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合集下载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一、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生产、交换、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活动。

人们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构成社会再生产的总过程。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包含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的生产关系,就是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

就系统的组成要素看,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

(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包括:(1)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着消费的对象,如吃、穿、住、用等消费品。

同时,生产也决定着消费的方式。

(2)消费也决定着生产。

一方面,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

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又创造出现实的生产。

(二)生产与交换的关系包括:1、某种意义上,交换决定生产:产品生产出来后需要进行产品交换或商品交换。

(生产的实现要靠交换完成)--市场调节换完成)--市场调节2、生产决定交换。

其作用表现在:(1)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2)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

交换对生产也具有反作用。

随着交换的发展,市场的扩大,从而对用来交换的产品需求的增长,生产也会随之发展。

(三)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分配处于生产与消费之间,但分配也并不独立于生产之外。

1、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分配的对象是生、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没有产品就没有分配;从分配方式上看,分配也由生产决定。

(以何种方式参与生产,就以何方式参与利润分配:出资者---分红,劳动者---工何方式参与利润分配:出资者---分红,劳动者---工资)。

2、资源分配(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的分) 资源分配(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的分) 配决定着生产。

资源配置先于生产进行3、分配对生产也有反作用,分配不仅仅是被动的生产成果的分配。

第1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第1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2012年16日星期六
人们在生产资料上形成的所有、占有、 支配、使用、处分、转让、收益等关系, 在法权方面就分别表现为所有权、占有权、 使用权、处分权、转让权和收益权。上述 权利称为产权。 所有权:指生产资料的归属关系,也即生 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 占有权:指人们直接掌握、实际控制和具 体管理生产资料的关系;
第一篇 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
2012年6月16日星期六
第1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2012年6月16日星期六
本章重点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主要内容
2012年6月16日星期六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第五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
2012年6月16日星期六
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它的变化和发展也 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决定的。 生产力的状况如何,决定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 系。在阶级社会中,一种新生产关系完全代替旧 生产关系,并不是轻而易举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对抗阶级的消灭,人们之 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 们能够自觉地调节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 要求。
第四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2012年6月16日星期六
一、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关系
生产关系分为四个方面或四个环节,即生产、分配、交换 和消费。 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就是人们以某种生产资料 所有制为基础,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这些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生产 关系。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相互发生的关系是狭义的生 产关系。

1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1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第一节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第二节所有制与产权第三节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第四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第一节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一. 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二)生产与交换的关系(三)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四)其他关系(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一般而言,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但如果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说,生产和消费既是起点又是终点生产是消费,消费也是生产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生产消费消费品的消费是劳动力的再生产此时,生产与消费同一(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和消费的相互决定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是生产,“生产出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和消费的动力”(M a r x)消费决定生产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同时消费又创造出现实的生产: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会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二)生产与交换的关系生产决定交换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商品;非商品生产的发展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生产→分工→交换交换决定和反作用于生产要素交换-生产-产品交换-再生产(市场调节对生产的决定作用)随着交换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需求会增长,生产随之发展(交换对生产的反作用)(三)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分配是对生产结果(产品)的分配;分配的对象和方式,均由生产决定生产要素的分配,决定生产的结构和效率生产资料的分配Pm:归谁所有劳动力的分配A:劳动的部门配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配置Pm: A:效率(四)其他关系社会生产成果在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或在社会各个阶级之间的分配决定着消费力积累与消费之间的分配决定着消费力市场交换中实现的价值量决定着企业可供收入分配的量二、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过程中的关系(一)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二)人们在交换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三)人们在分配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一)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雇主-雇员之间的关系资本家占有:资本家支配工人劳动者共同占有:劳动者之间的互助合作关系与生产的基本方式有关社会化大生产:管理者→直接生产者小生产:eg. 夫妻店(二)人们在交换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内部的交换车间、班组、工序等之间产品单向流动,包含在直接生产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交换商品交换关系(三)人们在分配过程中的相互关系生产资料分配中的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结果分配中的关系主要涉及分配原则、分配形式、分配份额等第二节所有制与产权基础,它决定了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基本关系和地位;同时又通过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各个环节来实现自己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意义产权和产权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意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并支配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在一个社会中,可以有多种所有制存在,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决定该社会的性质历史上,所有者就是占有者、支配者和使用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占有、支配、使用取得了相对独立的意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内部结构所有:归属占有:有条件的归属,不能任意处置支配:经营管理使用:直接生产活动四种关系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Pm所有制关系体系所有制——经济用语所有权——法律用语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二、产权和产权制度(一)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的产权规定所有权表现为在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个体或团体对生产条件的排他的占有或归属关系财产权利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产权对财产主体(财产人格化主体)有实现利益的要求(二)现代西方产权理论中的产权规定产权是指财产归属上的排他性权利出发点----私有产权产权明晰与交易产权结构(权能结构)出资者产权和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典型特征出资者产权: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和收益权法人财产权:包括对财产的占有、支配、使用、处分、转让等方面的权利生产方式Mode of production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 生产方式

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 生产方式

25
第四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
要求生产关系去适应的是先进的 社会生产力
调整生产关系是为了适应先进生 产力的发展要求
26
第四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
生产关系变革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对根本制度实行革命性变革。 这是社会制度的质变; 一种是对具体制度进行调整和改革, 这是量变。
27
第四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
19
第二节
所有制与产权
• 4、纠正对产权问题认识的误区
一是把产权片面理解为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因而只注重公有权,忽视私有权,应两 者并重; 二是把产权看作铁板一块。实际上产权内 容中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 、处置权、转让权、收益权等是可以分离 的。
20
第一章 第二节
所有制与产权
思考题:
• 制度创新就是在保持社会基本制度不 变的前提下,对具体经济制度即经济 体制进行不断调整和重新安排。它与 经济体制改革是同义语。 • 制度创新能直接促进生产力发展,使 生产关系更完善、更具活力。
28
第一章 第三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
思考题:
为什么说生产关系一定要适 合生产力性质?
29
• 3、生产要素的分配和劳动成果 的分配 • 4、生活消费反映人们的经济状 况
11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思考题:
怎样理解社会再生产过程 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 关系?
12
第一章 第二节
所有制与产权
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
13
第二节
所有制与产权
•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涵义和重要性
生产资料所有制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 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 济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 基础。它决定并支配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 的地位,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 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

第 1 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第 1 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第一章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一、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

就系统的组成要素看,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

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所以生产关系是决定社会面貌,决定社会性质,决定社会上层建筑的关系,因此,马克思就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广义:在物质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即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人与人结成的关系,或是说在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狭义:指在物质资料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

❶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生产出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和消费的动力”(1)生产决定消费。

(2)消费也决定着生产。

同样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❷生产与交换的关系:交换就其一切要素来说,或者是直接包含在生产之中,或者是由生产决定。

(1)生产的性质决定(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性质(交换的程度)❸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在分配是产品的分配之前,它是1.生产工具的分配,2.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结构,产品的分配显然只是这种分配的结果。

❹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1)直接生产过程内部活动的交换。

(2)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地区、企业、个体劳动者之间的产品交换。

(3)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的交换。

关于生产关系的不同理解对于生产关系的不同内容,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导言中指出,它包括人们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的关系,“它构成一个总体的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

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指出,生产关系包括:“(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二)由此产生的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他们的相互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的,互相交换其活动;(三)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1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1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第一篇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生产力答: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它反映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包含三个要素,即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人的劳动是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但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是生产工具。

这就是马克思说的,“动物遗骸的结构对于认识已经绝迹的动物的机体有重要意义,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有同样的意义。

各个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资料进行生产。

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劳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建筑物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科学技术不仅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并使劳动者创造出新的劳动资料和工艺方法,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主要作用,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社会生产的组织或制度安排也会形成生产力,在社会化生产中,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意识的监督和调节,对生产者及生产资料在社会不同劳动部门中合理分配有重要意义。

科学、合理的生产组织或新的制度安排是提高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2.生产关系答: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即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组成的有机联系体系。

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除去作为生产要素的交换外,还有作为生产品的
交换。这种交换是在生产出产品之后进行的,是 由生产决定的。这种交换之所以由生产决定,因 为它是由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决定的。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三)生产与分配的关系 分配包括产品的分配和生产资料的分配。在产 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人们在生产过程中 的地位决定了其在分配中的地位。在生产资料 的分配上,分配决定着生产。这种分配包含在 生产过程中并决定着生产的结构。
第三节 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
一、生产力的性质及其作用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 生产力包含三个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 劳动对象。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n 劳动: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 使用生产工具所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 。
n 劳动资料:人们将自己的体力或脑力传导到劳 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 工具。
★生产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消费品的消费
是劳动力的再生产。 ★任何生产都要消耗生产资料。生产工具最终总是 要被磨损掉。原材料等劳动对象从原来物质资料的 意义上讲,它们是被消费了。燃料也是被消费了。 在生产中,还要消费劳动者的体力和脑力。从消费 品的消费看,劳动者用产品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 使消耗的体力和脑力恢复过来,使他们的劳动力再 生产出来。
n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 方面,生产力是其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其社 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 方式。
n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一、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生产方式
n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关系中,生产力决 定生产关系,这是二者关系中最根本的方面。

第1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第1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第1一、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中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

1.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1〕生产与交换的关系①生产决定交换。

表现在:交换是由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决定的;交换的对象是生产出来的产品;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生产开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开展程度。

②交换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交换越开展,生产也会随之开展;如果交换受阻,就会延缓和阻碍生产的开展。

〔2〕生产和分配的关系①分配分为两种:一种是产品的分配,另一种是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即资源分配〕,这两种分配和生产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表现在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没有产品也就不可能有分配。

在资源分配上,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的分配决定着生产,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

②分配对生产有决定作用:分配对效率具有鼓励作用,收入分配的方式不仅会直接影响劳动的效率,也会直接影响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

〔3〕生产和消费的关系①生产决定消费。

表现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的性质决定消费的性质;生产引起消费的需要。

②消费也决定着生产。

表现在: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2.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1〕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一方面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另一方面与生产的根本方式有关。

2〕人们在交换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包括三个方面:①直接生产过程内部活动的交换。

②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地区、企业、个体劳动者之间的产品交换。

③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的交换。

3〕人们在分配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既包括生产资料分配中的关系〔表达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也包括产品分配过程中的关系。

二、所有制与产权1.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体系,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概述(PPT43页).pptx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概述(PPT43页).pptx
地区、企业之间的交换关系
▪ (3)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交换关系
▪ 3 、 在分配中的关系
▪ (1)生产资料的分配关系 ▪ 即所有制的关系,所有制的结构问题(单一的公
有制?多种所有制并存?)
▪ (2)产品的分配关系 ▪ 产品的分配关系主要由所有制的关系所决定(按
劳分配?按要素分配?首先取决于所有制)
▪ 4 、 在消费中的关系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 生产方式
教学重点: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 教学难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含义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 生产方式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关系 所有制与产权 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
▪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关系
(2)交换影响消费 交换通过影响可供分配的价值量而影响消费
(3)分配影响消费 分配的结构影响着消费力,(收入分配均等化?还是拉
大差距?不同分配结构对国民总消费力有不同的影响)
积累和消费的结构影响着消费力(高积累低消费?还是 相反?)
二、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 与消费过程中的关系
▪ 1、 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 ▪ 2 、 在交换中关系 ▪ 3 、 在分配中的关系 ▪ 4 、 在消费中的关系
▪ (1)生产是消费,消费是生产
▪ 生产的过程就是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消 费的过程,称生产性消费。正是进行生产性消费 才生产出产品。
▪ 消费(人们通常讲的消费是指生活消费)则 是再生产出劳动力的过程,因此消费过程也是一 种生产。
▪ 1、生产与消费
▪ (2)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 生产决定了消费的方式 生产的性质也决定了消费的性质
▪ (1)生产决定交换

01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01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一、名词解释1、所有制★★★①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②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作为所有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如不能售卖),但在一定条件下(如给予所有者一定的经济利益)和一定期限内他实际上占有生产资料;支配,是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③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2、所有权★★★①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②所有权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③所有制性质决定了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

④所有权和所有制是相互联系的,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制的性质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内容。

3、产权(02年,名解)★★★★★①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整合,又称财产权利、财产权。

②产权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四权”: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

以及派生的“三权”——转让权、收益权、处分权。

③产权的基本特征有:⑴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⑵是权利束而不是某项权利(权能结构);⑶具有排他性、可转让性和收益性。

4 产权制度★★★①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保护、运营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

②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所有者、使用者、经营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

③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特征是:两权分离。

(出资者权利与法人财产权)5、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07名解,3分)(基本关系)★★★★★①在政治经济学中对经济制度有两种规定:一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当今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从本质上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类;二是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中产生、发展、变化的。
• 人类社会历史上,相继出现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
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生产方式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① 生产力
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② 生产力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着 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
• (3)机器大生产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跳跃式的
扩展能力:社会财富的积累、生产无限扩张
三、新科技革命及其影响
(一)新科技革命出现
• 1、18世纪70年代第一次产业革命 • 2、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 • 3、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从美国开始了第三次科技革命 • 4、新科技革命——20世纪末,兴起于发达国家
• 产品进入消费过程——消费关系
(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说,生产和消费都既是起点又是终 点:
• 一方面,生产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 • 另一方面,消费品的消费又是再生产劳动力的生产; • 从生产要消耗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角度说,生产与消费是
同一的;从产品的消费或再生产劳动力的角度讲,消费与 生产也是同一的。 2、生产和消费具有相互决定的关系
宜;但是如果资本家同时雇用一定数量的工人进行协作劳动,个别劳
动和平均劳动的差异会抵消。
(2)协作能节省生产资料,充分发挥生产资料的效 用
一种情况:在生产中,个人使用的许多生产工具, 有一些并不是经常使用,但在个体劳动中,每个 人都必须配置一套,否则生产过程就会中断;而 在协作中,几个人可以交替使用这一套工具,这 样提高了生产工具的利用率。
劳动者的劳动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人的劳动是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 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是生产工具(劳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和 建筑物等)

社会生产的组织或制度安排也会形成生产力
第三节 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

二、分工、协作与机器大生产

分工的多种形式

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社会分工和企业内部分工) 劳动职能的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机器体系中的分工(工具的结合) 以劳动为基础的分工促使劳动的专门化和生产工具的专门化 ,并由此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发展
南京大学商学院
中国制造2025

1850年中国丢掉了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位置, 2010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 国

全球80%的空调,70%的手机和60%的鞋都是中国 制造

大而不强的问题突出
南京大学商学院
第四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

一、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Hale Waihona Puke 生产方式: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 人类历史上相继出现的5种生产方式:原始社会、奴 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P.25)

机器大生产对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产生 的影响



促进了自然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突进了技术革命和技术进 步。 创造了大工业的物质技术基础,促使生产社会化。 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跳跃式的扩展能力。
振兴制造业

金融危机后,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再工业 化,力争抢占国际竞争的新的制高点





工业1.0时代: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 机械制造时代,实现了“大规模生产” 工业2.0时代: 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电 气化时代,实现了“电气化生产” 工业3.0时代: 20世纪70年代延续至今,电子 信息化时代,实现了“自动化生产” 工业4.0时代: 2013年,智能制造时代,实现 “定制化”生产,德国《高技术战略2020》

第1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第1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第1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1.1 复习笔记一、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中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

1.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1〕生产与交换的关系①生产决定交换。

表现在:交换是由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决定的;交换的对象是生产出来的产品;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生产开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开展程度。

②交换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交换越开展,生产也会随之开展;如果交换受阻,就会延缓和阻碍生产的开展。

〔2〕生产和分配的关系②分配对生产有决定作用:分配对效率具有鼓励作用,收入分配的方式不仅会直接影响劳动的效率,也会直接影响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

〔3〕生产和消费的关系①生产决定消费。

表现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的性质决定消费的性质;生产引起消费的需要。

②消费也决定着生产。

表现在: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2.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2〕人们在交换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包括三个方面:①直接生产过程内部活动的交换。

②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地区、企业、个体劳动者之间的产品交换。

③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的交换。

二、所有制与产权2.产权和产权制度产权主要是指财产权利,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总和,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权利,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及其他无形财产产权等。

产权具有两个最根本的权能:〔1〕收益分享权能;〔2〕收益支配权能。

产权的根本特征是:〔1〕产权主体具有经济实体性;〔2〕产权运动具有独立性;〔3〕产权体系具有可分性。

〔2〕产权制度产权制度是指关于产权界定、运营、保护等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和,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财产所有者、经营者和使用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资者权利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是现代市场 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典型特征。
教学要点
第三节 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
教学要点
一、生产力的性质及其作用
1、什么是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 它反映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包含三要素,即:人的劳动、劳动资 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是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但划分经济时 代的标志是生产工具。
教学要点
所有制和所有权也是相互联系的。 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
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和内 容。
教学要点
在现实经济中,有两种基本的要素所有权, 即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劳动力的所有权。 经济学分析中的所有权包括资本、劳动力、 土地、技术和企业家才能等在内的生产要素的所 有权。
教学要点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 和生产方式
教学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准确理解生产 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 相互关系;产权理论极其意义;生产力的决定因 素及其发展途径;引导同学们运用生产关系一定 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原理正确分析经济社会现象, 提高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自觉性。
教学要点
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
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 (2)交换对生产也具有反作用。 随着交换的发展,市场的扩大,从而对用来 交换的产品需求的增长,生产也会随之发展。
教学要点
(三)生产与分配的关系 分配处于生产与消费之间,但分配也并不独 立于生产之外。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 分配对生产也具有决定作用,分配不仅仅是 被动的生产成果的分配。 收入分配的方式不仅会直接影响劳动的效率, 也会直接影响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
科学技术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之不断 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社会分工向更高层次的 发展,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
教学要点
以信息技术为突破口的科技革命,正在孕育 新一轮重大突破,将深刻影响到未来社会发展和 人类文明演化的进程。
从未来看,能源与环境技术将为经济可持续 发展提供新引擎,生命科学正在引领世界科技发 展的新潮流,生物技术产业将高速发展,给各国 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也面临重大挑战。
第六,协作可以集中力量在短时间内完成紧急 任务。
教学要点
三、新科技革命及其影响 1、世界三次科技革命 18世纪70年代第一次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 制度确立; 19世纪70年代,以电、化学品、内燃机的发 明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 电气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 初,开始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其主要标志是原子 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合成化学、高分子 化学等的发展。
教学要点
3、现代西方产权理论 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出发点是私人产权,但它 所分析的产权与经济运行密切相关,突出表现在两 个方面的产权制度安排:
教学要点
(1)产权是人们在交易过程中获取的一定的收 益权利,具有可转让的特征。 (2)产权是由一组或一束权利组成的,它包括 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等,形成产权结 构。我们将这种由一束产权组成的结构成为权能结 构。
教学要点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1)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中,生 产力起决定性作用 一 方 面 ,生产力在社会生产中是最活跃、最 革命的因素,处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之中,它的 这种发展变化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 另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如何,决定或要求 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教学要点
教学要点
第二节 所有制与产权
教学要点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意义 1、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 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 经济关系所组成。
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所有制是一个经济制度范畴。
教学要点
2、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意义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 它决定并支配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 着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 在一个社会中,有多种所有制存在,其中占 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决定着该社会的性质。
教学要点
消费、交换和分配三个环节之间也存在着相 互关系 。
教学要点
二、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 关系
教学要点
1、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一方面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所决定的;
另一方面也与生产的基本方式有关。
教学要点
2、人们在交换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是直接生产过程内部活动的交换;
教学要点
第四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
教学要点
一、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生产方式
1、生产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社会的 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 社会形式。 在人类社会历史上,相继出现了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 社会五种生产方式。
教学要点
3、调整生产关系的途径 一是变革这一社会的根本制度,用新制度代 替旧制度; 二是在特定社会基本制度保持不变的前提下, 对特定社会的经济体制进行调整,对社会经济运 行的具体制度进行重新安排或创新。
教学要点
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 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
经济体制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 济运行中的Biblioteka 度安排,是具体制度。教学要点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经济体制以各种具体形式外化经济制度。在一定 的社会形态下,根本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时,就能促进生 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 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先进的社会生产方式应该是先进的社会生产 力与先进的社会制度相适应。
教学要点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是人类 社会的共同的经济规律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应该有什么样的生产 关系与之相适应。 先进的、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客观要求采取与 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形式。 先进社会生产力是指那些掌握和运用最新科 学技术的生产力。 先进社会生产力是一个动态概念。
教学要点
2、生产力的作用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是对立统一体,生产关系 是由一定的生产力状况所决定的,并随着生产力 的发展而变化。 人类社会就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 动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教学要点
二、分工、协作与机器大生产 1、分工
经济学中的分工有多种形式:
(1)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它又包 括社会分工和企业内部的分工两种基本形式;
二、产权和产权制度 1、什么是产权
在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人们在生产资料上形 成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处分、转让、收益 等关系,受到成文或非成文的法律的承认和保护, 在法权方面就分别表现为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 使用权、处分权、转让权和收益权。
以上权利都同一定的财产关系相联系,也被称 为财产权利、财产权或产权。
(2)劳动职能的分工;
(3)机器体系中的分工。
教学要点
目前的社会分工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 分工促使劳动的专门化和生产工具的专门化, 并由此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教学要点
社会分工与个别分工的区别在于: (1)生产的直接结果不同;
(2)劳动联系的方式不同;
(3)存在的经济基础不同; (4)决定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分配的比例的途 径不同; (5)社会分工只承认竞争的权威,而个别分 工以所有者或管理者对劳动者或被管理者的权威 为前提。
教学要点
2、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产权作为财产 权利有如下规定:
教学要点
第一,所有权表现为在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个体 或团体对生产条件的排他的占有或归属关系。 第二,财产权利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 济关系。 第三,产权对财产主体有实现利益的要求。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特别关注产权的公有和私有 的属性。
教学要点
(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着消费的对象, 如吃、穿、住、用等消费品。同时,生产也决定着 消费的方式。 (2)消费也决定着生产。 一方面,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 实的产品。 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 又创造出现实的生产。
教学要点
(二)生产与交换的关系 (1)生产决定交换。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经济体制以各种具体形式外化经济制度。在一定 的社会形态下,根本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 同样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也有不同样的经济 体制模式。经济体制的变化不一定改变经济制度 的属性。
教学要点
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 本矛盾。 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人们必然会对 特定社会的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教学要点
2、协作 所谓协作,是指“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 或在不同的、但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 地一起协同劳动”。 机器大生产对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 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教学要点
协作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协作能使个人劳动取得平均劳动性质, 抵消单个劳动者的差别。 第二,协作能节省生产资料,充分发挥生产资 料的效用。 第三,协作能创造出一种集体力。 第四,协作会引起劳动者的竞争和精神振奋, 从而提高个人的工作效率。 第五,协作使许多人的同种作业具有连续性和 多面性。
教学要点
生产力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它决定 了在一定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不变的前提下生产 关系的部分质变,并要求人们针对生产关系在某 些环节上或者是在实现形式上所出现的不适应生 产力发展要求的情况,进行生产关系的必要调整, 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教学要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