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实验指导PPT

合集下载

生态学野外实验讲课PPT

生态学野外实验讲课PPT
❖ 它是种的生物特性,反映种内种间关系、对环境的 适应性、立地空间分异、环境因子相互作用等。
❖ 在种群生态学研究中,常常需要了解和预测种群的 空间分布问题。
❖ 种群个体在空间的分布有均匀型、随机型和聚集型 三种格局类型。
研究林分概况(位置、林龄、密度) 由于林木的胸径是一个最容易测定的测树因子,而且林木的胸径与其叶面积、枝量、叶量和根量等影响林木生长的重要测树因子有高 度的正相关,所以利用胸径因子的竞争指数是比较适宜的。 林木个体之间空间竞争定量化调查 相对盖度=某一物种盖度/所有物种盖度和; 这种关联可以是正的、负的或不存在。 样方面积不小于群落的最小面积。 油松人工林叶面积指数测定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调查 对实验内容所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后所获得的各类结果。 Ⅳ级:大树,胸径>22. 胸径尺一面读数为胸径实测值,另一侧为整化径级。 种群的空间格局是种群的空间特征之一,由于环境因子复杂多样,以及种内、种间的竞争,任何一个种群在一定的空间内都会呈现出 特有的分布形式。 野外调查过程中发现哪些问题、建议?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调查 见各类参考文献的引言部分;
本次野外调查和内业处理工作得到了?? 等同学的大力帮助,在此表示谢意。
❖ 曲仲湘(1952)将植物种群个体分成4个 立木级,具体标准为:
❖ Ⅰ级:幼苗+幼树,胸径<2.5cm; ❖ Ⅱ级:小树,胸径2.5-7.5cm; ❖ Ⅲ级:中树,胸径7.5-22.5cm; ❖ Ⅳ级:大树,胸径>22.5cm。
森林更新、演替趋势调查—— 分层频度
植物种间联结分析Biblioteka ❖ 种间关联指种间相互吸引或排斥的性质。这 种关联可以是正的、负的或不存在。物种之 间的共生、竞争或捕食等关系都是导致种间 存在关联的因素,此外还有它感作用、物种 之间对环境需求的相似或差异等方面的原因 。也可能存在种间缺乏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却 存在正的或负的关联的情况

生态学实验ppt课件

生态学实验ppt课件

四、实验步骤及作业
1、计算生命表各栏数据并填入表格。生命表每栏以符号代
表,这些符号在生态学中已成为习惯用法,如x=按年龄的分
段;nx=在x期开始时的存活数目;lx=为x期开始时的特定年 龄存活率=nx/n0;dx=从x到x+1的死亡数目= nx-nx+1;dxF 为x期间死亡因子;qx=从x到x+1的死亡率= dx/ nx;Lx=从x到 x+1期的平均存活率=(nx+ nx+1)/2;Tx=超过x年龄的总个 体数= Lx+ Lx+1+…+ L最大;ex=x期开始时的平均生命期望 (或平均余年)= Tx/ nx,kx=lg nx -lg nx+1 致死力。 2、以生命表中年龄(x)为横坐标,相对年龄存活数(nx) 的常用对数值为纵坐标,绘制生命存活曲线,并对各曲线的
生命表分为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两种类型。静态生态 表是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个年龄结构调查,并根据调 查结果而编制的生命表,常用于有世代重叠,且生命周期较长 的生物。动态生命表就是跟踪观察同一时间出生的生物的死亡 或动态过程而获得的数据所做的生命表,可用于世代不重叠的 生物(如一化性昆虫),它在记录种群各年龄或各发育阶段死 亡数量、死亡原因和生殖力的同时,还可以查明和记录死亡原 因,从而可以分析种群发展的薄弱环节,找出造成种群数量下 降的关键因素,并根据死亡和出生的数据估计下一世代种群消 长的趋势。
实验二 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实验
一、实验目的 通过水分控制了解植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深入领会
Shelford耐受定律。 二、实验材料
花盆、土、剪刀,漏斗,标签等;选用一种蔬菜种子;直 尺或卷尺,电子天平,记录表。 三、实验原理

《生态学实验》PPT课件

《生态学实验》PPT课件
农业生态学实验
精选课件ppt
1
实验一 植物群落结构调查
一、实验目的
• 掌握植物群落结构观察的基本方法。 • 学会根据取样调查数据分析植物群落结
构特征 • 了解人工植被群落(人工草地和人工林
地)的布局、管理及其作用。
精选课件ppt
2
实验一 植物群落结构调查
二、实验方法和对象
• 调查对象:在当地有代表性的植物群落开 展调查。
• 花卉温室的设施:建筑结构;覆盖 材料等。
精选课件ppt
18
实验二 人工环境调控
• 温室环境控制
温度:加温;降温措施等 光照:遮光和增加光照措施 湿度:与外界通风等 空气:调控 温室环境的自动控制系统
精选课件ppt
19
实验二 人工环境调控
• 小结:
• 人工环境控制的主要措施有那些?它 们的原理是什么?
精选课件ppt
12
• 由于森林群落空间占用很大,不易操作, 因此学习观察植物群落水平结构的方法时, 常选用灌丛群落或者草本群落来进行。例 如,在观察草本群落时,一般是先在圈定 好的调查样方(地)数量指标。
精选课件ppt
13
(三)植物群落结构分析
1. 植物群落结构描述
描述植物群落结构(此处主要指空间结构) 的基本内容包括:
• 在人工群落中认为因素的影响
精选课件ppt
15
(四)小节
• 根据实验观察数据,详细描述所观察植物 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特征。
• 举例说明影响植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 以及这些环境因素与群落结构之间的复杂 关系。
• 通过实验你学到了哪些关于植被群落的知 识?
• 你认为如何更能有效的改进群落结构?

(2024年)全新生态学ppt课件

(2024年)全新生态学ppt课件

02
01
倡导全球共治
积极倡导全球共治理念,推动构建公平合理 、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
04
03
2024/3/26
32
2024/3/26
谢谢聆听
33
03
温室气体排放趋势
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温室气体排放量持续增加 ,对气候的影响日益严重。
9
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原因分析
2024/3/26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加
01
全球变暖使得极端高温、干旱、洪涝等天气事件频发。
人类活动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
02
城市化进程、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加剧了极端天气事件的
1
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破坏和生境 丧失。
2
城市扩张占用大量农田和绿地,导致生态服务功 能下降。
3
城市人口集聚,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增加,环 境压力加大。
2024/3/26
19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实践
绿地系统规划原则
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均衡布局、功能多样。
绿地建设实践
公园绿地、街头绿地、生态廊道、居住区绿地等 。
政策支持
政府加大对有机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产业快速发 展。
技术创新
通过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提高有机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的生产效率 和经济效益。
2024/3/26
25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
畜禽粪便
通过堆肥发酵、生产有机肥等方式,实现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 。
农作物秸秆
推广秸秆还田、生产生物质燃料等技术,提高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率 。
固体废弃物分类
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固体废物等。

生态学野外实习指导

生态学野外实习指导
计数据、统计年鉴、旅行社经营统计资料等; (5)问卷调查:针对居民和游客的感知。
八、旅游生态学实习
4. 实习案例:
(1)旅游地的环境容量调查: 如: 物质环境-基础设施、接待服务场所、景点旅游资源规模; 社会心理容量:如居民接受程度、游客感知最长游路、空 间面积
(2)不同旅游景区负氧离子含量的观测实习 如:AIC1000型空气负离子测定器
现场观测-----取样分析-----找出原因
一、生态学野外实习目的及基本类型
1.实习目的及意义: 观察、研究和认识各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
功能; 如:生物组分组成、环境组分组成,物质 与能量流动过程如何?各组分结合完成怎 样的功能?
农业生态系统
生态观光农业监测
森林生态系统
一、生态学野外实习目的及基本类型
九、其它生态学实习
1. 水域生态学实习 2. 工业生态学实习 3. 环境生态学实习 4. 城市生态学实习 5. 作物生态学实习
谢谢!
2. 土壤生态学实习的基本内容:
(1)土壤环境与土壤结构特性; (2)土壤生物学特性,根系、土壤动物和低等植物; (3)人为土地利用方式:耕作、砍伐、退耕还林; (4)土壤与全球变化。
七、土壤生态学实习
3. 基本方法:
(1)实地勘察; (2)采样; (3)测定; (4)定位观测; (5)定位实验;
六、森林生态学实习
森林群落分层标准:
主林层:优势树种的林冠层(主林层)下限以上; 演替层:距地面1m以上至主林层下限; 更新层:距地面1m一下。
六、森林生态学实习
4. 实习案例:
(2)森林群落结构调查 方法:中心点-四分法抽样
七、土壤生态学实习
1. 土壤生态系统:土壤生物+土壤环境

生态学实验

生态学实验
的数量估计值。
四、作业
❖ 1. 根据实验结果,计算模拟种群的数量估计 值及95%置信区间。
❖ 2. 根据模拟实验的实验数据,绘出回归线图, 计算出种群数量的估计值。
实验三、捕食者的功能反应测定 (Holling圆盘试验)
一、实验目的
❖ 通过实验,理解Holling圆盘实验的基本原理, 学习无脊椎动物捕食者功能反应的测定方法, 了解被食者种群密度对捕食者捕食效率的影 响,及功能反应测定在生物防治中的指导意 义。
未知的,可用S2代替σ2。
❖ 动物种群的内分布型主要决定于个体间的相 互作用和栖息环境的特点。动物种群中的个 体,彼此之间可能是相互吸引的,也可能是 相互排斥或中性的。若有机体彼此之间相互 吸引就会引起动物集群;相互排斥就会使个 体相互避开,就可能产生均匀的分布;而中 性关系就可能促成随机分布。如果资源(如 食物、营巢地等)是丰富且分布均匀的,动 物种群就可能会出现随机分布,甚至出现均 匀分布;如果资源呈斑块状分布,就可能导 致动物种群集群分布。
❖ 样方的形状可以是方形的、长方形的、条 带状的或圆形的,但样方必须具有良好的代 表性,这可以通过随机取样来保证。
❖ 用样方法估计种群数量,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取多 少个样本比较好。在大多数情况下,样本数可以由 经验来决定。若生物个体集群分布,各样方个体数 离散程度较大,即数据的方差(S2)较大,则需抽 取的样方数较多;反之,若生物个体均匀分布,各 样方个体数离散程度较小,即数据的方差(S2)较 小,则需抽取的样方数较少。若要精确确定,可用 以下3种方法:
二、实验原理
❖ 物种多样性是群落生物组成结构的重要指标,它不 仅可以反映群落组织化水平,而且可以通过结构与 功能的关系间接反映群落功能的特征。
❖ 捕食者的“处理时间”,包括对被食者的控 制时间、取食时间、消化停顿等。在处理猎 物时,寻觅活动停止。当被食者密度增加, 一个捕食者可能捕获更多的猎物,从而处理 时间增加,又影响其寻觅、捕食更多的猎物, 即寻觅效率降低。

《生态学实验》课件

《生态学实验》课件

实验操作的基本方法
野外采样
根据研究目的和实验设计,在野 外选择合适的地点和时间进行采 样。
数据记录与整理
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包括观测指 标的测量结果、实验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的异 常情况等。
01 02 03 04
室内实验操作
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必要的实验 操作,如培养、观察、测量等。
数据分析与解读
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实验数据进 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结论并解释 生态现象。
ABCD
清晰性和条理性
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按照逻辑顺序组织内容, 使读者易于理解。
分析和讨论
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并与相关理论或预期 进行比较,提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测。
实验报告的评审与修改
01
同行评审
邀请同学或老师对报告进行评审, 提出意见和建议。
格式审查
检查报告的格式是否符合要求,图 表、图片等是否清晰美观。
04
短期实验
在较短时间尺度内进 行的实验,如种群增 长实验、竞争排斥实 验等。
生态学实验的设计原则
实验结果应具有可重复性,以便 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和推广。
实验对象和条件应具有代表性, 能够反映实际情况,以便将实验 结果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
控制性原则 可重复性原则 随机性原则 代表性原则
在实验过程中,应尽可能控制其 他干扰因素,确保实验结果的准 确性和可靠性。
04
实验报告的撰写
Chapter
实验报告的结构与格式
标题页
包含实验名称、作者姓名、学号、指导教师 等信息。
目录
简要介绍报告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实验目的
明确阐述实验的目标和意义。
实验报告的结构与格式

环境生态学全套ppt课件

环境生态学全套ppt课件
的场所。 它包括岩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 圈的下层。 ➢ 全球生态学: 研究生命系统和行星系统相互关 系的科学。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生态学的发展史
¨ 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 ¨ 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 ¨ 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 ¨ 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
前苏联-克什卡洛夫(Кашкаров ,1945) ¨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澳大利亚-安德
列沃斯(Andrewartha, 1954) ¨ 生态学是研究决定有机体的分布与多度的相互作用的科学-
加拿大克雷伯斯(Krebs,1972,1978,1985) ¨ 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美国-奥德姆
生态学的建立时期
¨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欧洲科学探索活动再度 兴起,崇尚科学调查与科学实验。一些生态学的 理论开始形成。生态学达到一呼即出的境地。 1866年Heackel 提出Ecology一词,并首次明确 生态学的定义。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环境生态学主要研究领域
¨ 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原理与规 律
¨ 生态系统受损程度的判断 ¨ 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与保护措施的研究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 环境与生态因子 ¨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 生物与主要生态因子的相互关系

(完整版)生态学课件.ppt

(完整版)生态学课件.ppt

质的量或能量。公式为:
最新.
6
Pn=Pg-R
3 净增生物量(Net Gainable Biomass,△B):单位时间内单位 面积所增加的植物生产量,公式为△B= Pn-L-G;其中L为一定时 间内植物的凋落物(Litter);G为被动物或其他消费者所啃食 (Grazing,G)的量。
4 生物量(Biomass):地表单位面积内现存的活植物体总量或贮 存的总能量,即现存量(Standing Crop),常用kg.m-2或t.hm-2表 示。
最新.
2
二 本节重难点
▪ 1 本节重点
(1) 初级生产的形成过程; (2) 影响初级生产的因素; (3) 初级生产在地球上的分布。
▪ 2 本节难点
(1) C3、C4和CAM植物在环境中表现出来的光合效率的 差异性;
(2) 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最新.
3
三 讲授新课
太 阳 光
初级生产 者的光合

最强光时

同化产 慢

物再分

不定
干物质 中等


生产
最新.
23
表3-2 具有不同二氧化碳固定方式的植物的特征
在正常大气条件下,光合作用效率由高到低依 次为C4植物、C3植物、CAM植物。如表3-3所示:
植物类群
umol/m2/s
CO2吸收 mg/g/h
C4植物 60~140
30~60(70)
C3植物 作物
CO2)
C3酸 约-10%~-20%
(PGA)
最新.
CAM 大液泡
颗粒状 约-10%~-20% 约-10%~-20% 约-10%~-20%

《生态学基础实验》课件

《生态学基础实验》课件

保意识。
政策制定与决策
03
实验结果可以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生态保
护和可持续发展。
实验结果的进一步研究与展望
01深入研究生态系统功来自与过程通过实验结果的启示,深入研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过
程。
02
跨学科研究
结合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开展跨学科的生态学研究,拓展研究领域
和应用范围。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生态学基础实验》ppt课 件
目录
• 生态学基础概述 • 实验设计与实施 • 数据分析与解释 • 实验结果的应用与拓展 • 实验注意事项与安全
01
生态学基础概述
生态学的定义与重要性
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之 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探讨生物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如何相互 作用、演化和变化。
培养实验技能
实验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包括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分析和 解释等。
实验材料与方法
实验材料
土壤、水、植物、动物等。
实验方法
采用控制变量法、观察法、测量法等。
实验步骤与操作
实验准备
准备实验材料、设备, 制定实验计划和方案。
数据采集
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数据 采集,确保数据的准确
性和可靠性。
模型模拟
利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对生态系统进 行定量化分析和预测,帮助理解生态系统的动态 变化。
02
实验设计与实施
实验目的与意义
掌握生态学基本原理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通过实验,学生将深入理解生态学的 基本原理和概念,如种群动态、生态 系统结构和功能等。
通过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将 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态学 PPT课件

生态学 PPT课件
10
实际上任何植物的自然种群,都是自然群落整体中的 一个成员,它本身的种群过程,必定与其生存的群落环境 不可分割。近十来年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机:
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更重视对各种群落内部种群结构和 动态的研究。
植物群落学研究:更加重视群落中的优势种或特征种、生 态种组的种群统计和分布格局的定量化研究,深化认识植 物群落形成演替、结构功能、、稳定性和多样化的过程。
群丛单位理论指导下的 从种群独立性假说出发的群
群落学研究
落种群研究
群落类型
真实的、自然界中的客 观实体
抽象的、人为
群落比拟 有机体、生物的“种” 群落比拟为有机体,欠妥
群落边界 群落分布
明显的 间断分布
逐渐过渡 连续分布
代表人物
Clements(1916,1928) H.A.Gleason( 1926 )
30
( 2)、生活型(life forms ): 1)概念: 生活型是植物对一定的生活环境长期适应的
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植物不但在体态上是相似的, 而且在形态结构、形成条件和某些生理过程也具相似性。
7
2. 群落的基本特征:
具有一定的外貌:生活型、(种类组成)生长类型反映植物 群落的外貌。
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一定的群落结构:形态结构、生态结构(生态类型)、营养
结构(食物链)。 形成群落的环境: 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影响:种间关系。 动态特征:替代过程、机制、替代后果。 分布范围:植被的分布规律主要受温度、水分的限制 边界特征
群落的季相是群落适应环境节律的一种必然的表现形式。群落的周 期性外貌变化,在温带和寒带明显的和气候变化相吻合,表现得最为明 显,而控制这种季节性变化的外界因子是温度的节律;在热带亚热带很 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湿度的节律性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实验原理
❖ 在调查地段中,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志, 然后放回,经一定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 捕中标志个体的比例,估计该地段中种群个 体的总数。若将该地段种群个体总数记作N, 其中标志数为M,重捕个体数为n,重捕中标 志个体数为m,假定总数中标志个体的比例 与重捕取样中标志个体的比例相同,则
N:M=n:m
未知的,可用S2代替σ2。
❖ 动物种群的内分布型主要决定于个体间的相 互作用和栖息环境的特点。动物种群中的个 体,彼此之间可能是相互吸引的,也可能是 相互排斥或中性的。若有机体彼此之间相互 吸引就会引起动物集群;相互排斥就会使个 体相互避开,就可能产生均匀的分布;而中 性关系就可能促成随机分布。如果资源(如 食物、营巢地等)是丰富且分布均匀的,动 物种群就可能会出现随机分布,甚至出现均 匀分布;如果资源呈斑块状分布,就可能导 致动物种群集群分布。
林可指数法计算公式
N Mn m
N±2SE
SE N (N M )(N n) Mn(N 1)
注意事项:
❖ ①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分布,标 志个体和未标志个体都有同样的被捕机会。
❖ ②调查期间,没有迁入或迁出。 ❖ ③调查期间,没有新的出生或死亡。
❖ 在一个封闭的种群里,随着连续捕捉,种群 数量逐渐减少,单位努力捕获量逐渐降低, 同时,逐次捕捉的累积数就逐渐增大。不难 想象,当单位努力的捕获数为零时,捕获累 积数就是种群数量的估计值。如果将单位努 力下的逐次捕获数(作为Y轴)对捕获累积数 (作为X轴)作图,利用统计学的直线回归法, 可以得到一条回归线,将回归线延长至与X轴 相交,交点处X轴的数据就是种群数量的估计 值。
❖ 样方的形状可以是方形的、长方形的、条 带状的或圆形的,但样方必须具有良好的代 表性,这可以通过随机取样来保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用样方法估计种群数量,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取多 少个样本比较好。在大多数情况下,样本数可以由 经验来决定。若生物个体集群分布,各样方个体数 离散程度较大,即数据的方差(S2)较大,则需抽 取的样方数较多;反之,若生物个体均匀分布,各 样方个体数离散程度较小,即数据的方差(S2)较 小,则需抽取的样方数较少。若要精确确定,可用 以下3种方法:
x)(yi
y)
S XY
n
(xi x)2
S XX
i 1
a y bx
三、实验步骤
❖ 林可指数法室内实验
❖ 1.将2000g面粉放在玻璃容器中,加入约500头赤拟谷盗进行培 养,经过一段时间,使赤拟谷盗在面粉中分布均匀。
❖ 2.随机取出部分面粉(为获得足够的虫数,需取总面粉体积的 20%~30%),在土壤筛中将虫子筛出。
误差估计法
平均值滑动法
t值计算法
误差估计法
取样数目(N)与估计误差的关系
平均值滑动法
滑动平均数或方差对样方数量的相关曲线
t值计算法
n
t
2
d2
2
❖ d为样本平均数的允许误差,可根据实验情况,
人为确定,如允许误差在10%以内;t可通过
查t值表得到,若样本数大于10,差异显著性
水平为5%时,t值约为2;σ2为总体方差,是
生态学实验
实验一、样方法调查种群数量及种群 内分布型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 通过实验,熟悉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数量 的基本原理,掌握该方法技术要点。
❖ 通过实验,理解几种种群内分布型研究方 法的基本原理,掌握测定动物种群内分布型 的技术。
二、实验原理
❖ 样方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 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 体数,计算每个样方内的平均个体数,然后 将其平均数推广,来估计种群整体。
❖ 3. 利用公式法,试计算若用放回式抽样法, 你应抽取的样本数量是多少?
❖ 计算公式:
n
xi
x i1 n
S
2
xx
x2
( x)2
n
n 1
n 1
S2
fx 2
( fx)2 f
f 1
n t 2 2
d2
实验二、标志重捕法和去除取样法 调查种群数量
一、实验目的
❖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标志重捕法和去 除取样法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去除取样 法技术。
即为种群数量的估计值。同时计算样本方差。 ❖ 6. 用空间指数法确定种群的内分布型,且用t检
验进行显著性检验。
四、作业
❖ 1. 根据实验结果,计算种群数量估计值;同 时计数木盒中全部个体数,比较种群数量估 计值,是否在允许10%以内。
❖ 2. 根据实验结果,用空间指数法确定种群的 内分布型,且用t检验进行显著性检验。
❖ 种群的内分布型的研究属于静态研究,比较 适用于植物、定居或不太活动的动物,也适 用于测量鼠穴、鸟巢等栖息地的空间分布。 测定种群内分布型的方法很多。
方差/平均数比率法 泊松(Poisson)分布法 负二项式分布法
种群内分布型分析表
每个样方生物个数(x) 样方数(f)
fx
fx2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总计
N=∑f=
∑fx=
∑fx2=
x fx f
S2
fx 2
( fx)2 f
f 1
S2 x 1 t
2
f 1
三、实验步骤 (模拟实验)
❖ 1. 将木盒内100个小方格编号:00~99。 ❖ 2. 取黄豆约500粒,随机散布在木盒内。 ❖ 3. 利用随机数字表,确定抽取样方号。 ❖ 4. 计数已确定抽取样方中的个体数量。 ❖ 5. 计算每个样方内平均个体数,然后乘100,
去除取样法的假定条件
①每次捕捉时,每只动物受捕机会相等。 ②在调查期间,没有出生和死亡、迁入和 迁出。
去除取样法实验记录表
取样次 每次捕获 累积捕获
X2
XY
数 数(Y) 数(X)
1 19
0
2 16
19
3 10
35
4 12
45
59
57
67
66
去除取样法计算公式:
Y a bX
n
b
(xi
i 1
N=Mn/m
标志重捕的方法
❖ 林可指数法(Lincoln index method):一次标志一 次重捕法。
❖ 施夸贝尔法(Schnabel method):多次标志一次 重捕法。
❖ 乔利-西贝尔法(Jolly-Seber method):多次标志 多次重捕法。
❖ 若一次标志重捕可获得足够的个体数,则采用林可 指数法;若一次标志重捕不能获得足够的个体数, 利用林可指数法,种群数量的估计值往往不够准确, 则可采用施夸贝尔法或乔利-西贝尔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