为底。

(以全石为底1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4、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5、起于鲁。

16、欲信大义于天下17、战于长勺。

18、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19、蒙辞以军中事务多。

20、白雪纷纷何所似?21、微斯人,吾谁与归。

22、何陋之有?2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4、为人五,为窗八。

25、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26、“告之于帝27、“躬耕于南阳28、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29、祭以尉首30、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31、“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二、判断句:(一般有:“者,也)如: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中轩敞者为舱。

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5、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7、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8、“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9、“夫战,勇气也”。

初级中学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

初级中学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在初中阶段,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有六种: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以及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介宾短语)后置。

01判断句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的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古代通常不用“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

(1) 用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

采用“……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词语用在谓语后面帮助判断。

A:“……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B: “......,......也。

”其常见方式为:主语+谓语+也,在这种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C:“......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菊,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者也用在句尾加强语气。

D:“......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但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方柯者,中国之人。

”(方柯,是中国人)E:省略“者”、“也”的句子,有时也有者也均不用的句子如:刘备天下枭雄。

可译为:刘备是天下勇猛的人。

(2)用副词加强判断或构成否定判断。

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副词加强判断的语气。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乃”可以解释为就是,用来判断当立者.是谁的。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其中乃用来表示判断。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用“则”来对日中时的形状作出判断。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特别申明:因时间仓促和能力有限,在收集整理过程中难免有疏漏和错误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省略句(一)省略主语1.待君久不至,已去。

应为“(家父)待君久不至,已去。

”《世说新语<两则>》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应为“(谢道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世说新语<两则>》3.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应为“(夸父)渴,欲得饮”。

《夸父逐日》4.北饮大泽。

省略主语“夸父”,同时在饮和大泽之间省略介词“于”。

应为“(夸父)北饮(于)大泽”。

《夸父逐日》5.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应为“(夸父)未至,道渴而死”。

《夸父逐日》6.“顾野有麦场”。

省略主语“屠”,应为“屠顾野有麦场”。

《狼》7.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应为“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

(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

(小口)初极狭,才通人。

(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桃花源记》8.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省略主语:佛印《核舟记》9.重岩叠嶂:省略主语“两岸”。

《三峡》10.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应为“(浙江之潮)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观潮》1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应为“(余)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湖心亭看雪》12.斗折蛇行。

应为“(溪水)斗折蛇行”。

《小石潭记》13.属予作文以记之。

应为“(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14.局促一室之内。

应为“(余)局促一室之内”。

《满井游记》15.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三句主语均为“臣”)《出师表》16.乃入见。

应为“(曹刿)乃入见”。

(省略主语“曹刿”)《曹刿论战》17.聚室而谋曰;杂然相许。

应为“(愚公)聚室而谋曰;(室人)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二)省略介词1.“肃遂拜蒙母”。

“拜”后省略介词“于”,应为“肃遂拜(于)蒙母”。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

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2)为乡里所患《周处》(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

初中语文全六册--特殊句式

初中语文全六册--特殊句式

初中语文全六册--特殊句式七年级上《幼时记趣》倒装句私拟作群鹤舞空即:私拟作群鹤于空中舞。

意:(我)私下里把它们比作在空中飞舞。

徐喷以烟即:徐以烟喷。

意:慢慢地用烟喷(它们)。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即:一日,见二虫于草间斗。

意:有一天,我看见有两只小虫在草间斗。

省略句夏蚊成雷,(我)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我)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我)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之)以烟。

一日,(我)见二虫于草间斗。

(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其)所吞。

(我)神定,捉蛤蟆,鞭(之)数十,驱之别院。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的蚊子)果然(成了鹤)。

使与台齐(“使”后省略宾语“之”。

)被动句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意:(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被它吃掉了。

《三峡》省略句有时朝发(于)白帝,暮到江陵。

意:有时候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

《梦溪笔谈》二则岁以(之)大穰(省略代词“之”,指代“以钳搏”子方虫的虫子)乃以瓦布(于)之(省略介词“于”,在)倒装句便实钉之。

即:便钉之实。

(宾语前置)意:钉子钉牢。

而动如初。

即:而如初动。

意:可是仍像原来那样晃动。

《论语》八则判断句是知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意:这就是真正的智慧。

省略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其不善着而改之”前省略了动词“择”。

)意: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加以改正。

)可以为师矣(“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

之,代能温故知新的人,译为“把[他]当做。

”句意:可以把他当做老师了)倒装句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何”是介词“以”的宾语,)意: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是“文”呢?《狼》倒装句投以骨即:以投骨意:拿一块骨头扔过去。

省略句投(之)以骨。

一(个)屠晚归。

场主积薪(于)其中盖以(之)诱敌反问句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七年级下《赵普》判断句则《论语》二十篇也省略句太祖常劝(之)以读书碎裂奏牍掷(于)地上。

倒装句太祖常劝以读书即:太祖常以读书劝。

初中语文文言文七种常见特殊句型详解,你都了解吗?

初中语文文言文七种常见特殊句型详解,你都了解吗?

初中语文文言文七种常见特殊句型详解,你都了解吗?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1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做谓语的句子。

往往不用判断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

(一)“是”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做判断句的主语。

1.是知也。

(《(论语)十则》)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做主语。

知:通:智”,聪明智慧。

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

2.是进亦忧,退亦忧。

(《岳阳楼记》)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做主语。

3.是可谓善学者矣。

(《送东阳马生序》)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马生”,做主语。

“谓”做主语。

(二) “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三)“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四)“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五)“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送东阳马生序》)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六)“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1.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3.正是江南好风景。

(《江南逢李龟年》)4.日暮乡关何处是? (《黄鹤楼》)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7.最是一年春好处。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9.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10.落红不是无情物。

(《己亥杂诗》)(七)“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1.非人哉!(《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2.非天质之卑。

(《送东阳马生序》)(八) “……,……也”。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

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2)为乡里所患《周处》(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特殊句式全攻文言句式和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也包含主语、谓语、定语、宾语、状语等成分,语序大都相同,只是在特殊条件下有特殊结构。

我们学习文言文时,要切实掌握这些特殊句式的基本规律,才能取得举一反三。

选入初中教材的文言文中,见到的文言特殊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判断句在现代汉语中,肯定判断句用“是”表示,否定判断句用“不是”表示。

文言文却不同,文言文中的“是”多为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这”、“这些”、“那些”,只在少数情况下表示判断。

文言文中,肯定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用“……者,……也”来表示,翻译时在“者”处写个“是”,删去“,”号,“者”和“也”不直译,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廉颇是赵国的强将。

又如: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乐羊子妻》)译文:不知道河南乐羊子的妻子是谁家的女儿。

(二)。

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翻译时只把“者”译为“的”,在“者”后加个“是”,如:族秦者秦也。

(《阿房宫赋》)译文:灭亡秦国的是秦王朝自己。

(三)。

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在“者”处换“是”,句末加“的”,“者也”不译,如: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我所欲也》)译文:这两样不能同时得到,(我)是放弃鱼而取熊掌的;又如: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爱莲说》)译文: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四)。

用“……也”来表示。

这有两种情况:(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如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山市》)译文: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的八景之一。

(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如:鱼我所欲也。

(《孟子》)译文:鱼是我想得到的东西。

又如:齐之习辞者也。

(《晏子故事》)译文:(晏婴)是齐国很擅长辞令的人。

(五)。

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如:此为何若人?(《公输》)译文:这是怎样的人?又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译文:中间那个戴高帽多胡须的是苏东坡。

还如:必为窃疾矣。

(《晏子故事》)译文:一定有偷窃的病了。

(六)。

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如:定伯诳之言:“我亦鬼”。

(《宋定伯捉鬼》)译文:宋定伯骗鬼说:“我也是鬼”。

再如:此乃英雄也。

(《魏武将见匈奴史》)译文:这才是英雄啊。

(七)。

用“是”表示判断,如:鬼言:我是鬼。

(《宋定伯捉鬼》)译文:鬼说:“我是鬼”。

再如:巨是凡人。

(《赤壁之战》)译文:吴巨是平凡的人。

(八)。

意合判断句,这种判断句没有任何判断标志,只是由上、下之意促成判断,翻译时要在主语后加“是”,如: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屈原列传》)译文:秦国是(像)虎狼(一样)的国家。

不能信任。

再如:温州雁荡山,天下奇景。

(《雁荡山》)译文:温州雁荡山,是天下最秀丽的山。

还如: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与朱元思书》)译文:沿途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

文言文中,否定判断句有以下三种形式:(一)。

用“非……”来表示,“非”可直接翻译成“不是”,如: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译文: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二)。

用“非……也”表示,“非”翻译成“不是”,“也”字不翻译,如:卿太重,将非鬼也?(《宋定伯捉鬼》)译文:你太重了,可能不是鬼吧?(三)。

用“非……者也”表示,翻译成“不是……的”,如:非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译文:不是我所讲的那种传授给人们的道理、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二。

被动句现代汉语被动句结构是:“受事者+被+施动者+动词”,如:“他们被景色迷住了”,“垃圾被我们清扫干净了”。

而古文中的被动句,除用“被”表示外,还有另外八种句式:(一)。

和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用“被”引起施动者,如: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译文:都是被逼迫的,你是这样我也是这样。

(二)。

用介词“为”引起施动者,这个“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被”,语序不变,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屈原列传》)译文:自己作客被扣留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啊。

再如: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周处》)译文:周处年轻的时候,强悍霸道,被本乡邻里当作祸害。

(三)。

用“见”引起施动者,这个“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被”,语序不变,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恐怕不能得到秦国的都城,白白地被秦国欺骗。

(四)。

用介词“于”引起施动者,放在动词谓语后面表示被动,构成了状语后置,即:“受事者+动词谓语+于+施动者”,翻译时把“于+施动者”移到动词谓语的前面,再把“于”直接翻译成“被”,如:夫赵强而燕弱,而于赵王宠。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赵国强大,而燕国弱小,却又被赵王宠爱。

(五)。

用“见+动词谓语+于+施动者”来表示被动,翻译时把“于+施动者”移到“见”字后面,“见”“于”合译为“被”,如: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我害怕被大王欺骗而违背了赵王。

(六)。

用“受事者+为+施动者+所+动词谓语”或“为+所+施动者”来表示被动,翻译时“为”译成“被”,“所”不翻译,如: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译文:恐怕被曹操占了先。

再如: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鸿门宴》)译文:不这样,你们都将要被(他)俘虏。

(七)。

用“受施者+为见+施动者+所+动词谓语”来表示被动,“为见”翻译成“被”,“所”不翻译,如:凡举事无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

(汉书《朱浮与彭宠书》)译文:无论做什么事情不要被亲友们痛恨,却被敌人高兴。

(八)。

动词本身含有被动成分的,可以不用任何标志,这是一种意念上的被动,翻译时要在动词前加个“被”字,如: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译文:天帝被愚公的诚意所感动。

三。

宾语前置句在现代汉语中,宾语是要在动词谓语或介词后面,而文言文中则有些宾语常在动词谓语或介词前面,这叫宾语前置句。

翻译时要把前置的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后面。

文言文的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而且各有特点和标志。

(一)。

在文言文的疑问句中,常把疑问代词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来表示疑问,因而构成宾语前置。

所以可断定,“疑问代词+介词或动词”出现,其后又无宾语者,则为宾语前置句,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再如:吾欲辱之,何也?(《晏子故事》)译文: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二)。

在文言文的否定句中,常把代词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面以示强调,因而构成宾语前置,所以遇见“否定副词+代词+动词谓语”时,则可判断为宾语前置句,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文: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三)。

在文言文反问句中,常把“疑问代词+名词”组成的偏正短语和“之”一起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反问,因而构成宾语前置,所以遇见“疑问代词+名词+之+动词谓语”即可判定为宾语前置句,“之”不翻译,如:宋何罪之有?(《公输》)译文:宋国有什么罪呢?再如: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译文:为什么担心铲不平呢?(四)。

在文言文的陈述句中,常把宾语放在谓语前面,谓语后面用“之”填位,以示强调,因而构成宾语前置句。

所以遇见动词谓语前面的词或短语和谓语后面的那个词或短语要移到“之”处,“之”不翻译。

如果前置的宾语后面有逗号,词序也可不动,“之”翻译为“它”,如: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

(〈〈孟子〉〉)译文:那么不辨礼仪就接受万钟厚禄。

再如:是说也,人常疑之。

(〈〈石钟山记〉〉)译文:这种说法,人们常怀疑它。

(五)。

在文言文的感叹句中,常把宾语“之”前置,放在动词谓语前面,以强调宾语,因而构成宾语前置句。

所以在感叹句中遇见“名词或代词+之+动词”时,而其中名词或代词非句中主语,即可判别是宾语前置句,翻译时将宾语移到如:不问罪之有无,必械其手足。

(《狱中杂记》)译文:不问他有无罪,一定用刑具束缚他的手脚。

(六)。

在文言文中,感叹句和祈使句,不能强调宾语,还用“唯+宾语+是+动词谓语”来表示,强调宾语,因而构成宾语前置,如:唯才是举。

(《求贤令》)译文:只要举出有才能的人。

(七)。

在文言文中,为了强调宾语的特殊意义,有时不用任何动词帮助,而且将宾语放在动词的前面,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想给秦国(和氏璧),恐怕不能得到秦国的都城。

再如:臣死且不避,杯酒安足辞?(《鸿门宴》)译文:我已经不怕死了,怎么能怕一杯酒呢?(八)。

介词的宾语前置,遇见“名词或代词+介词+动词谓语”时,而名词或代词都不是主语,则为前置宾语,如: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我和谁一道呢?再如:宝石为底。

(《小石潭记》)译文:把宝石作为底。

(九)。

在现代汉语双宾语句子里,都是人称宾语在前,事物宾语在后。

在文言文中的强调宾语的前置句中,却常把事物宾语放在人称宾语的前面,翻译时一般是在事物宾语前面加一个介词“把”,然后一起移到宾语(人称)的前面,如:大王得璧,传之美人。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大王得到和氏碧,把它传给美人。

(十)。

第一人称代词“自”做宾语时常前置,所以遇见“自+动词谓语”时,“自”不是主语,则是前置宾语,如: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讷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再如:窥镜而自视。

(《邹忌讽齐王讷谏》)译文:对着镜子看看自己。

四。

定语后置句在现代汉语里,定语是用在名词(中心词)前面,来修饰、限制或说明后面的名词,文言文中的定语也多在中心词的前面,但有三种情况,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来强调中心词,我们把它当作定语后置。

(一)。

“者”字结构。

出现“动词或动词性的短语+‘者’”时,前面的不是后面的定语。

如: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赤壁之战》)译文:烧死的溺死的人很多。

再如: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译文:大概是挑选了一个又长又窄的桃核刻成的。

谓语后面,“之”则不翻译,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译文:不懂得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再(二)。

数量结构。

出现“数词+量词”作定语时常后置。

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译文:于是带领几个能挑担的子孙。

再如:诸人徒见操书信,水军八十万而各慑……(《赤壁之战》)译文:大家只是望见曹操信上讲的八十万水军,就自己害怕。

(三)。

双声或叠字的形容词作定语时常后置。

有的还让“之”带着,有的不要。

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诗经》)译文:枝壮叶绿的桃树啊,它的花朵多么美丽动人。

五。

状语后置状语和补语倒置,是古代汉语的特征之一。

在现代汉语中,状语是在谓语前面,用来修饰限制谓语。

在文言文中,有些状语却放在谓语后面,即补语的位置上,我们就叫它状语后置。

但不是所有的状语都后置,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某一部分状语后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