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历史沿革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作者:岳云强刘婷孙娟娟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4年第02期[摘要]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对解决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历史进程;基本经验[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4) 02-0080-0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1]这为研究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一、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一)1978——1985年,拨乱反正,初步恢复的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开始逐步进入恢复阶段,教育部明确规定:全国普通高校本科階段各专业均开设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哲学三门课程,同时,文科专业增设国际共运史或科学社会主义课程,此外,还增加了国际共运历史或科学社会主义课程。
允许各高校根据教育部的教学大纲,结合本校本地区实际使用自编教材,但是,仍有个别高校继续使用之前的教材。
[2]可见,这一阶段,课程虽然初步实现了统一,但教材不统一。
(二)1985——1998年,走上正轨、初步发展的阶段1984年9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明确提出,为适应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需要,要改革现行的课程设置门类和教材编写方式。
随后,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规定“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等4门课程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这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改革的“85”方案。
[3]1987年3月,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85”方案,教委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在硕士生、博士生学习阶段必须开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务”等课程。
课程发展历史沿革
二、课程发展历史沿革学院具有7年办学经验,素有严谨治学的传统。
建院之初,我校即成立政治教研室,开设马列主义理论课,现在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是经历了《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课程发展而来的。
上述这些课程,有的本身就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主要部分,有的涉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等。
2006年春,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精神,在我校05级专科生中正式开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试点教学。
重视马列主义理论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是我校办学的特点之一,强调教学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书育人;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学院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主长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这在省内外高校中都是难能可贵的。
随后又产生了由教授、副教授组成的学科带头人及学科群体,他们的教学科研成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我们在2006年初申报成功两个省级课题,更为我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提供了有利条件。
政治教研室所藏文献资料丰富,订阅的政治类刊物较为齐全,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学和科研中需要的重要文献资料的查阅提供了方便,加之我校优越的网络教学环境和技术,为我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资源网。
在学院领导的关怀下,我校的《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革命史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课程形成了自己特色,曾经获得学院等多次嘉奖以及校内同行的好评。
目前,我们为进一步上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这门课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70年建设历程及启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70年建设历程及启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高校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承载着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使命。
7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中国高校教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和困惑。
本文旨在回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历程,并探讨其中的一些启示。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迈出了第一步。
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国面临着重大的社会变革和国家建设的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主要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起初,这门课程更注重的是思想教育和政治灌输,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革命意识和革命品质。
改革开放以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始走上新的发展道路。
1989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系统化地界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要求。
课程内容拓宽,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等。
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既要求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也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思考的能力和跨学科的视野。
新世纪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一步深化改革,并不断提高课程的实践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兴问题和挑战层出不穷,传统的理论知识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纳入了更多的实践课程,如社会调研、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等,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7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中国高校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引导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该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跨学科视野,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再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的重要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沿革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沿革作者:徐霞来源:《金田》2013年第02期作者简介:徐霞,女,民族:汉,云南昆明,作者单位: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建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不规范到比较成熟、比较规范,再到继续深化、发展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高校政治理论,历史沿革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称的演变早在建国之初我国就在高校中开设了政治课,当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名称,如1949年10月8日,华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华北专科以上学校1949年年度公共必修课过渡时期实施暂行办法》,规定了公共必修课开设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包括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包括近代中国革命运动史),文、法、教育(师范)学院毕业班学生必修政治经济学。
这些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和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公共必修课就是今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1956年9月9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程的规定》中又将政治课称之政治理论课程,以后又出现过共同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等名称。
1995年10月24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了《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在意见中第一次出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标准提法,意见指出:“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深入进行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的教学改革。
”1自此我国高校的政治课称便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两课”)的统一名称,并一直沿用到2004年。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也就是中央16号文件,16号文件下发后,“两课”统一改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演变(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演化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演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建国初期至文化大革命的17年为第一阶段,文化大革命10年为第二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近30年为第三阶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演变历程及其历史启示
学生 树 立 正确 世 界 观 、 人生观、 价 值 观 的重要 途 径, 是对 大学 生 进 行思 想 政 治教 育 的主 渠道 , 也
是 大学生 的 必 修课 程 。考察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理论 课课 程设 置 的发 展历 程 , 探 究高 校思 想政 治理 论
课 课 程 设 置 的 历 史 规 律 及 其 当代 价 值 , 对 于 改 革
第3 3卷 第 4期
湖北 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版)
J o u r n a l o f H u b e i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义 理 论教 育课 程 , 还 是 在 新 中 国 成 立 以后 。 以 新 中国j g- , ' r 以 来 我 国社 会 主 义 革 命 、 建设 和改 革事
业 的发 展历 程相 适应 , 高 校思想 政 治理论 课课 程
设 置 的历史 发展 - l g 经 历 了如下 五个 历史 时期 。
[ 基金项 目】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 目《 大学生 思想政 治教育 测评工作的运行机 制研究) ( 2 0 1 2 D 0 0 6 ) 和省教育 厅“ 全省 高校优 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 项 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论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阶段性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分标准的历史沿革
一, 评分标准的初步形成时期 ( 年 )
这一时期 , 涉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评分标准 的重要会议和相关文件主要有: 三次重要会议的召开, 即1 年 第一次全 国教育工 作会议 , 1 0 年全 国高 校暑期政 治课教学讨论会和 1 年高等工业 学校综 年的
合大学校院长座谈会�三个重要文件的颁布, 即1 年的 �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 会议共同 纲领� , 1 � 关 于高等 学校政 治理论课 考试评 分问题的 意见� 和 � 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程的规定 (试行方案 ) � � 这些相关 的会议和文件, 围绕高校思想 政治理论 课的评分问题, 逐步达成的共识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 在是 否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 成绩评定 上, 达成了共识, 认可了成绩评定的必要性� 第 二, 在 是否应该 将学生 平时的 表现 (如思 想行 为, 道德品 质, 学习 态度等 ) 纳入成 绩评定的 争论 中, 明确了考试时应按照实际成绩给分的标准� 当时有人 提出, 考试评分 不能真正反映学生政治理论 学习的实 际成 绩, 因 为有的学 生平时 思想行为 表现 不好, 但靠
摘
要: 新中国成立后 , 高校思想 政治理论课的评分标 准, 作为高 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体系不可分割的一 部分, 大
致经历了这样三个时期: 建国初期评分标 准的初步形成时期 , 改革开 放之前评分标准的曲 折发展时期和改革开 放 后评分标准的逐步成熟时期�回顾和总结新中国成立后 0 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分标准的历程, 对于我们进一 步探讨如何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评分标准; 历史沿革 � 中图分类号: � 64 8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6 72 -9 74 9(2 0 0 ) 0 -0075-04
建国60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历史沿革
建国60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历史沿革摘要:建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经历了多次的改革过程。
通过对课程的设置我们可以发现它与社会变迁是密切相联系的。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和新要求,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历程,对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建国60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历史沿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发展对整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
对建国60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轨迹的回顾和总结,将有助于我们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60年改革与发展的成绩及其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建国以来,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多次调整和完善,形成了不同时期、不同特点的课程设置。
一、初步探索时期(1949-1956年)建国初,根据新民主主义建设和坚持中国党领导的需要,在原有教育的基础上,学习苏联的教育模式,创建了新中国的思想政治课。
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过程。
即围绕新民主主义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1951年9月10日教育部颁布《关于各高等学校1951年度上学期进行“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课程教学工作的指示》规定:“为了纠正政治课与业务课对立的错误认识和只有政治课才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科目的不正确看法,‘政治课’一名称应予取消,‘社会发展史’一课目应增授‘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部分,改为‘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与‘新民主主义’及‘政治经济学’同为独立的科目”。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新民主主义论”改为“中国革命历史”及“中国革命历史”的教学目的和重点的通知,经过三年的试用后,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克服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更好地与专业结合,教育部又颁布了,《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规定(试行方案)》正式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规定为四门即马列主义基础、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新中国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历程随着新中国的成立,高校思政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思想教育起步、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思想思政教育停滞、改革开放后的思政教育创新以及当前思政教育的发展现状等方面,探讨新中国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思想教育起步艰难。
当时的高校思想教育主要依靠政府和党组织的指导,通过开展政治教育课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革命意识。
然而,由于当时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思想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学内容相对单一,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效果有限。
文化大革命时期,思想思政教育停滞不前。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极端运动,高校教育遭到破坏,思想教育陷入停滞状态。
知识分子受到冲击和打击,高校师生关系紧张,思想教育的整体效果大打折扣。
这一时期的思政教育停滞,给高校思想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挫折。
改革开放后,思政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高校思政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思政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推行学生自主发展等。
这些改革举措使得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前,思政教育正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政教育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建设和运用,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学习途径,使得思政教育更加广泛地覆盖到每一个学生。
此外,思政教育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意识。
新中国高校思政教育经历了从起步艰难、停滞不前到创新发展的历程。
思政教育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逐渐形成了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的教育体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思政教育也在不断完善和创新,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新中国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历程随着新中国的成立,高校思政教育也开始了一段全新的发展历程。
这段历程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在不同的时期和背景下推动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
建国初期是新中国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起点。
在这个阶段,高校思政教育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培养学生的革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们积极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这个阶段的高校思政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以后,高校思政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高校思政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个阶段,高校思政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们通过开设多样化的思政课程和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这个阶段的高校思政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多元化能力培养,为他们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做好准备。
进入新世纪以后,高校思政教育又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在这个阶段,高校思政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价值观。
教师们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思政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这个阶段的高校思政教育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高校思政教育还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当前,高校思政教育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高校思政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和教育方法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教师们需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设计创新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同时,高校思政教育也需要更好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项目和社会服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思政教育的理论知识。
新中国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在不同的时期和背景下推动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
浅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历程
浅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就非常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并且在六十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建设和发展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开展使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和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正如习主席所讲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中国的历史、文化、国情为基点,探索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历程,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提升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
标签: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历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到现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已经走过了68个年头,在学科设置、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师资建设方面等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通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科学知识与文化素养兼具,理想追求和道德品质和合的复合型人才,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
它的发展大概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中国建立初期,对学生的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侧重点。
授课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社会革命发展史等等,并确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地位。
大学生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正确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中国革命的发展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必然性。
科学的世界观、革命的人生观和奉献的群众观是授课的主要目标。
社會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成为了我国最重要的时代任务和要求。
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需求使这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因时制宜,在授课内容上增加了社会主义教育课程和反对修正主义的内容,并且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的不同层次和需求,我国的高校政治理论课第一次向学生提出了不同的学习要求和内容。
1966年到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冷遇期,但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并未中断,并且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针的教育”也成了此时教育革命的一部分。
思政课全称是什么意思
思政课全称是什么意思引言在大学,每位本科学生都需要学习一门名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俗称为思政课。
然而,很多人在接触这门课程时往往不清楚思政课的全称是什么意思。
本文旨在解答这个问题,为读者提供关于思政课全称的详细解释。
思政课的定义与起源思政课,全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指中国高校根据教育改革的要求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门基础课程。
思政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高等教育系统开始进行改革。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
1978年,中国高校开始推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将其纳入学生必修课程。
思政课的全称「思想政治理论课」也由此而来。
思政课的目标与意义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政课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思政课,学生可以了解并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理解。
同时,思政课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以正确的道德观念对待自我和他人。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是一门专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
它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深入探讨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通过思政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政治敏感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正确的政治判断力和决策能力,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需要。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思政课也旨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
通过思政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培养爱国、守法、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此外,思政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迎接未来挑战的能力。
“两课”的历史沿革和特色
“两课”的历史沿革和特色普通高等学校开设的“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培养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从“两课”发展的历史及课程的特色来论述“两课”的重要性。
[论文关键词]“两课”;沿革;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一、“两课”的历史沿革在普通高等学校开设“两课”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1952年秋,高等教育部统一规定,在全国各高等学校开设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理论课,主要开设《中国革命史》和《政治经济学》课程。
1956年,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调整为:一年级《马列主义基础》,二年级《中国革命史》,三年级《政治经济学》,四年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此后,全国各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一直处在调整之中。
特别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高度重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直接指导和支持“两课”的教学改革。
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的通知》,课程设置采用“新三门”,即: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
同时决定开设《人生哲理》、《大学生思想品德》、《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思想品德课程。
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后,中宣部、教育部于1998年6月联合发出《关于印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出台了新的“两课”课程设置方案,重点推进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思想品德课也做出了相应调整。
2000年4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改革与邓小平理论教学片《新时期的旗帜》教学使用研讨会,探讨进一步深化“两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推动高等学校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
简论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历史分期和时代特征
简论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历史分期和时代特征一、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历史分期1. 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和墨家思想等。
在古代社会,教育主要以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和伦理规范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忠孝、仁爱、礼义等道德品质,其中儒家思想的教育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
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君臣、父子、夫妇等传统伦理关系为基础的,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等级性,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意识。
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在西方近代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受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开始借鉴西方教育体系和思想,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平等权利,反对传统的等级性和权威性。
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新式学校教育的影响,注重知识分子的启蒙和自由意志的培养,涌现了一大批具有现代意识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责任感和国际责任感。
在当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要关注现代科技的发展,注重个人的思辨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强调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要结合当今社会的现实需要,注重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思辨和批判能力,推崇学生思想的独立性和多元性。
三、结语思想政治教育史是中国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脉络和时代特征体现了中国教育制度的历史演变和社会文化变迁。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教育体系和教育理念。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和个人的成长要求。
希望我们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发展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创新,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简论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历史分期和时代特征】。
新中国成立6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沿革及其启示
新中国成立6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沿革及其启示[摘要]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党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
在60年的发展进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经过了多次调整,产生了良好的效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史,它折射着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辉煌与挫折、艰辛与探索。
[关键词]60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沿革;经验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党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曾使用过“公共必修课”、“政治理论课”、“共同政治理论课”、“马列主义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两课”等名称,但绝大部分时间都采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名称。
在60年的发展进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经过了多次调整,产生了良好的效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有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党成立之后,就十分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在长期的革命时期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中国成立初的一段时间内,根据新民主主义建设和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需要,在吸收老解放区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学习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创建了新中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1949年底,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在总结报告中指出:“新区学校安顿后的主要工作,是进行政治与思想教育。
”“其主要目的乃是逐步地建立革命的人生观。
”当时确定的课程是“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和“政治经济学”。
这三门课程被认为是改造学生思想,树立科学世界观、革命人生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基本的课程。
教育部还对“社会发展史”和“新民主主义论”的教学内容作了专门规定。
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1951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各高等学校1951年度上学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论”等课教学工作的指示》,将“社会发展史”改为“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与“新民主主义论”及“政治经济学”同时开设。
思政课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思政课是什么时候提出的思政课,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指在高等学校开设的一门专门负责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
那么,思政课是什么时候提出的呢?思政课的提出可以追溯到我国新中国成立之初。
在建国初期,中国面临着从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巨大挑战。
为了巩固新中国的政治基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
1952年,中共中央决定在高等学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便是思政课的雏形。
刚开始的思政课,主要着重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
目的是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然而,在文革期间,思政课受到了严重的扭曲和破坏,被用来进行政治斗争,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入了一个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时期。
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建设和实现现代化成为了国家的重要战略目标。
为了适应这一新的发展需求,思政课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1999年,中国教育部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改革。
这个文件提出对思政课要进行“大课堂”和“小班会”的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理论学习和实际问题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随后,思政课内容也进行了新的调整和改进。
除了传授党的基本原理、国情、社会制度等基础知识外,思政课还加强了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思政课的提出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它不仅传授理论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价值观念,加强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思政课是通过让学生学习和实践党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意识,以及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思政课的提出和发展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密切相关。
在当今社会,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和思想观念多元化的环境,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和方法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
话语权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演进基本历程与逻辑
话语权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演进基本历程与逻辑话语权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演进基本历程与逻辑一、引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一门核心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
在话语权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演进经历了一系列变革,本文将对其基本历程与逻辑进行探讨。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思想政治教育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初期主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的共产主义思想信仰。
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进入改革开放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也逐渐开放与多元化。
这一阶段的教育主要关注个体的发展和创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能力。
三、话语权的转移与多元化然而,随着社会变革的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话语权的转移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在过去,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政府官员、党员教师传授知识,而学生则扮演接受者的角色。
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们逐渐获取到了更多的信息来源,开始扮演着更加主动的角色。
在这一过程中,话语权逐渐向学生转移。
四、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渐渐取代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意味着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思考和参与,鼓励他们发表独立的观点和思想。
教师的角色也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学生以多元的视角和话语权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形成了一个开放和包容的教育环境。
五、内容丰富与更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逐渐丰富和更新,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
近年来,中国的社会变革和国际形势的发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更加广泛的知识储备和思想方法。
教师们开始将更多的时代热点和国际事务融入到教学中,例如时事评论、公共政策解读等。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时代问题和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也促进了学生对多元文化和国际视野的理解。
六、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与差异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演进中,个性化与差异化教育成为一种新的需求和尝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沿革的开题报告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沿革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有关专业知识水平。
近年来,大学思政课改革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然而,伴随着近年来中国大陆高等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理论界对教育保障措施的加强,高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也一直在不断地调整和完善。
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历史沿革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历程和重要变革,进而探讨如何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适应当今时代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一)研究内容本研究将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沿革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形式变化和教学内容;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当前时代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调研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具体来说,首先将对相关文献进行综合调研,包括历史教科书、高校教育改革文件、教育部和高校官方网站发布的政策和报道等。
其次,将选择几所高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了解当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现状、实际效果以及教师和学生对思政课的评价。
三、研究预期结果该研究的预期结果有以下几点:1.全面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沿革和教学模式的变化。
2.分析历史沿革和教学模式的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影响。
3.探讨如何更好地适应当今时代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适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发展方向。
四、预期研究成果本研究将撰写一份博士论文,并可能撰写一些相关的学术论文,在高校教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教育管理等学科领域中发表,并能够提供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思政课教师一些可行的策略和建议,以更好地满足当下高校教育的需要和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历史沿革
2014-06-13 12:2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吸收解放区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学习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创建了新中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从1949年到1952年间,我国高校逐步开设了“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1952年10月,教育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作了统一部署,规定开设“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
1953年又将“新民主主义论”改为“中国革命史”,并增设“马列主义基础课程”。
1957年—1960年,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停开,只开设一门“社会主义教育课”。
1961年,教育部提出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方案,高校开设“形势与任务”、“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哲学”等课程。
1963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试行《“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政治理论课的规定”(草案)的通知》,规定:高等学校研究生“政治理论课”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报告”两部分。
“文化大革命”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受到冲击。
1978 年4 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规定高等学校的马列主义理论课一般应开设“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共产党党史”,文科院校还要开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理工农医专业还要开设“自然辩证法”课程。
1980 年7 月,教育部印发《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规定全国高校本科开设“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哲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科)等课程。
1981年3月,教育部通过《关于开设自然辩证法方面课程的意见》,指出:自然辩证法方面的课程,有条件的,应列为理工科研究生的必修课,文科研究生是否开设,由各校自定,学时可包括在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学时间内”。
1985 年,中共中央正式发布《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规定高校开设“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文科) ,并增设“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
1987年6月15日,国家教育委员会通过了《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课)教学的若干规定》,要求所有硕士生都要开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文科各专业硕士生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理工农医科各专业硕士生开设“自然辩证法概论”,文科各专业博士生开设“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