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病理学-休克
病理生理学休克课件PPT课件
休克患者的康复指导
逐步恢复活动
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步恢复患者的活 动和运动,促进身体机能的恢复。
调整饮食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医生的建议, 调整饮食结构,促进营养的吸收和利 用。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心 理支持和辅导,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和 积极配合治疗。
定期复查
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复查和评 估,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注意事项
血管活性药物应谨慎使用,避免引起血压波动和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同时,应密切监测 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休克的病因治疗
总结词
针对休克的病因进行治疗,消除 引起休克的原因,是治疗休克的 关键。
详细描述
注意事项
根据休克的原因不同,治疗方法 也不同。例如,对于感染性休克, 应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对于出 血性休克,应止血并补充血容量; 对于过敏性休克,应使用抗过敏 药物等。
详细描述
休克时,由于缺氧和营养物质供应不足,细胞代谢发生障碍。糖酵解加强,乳酸 生成增多;同时,由于ATP生成减少,细胞功能受损。这些代谢改变进一步加重 休克。
03
休克的治疗
休克的液体治疗
01
总结词
液体治疗是休克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和组织
灌注。
02 03
详细描述
在休克的早期,由于血容量不足,微循环障碍,组织灌注不足,需要快 速补充血容量,恢复组织灌注。常用的液体包括晶体液和胶体液,如生 理盐水、葡萄糖溶液、右旋糖酐等。
05
病例分析
病例一:失血性休克
总结词
大量失血导致血压下降、组织灌注不足
症状
口渴、头晕、心慌、尿少等
病因
《病理生理学8休克》课件
及时止血、补充血容量、纠正酸碱平衡失 调。
创伤性休克
总结词
由严重身体创伤引起的休克
详细描述
创伤性休克通常是由于严重的身体创 伤导致组织损伤、出血和剧烈疼痛引 起的休克。
症状
伤处疼痛、肿胀、出血、呼吸困难等 。
处理
及时止血、止痛、Βιβλιοθήκη 感染、补充血容 量等。感染性休克
总结词
由严重感染引起的休克
症状
高热、寒战、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等 。
梗阻性休克
由于血流梗阻导致循环血容量 减少引起的休克,如肺栓塞、
腔静脉阻塞等。
休克病理生理
微循环障碍
休克时,微循环血流停止或减 少,导致组织灌注不足和缺氧
。
炎症反应
休克时,炎症反应被激活,导 致组织损伤和器官功能障碍。
内环境紊乱
休克时,内环境紊乱,如酸中 毒、高钾血症等,加重细胞代 谢障碍和功能受损。
脉搏细速
休克早期,由于血容量 不足,脉搏可能会变得
细弱而快速。
休克中期症状
意识模糊
随着病情恶化,患者可能出现意识模糊、反 应迟钝等症状。
呼吸急促
为满足机体氧气需求,患者可能出现呼吸急 促的症状。
四肢厥冷
此时患者的四肢可能变得厥冷,皮肤出现花 纹或斑点。
血压下降
由于血容量严重不足,患者的血压可能会明 显下降。
胶体液与晶体液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当的胶体液或晶体液进行补充。
速度与量
输液速度和量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避免过快或过量。
应用血管活性物质
血管收缩剂
在休克早期,适当使用血管收缩剂如多巴胺 等,以升高血压。
选择性作用
血管活性物质应选择具有选择性作用的,避 免对其他器官造成不良反应。
病理学--第十章--休克(思考题及其参考答案)
思考题及其参考答案第十二章休克1.何谓休克?休克的常见病因有哪几方面?休克发生有哪几个始动环节?最后导致休克发生的共同基础和发病环节(或休克的本质)是什么?将休克的病因与始动环节结合起来可将休克分为哪几类?各类的始动环节是什么?常见于哪些情况?答:休克是指机体在各种强烈致病因子(如严重失血失液、感染、创伤等)的作用下,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以致各重要生命器官和细胞发生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害的全身性危重病理过程。
休克的常见病因有以下几方面:①失血和失液;②烧伤;③创伤;④感染;⑤过敏;⑥心力衰竭等。
维持有效循环血量的三个决定性因素:①足够的血容量;②正常的血管舒缩能力;③正常的心泵功能。
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有:①血容量减少;②血管床容量增加;③心泵功能障碍。
最后导致休克发生的共同基础和发病环节是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微循环障碍。
将休克的病因与始动环节结合起来可将休克分为:①低血容量性休克:始动环节:血容量减少。
常见于失血、失液、烧伤、创伤等。
②血管源性休克:始动环节:血管床容量增加。
常见于感染、过敏、神经源性(如脑部、脊髓损伤或麻醉,以及创伤患者的剧痛等)。
③心源性休克:始动环节:心泵功能障碍。
常见于心肌源性(如心肌梗死、心肌病、严重心律失常等)和非心肌源性(如心包填塞、张力性气胸、肺动脉栓塞等)。
2.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病因、发病机制有哪些?何谓血管源性休克?答:病因:失血、失液、烧伤、创伤等。
发病机制:大量体液丢失和血管通透性增加,可导致血容量急剧减少,静脉回流不足,心排出量减少和血压下降。
血管源性休克(或称分布性休克,或称低阻力性休克)是指由于外周血管扩张,血管床容量增加,大量血液淤滞在扩张的小血管内,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而引起的休克。
3.微循环包括哪些血管?分别发挥什么作用?答:微循环包括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动静脉短路和微静脉。
微动脉、后微动脉及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又称前阻力血管,参与调整全身血压和血液分配,决定微循环的灌人血量。
病理学课件:休克
(二)微循环改变的机制
1.酸中毒 缺血、缺氧致酸中毒, 后者导致血管平滑肌
对儿茶酚胺反应性降低。 2.局部舒血管代谢产物增多
长期缺血、缺氧、酸中毒导致局部扩血管物 质组胺、腺苷、激肽等产生增加。 3.血液流变学改变
血液流速明显降低。 4.内毒素等的作用
LPS及其它毒素等可通过激活巨噬细胞,促 进一氧化氮(NO)生成增多等途径引起血管平滑 肌舒张,导致持续性低血压。
微血栓
巨核细胞
休克肾:示扩张的肾小 内毒素性休克肾
管、间质水肿。
上图示毛细血管中微血栓(结缔组织染 色);下图示巨核细胞。
第四节 休克防治的原则 P134
一.及早预防 二.积极治疗
1. 纠正酸中毒 2. 扩充血容量 3. 合理应 防治器官功能障碍与衰竭
(三)微循环改变的后果
1.“自身输血”、“自身输液”停止 (1)微循环血管床大量开放→血液淤滞在外周→回心血量↓
→心输出量和血压↓→“自身输血”停止。 (2)毛细血管后阻力大于前阻力→血管内流体静压↑→
“自身输液”停止。 2.恶性循环的形成 (1)组胺、激肽、前列腺素E和心肌抑制因子→毛细血管
通透性↑→血浆外渗↑→血液浓缩 →有效循环血量 进一步↓→加重恶性循环。 (2)血压下降 →心脑血管失去自身调节→冠状动脉和脑 血管灌流不足→心脑功能障碍,甚至衰竭。
3.“自身输液” 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对儿茶酚胺更敏感→毛细血管前阻力大于后阻力→毛细 血管中流体静压↓→组织液回流血管→回心血量↑,称 为自身输液。(第二道防线)
4.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兴奋 →心肌收缩力↑,外周血 管阻力↑→减轻血压下降程度。
(四)主要临床表现
休克的可逆期
图8-3 休克早期的临床表现及机制 致休克的动因
休克(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件)
肥大细胞 组胺↑
内毒素入血↑ 巨噬细胞、白细胞 TNF-α、IL-1等↑
激肽系统 激肽↑
血管扩张,通透性↑
Clinical example
• 患者,男,40岁,有多年胃溃疡病史。入院前一天解黑便2 次。
• 入院查体: 神志淡漠,血压60/40mmHg,脉搏130次/min, 脉细而弱,皮肤冰冷。入院后病人又解黑便1次。以往血常 规检查在正常范围。给予止血治疗,输液和输血共500ml。 病人24h尿量约50ml.
1.微循环淤血的机制
❖ 酸中毒
❖ 局部扩血管物质堆积, 如腺苷、组胺 及激肽类物质 ❖ 内毒素的作用
❖ 血流缓慢, 血浆外渗, 血细胞黏附、聚 集加重, 血黏度↑, 血流受阻, 毛细血管后 阻力增加, 血液缓慢、淤滞.
2.淤血期微循环变化
前阻力血管扩张, 微静脉持续收缩
前阻力小于后阻力 微循环变化的特点: 灌而少流, 灌大于流
(三) 消化系统功能障碍
胃肠道也是休克时最易受损的器官之一 糜烂、应激性溃疡, 消化吸收不良, 胃肠道屏障功能削弱,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等
(四) 心功能障碍及其机制
(非心源性休克)
❖ 冠脉血流量↓ ❖ 心肌缺氧, 心肌能量供应↓ ❖ 心率加快, 心肌耗氧量↑ ❖ 酸中毒及高钾血症→心肌收缩力↓ ❖ 心肌内DIC, 引起心肌细胞损伤甚至坏 死❖ 多种毒性因子如MDF抑制心功能
• 实验室检查: Hb 90 g/L, pH 7.13,PaCO2 30mmHg ,[HCO3-]16mmol/L, 红细胞压积25%。
休克早期 (微循环缺血缺氧期)
休克期 (微循环淤血缺氧期)
休克晚期 (微循环衰竭期)
(一) 微循环缺血缺氧期(休克早期或代偿期)
《病理学休克》课件
目 录
• 休克定义与分类 • 病理生理学机制 • 临床表现与诊断 • 治疗原则与方法 • 预防与护理 • 病例分析
01
休克定义与分类
休克的定义
01
休克是一种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急 性循环衰竭综合征,其特点是微 循环障碍、组织灌注不足和细胞 代谢紊乱。
02
休克时,由于有效循环血容量减 少,组织灌注不足,导致细胞代 谢紊乱和功能受损,严重时可发 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防止感染
休克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发生感 染,护理过程中应注意预防和及时处 理感染。
06
病例分析
病例一:失血性休克
总结词
失血性休克是由于大量失血引起的休克,常见于外伤、手术或内出血等情况。
详细描述
失血性休克时,由于血液流失导致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症状。患 者可能出现口渴、头晕、心慌、四肢厥冷等症状。治疗时应迅速补充血容量, 止血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了解和避免接触可能导致休克的危险 因素,如严重感染、严重创伤、大出 血等。
护理要点
监测生命体征
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 生命体征,以及尿量、神志等变化, 及时发现并处理休克症状。
补充血容量
根据患者情况,及时补充血容量,维 持正常的血液循环,保证重要器官的 供血供氧。
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休克可能导致酸碱平衡失调,护理过 程中应注意监测和纠正。
病例二:感染性休克
总结词
感染性休克是由严重感染引起的休克,常见于脓毒症、败血症等情况。
详细描述
感染性休克时,患者可能出现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症状。血压下降,甚至出现昏迷、多器官功能 衰竭等严重症状。治疗时应迅速控制感染,补充血容量,纠正酸碱平衡紊乱,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进行治疗。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休克
保持呼吸道通畅
监测生命体征
确保患者呼吸道畅通,及时清理呼吸道分 泌物,防止窒息。
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 体征,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补充血容量
保暖
根据患者情况,适量补充血容量,维持正 常的血液循环。
注意给患者保暖,防止因寒冷引起的血管 收缩,加重休克症状。
休克患者的心理护理
安抚患者情绪
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给予关心和安慰,帮 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解释病情
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病情及治疗方案,消除他 们的疑虑和恐惧感。
提供心理支持
在患者治疗过程中,提供心理支持,帮助他 们度过难关。
鼓励积极配合治疗
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 心和勇气。
05
详细描述
失血性休克通常是由于外伤、手术或内部出血导致的大量血液流失,使身体无 法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和组织灌注,从而引发休克。
感染性休克
总结词
由严重感染引发的休克
详细描述
感染性休克通常是由严重的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或其他病原体感染引起的,这些 感染会引发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导致休克的发生。
过敏性休克
04
休克的预防与护理
休克的预防措施
积极控制感染
预防和控制各种感染是预防休克的重 要措施,包括及时治疗伤口、控制感 染病灶等。
维持正常循环
保持正常的血液循环是预防休克的关 键,应避免长时间站立、久坐等影响 血液循环的行为。
补充足够营养
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增强身体免疫 力,有助于预防休克的发生。
及时就医
休克的科研进展与展望
休克的基础研究进展
休克发生机制的研究
护理专业高职《病理学》“休克”教学设计
ʻ 高教高职研究
病理生理学 - 休克ppt课件
微循环衰竭及DIC的发生机制:
(1)微循环各个部位血管均舒张,血管麻痹 (2)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3)血液高凝状态: 血细胞比积、纤维蛋白原↑ (4)内源性凝血系统激活 (5)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
(6)血细胞受损
微循环变化特点:
(1)毛细血管前后阻力均降低
(2)真毛细血管内血流停滞,血液处于“不灌不流”状 态 (3)微血管麻痹,对治疗药物几乎无反应 (4)广泛微血栓形成,造成细胞及器官功能障碍
(5)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组织液生成大于回流, 血液浓缩,血细胞比积增高。
微循环淤血的后果:
(1)动脉血压进行性下降 (2)心输出量降低:酸中毒 (3)心脑供血量减少 临床表现:发绀、血压降低、脉搏无力、静脉塌陷、 少尿无尿,神志淡漠,甚至昏迷
3、衰竭期(微循环衰竭期、休克晚期、休克难治期、 DIC期)
儿茶酚胺
血管紧张素Ⅱ 血管加压素 血栓素A2 白三烯 内皮素 血小板活化因子
微循环变化的主要特征: (1)毛细血管前后阻力均增加,毛细血管前阻力增加 更加明显。 (2)大量真毛细血管网关闭,而动静-脉吻合支大量开 放,组织细胞缺血缺氧。
(3)微循环血液灌严重减少,处于“灌少流少、灌少于 流”的状态。
胞凋亡
Nobel prizes awarded for research in apoptosis
2002 S. Brenner, H. R. Horvitz, J. E. Sulston M&P Apoptosis
休克晚期的临床表现:
除休克中期表现进一步加重外,出现多系统器官功 能衰竭的临床表现。
(1)急性肾功能衰竭 (2)急性呼吸功能衰竭 (3)心功能衰竭 (4)肝功能衰竭 (5)胃肠功能衰竭 (6)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衰竭
病理学休克大纲
纠正酸中毒:是抗休克治疗的重要措施。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预防DIC发生 (2)改善细胞代谢 (3)治疗器官功能衰竭 (4)中医对休克的治疗
思考题
试述休克与DIC的关系
➢ DIC,特别是急性DIC,常伴有休克,而休克晚期 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发生和促进DIC的形成。两者往往互为因果, 形成恶性循环。
根据休克时血液动力学和微循环变化的规律, 可将休克的过程分为以下三期(以低排高阻型 休克为例):
➢微循环缺血期(休克早期,代偿期) ➢微循环淤血期(休克期,失代偿期) ➢微循环衰竭期(休克晚期,难治期)
微循环缺血期(休克早期,代偿期)
微循环变化特点: 毛细血管前阻力增加明显,前阻力>后阻力,微循环 灌流量急剧减少,出现少灌或无灌的微循环缺血现象。
③血栓素(TXA2)增多 以上均与缩血管物质的释放有关。
休克早期的微循环变化对机体的代偿意义: 1.微循环反应的不均一性导致血液重新分布,以保证心、 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 2.动脉血压的维持 其机制是: (1)回心血流量增加: a.“自身输血”是休克时增加回心血量的“第一道防 线”; b.“自身输液”是休克时增加回心血量的“第二道防 线”; c.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可使肾小管 对钠、水重吸收增加,也有助于血容量的恢复; d.某些器官微循环中动-静脉吻合支开放,部分动脉血 可直接由小动脉流入小静脉,帮助增加静脉回流量。 (2)心肌收缩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心源性休克除外 (3)外周阻力增高:
肺功能的改变(休克肺)
➢ 严重休克病人可出现进行性缺氧和呼吸困 难,造成低氧血症性呼吸衰竭,称为休克 肺(或称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病理生理学课件休克
CO维持
组织间液回流增加 “自身输液” 儿茶酚胺↑ cap前阻力>后阻力 组织液回流↑
2021/1/12
23
Na、H2O重吸收增加 儿茶酚胺↑
循环血量↓
肾血流量↓ Ald↑
ADH↑ 远曲小管重吸收Na、H2O↑
心率和心肌收缩力增加
血容量补充、CO维持
儿茶酚胺↑ 心肌收缩力↑、心率↑
心输出量↑
2021/1/12
16
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
休 失液 血浆减少
克 失血 全血丢失 发
生 创伤
起 始
烧伤
环 感染 血管舒缩功能异常 节
和 过敏
共 同
神经源性
基 心源性
心排出量↓
础
大血管异常
2021/1/12
静脉回流↓
血容量↓ 血管床容积↑ 心输出量↓↓
有
效
组 循织 环灌 血流 量量
↓
↓
17
休克微循环障碍的分期及其机制
2021/1/12
动脉血压维持、心脑血液供应 25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儿茶酚胺↑
心率↑ 心肌收缩力↑
腹腔内脏、皮 肤小血管收缩
汗腺 分泌↑
外周阻力↑ 肾缺血 皮肤缺血
中枢神 经系统
兴奋
BP (–) 脉搏细速 脉压差↓
2021/1/12
病理生理学课件休克
研究休克的历史概况
1.症状描述阶段:shock原意是“打击、震荡” 2.“急性循环”阶段:休克的关键是血压下降 3.“微循环学说”阶段:休克的关键不在于血压 而在于血流——微循环障碍
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炎症反应综合征等新概念
2021/1/12
2
《病理学-休克》课件
针对病因治疗
根据具体病因,如止血、抗感染、扩容等。
休克的并发症和预后
• 多器官功能衰竭 • 休克性肺炎和急性肾衰竭等并发症 • 预后受休克原因、早期诊治和合理护理的影响
《病理学-休克》PPT课件
探索休克的定义、分类、病理生理过程、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 治疗原则、并发症和预后。
什么是休克
休克是一种严重的循环功能障碍,以及全身器官灌注不足所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临床综合征。
休克的病理生理过程
1全身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 Nhomakorabea2
休克引起多个器官灌注不足,导致器官
代谢异常和功能障碍。
3
血液循环障碍
休克导致血流量减少、血管内血液压力 下降,进而影响组织器官灌注。
细胞代谢紊乱
缺血和缺氧引发细胞内ATP生成不足,导 致能量供应和代谢紊乱。
休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血容量不足
失血、体液流失或容量分布异常等导致有效循 环血量不足。
心脏泵功能减退
心脏泵功能受损,无法提供足够的血液供应。
血管阻力改变
血管收缩或扩张导致外周血管阻力改变,影响 循环血流。
血液氧合不足
氧分压下降、氧输送减少以及细胞对氧的利用 障碍。
休克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 血压和脉搏异常,如低血压、快速脉搏 • 多个器官功能异常,如呼吸窘迫、意识障碍 • 血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异常
休克的治疗原则
基础治疗
包括补充液体、纠正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TA4
LX
LTC4 LTB4
LTD4
LTE4
LTF4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来源:
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血管内 皮细胞、血小板、PAF
PAF刺激物:
TNF、凝血酶、白三烯、缓激肽、组胺、ATP
生物学效应:
增加血管通透性
趋化作用
休克样变化
激活炎症细胞
PAF拮抗剂:
银杏叶、海风藤、款冬花
因各种原因(如大出血、创伤、烧 伤、感染、过敏、心泵衰竭等)引起的 急性血液循环障碍,微循环动脉血灌流 量急剧减少和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 致各重要生命器官和细胞功能代谢发生 严重障碍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休克的主要表现
面色苍白 四肢湿冷
脉搏细速 血压下降
神志淡漠
少尿或无尿
主要表现
动脉压↓,脉压差<15mmHg 脉搏快而微弱 中心静脉压(CVP)↓ 面色苍白、四肢厥冷 尿量<15ml/h 呼吸加快 血浆CO2结合量↓、乳酸含量↑ 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神志不清
一、细胞损伤 (一)细胞膜的变化 (二)线粒体的变化 (三)溶酶体的变化
1、细胞膜的变化
细胞膜是休克时最早发生损伤的部位。表现为膜的
损伤,离子泵功能障碍,细胞水肿。
2、线粒体的变化
线粒体肿胀、致密结构和嵴消失 功能障碍
线粒体呼吸
3、溶酶体的变化
组织蛋白酶
细胞自溶
溶 酶性成分 胶原酶和弹性蛋白酶
酶
β-葡萄糖醛酸酶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
肾血流量↓
肾近球细胞
肾素
血管紧张素(Ag) AgⅢ 氨基肽酶
AgⅠ Ag 转换酶
AgⅡ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
作用: 收缩血管、升高外周阻力、促进静脉回
流,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
普通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抑制AgⅠ→ AgⅡ 加强激肽系统 captopril、saralasin、losartan
(二)微循环缺血的机制: 酸中毒、局部代谢产物及某些具有扩血管和使血 管通透性增高的介质大量释放,是引起微循环淤 滞的重要原因。即: 1. 酸中毒使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 2. 局部舒血管代谢产物增多
3. 血液流变学的改变 1.白细胞粘附于微静脉壁和嵌塞毛细血管腔 2.RBC变形力↓和聚集↑ 3.血小板聚集和微血栓形成
激肽
扩血管、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
激肽释放酶激活物
激肽释放酶原
激肽释放酶
激肽原
纤溶酶原
缓激肽 纤溶酶
花生四烯酸
前列腺素(PGs) 白三烯(LTs)
花
PLA2
生
细胞膜磷脂
AA + PAF
四
环加氧酶
脂加氧酶
烯
PGH2 5-HPETE
5-HETE
酸 的 中性粒细胞—LTB4 代 肥大细胞—LTD4 谢 血小板—LTC4
神经因素--交感,受体 体液因素(收缩,舒张) 代谢因素(腺苷、K+、H+等)----舒张
营养通路
直捷通路
A-V短路
第三节 休克的发展过程和机制
以失血性休克为例,根据微循环灌流特点的变化 可将休克分为三个期
缺血性缺氧期(Ⅰ期)
淤血性缺氧期(Ⅱ期)
衰竭期(Ⅲ期)
第三节 休克的发展过程和机制
一、缺血性缺氧期 (休克Ⅰ期)
(一)微循环血液灌流的变化特点:
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二)微循环缺血的机制: 主要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以及与儿茶 酚胺增多为主的各种缩血管物质增多有关。 即 1)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儿茶酚胺增多 2)心肌抑制因子 3)其他体液因子也都有促使血管收缩的作用
(一)缺血性缺氧期(ischemic anoxia phase)
三、炎症介质与全身炎症反应综 合征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 感染或非感染病因(创伤等)作用于机 体而引起的难以控制的全身性瀑布式炎 症反应的综合征。
临床判断标准:1991年ACCP/SCCM讨论 会上提出: ①T>380C或T<360C ②HR>90次/分 ③R>20次/分或PaCO2<4.0kPa(32mmHg) ④WBC>12×109/L或WBC< 4×109/L 具备2项或以上即可判断发生了SIRS
“自身输液”:在休克早期,由于毛细血管前阻 力大于毛细血管后阻力,导致毛细血管静水压降 低,使得组织液进入毛细血管,以增加回心血量, 起到“自身输液”的作用。
(四)临床表现: 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四肢冰冷, 出冷汗, 脉搏细数,尿量减少; 血压可骤降、略降、正常或有所上升, 脉压减少; 神志清醒可出现烦躁
(1) 微血栓阻塞通道→回心血 (2) 血管通透性↑(凝血与纤溶过程产 生
FDP,增加血管的通透性) (3) 出血时血容量进一步↓ (4) 器官栓塞、梗死
休克发展过程中微循环的变化
休克Ⅰ期
休克Ⅱ期
休克Ⅲ期
痉挛、收缩; 前阻力<后阻力;
特点 前阻力后阻力; 扩张,淤血;
缺血,少灌少流。 “灌”“流”。
循环血量减少 微循环灌注不足 组织缺氧
第一节 概述
整体(19世纪末):外周循环衰竭、 BP
组织( 20世纪60年代):微循环学说
细胞、分子(21世纪):细胞、体液因子
第二节 休克的病因与分类
一、病因
失血与失液 烧伤 创伤 感染 过敏 强烈的神经刺激 心脏和大血管病变
二、分类
(一)按病因分类
麻痹性扩张; 微血栓形成; 不灌不流。
机制 影响
交感-肾上腺髓 质系统兴奋; 缩血管体液因 子释放。
H+,平滑肌对 CA反应性; 扩张血管体液因
子释放;
WBC嵌塞,血小 板、RBC聚集。
代偿作用重要; 维持血压; 血流重分布 组织缺血、缺氧。
失代偿:回心血量 减少;血压进行性 下降;血液浓缩。
血管反应性丧失; 血液浓缩; DIC形成; 血液流变性质恶化。
各体液因子的相互作用
多因子、各效应相互协同 生理剂量IL-1—不产生类似休克的表现 小剂量IL-1—明显加强TNF的作用
一些因子影响到其他因子产生 TNF诱导IL-1、PAF等因子的合成 IL-1、PAF 也诱导TNF的合成
各因子间关系不仅是简单的协同、拮抗 各因子间及其周围细胞作用形成错综复杂的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控网络
血栓形成,微循环血流停止,出现不灌不流
状态 (二)主要临床表现:
1. 循环衰竭 2. 毛细血管无复流(no-reflow)现象 3. 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
(三)休克衰竭期(irreversible phase)
微循环变化特点:不灌不流
(三)休克期难治的机制 :
1) 微血管麻痹 2) DIC形成 3)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
烧伤性休克 失血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
按病因分类
创伤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
神经源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
二 休克的分类--按病因分类
心源性休克
心泵衰竭
微
心输出量↓
循
失血性休克
微循环灌注压↓
环
交感兴奋,CA↑ 毛
动
创伤性休克
细血管前阻力↑
脉
A-V吻合支开放
血
烧伤性休克
β受体兴奋
灌
血液流变学改变
注
感染性休克
微循环阻力↑
急
组胺
贮存于组织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血小板, 由脱羧酶作用于组胺酸产生
不同种属动物:收缩、扩张
休克时 H2受体,扩张微A>Cap前括约肌>微V H1受体,收缩微V(肺微血管均收缩) H2受体兴奋:cAMP↑,抑制Ca2+内流,抑炎 H1受体兴奋:cGMP↑,促进Ca2+内流,促炎
比休克期的影响更严 重; 器官功能衰竭; 休克转入不可逆。
第四节 休克时的细胞损伤与代谢障碍
细胞机制 组织缺氧引起细胞能量代谢障碍等是细
胞继发性损伤的主要原因;由于细菌毒素的直 接作用,则可引起原发性细胞损伤
1) cAMP减少 2) 细胞因子的生成与释放 3) 氧自由基的作用
第四节 休克时的细胞损伤与代谢障碍
激活激肽系统 形成MDF
体
酶 非酶性成分: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 cap通透
性↑、吸引白细胞。
第四节 休克时的细胞损伤与代谢障碍
二、细胞代谢障碍 (一)供氧不足,糖酵解加强 (二)能量不足、钠泵失灵、钠水内流 (三)局部酸中毒
第五节 休克时体液因子的变 化与全身反应
休克发生发展的机制
微循环变化的机制 1) 神经机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持续性兴奋 2) 体液机制:缩血管作用的体液因子 扩血管作用的体液因子 其他 3) 血液流变学性质的变化: 血细胞比容和红细胞的改变 白细胞贴壁黏着和嵌塞 血小板黏附聚集 血浆黏度增大
微循环变化特点: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三)微循环改变的代偿意义: 1)血液重新分.维持动脉血压: 增加回心血量——通过肌性微静脉收缩和肝脾 等储血器官收缩,起“自身输血”的作用;组
织 液反流增加,起“自身输液”的作用 心率加快、心收缩力加强,维持心输出量。 外周阻力增高
“自身输血”:当机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时,通 过神经体液调节使小静脉和肝、脾储血库收缩, 减少血管床容纳的血量以增加回心血量和维持动 脉血压。
儿茶酚胺(CA: E, NE, DA)
血管张力、血流分布、心肌功能
休克α学说 皮肤、腹腔内脏、肾 — 密度高 脑、冠状动脉 — 密度低 α受体拮抗剂(酚妥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