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女英雄 (魏晋南北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兰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之一。在汉朝的历史上出现的奇女子并非少数。例如西汉楚公主刘解忧和她的侍女冯嫽深入西域五十多年,安定乌孙,击败匈奴,振大汉天声于域外,完全当的上女英雄这三个字。不过我们主要讨论的是带过兵打过仗的女子,所以对这些著名人物就不得不割爱了。

汉朝末年爆发了震动全国的黄巾起义。不过,与其他农民起义不同的是,这次起义中并没有杰出的女首领的纪录。由于年代的久远,我们现在对于黄巾起义的认识只能来自很少的几部古籍。黄巾起义又失败的极快,所以即使有杰出的女将,大概也湮没无闻了。更何况,接下来的是人物荟萃的三国时代。对比如曹孟德、刘备之类的人物。除非有过人的战绩,史官才会在史册上为女将留名吧。《三国演义》中倒是有一位“祝融夫人”,不过这是小说,这里不取了。

不过,史册没有留名,并不等于这时就没有女战士了。自184年黄巾起义起至唐朝623年再次大一统,中国历经了439年的战乱。中间虽然有西晋和隋的短暂统一,但是旋即又有“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和隋末的军阀混战。这段400多年的战乱虽然给后世留下了撰写《三国演义》之类小说的素材,但是对当时社会的破坏是惊人的。人口锐减达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公元157年东汉鼎盛时人口达五千六百多万,大动乱后的公元260-28O年,魏、蜀、吴三国人口总数才760余万,不及原来的七分之一。王粲的“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就是对当时惨象的写照。由于连年的战乱,只征招男子当兵自然不够用,所以木兰的传说产生在这个400年的动乱时代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木兰的事迹现在主要记载在《木兰辞》中。对于历史上是否真有木兰这个人依旧众说纷纭。否定者认为这首诗不过是民间传唱不能作为信史。但是如果以这个标准,希腊的《荷马史诗》也不能作为信史,但是谢里曼却依此发现了特洛伊古城。

《木兰辞》是经过整理的北朝乐府。北朝乐府中的很多诗篇都是从少数民族的传唱译为汉语后记录下来的。例如《敕勒川》这首民歌就是从鲜卑语意译而成。其原貌如何,无人知晓。《木兰辞》是否也是这样,不得而知。肯定木兰存在的学者们往往纠缠于木兰的民族问题。由于人口的大量减少,少数民族遂乘虚而入,填补真空。国家出于充实赋税的考虑也不得不大量接纳少数民族移民。在某些地区,例如关中,少数民族的比例甚至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见江充《徙戎论》)。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实行全民皆兵的制度,女子和男人一样要接受军事训练,上阵杀敌。所以,木兰如果真有其人,她是少数民族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其实木兰属于汉族还是五胡中的一支又有何重要?经过一千多年之后,汉族和五胡早已融为一体了。

不过,如果《木兰辞》真是少数民族的史诗的话,则其原文和内容必定要比现在看到的版本长的多。中国现存的几大少数民族史诗如《格萨尔王》、《江格尔传》等都是宏篇巨制。

原因无他,口口相传的史诗无需顾忌书写工具的限制。而汉族长期使用不方便的竹简木牍,文字遂不得不精炼。诗更加如此。南北朝时期,纸张虽然已经开始普及,但是负责纪录《木兰辞》的文人恐怕未必有心思将异族的东西作逐字逐句的翻译。现在看到的《木兰辞》倒更像一部章回小说的目录。当然,这并不是说木兰的故事就失传了。后世大量有关木兰的小说,戏曲和民间传说可能就是基于没有纪录在《木兰辞》中的部分演变而来的。

肯定木兰存在的学者们又对木兰的姓名和生活的年代争的一塌糊涂。光是木兰的姓就有“魏”、“朱”和“花”三种主要说法,还有说她其实是复姓“木兰”或“木兰”其实是“慕容”的转音的。而她生活的年代也贯穿整个400年的乱世从汉末,五胡十六国直到唐初。在中国的民间传说和戏曲中,木兰都姓“花”。而小说如《木兰奇女传》等则作“朱”,清代《河南通志》等地方史志则认为她姓“魏”。当地供奉的所谓“昭烈小娘子”就是被封为“孝烈将军”的木兰。

说到木兰,不能不提一下《木兰奇女传》这本小说。此书又名《忠孝勇烈奇女传》。这部小说的作者不详,成书年代大约在明清之际。小说的作者认为木兰是隋末唐初人,姓朱,家住黄陂。木兰代父从军后,为唐太宗李世民东征西讨,立下了汗马功劳。唐太宗后来封其为“武昭公主”。

在《木兰辞》中,木兰的结局是美好的: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谢绝了天子的赏赐,回到故乡又过起正常的女儿生活。但是在小说《木兰奇女传》中,木兰的下场就没有那么美妙了。唐太宗某日梦见一只大鹦鹉落自天而下,日月对照。鹦鹉集于李树上,将李树花叶尽行披落。招术士解梦说鹦鹉就是武字,日月对照则是昭字,将来灭唐的一定是“武昭公主”木兰。于是太宗决定骗木兰入朝,在中途将其杀害。木兰见使臣来到,预料到太宗相逼,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就自杀身亡了。小说中对木兰自杀的一段描写颇有震撼力,姑且抄录如下:

“木兰即望阙而拜曰:“父兮母兮,生我鞠我。乳哺劬劳,曷其有极。为今之故,尽了性命,身死心安,毋遗君患。窃窃孤忠,天人共鉴。”木兰道罢,解衣露乳,赤了上身,手执宝剑,将胸骨破开,用手扯出心来,叫声:“张昌宗,看我赤心如日,岂肯行叛义之事?”吓得张昌宗叩头不止。须臾鲜血进尽,木兰气绝。金兰欲杀昌宗,铁冠止住曰:“若杀朝廷使臣,有伤木兰之忠。”执剑将木兰心割下来,盛入盒内,令张昌宗怀之进京。昌宗众人鼠窜而逃。花阿珍见木兰既死,附尸恸哭欲绝,回入房中,自缢而亡……再说张昌宗行至六七里到了驿旅河,将盒儿打开,取心向水中漂洗。心中之血,滴出如丝,顺水流百余丈不断(今木兰山有洗血河,山右有木兰潭)。”

木兰剖心自杀似是小说家言。但是书前有序,引用《唐书》中的记载,认为“木兰者,唐女,西陵人,姻弓马,谙韬略,转战沙漠,累大功十二,何其勇也。封武昭将军,凯旋还里。当时筮者谓致乱必由武姓,谗臣嫁祸武昭,诏征至京。木兰具表陈情,掣剑剜胸出心,示使者而死。”(按:这本《唐书》并非正史中的《旧唐书》或《新唐书》)明代人焦竑曾考证黄陂古为木兰县,有木兰山、将军冢、忠烈庙等。另外,《黄陂县志》中有《木兰传》一篇,内容与此书基本相同不过最后给木兰安排的结局是“寿九十而终”。如此看来,则这部小说还是有一定的历史依据的。

荀灌娘

其实有没有木兰这个具体的人并不是很重要,关键是这首诗和众多的传说向我们表明了在那战乱的年代曾经有女将上阵作战。木兰很可能是当时众多女英雄经过艺术提炼后的总和。五胡乱华初期的荀灌娘,前秦的毛氏和后面很快就要讲到的几个女英雄,很可能就是木兰传说的原型。

根据史书的记载,荀灌娘姓荀名灌是晋荆北军区司令(都督荆州江北诸军事)荀崧的女儿。她的祖上是曹操的军师荀彧。荀灌这个名字相当男性化,不知父母为何要给她取这样一个名字。灌娘则是她的小名。

和她的名字一样,荀灌娘从小也非常男性化。她不爱纺织女红,却爱舞枪弄棒,练出了一身好武艺。她生活的年代正值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初期。刚刚平静了不久的中国又陷入了军阀混战的乱世。所以她不学女红,父母倒也不为己甚,估计是为了让她能够多学一些在乱世中的防身之技吧。

八王之乱后,晋朝皇帝虽然在名义上仍然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但各地早已各自为政。在这种乱世中,实力成了一切。在读这一时期的历史时,常常会碰到几个词:“坞”、“部曲”和“门第”等等。“坞”就是城堡。“部曲”则是附属于豪强的农奴。“门第”则是贵族的等级。当时中国的情形很像西欧的中世纪社会。各地城堡林立,互不统属的各地豪强组织私人军队,争夺地盘。私人军队的成员来自自己的宗族成员和“部曲”。所以家族越大,部曲越多则实力越强。荀灌娘的父亲荀崧的官衔很高,名义上管辖整个荆州和长江以北地区,但实际上他只是一个空头司令。手下的私人部队不过几千。他的命令出不了其控制的宛城地区(今河南南阳)。

由于中国事实上已经处于无政府状态,各地的农民起义也不少。公元312年,有一位叫胡亢的在竞陵(湖北钟祥)起兵,他手下有一员大将,名叫杜曾。杜曾勇猛过人,体力极好,可以穿上全副铁铠在激流中游泳而不沉没。不久,杜曾杀死胡亢,自立门户。又与另一个军阀第五猗(第五是复姓)结成同盟,于是声势大振。手下军队达到一万多人。(由此亦可见人口的稀少。)晋政府的荆州刺史陶恺前来讨伐。陶恺亦是一代名将,但碰上杜曾,却被他打的落荒而逃。杜曾的下一个目标就指向了荀崧治下的宛城。晋愍帝建兴三年(公元315年)杜曾奔袭宛城,将宛城团团围住。

荀崧兵力弱小,仗着城墙勉强支撑,幸亏杜曾的兵力也不多,因此只好采用长期围困的方法。城中的粮食逐渐不够了,周围的军阀却没有一人肯发兵来救。这时荀崧想起他的老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