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纲要的撰写与呈现
小学数学教案写法大纲

小学数学教案写法大纲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小学数学相关知识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掌握数学知识点,能够灵活运用
2. 难点: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
1. 示范法:通过示范解题,让学生了解解题思路
2.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共同解决数学问题
3. 情景教学法:通过情景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引入一个数学问题或实际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本节课的知识点,讲解解题方法和技巧
3. 练习: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拓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拓展数学思维
5. 总结:归纳当天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
五、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3. 测验考试:组织小测验或考试,检测学生的学习成绩
六、教学资料
1. 教材:准备教科书和相关资料
2. 工具:准备教具和实验器材
3. 板书:设计清晰的板书内容,便于学生理解
七、教学反思
1. 总结当天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和不足
2. 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大纲范本,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况可以做出适当的调整和修改。
祝您教学顺利!。
五年级数学上册课程纲要

五年级数学上册《课程纲要》课程名称:小学数学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学习材料: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上册设计者:黄艳红课时数:60课时学情、学材及资源背景分析:通过四年的数学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了解了生活中的数学。
在本学期五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将继续探索数学中的奥秘,逐步形成稳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
共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算法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能选择出较符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本册教材各单元都是对上册教材所学习的知识的提升与加强。
因此在学习中重视原有知识及生活经验,在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活动中学习、复习内容,解决实际问题,并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体验,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训练。
在学习中,将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应用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索的实践。
在探索活动中获得成功、能力增强等良好体验,从而逐步增进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1.简易天平(教学“简易方程”时使用)。
2.硬纸板做的几何图形(1)用硬纸板做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用于教学多边形的面积。
(2)用硬纸板做的各种常见几何图形。
作为教学综合应用活动“铺一铺”的学具使用。
3.骰子教学可能性时使用的教、学具,可以购买,也可以自制。
4. 转盘教学可能性时使用的教、学具。
课程目标:1.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4.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表示位置的方法,并会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位置。
5.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大纲范本(最新)

数学教学大纲范本(最新)数学教学大纲范本以下是一个数学教学大纲的范本,供参考:一、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基础知识:数学基础知识的介绍,包括数、代数、几何、三角、微积分等。
2.数学分析:包括函数、极限、连续、导数、微积分等。
3.线性代数:包括矩阵、向量、线性方程组等。
4.概率统计:包括概率、期望、方差、协方差等。
5.离散数学:包括集合、函数、图论等。
6.数学建模:包括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建模方法等。
7.数学应用:包括数学在物理、化学、生物、经济等领域的实际应用。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掌握数学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掌握数学分析的方法。
3.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掌握数学建模的方法。
4.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5.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1.课堂讲解:通过讲解数学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思维模式。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分析的方法。
3.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建模的方法。
4.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5.教师指导:通过教师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
四、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主要包括:1.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2.作业:通过学生的作业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3.测验:通过学生的测验成绩,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4.期末考试:通过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北师版数学教学大纲北师版数学教学大纲是指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指导中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文件。
该大纲共分为15个部分,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建议、课程评价等。
北师版数学教学大纲在课程目标上,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课程内容上,注重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强调数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注重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课程实施建议上,强调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课程评价上,强调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
如何编制数学学科课程纲要

4. 一份设计优良并被有效使用的《课程纲要》,能够引 导和规范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是一种投入少收效大的保证课 程质量的措施。希望老师们尝试制定,通过实施检验成效。
学科课程规划是学校对一门学科在某一学段的总 体设想,是国家课程校本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如何编制学科课程纲要
市中区教研中心 王成君
学科课程规划是学校对一门学科在某一学段的总 体设想,是国家课程校本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学科课程标准
一
各学期学科纲要
致
性
单元或课时教案
一、何为学科《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是学科教师依据学科课程标 准、学材、校情、学情编制的、体现学科各 种课程元素的计划大纲 ,它是以大纲或提纲 的形式一致性回答“目标、内容、实施、评 价”四个基本问题,是一种规定时间内的课 程计划。简言之,把一个学期或模块的学科 课程规划称之为课程纲要。
目标是课程的起点,也是课程的终点,是课程 的灵魂,应与内容、实施、评价保持一致性。制定 目标的依据是对课程标准的分解以及对学生的研究, 以及对学材和其他现有资源的分析。
如何将内容标准具体化为学习目标?
专家决定的内容标准 剖析关键词 添加限制条件 明确表现程度
教师决定的学习目标
目标叙写技术
面对一个教学知识点,要实现多样化的课程目标, 必须应用目标陈述技术。针对某个知识点的学习结果, 是一种行为性目标,而行为性目标的叙写通常采用以 下结构化的文字要求,即: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 条件+行为结果。
二、编制《课程纲要》的意义
• 有利于教师的思考从“一节课”走向“一门课 程”
一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纲要汇报

一、背景分析
本册教材的认识图形(二)、20以内的退位减 法、10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都是一年级上册知识的扩展,其余内容是学生 第一次接触。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法 和减法口算是本册的重点和难点,所涉及的计算内 容是整个小学阶段加减法计算教学的核心,是迅速 和准确计算多位数加减法的必要前提,更是解决生 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强调 优法的计算。
二、课程目标
1.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百以内数的 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具体情境中,能进行简 单的估算。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各单位之 间的进率。 2. 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 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会探索给 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 3. 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 的数据处理方法。 4. 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 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 的作用。
三、课程内容与实施
三、课程内容与实施
三、课程内容与实施
三、课程内容与实施
四、课程评价
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1.注重对平时作业的评价,以电信平台以及微信的形 式和家长进行沟通,加大表扬的力度,利用多种表 扬形式和家长共同对孩子进行鼓励。 2.结合平时学生的各项表现,进行学生自评和互评, 教师与家长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给每位学生做出有 效及时准确的综合评定。 3.每节课、每单元教学内容完成后及时进行知识检 测与补差;按时进行周清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期中、期末进行综合知识检测评价。
四、课程评价
4.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成绩=课堂表现+作业表现+数学实践活动表现 (+口算比赛成绩 根据上课听讲、参加数学活动、思考问题和主动发言的情 况分为四个等级:优、良、中、差。 课堂好的表现:坐姿端正,认真听讲,积极举手,积极发 言,声音洪亮,认真聆听,不做小动作,不小声说话。 作业表现:作业按时完成,保质保量。作业要干净,工整, 认真。
高中数学课程纲要

一、引言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根据高中数学课程的特点和要求,提出一份高中数学课程纲要,旨在明确课程目标、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为高中数学教育提供指导和参考。
二、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形成严谨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观念。
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和数学建模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和数学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论证和思辨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和数学思想能力。
二、课程内容根据高中数学学科的基本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课程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函数与方程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和三角方程数列与数学归纳法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递归数列和通项公式数学归纳法和递归关系式几何图形与空间几何平面几何和尺规作图立体几何和体积计算三角学和解析几何概率与统计随机事件和随机变量概率计算和统计分析抽样调查和数据处理数学思维与数学应用数学建模和实际问题数学证明和推理方法数学思维和数学创新三、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以下是常用的教学方法:表示法教学:通过图示、符号和数学符号等方式表达数学概念和数学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探究学习:通过提问和问题引导,让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和数学原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讨论和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提供直观的图像和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解决问题和应用思维: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应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和数学思想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四、评估方式在评估方面,应采用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情况和能力。
五上数学学科课程纲要

五上数学学科课程纲要一、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性质和运算规律,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课程内容1. 数与代数(1)整数:认识整数,比较大小,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运算及应用。
(2)分数:认识分数,比较大小,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运算及应用。
(3)小数:认识小数,比较大小,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运算及应用。
(4)四则运算:掌握四则运算的顺序,解决实际问题。
(5)比例与百分数:认识比例,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认识百分数,掌握百分数的计算及应用。
(6)方程与不等式:认识方程,解一元一次方程,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2. 几何与图形(1)点、线、面、体:认识点、线、面、体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角与三角形:认识角的概念,比较角的大小,角的分类;认识三角形,掌握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四边形:认识四边形,掌握四边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4)圆:认识圆,掌握圆的性质,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5)图形的运动:认识平移、旋转、对称等图形的运动,解决实际问题。
3. 统计与概率(1)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示: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用表格、条形图、折线图等方式表示数据。
(2)数据的中心趋势:计算数据的平均值、中位数、众数等中心趋势。
(3)概率初步:认识概率的概念,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实践性教学: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有趣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程纲要

数学(四年级上册)课程纲要课程名称:数学课程类型:必修教材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适用年级:小学四年级课时:60课时课程背景从四年级开始,学生进入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的学习,应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训练.我们在教学时要重视学生的原有知识及生活经验,以数学活动为主线呈现学习、复习内容,常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并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体验。
同时我们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以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完成对大数的认识,感受和体会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
2.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认识直线、射线、角、垂线、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知识迁移,掌握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运用相关计算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具体的情景中,经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产生过程,能看懂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初步形成数据分析观念。
5.通过小组交流和教师引导,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和数学学习兴趣。
课程内容课程实施1.通过分享学期《课程纲要》,认识《课程纲要》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学期中尝试对照学期《课程纲要》进行自我评价,逐步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
2.在练习课和复习课的学习中,积极完成课前小研究等前置性作业,学会带着问题在学习小组内发言,尝试通过合作和交流学习新知。
3.除了教科书,生活中也有着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要经常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利用已有经验促进对新知的学习。
4.课堂上积极思考,充分利用数学学具进行动手操活动,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从原理上理解数学概念,感悟数学思想。
5.学会思考数学知识间的前后联系,认真梳理前三年整数的认识和相关计算,形成新的知识结构,通过知识迁移去学习新知。
校本课程纲要范例

生活数学》校本课程实施纲要课程名称:《生活数学》课程类型:学科拓展类(必修)课程资源:选编开发人:全体数学教师学习对象:一至六年级学生学习时间:每周一课时(共30课时)一、课程背景:我校共有学生242人,9个教学班。
总体来看学生比较纯朴、可爱。
多数学生比较喜欢上数学课,学习热情比较高,比较善于动脑筋,课堂比较活跃。
但不足之处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一方面优秀学生存在“吃不饱”现象,仅凭在学校里学的知识和点滴思维拓展方面的知识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时间一长探究欲望被冲淡;另一方面学困生存在“吃不消”的现象,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个别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基础十分差,不愿思考问题,依赖性强,“破罐子破摔”,任凭老师想尽一切办法为他们“开小灶”,收效却甚微。
因此造成两极分化依然存在。
2、部分学生数学学习习惯较差。
如:口算因追求快或粗心,做完作业或答完卷子不会认真检查。
3、个别家长不重视学习。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部分学生家长对孩子娇生惯养,不够重视孩子的学习,孩子在学习上稍稍吃一点苦头,家长便起负面影响,给孩子的心里造成学不学无所谓。
4、知识方面的不足。
低年级体现在部分学生对口算的方法掌握不扎实,口算速度很慢;计算是学习数学的基础,部分中年级学生缺乏计算的技巧,有些学生甚至连一些书本上基本的简算技巧都不能很好地掌握,致使计算速度很慢,连带其他方面的知识也不能很好地掌握;高年级学生则体现在知识运用不够灵活,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等。
正因以上问题,导致部分学生数学成绩不理想,学校及班级的数学成绩合格率很难达到100%。
基于以上原因,我校决定开发与实施《生活数学》校本课程,旨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加大力度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数学素能,全面提高我校数学教学质量。
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1、加深和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
2、实践和应用课堂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基本而又简单的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课程纲要介绍

小学数学《课程纲要》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根据殷校长要求,假期中我们数学组综合各备课组梳理的数学课程进行了对比和整理。
下面就由我来向大家汇报交流。
一、课程目标:学段目标第一学段(1-3年级)知识技能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
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
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发展数感。
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第二学段(4-6年级)知识技能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分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掌握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解简单方程的方法。
2.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图形的简单运动,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3.历数据的收集.理和分析的过程,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经整掌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掌握简单的计算等可能性的方法。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程纲要

(二)实施手段
1.运用“导学议练”课堂教学模式组织教学,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2.用教材教,做教材“再开发”的智者。
遵循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心理特点,科学、合理整合教学内容,灵活处理教学,进行再创造,提高学习效率。
3.结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形成初步的代数思想。
用符号表示数和数量关系是学生有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转变的开端,应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把用字母表示数这一抽象问题具体化,引导学生在操作、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字母表示的数的实际含义,突出数学化过程,发展符号意识。在探究运算律的活动中经历“猜想——举例——验证”的研究过程,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
4.把握课程内容,在数学活动中加深对知识本质的理解。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组织探索性学习活动,在体验过程中促进学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与内化,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
5.开展有效操作活动,促进思维的提升。
在新知的生长点和思维的发散处开展适量、适度的操作活动,使操作、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有机结合,形成正确的表象,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揭示知识的数学本质。
本册教材中数与代数领域有7个单元,包括用计算器、字母表示数、运算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减法和小数的乘除法,占全册大部分内容;图形与几何领域有认识多边形和观察物体;统计与概率领域学习平均数和分段统计,也只有1个单元,这是运用统计量进行数据分析的开始,为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打下基础;两个独立的综合与实践,在系统地调查活动中,获得初步的用数学方法研究问题的经验,培养应用意识和数据分析观念。全册教学重点是理解小数四则运算的算理,能正确进行运算;学习的难点是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小数乘除法的算理。
学生现状分析: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提纲:本纲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编写:一、课程目标二、课程内容三、课程实施四、课程依据正文:一、课程目标依据《课标》总体目标、4—6年级学段目标,通过我们四年级组内几位数学老师的研讨,制定本学期课程目标如下:1、数与代数(1)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本单元是在三年级下册学习“元、角、分和小数”的基础上,扩展对小数的认识,把小数和分数初步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并能比较小数的大小;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小数乘法”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经历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五单元“小数除法”本单元包括小数除法、积(商)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内容。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了解在生活中有时需要求积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培养估计意识;初步了解循环小数;会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第七单元“认识方程”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了解可以用字母表示数;能根据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通过游戏活动,了解等式性质,并能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能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空间与图形(1)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通过动手操作,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不稳定性及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画以上三种图形的高;通过对三角形分类,了解各类三角形特点;通过操作,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会运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一些简单的图案。
(2)第四单元“观察物体”通过实际观察,使学生体会到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画面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拍摄的相应照片的先后顺序;观察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物体,能画出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形状。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学期全册《课程纲要》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学期的《课程纲要》学校名称大隗镇中心小学课程类型必修课程设计教师三年级数学组适用年级三年级总课时 63课时左右设计日期2016.8.22一、课标、学材、学情及其它学习资源的分析课程标准相关陈述:数的运算方面,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倍的初步认识。
常见的量方面,能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空间与图形方面,在本册中学生将认识简单的平面图形,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实践活动方面在本册中,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本期一方面应继续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把各个知识点真正落实到位,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回忆、自主整理、合作交流等方式,发展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努力提高学习质量。
从学习内容看:本期教材主要包括九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和一个总复习单元,其中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的重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册教材安排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在空间和图形方面,安排了四边形的认识;在量的计算方面,安排了长度单位千米、质量单位吨以及时间单位分、秒。
此外,教材还安排了"数学广角"和一个数学实践活动。
从学生方面看:多数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技巧,具备初步了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
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尚缺少主动与同学交流的习惯。
二、课程目标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计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程纲要》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课程纲要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设计教师:日期:适用年级:五年级上册数学一、课程目标:1.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
2.能在具体情境中用字母表示数与常见的数量关系,了解等式的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3.在具体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正整数)表示位置。
4.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并能=用公式洁具简单的实际问题,5.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时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的随机现场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肯能性大小做出确定确定性描述,并能进行交流。
6.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模型思想,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养成认真写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二、课程内容三、课程实施(一)小数乘除法1.淡化小数乘、除法意义的教学2.结合“十进制”的计量单位,帮助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
3.重视计算法则的概括总结(二)简易方程1.重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数学2.以等式的基本性质为解方程的基本依据3.突显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的优势4.加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适当分散难点。
(三)图形与几何1.运用转化的思想,根据图形间的内在联系推导面积公式。
2.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渗透估测意识、策略。
(四)可能性通过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经历形成新的观念、理解新的知识的过程。
(五)解决问题使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例,初步体会解决实际问题所涉及的一些思想方法,同时感受这种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数学课程纲要

数学课程纲要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为了更好地教授数学知识,以下是一份数学课程纲要,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技能和应用。
一、课程简介数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将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和应用,并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程目标1. 建立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2. 掌握基本概念和技能:学习数学的基本概念、公式和计算方法,包括代数、几何、统计学等内容。
3. 发展数学应用能力: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 代数- 数的性质和运算- 代数式及其运算- 方程与不等式- 函数与图像2. 几何- 几何基本概念- 平面几何的性质与运算- 空间几何的性质与运算- 图形的变换3. 数据与统计- 统计调查与数据收集-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概率与统计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的概念和原理。
2. 实践操作:通过解题和实验,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拓展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五、评估方法1. 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能力等。
2. 平时作业:通过布置书面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3. 测试考试:定期进行考试,测试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应用能力。
六、教材和参考书目1. 教材:根据课程内容编写的教材,包括教学大纲、课本、习题集等。
2. 参考书目:为了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推荐一些相关的参考书目,供学生自主学习。
七、课程实施计划1. 每周授课时间和内容安排。
2. 课程进度和重点安排。
以上是针对数学课程的纲要,通过合理的教学安排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希望学生能够在数学课程中培养出良好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技能,学生能够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将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纲要》的撰写与呈现
实践与理论都表明,教师从写“教案”、“教学进度表”到撰写“课程纲要”是提高教师课程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因此,郑州市教育局要求各中小学教师,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制定本学科的《课程纲要》,并作为道德课堂诊断交流活动检查的必备内容之一,为了帮助各单位能够更好地制定《课程纲要》,特推荐本文供大家参考。
一、《课程纲要》及其意义
(一)何为《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是指以纲要的形式呈现某门课程的各种课程元素。
从广义来说,大到国家课程方案,小到教师写的教案或活动计划,都是课程纲要。
狭义来讲,课程纲要是包含各种课程元素的某门学程的大纲或计划书。
这里,主要取其狭义,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或指南和相关教材撰写的某学期某门课程(包括校本课程)的纲要。
《课程纲要》与教案、教学进度表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完整地体现了课程元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教案往往着重关注内容与方法,教学进度表主要包括教学时间与内容安排,都没有完整地体现课程的基本元素。
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在新学期开学前一周必须上交一份任教学科在本学期的《课程纲要》,并在教研组内进行交流、分享与同行评议。
在新学期的第一次上课时,与学生分享《课程纲要》,让学生知道本学期本学科的课程教学计划。
(二)《课程纲要》的意义
教师撰写《课程纲要》,必须考虑到课程的目标、相应的课时、学生背景分析、课程组织、实施的条件、学生评价以及各方面的总体协调等情况。
正因为《课程纲要》的撰写要涉及到这些方面,因此《课程纲要》的撰写对教师、学生以及学校而言就有多重意义。
1.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实施的课程目标与内容
教师撰写《课程纲要》实际上也就是对将要实施的教学进行了整体设计。
实践中,教师常常会犯这样一种错误,那就是非常清楚每个章节的知识点,但也往往忽略了各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及课程的目标,从而失去了对任教学科的总体把握。
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易使教师忽略了学科的本质特征和目的所在。
在撰写本学期的课程纲要时,教师必须厘清本学期的课程在本课程中的地位与价值,明确本学期的课程内容与课程整体的逻辑关系,明确知识点与课程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有利于教师把握课程的整体。
反过来,在把握学科知识整体轮廓的基础上,教师更清晰单个知识点的作用与意义。
2.有利于教师审视满足课程实施的所有条件
教学进度表往往只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很少考虑教学实施所需的条件。
《课程纲要》是一种规划,也是一种对教学实施的预期,必须充分地包纳了各种实施条件,如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学仪器与其他资源、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学方式设计,以及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等。
这些条件是教学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必须在《课程纲要》中加以明确。
教师在编制课程纲要时就是对教学所需要的各种条件的审视。
如果说,教师撰写课程纲要只涉及到教师个体对教学条件的审视,那么教研组对《课程纲要》的集体审议就是一种共同体的行动。
《课程纲要》审议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评估课程纲要实施的可行性,并把审议的结果反馈给相关教师。
这样一种个体和共同体共同进行的审议活动有助于教师进一步反思教学实施的合理性,有利于教师正视教学条件的现状。
3.有利于学生明确所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内容框架
课程纲要不仅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同样也是指导学生学习的蓝本。
对于学生来说,课程纲要描述了学习的目的地,画出了学习线路图,并且提供了学习的基本要求,因此,课程纲要也有利于学生明确本学期的课程教学安排,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把握学习内容的逻辑框架,进而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
我们要求教师在每一学期的第一堂课就与学生分享《课程纲要》,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
内容,并安排好自己的学习。
实践表明,这样一种做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进而提高课程学习方面的成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有利于学校开展课程审议与管理
由于长期以来课程意识的淡薄,学校的课程管理工作比较薄弱,基本上只局限于教学进度管理——教师填写、上交教学进度表,而这种进度表往往只被当作一种用以积累的资料。
在这种情况下,课程管理实际上变成了教学进度管理,课程管理被严重窄化。
课程纲要要求教师对本学期的课程教学进行全面的设计,而课程纲要确定过程中的集体审议程序保证了课程的全部元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都被纳入学校课程管理范畴之中。
教研组和教师个体在课程纲要审议中的主体作用使得课程纲要的确定成为教师自己的事,有助于成功地避免课程管理的形式化、行政化的倾向。
综上所述,《课程纲要》的撰写不但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它不但是一种手段也是目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对于老教师或新教师,花一些时间来撰写《课程纲要》是很有裨益的。
二、如何撰写《课程纲要》
实践中,《课程纲要》的撰写具有一定的要求,它必须包括一定的要素,具体要素可参考表1所呈现的一般格式。
为了更好地说明《课程纲要》的撰写,我们不妨从《课程纲要》的构成要素着手。
从表中可看出,组成《课程纲要》的要素包括:
■一般项目:学校名称;课程类型;设计教师;日期;适用年级;课时;学校
■课程元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所需条件:为顺利实施该课程所需要的条件
撰写《课程纲要》的关键环节是处理好四个课程元素。
课程目标是构成课程内涵的第一要素,制定目标的依据是对学生的研究、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以及对教材及其它资源的分析,具体撰写的要求有:必须全面、适当、清晰;一般用4-6点的方式来描述;涉及的目标包括三大领域与确切的认知要求/水平。
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则针对教材的内容及相关的资源,它要求教师从总体上把握教材内容难点、重点等,并要求教师明确所需相关学习资源是否具备。
学习主题/活动安排则需要教师确定教学活动是如何组织、实施的,其要求包括:重点突出,按从易到难排序;明确描述选择的内容与怎样组织这些内容,或安排什么样的活动。
有效性评价应当既包括学的评价,也包括教的评价,教师要确认评价的内容与评价方式或手段。
三、《课程纲要》的呈现:一个案例
为了使教师们更好地理解《课程纲要》的呈现形式,我们以一位数学教师王莲君提供的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学期《课程纲要》作为案例,以供参考。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