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探索之路 细胞工程的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科技探索之路 细胞工程的发展历程》教学设计(河南省市级优课)

《科技探索之路 细胞工程的发展历程》教学设计(河南省市级优课)

专题2 2.1植物细胞工程2.1.1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教学目标1.了解细胞工程的含义。

2.理解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重点)3.掌握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过程。

(重点)4.理解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过程。

(重点)一、细胞工程的概念与种类自主检测:1.概念解读(1) 操作水平:细胞水平或________水平。

(2) 目的:按照人们的意愿来改变____________________或获得_________。

思考:比较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的概念,总结二者的不同2.种类根据操作对象不同,可分为______细胞工程和______细胞工程。

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自主检测:1.原理:植物细胞的________。

2.过程:(1)脱分化:让____________的细胞,经过诱导后,失去其特有的结构和功能而转变成____________细胞的过程。

(2)再分化:脱分化产生的____________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再分化出幼根和芽,形成____________。

3.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解读(1) ______的植物细胞、组织、器官。

(2) ______和人工控制。

(3)培养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予______的培养条件。

4、胡萝卜植物组织培养过程(1)取材:消毒后选取根的________部位,切取1 cm3左右的小块(2)接种:将组织块接种到培养基上(3)培养:在23~26 ℃恒温______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再将愈伤组织转接到分化培养基上培养诱导出试管苗(4)移栽:将试管苗移栽到大田,培养成正常植株合作探讨1:(1)什么是细胞的全能性?理论上每种活细胞都具有全能性,分析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

(2)为什么现实表现是生物体内的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不同的组织器官?(3) 试比较不同细胞全能性的大小合作探讨2:分析植物细胞全能性表达所需条件(1)为什么切取胡萝卜根的形成层?其他部分也能培养成小植株吗?(2)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为什么要强调所用器械的灭菌和实验人员的无菌操作?知识拓展:1、外植体: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

《科技探索之路 细胞工程的发展历程》教学设计(辽宁省市级优课)

《科技探索之路 细胞工程的发展历程》教学设计(辽宁省市级优课)
教学难点
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发展
教学策略的选择Βιβλιοθήκη 设计这节课通过课件展示、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介绍细胞工程发展史,同时培养学生概括表达的能力。
主要由老师通过课件整理植物、动物细胞工程的发展,结合视频,回首这一百多年的探索历程,学习过程分为植物和动物两个部分,每个部分以科学家的研究时间为轴(横坐标),事件为纲(纵坐标),横纵联系找规律。老师提出相关问题深化理解。同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联系前面的知识融会贯通,加强合作意识,体会创新精神。
师生共同总结克隆哺乳动物的突破之处
学生根据血液凝集现象的有无判能够判断A、B、AB、O血型
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一个看似简单又熟悉的问题
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一个看似简单又熟悉的问题
深刻体会童第周的科学精神,激发科学斗志,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核移植技术随时间发展一脉相承再次深刻体会科学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
以时间发展为线索,纵向联系。一方面使知识的呈现系统化,不琐碎,不繁杂,同时横纵联系使知识的呈现更加理性化,符合理科学生的认知规律。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人类一直挑战自我,勇攀科学高峰。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介绍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发展
整体呈现动物细胞工程的年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植物细胞工程随着时间的发展的学习,通过对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随着时间的发展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展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科学家从来都是勇攀科学高峰,迎难而上。通过启发学生设计制备抗体新思路和绿色小奶牛的获得,学生感受科学探索的创新精神和敢于想象的精神。
教学重点
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动物细胞工程技术
最后介绍近二十年的多利羊、牛、狗、大熊猫等哺乳动物的克隆

细胞工程

细胞工程

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
去 壁
植物细胞A
去掉细胞壁
植物细胞B
去掉细胞壁
原生质体A
原生质体B
融 合
纤维素酶、果胶酶等 杂种植株遗传物质的变化: 杂合的原生质体 杂种植株的染色体是两亲 再生出细胞壁(细胞融合完成的标志) 本细胞染色体之和。
原生质体融合
杂种细胞(筛选)
植 物 组 织 培 养
细胞分裂 物理法:离心、振动、电刺激等 愈伤组织 化学法:聚乙二醇(PEG)等试剂 分化发育
再分化:已经脱分化的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又可经过愈伤
组织或胚状体,再分化出根和芽,形成完整植株,这一 过程叫作再分化。 愈伤组织: 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在培养一 段时间后,通过细胞分裂,形成一种高度液泡化、无定 形状态薄壁细胞组成的排列疏松无规则的组织。
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
外植体
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
神奇的人工种子
人工种子:用组培技术获得具有胚芽、胚轴、胚根等结构的胚 状体,并用人工种皮(藻酸钠)包裹起来,用以代替 天然种子进行繁殖的一种结构。 结构:人工薄膜+胚状体(不定芽、顶芽、腋芽) 优点:不受气候、季节、地域的限制 保留优良性状 时间短,占地少 可在胚乳中添加各种附加成分。 如:固氮菌、防病虫农药、除草剂等。 用人工种子播种可节约粮食 技术:植物组织培养 原理:细胞全能性 产生途径:①由已脱分化的外植体直接产生; ②由愈伤组织产生。 ③由悬浮细胞培养产生
突变体的利用
利用组织培养时,分裂状态的细胞易受培养条件 和外界压力(如射线,化学物质等)的影响而产 生突变的原理,诱导并筛选出对人类有用的突变 体。
(1)产生:植物组织培养 (2)利用:筛选对人们有利突变体(如抗病、抗盐、 含高蛋白、以及高产的植株),进而培育 新品种。 (3)应用:抗烟草花叶病毒的甘蔗、抗盐碱的野生烟草、 抗除草剂的白三叶草等已经用于生产。

2.1.1细胞工程-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课件 -高二下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2.1.1细胞工程-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课件 -高二下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使 远缘杂交亲本的遗传特征 能够在新的植物体上有
③长出芽后,再将其转接 到诱导生根的培养基
(再分化) 每日需要给予适当时间 和强度的光照。(光照 培养,促进叶绿素合成)
若先生根后面 就不易生芽
试管苗 移栽
诱导生芽
诱导生根
(4)方法步骤
制备外植体
接种 培养
试管苗 移栽
移栽前先打开封口膜或瓶盖,让试管苗在培养箱内 生长几日。用流水清洗掉根部的培养基后,将 幼苗移 植到消过毒的蛭石或珍珠岩等环境中,待其长壮后再移 栽入土。每天观察并记录幼苗的生长情 况,适时浇水、 施肥,直至开花。
融 合②
再生 新壁 ③
脱分化 ④
再分化 ⑤
移栽
去壁

体细胞融合成功后培养基中共有5种细胞类型(A、B、AA、BB、AB),其中融合细胞
类型有3种(AA、BB、AB),而真正符合要求的是AB,因此要对融合细胞进行筛选。
原因:细胞壁阻碍着细胞间的杂交(阻碍了
原生质体间的融(合植完)物成细标胞志融:形合成新的细胞壁) 酶解法: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等渗或略大于) 酶解法原理: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主要植由物纤体维细胞杂交
②缺点 有可能杂交不成功,即使杂交成 功也可能不产生人们想要的性状 。
植物组织培养与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比较
原理 过程
意义 联系
植物组织培养
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 脱分化
愈伤组织 再分化
根、芽或胚状体 生长发育
植物体
细胞膜的流动性和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植物细胞A
去壁
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 条件下,细胞中的基
因会选择性表达
叶原基的细胞 只能发育为叶

【教学论文】细胞工程发展简史.doc【教师职称评定】

【教学论文】细胞工程发展简史.doc【教师职称评定】

细胞工程发展简史所谓细胞工程,就是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在细胞水平进行的遗传操作。

它的建立是与细胞融合现象的发现及其研究密切相关的。

最早是由马勒在1838年报道了他在脊椎动物肿瘤细胞中观察到了多核现象。

当时,人们的传统知识是一个细胞只有一个细胞核,因此多核现象的发现虽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但一般认为这只是一种特殊的事例。

1849年罗宾在骨髓中也发现了多核现象的存在,1855~1858年,科学家们在肺组织和各种正常组织及发尖和坏死部位都发现了多核细胞。

这样,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着多核细胞的事实,才被生命科学工作者们普遍接受。

为什么在自然界中会出现一个细胞具有多个细胞核的现象呢?1859年A·巴里在研究粘虫的生活史时发现,某些粘虫存在着由单个细胞核融合形成多核的原生质团的情况。

据此,他认为多核细胞是由单个细胞彼此融合而成的。

然而,用实验的方法直接证明细胞融合现象,则是在细胞培养技术建立后才得以实现。

自从哈林1907年介绍了动物细胞的组织培养方法之后,人们运用此种技术对动物组织培养中的细胞融合现象作了许多观察。

其中一个突出的成就是,发现麻疹病毒能够诱导培养的动物细胞融合成多核胞体。

1959年奥凯达的研究工作证明,利用高浓度的HYJ病毒,能够使悬浮培养中的动物肿瘤细胞迅速地融合起来,形成多核的巨细胞。

随后大量的研究证明,培养的动物细胞既能彼此自发地融合,也能通过一些病毒的诱导作用而随机地融合。

尤其是证明了不同来源的(不同细胞株)两种动物细胞,经过混合培养可以产生出新型的杂交细胞,从而为培育具有双亲优良性状的新生命类型的细胞工程奠定了技术基础。

但是,在1965年哈里斯和沃特金斯的经典工作发表之前,科学家们只能在不同小鼠细胞之间观察通过细胞融合而实现的细胞杂交现象。

哈里斯和沃特金斯的工作,则大大地拓展了细胞融合的研究范围。

他们的贡献在于证明了:灭活的病毒在控制的条件下可以用来诱导动物细胞的融合;亲缘关系较远的不同种的动物细胞之间,也可以被诱导融合;形成的融合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继续存活下去。

《科技探索之路 细胞工程的发展历程》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科技探索之路 细胞工程的发展历程》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科技探索之路——细胞工程的发展历程》教学设计一、使用教材版本本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版)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的专题2 细胞工程:《科技探索之路——细胞工程的发展历程》。

二、教材分析本专题内容,前半部分是植物细胞工程的相关技术和应用,后半部分是动物细胞工程的相关技术和应用,而科技探索之路正是与这样顺序的内容相呼应,遵循着生物进化的规律,学生认知的规律,根据生物分化的程度高低,以递进的关系先介绍植物细胞工程发展历程,再介绍动物细胞工程发展历程。

其中植物细胞工程侧重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动物细胞工程侧重于与克隆相关的技术,这使得本节内容的暗线: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动物细胞核的全能性,与明线能够相得益彰,有助于推动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三、学情分析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提出: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

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学说内容、细胞全能性的基础,掌握了多利羊的克隆过程,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并具备了一定的分组讨论、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因此,通过文字、图表资料等分别展示动植物细胞工程的发展历程,以问题化的形式引导学生产生深度学习活动。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交流,进行自主学习;同时通过构建概念模型、解读资料、借助教学软件等,来帮助学生体会科学知识结论的发展性和可修正性,体味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家的精神,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价值观。

四、教学目标1、通过资料分析、小组合作讨论,能归纳出植物组织培养所需的适宜条件,认识细胞全能性的概念,能体会科学探究的思维和方法。

2、根据植物激素的功能及植物生长条件和规律的分析,自主设计植物组织培养的条件,体会实验结论得出的严谨性。

3、能够根据植物细胞工程的知识,运用Nobook虚拟实验室软件介绍无菌实验室。

4、通过多利羊克隆过程的分析讨论,能运用细胞分化程度和全能性大小的关系,认识动物克隆技术及动物细胞工程。

细胞工程的发展历程教学设计

细胞工程的发展历程教学设计

《细胞工程的发展历程》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主要讲述细胞工程的概念、细胞工程发展历程二、教学目标掌握细胞工程的概念,了解细胞工程的发展历程体会科学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坚持和继承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细胞工程的概念难点:细胞工程的发展历程四、教学方法讲述(归纳总结)五、教学过程一、细胞工程的概念1、概念细胞工程是指应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等多学科的原理和方法,通过细胞器、细胞或组织水平上的操作,有目的地获得细胞、组织、器官、个体或其产品的一门综合性的生物工程。

原理: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操作水平:细胞器、细胞或组织操作目的:获得细胞、组织、器官、个体或其产品2、分类动物细胞工程、植物细胞工程二、细胞工程的发展历程1、植物细胞工程1960科金[英](E.C.Cocking,1931-)用真菌的纤维素酶分解番茄根的细胞壁,成功获得原生质体1964古哈[印度](S.Guha,1938-2007)等在培养毛曼陀罗花药时,首次得到了由花药中花粉粒发育而来的胚1971卡尔森[美](P.S.Carlson,1944-2017)诱导烟草种间原生质体融合,获得了第一株体细胞种间杂种植株1974土壤农杆菌的Ti质粒被发现,之后,该质粒应用于植物分子生物学领域,促进了植物细胞工程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紧密结合2、动物细胞工程1890希普[英](W.Heape,1855-1929)将安哥拉兔的胚胎移植入比利时兔的输卵管内,得到了两只安哥拉兔,这是世界上胚胎移植成功的首例1907哈里森[美](R.G.Harrison,1870-1959)用一滴淋巴液成功培养了蝌蚪的神经元,首创了动物组织体外培养法1951张明觉[美](1908-1991)发现哺乳动物的精子获能现象1958格登[英](J.Gurdon,1933-)童第周[中](1902-1979)非洲抓蟾体细胞核移植鱼类细胞核移植1959试管兔诞生,之后,多种试管动物相继出生1975米尔斯坦[阿](stein,1927-2002)科勒[德](G.Kohler,1946-1995)创立了单克隆抗体技术1978、1979小鼠的桑葚胚被成功分割、绵羊胚胎分割获得同卵双胎1981埃文斯[英](M.J.Evans,1941-)成功分离培养了小鼠胚胎干细胞1996克隆羊多莉诞生,随后多种克隆动物相继问世2006山中伸弥[日](S.Yamanaka,1962-)获得诱导多能干细胞我国科学家用这种细胞培养出了小鼠2014世界上第一个用单细胞基因组测序进行遗传病筛查的试管婴儿在我国诞生2017我国科学家首次培育了体细胞克隆猴思考:1、通过学习细胞工程的发展历程,你有什么感悟?2、细胞工程仅仅是一门生物学科吗?。

科技探索之路 细胞工程的发展历程 (2)

科技探索之路 细胞工程的发展历程 (2)

César 的高
度均一、仅针对某一特定抗原的抗体
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
抗原
B型
B型
A型
AB型
O型
结合资料,设计制备 单克隆抗体的新思路
资料:科学家从某些能无限增殖细胞的细胞质中分离出无限增殖调控 基因(prG),该基因能激发许多动物细胞分裂。 (1)有人提出,可以通过基因工程导入该调控基因来制备单克隆抗体, 说出大概的设计思路
(5)
再分化
脱分化
植物体细胞杂交
将不同种的植物体细胞, 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 胞,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新 的植物体的技术。
1907年
哈里 森
1963年 幻灯片
20
童第 周
20世纪 70年代
童第 周
科勒、
米勒 1975年 斯坦
1996年 Ian
Wilmut
克隆 羊多

2001年
克隆 牛康

童第周
落 地 生 根
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可分 为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 两大领域。
1902 哈兰 年 伯特
1937 年
怀特
1958 斯图 年 尔德
1965 年
沃索
1970 斯图 年 尔德
随后
1902年德国科学家哈兰伯特提出: 高等植物 的组织、器官可以不断地分割,直至单个细胞, 这些分离出来的植物体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 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力,即细胞全能性。
A母绵羊
B母绵羊

卵细胞
乳腺细胞

羊 的 培
细胞质 细胞核移植
细胞核 重组细胞
卵裂

早期胚胎
胚胎移植

细胞工程的发展历程

细胞工程的发展历程
以时间发展为线索,纵向联系。一方面使知识的呈现系统化,不琐碎,不繁杂,同时横纵联系使知识的呈现更加理性化,符合理科学生的认知规律。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介绍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发展
整体呈现动物细胞工程的年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植物细胞工程随着时间的发展的学习,通过对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随着时间的发展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展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科学家从来都是勇攀科学高峰,迎难而上。通过启发学生设计制备抗体新思路和绿色小奶牛的获得,学生感受科学探索的创新精神和敢于想象的精神。
教学重点
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动物细胞工程技术
课题名称
科技探索之路——细胞工程的发展历程
教学内容分析
细胞工程的发展历程这节课是人教版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总绪论。给学生们介绍现代化的植物细胞工程有哪些,动物细胞工程技术有哪些,以及动植物细胞工程在这一百多年间的发展史。学习这部分不仅让学生对细胞工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还有利于学生理解每门细胞工程技术所蕴含的原理,还有利于以科学史的学习为契机感受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体会科学精神的真谛——创新精神、探求精神。这正好对应教材编写者的初衷——科学的探究之路,这是培养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十分必要的课堂之一。
教学难点
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发展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这节课通过课件展示、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介绍细胞工程发展史,同时培养学生概括表达的能力。
主要由老师通过课件整理植物、动物细胞工程的发展,结合视频,回首这一百多年的探索历程,学习过程分为植物和动物两个部分,每个部分以科学家的研究时间为轴(横坐标),事件为纲(纵坐标),横纵联系找规律。老师提出相关问题深化理解。同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联系前面的知识融会贯通,加强合作意识,体会创新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7年,美国科学基金会提出组织工程(Tissue Engineering)概念,目前,细胞疗法、组织修复和人造 组织器官已经成为当今生物与医学结合的热点领域。
1996年,英国利用成年动物体细胞克隆出绵羊“多莉”, 证明了高等动物体细胞的全能性,这是细胞工程历史上的 一个里程碑式的成果。之后,小鼠、牛、猪等均成功获得 了体细胞克隆动物后代。
动物方面的应用
(1)快速繁殖优良、濒危品种及新品种 (2)利用动殖物细胞培养生产活性产物、药品 (3)供医学器官修复或移植的组织工程 (4)转基因动物的生物反应器
这一切足以表明,细胞 工程技术已经进入了高速发 展的阶段,成为生物领域中 一颗十分耀眼的明珠。
近些年来,细胞工程 的许多技术已经渗入到我 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
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2年10月8日:英国发育 生物学家约翰·格登 (上)、日本京都大学山 中伸弥(下)因在细胞核 重新编程研究领域的杰出 贡献而获奖。
从最新报道看细胞工程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Laboratory of Mammalian Cell Biology and Development,
1959年,美籍华人科学家张明觉首次获得了第一 个体外受精动物——试管兔。
我国科学家童第周,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开展了鱼 类的细胞核移植,并取得了一些具有国际影响的成 果。
1962年,凯普斯提克等成功地进行了仓鼠肾细胞 的悬浮培养,为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的建立 提供了基础。 1965年,哈里斯和沃特金斯进一步证明灭活的 病毒在适当条件下可以诱导动物细胞融合。
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发展历程
1885年,卢克斯发现鸡的神经细胞在生理盐水 中可以存活,并使用了“组织培养”一词。
1907年,美国生物学家哈里森从蝌蚪的脊索 中分离出神经组织,把它放在青蛙的凝固的 淋巴液中培养。蝌蚪神经组织存活了几周, 并且从神经细胞中长出了神经纤维,开创了 动物组织培养的先河。
1956—1959年,斯沃尔利用低温处理三棘刺鱼获得了 三倍体,并饲养至性成熟。
1970年,斯图尔德用悬浮培养的单个细 胞也培养出了可育的新植物,进一步证
明了细胞的全能性。
1972年,美国科学家卡尔森等人用NaNO3作为融 合诱导剂进行烟草原生质体融合,获得了世界 上第一个体细胞杂种植株。
1973年,古谷树里等通过培养人参细胞生产人参 皂苷,开创了植物活性物质生产的新途径。
20世纪70年代初,华裔加籍科学家高国楠发现聚 乙二醇可以促使植物原生质体融合,因此,植物 细胞融合技术初步建立。
1975年,科勒和米尔斯坦成功构建能分泌单克隆抗体 又能体外大量增殖的杂交瘤细胞,从而建立了小鼠淋 巴细胞杂交瘤技术。
1977年,英国采用胚胎工程技术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 试管婴儿。
1981年,埃文斯(M.J.Evans)和科夫曼(Kanfman) 成功地分离到小鼠胚胎干细胞。
1984年,丹麦科学家维拉德森成功利用胚胎细胞克隆 出一只绵羊,这是首次证实的通过核移植技术克隆的 哺乳动物。
受精卵
胚胎
幼儿
老人
基 因
通过对DNA分子人工 “剪 切”和“拼接”,对生物的
工 基因进行重新组合,然后导
程 入受体细胞使重组基因表达,
产生所需的基因产物。
通过某种工程学手段,在细胞整
细 体水平或细胞器水平上,按照人
胞 们的意愿来改变细胞内的遗传物
工 程
质或获得细胞产品的一门综合科 学技术。
应用的原理和方法
细胞生物学和
分子生物学
概念 研究的水平 细胞整体或细胞器水平

研究的目的
按意愿改变细胞的遗传 物质或获得细胞产品

细胞融合技术、细胞拆合技术、染
工 技术分类 色体导入技术、基因转移技术、胚

胎移植技术、细胞与组织培养技术
分类
植物细胞工程
动物细胞工程 理论基础 细胞的全能性
细胞融合
细胞培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单克隆抗体
我国首只克隆牛“康康”在山东出生
中国科学家首次用iPS细胞(诱导多功能 干细胞)克隆出完整的活体实验鼠“小小”, 从而首次证实iPS细胞与胚胎干细胞一样具 有全能性。
细胞工程技术的应用
植物方面的应用
(1)微繁殖技术的应用 (2)细胞大量培养与有用次生代谢产物生产 (3)单倍体技术的应用 (4)原生质体培养与体细胞杂交
从艺术作品看细胞工程
从诺贝尔奖看细胞工程
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试管婴儿之父获诺贝尔奖 :2010年10月4日,2010年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 予有“试管婴儿之父”之 称的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 ·爱德华兹。以表彰他在 体外受精技术领域做出的 开创性贡献。在他的主持 下,世界上首个试管婴儿 路易丝·布朗于1978年诞 生。
1998年,美国科学家成功分离建立了人的 胚胎干细胞系,极大地促进了干细胞研究 的形成。
多利的一生
姓名:多利 性别:雌 种族:哺乳纲、牛科、绵羊 生日:1996年7月5日 出生地:苏格兰 基因父亲:无 基因母亲:一只芬兰白绵羊 线粒体母亲:一只苏格兰黑脸羊 生育母亲:另一只苏格兰黑脸羊 进入社交圈时间:1997年2月23日 子女:生育6名,存活5名 死亡:2003年2月14日
动物细胞工程
胚胎移植
核移 植
组织培养 植物细胞工程 体细胞杂交
植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发展历程
1902年,德国科学家哈伯兰特提出了细 胞全能性的理论。
1937年,美国科学家怀特用烟草茎段形 成层作材料,在试管中培养出了烟草植 物。
1937年,荷兰植物学家温特(Went)发现B族维生 素和生长素对植物根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The Rockefeller University, New York, New York 10065, USA
1937—1938年,法国科学家高特里特和诺比考特 几乎同时离体培养了胡萝卜组织,并使细胞成功 增殖。因此,温特、高特里特和诺比考特一起成 为植物组织培养的奠基人。
1958年,美国科学家斯图尔德等利用胡 萝卜根的组织再次证明了植物细胞的全 能性。
1965年,沃索等在一定成分的培养基上, 由烟草的单细胞也得到了再生植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