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与教育

合集下载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1.了解道德的含义;了解道德与品德、德性概念之间的区别。

“道”表示事物运动的规律和规则,含有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又被赋予社会理想或道德理想等意义。

“德”同“得”,是个体在实践中成就的一种内在品格,即所谓善心善行。

人们认识了“道”,转化为思想感情,然后外化为行为,施与人,便称之为“德”。

日常生活中,“道德”既可以指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也可以指人的思想品质或德行修养,也指对人们行为的善恶评价。

道德:内在品质+外在行为规范和原则主体不同,可分为个体道德和社会道德品德:个体道德品质,是个体现象,它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人身上的反映道德反映整个社会的要求,内容全面完整,品德只是其中一个部分。

德性:内在品质2.识记潘菽先生的“四要素说”中的品德结构。

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道德认知:是指如何获得是非观念、如何进行道德判断与推理,从而作出道德决策。

道德情感:指对正确或错误行为的感受(如内疚、同情、自豪等),以及激发道德思想或行动的情感因素,如移情。

道德意志: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观念指导下,自觉地调解内心矛盾、克服内外困难,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心理过程。

道德行为:是指人们面对欺骗、攻击等违反道德规则的诱惑,或者他人需要帮助时实际采取的行为方式。

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者是什么关系?道德认知对其他各要素起着理性调节作用。

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产生的重要推力,是维持人们自觉行为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道德行为的调节和维持力量,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外在表现,也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得以发展的实践基础。

品德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一个人整体的品德面貌。

品德各要素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决定了品德发展的质量与倾向。

3.理解德育内涵、以及我们应持的态度;了解德育概念泛化的弊端。

4 第四章 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与教育

4 第四章 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与教育
道德认识 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
集体、真实、尊老、律己、报答、责任、利他、 平等 另:无意中做了好事不算道德
道德情感 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是道德行为的动力
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支配自己的道
道德意志 德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
理过程。
个体品质的外在表现和形成标志。
培养道德情感注意
重视学生的情感性学习与教育活动中的情感 因素
重视通过审美和美感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情 感
重视教师情感对学生情感的影响
(三)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培养 如何培养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
三、品德不良儿童的转化★
(一)造成品德不良的原因 1.客观原因 (1)家庭 (2)学校 (3)社会
联系:品德是道德的具体表现;都受到社会 发展规律的制约
区别:道德—社会;品德—个体; 道德—伦理学与社会学; 品德—心理学与教育学
二、品德的结构
品德发展是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 (一)道德认识 (二)道德情感 (三)道德意志★ (四)道德行为
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履行意义 的认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处理
(三)斯陶布的社会行为理论 1.亲社会行为发生的关键因素及实验过程 社会行为理论—移情能力&知识与技能 表演游戏法和诱导法
2.斯陶布社会行为理论的主要内容 (1)亲社会价值取向越强,助人行为越多 (2)亲社会行为存在三种动机源 以他人为中心、以规则为中心、移情
(3)移情的敏感性通常能增强助人行为(三 个条件)
考虑整件事情。当然偷窃是违法的,而且海也知道 没有法律支持他的行为。但是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去 偷药也是可以理解的。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章制度(四篇)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章制度(四篇)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其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制订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4. 加强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成绩。

第三条中小学德育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1. 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2. 组织全体师生参与,共同推进德育工作。

3.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具体案例和实际活动进行教育。

4. 师生互动,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二章课内德育第四条中小学德育工作要通过课内教育,培养学生对正义、公平、诚信等道德价值的认识和理解。

第五条教育工作应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和心理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既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又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

第六条德育课程应包括以下内容:1. 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自豪感。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3. 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4. 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

5. 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6. 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第七条德育教材应选取经典著作和具有良好道德影响的文学作品,通过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正确的思考和判断。

第三章课外德育第八条中小学德育工作要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第九条学校应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参观博物馆、社区服务等,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

第十条学校应开展各类群体活动,如班级团日、宿舍文化节等,促进学生的团结和合作意识。

第十一条学校应组织学生参与体育活动,通过体育竞赛和体育课程的开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

国家教委关于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

国家教委关于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

长。受处分学生已改正错误的,要及时撤销其处分。
第五章 队伍建设与管理
第二十八条 中小学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力量。学校党组织的负责人、
主管德育工作的行政人员、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共青团团委书
记和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是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中小学德育工作者要注重
积极参与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的工作,优化社区育人环境。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一条 本规程自1998年4月1日起实行。
学德育大纲》和《小学德育纲要》施行。学生的品德行为评定结果应当通知本人及
其家长,记入学生手册,并作为学生升学、就业、参军的品德考查依据之一。
第二十七条 中小学校应当严肃校纪。对严重违犯学校纪律,屡教不改的学生
应当根据其所犯错误的程度给予批评教育或者纪律处分,并将处分情况通知学生家
第三十七条 中小学校应在校园内适当位置设立旗台、旗杆,张贴中小学生守
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室内要挂国旗。校园环境建设要有利于陶冶学生的
情操,培养良好的文明行为。
第三十八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特
点,建立中小学生德育基地,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场所。
课和思想政治课的教材包括:课本、教学参考书、教学挂图和图册、音像教材、教
学软件等。
第十九条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指导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课程建设;组织
审定(查)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教材。
第二十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具体指导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
课的教学工作,贯彻落实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课程教学计划、《课程标准》。
所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常识和理解程度及其运用的基本能力。

小学儿童的品德课件

小学儿童的品德课件
案例三
以小学五年级《感恩父母》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邀请家长参与课堂, 让学生通过与家长的互动交流,体会父母的辛劳和关爱,培养学生的 感恩之心。
品德教育实践的评估与反馈
评估方法
通过观察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等多种方法,对学生 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知识掌握、情感态度、 行为表现等多个方面。
03
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遵循品德形成规律,结合生活实际,循 序渐进地进行品德教育。
02
教学方法和技巧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
情境创设法
通过模拟情境,让儿童在身临其境中学 习品德知识。
故事启迪法
通过讲述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引导儿 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角色扮演法
让儿童扮演不同的角色,培养其换位思 考和角色承担能力。
03
诚实、勇敢等优良品质。
小学品德教育的内容及分布
01
小学品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公德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健康 教育、生命教育等。
02
在不同年级,品德教育的内容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例如,低年级注重基本道 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中年级注重培养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意志,高年级注 重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品德教育环境创设的方法
教室布置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应根据品德教育的 主题和目标进行布置,如张贴相关图片、标语等 ,营造相应的氛围。
故事化教学
通过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在故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情景模拟
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体 验和感受,从而加深对品德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缺乏家庭教育配合
很多家长对品德教育不够重视,不能有 效配合学校进行品德教育。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章制度范文(4篇)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章制度范文(4篇)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章制度范文德育工作规章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教育部门的文件精神,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本校所有中小学教职工和学生,并由全体教职工、学生和家长共同遵守。

第三条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第四条学校将注重德育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采取多种手段、全员参与的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

第二章学生行为规范第五条凡进入学校的学生,都应该遵守以下行为规范:(一)尊重师长和学长学姐,互相友爱,共同进步;(二)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不撒谎,不作弊;(三)礼貌待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不侮辱、不歧视他人;(四)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保持宿舍、教室和公共场所的整洁;(五)保护公共财物,爱护学校设施设备;(六)爱护动植物,不虐待、不损害动植物;(七)遵守校规校纪,服从权威,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八)积极参与各类学校组织的活动,展现个人特长和才华;(九)遵循互联网安全规范,不传播不良信息,不进行网络欺凌。

第六条学校将建立健全学生行为评价制度,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激励。

对严重违纪的学生,将给予相应的惩罚。

第三章教职工行为规范第七条学校教职工应该发挥表率作用,做到“三严三实”:(一)严守职业操守,严守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行为规范;(二)严谨教学态度,严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做到科学教学;(三)严爱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四)实事求是,实现一切工作的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五)实现公平公正,做到公平评价和公正待遇;(六)实现廉洁从教,杜绝教育腐败,做到廉洁奉公。

第八条学校将建立健全教职工考评制度,定期对教职工的教学和德育工作进行评估,对教育工作成绩出色的教师进行奖励,对屡教不改或德育工作不达标的教师进行惩罚。

小学生品德发展PPT精品文档39页

小学生品德发展PPT精品文档39页

在行为责任判定上,儿童会根据行为者的主观 动机来判断对错。
比如:对偶故事中的亨利更坏,因为他是偷吃果酱, 动机不良;而约翰虽然打破了15只杯子,但他是 无意的。
2.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有一个妇女欧洲患有一种特殊的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诊断后认为,只有一种药物能救她的命,这就是本 城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新药。该药成本较贵(200美 元),而药剂师的索价是成本的10倍(2000美元)。病 妇的丈夫海因兹多方求援,只凑到药费的一半(1000美 元)。海因兹把实情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 请求把药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赊账,但药剂师说: “不行,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 竟铤而走险,在晚上夜深人静时撬开了药剂师经营的药 店的店门,为妻子偷走了药物。
赞成:有义务挽救妻子的生命,但也 要偿还药剂师药钱,并因为偷窃而 接受惩罚。
反对:海因兹不应该去偷药,因为如 果人人都违法去偷东西的话,社会 就会变得很混乱。
水平与阶段表现
儿童对两难问题的典型回答
3. 后习俗道德水平(postconventional morality)
(1)前道德阶段 学龄前的儿童几乎不关注规则,也不理解规则的真
正含义。如,在弹子游戏中,没有明确的获胜目的,游 戏的目的在于轮流玩,不需要规则的约束。他们的行为 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不道德”的。
(2)他律道德阶段(5-10岁)
所谓“他律”,就是受外部规则的约束和管制。
这一时期的儿童思维比较刻板,认为规则是由 权威人物所制定的,不可更改,而且必须遵守。
比如,一名出租车司机为了挽救乘客的性命而超速, 应该受惩罚吗? 肯定要受到惩罚,因为他违反了规则,不论他的理 由有多么正当。
在行为责任的判定上,儿童通常从行为的结果 (而不是行为的动机)来进行判断。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四篇)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四篇)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中小学生的品德修养,培养他们的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包括中小学的教师、学生、家长等相关人员。

第三条中小学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优良的行为习惯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的学生。

第二章德育目标第四条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社会责任感、行为习惯和自我发展能力。

第五条学校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基本道德观念。

第六条学校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强调品德修养在个人发展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德育内容第七条学校的德育内容应该包括以下方面:1. 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 集体主义教育:培养集体观念、团队协作精神,强调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3. 社会责任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

4. 品德修养教育:培养学生正直、诚实、守纪律、尊重他人等良好的品德。

5. 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导他们正确面对挫折和压力。

第八条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德育活动和课程。

第九条学校应定期组织德育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德育教育能力和水平。

第四章德育活动第十条学校应组织丰富多样的德育活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形式:1. 主题演讲比赛:鼓励学生通过演讲比赛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2. 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社会机构、社区,让他们亲身体验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3. 志愿者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培养他们的公益意识和奉献精神。

4. 读书活动:组织学生读经典名著,引导他们思考人生道路和价值观。

第五章家校合作第十一条学校应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德育发展。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知识点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知识点

第一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概念与基础1.Def品德:广义的品德包括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等内容。

狭义的品德专指道德品质。

2.对道德的理解分为两类:内在品质、行为规范和原则。

3.品德与道德、德性的关系是什么?答:从品德与道德的内涵看,品德与道德相似,可以说两者是“内”与“外”的关系,即道德存在于社会领域,品德存在于人的心里。

德性是内在的东西,是一个人追求自己品质的一连串活动。

4.品德的结构及其构成要素是什么?答:四要素+道德需要+道德境界。

四要素: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5.个体品德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答:①先依从。

此时个体并非真心愿意,而是处于外在的奖励或惩罚而遵守道德规范。

②再认同。

此时个体在认识,情感,行为上与规范保持一致,从而自愿地遵守规范。

③最后信奉。

此时个体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规范本身的价值,将规范内化,作为个人价值体系的一部分。

6.额叶:专门负责道德发展的神经中枢。

7.道德与生活的关系是什么?答:道德源于生活,道德在生活中,道德为了生活。

生活为道德提供了后天的可能性。

8.儿童生活的特点是怎样的?答:①儿童生活是“身体生活”。

儿童主要用身体进行活动,体验生活。

②儿童生活是“本能生活”。

儿童在生活中并不刻意追求什么,也没有什么规划和设计,他们本能的嬉戏,游戏,玩耍,好奇,想象,探究,充满童真,他们生活在其中,乐在其中。

③儿童生活是“日常生活”。

儿童咋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建立情感性关系,以自身的兴趣爱好重复着他们的游戏等活动,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他们对世界、人、道德等方面的自身体验。

9.儿童生活的主要存在方式是怎样的?答:①关系性生活。

儿童生活中主要有三种关系:亲子、师生、同伴关系。

其中亲子关系是基础与核心。

伴随着儿童的成长,师生、同伴关系对儿童品德发展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②活动性生活。

主要有三种:游戏活动、仪式活动、叙事活动。

③学习性生活。

学习是人的天性,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学习是儿童的一种重要生活。

小学学习与发展指南发展品德与价值观的教育

小学学习与发展指南发展品德与价值观的教育

小学学习与发展指南发展品德与价值观的教育小学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了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外,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也是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小学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发展品德与价值观的教育。

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学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品德教育被视为培养学生良好行为和道德品质的主要目标之一。

品德教育主要通过道德教育课程、校园文化建设和家庭教育等渠道进行。

首先,小学学习与发展指南鼓励学校通过道德教育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品德。

道德教育课程是通过教授道德原则和伦理观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判断能力。

这需要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思辨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反思,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其次,小学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良好的校风和班风,提供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和道德榜样。

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道德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德育周等,激发学生对道德的兴趣和热情,并将道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此外,小学学习与发展指南还强调家庭教育在品德教育中的重要性。

家庭是学生道德观念形成的重要场所,家长在培养孩子的品德上起着关键作用。

学校应该积极与家长合作,提供家庭教育指导,鼓励家长参与到学生的道德教育中。

只有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与价值观。

在实施品德教育过程中,小学学习与发展指南给出了一些可行的方法和策略。

例如,通过情景仿真、小组合作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关注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邀请校外人士或社会组织参与道德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等。

综上所述,小学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发展品德与价值观的教育是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道德教育课程、校园文化建设和家庭教育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

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努力,合作开展品德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生品德心理发展与教育PPT学习教案

小学生品德心理发展与教育PPT学习教案
为了让这些潜在的价值观念发挥作用,就需要对他们进行一步 步的澄清。
价值澄清所采用的形式是使学生在他们的直接生活中思考一些 价值选择途径,同时使他们对学校生活的周围人产生积极的态 度。
第13页/共38页
价值澄清:三个部分七个子过程 第一个部分是选择: ①自由地选择。如让学生思考“你认为你是从
(一)一般认知能力 (二)交往需要与合作经验 (三)个人原有的信念 (四)社会道德环境 (五)强化与惩罚
第33页/共38页
道德 归因 行为 于
道德 转变为
认识
道德 归因于 道德
行为
需要
单向灌输
转变为
参与式道德实 践
知、情、意、 行基本结构
深化 为
道德信念的中 介和主导作用
第34页/共38页
第10页/共38页
11
二、道德认知的形成与教育
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行动 的指南,成为个人的道德信念, 这是品德形成的心理实质。
第11页/共38页
12
道德认识的形成和培养方法
1、将学生道德观念与一定的情绪体验结合起来。 2、引导学生将道德认识付诸行动,从事道德实践。 3、利用优秀文艺作品,包括故事、小说、戏剧、影
视作品,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4、引导学生对道德情境作出正确评价。 5、重视教师的情绪感化作用。
第12页/共38页
在实践中培养道德认识推荐使用的方法:
1、价值澄清:1966,拉斯(l.Raths)、哈明(M.Harmin)、 西蒙(S.Simon)
他们认为,价值观念是个体的一种内在价值,往往不能清醒地 意识到,因而难以指导人的行为。
当有两名受验者和一名装病的人开会时,有60%的 受验者发出求救信号;
当受验者增加到6人时,只有30%的人发出求救信号。

第四章 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与教育

第四章  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与教育

第四章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品德得实质一、品德得概念品德亦称道德品质,它就是个体依据一定得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得某种稳定得心理特征。

道德就是一种社会现象,基于社会意识形态。

它就是协调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以及集体之间关系得一类行为规范得总与。

它就是人们辨别就是非、善恶、美丑得标准并指导与调节行为得准则(二)品德与道德得区别与联系品德与道德得联系:第一,品德得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

第二,社会道德又就是通过个体得品德而存在得。

第三,个人品德虽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道德风气得影响,但它对社会道德风气也能产生一定影响,特点就是一些具有代表性得人物可以作为一种道德品质道德与品德得区别:1、社会现象——个体现象2、受社会发展规律得支配——还要受生理、心理规律制得3、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研究得对象——教育学,心理学研究得对象二、品德得心理结构四因素论:道德认知:指个体对道德知识与行为规范得了解、领会及掌握。

道德认识包括:道德概念、道德信念、道德评价等方面。

道德情感:在道德认识得基础上产生得,就是人得道德需要就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得内心体验。

道德意志:一个人自觉地确定道德目得与动机,并支配与调节行动及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得与动机得心理过程。

道德行为:在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推动下产生得涉及道德意义得行动。

第二节儿童品德发展理论国外关于品德发展得理论皮亚杰、柯尔伯格得品德发展阶段论与班杜拉得社会学习论就是最具代表性得两种理论一、皮亚杰得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得瞧法,一个人道德上得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社会公正两个方面。

即一个有道德得人,应该就是能够按社会规定得准则公平地、公道地对待别人得人。

临床法(对偶故事法)对儿童得道德判断进行了实证研究,揭示了儿童道德判断得发展进程。

品德发展得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5岁以前)她律阶段(10岁以前)自律阶段(10岁以后)她律水平—行为后果。

自律水平—行为动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阶段1) 自我中心阶段2~5岁(2) 权威阶段6~8岁(3)可逆阶段8~10岁4)公正阶段11~12岁品德发展遵循得规律1)、从把规则单纯当作外在得东西去遵守到真正理解规则得意义。

第四章品德心理]

第四章品德心理]

第二节 品德发展的研究和理论
• • • • 一、国内的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李伯黍 的研究 北师大林崇德的研究 二、国外的研究
(一)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 1、研究方法 • 对偶故事法 • 故事1、玛丽想让妈妈高兴,便剪了一块布 给妈妈做补丁,不小心把自己的衣服剪了 个大窟窿。 • 故事2、玛格丽特趁妈妈不在时,拿妈妈的 剪子玩,把自己的衣服剪了个小窟窿。 • 问题:谁的行为更坏?
• 另外,家庭人员构成也可能与儿童品 德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孩子和父母 两代人一起生活的家庭被称为核心家 庭,孩子和父母以及爷爷、奶奶(或 外公、外婆)三代人一起生活的家庭 被称为直系家庭。理论界大多认为, 核心家庭比直系家庭更有利于对孩子 的品德培养。
• 2.社会方面的原因 • 广义的社会环境:整个社会关系和风 尚,如暴力年代:战争、暴乱等 • 狭义的社会环境:朋友、社区、个体 的社会活动等
• 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 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 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 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在夜晚竟撬 开药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 问题: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 • 为什么说应该? • 为什么说不应该? • 法官该不该判他的刑?为什么?
• (一)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 2、品德发展的四个阶段 •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自己玩自己的,规则对他来说还不具有约束力,这一 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随着年 龄的增长才能对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
• (2)权威阶段(6—7岁)
–6—7岁的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根据外 在标准,这一阶段的道德认知具有以下 几个特点:①儿童认为规则是不变的, 不理解规则是由人创造的;②评定是非 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非好即坏,非 善即恶;③判断行为好坏的根据是后果 的严重性,而不看主观动机;④把惩罚 看作是天意和报应,而不是把惩罚看作 是改变人的行为的一种手段。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0205003课程学分:2学分课程总学时:28学时适用专业:小学教育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性质1.本课程在学科属性上介于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之间,具有综合性。

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必修课程,是本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2.本课程在内容体系上整合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儿童哲学、德育论等学科中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注意将这些理论进行创造性梳理而不是简单拼接,力图清晰地显示其逻辑脉络,并且尽可能吸收和反映有关品德发展和道德教育实证研究的最新成果和进展,同时注重这些理论和研究成果在小学道德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因此本课程既有较强的理论性,也兼顾应用性。

3.本课程开设于第二学年第二学期,一学期授完,由心理学专业教师任课。

(二)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1.本课程以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为指导,在教学中遵循教、学、做合一的基本原则,依据现代师范教育要求设置课程的内容和授课方式,力图在课程改革的视野下将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统一于本课程。

2.本课程主要包含两个模块,其一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发展特点,其二为活动设计。

通过两个模块的学习,。

在教师讲授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与演示的实践环节,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每周2课时,共28课时,计2学分。

3.本课程的性质是专业必修课程,因其应用性,拟采用开卷考试。

试题的编制,按照理解、应用两个层次的学习目标,分为简答题、案例分析和活动设计,以简单—中等难度—较难或难三个等级,大致比例40 :45 :15 分布。

最后总评成绩由两部分构成:平时作业成绩与课堂参与度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儿童品德心理发展规律,理解品德心理发展理论,应用基本原理分析、解释和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学生道德教育问题。

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初步具有关注和重视小学生品德发展和教育的倾向,形成基本的道德教育理念和辨识、分析与评价道德现象的能力,构建起一定的有关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知识结构,掌握道德教育活动的基本技能和策略。

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第4章】 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与教育

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第4章】 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与教育

3 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1) 从“他律"到“自律”。 (2) 从“效果”到“动机”。即从重视行为效果的评价转向重视行为动机的评价。 (3) 从“别人”到“自己”。小学生,由于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低,往往只会评价他 人,而不会评价自己,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水平仍较低。 (4) 从“片面”到“全面”。小学生和初中生进行道德评价时,经常带有很大的片 面性,容易以偏概全,喜欢作绝对的肯定或绝对的否定。
(三)社会
社会的生产方式是在宏观上制约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社会的生产方式不仅 决定着上层建筑,而且决定着社会道德的性质和基本原则;而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 上的反映,因此,品德在宏观上必然受到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
与社会生产方式相比,社会风气、社区文化、大众传媒、社会团体、校外友伴和亲戚 邻居等社会生活诸因素,则更直接地影响着儿童的品德发展。
2. 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的培养 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能否顺利引起道德行为,能否抵御外界诱惑,使正确的道 德动机战胜错误的道德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意志。个人品德的好坏不是看他 说得多么动听,而是看他做得怎样,即道德行为是品德的外部标志。道德意志与道德行 为是紧密联系很难分开的,如有些学生做错事脸就红,但管不住自己,这就是道德意志 与道德行为的问题。 道德行为训练的关键是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1) 正确使用奖励与惩罚 (2) 榜样示范 (3) 给予实践的机会
4 品德发展的四个阶段
(1) 自我中心阶段(2—5岁) (3) 可逆性阶段(8—10 岁)
(2) 权威阶段(6—7岁) (4) 公正阶段(1—12 岁)
(二)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
1 道德两难故事法 所谓道德两难故事,就是在一个故事中提出两个相互冲突而难以抉择的价值问题,让 儿童听完故事后,回答一系列的问题,以此判断其道德发展的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品德的实质一、品德的概念品德亦称道德品质,它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基于社会意识形态。

它是协调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以及集体之间关系的一类行为规范的总和。

它是人们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并指导和调节行为的准则(二)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品德与道德的联系:第一,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

第二,社会道德又是通过个体的品德而存在的。

第三,个人品德虽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道德风气的影响,但它对社会道德风气也能产生一定影响,特点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可以作为一种道德品质道德与品德的区别:1、社会现象——个体现象2、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还要受生理、心理规律制的3、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二.品德的心理结构四因素论:道德认知:指个体对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的了解、领会及掌握。

道德认识包括:道德概念、道德信念、道德评价等方面。

道德情感: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道德意志:一个人自觉地确定道德目的和动机,并支配和调节行动及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和动机的心理过程。

道德行为:在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推动下产生的涉及道德意义的行动。

第二节儿童品德发展理论国外关于品德发展的理论皮亚杰、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理论一、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看法,一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社会公正两个方面。

即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是能够按社会规定的准则公平地、公道地对待别人的人。

临床法(对偶故事法)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实证研究,揭示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程。

品德发展的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5岁以前)他律阶段(10岁以前)自律阶段(10岁以后)他律水平—行为后果。

自律水平—行为动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 2~5岁(2)权威阶段 6~8岁(3)可逆阶段 8~10岁4)公正阶段 11~12岁品德发展遵循的规律1).从把规则单纯当作外在的东西去遵守到真正理解规则的意义。

2)围人的关系上从单方面的尊重到相互尊重和多方面的尊重。

3)从被动地、受约束地遵守准则到自觉主动地遵守共同约定的准则。

4)他律到自律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研究方法:道德两难故事法基本观点:(1)道德发展是认识发展的一部分。

(2)儿童的道德成熟首先是道德判断的成熟。

(3)社会环境对品德发展有巨大的刺激作用。

柯尔伯格把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各包括两个阶段。

于是,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品德发展理论水平一:前习俗水平(0-9岁)该水平的特点是:个体还没有内在的道德标准,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

他们用来作为道德判断的基准取决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

阶段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水平二:习俗水平(9~15岁)该水平的特点是:这时他们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来思考道德问题,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

阶段3:“好孩子”定向阶段阶段4:遵从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水平三: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准则。

想到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其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阶段6:以普遍的伦理原则(良心)定向影响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原因1)与人的认知能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关。

2)与不同的社会环境刺激以及个体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情况有关。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主要观点:社会学习不是直接强化的操作学习,而是替代强化的观察学习。

经典实验:攻击行为实验四、斯陶布的社会行为理论第三节小学儿童品德的形成与培养一、影响小学儿童品德形成的外部因素(一)家庭环境因素客观:人口结构、物质条件、社会关系、家长职业及文化程度等主观:家长修养、教养态度与方式、家庭氛围、期望等(二)学校教育的影响学校: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组织性各科教育:专门与渗透校内的集体活动、外及校外活动、班集体、潜在课程(三)社会社会风气、社区文化、大众传媒、社会团体、校外友伴等二、品德心理的形成与培养(一)道德认知的形成1、道德概念的理解由直观的、具体的理解过渡到比较抽象的、本质的理解。

对己——对社会集体——对他人2、道德信念的确立小学生道德信念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1.无道德信念时期。

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差,具体形象的感性认识占主导。

2.道德信念萌芽时期。

小学三、四年级学生中,部分人有了初步的道德信念,但不够明确和稳定。

3.道德信念开始形成时期。

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形成比较明确而稳定的道德信念。

3、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特点(1).从“他律”到“自律”:从“他律”到“自律”,即从仿效别人的评价发展到独立地进行评价。

(2).从“结果”到“动机:即从依据行为的外部结果过渡到依据行为的动机和意向。

(3).从“对人”到“对己”:从偏向评价别人发展到学会评价自己。

(4)从“片面”到“全面”:从带有较大片面性的评价发展到比较全面的评价(二)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内容: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集体主义、责任、自尊、友谊、信任等表现形式:直觉的道德情感——道德情绪体验想像的道德情感——与具体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伦理的道德情感——与道德信念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的特点1、由狭隘的、模糊的态度发展到初步深刻和比较稳定的态度。

2、小学生对不同的道德情感的体验有着不同的水平。

越是具体形象的,越是易受感染。

3、小学生的情感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三)道德行为的发展特点1、由外部调节向内在调节发展。

2、行为动机和目的由具体的、眼前的、狭隘的、简单的--逐步向复杂方面发展3、不稳定、不巩固——稳定、巩固方面发展。

三、品德不良儿童的转化(一)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客观原因• 1.家庭方面的原因• 2.学校方面的原因• 3.社会方面的原因主观原因• 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淡薄• 2.缺乏道德情感或情感异常• 3.明显的意志薄弱与畸形的意志发展• 4.由偶然失足到养成不良习惯•个性(气质、性格、个性倾向性)(三)矫正不良品德的心理学依据(措施)1.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2.重视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的恢复与培养3.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5.正确把握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代币法22.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的模仿理论,即社会学习理论。

(2分)班杜拉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们的行为而学习社会行为的,即模仿他们生活中人们的行为进行学习的,班杜拉强调认知对行为的影响,对认知一行为的结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分)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过程。

(1分)另外,班杜拉还提出了自我调节学习的概念。

由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行为主义框架中纳入了多种认知过程,因此该理论又称为社会认知理论。

(2分)23.简述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模式的主要内容。

(1)前习俗水平。

(1分)这一水平包括着两个阶段:以惩罚与服从为准则阶段和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阶段。

(1分)(2)习俗水平。

(1分)它也可分为两个阶段:以人际和谐为准则,又称为“好孩子”取向阶段与以权威和维持社会现有秩序为准则阶段。

(1分)(3)后习俗水平,又称原则水平。

(1分)它也可以分为两阶段:以社会契约和法律为准则阶段和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准则阶段。

(1分)柯尔伯格认为,这些发展顺序是一定的,不可颠倒的,各个阶段的时间长短是不相等的。

同时,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有些人可能只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或者习俗水平上,而永远达不到后习俗水平的阶段。

(2分)24.为了保证有效的复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哪些方面(1)及时复习。

(1分)(2)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对复习效果具有很大影响,根据材料的性质.、任务的难易程度不同,选择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

(2分)(3)试图回忆。

(1分)(4)利用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效应。

(2分)(5)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1分)(6)利用情境和心境的相似性提高复述效果。

(1分)25.按学习结果,加涅把学习分为哪几类按学习的结果,加涅将学习分为以下五类:(1)言语信息的学习;(2)智慧技能的学习;(3)认知策略的学习;(4)态度的学习;(5)运动技能的学习。

(每答对一个要点给分,全部答对给8分)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26.联系实际论述促进知识迁移与应用的教学原则。

为了将“为迁移而教”的思想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学应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1)制定明确、具体、现实的教学目标;(分)(2)教学内容的编排应该循序渐进;(分)(3)把握每一阶段学习的迁移价值;(分)(4)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分)(5)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分)(6)培养学生良好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分)(对以上每个要点,联系实际分别展开论述另加6分)五、信息加工理论1、存储模型、加工水平模型的基本观点,信息加工的几个阶段存储模型。

信息在加工过程中在三个加工系统中被保留或存储,这三个加工系统是:感觉登录器、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

这些存储对所有人类而言是天生的、统一的,你可以将这些看成智力系统的硬件加工水平模型。

该模型认为:记忆取决于信息加工的程度。

在信息加工水平模型中,以较浅的方式来加工信息时,这些信息会很快衰退并消失,相反,当信息通过意义的解释并与已有的知识相联系时,就会保留更长时间。

一、复述:指不断地重复信息第一,小学儿童与学龄前儿童相比开始逐渐有效地采用复述策略。

第二,随年龄增长,复述的质量不断增强,主要表现为复述方式由被动的复述模式向主动的复述模式转变。

第三,儿童使用复述的灵活性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

二、组织性是指将分散的、孤立的知识集合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出它们之间关系的方法,它能使记忆显著地增加。

多个词语三、精加工通过在要记忆的材料上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记忆的记忆策略。

精致是一个较迟发展的能力,一般在11岁前是很少出现的。

元记忆就是儿童关于记忆过程的认识。

3、测量记忆的几种方法:再认,回忆,重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