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一、教学目标产业布局理论是产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学习了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发展及研究对象后要进一步了解它的影响因素,从而对产业布局理论的知识了解更完善,在调查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状况时有依据。
二、教学重点在本节中共分为五个部分,由于在这些因素中社会经济因素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最突出的因素,因此在本节课中我们就将就此部分做重点的阐述。
、三、教学方法本着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原则,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途径,培养学生用正确的经济理论和思想来提高学生分析现实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工作的开展(一)导入;产业布局受客观因素的制约,有着其特有的规律,任何事物都要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有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两方面。
那么今天我们就谈谈这些因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二)主要内容:1、地理位置因素:这是影响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就沿海和内陆的发展我们就可以明白这一因素的重要性。
(1)对第一产业布局的重要影响农业受光、热、水土等条件的严格制约农业受当地运输条件及相应的市场供求制约(2)对第二、三产业布局的直接影响产业≠能源基地、矿产和其他原料地产业==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地第三产业例如:郑州:“中国铁路心脏”之称,中原地区最大城市。
它拥有6区5市1县,其中两个国家级开发区、一个国家级新区、一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由于郑州属中原地带土壤肥沃加之过去重农抑商的思想,使得那里成为了多次建都之地,拥有这方面历史文化的影响再加上这里便利的交通,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2、自然因素:自然条件:未被利用以及被利用的自然环境。
自然资源: 自然条件中被人利用的部分。
(1)自然资源对第一产业的决定性因素土地、气候、水、生物共同综合作用(2)自然资源对第二、三产业布局的间接影响通过第一产业发挥作用第二产业:采掘、重型机械,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食品工业。
产业布局影响因素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一、产业布局理论的概念产业布局理论是一门研究产业空间分布规律的学问。
产业布局理论研究产业地域分布的影响因素、基本规律、演进过程和产业布局的原则、模式、政策等问题,为人们干预产业的地理空间分布、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供理论依据。
产业布局理论伴随着经济学各个分支学科的产生而发展,它融合了国际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
二、影响产业布局的传统因素(以电子金融产业为例)(一)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影响金融产业的运营成本。
为了降低成本,可以将销售与维护部门设在销售所在地,将研发中心设在名牌大学周围。
或者电子金融机构的总部都集中到一条街上,技术人员之间偶然的、非正式的交流,往往可以带来灵感,从而带来商务赢利模式的重要突破。
(二)社会因素1.人口因素包括人口构成、人口数量、人口分布和密度、人口增长、人口素质、人口迁移等。
电子金融产业发展需要高科技人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较高。
它需要吸收高校毕业的优秀IT 人才和金融专业人才参与,最好是硕士、博士。
我国培养了大量的IT初级人才,却缺少高端人才,即管理、技术都精通的人才。
据某国外网站观点,我国IT 人才的算法设计能力远远强于印度和美国。
但是,我国高智商的专业人才却只能给外国公司打工,实在是我国人力资本的损失。
我国要在人才管理方面鼓励高科技人员创业,容忍失败,只有真正的企业管理实践,才能避免“纸上谈兵”式地培养管理人才。
而培养优秀的民营企业是我国解决管理人才缺乏问题的基本途径。
2.社会历史因素主要包括历史上已经形成的社会基础、管理体制、国家宏观调控法律政策、国内外政治条件、国防、文化等因素。
它们是超经济的,也是独立于自然地理环境之外的因素。
政府通过政治、经济、法律的手段对产业进行干预和宏观调控,对产业布局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由于就业需要,我国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无形中给电子金融产业发展增加了活力。
但是,电子金融产业的实力还是要靠大企业。
产业布局
2011-1-1
7
二、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经济因素 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
(二)市场因子 1.市场位置。以最短路线、最少时间、最低成本进入 1.市场位置。 市场位置 市场,可增强市场竞争力。 2.市场规模。 2.市场规模。即商品或服务的容量。产业发展与市场 市场规模 规模密切相关,规模大则利销,反之则商品滞销。 3.市场结构。 3.市场结构。不同市场结构有不同竞争环境,需针对 市场结构 其特征采取不同经营策略,对布局有重要影响。 4.市场成熟度。发达的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 4.市场成熟度。发达的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对产业 市场成熟度 布局有重要影响。 布局有重要影响。
2011-1-1
16
四、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一)研究背景 克里斯泰勒1933年出版《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区》。书 中试图说明城镇为什么存在?决定城镇发展的因素等问题。 基本假设: 基本假设:有一匀质平原,资源、人口密度均匀,运 输费用不变,消费者偏好相同。厂商定位原则仅考虑需求 界限、市场范围(市场的地理限制,超出该限制,消费者 宁愿光顾其它较近市场)。 依商品市场地理分布范围,形成若干大小不同“中心 地”。
2011-1-1
9
第二节 产业布局的理论基础
一、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1、研究背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仍是一个封建割据农业 研究背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 世纪末至19世纪初 国,英、法等国却已走上工业化道路。 法等国却已走上工业化道路。 德国农场主通过与英法贸易,发现土地在工业化中的价值, 德国农场主通过与英法贸易,发现土地在工业化中的价值,大量购 买土地,扩大生产规模,德国农业开始向商品化过渡。 买土地,扩大生产规模,德国农业开始向商品化过渡。 为研究德国农业经营模式和产业化问题,杜能潜心经营农庄十载, 为研究德国农业经营模式和产业化问题,杜能潜心经营农庄十载, 收集详细资料,1826年撰写《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收集详细资料,1826年撰写《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简称 年撰写 《孤立国》)。 孤立国》
产业经济学:原理及案例(第五版)课件第4章
一、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三)科技因素
❖ 科学技术决定自然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影响
产业布局。
❖ 科学技术决定着产业结构,进而影响产业布局。 ❖ 科学技术决定着交通运输方式,进而影响产业布局。
23
一、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四)社会政治因素
❖ 人口因素 ❖ 历史基础 ❖ 国家的政策、法律和宏观调控 ❖ 国内、国际政治环境
工业先集中于少数点,即增长极。随着经济发 展及工业点的增多,点与点之间由于经济联系 的加强,必然会建设各种形式的交通通信线路 使之相联系,这一线路即为轴。点轴贯通就形 成了点轴系统。
17
三、产业布局理论多样化发展
(三)网络开发理论
❖点轴系统比较完善的地区,进一步开发就可
以构造现代区域的空间结构并形成网络开发 理论。
7
一、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
(二)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 配置模式:以城市为中心, 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 业、林业、轮作式农业、 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 畜牧业的同心圆结构。
➢ 结论——随着离市场距离
增加,土地利用由耕作地
向畜牧地、荒地过渡;集
约程度逐步降低;谷物比
重逐步减少,休闲地随之
增加。
图1 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
要是通过第一产业发挥作用。
❖自然因素对第三产业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对旅游业
的作用上。
21
一、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二)经济因素
❖ 区域分工对产业布局具有决定性作用 ❖ 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 生产要素的禀赋不同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 市场、价格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 基础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 集聚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五)地理位置因素
(最新整理)产业布局与集群
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3. 中心地理论——克里斯泰勒 中心地等级序列:在某一区域内,城镇作为“中 心地”向周围地区提供商品和服务。中心地的规模和 级别与其服务半径呈正比,与其数量呈反比。规模大、 级别高的中心地还含有多个较其低级的中心地。
16 2021/7/26
中心地理论又称“中心地学说”。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时, 探索最优化城镇体系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产生于20世纪 30年代初西欧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是1933年由德国地理学 家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首先使用的。
五人。
35
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4.波特的“钻石”模型以及竞争优势理论 波特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钻石模型”的 构架主要有四个基本因素构成:
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二)产业布局区位理论的发展——近代区位 理论
近代产业区位理论已经从对工业区位进行探讨 发展为对贸易区位、城市区位进行探讨,将研究对 象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和城市,将研究 目标从追求生产成本、运输费用最低转向追求市场 最优。
12 2021/7/26
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9 2021/7/26
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2.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其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区位,将生产吸引到 生产费用最小的地点。其中区位因子包括劳动力费用、运输 费用、地租等等。该理论假定所分析的对象是一个孤立的国 家或特定的地区,对工业区位只探讨其经济因素,运输费用 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其理论核心是工业布局主要受到运费、 劳动力费用和聚集力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运费是起决定 性作用的因素,工业部门生产成本的地区差别主要是运费造 成的。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二、现代视角下的影响因素
(一)知识经济:提高了产业区位选择的灵活性 与传统产业不同,高科技产业对于交通、自然
资源、土地等要素条件的要求已经弱化,导致其选 址(尤其是制造环节)有更高的灵活度。发达国家 的许多高科技企业的研发中心搬到上海、北京等地 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第二节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二)经济全球化: ◆ 资源要素的全球化配置:广东的电厂 ◆ 区域经济嵌入到国际产业分工中 (三)新区位因素
技术创新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政策法规与行 政绩效,优美的生态环境气中的粉尘颗 粒和含量有较高要求。
第二节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一、传统视角下的影响因素
(一)自然因素 自然条件与自然 资源,如:煤炭 产业的布局。
第二节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一、传统视角下的影响因素
(二)经济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需要怎样的产业? 2.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需求结构决定了产业结构 3.资本的供给:能够发展怎样的产业?
第二节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三)社会因素 1.经济区位:发挥比较优势的产业 2.人口结构:劳动密集型产业 3.社会历史因素:杭州的旅游产业
第二节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四)技术因素:技术进步影响布局的灵活性 1.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 如:羽毛球拍产业从英国到美国 2.加工技术:苹果手机代工产业 3.运输技术:扩展了区域分工的范围 4.与技术相关的生产要素供给等因素
产业布局
1.市场机制 2.计划机制
5.2 产业布局调整
一、产业布局调整的必要性 产业布局调整的原因 1.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2.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
二、产业布局调整的主要原则 1.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国家干预为补充 2.以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 3.政府必须实行适当的倾斜政策 4.适时调整
2.地理区位学派 (1)代表人物:克里斯塔勒,《德国南部的中心 地》(1933) (2)“中心区位”理论内容: 第一、中心地模式假定条件:
第二、中心地不同等级划分的依据及其排列规律
第三、中心地模式体现了六边形销售服务区的经济 合理性。
第四、中心地体系不同形成机制下的结构形态。
(三)产业布局区位理论的多样化发展
5.3 产业布局的理论基础
一、区域分工理论 (一)古典经济学派的分工与贸易理论
1.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
(二)现代经济学派的区域分工与贸易理论 1. 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 2. 现代区域分工与贸易理论的发展
• 技术差距理论 •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第一阶段:创新产品阶段,产品是技术密集型的; 第二阶段:定型产品生产阶段,产品由技术密集 型转为资本密集型; 第三阶段:定型产品发展阶段,产品由资本密集 型转向劳动密集型; 第四阶段:标准化产品阶段。 3.”中心——外围”理论
产业布局趋势分析
产业布局趋势分析产业布局趋势分析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迅速进步,产业布局趋势也在不断变化。
产业布局趋势主要是指各国和地区在发展经济和拓展产业时的倾向和发展方向。
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产业布局趋势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一、宏观层面的产业布局趋势1. 产业转型升级在全球范围内,由于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传统产业正在逐渐淘汰,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进行产业转型升级。
他们将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绿色环保产业等具有较高附加值和较低资源消耗的新兴产业。
这种产业布局趋势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
2. 区域经济一体化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增加,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了产业布局的重要趋势。
各国通过扩大经贸合作、打通物流通道、降低贸易壁垒等方式,形成了各种自由贸易区、经济合作组织和经济联盟。
这种一体化产业布局趋势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市场的扩大程度,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发展。
3. 产业集聚效应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产业开始向特定地区集聚。
这种产业布局趋势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市场规模等方面的优势。
例如,硅谷作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聚集了许多高科技企业和科技人才;中国的珠三角地区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国际公司和劳动力。
产业集聚效应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微观层面的产业布局趋势1. 技术创新和人工智能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技术创新和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了产业布局的重要驱动力。
各国和企业纷纷加大对科研和技术创新的投入,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比如无人驾驶汽车、智能家居、机器人等。
这种微观层面的产业布局趋势对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了产业布局的重要方向。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一、产业布局影响因素识别从区位理论、区域比较优势理论、区域产业组织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理论、产业转移理论等相关理论出发,结合对我国产业布局及变化的动态考察,识别区域产业布局及战略性调整影响因素。
重点从区域的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体制因素和路径依赖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识别。
1.自然因素。
根据工业区位论和区域比较优势理论,影响产业布局的区位自然因素主要包括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禀赋等先天因素。
自然资源禀赋就是指某个地区适宜发展某类产业的自然资源丰度及组合优势。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是生产的前提条件,也是产业布局的重要依据。
在工业化初期,产业布局必将优先考虑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禀赋有优势的地方。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禀赋对产业布局的影响,正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弱化。
2.社会经济因素。
根据现代区位理论、区域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增长理论,影响产业布局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经济位势、人力资源禀赋、基础设施条件、市场因子及生态因素、政治军事因素等。
其中经济位势是一种综合性质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指由于集聚、辐射、增长能量强大的核心经济区或大城市或同等增长能量的经济区或城市的存在,某一特定地区或城市与这些地区或城市之间,必然形成一定的能量落差,或呈现此消彼长的博弈关系,或呈现协调互动的互补关系,对区域产业布局影响很大。
3.体制因素。
资源禀赋只是区域产业集聚发展的基本条件,但是,各种资源怎样结合在一起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增长,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却取决于区域的资源配置能力。
资源配置能力主要由经济体制、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企业的组织水平和产业结构等构成。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乃至政治体制的改革趋向深入,体制创新已经成为一项地区间产业竞争的关键增长要素。
4.科技因素。
科技是影响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产业布局形成与变动的推动力。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科技革命导致产业革命,从而决定着产业布局。
在一定时期内,地区技术资源禀赋的差异影响地区的产业布局。
产业经济学 第十二章 产业布局与集群
间
规
律
均衡布局或者说东部沿海地区的集中布局。
第三节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1、区位因素
地理位置 经济区位 政治区位
3、社会经济因素
历史基础 市场条件 战略政策 价格与税收 国内外政治环境
2、自然因素
地形地貌 气候条件 河流水系 自然资源
4、人口因素
生产者角度 消费者角度
5、科技因素
技术进步 技术革新 新科技要素
战略区位论:认为企业区位决策过程涉及不同的企 业行为主体,包括竞争对手、政府、工会等。因此,企 业在区位选择过程中会受到不同行为主体的影响。
新经济地理区位论:包括地理学界的“新经济地理 学”和经济学界的“新经济地理学”,前者强调制度、文 化、关系网络和历史演化等非经济要素对产业布局的 影响。而经济学界的“新经济地理学”主要强调内生集 聚效应对产业区位的影响。
——古斯特.勒施
目录
01 PART
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理论发展
02 PART
第二节 产业布局的指向性、原 则与规律及战略
03 PART
第三节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04 PART
第四节 中国产业空间布局与成 因机制
05 PART
第五节 产业集群
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理论发展
1、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古典区位论 新古典区位论 现代工业区位论
市场指向性:产品不易保存、难以运输或成品运输费用 占整个生产成本较大份额的特点。同时,该类产业需要靠近 市场来就近获取市场信息,随时掌握市场变化等。这类产业 通常是为当地消费者服务业的产业,如食品、生鲜、饮料、 家具以及第三产业等,一般都集中分布在城市生活区周围。
资金技术指向性:高度依赖资本和技术投入,其主要特 点是基建生产投资大、技术设备庞大、工艺复杂等。资金技 术指向型产业主要包括冶金工业、通信设备制造业、石油化 工、重型机械工业、汽车制造业、电力工业等基础和重工业。
区域产业布局
产业组织优化
产业组织优化是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的 重要途径,通过优化产业组织可以提 高产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产业组织优化包括企业组织结构和产 业组织形式两个方面。企业组织结构 方面,可以通过企业并购、重组等方 式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组织结构的 优化;产业组织形式方面,可以通过 发展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联盟等方式 实现产业组织的优化和升级。
混合型产业布局
将集中型和分散型产业布局相结合,以实现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类型
01
资源导向型产业布局
根据地区资源优势,发展相关产 业,如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
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业。
03
技术导向型产业布局
在科技研发和人才聚集地区,发 展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
生物医药等。
02
市场导向型产业布局
根据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在靠 近市场的地区发展相关产业,如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合理的产业布局可以推动地区间的产 业转移和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产业布局的演变历程
农业时代
以自然经济为主导,产业布局主 要受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影响 ,呈现分散、自然的特点。
工业时代
以大规模生产和销售为主导,产 业布局开始向城市和工业区集中 ,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聚和产业 链条。
信息时代
以高科技和创新为主导,产业布 局呈现多元化、网络化和全球化 的特点,创新成为产业布局的核 心要素。
02
CATALOGUE
区域产业布局的原则与影响因素
原则
市场导向原则
产业发展应遵循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 效益。
10.4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知识溢出效应: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有利于促 进知识、创意等思想的快速传播,进而使企业 更容易接受到行业最新的技术、市场等方面的 信息。
外部 规模 不经 济与 产业 分散 布局
交通拥堵 高生活成本 环境压力大
三、外在因素与产业布局
政策法规 地方政府行政效率 基础设施硬件水平 技术创新环境 生态环境
4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一、运输成本与产业布局
制造业布局与运输成本关联度较大,服务业关联度 较低。运输成本与制造业总体布局呈钟形关系。
产业空间 集中程度
运输成本
• 水泥、木材加 工、制糖等
原料地 指向性
• 零售业、易腐 食品加工、休 闲产业
消费地 指向性
• 服装等劳动密 集型产业、高
端服务业等
劳动力 指向性
燃料动 力指向
性
• 有色金属冶炼、 合成橡胶
二、外部经济与产业布局
外部规模经济与产业集中布局
劳动力市场 专业化投入 知场优势:当较多同类企业在某个地区 从事经济活动时,企业获得劳动力要素的成本 会相应降低;
专业化投入优势:集中布局有利于扩大中间投 入产品与专业化服务的市场容量,从而可以发 挥中间投入品或专业化服务生产的规模经济效 应,降低企业的投入成本;
产业布局理论与影响因素课件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通过引导企业在不同地区间 的合理布局,可以实现区域 经济的均衡发展,缩小地区 间差距。
地方财政收入增加
企业的集聚和发展为地方政 府带来更多的税收收入,支 持地方公共设施建设和经济 发展。
就业机会创造
企业布局有助于创造更多的 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收 入水平,促进社会稳定与繁 荣。
04 产业布局优化建议
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技术创新与扩散
企业间的地理接近有利于知识 、技术和信息的传播,促进技 术创新和扩散。
市场拓展
企业布局有助于开拓更广阔的 市场,促进产业规模的扩大。
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பைடு நூலகம்
企业间的合作与资源共享有助 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
产业协同发展。
企业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合理的企业布局有助于推动 区域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发 展,提升区域经济的整体竞 争力。
详细描述
在产业布局中,应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同时,应将生态理念融入产业发展中,促 进产业与生态的融合。通过推广清洁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治理等措施,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 谐共生。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总结词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因素。
文化传统与价值观
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产品的偏好和消费习惯,从而影响相 关产业的布局。
教育水平
地区教育水平决定了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进而影响产业布局和产 业升级。高教育水平的地区更能吸引高技术产业的布局。
03 产业布局与企业发展
企业选址考虑因素
市场需求
企业选址时应考虑目标市场的位置,以便更 有效地满足客户需求。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一、产业布局影响因素识别从区位理论、区域比较优势理论、区域产业组织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理论、产业转移理论等相关理论出发,结合对我国产业布局及变化的动态考察,识别区域产业布局及战略性调整影响因素。
重点从区域的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体制因素和路径依赖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识别。
1.自然因素。
根据工业区位论和区域比较优势理论,影响产业布局的区位自然因素主要包括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禀赋等先天因素。
自然资源禀赋就是指某个地区适宜发展某类产业的自然资源丰度及组合优势。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是生产的前提条件,也是产业布局的重要依据。
在工业化初期,产业布局必将优先考虑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禀赋有优势的地方。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禀赋对产业布局的影响,正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弱化。
2.社会经济因素。
根据现代区位理论、区域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增长理论,影响产业布局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经济位势、人力资源禀赋、基础设施条件、市场因子及生态因素、政治军事因素等。
其中经济位势是一种综合性质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指由于集聚、辐射、增长能量强大的核心经济区或大城市或同等增长能量的经济区或城市的存在,某一特定地区或城市与这些地区或城市之间,必然形成一定的能量落差,或呈现此消彼长的博弈关系,或呈现协调互动的互补关系,对区域产业布局影响很大。
3.体制因素。
资源禀赋只是区域产业集聚发展的基本条件,但是,各种资源怎样结合在一起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增长,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却取决于区域的资源配置能力。
资源配置能力主要由经济体制、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企业的组织水平和产业结构等构成。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乃至政治体制的改革趋向深入,体制创新已经成为一项地区间产业竞争的关键增长要素。
4.科技因素。
科技是影响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产业布局形成与变动的推动力。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科技革命导致产业革命,从而决定着产业布局。
在一定时期内,地区技术资源禀赋的差异影响地区的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理论与影响因素》
(1)市场学派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 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在竞 争中,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市场划分与市场网络合理结构安排。
(2)研究市场划分的主要理论有谢费尔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费 特尔的贸易区边界区位理论,帕兰德的市场竞争区位理论,罗斯 特朗的盈利边界理论,以及吉的自由进人理论等。其中,空间相 互作用理论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
• 增长极理论
• 点轴理论
• 地理性二元经济理论
5、其他相关理论 (1)区域联合理论
• 主要包括区域相互依赖理论和地域分工与贸易理论。
• 随着世界经济集团化和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区域联合 理论越来越成为研究产业布局理论时所必须关注的主 要理论
(2)地域分工与贸易理论
• 地域分工与贸易理论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为适应自由贸易的需要而产生的经济学说。
(3)研究市场网络合理结构安排的理论主要有克里斯塔勒的中心 地理论和廖什的区位经济学。
3、成本一市场学派理论
(1)成本一市场学派是在成本学派与市场学派的基础上 形成的。这一学派建立了一般均衡理论,而且探讨了区 域产业布局与总体产业布局问题。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 人物有艾萨德、俄林、弗农等。
(2)艾萨德是区域科学的创始人,试图建立一般区位理 论。
(一)地理位置对第一产业布局的重要影响
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受到光、热、水、土等条件的严 格限制。
• 在地球上,处于什么样的地理位置,就决定了该地区第 一产业的发展方向。同时,农业生产也受当地运输条件 以及相应的市场供求制约。
• 地理位置反映地区多种生产条件,地理位置的优越与否, 即表现在这些方面的差异。
• 按东、中、西三大地带序列分阶段、有重点、求效益地展开布局, 总体上实施了“非均衡布局战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一、产业布局影响因素识别从区位理论、区域比较优势理论、区域产业组织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理论、产业转移理论等相关理论出发,结合对我国产业布局及变化的动态考察,识别区域产业布局及战略性调整影响因素。
重点从区域的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体制因素和路径依赖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识别。
1.自然因素。
根据工业区位论和区域比较优势理论,影响产业布局的区位自然因素主要包括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禀赋等先天因素。
自然资源禀赋就是指某个地区适宜发展某类产业的自然资源丰度及组合优势。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是生产的前提条件,也是产业布局的重要依据。
在工业化初期,产业布局必将优先考虑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禀赋有优势的地方。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禀赋对产业布局的影响,正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弱化。
2.社会经济因素。
根据现代区位理论、区域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增长理论,影响产业布局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经济位势、人力资源禀赋、基础设施条件、市场因子及生态因素、政治军事因素等。
其中经济位势是一种综合性质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指由于集聚、辐射、增长能量强大的核心经济区或大城市或同等增长能量的经济区或城市的存在,某一特定地区或城市与这些地区或城市之间,必然形成一定的能量落差,或呈现此消彼长的博弈关系,或呈现协调互动的互补关系,对区域产业布局影响很大。
3.体制因素。
资源禀赋只是区域产业集聚发展的基本条件,但是,各种资源怎样结合在一起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增长,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却取决于区域的资源配置能力。
资源配置能力主要由经济体制、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企业的组织水平和产业结构等构成。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乃至政治体制的改革趋向深入,体制创新已经成为一项地区间产业竞争的关键增长要素。
4.科技因素。
科技是影响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产业布局形成与变动的推动力。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科技革命导致产业革命,从而决定着产业布局。
在一定时期内,地区技术资源禀赋的差异影响地区的产业布局。
一是科技水平决定自然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
二是科技进步和科技革命影响地区产业结构,从而推动产业布局调整。
三是科技进步和科技革命改变生产工具、交通工具和交通方式,使得产业的人力资源指向和运输指向发生变动,从而推动产业布局发生变动。
5.路径依赖。
历史继承性是产业布局的基本特征,历史上形成的产业基础始终是新的产业布局的出发点,产生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
在产业布局中,这种“惯性”最初来源于工业区位论中所论述的集聚因子。
正是这种路径依赖性的存在,使得一个地区一旦符合规律地选择了某个产业,无论以后它所具有的区位因素是否更具有比较优势,发展该种产业是否更有效率,都很难从这种最初的选择中摆脱出来。
产业布局战略性调整的目的,就是要打破已经无效率的路径依赖,并营造新的集聚因子,进行制度创新,创造新的有效率的路径依赖,从而形成新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五类因素交互作用,决定了既定区域产业布局或既定产业区域布局的最初形成和动态变化。
其中区域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构成影响区域产业布局的区位因素,是产业布局形成与变动的原始决定因素,产业的最初布局必然要考虑这些区位因素,尤其是关键的区位因素。
之后随着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区位因素不断发生变化,必然影响产业布局的变动。
体制因素是影响产业布局形成与变动的外在因素,通过经济手段或行政手段,巩固或打破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以达到产业布局调整的目的。
各因素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
如资源禀赋及配置格局的变化,必然要求交通条件和交通格局的适应性调整,并共同引致产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交通方式或工具的革命式改进,对某一地区或城市的经济位势会产生较大影响。
另外,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影响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调整的各个因素,将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二、产业布局影响因素的阶段性特征前面选择确定了影响产业布局及调整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在工业化的不同时期、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对于不同产业类型,其作用和地位是动态变化的。
具体到我国和河北省,上个世纪以来,产业布局是在体制变革中形成的,因此这些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在不同体制和社会形态下,其作用和地位也是动态变化的。
中国和河北省社会形态、政治经济体制变革的过程,同时又是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产业布局在这两个过程的交织中形成和演进,因此,对河北产业布局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具有阶段性,把上述两个过程结合一起,从一般规律到具体实践。
伴随着工业化从工业化前期(农业社会)、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世界产业发展一般要经历“农业→轻工业→重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这样一个发展轨迹。
在不同时期或阶段,影响产业布局的决定性因素和重要因素不同,产业布局趋向也呈现阶段性特征(见表1)。
在这个过程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从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科技进步始终是产业布局演进的决定性力量或主导力量,它通过对自然、经济等原始性和基础性产业布局影响因素的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产业布局及变动方向。
表1影响因素作用和产业布局的阶段性特征示意表工业化阶段及特征三、河北产业布局及发展重心转移的影响因素动态分析河北省地处华北平原的北部,兼跨内蒙古高原,西北部为山区、丘陵和高原,内环京津两大都市,东临渤海,中部和东南部为广阔的华北平原,处在由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山西四省二市和内蒙中部地区共同组成环渤海经济区,具有三黑(铁、煤、石油)、三白(棉、麦、盐)传统自然资源优势,以及环绕首都的特殊地理区位和优越交通区位,决定了以钢铁、建材、石化、医药、食品、纺织等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及为其提供装备、动力支撑的机械、电力等工业产业最初空间布局的形成和演进。
河北省作为中国的一个省区,其产业布局的阶段性特征和阶段性影响因素,受中国工业化进程和体制变革进程的双重影响(表2)。
在新中国建立以前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时期,战乱不断,民不聊生,中国基本上处于农业社会阶段,工业尚处于萌芽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工业化才开始启动。
因此,建国以来的这一历史时期,应该作为产业布局影响因素历史追溯的重点时期。
按照经济体制变革过程,建国以来基本可划分为四个阶段:计划经济时期,从“一五”到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的80年代;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的90年代;市场经济时期,进入21世纪以来。
表2我国工业化进程阶段示意表时期20世纪中叶以前50~70年代末80年代90年代初中期90年代末以来工业化阶段农业阶段工业化准备阶段工业化初级阶段工业化中期准备阶段工业化中期起飞阶段体制特征殖民地半殖民地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市场经济产业特征农业主导重工业主导轻工业主导基础产业主导重化工主导在体制变革过程中,按照工业化进程,建国以来又基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工业化准备阶段,也即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工业化初级阶段,也即我国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的上个世纪80年代;工业化中期准备阶段,也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上个世纪90年代;工业化中期起飞阶段,也即上个世纪末以来的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制度并日趋完善的时期。
体制变革阶段基本上与工业化推进阶段划分相吻合,受体制的影响,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产业布局影响因素发挥的作用不同,产业布局取向也不同,具有鲜明的阶段特征和时代特征(表3)。
1.河北省山前产业带初步形成阶段影响因素分析。
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工业化准备阶段,由于新中国是建立在一片废墟上的,面临着主要形势和矛盾是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并进行军事威胁。
为尽快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并保证国家安全,必须从发展重工业启动工业化,这是当时的产业政策导向。
为保证极其有限的国家财力用到新中国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地方,实行了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
在产业选择及布局中,一切项目建设与选址,地方政府及企业没有多少决策权,都要遵循国家计划,因此起决定作用的是政治体制和经济管理体制因素。
由于这种项目选择决策是在前苏联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框架下进行的,基本遵循了产业布局的一般客观规律,因此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禀赋等资源性产业必须依赖的自然因素受到了应有的重视,使具有农业、矿产资源和地理区位综合优势的河北省资源性重工业和轻工业得以快速发展,在可以方便地获得西北部山区矿产资源、水资源和东南部平原农业资源、劳动力资源的双向支撑、交通便利的燕山、太行山前京秦、京广沿线,以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唐山、秦皇岛等城市为增长极,形成一条传统产业隆起带。
由于受当时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政治军事因素在产业布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河北省平原特色产业区孵化成长阶段影响因素分析。
在我国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过渡时期的工业化初级阶段,改革开放使中国打开了国门,国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对提高消费水平提出了现实需求,长期失衡的产业结构,与人民消费需求形成矛盾,不得不补轻工业发展课。
体制创新打破了以乡镇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发展的桎梏,投资小、见效快的轻工业项目成为民营经济和港澳台商的投资热点,具有地缘、人缘优势的南方沿海省份走在了改革开放的前列,抢占了发展家电、日化、轻纺等消费品工业的先机。
河北省没有工业基础和矿产资源优势的东部黑龙港地区,穷则思变,伴随着山前城市轻纺工业由于机制不活而日渐衰落,依靠历史传统和一批不安分的能人,催育起诸如高阳纺织、安平丝网、清河羊绒、辛集皮毛等一批县域特色产业和乡镇块状经济,并呈现企业扎堆现象,形成集聚因子,使河北省平原特色产业区孵化壮大。
在这个短缺经济时代,山前重化工业在全国轻纺工业发展的带动下,产业规模也进一步扩张。
在这个过程中,面临短缺,商品只要能生产出来,就能卖得出去,资源禀赋不再是先决条件,体制创新成为重要的生产力,是产业布局变化的决定因素。
进入商品经济时代,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科技创新的重要性逐渐显现,成为第一生产力。
同时,交通运输优势不仅使生产所需原材料和生产出的商品方便地集散,扩大特色产业市场范围,而且方便信息汇集与交流,因此成为产业布局的重要影响因素。
3.河北省内向型主导产业布局初步形成阶段影响因素分析。
在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的起飞准备阶段,工业消费品由短缺阶段进入后短缺阶段,不仅轻工业生产所需的先进生产设备和生产线大量依赖进口(重复引进),所需原材料(技术含量较高的原材料)也大量依赖进口,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瓶颈显现。
河北省国有经济为主体的电力、钢铁、建材、石化等基础产业和交通、通讯、电网等基础设施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得以快速发展和建设完善,同时在市场需求的吸引下,个体私营经济也开始涉足煤炭、钢铁、建材等基础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