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文言词语与句式
高二语文必修五文言词语与句式(人教版)完美版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这个人;今义:多指男性配偶的 礼貌称呼。
腹犹果然
古义:很饱的样子;今义:事实与想的 一样,不出意料。
2.注意对偏义复词的理解与积累。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突然、意外的事变;今义:副词, 很。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古义:特指婆婆;今义:公婆。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古义:特指哥哥;今义:父亲和哥哥。
cháo上朝
朝见,朝拜 朝廷 朝代 朝政
7坐南朝北
对、向
除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2为汉家除残去秽 台阶 清除,去掉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6扶辇下除
清除,去掉
整修,修理 拜官, 授职 门屏之间
辞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4我从去年辞帝京, 5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6大礼不辞小让 7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8近者奉辞伐罪 言词,言语 文词,文学 推辞 告别,辞别 古代的一种文体 讲究,计较 辞谢, 婉言道歉 命令
殆
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4思而不学则殆 危险 近于,几乎 大概,恐怕 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当
1木兰当户织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3有大石当中流 4北邀当国者相见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7犯法当死 8一夫当关,万人莫开 9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10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对着,面对 抵,相抵 阻挡,抵挡 执掌,主持 承担 应当,应该 判处,判罪 占据、把守 值,在,正在 必然,必定、一定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兵器,军械 士兵,军队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罕见句式归纳之南宫帮珍创作文言文句式总共可以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一、固定句式文言文固定句式,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之一。
固定句式在解题的很多时候,可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下面是文言文固定句式的汇总。
(一)表疑问的固定句式1.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
可译作“什么地方”。
例如: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三国志·荀彧传》)2.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
是“所……者何为”的移位和压缩。
可译作“……的(人、物、事)干什么用”。
例如:卖炭得钱何所营? (《卖炭翁》)3.何以,即“以何”的倒装。
暗示疑问。
可译作“用什么法子”“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
例如:何以言之?(《赤壁之战》)4.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例如:(1)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失街亭》)(2)奈何取之尽锚株,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何,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如太行、王屋何?(《愚会移山》)……何,译成“把……怎么办”。
例如:巫姻、三老不来还,奈之何了(《西门豹治邺》)7.何如,经常使用来问行为方式或事物状况,可译为“怎么样”。
“何如”还经经常使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比较,相当于“孰与”的用法,译为“比……怎么样”。
例如:(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2)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军?' ’谢曰:“右军胜林公。
”(《世说新语》)8.何遵,暗示问原因,译为“怎么”。
例如:此何速不为福乎?(《塞翁失马》)(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乎,译为“不是……吧”。
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为,译为“还要……干什么”。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姐,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为,由疑问代词“何”、介词“以”和动词“为”组成。
“何以”即“以何”的倒置。
“何以……为”等于介词结构加动宾词组“为何”。
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翻译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作状语,名词、 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作状语,名词、 形容词作动词,动词、形容词作名词, 形容词作动词,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名 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动 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 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的特殊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七个方面。其中尤以名词作状语,名词、 七个方面。其中尤以名词作状语,名词、 形容词作动词,使动、意动为重点。 形容词作动词,使动、意动为重点。
通假字
⑴可与不:通“否”。 可与不 ⑵ 臣愿 奉 璧西入秦 : 通 “ 捧 ” , 用手托 臣愿奉 璧西入秦: 。 拜送书于庭 ⑶ 拜送书于 庭 : 通 “ 廷 ” , 接受朝拜和 处理政务的地方。 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召有司案图:通“按”,察看。 召有司案 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秦自缪公以来, 也:通“穆”。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仔细。 仔细。
辞:
辞决而行(辞别) 辞决而行(辞别) 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语) 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语)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推辞)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推辞)
臣等不肖,请辞去(告辞) 臣等不肖,请辞去(告辞)
故: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缘故)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缘故) 故久立与其客语(故意) 故久立与其客语(故意) 今公子故过之(特意) 今公子故过之(特意) 朱亥故不复谢(有意) 朱亥故不复谢(有意)
名词用作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豕人立而啼 丁壮号哭,老人儿 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文言词语和句式(汇总)
《孔雀东南飞》“相”字的整理
一、作副词,表示彼此对待的关系, 译为“互 相、相互”,读“Xiāng”
❖ ①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 ②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 ③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 ④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 ⑤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孔雀东南飞》“相”字的整理
❖ 二、指代性副词,表示动作所涉及的一方 ❖ (一)指代第一人称,可译为“我”。 ❖ ⑥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 ⑦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 ⑧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 (二)指代第二人称,译为“你”。 ❖ ⑨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 ⑩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 ⑾誓不相隔卿 ❖ ⑿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 ⒀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街谈巷议—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议论。指民间的舆论。 土崩瓦解——比喻事物的分裂象土崩塌、瓦破碎一样,不可收拾。
比喻彻底垮台。 管窥蠡(lí)测——管:竹管;蠡:贝壳做的瓢。从竹管里看天,
用瓢测量海水。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 声名鹊起——形容知名度迅速提高。
练习:请指出下列成语的文言现象
未雨绸缪 持之以恒 兵不血刃 龙腾虎跃 鳞次栉比 厉兵秣马 街谈巷议 善刀而藏 密云不雨 幕天席地 不远万里 吞舟是漏 师心自用 土崩瓦解 管窥蠡测 声名鹊起 不胫而走 曲突徙薪 汗牛充栋 时不我待
成语中的文言现象
❖ 名词作状语: 鳞次栉比——鳞:鱼鳞;栉:梳篦的总称。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 “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 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使动 用法主要要动词使动、形容词使动、 名词使动。
四、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教学反思-《文言词语与句式》
教学反思:《文言词语与句式》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文言词语与句式》教学反思文言文以简约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经历了上千年锤炼的古典文学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源头活水。
诚如吕叔湘先生所说:“教文言文是什么目的?可以说有几种说法:第一,是古为今用。
在现代的书面语里头,时常会出现一些文言词语,甚至于引一段文言文,或是引两句诗,要能够读懂,就得学一点文言,这是一个说法。
还有古代文艺,古代有很多好作品,我们要能够欣赏,这也是一个目的。
再进一步,还有一个文化遗产的问题。
我们中国历史长,文化遗产丰富,现在的青年如果不学文言文,这个遗产就丢了。
”吕老引述的这三种说法已达成共识。
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大纲》的要求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文言文是言文并重的,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理解、句式辨析等。
可由于文言文距离我们的时代久远,和现代文比,写作的文化背景差异大,使用的词语、句法也不同,有的词汇,今人已不用,即使延用至今,与现代汉语中的词义,相差甚远,因此学生阅读文言文时,首先就在疏通文意上产生障碍,加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贯彻“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方针,多采用教师讲、学生记的单一模式,强调教师作为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致使教学过程失去生机和活力,使文言文成为教师教学的薄弱环节、学生学习的难点。
在“文言词语与句式”专题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能出智慧,去战胜学习中的困难,有了兴趣,学生就可以由被动的、反应性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创造性的获取者。
为了让学生有兴趣主动学习,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首先,以学定教,在课前先了解哪些问题是学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梳理探究的,哪些是需要学生合作梳理探究的,通过讨论,我们共同确定了三个问题作为合作探究目标:①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②我们在阅读文言文遇到实词时,如何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③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文言文词性句式知识列表
文言文词性句式知识列表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文言虚词高中阶段应当掌握二三十个文言虚词。
这需要一个一个地记忆。
这里列出30个常见的文言虚词。
(1)之(2)其(3)是(4)焉(5)尔(6)然(7)莫(8)或(9)相(10)见(11)岂(12)乃(13)于(14)与(15)因(16)为(17)以(18)而(19)且(20)则(21)虽(22)若(23)者(24)所(25)夫(26)盖(27)也(28)矣(29)乎(30)哉二、一组一组地比较。
1.例如,“之”和“其”“之”和“其”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可以作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而且都可以作第三人称代词,也都可以用作第一、第二人称代词。
但它们有明显的区别,“之”作宾语,“其”作定语和主谓短语的主语;作为指示代词,它们也有分工,“之”主要表示近指,“其”主要表示远指。
它们都可作音节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之”主要用在单音节词之后,“其”主要用在句中。
而“之”作结构助词,“其”作语气副词,则是它们更大的区别。
又如,“相”和“见”三、一类一类地掌握。
对同是表示某一种语法意义的虚词,可以一类一类地掌握。
1.例如,表示单独的范围副词2.又如,词尾3.还有,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尔、汝、女、而、乃、若;子、君、公、吾子……表高度的程度副词(最,极、很,非常):最、极、至、绝、殊、良、颇、甚、逼、大……表全部的范围副词(全、都):皆、尽、咸、举、悉、具、毕、备、胜……表短暂的时间副词(不久、一会儿):旋、寻、俄、俄而、俄顷、顷之、既而、须臾、斯须、少间、未几、无何……表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哪里、怎么):岂、其、宁、庸、独、安、讵、何……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假使):如、若、苟、使、向、倘、即、脱、设、而、自、试、令、如使、向使、竟使……四、根据语法位置确定用法。
要根据虚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结合句意,确定其用法。
如,以:类别举例注意点复音实词单纯词连绵词双声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惆怅(伤感,失意)不要把一个复音词拆成两个单音词。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文言词语与句式》学案
《文言词语与句式》学案教学参考0606 1133《文言词语与句式》学案一、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是学习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是为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结合所学过的五个必修模块中的文言文,掌握积累并梳理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
三、尝试以专题研究和小论文写作的方式,探究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式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现代汉语修养的意义和作用。
学习过程一、文言词语(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
探究问题、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课本中的典型例句)①悦亲戚之情话(《归去来兮辞》)②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善万物之得时(《归去来兮辞》)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⑤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⑥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④到例⑥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具有的属性,即认为宾语怎么样;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即认为宾语是什么或把宾语当作什么。
①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③士不敢弯弓而抱怨(《过秦论》)④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⑤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鸿门宴》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繁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④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例⑤到例⑥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古汉语的使动用法就是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一种用法。
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是什么,使动用法是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认为……小)2、不远万里(认为……远)3. 鱼肉百姓(以……为鱼肉。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句式+课件
方法点拨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动词之前,或主语之前,做句 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用作补语, 翻译的时候,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因此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或介 词结构后置。辨析时,要抓住两种情况:一是“于”字结构后置。如:因 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二是“以”字结构后置。如:王尝语 庄子以好乐。(《庄暴见孟子》) 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的结构把后置的介词结构调至状语的位置。
二、被动句
二、被动句
定义:主语是谓语所表 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
1.用介词“于” 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这地方不正是当年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 方吗?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面地学习了,不受 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二、被动句
2.用“见”、“见…于……”表示被动(“于” 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言! 译文: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
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
句式特点:省略句同时又是宾语前置句。“抱恨泉 壤”省略主语“我”和介词“于”,“何言”应为 “言何”,说什么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句子成分的一般排列
(定语)主语 [状语] 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一般句子由主语和谓语构成,并不是
三、省略句
3.省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宾语常见的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①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之 斗卮 酒。
②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 之 以 事。
③ 有志者,不随 之 以止也。
13.《文言词语和句式》
一、一词多义
【释义举例】 例2:谢 1 阿母谢媒人 2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3 乃令张良留谢 4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5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6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7 及花之既谢 8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
一、一词多义
【释义举例】 例2:谢 1 阿母谢媒人 (推辞,谢绝) 2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道歉,认错) 3 乃令张良留谢 (辞别) 4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辞别,离开) 5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感谢) 6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告诉,告诫) 7 及花之既谢 (凋落) 8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请问)
二、古今异义词
如何掌握古今异义词: 3.要分辨单音词和多音词。
①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 一个双音词。如“然/后”“地/方”“其/ 次”“学/者”“其/实”“祖/父”“智/ 力”“于/是”“交/通”“妻/子”“指/ 示”“以/为”“因/为”“无/论”等。
二、古今异义词
如何掌握古今异义词: 1.“牢记迥别”。对古今词义差别大的要牢记。
例如:“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中的 “除”字,在句中当“整理”讲,在现代汉语 中是“除去”、“去掉”的意思,古今词义相 差比较大。再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中 的“去”字,在句中是“离开”,现代汉语中 是“到……去”,古今词义相反。
一、一词多义
【释义举例】 《孔雀东南飞》“相”字的整理 (三)指代第三人称,可译为“他(她)”。 ⑫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⑬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⑭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⑮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 3. xiàng,名词,“相貌”之意 ⑯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⑰ 相面、相马:察看,判断,观察
启听淮北取籴 辽人常越境而汲 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高中语文文言文大全
高中语文文言文大全第三册文言文《离骚》一、掌控以下重点词语1、掩涕:长太息以掩涕兮(掩面拭泪)2、谇: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谏争)3、替: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4、虽:虽九死而未悔(纵然,即使)5、众女: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许多小人)6、蛾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高尚德行)7、遥诼: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造谣,诽谤)8、偭:偭(miǎn)规矩而苏蒂县(背向,引申为违反)9、度: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则)10、溘:宁溘(kè)死以逃亡兮(忽然,忽然)11、异道:夫熟异道而相安(不同道)12、尤:忍尤而攘诟(罪过)13、伏: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14、相道:悔相道之不察兮(观测,挑选道路)15、及:及行迷之未远(趁着)16、这般:驰椒丘且焉这般(停下歇息)17、初服:退将复修吾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18、岌岌:高余冠之岌岌兮(高耸的样子)19、游目:忽反顾以游目兮(放眼观看)20、缤纷:佩缤纷其繁饰兮(多样)21、未变: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不会改变)二、通假字1、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2、邑:忳(tún)郁邑余侘(chà)傺(chì)兮(通在“悒”,忧伤迷茫)3、圜: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圆”)4、距:进不入以距尤兮(通在“罹”,遭遇)5、章: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显著)6、反:延伫乎吾将反华(通在“抵”,回到)三、一词多义1、短: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②长余佩之陆离(并使……加宽)2、善:①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就是不好的)②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擅长)3、以为:①制芰(jì)荷以为衣兮(用……做)②余蓝天白云修成以为常(指出)4、修:①余虽不好修成姱(kuā)以鞿(jī)羁兮(幸福)②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③余独好修成姱以为常(美,幸福)5、虽:①余虽不好修成姱(kuā)以鞿(jī)羁兮(惟,只是)②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四、词类活用1、鞿羁: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名作动,约束)2、淫:谣诼曰余以善淫(动作名,放荡的事)3、群: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4、死去:条叶无罪以死直兮(为动用法,为……而死去)5、屈、抑:屈心而抑志兮(使动,使……受委屈,使……受压抑)6、步: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并使……步行)7、高: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动,使……加高)8、短:长余佩之陆离(使动,并使……加宽)五、古今异义的词1、滚滚:恨灵修之滚滚(①古义:荒.唐。
文言词语与句式之词类活用 公开课
之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是指某类词在特定的语 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另一 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 生出和语境相适合的意义。
所谓词类活用 是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
词类活用的种类
使 动 意 动
名 词 活 用
动 词 活 用
形 容 词 活 用
名 词
名词 活用为 使动
名词 活用为 动词
名词 活用作 状语
• (2)副词和能愿动词后的名词。 • 例:云青青兮欲雨
• (3)代词前的名词。 • 例:驴不胜怒,蹄之。
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作状语的,而在古 代汉语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动词前面有名词,如 果此名词不是句子主语,一定活用作状语 • • • • • • • • 表示比喻: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 表示时间:园日涉以成趣 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器具: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 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名词 活用为 意动
动 词
动词 活用为 名词
动词的 使动用法
形容 词的 活用
形容词 活用为 名词
形容词 活用为沛公军霸上 军 军 军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王 沛公欲王关中 王 秦地可尽王也
规律:此处应该是动词
规律
• (1)名+名:两个名词连用,非并列,非 定语与中心词关系,找不到其他动词。 • 例:籍吏民 夏雨雪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备了名词的语法功能。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作主语
常见文言句式及例句
常见⽂⾔句式及例句什么叫古今异义,通假字,⽂⾔虚词?在什么时候⽤这三种解释⽅法?解析:这是⽂⾔⽂中常见的说法,古今异义就是指⼀些词语在古时候是⼀个意思,在现代⼜是另⼀个意思,意思古时候和现代的不⼀样,这就是古今异义(今齐地⽅千⾥(“地⽅”是“地”与“⽅”的连⽤。
地:⼟地,领⼟;⽅:⽅圆。
现在的意思常指“某⼀区域”));通假字:古⼈在造字的时候,造出⼀个字,表达⼀个意思,可是该⽤哪个字表⽰某个意思呢?有时候是有⼀定规律的;但是有⼀些字还在形成当中,没有⼀定规律,可能⽤这个字表⽰某个意思,也可能使⽤⼀个同⾳字表⽰那个意思,这个同⾳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就叫做“本字”。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在当时,在⼀般情况下使⽤“慧”表⽰智慧,但是,有时候也可以使⽤“惠”去表⽰,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
⽂⾔虚词和⽂⾔实词相对,⽐如我们所学的“之”、“乎”、“也”等等都是⽂⾔虚词,⼀般它们没有实际的意义。
常见⽂⾔⽂虚词⽤法——所处所,地⽅。
例:①持童抵主⼈所。
②⼜间令吴⼴之次所旁丛祠中。
③必能使⾏阵和睦,优劣得所。
④乐⼟乐⼟,爱得我所!⑤成反复⾃念,得⽆教我猎⾍所耶?⑥某所,⽽母⽴于兹。
⑦此何所也?⽤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 “......的地⽅”、“......的⼈”等。
例:①渔⼈⼀⼀为具⾔所闻。
②⾐⾷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荆柯有所待,欲与俱。
⑤此疾之所由⽣也。
(所由⽣:产⽣的缘由。
)「所以」表⽰⾏为所凭借的⽅式。
⽅法或依据,相当于"⽤来......的⽅法""是⽤来......的"等。
例:①吾知所以⼈距⼦矣,吾不⾔。
②故释先王之成法,⽽法其所以为法。
表⽰原因。
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例:①亲贤⾂,远⼩⼈,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②荆⼈尚犹循表⽽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文言词语与文言句式(2)
词义弱化:
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 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 的语义则较弱。如“怨”,古义表示仇恨、 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词义强化:
所谓“词义强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 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 强了。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 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 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文言词语与文言句式
常见实词
(1)通假现象 (2)古今异义
(3)一词多义
(4)偏义复词 (5)词类活用
[练习]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背叛之意。
2.赢粮而景从
[景]同[影],像影子一样。
3.君子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文言词语与文言句式
(二)表示任命官职的词语
常见实词
①拜(授予官职)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除(任命,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③授 授给、给予 《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 朱轮军,即军中拜~。” ④“以荫补 +(某官名)”,意思是“靠先人的业绩补缺做 + (某官名)”
亲戚 妻子
中国
非常 所以
中原地区
意外事故 (名词)
1、缘故, 名词 2、表原因的虚词 3、用来,靠它来
文言词语与文言句式
常见实词
(五)表示官职调动的词语 ①转(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②徙(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③调(调动、调迁) 调为陇西都府。 (班固《汉书•袁盎传》) ④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 “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 职。) 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白居易《琵琶行》) ⑤放(京官调任地方官) 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 (梁启超《谭嗣同》) ⑥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文言常用句式
文言常用句式所谓“句式”,就是句子的结构方式。
句子中包含的词语顺序及相互配置关系不同,便构成了各种不同的句式。
由于古今汉语之间有继承性。
因此文言中的一般句式,如“主前宾后谓居中,定状补语辅其间”,与现代汉语是基本一致的。
但是,古今汉语之间又有发展性,即在文言中,有时主谓宾定状补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尽相同。
这是本次复习要重点介绍的:存在于古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有整体不同或局部差异的非一般句式,即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形式为:“……者,……也。
”例如:①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
②臣之所好者,道也。
2、主语后面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形式为:“……,……也。
”例如:①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②梁,吾仇也。
3、有些判断句,“者、也”全不用。
例如:①晋鄙嚄唶宿将……②刘备天下枭雄……4、用“乃”“则”“为”“即”等表示判断,也是常见形式。
例如: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③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5、用“是”“非”作判断动词。
例如:①问今是何世……②城非不高也(二)被动句1、用“于”表示被动。
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②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2、用“见”或“见……于……”或“受……于……”表示被动。
例如: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③今日见辱问于长者。
《柳毅传》④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3、用“为”或“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
例如:①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②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用“被”表示被动。
例如: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三)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是很多的,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
文言文常见句式以及断句方法
文言句式1、判断句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加以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中,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常见的形式主要有:(1)……者,……也。
(“者”表示停顿,“也”表示判断)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2)……,……也。
(主语后面不用“者”)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今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知”。
“是”意思是“这”,复指前面的主语。
②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今译:病在肌肤里,是针炙能够治疗的。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桃花源记》)今译:南阳的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3)用“乃”“则”“即”“为”“则”等帮助判断。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今译: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色。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今译:该立为皇帝的是公子扶苏。
(4)文言文中也有用“是”表示判断的,这是较为晚起的。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西湖游记二则》)2、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
主要有:(1)省略主语(病)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病)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医)无奈何也。
(《扁鹊见蔡桓公》)今译:病在肌肤,是针炙能够治疗的;病在肠胃,是火剂汤能够治疗的;病在骨髓里,是掌管生命的神所管辖的,当医生的就没有办法了。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改之。
(《<论语>十则》)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3)省略宾语①投(之)以骨。
(《狼》)今译:把骨头扔给(狼)。
②君与(之)俱来。
(《隆中对》)今译:你和他一起来。
(4)省略介词林尽(于)水源。
(《桃花源记》)今译: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
3、倒装句我们把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语序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叫倒装句。
主要包括:(1)谓语前置(主语后说)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宾语前置大致有三种情况: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梳理探究《文言词语与句式》(2)(66)
文言词语和句式
文言词语
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包括名词、动
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虚词:意义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
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代词以及兼词。
兼词
兼有两个意义和作用的词。 如:投诸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 广数千里……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3) 表示对人的态度。
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吾得兄事之
(4)表示工具或方法,译为“用(以、靠)••••••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课堂练习
在本册所学过的文言文中找出以上所讲词类 活用的词各一例。
总结第五册词类活用的词
一词多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根据上下文准确把握词义 练习 “绝” ①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动词 断绝《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
③ ④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动词 隔绝《桃花源记》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动词 横渡《劝学》 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动词 停止 消失《石钟山记》
⑤
⑥ ⑦
以为妙绝
形容词 到了极点《口技》
常见实词
文言实词包括 名词 、动词 、形容 词 、数词 。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 教学大纲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4月第1版)开列了120 个 常见文言实词。2003年及以后年 份的高考涉及文言实词的试题不 会超过这120个实词的范围。
一、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
1、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
通假,基本是同音通假。主要有四种情况: 1、同音通假 终老不复取(娶) 2、双声通假(声母相同) 莫(暮)春者,春服既成 3、叠韵通假(韵母相同) 卒(猝)起不意 4、形近通假(声母相同) 将军身被(披)坚执锐
高中语文必修五“梳理探究”:文言词语与句式(优秀实用课件)
名词 名词
动词 作状语
使动
词
名 词 意动
类 动 词 动词 动词
名词 使动
活
形容词 名词
用 形容词 形容词 动词 形容词 使动
形容词 意动
其他
为动用法 数词活用作动词
名词的活用
动词
作状语
使动
意动
名词 动词
1、名词+名词+名词 例:天雨雪
2、名词+代词 例: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3、副词(遂、不、弗、既、乃、已等)+名词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元载以为自己有清除恶人的功绩,就贬损前贤,认为
(天下人的)文才武略,没有谁比得上他。(是非:偏义
复词,偏义于“非”,非议、贬损。以为:认为。才略:
才能、谋略。)
文言实词
(五)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类词在特
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 另一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 产生出和语境相适合的意义。
名词
名词
古义:特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金就砺则利。
词义缩小
古义:泛指一切金属;今义:专指黄金。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词义转移
先帝不以臣卑鄙 词义感情色彩变化
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今义:品质恶劣。
文言实词
(三) 通假字
通假字
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的某个字, 而用另一个读音和它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 这种现象叫通假。
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庠序”,同义复词,两者都是学校,只 是时代 不同叫法不同,故合译为“学校”
【对点训练】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A. B. C. D.
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翻译
幸
①而君幸舎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偏义复词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作状语,名词、 形容词作动词,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名 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动 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的特殊用法 七个方面。其中尤以名词作状语,名词、 形容词作动词,使动、意动为重点。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下:
礼贤下士(谦逊地对待)
旦暮且下(攻下,打下)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低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每薄暮,下管键(使用《狱中杂记》)
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少于《赤壁之战》)
辞:
辞决而行(辞别) 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语)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推辞)
表选择关系
或者曰:夏商周汉封建 而延
农历每月的第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一天
词语
古义
哪怕;怕什 么;怎怕。 有德行的人
今义
不值得做,犯不 着。 年长的人 因结婚而产生的 夫妻关系
例句
何苦而不平 以公子为长者
何苦 长者
婚姻
姻亲
胜所以自附为婚姻
一词多义
理解时要以本义为基础,一是要掌 握一个词的常见义项,注意与现代汉语 的区别较大的义项;二是掌握联系语境
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如有司案图:通“按”,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也:通“穆”。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 ,仔细。
直上载公子上坐(通“座”) 俾倪(通“睥睨”,斜着眼睛看。)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通“向” )
公子与侯生决(通“诀”)
古今异义
这一类实词,从字面上看与今词意义相 同,而实际上意义不同甚至相反。学习、复 习时可从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褒贬色 彩的转换、名称说法的改变以及单双音的变 化等方面进行辨析,防止以今义释古义。
文言文词语与句式
文言文词语与句式文言文词语与句式一、准确理解实词的语境意义(意义与用法紧密联系):(一)平时识记积累文言常见实词的意义,重点掌握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同义复用、反意连用等情况。
a一词多义:要熟记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意义,在阅读中逐步积累。
“兵”→兵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用兵器杀人(左右欲兵之)士兵(敌兵果至)→用兵策略、战争、军事(上兵伐谋);“拔”→攻占、攻取(攻城不拔)→高出、超出(势拔五岳掩赤城)b通假字:180个左右,对常见的要有意去识记。
如“犬兔俱罢,各死其处”中,“罢”通“疲”,意为疲劳、疲乏。
“阳(通佯)为奔北”c古今异义:文言以单音词居多,也有少量双音词。
不可把文言中的两个单音词误解为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如“地\方千里”中,“地方”为两个单音词,应理解为“土地方圆、纵横”;“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中,“行”为主语中心语,“为”是谓语,应释为“我们复社的那些品行可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给他们伸张正义”,不可误解为现代汉语的“行为”。
也不可把文言中的一个双音词拆开成两个单一词来理解,如“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之)]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中,“匹夫”,就是一个双音词,指普通人“;“社稷”本为土地神和谷神,此处代指“国家”。
d词类活用:重点掌握:名词用作副词(状语),名词、数词、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使动、意动、为动用法等。
如上例中的“明”,处于谓语位置,应是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理解为“表明。
“项伯亦拔剑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翼蔽”为名词+动词式,但“蔽”的动作不是“翼”发出,可见不是主谓式,应为“状语+谓语”结构,理解为“像鸟张开翅翼一样遮挡”。
“烛之武退秦师”,“退”,使秦师退却、撤退;“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以…为美,认为…美;“马病死,使群臣丧之”,“丧”,为(病死的马)治丧、办丧事;“今同苦隋政,各兴大义,力散势弱”,“兴”,为大义、正义而兴兵、起兵;“等死,死国(为国而死)可乎?”e偏义复词:一般为反义词,据句意判断,只有一个词有意义。
《文言词语和句式》全课件
双声通假(声母相同) 莫春者,春服既成
叠韵通假(韵母相同) 举酒属客
形近通假(韵母相同) 将军身被坚执锐
怎样辨别通假字
同声旁的形声字的替代。 例如:距关,毋内诸侯 “距”代替本字“拒”,“把守”的意思。
小结
又如:此小大之辩也,
一词多义
掌握什么是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本义是指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 引申义是指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比喻义是指用打比方而形成的新的意义。
四、词类活用(名词活用)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5) 刑人如恐不胜 籍吏民、封府库 吾师道也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两个名词连用,组成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则前 名词或后一名词用作动词。
形容词作动词
亲贤臣,远小人
素善留侯张良
秋毫不敢有所近
01
02
03
04
形容词后带宾语。
四、词类活用(形容词活用)
词类活用(数词活用)
数词作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数词在谓语的位置上或在它的前面有能愿动词时,
活用为动词。
词类活用(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主要是动词使动、形容词使动、名词使动。
从“深”的基本义发展出来以下的这些引申义:
深奥、深刻,深入。如: 道理很深 关于词的引申义
二、一词多义
二、一词多义
关于词的比喻义
词的比喻义: 词的比喻义也是一种引申义。但因为它使用比喻的手段,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所以把它独立出来和引申义并列,成为转义的一种形式。它使由本义通过打比方而产生的新义。如: 地下工作—— 点滴经验—— 冻结资金—— 乱扣帽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张仪。 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5、动词本身表被动,根据上下文判断
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康德: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 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 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 们心中崇高的的道德法则。他们向我印证,上帝在 我头顶,亦在我心中。 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气势磅礴的名言之一,它 刻在康德的墓碑上,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 最后一章 亚里士多德: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 如果彼此交换,还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 有一种思想,我有另一种思想,而彼此交流这些思 想,那么,我们就各有两种思想。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注意:“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而是 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3、用副词“乃、则、即、皆、耳”表肯 定“非”表否定判断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是乃狼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亡秦之续耳。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古 义:
后起意义:
金属
黄 金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
今 古
•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 语中的意义变小了。
试试看:
• 饿:本指程度严重的饥饿已达到死亡威胁的程度, 如“饿其体肤”。现仅指一般的饥饿。 • 怨:恨。现指不满意、责备。 • 禽:飞禽走兽。现仅指鸟类。 • 丈夫:男子。现指妻子的配偶。 • 子:子女。现儿子。 • 臭:气味。现难闻的气味。 • 劝:勉励劝说等。现仅指劝说。
古义:①冶炼 ②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 今义:使身体素质意志品质提高的方法和途径
能谤讥于市朝
古义:提出意见、议论、批评 今义:恶意中伤
是祥也,吉凶焉在
古意:预兆、有吉有凶 即吉凶预兆 今义:多指吉兆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 (只有一个音节的词,“一个字一个
词”)
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乃至多音节词为主 (两个音节以上的词)
偏义复词
由两个音节构成,只有一个音节表
达意义,另一个音节只起陪衬作用。
体肤 “饿其体肤”孟子《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耳目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 耳目之观”其园圃,窃其桃李。
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此句中只有 “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陪衬。
4、直接表判断
荀卿,赵人。 刘备天下枭雄。 秦,虎狼之国。 臣本布衣。
被动句
1、用“被”表被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2、用介词“为/为……所……”表被动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 追之),又请杨子
之竖追之。《列子〃歧路亡羊》
蒙下文省略
省宾语
项伯乃…私见张良,具告( 门宴》
之
)以事。《鸿
竖子不足与(
之
)谋。《鸿门宴》
注意: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
是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省介词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赤壁之战》 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
省略句
省主语
廉颇为赵将,( 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伐齐,大破之。《廉
承前省
公
)度我至军中,
沛公谓张良曰:“……( 公乃入。”《鸿门宴》
蒙后省
省主语
(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
王
)曰:“不若与人。”
《孟子》二章
对话省
省谓语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为乐 )。《鸿门宴》
承上文省略
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古汉语中一般用 单音词来表达:
母亲
贫穷 而且
母
《左传〃隐公元年》:“爱其母。”
贫
荀子《天论》:“天不能使之贫。”
且
《愚公移山》:“且焉置土石?”
不要误将古汉语中的两个单音词当作现 代的双音词:
单音偶合
同。 如“然后”在现代汉语中是表示顺承 关联词,但在文言文中却是两个单音节的 词组成的短语,应解释为“这样以后”; 两个单音节的词语放在一起刚好和现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出处:《晏子春秋》 意思:坚持不懈做事的 人,总会成功;不停步向前走的人,总会到 达目的地。 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 于细. 出处:《老子》 意思:天下的难事,一定是 从容易的事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一定 是从细小的事发展起来的。
文言中特殊的双音词:
标志:介词“于、以、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鸿门宴》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 心服也。《资治通鉴》
定语后置句:荆州附操之民 被动句:被兵势所逼
判断句:不是心里臣服
文言文的固定格式:
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形式相同,但意思不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琵琶行》
[古义] 于是 / 写 [今义]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
[古义] 跟随 / 而且
[今义] 表示更进一步,连词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种树郭橐驼传 》
[古义] 那 / 实际上
[今义] 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副词
古义:
杰出、英俊
(褒义词)
今义: 生活放荡,
(贬义词)
大江东去,……千古风流人物。
《赤壁怀古 》
•
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 发生了变化,要么由“褒”变“贬”,要么由 “中性词”变“褒义词” 或“贬义词”。
试试看: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义:武士、勇士 今义:帮凶
锻炼之吏,持心近薄
B、何……为?(……干什么呢?)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C、何……之有?(有什么……呢?)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
想想看:
后起意义:
后起意义:
泛指一般的江
古义:
泛指一般的河
古义:
长江
江汉朝宗于海。
《尚书〃禹贡》
黄河
以河为境。
《韩非子〃有度》
古 今
•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 汉语中的意思变大了。
试试看:
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 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母亲。 今义:晚辈对任何女性长辈的亲切称呼。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古义:内亲外戚。 今义:外戚 是女子不好 古义:指女子相貌好看 今义: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古义:
后起意义:
出门时带的 包裹
外交使者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古
今
•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 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 思了。
试试看:
• • • • • • • 币: 涕: 走: 去: 慢: 牺牲: 假:
礼物; 钱。 眼泪; 鼻涕。 跑; 步行。 离开; 前往。 怠慢; 不快。 祭品; 为了革命事业而舍弃生命。 借; 真假、假期。
宾语前置
3、用“是/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以突出强调宾语。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唯利是图 / 唯才是举 / 唯命是听(成语)
这时的“是/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宾语前置
4、介词“以”的宾语较活跃,即使不是 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 氓》 夜以继日
(2)意义相对
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
句中偏指“姥”和“兄”,而“公”和“父”不表示意 义。
(3)意义相反
只有“亡”表意义。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 民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偏义在“入”,“出”是衬字。句意 为:防备别的强盗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赤壁之战》
3、在动词前用“见、受”表示被 动
如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
后加介词“于”构成“见/受+谓语+于”的形式。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4、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表被 动
言。《促织》
注意: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 介词“以”、“自”等。
倒装句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灼灼其华。
(其华灼灼)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美哉,我少年中国!
(我少年中国,美哉!)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1)表示疑问:
A、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
例:王曰:“何以知之?”
B、孰与……?(与……相比,哪个……?) 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C、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