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教
教师工作计划——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方法与技巧
![教师工作计划——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方法与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0404129a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0e.png)
教师工作计划——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方法与
技巧
一、引言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需要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提升其思维能力。
本计划将针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进行探讨。
二、教学方法
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创造情境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自主探究,从而培养其思维能力。
2. 讨论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他们在交流中拓展思维,激发创造力,同时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践活动: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技巧
1.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手段等,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思考。
2. 鼓励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提出独特见解,培养其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3. 及时反馈:对学生的思考和回答给予及时反馈,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提高思维能力。
4. 促进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互相启发,共同提高思维能力。
四、总结
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和激发兴趣、鼓励创新等教学技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改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教师教案总结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策略
![教师教案总结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dbd66577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95.png)
教师教案总结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策略教师教案总结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策略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传递和交流过程,其中教案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介绍几种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策略。
一、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并提出新颖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策略:1. 在教学中引入实践和实例: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观察、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知识,从而激发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授数学概念时,可以通过实际测量、实际场景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独立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问,引导他们自主思考和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批判思维是指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评价,并能够提出合理的观点和理由。
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策略:1.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辩论,让学生通过交流和争论,理清问题的利弊和优劣,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2. 提供多样化的资源和材料:教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材料,如书籍、文章、视频等,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和参考,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授历史课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找不同版本的历史资料,并比较各个版本的异同,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
三、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是指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策略:1.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制定解决方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帮助他们找出问题的关键点,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方法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b7aa142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f3.png)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方法1. 引言在当今社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育界一个重要的关注点。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关注如何帮助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几种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方法。
2. 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是培养他们思维能力的第一步。
以下是几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 - 创设情境:通过创造真实或虚拟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 使用多媒体:结合图像、视频和音频等多媒体资源,使课堂内容更具吸引力。
- 实例化:提供具体案例,让学生能够将抽象知识联系到实际生活中。
3. 提倡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促进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 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引导他们寻找解决方案。
- 实践性学习:组织实验、操作或实地考察等活动,让学生亲自探索问题并得出结论。
- 合作学习:组织小组合作,通过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维碰撞。
4. 鼓励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估信息的关键能力。
以下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 - 提供挑战性任务:设计让学生思考、辩论或解释的任务,鼓励他们对信息进行深入分析。
- 教授逻辑推理:教授基本的逻辑原则和推理方法,帮助学生发现逻辑漏洞和错误推断。
- 培养谨慎态度:教会学生审视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并提醒他们注意偏见和虚假信息的存在。
5. 提供反馈与评估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评估方式:- 引导式反馈:询问学生关于他们答案背后的思考过程,并提出进一步指导和建议。
- Peer评估:通过让学生相互评估和讨论,促进他们的思维交流和反思。
- 个案研究:对学生进行长期观察和记录,了解他们的思维发展情况,并制定个性化的帮助方案。
6. 结论通过采用激发兴趣、探究式学习、鼓励批判性思维以及提供有效反馈与评估等教学方法,我们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为学生思维发展而教(郑毓信)
![为学生思维发展而教(郑毓信)](https://img.taocdn.com/s3/m/2ca566e8aa00b52acfc7ca9f.png)
学”。
背景:走向“核心素养”
•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 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的意见》,指出课程改革的深化“将 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 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相关的论述(3)
• “现在很多学校都缺乏坚信的东西,表 现出来就是没有定力,害怕安静,随 波逐流,人去亦去,就像一个不自信 的小孩,动辄就要闹出点动静以引起 别人的关注,这就是很多学校搞校园 文化建设的内在动机。”(王小东)
相关的论述(4)
• “现在,许多老师虽然也做课题研究, 但今天关注新课改,明天关注核心素 养,因为要‘应景’,所以转换得过 于频繁,以至于不管什么内容的课题 都停留于比较浅显的工作总结层 面……这不是新时期需要的教师。” (朱永祥等)
简介
•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享受国务院 特殊津贴专家。从事专业研究与教学 50多年,多次赴英、美与我国港台地 区作长期学术访问,意、德、荷等著 名大学作学术讲演。出版专著32部, 论文370多篇,在数学哲学、数学教育、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性解 读;
笔者的看法
• 与简单地复述“核心素养”的“3个方 面、6大要素、18个基本要点”相比较, 我们应当更深入地去思考数学作为一 门基础学科对于提升个人与社会的整 体性素养究竟有哪些特别重要、甚至 是不可取代的作用?
• 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你 在这方面又有哪些亲身体验或直接的 感受?
相关的论述(2)
(2)“教育工作贵在坚持!”这也就是 指,一旦认准了方向,我们就应持之 以恒,坚持地去做。
来自语文学科的启示:
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81923764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c6.png)
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在学生的思维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激发好奇心、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经验、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和积极参与讨论等方面,阐述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激发好奇心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主动思考与发问。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鲜为人知的问题,引起他们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历史课程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历史上的未解之谜,引导学生思考。
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实地考察或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索,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经验教师应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经验,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例如,在文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来体验文学作品。
在科学实验中,教师可以设计有趣的实验任务,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和观察。
这种多样化的学习经验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来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有争议的话题或观点,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和思考。
通过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证据,并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辩论,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批判性思维的工具和技巧,如逻辑推理、数据分析等,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思考问题,尤其是在解决困难和复杂的问题时。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或情境,帮助学生思考解决方法。
例如,在数学课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不同要素,提取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积极参与讨论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活跃性。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进行深入的讨论。
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9a5a1d8f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37.png)
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了传授知识,教师还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发展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业成功,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几种方法,帮助教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1. 激发学生思维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思维发展的推动力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
例如,在讲解科学原理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现象,然后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解释。
通过这样的互动,学生能够积极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思维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可以提供适当的指导和资源,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一堂历史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研究某个历史事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释。
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自主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批判性思考是思维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和鼓励学生辩论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
例如,在讨论社会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不同观点的优缺点,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
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 创设多样性学习环境多样性学习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
教师可以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资源,为学生创设不同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这样的学习环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给予鼓励和正面反馈鼓励和正面反馈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在学生取得进步或有好的创意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
这样的支持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促进他们继续思考和尝试新的方法。
总结:教师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引导者,他们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引导批判性思考、创设多样性学习环境以及给予鼓励和正面反馈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教师如何通过教案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教师如何通过教案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98693d40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b8.png)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能够在学习中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和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
而教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教师实现思维教育的重要手段。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教师如何通过教案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一、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针对性的制定教案教师在开始制定教案前,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找到学生的学习瓶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如果教学不够具体,只是笼统地讲解内容,就难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教师需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感受、理解难度、情况等方面出发,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转化为学生更易理解的形式,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出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教案,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注重学生的思维方式,设计更多的思维训练教案的设计必须注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并设计更多的思维训练,以求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模式,针对学生特点,设置问题和难度,在导入和展开教学中,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向,让学生思考问题的各种可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深入拓展。
比如,教师可以在教案中加入多个小练习,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思考方向,进而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起到帮助和促进作用。
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教案的编写中,教师要将“探究学习”作为手段,引学生探究问题。
现代课堂注重培养学生“探索、自主、合作”等能力,以此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例如,在物理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规律,并自行探究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和表达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有进一步的提高。
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增加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同时,还能够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供帮助。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及展示,进一步集思广益,分享经验和心得,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展现出了学生独特而成熟的思维方式。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方法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4290bd48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70.png)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方法思维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能力之一,它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教师们需要采用一些创新而又实用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方法,并探讨它们的优势和适用范围。
一、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以激发学生思考和发现为核心的教学方法。
它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在数学课上,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有趣的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分析和推理来解决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将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运用思维进行学习。
二、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是一种通过小组合作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方法。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们共同合作解决问题、讨论观点和分享经验。
通过互相协作和交流,学生们不仅可以从他人的观点中学习,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沟通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此外,合作学习法也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增强他们的自学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实际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它通过真实的案例提供学习机会,促使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
通过阅读真实案例、讨论案例中的问题和制定解决方案,学生们将面临真实情景,挑战自己的思维能力,并从实践中获得经验。
案例教学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还能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例如,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资料和网络资源来展示和讲解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互联网进行在线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使用电子学习平台进行个性化教学,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具有生动有趣、互动性强的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动力。
五、多元评价方法多元评价方法是指通过多种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包括笔试、口试、实验、小组讨论等。
教师对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指导作用
![教师对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指导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b1f65823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1a.png)
教师对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指导作用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他们的教学方式和指导方法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有效的教师指导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帮助他们形成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本文将从提供适当挑战、鼓励自主思考和启发创新思维三个方面来探讨教师对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指导作用。
首先,教师应提供适当的挑战,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或者设计一些复杂的任务来引导学生思考。
这样的挑战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数学课上,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复杂的几何问题,要求他们找到解决方案,并解释他们的思路。
通过这样的挑战,学生不仅可以提高数学技能,还可以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
学生的思维发展需要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例如,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故事情节,要求他们自己发挥想象力,写一个结局。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可以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师的鼓励和支持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思考和学习。
最后,教师应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而教师可以在学生的思维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启发性的教学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科学课上,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实验任务,要求他们设计一个新的实验方法来验证某个科学原理。
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可以培养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的指导和支持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对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指导作用不可忽视。
通过提供适当挑战、鼓励自主思考和启发创新思维,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帮助他们形成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指导方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思维发展环境。
为学生思维发展而教
![为学生思维发展而教](https://img.taocdn.com/s3/m/3863aa627e21af45b307a82a.png)
一
个 策 略就 是 多 让 学 生表 达 和倾 汇报产 生怀 疑吗 ? 学生通 过讨论 、 ”
听, 听别人 意见 , 比 自己的意见进 思 考 , 后 明 白了其 中的原 委 。在 对 最 个 验 证 、 论 过程 , 然 最 终 实 验 讨 虽 证 明学 生汇报 是科 学 的 , 这 中问 但
达 和倾 听 中 , 生思 维 的严 密性定 学 能有所 提高。 当然 , 作为 教师 , 自身
在科 学课 上 , 师若 能关 注学 教 科 学研究 的成 功 , 大 科学 奥 重
的思 维发 展而 教 , 为他 们 的幸 福人 思维 严 密性
、
在不 断深 入 的活动 中训 练 秘 、 律 的揭示 无不 与实 验方 案 设 更应该 注重倾听和 指导。 规 计 、实 施 的严 密 性 有 着 密 切 的关
主要 表现 为对 科学 现象 、 结论 不 仅 表达 往 往 反 映 了他 的 内在 思 维 过 这样 一个 插 曲。 师让 学生用 温度 老 知 其 然 , 知其 所 以然 , 透 过 现 程 , 学 生 表 达 的 指 导 , 学 生对 计 测量 一下 身边 能测 量 到的 温度 。 还 能 对 让 象认 识其本 质 。 我们 科学课 要做 的 他人 “ 刺 ” 实 就是 一 个思 维 的 在反 馈 时 , 挑 其 一位 学生 汇 报 的最 高温
现。 思维 的严 密性是 在思考 问题 时
思维深 刻性
思 维 的深 刻 性 指 的 是 通 过 事 物 的表 面 现 象认 识 事 物 的本 质 及 刻 性是 思维 品质 的基 础 , 以促 进 可 思 维 的准确性 、概 括 性和 预见 性 。
系 , 其本质 则是 思 维严 密性 的体 生 的表 达 和 倾 听 ,抓 住 其 中 的缺 究 陷 ,引领 学 生 认识 自身 回答 的不
为思维而教为思维而学读《教会学生思维》一书体会3篇
![为思维而教为思维而学读《教会学生思维》一书体会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c4c76dd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06.png)
为思维而教为思维而学读《教会学生思维》一书体会 (2)为思维而教为思维而学读《教会学生思维》一书体会 (2)精选3篇(一)《教会学生思维》一书的主要观点是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本书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教导学生思维的方法和策略。
首先,书中强调了教师应该成为引导者而不是传授者。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这意味着教师需要提供给学生的是问题和挑战,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书中还介绍了一些促进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教师应该设计课堂活动和任务,鼓励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原则。
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具体的反馈,帮助他们理解思维过程中的错误和问题。
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尝试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思维能力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教师不能仅仅关注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将会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尝试运用启发式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思维而教为思维而学读《教会学生思维》一书体会 (2)精选3篇(二)《教会学生思维》是一本关于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育书籍。
这本书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意识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
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问题,并以更深入的方式思考。
这对他们的学术表现和日常生活都非常有益。
书中提到了一些有用的教学策略,如提问、讨论和启发式辅导。
这些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方法,这些能力在现代社会中尤为重要。
另外,书中还强调了教师的角色和责任。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引导者和榜样。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技巧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85844527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bf.png)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技巧教学技巧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工具。
通过灵活运用教学技巧,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并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本文将探讨几种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技巧。
1. 寓教于乐教师可以利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例如,通过游戏、视频、音乐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参与学习。
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思考和探索知识。
2. 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技巧,它可以帮助学生将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可以利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提问良好的提问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解决问题。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逆向思维或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引导提问,学生能够培养深入思考、分析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4. 推动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能够通过集体智慧的碰撞,思考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并共同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
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和团队合作能力。
5. 多样化评价方式传统的考试评价方法主要注重学生的记忆和应用能力,对于思维能力的发展往往无法完全体现。
因此,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项目作业、小组讨论、口头报告等形式,帮助学生全面展示他们的思维能力。
这样的评价方式能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并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灵活运用教学技巧,我们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并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教案总结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策略
![教师教案总结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38b53eae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66.png)
教师教案总结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教师是起到重要作用的,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引导者。
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促进其全面发展,教师需要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并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与改进。
本文将就教师教案总结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一、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是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首要任务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设定启发性问题、组织讨论、引导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例如,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逻辑关系和修辞手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辨意识。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
二、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思维问题解决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在教案中设置问题解决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科学实验课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复杂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根据相关知识和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解决。
通过让学生自主思考和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因素。
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在文学创作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创作,开展角色扮演和戏剧表演等活动,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创作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创作能力。
四、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机会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学习兴趣,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
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设计和评估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并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安排。
例如,在英语阅读课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难度的阅读材料,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主动学习能力。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是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为学生的思维发展而用——以手持技术应用教学为例
![为学生的思维发展而用——以手持技术应用教学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7e79a2c549649b6649d74714.png)
其次就数学学习活动的特点而言 , 综合建构主
义等观 点 , 学生 的数 学学 习活动应 该 有这些 特 点 , 比 如学生 数学 学 习 的过 程是 建立在 经验 基础 上 的一个
主动构建过程 ; 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充满了观察 、 实
验、 猜想、 验证、 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应该是富有个性 、 体现多样化
1 从数学学 习过程看新技术对 学生思维的
作 用
首先 数学 学 习是一 种特殊 的认 知活 动. 顾 明远
先生主编的《 教育大辞典》 把“ 认知” 解释为“ 在意识 水平上对思想和表象的加工” , 可 以看 出数学学 习 过 程是 学生 主体 对数 学知 识 的认 知 活动过 程.
度较 大 , 图形 当中动 点 和 可观 察数 据过 多. 所 以经过
( 1 )
( 2 ) ( 3 )
完 成下 列课 堂练 习 : 平 行 四边形 的 中点 四边 形是 矩 形 的中点 四边 形是 等腰 梯形 的中点 四边形 是
反复 思考 笔者 直接 给 出 了需要 学 生观 察 、 探 索的 关 键知 识 点 , 引导 学生发现 结论. 2 . 3 . 4 运 用 新知 , 完善 学生 的数 学认知 结构 活动 三 : 探 究 中点 四边形 的形 状 与原 四边形 的
请你结合下列图形, 独立归纳并记录:
学生活动要求 :
( 1 ) 改变 原 四边 形 的一 个 顶 点 位 置 , 利 用 图形
J 4C上BD
G上BD. AC= BD
归纳 :
计算器度量中点 四边形 的一组邻边和原 四边形对角
线长 度 , 你 有 什么 发现 ? ( 2 ) 度 量 中点 四边 形 的一 内角 和原 四边形 的对 角线 夹 角 的大小 , 你 又 有什 么发 现? ( 3 ) 小 组交 流 , 讨论 , 归纳. 设计说明: 由 于这 个 阶段 的 学 生 自主探 索 的难
为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教——浅论在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为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教——浅论在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https://img.taocdn.com/s3/m/f37841272af90242a895e584.png)
、
在 不 断深 入 的 活 动 中训 练 思 维 的 深刻 性
三 、 自主独 立 的 活 动 中培 养 思 维 独创 性 在
缺对 学 生 科 学 思 维 的关 注 , 为 促 进 学 生 的 思 维 发 展 而 要
生 能 否 用 身边 的 器材 将 自己的 指 纹 取 下 来 , 想 到 学 生 没
凭 着 自 己的 生 活 经验 借 助 身边 的 文 具 , 的 甚 至 用 讲 台 有
上 的 粉 笔 ,地 上 的 灰 尘纷 纷 成 功 地 取 下 了 自己 的 指 纹
色彩 斑斓 的 实验 装 置 不是 孩子 们 思 维 独创 性 的 体 现 呢 ?
思 维 的 深 刻 性 指 的 是 通 过 事 物 的 表 面 现 象 认 识 事 物 的本 质 及 事 物 问 的本 质 联 系 的 能 力 。思 维 深 刻性 是 思 维 品 质 的 基 础 , 以促 进 思 维 的准 确 性 、 括 性 和 预 见 可 概
现 代 社 会 强 调 合 作 意 识 , 堂 上 小 组 合 作 的 形 式 似 课 乎 也 已成 为 了 现 代 课 堂 的一 大标 志 , 是 , 们 仍 应 重 但 我 视 对学 生 思 维 独 立性 的 培 养 。的 确 , 个 人 的 成 功 固 然 一 离不开集体 , 离不 开 与 他 人 的 合 作 , 同 样 少 不 了 个 人 但
为 学 生 的 思 维 发 展 而 教
浅论在 科学课 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福 建 省 连城 县 实验 小 学
*
3 6 0 邱 永 富 62 0
教师如何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
![教师如何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9a432449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d5.png)
教师如何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呢?首先,教师要营造一个积极、开放的学习环境。
一个宽松、包容的课堂氛围能够让学生感到自由和安全,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见解,不轻易否定或批评,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不同的看法。
例如,在课堂讨论中,对于学生提出的新奇观点,教师可以给予肯定和鼓励,即使这些观点可能存在一些偏差或不完善之处。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逐渐建立起自信,更愿意积极参与到思维活动中来。
其次,教师要善于提问。
提问是引导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
好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促使他们主动探索和寻求答案。
教师的问题不应只是简单的知识回顾,而应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比如,在教授数学定理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的定理来解决,而不是直接给出定理的证明和应用方法。
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不要急于给出答案或提示,让学生有机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能力。
再者,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单一的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限制他们的思维发展。
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灵活运用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方法。
在案例教学中,通过实际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则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拓宽思维视野。
项目式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一个具体项目的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另外,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和判断的能力。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需要具备这种能力,才能辨别真伪、筛选有用信息。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方法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e0bba9d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63.png)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方法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教学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讨论几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与思维发展。
一、启发性教学法启发性教学法是一种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解决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方法。
通过给予学生一定的问题或挑战,鼓励学生通过推理、分析和实践去寻找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在使用启发性教学法时,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步骤:1. 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欲望。
问题可以是开放性的,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
2. 引导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和思路,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系统的思维模式。
3. 创设情境:通过创设情境,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引导讨论:在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促进彼此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合作。
通过启发性教学法,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自主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导向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方法。
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积极构建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
在问题导向教学法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提出适当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
1. 提出问题: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或情境,鼓励学生通过思考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 探索与发现: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实验、调查、观察等活动,通过观察和实践,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的答案。
3. 总结与归纳:学生在解决问题之后,可以进行总结和归纳,将所学知识与问题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思维模式。
通过问题导向教学法,学生能够在自主的思考和探索中获取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而教
![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而教](https://img.taocdn.com/s3/m/8724372b192e45361066f508.png)
匪
亘亘
6O
鍪
这个 过 程 中 , 生 的思 维 深 刻性 和 学 对 客 观 事 物 的 敏锐 性 得 到 进 一 步
的滋 养 。 二 、 相 互 表 达 和 倾 听 中 提 升 在
思 维严 密性
三 、 解 决具 体 问题 的情 境 中 在
锻 炼 思 维 灵 活 性 思 维 灵 活 性 是 创 新 思 维 的必
间的训 练 , 生大 多会提 出相应 的、 学
生 : 铁 越 靠 两 端磁 性 越 强 . 磁 越 靠 中间磁性 越 弱。
师 : 果 在 这 句 话 的 前 面 再 加 如
篇 文 章 , 文 章 中他 写 到 : 看 在 我
到水壶开了 , 兴得手舞足蹈 ; 高 瓦 对 性 , 至没 有研究价 值 , 甚 经过长 时
为 发 展 学 生 的 能 促 进 学 生 思 维 的 准 确
性 、 括 性 和 概
生 : 铁 的 两 端 吸 得 多 , 间 磁 中
吸 得 比较 少 。
生: 这根 磁铁 越 靠 两边 越 吸得
预 见 性 , 学 使
生 对 科 学 现
多 , 靠 中 间越 吸 得 少 , 此 您 感 越 因
特 看 到水 壶开 了 , 静 地 坐在 一边 静 思 考 , 后 他造 出 了一 台改 写 人类 最 历 史 的蒸 汽机 。从这 个 叙述 中 , 我 们 不 难感 受 到学 会 思考 、 发展 思 维
对 一 个 人 的 重 要 性 。 小 学 生 的 思
上 “ 能” 词 , 就 更科 学 了 , 可 一 那 因
其 本 质 。 在 教
学初 始 , 应该 就 创设 问题情 景 ,
中间部分 较弱 。 师 : 种 吸 引 力 我 们 称 它 为 磁 这
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9386e237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d9.png)
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对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发展创造力,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拓展视野,提高思维能力。
本文将探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并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是促进其思维发展的重要一环。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有深度和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而不仅仅局限于机械性的记忆和应试答题。
例如,在教授数学知识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道有趣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思维去解决。
这样的做法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信息进行鉴别、评估和分析的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和判断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例如,在进行阅读课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让学生分析文本的结构、作者的观点和逻辑,从而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辩论课等活动,让学生就特定的话题展开讨论和辩论,锻炼他们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的能力。
三、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是推动思维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开放性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和提出自己的想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例如,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各种材料和方式进行创作,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创意思维训练的活动,如头脑风暴、反转思维等,帮助他们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四、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让他们在学习中能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鼓励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评价上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权,鼓励他们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提高他们的学习参与度和思维质量。
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12dca02f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de.png)
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当今社会,思维能力被认为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成为了一项关键任务。
本文将探讨教师在课堂中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一、创建积极的学习环境首先,教师应该创建积极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应该充满鼓励和尊重,让学生感到自信和安全。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开放式的讨论和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质疑、尊重不同的观点等方式来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二、运用启发式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启发式问题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
它们具有挑战性、开放性和启发性,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独立思考。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运用启发式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他们展开思维的探索。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升。
三、培养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指对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探究和分析的思维方式。
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不同来源的材料、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辩论、教授相关的逻辑和推理方法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通过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分析,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
四、开展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合作解决问题、探究知识的学习方式。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需要共同思考、交流和合作,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可以组织讨论、小组项目和角色扮演等形式的合作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分享思考,并从中学会倾听、尊重和合作的能力。
五、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情况,并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教师可以采用不同形式的评价方式,如口头表达、写作、展示、实践等,来评估学生的思维发展。
通过及时、准确地评价,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不断提升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教——浅论在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浙江省上虞市谢桥小学倪华东二十一世纪是经济的时代、知识的时代、高科技的时代,与之适应的人才应该拥有睿智的头脑,缜密的思维。
科学课就是一门发展学生思维的学科,如果在科学课上,我们能充分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边动手边动脑,在培养他们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定能使学生思维在深刻性、严密性、批判性等方面有较大的发展,为他们的幸福人生奠下坚实的基础。
一天,我无意中在杂志上看到了这样一则小故事:在一个外国实验室里,导师问自己的学生:“白天,你在干什么?”学生回答道:“做实验。
”导师又问:“那你晚上在干什么?”学生不好意思地回答道:“做实验。
”他的导师听到这儿,勃然大怒:“那你还有什么时间来思考?”……不知这事例是真是假,但我们不难感受到学会思考、发展思维对一个人成材的重要性。
思维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思维力是孩子智力活动的核心,也是智力结构的核心,要让孩子更聪明、更胜人一筹,我们就应从小就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我们若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就可以更快地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林崇德教授在他的“纵向研究”中发现,同是三年级的学生,经训练后,有86.7%的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达到逻辑思维的较高水平,而未经训练的学生要在五年级才有75%的学生达到相应水平。
新课程改革从两年前就开始了。
在今年下半年,我国广大地区的孩子们也都开始接触到了《科学》这门新的课程,科学课的开设正为孩子思维的发展起到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也为学生有高效的思维提升提供了可能性。
因为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皮亚杰描述的“具体运演阶段”和“形式运演阶段”,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度时期,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一般依据具体的形象及亲身的操作,而我们的科学课就为孩子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因为科学课的最大特点就是活动多,可让学生有大量的具体形象感知及亲身操作的机会。
《科学》的确是一门让学生在大量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科学素养的学科。
就拿三上年级的科学教材来说,一共有144个活动,但需清楚的是活动只是科学探究的外在形式,而其中内隐着的科学思维才是它的灵魂,没有思维的探究,学生最多只能是一个忠实的观看者和记录者,是不可能有重大的发现和认识。
课标提到“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从这些行为动词中我们不难看出科学课堂上的各个活动蕴涵着极大的思维成分。
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探究强调动手做(h an ds-on),但更强调动脑筋(minds-on)”。
科学探究的重点之一就是“通过探究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鼓励儿童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
“动手—动脑”(h an ds-on and minds-on)是美国及许多西方国家小学科学教育的基本教学思想。
它是认知理论在科学教学中的体现。
美国的布莱笛曼在一个由全美科学基金会赞助的大型研究项目中,通过近15年对全美近1000个小学课堂及13000名学生长期的考察,得出以下结论:“如果应用实验性科学教学方法,教师可期望学生在科学过程技能及创造力方面有实质性的提高;在感知觉、逻辑推理、科学知识和数学知识方面有中等程度的进步……”《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也指出“探究”不但要有“科学的过程”,还要求学生在进行科学论证和批判性思维时能将过程和科学知识相结合。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就要善于把握课堂的每一个细节,为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教,为他们的幸福人生奠基!一、在不断深入的活动中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指的是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及事物间的本质联系的能力。
思维深刻性是思维品质的基础。
可以促进思维的准确性、概括性和预见性,主要表现为对科学现象、结论能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能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
我们科学课要做的也就是和学生一起经历一个从事物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
因此在不断深化的学习活动中定能助长学生对客观事物现象的深刻、敏锐的触角。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路培琦老师在《摆》一课中让学生花20分钟的时间做一个15次/10秒的摆,这是一个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也是思维有浅入深的过程。
能否做成功一个15次/10秒的摆,绝不是路老师的终极目标,提出这样的一个活动要求,目的在于引起了学生对自己做摆过程的关注,关注做摆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关注做摆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方法,关注自己在做摆过程中的思维过程,当把摆做成功的时候不就是对摆本质了解的时候吗?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正是对学生思维深刻性的极好训练吗?又例如在上《磁铁的磁性》这一课时,在课中有位教师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景:……师:昨天,老师在玩磁铁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请大家仔细观察,并想想老师在为什么而感到奇怪?(师说着将一根条形磁铁平放到一堆回形针上,然后拿了起来,水平呈现在学生眼前)生1:磁铁能吸住许多回形针。
生2:有的地方吸得多,有的地方吸得少。
师:你能再说得具体点吗?生2:磁铁的两端吸得多,中间吸得比较少。
生3:为这根磁铁越靠两边越吸得多,越靠中间越吸得少而感到奇怪。
师:你的回答不但科学,而且具体,真有科学家的风范。
那么,同学们,看着这个现象,你想到了什么?生4:磁铁两端的吸引力较强,中间部分较弱。
师:这种吸引力我们称它为磁性。
生5:磁铁越靠两端磁性越强,越靠中间磁性越弱。
师:如果在这句话的前面再加上“可能”一词,那就更科学了,因为这是我们猜想的,还没有经过实验验证。
现在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这个假设吗?……在这个演示实验中,教师大可直接阐述这种现象,继而直接提问为什么;或者先直接抛出假设,再让学生想方设法证明假设。
教师并没有为了“磁铁越靠两端磁性越强,越靠中间磁性越弱”这一科学结论而直奔中心,而是将实验作为一种生活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充分感知,并随着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思维伴随着观察一步步走向深入,逐渐认识到事物现象后面的本质,经历了“现象——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促使学生思维深刻性,对客观事物的敏锐性得到进一步的滋养。
二、在相互表达和倾听中提升思维严密性科学研究的成功,重大科学奥秘、规律的揭示无不与实验方案设计、实施的严密性有着密切的关系,究其本质则是思维严密性的体现。
思维的严密性是在思考问题时能考虑到涉及实验的各个方面。
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生的表达往往反映了他的内在思维过程,对学生表达的指导,让学生对他人表达的“挑刺”其实就是一个思维的锻炼过程,一种科学思维方法的学习。
在我们的科学课堂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涉及到自变量、应变量、控制变量方面的一些实验,在这些实验中学生甚至老师最难把握的便是控制变量范围的确定,因为在通常情况下控制变量往往涉及到很多方面,稍有不慎,便会遗漏,致使实验失败。
然而这也为我们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提供了一个机会,其中一大策略就是多让学生表达和倾听,听别人意见,对比自己,进行反思,进而提出更富严密性的方案,在不断的交流中吸取他人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并在整个过程中懂得科学的严谨性,明白一项实验的成功须考虑各个方面,甚至是你想不到的方面,在这样的长久的表达和倾听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定能有所提高。
当然作为教师自身更应该注重倾听和指导了。
在科学课上,教师若能关注学生的表达和倾听,抓住其中的缺陷,引领学生认识自身回答的不足,则对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培养也能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有一位老师在执教《温度和温度计》这一课时曾有过这样一个插曲。
老师让学生用温度计测量一下身边能测量到的温度。
结果在反馈时,一位学生汇报的最高温度为39℃,老师敏锐地认识到了这其中存在的问题,因为当时身边没有其他的材料,最高温度也就是人的体温,到底是学生在谎报还是确实如此呢?教师问学生是怎么测量的,学生就演示了一遍,原来他是用双手搓温度计的方式使温度上升到了39℃,学生的汇报显然是真实的。
但教师却并未就此而罢休,反而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刚才为什么会对他的汇报产生怀疑吗?”学生通过讨论、思考,最后明白了这其中的原委。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虽然参加的是一个验证的过程,讨论的过程,虽然最终实验证明学生汇报是科学的,但这中间教师的行为真的是一种“多虑”吗?学生所收获的只是一个人的体温在正常情况下只有37℃这样一个常识吗?若教师不从心底关注学生的表达,又怎能发现这其中的“不科学”,发现这其中蕴涵着的教育资源呢?所以,在科学课的交流中,我们也应像语文老师那样关注学生的表达,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并在表达和倾听中让学生思维严密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做到三思而后行。
三、在反思和质疑中增强思维批判性记得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我怀疑权威,所以我遭到了报应,自己也成为了权威。
有人把批判性思维列为未来社会公民必具的五大技能之一。
在《美国学校教学课程与评价标准》中指出“在课堂中应该形成一种氛围,以批判思维为教育的中心”。
思维的批判性主要表现为思维能依据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及时变化,从而能适应各种不同的情况,这需要有准确的判断和自我批判的态度。
表现在学习中就是学生能指对所学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和价值进行个人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作出合理决策。
增强学生思维批判性的的最关键一点就是要向权威发起挑战,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教师。
比如在《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当有学生指着那从溶液中烧出来的白色粉末状物体说是盐时,老师往往用先在水中加盐再烧的方式验证前一次实验中得到的白色粉末状物体是盐。
这样的验证真的可以说明这是盐吗?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若在此时能问一句“你凭什么知道这就是盐?白色的物体只有盐吗?”从而引导学生向书本挑战,向自身批判。
“一节没结论的科学课恰恰是一堂最具科学的课”。
在“平面镜成像”的活动中,教材上明确指出物与像等大。
可以说这是科学真理,是不容质疑的科学真理,然而在注重证据的科学课堂上有学生却质问老师:物与像的等距是怎么测出来的?这让所有的同学和老师傻了眼。
接下去老师该怎么做呢?是一锤定音式的逼学生记住结论还是鼓励学生想办法去证明,将这原已成为真理的定论变成悬而未决的猜想?我想从为学生一生发展的眼光来看的话,选择后者远比选择前者的意义来得深,来得广。
著名的“姆潘巴”实验,就是热水比冷水先结冰的现象。
从1963年“发现”这一结论至今已差不多有42年的历史,可几乎所有看到过这一论断的人都相信了,但在去年11月起,在上海向明中学科技名师黄曾新的指导下,上海市的3名女中学生——向明中学的庾顺禧、叶莎莎和上海中学的董佳雯,开始研究姆潘巴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