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城市群发展战略的三个误区(1)
当前我国城市化的误区
当前我国城市化的误区城市化是21世纪世界发展的三大趋势(另外两大趋势为信息化和全球化)之一。
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中期加速发展阶段,我国城镇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城市化的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城市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现象。
预计在未来15—20年内,伴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将增加一倍,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0%以上。
目前城市化问题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很多地区把它作为社会经济的基本发展战略。
国家在“十五”计划《城镇化发展重点专项规划》中,提出了积极稳妥、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推进城市化。
然而,笔者在实地调研中发现,部分地方对城市化存在模糊,甚至是错误认识,在推进城市化的实践中也存在不当做法。
这些城市化误区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势必将严重影响我国城市化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因此,有必要澄清对城市化的错误认识,并使城市化真正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误区之一:对城市化概念认识简单化城市化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了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
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的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的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镇性状转化或强化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社会变迁的过程。
然而,有些地方把城市化仅仅看成是农民迁入城市,城镇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这无疑是把城市化看得太过于简单了。
一方面,就宏观社会经济而言,城市化不仅仅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地域规模的扩展。
更为重要的是,它是社会经济活动方式根本的变化,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转变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社会由以农业活动占主导地位的传统社会向以非农经济活动占主导地位的现代社会转变,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区域空间景观也由农村占主体演变成以城市占主体;另一方面,对城市化主体——农民而言,从农村迁移到城市更是一个艰难而又审慎的抉择,决不像农民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的过程本身那么简单。
谨防当前我国城市群、都市圈发展误区
谨防当前我国城市群、都市圈发展误区一、城市群、都市圈发展误区1. 忽视生态环境建设在城市群、都市圈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忽视生态环境建设。
许多城市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环境,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甚至引发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问题。
2. 缺乏整体规划城市群、都市圈由多个城市或城市群体组成,缺乏整体规划会导致各个城市之间的竞争激烈,互相牵制,难以达到合作共赢的效果。
3. 过度依赖传统产业许多城市群、都市圈发展过程中仍然以传统产业为主,而忽视了新兴产业的发展。
这样会导致城市发展不够现代化,不能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
4. 忽视城市文化建设城市群、都市圈的建设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建设,文化建设也是十分重要的。
忽视城市文化建设,会导致城市缺少文化内涵,难以吸引人才和国内外游客。
5. 城市间资源分布不均城市群、都市圈的建设也面临着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一些城市在资源分配上占据优势地位,而其他城市则陷入不利地位。
这样会导致城市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二、忽视生态环境建设在城市群、都市圈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建设是关键环节。
城市群、都市圈在不断扩张时,常常会破坏周边的自然环境,影响生态平衡。
过度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建设化会导致环境污染、水源短缺、土地沙化等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污染物不会停留在原地,它们会飘散到附近城市,甚至飘散到更远的地区。
因此,忽视生态环境建设会给周边城市、乡村甚至整个地区带来巨大的风险。
三、缺乏整体规划城市群、都市圈建设需要整体规划。
只有当各个城市之间协调合作,共同发展,才能达到合作共赢的效果。
然而,许多城市群、都市圈往往缺乏整体规划,不同城市之间互相竞争,难以协调合作。
这种状况下,城市群、都市圈往往不能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也难以达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
四、过度依赖传统产业城市群、都市圈过度依赖传统产业,是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许多城市群、都市圈发展仍然以沿海、重工业为主,难以适应新的产业和市场变化。
简析西部大开发中的几个误区
简析西部大开发中的几个误区简析西部大开发中的几个误区————————————西部大开发是中国实施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但也存在一些误区。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简析西部大开发中的几个误区,分别是把握发展的方向的误区、重点发展的误区和资源利用的误区。
一、把握发展的方向的误区————————————西部大开发必须着眼于未来,把握发展的方向是关键。
但很多西部地区仍然存在一些误区,缺乏长远的规划,忽视高端产业的发展,而是盲目地追求快速发展,贪图眼前利益。
西部地区应该加强科学规划,重点发展高端产业,从而获得长远的发展。
举例来说,科学家们应该研究当地的自然资源,利用先进的科技开发新产品,例如农业、林业、特色旅游、新能源等。
同时,也要重视人才引进,引进高端人才,促进当地的文化发展。
二、重点发展的误区————————————在西部大开发中,也有很多重点发展的误区。
很多地方将资金投入到不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上,虽然能够带来一定的效益,但是却无法实现长远发展。
例如,很多地方将大量资金投入到房地产业上,但是房地产行业并不能带来核心竞争力,无法实现长远发展。
因此,西部地区应该重视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将重点放在未来可以带来长期利益的产业上。
例如,在农业上可以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精准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在新能源方面,也应该加大投入,促进新能源的发展,从而实现高效、低碳、高品质的可持续发展。
三、资源利用的误区————————————资源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保障,但也存在一些误区。
很多地方忽略了资源利用的合理性,而是盲目地进行大量的开采,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因此,应该加强对当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例如,应该加强对当地自然资源的保护,例如森林、水体、土壤等;应该加强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应该加强对当地文化遗产的保护。
同时,也要注重利用当地资源,例如加大对农业、特色旅游、新能源等产业的投入。
总之,要想实施好西部大开发,就要避免上述几个误区。
“大都市圈”热潮中的隐忧
“大都市圈”热潮中的隐忧“大都市圈”理论,又叫城市群理论,是区域发展的基础理论之一。
自1957年法国著名经济学家戈特曼教授提出这一概念以来,已在全世界被广泛运用,并被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所谓“大都市圈”理论,通俗的说法就是在一定地理或行政区域内,由一、二个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核心,辐射并带动周边一定范围内的一批中小城市,使其成为在世界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竞争力的区域城市群或城市带。
这种城市群或城市带具有集聚效应的制造业产业链和集约化的永久性城市社区居民群体。
改革开放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塘三大都市圈的发展相当迅猛,对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支撑全国国民经济的主要地区。
三大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不到1&3,面积只占全国的10%,而GDP却占全国的60%,外贸出口占全国的85%,直接利用外资占全国的80%以上。
正因为三大都市圈城市群的实力推动和效应,全国各地都兴起了区域不等、名称各异、特色有别的大都市圈热潮。
近两年来,全国有86个城市宣布要建国际大都市。
这种都市圈热,对于促进区域竞争,振兴全国经济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这是我国近代、现代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繁荣盛世。
但是,纵观我国建国以后的发展史,有一个严重的教训值得吸取,那就是凡出现一种社会性大热潮的时候,一定要冷静地思考,防止热潮过度,防止大跃进式的冒进,否则的话,就极有可能适得其反,走上失败。
对于当前的“大都市圈”热潮,我们在兴奋之余,也深深为“大都市圈”热潮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而担忧.有这样三个问题长期困扰着我们:一是现有三大都市圈如何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二是我国究竟需要多少大都市圈?三是本世纪除了三大都市圈外,究竟还能有多少地区真正能够成为大都市圈?这三大问题实质上是中国大都市圈未来发展的战略问题。
因此,我想着重从以下二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实现区域共同发展。
我国城市群的协调发展:问题及政策选择
我国城市群的协调发展:问题及政策选择摘要:进入21世纪,城市群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随着大大小小的城市群相继建立,各种各样的问题也相继出现,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群的健康发展。
从宏观层面分析,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根源于城市化过程中的制度性障碍,其中最重要的当属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土地制度和城镇管理体制。
从这些方面入手,寻找破解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难题,将成为我国城市群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城市群;非协调发展问题;政策选择中国城市群的真正形成与发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历经30年的发展历程。
从国家层面正式提出“城市群”这一发展战略,开始于“十一五”期间。
“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将城市群作为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中的主导推动力量;并且这一时期,我国已形成三个梯次的城市群空间体系格局。
“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提出,将逐步建设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构建“两横三纵”的空间网络体系;同时提出“在东部地区逐步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在中西部有条件的地区培育壮大若干城市群”以及“科学规划城市群内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
[1]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提出“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
这些政策都充分表明,在未来几十年,城市群将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形态,也将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题形态。
从目前我国城市群发展的现状来看,各种各样的问题相继出现,如“行政区经济”问题、土地开发利用及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城市群的产业协调问题和空间体系问题等等。
能否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城市群协调发展能否实现,更进一步地关系到我国城市化进程能否有效推进。
因此,在现阶段对我国城市群发展的问题展开探讨,并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将会对我国现阶段城市的发展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城市群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宏观层面存在的城市群非协调发展问题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的新形式,其形成与发展得益于城市化进程的加深,但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中应注意的三大误区和六个难点
期 生活 在 当地社 区 ,并 利用 社 区 自然 资 源 和社会 资源 实现 自我发 展 。他们
非 常熟 悉社 区情 况 ,清楚 自身发 展所 面 临 的优势 和潜 力 、困难和 劣势 ,有 立 足 当地实 际发 展 自己的 内在需 求 和 愿 望 ,但 他 f 同时 受 到 信 息 、技 术 、 『 J 认识 能 力等 方面 的制 约 。而政 府 拥有
二是 超前 化 的统 筹城 乡 。超越 政 府 自身 的财政 支撑 能 力和农 民的 实际 承受 能 力 ,大撤 大 建 ,贪 大求 快 ,脱 离现实经 济基础追求 高标准和 高水平 , 甚至 不惜举 债推 进 ,使 统筹 城 乡发 展 的可持续性 面临严峻挑 战 。
三 是 政 绩 化 的 统 筹 城 乡 。 以 政 府
重视 ,并 且 应 当有 积 极 的应 对 措 施 ,
以防 患 于 未 然 。
统筹 城 乡发 展战 略是 区 别于 传统
城 乡差别 发展 战 略而 言 的全新 的战 略 选择 ,其 实质 是通 过促 进 城 乡要 素 流
动 , 打 破 城 乡分 割 二 元 结 构 ,逐 步 缩
划
导入歧途 。
重 困境 。其 次 ,统筹 城 乡发 展 也不 是 简单地 改变 户籍 制 度 ,脱离 就业 结 构
现 状去 变农 民为市 民 。尽管 工业 化 的
表达 自己的愿 望 、总结 与分 享 他们 在 生 产 、生 活文践 中的 经验 ,找 出 和分 析 农 村社 区 以及 农 户 自身所 面 临 的网 难 、存 在 的问题 、以及 进一 步 发展 的
政策 、资本 、技 术 、信息 、专 家 等资 源 ,但其 客观 上 远离 农村 社 区 ,难 以
我国城市群的形成、特性、认识误区及发展思路
我国城市群的形成、特性、认识误区及发展思路作者:高国力来源:《城市管理与科技》2017年第01期《“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十二五”规划纲要》再次建议,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又一次明确提出,将城市群作为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
因此,围绕城市群的形成、特性、认识误区以及未来的发展思路,加强理论和政策研究对于引导我国城市群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城市群的界定和划分很多教科书针对城市群的形成,在空间上做了很形象的关于演变的描述。
从最早的城市群分散布局,到单个城市的辐射能力逐步扩大,再到城市和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密切,进而形成中心城市。
一般城市群都具备一个或两个中心城市,这是国际国内城市群形成的一个共性规律。
但事实上,城市群并不是城市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简单堆积或聚集,而是城市之间经济社会联系达到较高水平后,形成的一个“1+1+1大于N”效应的一种体系。
城市群可以由一个或几个规模不同、功能不同的特大城市共同组成,城市与城市之间以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发达的交通、通信、网络条件为依托,具有较紧密的经济社会联系和较高的对外开放性。
城市群是由众多城市在特定区域范围共同组成、具有紧密联系的城市集合体,是城镇化进程中形成的一种地域空间组织的高级形态,国际和国内城市群均具有的高密度性、网络性、枢纽性、共生性等共性特点。
高密度性:高密度性是指拥有优质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单位面积集聚了众多的人口和较高的经济产出,人口和经济规模在一个国家或区域中占有较高比重,具有巨大的综合效益和市场潜力。
网络性:网络性是依托各种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作为物质基础,加上文化、传统等非物质网络关系,将功能节点(中心城市)以及节点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相互联系起来。
枢纽性:枢纽性是参与和影响全球或区域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各种活动的重要力量,承担着国家或区域对内对外联系的重要功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开放性。
区域经济发展十大误区
摩立特集团(Monitor Group)在20多年来帮助世界各国和地区以及中国多个省市发展经济和产业的过程中,总结出各地在经济发展的规划和执行方面存在的许多普遍性的误区,在此特总结如下。
误区之一:战线太宽,失去重点好的战略一定要“聚焦”――集中优势,重点发展,原因很简单:资源有限、时间有限、人力有限,因此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全面开花。
这一原理也适用于区域产业发展战略。
然而,仔细研究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规划,可以发现无论是国家级、省级还是市、县级,产业规划能够做到“聚焦”的少之又少。
许多城市的“核心产业”“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不下十个,除此之外往往还有多个“重点发展”、“积极发展”、“倾斜发展”的产业。
且不说产业规划者和执行者是否能够真正定义和理解“核心”“支柱”、“主导”、“重点”、“优先”、“积极”这些定语的具体含义,仅仅从数字上来看,这么多的“重点产业”通常会有两个负面结果:第一,由于各个“重点”产业相互竞争政策资源、财政资源、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一部分产业根本得不到“重点”发展,名不副实;第二,由于资源分散,真正需要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没有得到应有支持,导致丧失发展先机或者结果不尽人意。
这种现象用战争术语表达就是“战线拉得太宽,没有突破点”。
与此相反,摩立特建议政府在制定产业规划时要尽量减少“重点产业”的数最(例如控制在3~5个以内),并全力保证这些“重点”产业真正获得“重点”支持。
也只有这样,这几个产业才能逐步形成区域性、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并有效拉动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这正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道理。
当然,这并不表示不发展或不重视其它产业,而是强调发展的优先级――在资源分配和支持力度方面要更多地向“重点产业”倾斜。
误区之二:追赶潮流,同质化竞争一窝蜂发展某个产业的情况在我国十分普遍。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30个省份中,将绿色产业或者低碳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的省份至少有28家;至少有20个省份提出了打造新能源基地或把新能源当作支柱产业来发展的计划;全国有上百个医疗健康产业园;数十个城市把汽车产业作为城市支柱产业,等等。
对发展城市群问题的看法
对发展城市群问题的看法
1. 城市群发展,那可真是个大事情啊!你看像长三角城市群,那发展得多牛啊!这就好比一群大雁一起飞翔,比单个飞可厉害多了。
难道不是吗?大家齐心协力,共同进步,多棒啊!
2. 发展城市群能带来好多好处呢!比如说资源共享,就像大家一起分享美食一样,每个人都能尝到不同的美味。
像珠三角城市群不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嘛!
3. 城市群发展会不会有啥问题呢?我觉得吧,就像走路一样,可能会遇到些小石子,但只要我们小心点,总能跨过去的呀!京津冀城市群不也在不断克服困难嘛!
4. 发展城市群真的很重要啊!你想想,如果每个城市都单打独斗,那多累呀!但要是抱成团,那就像蚂蚁搬家一样,力量可大了呢!比如成渝城市群就是很好的例子呀!
5. 城市群的规划得好好弄啊!这可不能马虎,就像给自己家装修一样,得精心设计。
不然乱七八糟的可不行!像长江中游城市群就得好好规划呀!
6. 大家都在说城市群,那到底该咋发展呢?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搞好的,得用心啊!就像种庄稼,得细心呵护才能有好收成。
比如中原城市群不就需要这样嘛!
7. 发展城市群不能只看眼前利益呀!这就跟下棋一样,得走一步看几步。
不能只图一时爽快,得为长远打算呀!像关中平原城市群就得有长远眼光呢!
8. 城市群里的各个城市要相互配合呀!不能你干你的,我干我的。
这就像跳舞,得步伐一致才行。
像哈长城市群就得这样相互配合呀!
9. 发展城市群是个趋势呀!这是挡也挡不住的。
就像潮流一样,大家都得跟上。
像北部湾城市群不就在顺应这个趋势嘛!
10. 总之,城市群发展有好有坏,但只要我们努力,肯定能让它越来越好!让我们一起为城市群的发展加油吧!。
认识战略详解战略认识三大误区
就 是说 ,不管 企 业有 没有 战 略 ,战 略规 集 团 的战 略定 位 ,它界定 了区 域 ,是 中 天 会发 生什 么 ,而是 说 :“ 目前 的思想 和
划得 好 不好 ,风 浪总 是客 观 存在 的 ,并 国 ; 定 了行 业 ,是 电力行 业 ,并 且是 行 动必 须 包括 怎样 的未 里 想 ,那 个家 伙 真
有 战略 眼光 ,一 公 里之 前就 点 刹车 了 。 战 略是前 瞻性 的 , 但是需 要 后验 , 而 惟独 决 策是 现 在的 。由于 前瞻 性地 看到 了大坑 ,现 在做 出了正 确的 决策 ,所 以 ,
不 因 为你 的 战略规 划而 消失 。
电力行业的装备业 ;它 定了方向,是
举例 来说 , 在路 上开车 , 公里 之 你 一
那战略规划还有什么用呢?它的作 最 优 、最 强 、最 大 。但 它不 能量 化 ,后 外 有 一 个大坑 , 由于你 有 战略 规划 ,你
用就在 于 :“ 当明天真 正来 临 的时候 , 你 面 会有 一 系列 的 目标 来 定 :什 么是最 提 前就 看 到 了 ,于是 你做 出了决 策 ,就
底 战 略是 什 么的 时候 ,不妨 反 过来 想 一 险就 可能 没 有利 润 。如 果一 点风 险都 没 是 战 略有 了实现 的方式 。 战略定 出来 , 还 想 ,我们 该 如何 认识 战 略 ?有 三个 关于 有 ,随便 谁都 可 以做 ,利润 也就很 少 了 。 需要 落 实 ,需 要通 过 战略 质询 会 、计 划 战略 的误 区可 以分析 一 下 : 正 是 因为你 有大轮 船 , 不怕 大的 风浪 , 所 预算 质 询会 、 战略 平衡 积 分卡 等一 系列 以就 可 以到 大海 中抓 大鱼 ,大的 利润 就 管理 手 段 ,将公 司 的 战略 变成 业 务单 元
城市发展方式的三大误区
1 1月 2 9日 《 会 科 学 报 》 载 文 , 社
分 析 我 国 城 市 发 展 方 式 的 三 大 误 区 ,现 摘 录 如 下 : 误 区 之 一 :把 城 市 经 济 增 长 当
长 期 以 来 ,我 国 缺 乏 抗 旱 工 作 的 总 体 规 划 。 “ 在 不 少 地 方 现 抗 旱短 期 行 为 非 常 突 出 。 ”张 家 团 认 为 . “ 停 留 在 临 时 组 织 号 召 还
《 习 时 报 》上 撰 文 指 出 :要 推 进 学 循环 经 济形 成 较 大 规模 ,一是 从 观 念 上 明确 循 环 经济 定 位 。要 明确 循
的 “ 济 病 ” “ 会病 ” “ 态 经 、 社 、 生
复建 设 和 浪 费 。 ” 更深 层 的问题 是 ,粗放 型经 济 发 展 方 式 正 恶 化 着 水 资 源 短 缺 的
然 是 动 态 的 , 是 处 在 不 断 发 展 之 中
导绿 色 消 费 一 i是 扩 大试 点 区 域 范
围 特 别 要 注 重 扩 大 工 业 园 区 试
城 市 经 济 ,轻 城市 人 文 精 神 ;重 城
市文化 “ 动 ” 活 ,轻 城 市 文化 “ 内 涵” :重 城 市 “ 态 ” 形 ,轻 城 市 文化
文 化 的 发展 是 民族 振 兴 的 基础
刘建军在 20 0 7年 第 4期 《 社 会 科 学 战线 》 撰 文 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出 ,一个 民族 的文 化发 展 和 兴 衰 的关 键 在 于这 个 民族 的 思维 联 系能 力 和 精 神创 造 能 力 。 由于人 的思维 情 感 联 系是 不 断 产生 的 ,所 以 决定 着 文 化 的发 展 必
理 性 和 人 文 理 性 和 谐 发 展 的 健 康 关 系 ,将 是 世 界 文 化 发 展 的 基 本 趋 势 .
罗云毅 构建城市群应避免进入误区
的顾虑——特 别是在退休 金 、医疗 卫生 把投 资最 有效 地 配置 到最 适 当的 地方 。 机构 ,完善 机制 ,增强功能上下功夫。 差距也 在阻 碍着 中 国消费基 础 的拓 展 。 20 年 ,最 富裕 的 1 家庭 与 最贫 穷 的 06 / 5 1 家庭 的收入差距在2 0 年 的基础 上又 / 5 04 拉大 了4 %。三是城市 化带来 的生 活方 0 市 的居民还被排 除在外 。城 市消费基 础 仍然狭窄得令人失望。
中国银 监会 主席刘 明康 就我 国农 村 金融相关 问题进行 了阐述 。他说 ,要积 极 稳妥推进 农村金 融改革 ,务 必在健全 所 谓健 全机构 , 就是要建立健全符合
t 3 国经济再平 衡的过程 中仍存在 三个 主要 市与非 中 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均等化 ,实
障碍 。一是6 %的中国家庭 对 自身 的储 现城市群 中社会基础设施一体化 。 5
控的难度。此 外还有资本市场发展不足 , 责任追究 ,赋予 了控告 申诉检察部门一定 要按照 市场原则 ,坚持股份 制方 向 ,围 特别 是 公 司债 券 市场 不活跃 。2 0 年 , 06 中国资本市场 只提供 了企业总筹 集资金
的 1%左 右 ,公 司 债 券 发 行 只 占 了 总 融 8
个误 区 :
一
—
—
违法信访 行为将 被依法 追究法
律责任 。信访 人捏造 歪曲事实 ,诬告陷 害 、诽 谤 陷害他人 的 ,信访过程 中有危 害社会 、危 害他 人合 法权 益 的行 为的 ,
是避 免在城 市群的基础 设施建设
中 “ 重经济轻社会” 。对于通信 、交通等 将依 法追究法 律责任 ,从 而建立并 维护
维普资讯
o o
中国城市群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问题研究
中国城市群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问题研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逐渐由海岸城市向内陆转移,中国城市群已经成为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载体。
但是在实践中,中国城市群的经济一体化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因此本文将探讨中国城市群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问题。
一、城市群的概念城市群(Metropolitan Area)是指由相邻的大城市及其周边的交通、经济和社会联系形成的区域,一般由计划幅员内的行政单元或市级行政单元及其周边区域组成。
中国的城市群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但直到近年来才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些大型城市群,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
二、城市群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城市群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相邻城市之间在经济上互相依存,共同发展,建立和谐的区域经济关系。
这种一体化不但有利于推动城市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城市间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增强城市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也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
三、中国城市群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和问题1.现状中国城市群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贸易流通上的互通随着城市群之间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城市群间的交通、物流、快递等各种贸易流通也逐渐实现了便捷和高效。
(2)人员流动上的互通城市群间人员流动可以促进城市群内市场和劳动力的有序流通,促进经济发展。
(3)产业转移上的互通当前,随着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逐渐趋于饱和,企业不断向内陆地区进行转移,城市群间产业转移日趋频繁。
2.问题虽然中国城市群区域经济一体化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实践中仍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1)城市间发展不平衡城市群内部的城市在发展速度和规模上存在着明显差异,发达的城市和地区不断壮大,而弱势城市和小城镇则相对落后。
(2)城市群内部协调度不足城市群内部的城市之间缺乏充分的沟通交流和协调配合,导致城市发展方向不一致,资源配置难以达到最优化。
109-中国产业战略的三大误区
中国经济的特点是,庞大的国内市场,但是消费处于低端,这种特点,注定了需以传统产业为主体,发展大众产业,而以新兴产业、高新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奇兵”。
中国产业战略的三大误区中国已经跃升为全球第二经济大国,创造了“中国奇迹”,亦使“中国模式”成为广泛的共识。
自1840年以来的强国之梦,已经隐约在望。
国家的兴盛,最后还是落脚在产业和企业的兴盛,而十二五规划中,中国对于未来产业发展,进行深远的布局。
提出了以新兴产业为先导,大力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战略,以实现中国产业经济的转型与升级。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中国现实的市场特征,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产业发展战略,全社会亦纷争巨大。
(一)高端崛起还是中端崛起?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之后,很多人提出,中国应该走向全球产业链的高端,迅速实现普遍的产业升级。
而在此前,吉利收购沃尔沃,似乎成为中国企业未来走向的注脚。
同时,在地方区域规划中,很多城市,都提出了“高端崛起”的方略。
其实,这是一种误区。
就中国在全球产业链所处的位置而言,中国仍然位于全球产业链的下端。
全球产业链的转移,其路线为,从欧美到日、德,为第一次产业转移,从日,德向亚洲四小龙等后起发达区域的转移,为第二次产业转移,而从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发达经济体,向最广大的后发国家的转移,是第三次。
而中国的崛起,某种意义上,亦遵循这种规律,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既是中国承接全球产业转移的历程,亦是参与全球产业链获得的回报的过程。
中国最严重的隐忧,乃是在产业链上,中国逐步面临“两线作战”的困境:在高端领域,中国的产业升级,受到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阻击,而在低端领域,中国的全球市场,则被印度、越南等后发经济体逐步侵蚀。
在高新技术行业,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巨大,中国最先进的航天工业,已经落后于世界先进十年以上,而去年刚上马的大飞机项目,在中国国内则是几乎是白手起家,举步艰难,核心技术控制美国、法国,以色列等发达国家手中。
现代城市规划-大城市群发展战略
现代城市规划-大城市群发展战略作者:周家军来源:论文之家添加日期:07年09月21日中国城市发展网:前言21世纪将是经济全球化的世纪,经济全球化不仅意味着全球性的经济分工合作,还意味着全球性的竞争,更意味着全球资源的再配置和全球财富的再分配。
从经济发展的潮流看,以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大都市为中心形成的大城市群正成为这场竞争的主角,大城市群将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的重要角色。
城市化的目标是实现富裕的城市。
在市场机制条件下,由于规模和集聚的作用,城市规模越大,发展动力越强,因此,大城市将在中国各地出现。
中国今天已经存在一大批百万人口以上城市,它们有可能成为未来大城市的母体。
一、城市群的概念及划分所谓城市群,就是在具有发达的交通条件的特定区域内,由一个或几个大型或特大型中心城市率领的若干个不同等级、不同规模的城市构成的城市群体。
其主要特征有:群体内的城市之间在自然条件、历史发展、经济结构、社会文化等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有着密切联系;至少有一个中心城市,并且中心城市对群体内其他城市有较强的经济、文化辐射和向心作用;群体内城市有着较高的城市化发展水平。
城市群依据其面积、规模和城市数量以及中心城市的辐射半径等,可细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四个等级类型。
二、大城市群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地影响着城市的发展,使城市产生了新的发展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下,现代城市群逐渐成为国际生产力分布体系和劳动地域分工中的新的空间组织形式。
大城市群是以特大城市或大城市为核心,大二级城市或城市为次中心,以交通信息网络、商品与产网络、人才与技术网络、旅游网络、文化网络等为纽带,通过不同层次、不同结构和不同功能的大中小城市有机结合而成的地域集合体。
城市群形成的背景条件以自然和社会经济为基础,自然背景包括气象气候条件、水文条件、地貌与地质条件等;社会经济背景包括历史基础、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文化、科技与教育、交通与通讯等方面。
中国城市群的四大隐忧
中国城市群的四大隐忧中国城市群的四大隐忧罗天昊城镇化战略尘埃落定,城市群被寄予厚望。
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两横三纵的城镇化格局,逐步形成若干城市群,而在发改委和国土资源部这两大核心部委牵头的规划中,关于中国未来城市群的设想,引起了广泛关注。
最流行的一种设想,是从三个层次推进中国城市群建设,一是已经建成的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为代表的11个城市群,二是正在建设的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为代表的14个城市群,三是豫皖城市群为代表的7个潜在城市群。
以城市群所以涉及到的省市数量来看,32个城市群,几乎涵盖了中国大陆所有的省市。
据预计,届时中国城市群人口将达8亿,城市带人口将达12亿左右,几乎囊括了中国的所有人口。
优先发展东部沿海,然后辐射到中西部,与“先富带动后富”相对应的是中国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凡三十年,中国已历沧桑巨变,实现了狂飙突起式的崛起,亦凸现了一些初具实力的经济区域,如早年的珠江三角,长江三角;而在这些区域,也崛起了代表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北上广深。
特别是珠三角的崛起,带动了中国经济的整体腾飞。
中国从70年代以来的三十年前,出台的国家性发展战略非常有限,而近几年却突然如天女散花般,到处飞舞。
大跃进式的区域规划,将对中国未来发展造成深远影响。
本次的城市群战略规划,亦是如此,突然之间,就推出了32个,涵盖了已经建成,正在建成和潜在城市群三种,覆盖了除港澳台之外的所有省市。
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包括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逐步确立,其时间跨度大,空间距离亦广阔。
如,以行政性区域振兴计划而言,从深圳在70年代末设立特区,到90年代初的浦东开放,以及到21世纪之后的天津滨海新区,中间间隔均有十余年,这样,每一个国家战略,中央政府都可集中全国物力财力,进行重点投入,并且在可以有针对性研究一些优惠政策。
如,深圳特区更多获得政策创新支持,而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则获得了力量的财政支持,以及中央企业的倾斜。
我国城市发展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6期总第136期内蒙古科技与经济No.6,the136th issue 2007年3月Inner Mongolia Science Technology&Economy Mar.2007我国城市发展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蒋文生(中南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 410083) 摘 要:本文针对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战略,分析了我国城市发展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观点,如:强化整体、突出重点,基于文化底蕴、塑造城市特色,注重规划的区域协调性,强化生态规划理念等,以期为我国城市的健康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对策;中国;城镇化水平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07)06—0003—03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发展战略是加快城镇化建设,以城镇化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尤其是“十五”期间,为解决日益严重的内需发展不足问题,缓解城乡和区域间日益扩大的差距问题,我国政府实施了加快城镇化发展的战略。
5年来,城市因行政区划调整,城镇数量减少,城镇规模和质量均有所提高。
同时,大中城市数量增加。
城镇化水平由2000年的36.2%提高到2005年的43%,城镇地区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更加明显。
但是,在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和问题也逐渐显现,并且日趋严重。
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城市规划存在忽视和误解。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建设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也是城市经济发展力的根本所在。
城市规划做得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城市整体功能能否有效发挥,关系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能否协调发展,关系到整个城市的长远发展。
若不及时加以解决,必将给我国的城镇化进程造成极大的伤害,严重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规划中存在的问题1.1 单纯的经济发展战略取代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城市的总体发展战略包括了经济发展战略、社会发展战略、城市建设发展战略、环境发展战略和科技发展战略〔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民族报/2012年/3月/7日/第B01版
观点
中国大城市群发展战略的三个误区
张孝德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
目前,在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上,存在着严重的宏观层面上均衡发展与中观层面上非均衡推进的矛盾。
进入21世纪以来,西部大开发的启动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标志着在宏观层面的区域经济发展开始从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的战略转型。
但是,在以城市为中心的中观区域层面上,实施的却是以大城市或城市群为中心的非均衡发展战略。
从中部到西部,从环渤海到东北,各地都把打造城市群作为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
但是,当我们冷静而理性地考量这个被国内推崇的区域发展战略时,会发现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
首先,20世纪80-90年代,东部区域经济发展依靠的不是城市群拉动战略。
珠三角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是东部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不是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进入21世纪以来,自推出京津唐城市圈之后,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出现了造大城市群热。
目前中部地区已形成“六省六群”的城市群格局,即湖北武汉城市圈、河南中原城市群、湖南长株潭城市群、安徽皖江城市带、江西环鄱阳湖城市群和山西太原城市圈。
西部也不甘落后,目前正在规划中的有11个城市群。
东北地区以东北4个副省级城市为中心构筑的4大城市群也在规划中。
为什么自从中央实施西部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的战略以来,各大区域如此热衷于城市群发展战略?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认为20世纪80-90年代东部地区的发展,依靠的就是城市群拉动发展战略。
、其实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
20世纪80-90年代东部地区的发展,并不是依靠大城市群拉动战略起家的。
从经济增长与城市圈的逻辑关系看,在21世纪初浮出水面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和动力。
“珠三角”这个区域概念首次提出是在1994年,而以政府文件明确提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概念则是进入21世纪以后的事,这就是2005年广东省政府公布的《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也是进入21世纪后的产物。
回顾东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就可以清楚地发现,推进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区域战略有三个特点:一是在空间上,从局部试验、搞活,逐渐向大城市推进。
珠三角的经济起飞,是从1980年8月26日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建立经济特区开始的,当时根本没有城市群这个概念。
被确定为经济特区的深圳和珠海是两个边防小镇和边陲小渔村。
即使在1984年中央提出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仍然没有大城市群概念。
二是在区域经济增长动力培育上,是根据制度创新、市场发育、地缘优势等因素来进行的,而不是像目前规划的大城市群战略那样,根据城市面积的大小、城市的行政级别高低来确定。
三是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充分依靠市场的力量。
在20世纪80-90年代,东部尚未形成目前如此强势的政府,当时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是处在发育中的市场。
总之,在东部区域经济发展秘诀中,没有大城市群拉动的战略。
在东部浮出的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大城市群,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不是原因和动力。
21世纪后,东部实施的大城市群拉动战略,是在城市群已经形成的前提下进行的,是利用城市群增长极效应,推进区域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所以,目前在中西部地区启动城市群发展战略与东部城市群发展战略有根本的不同。
中西部地区是期望通过政府主导建造城市群,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
如果说推动东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动力内生于市场、制度创新,那么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群发展动力则是来自强势政府的推动。
其次,被中国推崇的美国和日本的城市群模式,同样不是这些国家实施城市群战略的结果,而是理论认定的结果。
美国大城市群的概念和理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eanGottmann)提出的。
这个时期,不仅是美国城市化已经完成的时期,而且是西方开始反思大城市群或中心城区带来许多问题的时期,并开始出现城市人口向郊区或中小城市“回流”的逆城市化现象。
所以,从理论和历史的逻辑关系看,美国的大城市群的形成,不是按照城市群理论实施城市群发展战略的结果。
无论是从美国区域经济发展史看,还是从推崇市场力量的美国经济体制看,在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所形成的城市群格局,都不是政府有意识实施城市群发展战略推动的结果,而是在一个特定的地域条件下市场配置资源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着政府规划的作用,但不是主导作用。
大城市群绝不是像目前国内一些学者所讲的那样,是任何一个国家走向城市化过程的必由之路和必然结局。
第三,支持大城市群发展战略的理论有明显缺陷,对中国城市化发展有误导。
被地方政府推崇、而且上升为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的城市群理论,来自戈特曼1957年出版的《大都市带・东北海岸的城市化》和1961年出版的《城市群・美国城市化的东北部海岸》。
目前被国内学者作为理论依据的戈特曼城市群理论,用来指导中国城市发展,需要澄清认识上的误区。
戈德曼作为一个地理学家,对城市群的研究,既没有主张把此理论上升为政府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政策和战略,也没有从经济学角度解释过城市群形成的原因和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和机理。
戈特曼的城市群理论的最大贡献,是解释了什么是城市群问题,并没有提出如何推进城市群发展。
目前流行的大城市群理论,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缺陷值得我们关注:一是在城市发展的动力上,过度强调了自上而下的规划整合力,而忽略了自下而上的市场配置资源的力量。
这种理论容易误导政府陷入造城运动。
二是大城市群理论是一种非均衡增长理论。
在市场机制主导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本身就具有导致区域发展陷入不平衡的马太效应的弊端。
为了矫正市场在区域经济发展上的失灵,政府主导的区域发展战略,应该是矫正这种不均衡。
而支持城市群发展的首位度理论、增长极理论,恰恰是使失衡的区域经济更加失衡。
三是大城市群理论,属于满足典型的GDP增长最大的理论,而对于大城市群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能源消耗、大城市病等诸多问题没有给予考虑。
大城市群理论与战略如此得到中国学者和政府的青睐,源于我国政府主导的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需求。
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中国启动的城市化发展战略,由政府主导,大城市群理论正好迎合了使政府意志和行政权力在城市化发展中得到最极致发挥的需求。
如此下去,造城式的大城市群发展战略将会给中国城市化带来许多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