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明与西方宗教

合集下载

浅谈基督教与西方文明

浅谈基督教与西方文明

浅谈基督教与西方文明中国语言文学类1003班 1703100311 于慧摘要:基督教两千多年前起源于罗马的巴勒斯坦省,它以耶稣基督的生平、教导、死亡与复活为根基。

本文简单叙述了基督教产生的渊源、基督教的基本信仰,并浅析了基督教对西方文明的主要影响。

关键词:基督教信仰西方文明众所周知,西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直接承继了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而其实它还受到了基督教思想的深刻影响,并且在大多数西方人眼里,基督教对于现代西方文化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古典文化的影响。

因此 ,要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西方文明,大致了解基督教的相关知识对我们来说是很必要的。

国际上,基督教是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新教的统称,这三个教会的信徒都称为基督徒。

在三个教会中,天主教会是原始基督教会的直接延续和继承者,又称罗马公教,也就是普世大公教会。

东正教是在1054年由天主教分离出来的东方教会,也称为东方正教。

而新教则是16世纪宗教改革中脱离天主教而形成的各个宗派,以及从这些宗派中不断分化出来的众多宗派的总称。

基督教最初是从犹太教中发展出来的,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因为屡遭奴役的犹太人在现实世界中得不到幸福和安宁,于是他们就只能在宗教中去寻找安慰。

在犹太教最早的经典《摩西五经》中,犹太人表述了这种基于不幸意识和罪孽意识的宗教思想。

这种罪孽意识使得犹太民族把受苦受难的原因归咎于自己的祖先和族人不敬上帝、不遵行诫命和不遵守法律,从而招致上帝的惩罚。

而这种罪孽意识为基督教准备了精神范围,犹太人的圣教历史是一部充满了罪孽意识的宗教思想,这种沉重的罪孽意识同时也极大地激发起犹太民族的选民意识。

犹太教的圣教历史为基督教准备了一个历史背景,希腊的唯心主义哲学则为基督教提供了一套形而上学的神学思想。

基督教文化的本质精神说到底就是灵魂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就是神秘的唯灵主义。

这种唯灵主义最初以朴素直观的形式表现在希腊民间神秘祭的轮回转世说中,然后在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等人的哲学中得到理论上的提炼和表述,并通过斐洛的“隐喻”神学和普罗提诺德神秘主义最终汇入基督教,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系统的神学体系。

西方宗教建筑及其文化

西方宗教建筑及其文化

西方宗教建筑及其文化建筑是有灵魂的,精神依附于物质之上。

当今很多的建筑忽略了建筑和其思想与精神的关系,研究建筑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西方宗教建筑角度探讨建筑所体现的文化,诠释建筑和精神的完美结合。

西方文明起源于希腊。

希腊的文明渗透着人本主义精神,即神是最完美的人的体现。

“ 希腊是泛神论的国土。

它所有的风景都嵌入……和谐的框架里……每个地方都要求在它美丽的环境里有自己的神。

”古希腊人崇拜神灵,他们认为每个城邦,每个自然现象都受一位神灵支配。

希腊人祀奉各神灵并为之大力兴建神庙,为神灵提供栖息圣地,因而大大小小的神庙遍布古希腊各地。

帕特农神庙是希腊全盛时期建筑与雕刻的主要代表,有“希腊国宝”之称,帕特农神庙是供奉雅典守护神雅典娜的神庙,帕特农神庙之名出于雅典娜的别号“ Parth enon ”转写,意为“处女”,是古希腊文明重要见证之一。

希腊人神同位,正如意大利思想家维柯所说,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古希腊民族对人的重视,把人置放在高于自然与社会的位置上,主张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改造和征服。

帕提农神庙充分体现了古希腊文化的人本精神:把建筑本身看作是人向自然进军,从而征服自然、驾驭自然的一种手段与方法,坐落于郊野,高耸壁立而又傲然独有。

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之一,帕特农神庙是希腊本土最大的多利克柱式庙宇,代表着古希腊多利克柱式的最高成就,而且也是全球公认的多力克柱式的代表。

它集中了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精华,融汇古希腊多利克柱式和爱奥尼亚柱式风格,多利克柱式给人一种刚毅雄伟、坚强有力的男性气质,而爱奥尼亚柱式给人一种轻松活波、自由秀丽的女性气质。

这种外围多利亚柱式,内殿爱奥尼亚柱式的形制,内柔外坚,反映出对人的美,对人的气质和品格的理解和尊重,以人为本,尊崇人体为最美的人本主义精神。

神殿的尺寸其整体结构每个角落接近希腊人喜爱的“黄金分割比”,如:台基的宽比长,柱子的底径比柱中线距,正面水平檐口的高比正面的宽……基本都是4:9,从而使它的构图有条不紊,繁而不乱。

西方文明史——宗教改革

西方文明史——宗教改革

核心内容——“预定论”
1)人在出生之前,上帝就先定了他是 主张: 应该获救,还是应该沉沦,即所谓的 “选民”或“弃民”。“选民”获得上 帝赐予的智慧、享乐和权利,注定会发 财致富;“弃民”却注定贫穷困苦。 2)上帝的先定不因人的行为而改变, 所以祈祷没有意义。 1)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 的作用;
文化因素:
教会自身: 结论:
思考3: 宗教改革运动首先在哪里兴起?为 什么会这样
德国
德国受天主教会压榨最严重 马丁· 路德的个人因素 导火线:天主教会在德国兜售“免罪符”
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
阅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
1.原因
2.标志 3.主张
4.影响 5.实质
1、改革的原因 1)根本原因: 四分五裂的政治格局阻碍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各阶层要求建立统一国家 罗马教廷的政治控制阻挠统一 2)主要原因:经济搜刮影响资本积累 3)直接原因(导火线): 1517年教皇派特使到德国兜售赎罪券 4)主观原因 马丁· 路德立志改革
2)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 也为资产阶级剥削提供依据。
影响:
加尔文宗教改革;
3、主要影响;
1)卡尔文的“先定论”为资产阶级的剥削提供了 理论辩护,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同时又是劳动 人民的精神鸦片; 2)日内瓦建立了共和性质的神权国家体制,卡尔 文思想被奉为指导思想; 3)卡尔文教更好地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 因而,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地区和国家得到广泛传 播,并成为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享利八世宗教改革;
2、时间: 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至尊 法案”,进行宗教改革。
3、内容:
1)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拥有 处理教会事务的最高权力; 2)成立专门机构,对现行教规进行审查, 凡与国家法律抵触的一概废除。

此岸与彼岸——中西宗教文化比较

此岸与彼岸——中西宗教文化比较
爱自己的敌人。
总之一句话,上帝是人的尺度。
一元的基督教上帝观造成了深刻和广泛的后果。人 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 方式都以此为转折点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个西 方社会的自然观、历史观、道德观、文艺观甚至政 治经济制度全盘转型。
三、逍遥与拯救—— 两种不同的宗教体验
身处不同宗教文化的个体在心理和情感等方面有着 不同的体验,这涉及人的内在精神世界。 在强调现世人伦的中国文化当中,不同的宗教信仰 体系都注重人的感性心理和自然生命,追求知性知 天的境界,这种追求乐感的文化与西方的罪感文化
事实上,即便作为严格意义的中国宗教如道教与佛 教,在其教义和信仰形式中也充满了世俗性的内容。 人们为了追求现世的幸福和快乐,可以拜佛求菩萨, 同时也会祭祀祖先鬼神,还可以占卜求签,甚至幻 想通过种种途径羽化成仙…… 这些原本异质的宗教只剩下保佑现世人生的幸福和 安乐的功效,诸如升官发财、延嗣求偶、治病避灾 都可以成为求神拜佛的目的。概括起来恰如梁漱溟 所说的“非宗教的人生”。
2)西方宗教发展
A. 希伯来人大约在公元前1750年创立了一种神教—
—犹太教,它信奉至高无上创造天地万物的超越的
神。 B. 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犹太教涌现了大批 的先知,强化了作为创世主的上帝的观念。犹太人 认为,上帝把他们从埃及的苦难中救了出来,显示
出上帝对他们的爱、眷顾和亲密的关系。同时,作
和贪求世俗欲望的满足和现世人生的幸福。这表现出与 中国文化全然相左的旨趣。 它把人看成灵魂与肉体的结合物,其中灵魂是归属上帝 的,归属于自己的只有肉身。
基督教把痛苦作为“原罪的苦果”,人只有通过体验这
种痛苦,克己禁欲,才能达到回归上帝的得救之途。作 为基督教信仰核心的“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就是这 种牺牲现世追求与上帝同在的宗教精神的最好象征。

西方文明之源-基督教文化初识

西方文明之源-基督教文化初识
--精品--
1、中世纪:英雄史诗和骑士文学、 但丁的《神曲》,都受基督教的影响。
2、15、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莎士 比亚戏剧《一报还一报》重新理解了 基督教《圣经》、弥尔顿《失乐园》、 《复乐园》就直接取材《创世记》, 而班扬的《天路历程》则直接成为基 督教的宣道文学。
--精品--
3、18世纪启蒙时代歌德《浮士德》直接取材 魔鬼与上帝的打赌。 4、19世纪(俄国)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 基的作品,(美国)霍桑《红字》、麦尔维尔 《白鲸》等引用《圣经》原型。 5、20世纪现代派文学更是与基督教有着深刻 的渊源关系。乔伊斯《尤利西斯》、福克纳、 卡夫卡等人的作品都和基督教有着或明或暗的 关系。
--精品-- 耶稣复活(拉斐尔,1517)
源西 方 文 化 的 三 大 来
古希腊文明:以苏 格拉底为代表的对 物的反思
古希伯来文明和 犹太教
古罗马法制传统
科学传品--
二、基督教的形成与发展
1、起源:基督教起源于公元1世纪 的巴勒斯坦,相传为犹太的拿撒勒 人耶稣所创立,在罗马帝国后期流 传于帝国全境,并于4世纪时被定为 帝国国教,从而奠定了它成为西方 世界之主要宗教的基础。
--精品--
2、关 于
耶稣
出生于罗马帝国奥古斯都 时代(前27-公元14年)
传教:30岁时始宣 传上帝的“福音”
有十二门徒
出生地:犹大 伯利恒木匠家庭
母亲:玛利亚 (纯洁受孕)
死亡:被犹大出卖, 钉死在十字架上
复活:受难后 第三天复活
--精品--
3、基督教的形成:
耶稣差遣圣灵降临后,其门徒领受圣 灵,开始传教,并预言耶稣将再次降 临人世,对世界进行审判,建立起 “千年王国”。这样,他们以耶路撒 冷为中心,建立起初期教会,选举耶 稣的第一个门徒彼得为其领袖。

西方文明多元复合物的例子

西方文明多元复合物的例子

西方文明多元复合物的例子
西方文明的多元复合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政治制度多元: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形式各异,包括民主制、共和制、君主立宪制等。

例如,美国是一种联邦共和制度,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度。

2. 宗教信仰多元:西方文明涵盖了多种宗教信仰,包括基督教、天主教、新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这些信仰共同构成了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3. 文化传统多元:西方文明的文化传统非常丰富多样,每个国家都有独特的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

例如,希腊的古典文化、罗马的法律传统、法国的浪漫主义文化等。

4. 科学技术多元:西方文明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并且不同国家之间的科技发展也有多元化。

例如,英国在工业革命中的贡献、德国的工程技术、美国的信息技术等。

总的来说,西方文明是一个多元复合的文明体系,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在政治、宗教、文化和科技等领域都有独特的发展和特点。

九上东西方文明比较表及三大宗教比较表

九上东西方文明比较表及三大宗教比较表
地理环境的差异:大河流域和海洋地区。
大河流域的上古Biblioteka 明比较表大河名称主要流域
(国家名称)
主要文明成果
重要影响
尼罗河
古代埃及
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两河流域
(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
古巴比伦
《汉谟拉比法典》
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两河流域
(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
古代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实质)
东方文明(亚非文明)
西方文明(欧洲文明)
地理位置
大河文明
(大河流域,水源充沛,土地肥沃)
海洋文明
(多山靠海,地势崎岖,岛屿密布,海岸曲折)
代表
经济特色
农业或种植业为主。
工商业发达,海外贸易频繁。
政治特色
专制集权。
奴隶主的民主政治。
特点
中国的文明特点是统一和连续。
不具有连续性。
形成两种文明类型的主要原因
洛阳白马寺
基督教
犹太人反抗罗马帝国的压迫
公元1世纪上半叶
耶稣
信仰救世主耶稣,死后升入天堂
圣诞节、复活节
巴黎圣母院
伊斯兰教
阿拉伯国家盼望建立统一的国家。
7
世纪初
阿拉伯半岛的麦加
开斋节、宰牲节、古尔邦节
麦加清真寺
三大宗教的相同之处
都产生于亚洲;都宣传“忍耐服从”;
都被统治阶级利用,成为控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宗教迅速传播的原因
1.宣扬“平等”,死后升入天堂等教义易于人们接受。
2.统治阶级的扶植和利用。
宗教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促进文明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推动文艺的繁荣;影响建筑风格。

西方宗教文明

西方宗教文明

一、宗教与哲学之异同宗教通常被理解为“人与神的联结”,神后来被解释为“人格神”、“非人格神的灵性存在”或“终极实在”,而“联结”历史上曾被解释为“信仰”,现在也可以理解为“体验”,甚至一定程度上的“理性论证”,如神正论者所做的那样;但是在现代神学的层面,为适应各种经验科学和理性思维所取得的最新成就,传统宗教中的核心概念“神”不再被信仰成为“绝对外在的超越性”或“绝对他在性,’: the absolute otherness,①而是人主体性情感的最高表达,即蒂利希所定义的宗教是“人的终极关怀的表述”the expression of the ultimate concern 所谓“无限性”或“终极性”都是人类思维所赋予其对象的一种极限性的“形容特性” attributes,反映了人类思维的理性逻辑和情感色彩;因此,在对于宗教的核心概念,无论从思维或情感的表述方面看,都与哲学的思维方法论和目的论相关联;这就涉及到了哲学的问题;哲学在西方语境里是被当作“宇宙论或世界观”、“知识论或方法论”及“目的论或人生观”这“三论”的综合,中国人也喜欢将此“三论”概括为“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学问”,因为将“世界观”与“人生观”表达成一种关联性的“学问”,知识论自然也就包含在里面了;当然,用中国文化的传统术语讲“哲学”就是“寻根问底”和“安身立命”的合一;由于西方哲学出现了近代以来的“知识论转向” epistemologicalturn ,哲学自然又被极为概括地总结为“对一切存在的反思”,这自然就包括对宗教的反思;这又从哲学方面涉及到了宗教的问题;因此,无论是讨论宗教或哲学,都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宗教与哲学的关系问题;宗教与哲学的关系可以分成两个方面来讲:一是总括地讲它们之间的异同;一是具体地讲它们在各种文化传统中的具体演变情况.先讲宗教与哲学之异;这种相异的一个最基本方面是其信仰或思考的对象的性质:宗教信仰的对象其性质多有信仰者所想象的成分或特质,甚至多半是幻象或扭曲的想象所致,其中满足了信仰者的主体情感需要,如“义神”或“爱神”所具有的各种超越物理性质的“神迹”和表达伦理信息的“牺牲精神”;宗教所反映的世界基本上是经验世界,只不过其在描述经验世界时加进了许多缺乏或扭曲经验世界真实性的成份,这即是宗教现象中常见到的“颠倒了的世界观”或“幻象的反映”,即将经验世界中的存在者幻想化或神圣化后再用以解释经验世界;这个反映的对象正与科学所反映的对象相等,但科学是真实地反映或实证经验世界中的存在物,所以,宗教与科学在这方面的冲突要大于宗教与哲学之间的冲突;而哲学所反映的世界或其思维的客体是一种逻辑上的宇宙观,即经验世界加可能性世界,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至大无外”的存在者,是一种建构在思辨理性之上的逻辑本体,西哲亚里士多德名之以“反思的思想”,中国哲人则名之以“道”;作为一种思辨客体,与宗教的信仰客体一样,它同样也不同于“科学”的对象一作为实验对象的存在者;“为道日损”和“为学日益”是中国人对哲学与科学之间在对象方面所做的区别,同样也是哲学与宗教在对象上的区别;由于哲学的对象是逻辑的观念,而不是经验的事实,所以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冲突远不像宗教与科学那样明显,甚至也可以说根本没有冲突;中国儒家的经典中庸里有句话很好地解释了哲学与科学并行不悖的观点:“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这里的“大”是作为哲学对象的逻辑宇宙,即“要多大有多大”,“万物”是科学的对象,“道”是哲学的对象,其不同的表现形式是“小德川流”和“大德敦化”,“德”是通假字“得”,表达“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所谓“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管子·心术上因此在“道”的统领下,表现在万物中的“德”和“大德”之“道”就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相比之下,在西哲柏拉图的思想里,宇宙万物的存在被分成“理世界” world of ideas和“经验世界”world of facts两个不同的部分,前者完美,后者拙劣,同样亚里士多德也将科学与哲学分成“形而下学” physics和“形而上学” metaphysics之间的关系,它们也有逻辑上的前后、高低之分;之后西方基督教的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就延续了希腊哲人的这种二分理论,形象讲就是“灵肉二分”,把“神灵”凌驾于“肉身”之上,自然也就把宗教凌驾于科学和哲学之上了;但实际上,哲学的宇宙观是一种超验的抽象概念,它并不直接否定宗教或科学的实在概念的价值,而是从一个永恒的方向引导和激发宗教观念的演变和科学思想的创新;中国传统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应该说很早就避免了类似的冲突或悖论,使中国思想史上没有出现激烈的宗教神学与科学或哲学之间的尖锐对立和冲突;这是宗教与哲学是否能够区别自己不同对象的一个重要方面;哲学这种与宗教和科学对象上的相异性可以在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中找到许多有趣的例证;当然,对于西方宗教核心的上帝概念的解释—如“造物主”creator和“立法者”law-giver ,我们在西方思想发展的历史中也可以发现其所受到的哲学的逻辑观念的影响,如从“物理性质的牺牲”演变为“精神性质的祈祷”,从“先知的启示”变成“因信称义”,从“原罪的洗礼”变为“基督式的自我救赎”等等;宗教与哲学另外一个相异性表现在其不同的方法论上;我们通常说“宗教在于信,哲学在于思”就是针对二者知识论或方法论的特性和意义方面说的;哲学注重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思辨;而宗教强调建立在体验或幻想上的信仰,即哲学重“思辨”,宗教重“信仰”;这种方法论的差异也见于神学家们对宗教的独特认识:即以信仰为主,以思辨为辅,其“‘以信仰为理解的基础’ Faithseeking understanding的精神,从亚力山大的克来蒙Clement of Alexandria提出,经过奥古斯丁Augustine阐释而延续下来成为基督教知识分子的一种主要传统,其意为:基督教知识分子所理解的往往是他们所信仰的东西,其特点是将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引人基督教的信仰传统;到19世纪新加尔文运动兴起之后,其基本精神已定型:即基督教知识分子的责任是以信仰主义的立场来探究知识问题,而不是离开信仰主义的神学传统,即神性的简单性原则或信仰主义的原则来思考一切学术、政治和社会问题;; }t} rtz,一”,’但是,即便有哲学的理性因素,就方法论的意义讲,以信仰为理解的基础,则理解只能限于已经被信仰的客体,那当然就是加深对上帝的理解,其结果可能沦人“迷信”,即“信仰太甚必然窒息理解的主体性”;这是宗教信徒的精神生活中常见的危险;与之相比,哲学则是以“理解为本,以信仰为末”,是先理解了再信仰,其本质是强调人的理性主体意义,其结果可能完全排斥宗教式的信仰,即“理解太甚必然排斥信仰”;因此,从方法论讲,哲学与宗教正好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相异性,甚至是排斥性;这是西方文明中宗教与哲学关系所固有的特征,即权威教父哲学家德尔图良Tertullian所谓的“雅典相异于耶路撒冷一如柏拉图的学院相异于保罗的教堂”;但是,在中华文明体系里,宗教与哲学在方法论上并不是特别地相异,“天人合一”能够将“寻根问底”与“安身立命”综合成一个相融的命题,这与西方宗教“神人相分”和哲学“理世界与物世界相分”的特点确实不同;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侯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在他的思想里,安身立命的基础和前提就是理性,是独立自主的思想,不过中国人认为理解源于‘`L",所谓‘`L之官则思”,‘}L"思”和“立命”即能将理解与信仰合成一个命题;西方人的哲学理性和宗教信仰在方法论上的区分,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完全可以是相容的命题,所以不少西方学者以及追随他们的某些中国学者也都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儒释道三家既可以视为宗教亦可以视为哲学,当然也可以反过来说,它们既非宗教亦非哲学;前者是看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后者只看它们的相异之处;二、"2H”与“天人合一”如果说整个西方文明的传统是一个“2H”统一的传统,即“Hebrew religion"希伯来人的宗教和“Hellenistic philosophy"希腊化时期的哲学,那么,它们的宇宙论都被基督教综合成了一种设计论或机械论的宇宙观;圣经开篇就讲上帝“无中生有”地制造宇宙万物,一如柏拉图哲学将宇宙万物解释成绝对理念的“拙劣仿制品” poorcopies和普罗提洛新柏拉图主义中的“多”对于“一”的绝对依赖性,这样,以上帝或者逻各斯所代表的“宇宙单元”或如莱布尼兹的“前定和谐”,就成了宇宙观的核心和人生观的价值追求,表达了哲学家所理解的生命的全部含义;照罗素的说法,“中世纪神学原是希腊才智的衍生物;旧约中的神是一位权能神,新约里的神也是个慈悲神;但是自亚里士多德,下至加尔文,神学家的神却是有理智力量的神;即偏于政治的“义神”、偏于伦理的“爱神”和偏于哲学的“理神”;可见,在西方哲学的传统中,对于“神”的理解表达的正是“宇宙观与人生观的统一”,自然也表达出“2H"的统一;依我看来,从统一的立场讲,犹太教时期的神可以称为“义神”以“上帝的选民”和“应许之地”所表达的哥们义气的那种神,不够真正宗教求善的涵义,所以斯宾诺莎称其为“神学政治论”一这个新的哲学解释给他自己惹来了杀生之祸,柏拉图思想中的神就是“理念神” the holyidea reflected universally in all poor copies,宇宙万物皆神圣理念之拙劣衍生品,基督教的神是“爱神” universal love:博爱成为三种民众的必然选择和精神追求:那些不为罗马市民法一基督教形成之后才产生了万民法一保护的千百倍于罗马市民的帝国臣民,那些成千上万的处于犹太教之外的“非上帝的选民”,那些属于“一多关系”中的绝大多数在柏拉图的宇宙论中以铜和铁做成的农民和艺人,经院哲学的“理性论证之神”,斯宾诺莎的“宇宙万物自然之神”,康德的“道德自由之神”以及佛洛伊德的“人类心理之神”,这些多元性质的“神”代表了多元和历史发展的宇宙观,同时也反映出相应的人生观,即生命哲学;如果这个观察可以成立,则我们可以概括出神的三个基本特点就足以将“宇宙观与人生观统一”的哲学的奥义揭示出来;这三个特点分别是“造物的上帝” creator ,“制定规律的上帝”law-giver和“救赎人类命运的上帝”savior;这三个特点在“二希”传统中可以解释哲学与宗教在思想上的相互补充关系,同时也很可以与中国哲学的特点相互借鉴和发明;中国学者传统上都喜欢以司马迁的人生哲学为自己学术使命的参照系,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报任安书如果按照范文澜先生的说法,中国文化的传统是一种“史官文化”,即“左史记言,言为尚书;右史记事,事为春秋’’汉书.艺文志,则其哲学即为“春秋大义”,这是中国人生理想成为“义人”的标准,所以,孟子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滕文公上作为中国“义人”或人生哲学典范的“圣人”的标准和前提都是宇宙论的一天,但它却是与人生哲学和谐交融的,所以用不着特别地标志其为“绝对他在”或“超越性的理念”,中国人的宇宙论化生出万物完全是出于善意和生命情感,不是靠神迹和客观规律;所以它的宇宙观与人生观的统一就被顺理成章地解释成为“天人合一”,人的生命的终极意义就自然地包含在宇宙论里,是“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周敦颐通书·志学;但是,我们从柏拉图的“理世界”或基督教的"creator" , "law-giver”和“savior”里面很难找到类似中国天人和谐那种类型的宇宙观与人生观的统一性;在西方哲学的传统中代表人的主体性的生命哲学往往要经过革命性的反叛才能被揭示出来,如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和克尔恺郭尔的“存在主义”,它们必须要将传统世界观中“绝对他在性”的神圣权威解构之后,才能确立人的主体性生命意义;由于西方传统的宇宙论的超越性、客体性和绝对他在性,生命的主体性意义总是被抑制或蔑视的,这就使得强调主体性的思想特别受到推崇,如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康德的“自由意志”以及克尔恺郭尔的“真理就是人的主体性” truth is subjectivity,不过,可悲的是,像克氏这样具有开风气之先的存在主义大师仍然不敢说这是自己的独立见解,而是将它追溯到拿生命去唤醒人们主体自觉的苏格拉底:“对于克尔凯郭尔而言,‘外在地在那儿’的只是‘一个客观的不确定性;’无论他对柏拉图的批评是什么,他的确从苏格拉底对无知的断言中找到了这种真理概念的一个好例子;因此,他说:‘因而苏格拉底的无知正是这一原则的表达,即永恒真理是与存在着的个体相关的,而苏格拉底始终以他个人经验的全部热情持有这一信念;”’①在西方这种机械论和设计论的宇宙观下面,宗教徒的生命意义是信仰上帝,爱上帝,最终等待上帝的救赎,而哲学家的意义则是认识上帝所制定的规律,按照认识到的客观规律而理性与自由的生活;这两者形式上确实有些不同,但本质上是一样的,他们都在“神人对立”或“客主对立”关系中来确立主体的人的有限意义;这一特点,即便我们拿“近代哲学之父”the father of modern philosophy笛卡尔的篇言“我思,故我在”来分析也是这样;从表面上看,“我思”是在确立主体的人的独立思想地位,但是实际上,他只是在拿“思考客观真理”与“感官经验的客观真理”作比较,以见理性的思想比感性的直觉更容易获得客观真理,而我的思想的对象本身仍然是一个以外在的上帝为代表的绝对客观真理:“我们理解为至上完满的、我们不能领会其中有任何包含着什么缺点或对完满性有限制的东西的那种实体就叫做上帝Dieu丫,,3 P162因此“在上帝的观念里,不仅包含着可能的存在性,而且还包含着绝对必然的存在性;因为,仅仅从这一点,他们绝对用不着推理就可以认识到上帝存在;;3 P164’既然上帝已经作为一个无限完满的客观真理而存在,“我思”的结果无论如何是不能超越它的,充其量只能无限地接近它,因为它是“我思”的最高标准和思考者的最终人生目标;正因为如此,西方人所能给予笛卡尔的最高赞誉也只是说他是一个“二元论”者,上帝的那一元是绝对不能动摇的,而笛卡尔这一元只是史无前例地肯定了“我思”的主体性地位,但其存在仍然以不削弱上帝作为绝对真理和思考的终极的标准那一元为前提;三、宗教与哲学的人文价值无论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如何相异,宗教与哲学都有人生论的共同议题;大体上说,宗教方面所体现的人生论的议题是“天国”的外在救赎,即上帝的末日审判;而哲学的人生论的议题则是人的主体意识的充分实现,即人的全面自由;这类议题正好反映出了宗教与哲学各具特色的人文价值;大体上讲,哲学从一个永恒的角度来看待一切存在物的发展、演变,这是由它的“反思的思想”所具有的无限灵活性所决定的;而宗教也似乎是从一个“永恒”的角度看待“一切存在物”的演变,但它所谓的“永恒”和“一切存在物”都是在对经验世界中的存在物作幻想的类比而形成的,如以“天国”折射“人世”,以“永生”折射“长寿”,以‘她狱”折射“苦难”等;而在哲学的最高概念中只有超验的“理念”、“物自体”或“绝对精神”等;但是,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领域里,我们又可以看到宗教与哲学相同的一面,即两者都十分关注诸如生与死的意义、善与恶、美与丑、秩序与自由等;对于这些共同的方面,尽管哲学对它们的解释有思与信的差别,但它们对人类所提供的“安身立命”的功用却是相同的;冯友兰先生在美国大学讲中国哲学简史开篇的第一句话就说:“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 4 P1’在接下来的论述中,他又给哲学下定义说:“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m 4 P4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积极的知识,我是指关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一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现在引用它,只是要标明,中国哲学传统里有为学、为道的区别;为学的目的就是我所说的增加积极的知识,为道的目的就是我所说的提高心灵的境界;哲学属于为道的范畴”4 P8’他在这里是参照西方思想所做的解释,西方的宗教本来的功能是“为道”的,即所谓“哲学科学求真,宗教求善,艺术求美”中给宗教所确定的功能,现代美元上的标记“我们信赖上帝”In God We Trust就是将宗教信仰视为其社会生活的价值基础:“关于美国的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在美国人自己的概念中,他们大多数都是基督徒,他们和许多非基督徒都认为,美国社会的道德基础是犹太一基督教道德”,“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堂是公民美德的孵化器”;①仅从宗教的伦理功能来看,它应该与日益的、积极知识的科学传统不相干,而是与日损的、提高精神境界的哲学相互关联;可是,在西方的中世纪,宗教则没有格守好自己的职责,经常犯规,侵袭哲学和科学的领地,甚至凌驾于它们之上,将科学和哲学视为自己的“脾女”和“仆人”;启蒙运动之后,这种“思想犯规”的情况已经得到很大纠正,当时激发西方人纠正宗教思想“犯规”的重要启示就是来自于中国的思想传统,即天和人不是主人和奴仆,绝对他在和受造存在,神圣客体与世俗主体之间的对立关系,而是合一的相容关系;这一点给了西方的启蒙运动新的“人本主义”启发:中国人的心可以是知识的本体,也可以是信仰的本体,理性与情感,理解与信仰可以由人的心得到统一;中国儒家所提倡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和“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思想给了西方近代哲人深刻的启示,使他们从“道成肉身”和“因信称义”的宗教观念中转化出新的人文信息,这些信息很多都被运于解释主体性的自我救赎和世俗性的天赋人权;因此,根据中西思想的同异比较,我们大体上还是可以说:宗教与哲学的异同关系可以总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它们涉及的领域有“大小”之别; 一是它们进人自己领域的思想方法有“思”与“信”之异;宗教的领域一般不超出人类的经验世界, 而哲学的领域往往在经验世界之外还有可能性世界,在经验世界之内,古今中外一切的宗教现象也是哲学思考的领域之一部分,而哲学的可能性世界则不在宗教建立信仰的领域里;在思想方法上,宗教要求其信徒对最高的神圣存在者,无论是人格性的上帝还是绝对灵性存在,都呈献不假思、索的虔诚;而哲学对宗教所谓最高存在者一定要诉诸理性之思考:最高存在的证据何在如何证明此证据的可信性最高存在的本质定义与经验事实有无逻辑矛盾,如神之全善与人世之恶当作何解释这些出自思想的问题都是哲学反思的对象,哲学家们视其为生活的乐趣;这是它们从宇宙观与知识论的关联中所转化出来的人生价值观或人文价值取向;在东方的文化传统中,宗教与哲学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其特点是两者之间的若即若离,界限模糊; 我们知道,作为印度婆罗门教最早的经典之一的奥义书 Upanishads 既可以看成是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教义基础也可以看成是它们在哲学方面的基础;它是印度最古老的吠陀Veda,形成于公元前2000一1000年之间经典的最后一部分,其中所宣传的“梵我同一”和“轮回解脱”等概念是具有宗教意味的,而其对于物质存在的原素论的解释和对社会伦理的乐生论的解释,又是具有哲学方面的人文主义意蕴的;因此,奥义书既是古印度的宗教经典又是其哲学经典;特别是在公元前后,在奥义书的基础上,形成了着名的印度教正统的哲学流派“吠檀多派”Vedanta 佛教的传统也可以分成哲学和宗教两个相互交融的层面:作为宗教的佛教和作为哲学的佛学;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乔答摩SiddharthaGautama或称释迪牟尼Sakyamuni本人展现出来的乃是其哲学思想,倒是后人把他的思想和探索人生意义的行为改造成了宗教中的教义和奇迹故事;此后,作为宗教传统的佛教在南亚、东南亚、中国西藏、中国内陆、朝鲜、日本等地得到传播,其特点是强调修炼、戒律、出家及庙堂等形式,也是其宗教传统中人文价值的表现形式;而作为哲学传统的佛学也在印度、中国、日本等地得到传播并在历史上形成了大乘佛学Mahayana ,龙树 Nagarjuna 创立的中观派Madhyamika ,在中国、日本和美国西海岸的禅宗等,这些新宗派在创新方法论的同时也揭示出了独特的人生论的意义;中国儒家的传统也是这样;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本来也是继承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宗教中的神话传说、巫术思想等而形成的;在孔子的思想里,既有属于他自己创新的、具有哲学意味的仁义道德思想,也有古老的文化传统中沿袭下来的、具有宗教意味的天命鬼神思想;在这个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体系里,中庸中的天赋人性论、孟子的“养气”、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宋明理学家致良知的修养功夫②、康有为的“孔教”运动、钱穆用火珠林法卜“国运”以及一般意义上的“敬天祭祖”的传统,都是在表达儒家思想在宗教层面的人文含义了,所谓“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当然,儒家传统也有明显的哲学层面。

中西宗教文化比较

中西宗教文化比较

西方——对超越的向往
我们现在所说的西方文化从起源上来讲有两个源 头: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希伯来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 为西方文化奠定了理性的基础;古希伯来文明则为西 方文化提供了超越性的宗教尺度。 希伯来人大约在公元前1750年创立了犹太教,它 信奉至高无上的创造天地万物的超越的神。而后犹太 人经由诺亚、亚伯拉罕以及摩西和神订立公约。这个 公约的标记是安息日,彩虹是立约的象征和证明,犹 太教的经典《圣约》又被成为《旧约全书》。
讨论:
由于儒家思想体系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 中具有强大的整合功能,所以在中国文化史的 研究中关于儒学是不是宗教的问题,成为至今 仍然争论不休的一桩公案。 你认为儒教是宗教吗?
讨论:
中西学界有不少人倾向于将儒教视为中国特有的宗教, 因为它具备基本的祭祀天地的礼仪,祖先崇拜甚至宗庙香 火供奉等形式,以及完整的纲常名教的宗法观念与道德信 条。
中国——泛神论的多元信仰
在上古文化中,人们习惯于用各种概念来表示神。 (比如“神”、“帝”、“天”) 唐代以后,中国文化有一个明显的走势是儒、释、道 “三教合流”。合流后的中国文化,以儒家传统的人 伦价值观念和人生理想为核心,杂糅了佛教注重心性 修炼的思维和实践方式辅之以道教永生信念的诱惑和 恐吓手段,在宗教信仰方面,形成了一套奇特的多元 化和泛神论的天人体系。
西方——对超越的向往
历史发展到罗马帝国后期,犹太教的一支在地中 海广为传播。这支宗教信仰继承了犹太教的“立约” 之说,认为耶稣降世是上帝与人类重新立约,这就是 “新约”的由来。耶稣降世为人,死而复活成为基督, 所以这支宗教又称为基督教。
基督教要人们为天堂而不是现世的幸福而努力,不 要留恋和贪求欲望的满足和现世人生的幸福。《圣经》 告诫基督徒:“你们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 的事。”

西方文明史 宗教改革

西方文明史 宗教改革

Arkey Works
加尔文(John Calvin)
The famous French religious reformer A theologian
Major achievements: founder of the
Calvin sect
Representative works: 《Christianity》
The prelude of the reformation 宗教改革的前奏
The reform of the Rome Church
Activity
Interior
Reform
Ideology
Organiza tion
Interior:Remove the interior shortcomings. Recheck and modify the canon,Arkey Works
The Influence of Protestant Reformation
Politically, it crushed the Church‘s theocracy and shaken the Pope’s authority and disintegrated the feudal system of Europe。
The Reform was a corollary of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 in Europe,and it was also an important milestone of development of Christian
The three stages
Dictatorship of Catholic theocracy 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impede the progress 阻碍进步

东西方宗教比较

东西方宗教比较

宗教仪式的神圣感
宗教都有其独特的仪式和节日,体现人类对 神圣存在的崇敬和虔诚。
东西方宗教的差异
1 神观
东方宗教如儒教、道教崇尚天 道、仙道,注重自然万物的和 谐统一,而西方宗教如基督教 、伊斯兰教强调单一的至高无 上的神。
2 价值观
东方重视道德修养、内心修炼 ,而西方强调个人信仰和救赎 。两者对善恶、天命、人生意 义等有不同的理解。
宗教为人们提供精神寄托,帮助他们探索生命的本质和价值。它还 能促进社会团结,维护道德秩序,在困难时刻给人以安慰和希望。
宗教的历史渊源
远古信仰
宗教最早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和神灵的崇拜及对未知世界的向往。
宗教的发展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宗教信仰形式日趋复杂,出现了神话、祭祀等仪式。
世界宗教的形成
公元前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世界性宗教相继出现并传播。
宗教在当代社会的作用
பைடு நூலகம்
1 道德引导
2 精神寄托
宗教为人们提供了道德指引,塑 造了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
宗教为人们提供了精神慰藉和 情感寄托,帮助他们度过人生艰 难时刻。
3 社会凝聚力
4 文化交流
宗教能够凝聚社会成员,增强群 体认同感和归属感。
宗教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促 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交流。
宗教的现代转型
1
世俗化趋势
现代社会受科技进步、城市化等因素影响,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
和影响力日渐减弱,呈现世俗化趋势。
2
宗教多元化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宗教文化交流融合,宗教信仰呈现多元
化趋势,传统教义也在不断调整变革。
3
宗教现代化
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许多宗教开始融合现代思想,重新诠释教

学西方文明史中的宗教的收获体会2000字

学西方文明史中的宗教的收获体会2000字

学西方文明史中的宗教的收获体会2000字
学习西方文明史中的宗教,我收获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具体体现在如下:
1. 宗教在西方文明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宗教不仅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文明的发展,也对其他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宗教的历史,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宗教对社会和文化的塑造作用。

2. 西方文明中的宗教传统多种多样,包括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等。

这些宗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发展和演变。

通过学习这些宗教的历史和特点,我更好地理解了不同宗教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以及它们在不同文化和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3. 宗教对于人类的行为、思想和情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通过学习宗教的历史和文化,我更好地理解了人类对于信仰、道德、人生观等方面的追求和思考。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宗教对于人类情感和行为的影响,尤其是在面对挫折、困难和生死等问题时。

4. 宗教在西方文明史中也有着复杂的演变和演变过程。

通过学习宗教的历史和演变,我更好地理解了西方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宗教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变化和调整。

总结起来,学习西方文明史中的宗教,让我更好地认识了宗教在西方文明史中的作用和意义,同时也让我更好地理解了人类的信仰、情感和行为。

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宗教对于社会和文化的深远影响,以及宗教在不同文化和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

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

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经过一个学期对中西文化的学习,我深刻地被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的不同所吸引,通过课上认真地听取老师所传授的专业知识以及课后查阅课文书籍所获得的知识,我确定在期末论文上对该差异进行一个探讨。

宗教自古以来对我们中西方的文明有着重大的影响,对社会和文化的进步与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在人类历史文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西方的宗教差异,说到底是中西文化的差异,本论文就佛教和基督教进行对比,主要分析两者发展过程和文化上的差异,旨在更好地了解西方和西方宗教文化。

中西方的宗教均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在其各自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生产方式和水平的限制,相互之间几乎没有什么交流,由此发展出了拥有许多不同之处的中国宗教和西方宗教。

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一.中西方宗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差异二.1、佛教传入中国早在秦汉初期,中印文化交流便已出现,佛教盛行印度,国王派遣佛教徒云游四方,传播佛教,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2.基督教在西方社会产生《圣经》上记载:犹太人耶稣在30岁开始在犹太省的犹太人群中传道,并在罗马取得成功。

从2世纪末起,罗马帝国内忧外患,人们从动荡不安的现时中逃离,投身宗教以求得心灵上的安慰;与此同时,统治阶级也急需为即将破灭的罗马王朝寻求思想支柱,这为基督教的生长提供了优良的环境,从此,基督教进一步一步迈上了西方社会统治的最高峰。

由此可见,无论是佛教还是基督教都是以救世主的形象出现于民众的情感空虚之时,盛极于统治阶级的推崇与利用之下。

二.佛教、基督教传入中国及西方的发展方式差异 1、佛教传入中国后的主要发展时期及特点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之后,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的存在深刻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佛教在中国不同社会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汉化佛教:此时佛教刚传入中国,主要传播活动仍是佛典翻译,这个阶段的译经工作为以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

中西宗教文化比较

中西宗教文化比较

例2:灭佛行动 ---- “三武法难” 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李炎
原因:a.发展威胁到了王权 b.道教的竞争 c.统治者个人的偏好
例3:道教的遭遇 北魏孝明帝时期发生了一起打击道教的事件。 清代对道教逐渐冷淡
结论:由此可见,在中国历史上宗教文化始终处在专制王 权的阴影下,很难获得自由发展的空间。
伊斯兰教 产生于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 创始人:穆罕默德------- 他称自己是真主的使者,是 信徒的先知;他号召人们信仰宇宙间惟一的神真主安 拉;他宣传穆斯林都是兄弟,反对欺诈、掠夺等不良 行为;他还规定穆斯林的朝拜仪式和应尽的义务等等。 经典——《古兰经》。
伊斯兰教的圣城----麦加,(全世界穆斯林朝拜的中心)
中国文化的这种气质,集中体现于儒家思想。儒家所
考虑的是如何做人。修身靠的是文化教养,即道德上 脱离野蛮,强调“克己”----控制情感、保持礼仪风度、 举止适当,并且排除巫术。
中国哲学各流派尽管不同程度地承认天命观,但基本
上不系统讨论彼岸世界的问题,不系统论证一个人格 化的神的存在的问题。中国哲学关心的是现世、此岸 发生的问题,因此中国哲学家遇到了不可解释的问题 时,不是诉诸彼岸世界的神而是此岸世界的先哲。
基督教 基督教简史 基督教是由犹太教发展而来。犹太教是 犹太民族历史发 展的产物。 公元前1200: 犹太人迁徙到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了北部 的以色列和南部的犹太王国 公元前10世纪:大卫统一这两个国家,定都耶路撒冷。
公元前586:巴比伦王国攻陷耶路撒冷,掠走了犹太人
公元钱538年:波斯帝国攻陷巴比伦,犹太人返回耶路 撒冷,重建圣殿 公元前63年:罗马征服了巴勒斯坦 公元前66-70年:犹太战争,罗马帝国灭了犹太国家。 犹太人从此流浪,没了自己的国家。

西方文明史 宗教改革

西方文明史 宗教改革

西方文明史宗教改革对西方文明进程的影响姓名:邓伟学号:1314490009班级:计算机国际班在15~16世纪,南部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而北部欧洲则在进行宗教改革,到17世纪,这两场运动都接近尾声,虽然两场运动的矛头都对准中世纪堕落、腐败的罗马天主教会,但是历史结果却大相径庭:那些经过宗教改革而信仰新教的国家,后来都发展成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荷兰、德国、北欧诸国以及美国等。

宗教改革深深影响了西方文化的精神氛围,客观上为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

而文艺复兴运动在科学和哲学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建树,意大利人极端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反而使道德更加堕落沦丧,与罗马天主教会成了一丘之貉。

赵林教授指出:“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

”②当基督教成了罗马帝国的国教,并且获得高于王权的高高在上的权力之后,罗马教会不可避免地腐败堕落了,正应了那句话:“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教皇、主教及教士们表面上遵从基督教的精神—贫穷、贞洁、顺从,暗地里却大肆捞钱,发“赎罪券”、买卖圣职,表面不结婚暗地却蓄妾,建立“宗教裁判所”,铲除所谓的“异端”,对任何与他们不同的观点都赶尽杀绝,荒唐地迫害所谓的“女巫”,完全背离了基督教的基本精神,道德的堕落、信仰的虚伪,仿佛历史又回到古罗马时代。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原本对罗马天主教会的荒淫无耻、虚伪伪善深恶痛绝,可是他们站在感性的立场而非理性的立场,过分强调人的感官欲望和感官享受,强调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这正中罗马天主教会的下怀,最终导致罗马天主教会和人文主义者同流合污。

一个人文主义者曾说:“没有人比我再憎恶那些教士们的野心、贪婪和放纵生活的了。

尽管如此,我在教皇的宫廷上的地位还是使我不能不为我自己的利益而希望他们是伟大的。

有关宗教的东西方比较及其原因

有关宗教的东西方比较及其原因

有关宗教的东西方比较及其原因宗教是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一个重要产物,对于人类文明有着极大的影响。

在东西方文明勃兴之初,宗教的作用都是比较小的。

看看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发达文化,再看看中国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哪里有什么宗教的影子。

最多有一点原始崇拜意意味的迷信,而且还登不了大雅之堂,从没有进入文明的主流。

大家注意到这样的一个事实没有:西方基督教势力的大发展是在西罗马被灭亡之后,中国佛道二教兴盛也是在东汉末至魏晋南北朝。

两者的共同点在于“天下大乱,世道不好”。

只有当高级文明因战乱衰败之机,宗教才能得发展。

因为从根本来说,传统宗教就是落后的文明形式。

我们学中国古代史,讲春秋战国是中华文明的勃兴,百家争鸣;讲秦汉是政治大一统;讲隋唐是封建社会的高峰;讲宋朝是封建文化的高度繁荣;讲明朝是资本主义萌芽。

总体来说,这些时代都是向上的,是进步的。

而对于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以及辽金元,我们常用来描述这个时代主要特征的词是“民族大融合”。

呵呵,实事求是地讲,这个民族大融合就是:蛮族杀进来了,你打我,我打你,杀得昏天黑地,血流成河。

这种融合,本质是强暴,它不是高级文明对低级文明的有序同化,而是蛮族闯进了高级文明的群体,把高级文明撞得七零八落,直到蛮族融入了高级文明,再次建立有序体系。

这个时候,文明没有进步,而是停滞,甚至倒退。

而每当此时,天下大乱,世道很不好的时候,也就是宗教发展最猛的时候。

还有,为什么南北朝时佛教在北方胜过南方?这难道是历史的巧合?中国的佛教道教兴起于文明衰败的时代,西方基督教又何尝不是呢?西元476年,长期名存实亡的西罗马帝国终于灭亡于蛮族手中,欧洲进入所谓的黑暗中世纪。

也正是在中世纪,基督教的势力空前膨胀,独立于世俗王权,威胁着国王。

中世纪末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民族国家出现,这些都不是孤立的,都是针对基督教的黑暗文化。

虽然结果不一样,但从文明发展的实质上来说,黑暗中世纪就是放大版的“五胡乱华”。

东西方宗教

东西方宗教

论东西方宗教神祗观念的异同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体系,既可以适应不同时代的社会发展要求,也可以适应同一时代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适应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要求。

宗教与人类文明、文化及历史发展进程息息相关,研究分析宗教产生、发展、传播以及影响等,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世界文明发展及东西方古代文化内涵。

比较分析东西方宗教异同,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历史文化发展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正确认识宗教信仰的地区性和世界性有很大的帮助。

一、东西方主要宗教派别及各自的神祗观念东方(以中国为例):有佛教、道教、儒教。

(1)佛教:最根本的思想是一切皆苦,一切皆空。

佛教主张人们忍受现世的痛苦,多做善事,六根(眼、耳、鼻、舌、身、心)清净,心无杂念,消灭欲望,静心修炼,以求取下一世的幸福。

(2)道教:道教的基本教义是尊道贵德,羽化登仙。

(3)儒教:仁义是儒教文化的重要思想。

西方: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1)基督教:基督教的教义主要归纳为四个方面有1、创世记2、原罪说3、救赎说4、天堂地狱说(2)伊斯兰教:1、信仰独一的造物主2、信天使3、信经典4、信先知5、信后世二、东西方宗教神祗观念的相同点(1)信奉来世幸福、以及善恶有报。

宗教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相信人的灵魂与肉体相分离且死后灵魂不死,并认为人生的真正价值存在于人的来世,而来世幸福的获得则取决于个人今世的各种行为。

对此,宗教观点认为,教徒今生只有严格履行教义的各种规定,如行善、行义,方有机会获取来世的幸福;而倘若所言所行与教义相悖则断无幸福来世之可能。

(2)信仰全能的神灵,如基督教中的上帝、伊斯兰教中的真主安拉、佛教中的佛主释迦牟尼。

(3)爱的精神。

在各大宗教的教义中,普遍流露出博爱、仁爱等精神,当然其范围更多的是限制在同类教徒之间。

(4)佛、道、基、伊四大宗教,其教义的共同之处在于:强调现实生活的苦与恶,要求人们接受并忍耐人世间的痛苦,相信有一个保护众生的神存在,虔诚的信仰唯一的真神,坚信还有来世的幸福生活,多做善事,少行恶事,以求在死后,主会根据他今生的行为,判决他的来生去想——天堂或是地狱。

关于西方文化的介绍

关于西方文化的介绍

关于西方文化的介绍西方文化是指欧洲和美洲地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化之一,深刻影响着全球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西方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一、宗教与哲学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宗教和哲学。

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核心宗教,对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基督教强调个人责任、人的尊严和自由意志,并提倡仁爱、宽容和慈善。

此外,希腊哲学也对西方文化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它们对西方科学、政治和道德观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民主与法治西方文化强调民主和法治的重要性。

民主制度起源于古希腊城邦,随后在欧洲和美洲得到发展和推广。

民主制度赋予人民政治参与的权利,保障了公民的自由和权益。

法治原则也是西方文化的重要价值观,它强调法律的平等和公正,保障个人权利和社会秩序。

三、个人主义与自由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价值。

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权利,鼓励人们追求个人幸福和自我实现。

自由是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包括言论自由、宗教自由、思想自由等。

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市场经济,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和竞争。

四、科学与技术西方文化对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科学方法的发展使得西方文化在科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西方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在物理学、化学、医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技的进步也推动了西方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变革。

五、艺术与文学西方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艺术和文学成就而闻名于世。

西方艺术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多个领域,表现了西方人民的创造力和审美追求。

西方文学作品也具有深远影响,如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法国雨果的小说等。

六、生活方式与习俗西方文化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多样丰富。

西方人注重个人隐私和独立性,倡导平等、尊重和礼貌。

西方社会也非常重视教育和科学研究,注重个人的职业发展和成就。

西方饮食以多样性和富于创意而著称,如意大利的披萨、法国的美食等。

总结起来,西方文化以其宗教、民主、个人主义、科学技术、艺术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特点,对全球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西宗教文化差异心得

中西宗教文化差异心得

中西宗教文化差异心得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心得自古以来,宗教一直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和理解也各有不同。

中西方作为两大文明体系,其宗教文化之间的差异尤为引人注目。

在接触和研究中西方宗教文化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以下几点差异。

首先,信仰对象的差异是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

西方主要以基督教为主导,其信仰对象是上帝。

基督教信仰强调信徒与上帝之间的个人关系,倡导个人直接与上帝交流,并追求个人的救赎。

而中西方的宗教文化差异在于,中国传统宗教以多神教为主,信仰对象是诸多神灵和祖先。

传统中西方观念中,神灵与信徒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的关系,西方基督教强调信神、靠神、爱神,而中国传统宗教注重信神、敬神、祭神。

其次,中西方宗教文化在仪式和礼仪方面的差异也非常显著。

西方基督教强调礼拜仪式的庄重和正式,礼拜活动通常在教堂进行,有专门的牧师主持,信徒们进行合唱、诵读圣经等,举行圣餐礼仪等仪式。

而中国传统宗教则注重庙宇和祭祀活动。

中国人尤为重视祭祀仪式,如祭祖、祭天、神像巡游等,透过这些仪式表达对神灵或祖先的尊敬和敬畏。

第三,中西方宗教文化的价值观念差异也是不可忽视的。

基督教强调个人主义和人的尊严,强调人类的平等和自由。

而中国传统宗教注重集体观念和社会伦理,重视家庭和社群的结构和稳定,崇尚和谐与和平。

这种价值观差异影响了人们对待权力、性别、财富和社会秩序等方面的认知和态度。

最后,中西方宗教文化对个人精神世界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西方基督教强调个人与上帝的直接联系,信仰者通过祷告和灵修实践来获得心灵的安宁和平静。

而中国传统宗教注重谋求和谐与平衡,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个人信仰者通过修身养性、尊重天人合一的原则,达到个人内心的宁静与畅达。

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的存在给我们带来了宝贵的机遇和挑战。

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我们可以更加理解和尊重彼此的价值观和信仰,进一步促进不同宗教信仰者之间的和谐与和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文明与西方宗教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其主要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西方世界的文明发展与宗教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从君士坦丁一世正视基督教开始,文明历史的发展与宗教的发展可以说是永远分不开的了。

而基督教可以说是犹太教的一个异端分支,虽说只是一个分支,但是其特殊的历史经历导致了其成功凌驾于犹太教之上,成为信仰人数远超出犹太教的教派。

下面我们来谈谈西方宗教与西方文明的关系。

(1)西方宗教的历史传统先后相续地分成三个大的阶段:第一是希伯来人的“犹太教”阶段,是结合古代埃及文明(摩西带领犹
太人逃离埃及法老的统治)和巴比伦文明(波斯人征服巴比伦
而放回的“巴比伦之囚”),在闪米特游牧民族传统信仰的基础
上形成的统一的宗教。

第二是“基督教”阶段,它是通过耶稣
和其他犹太人改革派结合希腊哲学和罗马拟人神综合形成的更
宏大的宗教,其神由犹太教的“义神”转变为基督教的“善神”,信仰者为犹太人,希腊人和罗马人。

第三是通过改造犹太教和
基督教而形成的“伊斯兰教”,它强调教法合一,教族合一,其
神为唯一“真主”,信仰者开始主要为阿拉伯人,后通过征战和
迁徙扩展至斯拉夫人、突厥人和马来人等。

(2)西方文明即“二希”(“2H”文明:Hebrew and Hellenic)中“希伯来”的涵义:一元论的人格神信仰体系,统称“亚伯拉罕信
仰系统”包括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希腊”在西方文明
中意味着“寻根问底”的精神,表现形式有哲学、科学、政治
与艺术等;“希伯来”在西方文明中意味着“安身立命”的精神,表现形式有创世论、伦理学、价值论和救赎论等。

以西方文明
现在的“硬通货”—美元为例,我们可以在实用层面区别出各
种不同大小的量值,但每种币值的美元一定以“我们信赖上帝”
(In God we trust)为统一的标志,以表达其恒定的价值基础。

西方人小到婴儿洗礼(洗去“原罪”)大到按摸《圣经》的总统
就职宣誓(恪守“神赋人权”)都弥漫着宗教的气息。

(3)宗教的核心观念是“上帝”,基督教借鉴了希腊哲学中“绝对理念”和“一”的思想,将犹太教的“耶和华”改造成“道成肉身”的耶稣,使先知更具人的经验特征,通过其献身救赎人类而体现宗教求善(哲学求真,艺术求美)的真精神,使希腊哲学和希伯来的宗教具有了普遍的意义,成为世界性的文明现象。

(4)基督教的《圣经》分为“旧约”和“新约”两个部分,犹太教只承认“旧约”,基督教则承认“两约”,“约”表达的是神与人之间的神圣契约。

在“旧约”中这种约定主要是“摩西五经”即“律法”,在罗马帝国时代与罗马的世俗法形成反差和互补;最初在罗马帝国境内人们知道“Law”(现在译为“法律”)是专指“律法”,而世俗的法
律则以“Roman Law”(现在译为“罗马法”)特指。

“摩西法”为神法,“罗马法”为世俗的私法;前者强调人对神单向的义务,后者强调人间权利与义务的平衡。

(5)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摧毁了宗教神权专制主义的思想基础,将欧洲的科学技术和民主政治推向世界,基督教逐渐退出了传统的世俗政治、实验科学和理性哲学领域,但是却作为一种表达人类情感的传统文化被保留下来,成为西方人伦理价值的重要基础。

(6)中世纪西方的宗教取得了教、政、学三大传统的统一,形成神权专制主义,神圣罗马帝国抑制了世俗政治、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宗教裁判所成了“黑暗世纪”的代名词。

十字军东侵激化了西方内部的矛盾,大大刺激了西方基督教世界与东方伊斯兰教世界的文明冲突。

(7)随着20世纪末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意识形态的冲突结束,被掩盖了150年左右的、持续了1500多年的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文明冲突又重新突起。

福山为前者作了“历史的终结”的乐观预言,而亨廷顿则表达了“文明冲突”的忧虑,9·11之后,文明冲突与文明对话,已成为西方各界包括宗教界密切关注的话题。

本人认为,文明的发展之所以与宗教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是因为宗教往往在世人不知不觉中就渗透进现实的政治里,往往导致一个国家的命脉掌握在宗教的手中,从而推动一个地区甚至整个西方文明的改变。

宗教无非是人们在苦难中衍生出的一种精神的支柱,随着慢慢的发展,演变成一种足以改变文明改变人类思想的一种强大的力量。

本人认为,要谨慎对待宗教,切不可盲目笃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