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 为政以德 教案
2024年为政以德(人教版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为政以德(人教版选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为政以德”的概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掌握道德修养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让学生学会分析道德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行动力。
引导学生运用道德原则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道德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导言:介绍“为政以德”的概念和意义。
2. 道德修养的方法:讲解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道德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道德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4. 道德情感的培养:探讨如何培养道德情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5. 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讨论如何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公民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为政以德”的概念和意义。
道德修养的方法和技巧。
道德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道德情感的培养。
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的培养。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道德原则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道德问题。
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介绍“为政以德”的概念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道德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行动力。
4.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公民意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道德修养方法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报告:评估学生的实践报告,检查学生对道德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4. 自我评价: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道德修养方面的进步。
2023年为政以德(人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_1
让知识带有温度。
2023年为政以德(人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一、教学目标1、熟悉“为政以德”的乐观意义。
2、把握重点文言字词,留意古今词义的区分。
3、背诵积累名言、成语二、教学重点、难点熟悉“德”的内涵,搞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担心”的古今异义。
三、课前预备本节是选修课《论语选读》的第一课,在课前应布置同学去查找有关孔子和《论语》的资料,在课内进行沟通,让同学对孔子和《论语》有一个总体的、也许的熟悉,这也有利于调动同学学好《论语》选修课。
第一教时设计意图:开头学《论语》应对《论语》与孔子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要培育同学同学自我检索资料的力量。
老师在作充实与总结时,要依据同学的发言,敏捷处理。
要留意对同学发言中一些似懂非懂的问题作此解释,由于这个年月实在很遥远。
为增加同学的爱好,老师也可对孔子的出身、在鲁与季氏及阳虎的纠葛、周游列国的经受及《论语的成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书及影响适当多讲一些。
这些故事性强,很吊同学胃口,有利调动同学学习的乐观性。
1、选择两位同学跟据所搜集资料介绍一下孔子与《论语》,老师可作以下的补充与总结:《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并且兼记孔子某些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要从总体上了解《论语》,必需了解孔子其人;而了解孔子其人,又必需以《论语》为主要依据。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孔子三岁时,父亲死去,他跟母亲过着较艰苦的生活,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鲁国是一个礼乐之邦,完整地保存着西周的文化传统,孔子自幼就受到周文化的熏陶,成年以后又以好礼、知礼著名于鲁国。
孔子自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年过三十,就退出仕途,在家授徒设教。
其学既非当时一般人之所谓学,其教亦非一般士人之所谓教,至是孔子乃成为一教育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特立创新的以教育为人大道为职业的教育家。
年轻时曾做过小吏。
从事教育,整理《诗》、《书》、礼、乐,同学越来越多。
为政以德(人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为政以德(人教版选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为政以德”的含义,认识到德治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2. 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论证手法,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为政以德”的思想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回顾《论语》中关于“为政以德”的相关论述。
2. 比喻和论证手法: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论证手法,如“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等。
3. 现实问题: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运用“为政以德”的思想进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论语》和孔子的政治思想,引导学生关注“为政以德”这一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为政以德”的含义。
3. 分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比喻和论证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4. 分享成果: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为政以德”的重要性。
5. 现实分析:让学生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运用“为政以德”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环节的积极性。
2. 文本解读能力:评估学生在分析比喻和论证手法方面的理解程度。
3. 实践能力:评价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为政以德”思想的实际情况。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论语》中关于“为政以德”的相关论述。
2. 多媒体课件:制作相关课件,辅助教学。
3. 现实案例:收集一些现实生活中运用“为政以德”思想的例子。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历史和现代的政治案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为政以德”的实践意义。
2.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政治决策过程,体会德治的重要性。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探讨“为政以德”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为政以德”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论证手法,以及如何将“为政以德”的思想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论语《为政以德》教案、教学设计
4.实践体验: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为政以德”的理念,提高道德修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孔子关于“为政以德”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政治道德观念;
2.培养尊重他人、关爱社会的道德情感,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豪感;
4.课外阅读:推荐一本关于孔子或《论语》的书籍,要求学生阅读并撰写一篇读书笔记,不少于500字。通过拓展阅读,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5.家庭实践:鼓励学生将“为政以德”的理念运用到家庭生活中,为家庭成员做一件有益的事情,并以日记形式记录下来,不少于300字。此举旨在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道德的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实例以及贴近生活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论语》中“为政以德”的内涵。同时,针对学生在道德观念、政治觉悟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应尊重个体差异,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政治觉悟。
3.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复习课堂所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知识。
4.反馈与评价: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意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论语·为政以德》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撰写心得体会: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为政以德”的心得体会,要求不少于500字。通过写作,促使学生深入反思孔子的政治道德思想,并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现象,提高他们的道德觉悟。
为政以德(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为政以德(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为政以德》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的德政主张。
2、落实本课的字词句。
3、掌握课文中的词类活用。
4、掌握本文的文言句式特点、相关成语。
二、教学重点:诵读原文,感受孔子思想;细析“季氏将伐颛臾”一节;整理活用现象、句式特点和相关成语。
三、教学难点:孔子德政观点和固定句式。
四、教学建议:诵读为主,归纳为辅。
让学生充分诵读,试着背诵。
在熟读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落实字词句,一起归纳课文中文言特点。
五、课前准备:1、认真阅读课文、注释、翻译,掌握字音字义。
2、查阅资料,了解孔子有关思想。
3、研讨课后练习。
六、教学方式:诵读式、整理式。
七、学习方式:诵读、归类。
八、教学手段:多媒体运用。
九、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题导入公元前551前,有一个叫颜徵(征)在的女子在尼山祝祷归家后,果然怀孕。
待十月怀胎时,忽然梦见一位垂髫的仙女,手牵着一只满身龙麟的独角兽,背上坐着一小孩。
仙女言:“此兽名叫麒麟,专为送子而来。
”等到出生时,天上传来奏乐声,同时有五个仙翁,从云彩中冉冉下降。
其中一个说道:“天生圣人,天降音乐。
”结果这个孩子一出生,就发现他与众不同。
怎么与众不同?他降生后不但头顶如反盂(yú,盛汤浆或饭食的圆口器具。
反盂,即头顶上中间低四面高),而且面部有“七露”,眼露筋、耳露轮、鼻露孔、嘴露齿,眼、耳、鼻又均双露,称为七露。
看上去像个怪物,他的父亲叔梁纥和母亲颜徵在就把他扔在野地里了。
后来,不知道从哪里飞来一只老鹰给他打扇子,遮蔽骄阳;又有一只老虎将他衔进了一个山洞,并给他喂乳汁。
这就是所谓的“龙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这个传说至今还在曲阜一带流传。
这个人是谁?大名鼎鼎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是也。
孔子,名丘,字仲尼。
孔子是对他的尊称,孔老二是对他带点贬义的称呼。
二、逐章诵读请同学范读、齐读、自读、小组读、男声读、女声读。
读熟全文,读背其中脍炙人口的章节。
2024版《为政以德》经典教案
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 其所而众星共之。”
注释
孔子说,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 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所 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
8
关键概念阐释
为政以德
这是孔子提出的治国理念,强调 以道德教化为基础,通过领导者 的德行影响民众,实现社会的和
谐与稳定。
2024/1/28
北辰
指北极星,古人认为北极星是天空 的中心,众星围绕它旋转,象征着 德治天下的理想状态。
《为政以德》经典教案
2024/1/28
1
目录
2024/1/28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孔子政治伦理观探讨 • 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 • 互动环节: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 • 课程总结与展望未来
2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2024/1/28
3
《为政以德》概述
《为政以德》是儒家经典《论语》中的一篇,主要阐述了孔子关于政治 和伦理道德的观点。
2024/1/28
该篇强调了德治的重要性,认为政治领袖应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道德 修养来影响和教化民众。
文章中提出了“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观点,即 政治领袖应以德治国,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中心,而百姓则像其他 星星一样围绕着他。
4
儒家思想与政治伦理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个人修养、家庭和谐以及社会秩 序。
18
05
互动环节:课堂讨论与案 例分析
2024/1/28
19
分组讨论会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与儒家思想相关的问题或话题进行讨论,如“儒家
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儒家道德观对青少年教育的影响”等。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教案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为政以德》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分析孔子在文章中提出的为政以德的理念及其现实意义。
3.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理解:《为政以德》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课文分析:孔子为政以德的观点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为政以德》的心得体会。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观点。
2. 课文分析: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孔子在文章中提出的为政以德的理念及其现实意义。
3. 案例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为政以德的具体表现和实践。
4. 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观点。
2.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和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和观点。
3. 案例分析法:提供现实生活中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馈3.1 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2 教学反馈1. 课后作业批改: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出他们的错误和不足之处。
2. 课堂讨论总结:在课后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在讨论中的问题和困惑,给予解答和指导。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为政以德》的原文和译文。
2. 教学课件: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等教学材料。
4.2 教学材料1. 学生教材:《高中语文》相关单元。
2. 参考资料:相关的书籍、文章和网络资源。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1. 第一节课:课文朗读与理解,分析孔子为政以德的观点。
2. 第二节课:案例讨论,分享现实生活中为政以德的具体表现和实践。
3. 第三节课:课堂总结,学生写一篇关于《为政以德》的心得体会。
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教学案:主题一+第一课+为政以德+Word版含答案.doc
⊙第一课 为政以德⊙第二课 克己复礼⊙第三课 待贾而沽⊙第四课 知其不可而为之 第一课为政以德在人们的眼中,孔子永远是那个穿着布袍、拄着拐杖、头顶有丘的老头;永远是那个个性沉稳、天资聪颖、坚强固执的思想家。
他的灵魂穿越了亘古的长空,向我们诉说着“是谓大同”的理念。
读到“是谓大同”,你也许会想起柏拉图的理想国,但孔子与柏拉图毕竟是不同的。
于丹说:“孔子没有色彩,只有温度。
”没有色彩,就是适合一切的色彩。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你能够想象没有这位哲人的世界吗? 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近孔子,走进《论语》,聆听先贤的教诲,沐浴经典的光辉。
[对应学生用书P1]1.孔子 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先祖原是宋国的贵族,在一场政治斗争中失败后逃到鲁国,但到孔子出生的时候,已沦为平民。
孔子3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
孔子年轻时因家境贫寒给季氏做过委吏(管理粮仓)和司职吏(管理牲畜),工作很出色。
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明确了自己学习的目的和方向,系统地从事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学习。
他学无常师,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三十而立”,自30岁开始,他独立参加社会政治生活,并且创办了私学,开始收徒讲学。
相传,他的弟子先后有三千人,最著名的有颜回、子贡、季路(子路)、冉有、曾参等。
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启,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课标要求] 1.背诵2.1、2.3、13.6章和16.1章中“丘也闻 有国有家者”至“而在萧墙之内也”部分。
2.重点掌握“必”、“用”、“社稷”、“相”、“国”、“家”、“年”、“劝”在文中的意思,并理解“共”、“道”、“齐”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下列词语与现代意义的区别:民免而无 耻;节用而爱人;祸起萧墙;分崩离析;鸣 鼓攻之;既来之,则安之。
4.结合课文,说说孔子提出的为政者的基本素 质是什么。
《为政以德》教案
《为政以德》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为政以德”的理念,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通过学习古代圣贤的政治智慧,使学生认识到为政以德的重要性,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领导能力。
1.2 教学目标了解“为政以德”的含义及其在古代圣贤思想中的地位。
理解道德在政治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政治智慧的兴趣。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为政以德”的理念。
第二章:孔子的为政以德2.1 课程内容介绍孔子的政治思想,重点讲解“为政以德”的理念。
分析孔子关于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的观点。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2.2 教学目标掌握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内涵。
了解道德在政治中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采用讲授、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
第三章:孟子的为政以德3.1 课程内容介绍孟子的政治思想,重点讲解“为政以德”的理念。
分析孟子关于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的观点。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孟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3.2 教学目标掌握孟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内涵。
了解道德在政治中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孟子的为政以德思想。
第四章:荀子的为政以德4.1 课程内容介绍荀子的政治思想,重点讲解“为政以德”的理念。
分析荀子关于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的观点。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荀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4.2 教学目标掌握荀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内涵。
了解道德在政治中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采用讲授、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荀子的为政以德思想。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5.1 课程内容总结孔、孟、荀三位思想家的“为政以德”思想,分析它们的异同。
探讨“为政以德”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为政以德”的理念应用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
为政以德(人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为政以德(人教版选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为政以德”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能够分析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及其在政治、教育、道德等方面的体现;(3)能够概括文章的结构和主要论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为政以德”的理念;(2)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问题;(3)提高学生的文献综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认识“为政以德”在治国安邦、实现民族复兴中的重要作用;(3)增强学生对社会、国家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为政以德”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及其在政治、教育、道德等方面的体现;(3)文章的结构和主要论点。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为政以德”在治国安邦中的核心地位;(2)如何分析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运用;(3)如何评价孔子的政治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儒家思想在我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地位;(2)引出“为政以德”这一核心理念,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为政以德”的含义;(2)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要论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儒家思想在政治、教育、道德等方面的体现;(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为政以德”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作用;(2)分析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及其现实意义;(3)评价孔子的政治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5. 课堂练习:(1)针对所学内容,进行相关题目练习;(2)让学生运用“为政以德”的理念,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现象。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学习。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整理课堂笔记;2. 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为政以德”的应用;3. 深入研究儒家思想,分析其在政治、教育、道德等方面的体现;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合作意识等;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4.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课程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全面评价。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教案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为政以德》。
(2)理解《为政以德》的文意,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3)分析《为政以德》中的比喻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3)教育学生热爱学习,勇于探索,追求真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为政以德》。
(2)理解《为政以德》的文意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实词和虚词的理解。
(2)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为政以德》。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和结构,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写作练习法:布置相关的写作题目,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论语》和《为政以德》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为政以德》,理解文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3. 讲解分析: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和结构,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5. 写作练习:布置相关的写作题目,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为政以德》。
2. 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3. 准备下一节课的课堂讨论。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内容完整性、结构清晰性和语言表达准确性。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教案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为政以德》。
(2)理解《为政以德》的文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分析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了解孔子为政的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讨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课堂讲解和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为政以德》。
(2)理解《为政以德》的文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分析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了解孔子为政的思想。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关键字词和句式的理解。
(2)对孔子为政思想的深度解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析关键字词和句式。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孔子为政思想的理解。
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写作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论语》及《为政以德》的地位和意义。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文意。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析关键字词和句式。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孔子为政思想,分享心得。
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五、课时安排本节课安排2课时,第1课时用于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和分组讨论,第2课时用于布置和讲解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背诵评价:检查学生对《为政以德》的背诵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语文》教科书。
2. 参考书目:相关研究孔子思想的书籍和论文。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加深对孔子为政思想的理解。
2024年为政以德(人教版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为政以德(人教版选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为政以德”的概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分析《论语》中关于“为政以德”的论述,引导学生运用儒家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为政以德”的概念及其内涵。
2. 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为政以德”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分析《论语》中关于“为政以德”的论述。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为政以德”的概念、内涵及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论语》中关于“为政以德”的论述,引导学生运用儒家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为政以德”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五、教学内容1. 导入:介绍“为政以德”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儒家思想。
2. 讲解“为政以德”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3. 分析《论语》中关于“为政以德”的论述,讲解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分享各自对“为政以德”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深入阅读《论语》中关于“为政以德”的论述,总结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短视频或讲解相关案例,引发学生对“为政以德”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讲解:详细讲解“为政以德”的概念、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3. 分析:《论语》中关于“为政以德”的论述,引导学生运用儒家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4. 讨论:组织学生就“为政以德”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为政以德”在个人和社会中的重要性。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反思是否清晰地讲解了“为政以德”的概念和内涵,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运用儒家思想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是否成功地培养了学生的道德素养。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教案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为政以德》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能够运用文中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通过课堂讲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到为政以德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的情感。
(3)提高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为政以德》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2)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为政以德”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2)如何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和寓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前置课程,回顾已学的关于“德”的相关知识。
(2)提问:“德”在现实生活中有何重要性?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要求学生标注出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解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3)分析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并阐述自己对“为政以德”的理解。
2. 请学生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和寓言,解释其寓意。
五、课后反思教师应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以便对后续的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评价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以及对于“为政以德”的理解和应用。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可相互评价,了解彼此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思,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为政以德》教案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提 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为政以德》的核心思想和主要 内容,德治与法治的关系。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 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
02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选择
讲授法
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解,使学生掌 握《为政以德》的基本概念和理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强调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作业布置
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思考题或阅读任务,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探索 道德问题。
04
知识点梳理与解析
《为政以德》篇章结构
引言
阐述“为政以德”的重要 性,提出“德治”与“法 治”相结合的观点。
正文
通过举例、论证等方式, 详细阐述“为政以德”的 内涵、特点、实施方式等 。
部分学生反映“为政以德”理念深奥,难以理解。这可能 是因为教学内容的难度过高,或者教学方法不够生动有效 。
学生参与度不足
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够积极,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课程 内容不感兴趣,或者没有充分理解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单一
本次课程主要采用讲授的方式,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导致学生难以深入理解和掌握 课程内容。
《为政以德》教案
目录
• 教学内容与目标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过程与步骤 • 知识点梳理与解析 • 学生活动设计与组织 • 评价方式与标准制定 • 教学反思与改进策略
01
教学内容与目标
教学内容概述
《为政以德》的背景与意义
01
阐述该思想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其重要性和
为政以德(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为政以德(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为政以德(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为政以德(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本篇文章所讲的教材为《为政以德》(语文版高二选修)。
这本教材是以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为主要内容,精选中国古代文化中众多名篇背后所阐释的为人处世之道,通过文字、注释、翻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能够通过对文化经典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文化素养。
本教案以《为政以德》中的一篇文章为核心,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为政以德”的思想,并能够通过学习古代文化倡导的为政以德的法门,了解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当代的现实纷扰,进而引导学生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二、教案设计1.任务型阅读首先,老师要分析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存在问题,在阅读的教学中附上个别化的问题解答,并让学生做任务型阅读,即以《为政以德》中的一篇文章为例,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问答形式的让学生自行查找相关问题解答。
如:《三人行》(1)本篇文章主旨是什么?(2)“有意者进,请坐。
”中的“意者”指的是什么?(3)文章中的独孤口谈是什么意思?让学生通过对文本进行细致的阅读,带着问题思考,提高阅读的效果和要求,达到知道和理解文本的目的。
2.课堂破题再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老师选择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破题讨论,让学生围绕“如何以德而治”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这个问题是老师事前为学生准备的,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德治天下”的思想,探究为政以德的具体实现路径。
在讨论过程中,老师要适当引导,在确保学生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手把手式地分析指导,引导学生避免与现实脱节。
3.教材外的拓展借此机会,老师还可以参考其他有关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经典作品和佳作来拓展教学内容,在学生学习压力大、生活压力大的情况下,给学生心灵上的一些启示,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基础。
选修语文《为政以德》教案
选修语文《为政以德》教案选修语文《为政以德》教案充分预习自读三遍。
集体朗读,正音正字。
告知本课重点字词、句式,让学生自己琢磨。
参照注释和译文翻译各章,找出翻译不顺或你认为有误的地方。
二.整体感知《论语选读》1-4课是政治专题,本课中心论题为“为政以德”(板书)。
是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做状语,后置,正常语序是“以德为政”。
请同学指出本句翻译错误处。
生:“以”翻译成“运用”不正确,词性不对。
“运用”是动词,“以”应翻译为介词性的“用”或“凭”。
本课明确提出“为政以德”的主旨及意义的是哪些章节?“为政以德”的意义是什么?生:一、二章统领全文,鲜明提出本课的中心主旨“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并揭示了意义:1.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翻译)首章用一形象的比喻道出了“为政以德”的意义,用当代政治术语来说,就是人民紧密的团结在以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示例: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
(《孟子·离娄上》)2.有耻且格。
(翻译此章)二章用鲜明的对比道出了“为政以德”的意义。
胡锦涛提出“八荣八耻”,提倡社会主义荣辱观,号召全社会人民要有羞耻心。
但夫子说“为政以德”,百姓自有羞耻心了,世道人心、社会风气自正。
(驳:一些教案把“为政以德”的意义归结为“无为而治”。
窃以为欠妥。
单言“无为而治”,在当代人眼中,恐怕都以为是老子虚静无为的道家思想吧。
儒讲无为而治与此有别。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15.5)李泽厚辨之甚明。
《集释》:言任官得其人,故无为而治。
《新序·杂事三》云:故王者劳于求人,佚于得贤,舜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
《为政以德》教案
《为政以德》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为政以德》这篇文章的背景和重要性。
2. 激发学生对政治道德的思考和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为政以德》是《论语》中的一篇重要文章,是孔子关于政治道德的重要论述。
2. 强调政治道德在古代和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为政以德》这篇文章。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政治道德的意义和作用。
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政治道德的理解和看法。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阅读和讨论表现。
2. 收集团队讨论的笔记和学生的个人分享。
第二章:孔子的政治道德观念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孔子关于政治道德的核心观念。
2.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1. 分析《为政以德》中孔子关于政治道德的主要观点。
2. 探讨孔子提出的“仁爱”、“忠诚”、“诚信”等道德原则。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为政以德》中的相关段落。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孔子的政治道德观念。
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孔子道德观念的理解和应用。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阅读和讨论表现。
2. 收集团队讨论的笔记和学生的个人分享。
第三章:政治道德在古代社会的应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古代社会中政治道德的应用和实践。
2. 培养学生对古代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内容:1. 分析《为政以德》中关于古代政治道德的应用和实践。
2. 探讨古代政治家如何运用道德原则来治理国家和社会。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为政以德》中的相关内容。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古代社会中政治道德的应用。
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古代社会和政治道德的理解和看法。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阅读和讨论表现。
2. 收集团队讨论的笔记和学生的个人分享。
第四章:政治道德在现代社会的意义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政治道德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教学内容:1. 分析政治道德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实践。
一为政以德-语文版《论语》选读教案
一为政以德-语文版《论语》选读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历史背景、思想内容和价值意义。
2.掌握《论语》中的重要典故,如孔子弟子的言行和故事。
3.理解“为政以德”的基本意义,掌握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方法。
4.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
教学内容第一课《论语·学而篇》1.引导学生了解《论语》的历史背景和思想特点;2.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读懂《学而篇》,记住其重要内容和精神内涵;3.根据《学而篇》的内容,引导学生讨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含义与重要性;4.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说“不耻下问,不畏困苦”是做人的一种态度和品德。
第二课《论语·为政篇》1.引导学生理解“为政以德”的基本含义和内涵;2.分析孔子对政治道德的看法和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为政以德”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3.探究“上行下效”的道理,引导学生思考领导者应该如何身体力行,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4.结合中国实际,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思考如何将“为政以德”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第三课《论语·中庸篇》1.引导学生理解“中庸”的基本含义和原则;2.带领学生读懂《中庸篇》的重点句子和段落;探究其中涉及的职业道德、家庭伦理、社会责任等内容;3.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抓住“中庸”的精髓,维护社会稳定和谐;4.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中庸思想,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境和问题。
教学方法1.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集体讨论,深入理解《论语》中的思想和道理。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思想,实际落实到生活中,提高道德修养和实践能力。
3.个性化与群体化相结合。
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和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既强调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又注重团体合作和集体提高。
教学评价1.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公民意识;2.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3.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历史意识,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4.评价要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突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政以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德的本义,借助海德格尔的“存有场”的概念加深对“德”的内涵的理解。
2、在理解阐释德的内指与外指的过程中解决文言字词句。
【教学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从德的内指和外指两个方面理解“为政以德”。
【教学方法】借鉴西方文学理论探究孔子学说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德的本义——心正为德
(一)德的本义探究
1、甲骨文(板书):左边是“彳”,右边是一只眼睛加一条垂直线,表示目光直射。
行动正直,目不斜视,就是德。
2、金文(板书):“目”下加“心”,是说目正、心正才是德。
3、小篆(板书):右上改为直,直心为德。
(二)重点语句探讨:“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1、重点字词补充:“为”意为治理;“以”意为用。
“为政以德”是“以德为政”的倒装。
“德”,此处也可解释成有德之人。
2、根据甲骨文、金文和小篆中对德的本义的解释,以及孔子开篇的第一句话,你认为“德”的根本是什么?
[解析]德的根本是“心正”,即直下明心,一切皆由心生。
比如《品质》中的鞋匠格斯拉,以制鞋为乐,甚至在工作的劳苦中,也能感受到生命的跳动和喜悦,他将自己的生命融进了靴子里。
就像一个婴孩,面对鲜活的生命,你能不产生怜惜之情吗?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尤其是父母,呵护、疼爱,期待着他长大、成才。
这种情感像流淌的清泉一般,是自然流露的,没有丝毫的矫饰。
然而,后世的当政者却将“德”高高挂起,作为一种政治资本来炫耀、挥霍,那些所谓的君子满口仁义道德,内心却肮脏不堪,这完全违背了孔子的初衷。
孔子将“为政以德”的当政者比作岿然不动的星辰,星辰能发光,这种光就是德行之光,百姓受到德行之光的感召,自然会归顺。
二、德的内涵——内指与外指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中有个概念叫做“存有场”。
举一个非常简单却一直被我们所忽视的例子,一个刚刚对自己的名字有反映的孩子,当你叫他的名字让他去做某事时他会马上去做,但当你问他某某人(即是这个孩子的名字)是谁时,他却不知所措,可能指向你或者其他什么人。
但在几个月之后再问同样的问题时,他会毫不忧郁地指向自己。
这是由于在达到这个阶段前,他听到他的名字,会以为是指一个和他有关而他要反映的存有场。
这一现象很快被社会和习俗所掩蔽而被彻底忽略。
由此,他认为“存在本身表示站在自己的外面、超越自己”。
一个完整的人是由其自身和与他自身相关的事物共同构成的。
(抽象的理论解说学生可能未必理解,再举例。
)再比如一块磁铁的存在是由磁铁本身和与其生发出来的磁场共同构成的,如果没有磁场,磁铁就不成其为磁铁,反之,如果没有磁铁,也不会有磁场存在,这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磁铁如此,人亦如此。
因此,一个完整的人有内与外两个指向。
海德格尔“存有场”的概念在儒家学说中能够得到充分印证,比如“内圣外王”。
在“内圣”方面,孔子主张,“为仁由己”,这是内指;在“外王”方
面,儒家以“修己”为起点,而以“治人”为终点,这是外指。
我们也可以从内指和外指两个方面理解“德”的内涵。
所谓内指就是以德正身;所谓外指就是以德待民。
三、德的内指——以德正身
(一)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上梁不正下梁弯”,孔子认为,为政者要做到“为政以德”首先必须以德正身,那么,这样的思想在文章中有没有体现呢?
[解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
(二)文中哪些语段写的是“以德正身”?(12.19,2.20,14.5)
1、自学这三则对话,解决疑难字词。
课外补充注释:就,接近,这里可译为亲近;以,和。
2、孔子认为,要做到“身正”,要从哪几点入手?请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并作适当解说。
[解析]善、庄、慈、举善、教不能、躬。
3、对第三则对话的重点解读:南宫适托古代的事来问孔子,中心思想是当今尚力不尚德,但按之历史,尚力者不得善终,尚德者得天下。
因之孔子称赞他。
《康注》:盖德与力,自古分疆,而有力者终不如有德。
赢政、亚历山大、成吉思汗、拿破仑之闻,比不如孔子及佛语耶稣也,此为万古德力之判案也。
四、德的外指——以德待民
(一)当政者单单提高自身素质就够了吗?不是的。
“德”是为了“为政”。
那么怎么做到“为政以德”呢?请大家自学2.3、13.9、12.7三个语段,用文中的关键词加以概括。
[解析]道之以德、先“富之”后“教之”、取“信”于民。
1、重点字词补充释义:道,文中解释为“训导”,这里译为“引导”更加恰当;适,去,往;富,使……富裕;足,让……充足。
2、探讨:先“富之”还是先“教之”?
[解析]孟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
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还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管子:“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李泽厚先生在与《经济观察报》记者的浮生论世中如是说:“人首先是一种物质性的生存动物,我不欣赏那些大谈精神至上的人。
我故意用吃饭哲学这个词。
有人说庸俗粗鄙。
我就是要他来刺激那些蔑视物质生活的人。
你再不粗俗,也要吃饭,而且都想吃好点饭……”
3、探讨:民无信不立。
[解析]“信”,文中解释成为信任。
朱熹有曰:“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
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
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不失信于我也”。
钱穆:“故其群能保持有信,一时无食,仍可有食。
”
4、质疑(课后练习一):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
[解析]前者是从为政以德的先后来讲的,先“庶之”后“富之”再“教之”,这符合国家建设的规律,次序不能颠倒了;而后者是从“食”、“兵”和“信”的重要性来讲的,“富”是建立在“庶”的基础上,“教”是建立在“富”的基础上,这是层层递进的,是从低级走向高级的,“信”当然是最重要的,也是孔子追求的“仁”的一个方面,所谓“杀身成仁”,道理是相通的。
(二)自学1.5,16.1,11.7,12.9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张。
[解析]“敬事而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藏富于民。
(三)(课后练习二)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
[解析]“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
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太平天国的口号是: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
因此,朱熹对“均无贫”这个均字的解释应该是符合孔子愿意的。
(见教学参考)
四、小结
孔子认为,有德之君就像恒久地发光的星辰,众星会很自觉地环绕着它转。
就像一块磁铁,它本身必须具有磁性,那么它的周围才有磁场的存在;对于君主,只有先“身正”才能立威、立信。
这就是“德”的内指。
那么,是不是说只要自己“身正”就可以了呢?显然是不够的。
一个自身有德的君主如果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也不可能成为一个有大作为的君主。
教民以德是君主的职责所在。
这就是“德”的外指。
当然,治理国家的能力是以德来支撑的,“德”是核心,对己对人都是如此。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德的内指和外指是没有严格界限的,是浑然一体的,这样说只是为了便于理解罢了。
五、拓展
孔子:“道之以德,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韩非子:“故治民无常(没有永恒不变的常规),唯法为治。
法与时转(法律随时代而变化)则治,治与世宜(治国的措施适应社会现实)则有功。
”
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与韩非子各自提出了不同主张,你对此是怎么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