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选择题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上】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上】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1、社会存在是指( )A.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正确答案是】:D2、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地理环境的优劣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C.社会风气的好坏D.人口增长的快慢【正确答案是】:B3、社会意识是( )A.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B.社会的教育活动过程C.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D.社会的普遍交往过程【正确答案是】:C4、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B.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C.它具有历史继承性D.它具有相对独立性【正确答案是】:A5、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关系问题【正确答案是】:C6、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B.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D.人与劳动资料之间的关系【正确答案是】:B7、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A.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B.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C.社会化的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正确答案是】:A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说明实行这种经济制度遵循了( )A.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B.生产力具有加速发展的原理C.经济基础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原理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正确答案是】:D9、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 )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D.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正确答案是】:C10、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题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题库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单项选择:1、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D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B.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A )A.劳动发展史B.阶级斗争史C.思想发展史D.国家发展史3、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B )A.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C.天才人物的出现D.地理环境和人口条件4、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C )A.产品的分配关系B.产品的交换关系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D.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5、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总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因为统治阶级( B )A.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B.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C.掌握了宣传机器D.控制了大多数知识分子6、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突出地表现为:( B )A.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B.对社会存在的巨大反作用C.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D.社会意识形式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7、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D )A.阶级斗争B.社会革命C. 科学技术D.社会基本矛盾8、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 )A. 国家政权B. 军队C.政治与法律制度D.思想意识形态9、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主张( B )A. 历史是英雄创造的B.历史是群众创造的C.历史是英雄与群众共同创造的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0、历史人物的出现( D )A.具有历史必然性B.具有历史偶然性C. 与历史条件无关D. 既具有历史必然性,又具有历史偶然性111、群众创造历史的制约条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A )A. 社会生产方式B.领导人的水平C.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D. 国际环境多项选择题:1、下列观点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有:(A )A.社会意识归根到底要从社会存在得到说明B.社会存在的变化迟早要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C.社会意识纯粹是人脑的创造物和想象物D.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E.有些社会意识不能从社会存在中找到根据2、社会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其基本结构有( CDE )A.自然环境结构B.人口结构C.物质经济结构D.社会政治结构E.社会观念结构3、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深刻含义主要是(ABE )A.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过程B.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C.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发展规律毫无区别D.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一切活动无需人有意识地进行E.人们有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用精确眼光研究人类社会4、面临环境被污染,使人类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这是因为(AD )A.地理环境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B.地理环境直接决定社会的发展C.地理环境能决定社会的性质D.地理环境通过物质生产制约社会发展E.地理环境能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指( AC )A.生产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发展变化B..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产生只有影响作用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巨大的反作用D.生产关系任何变革都适合生产力的发展E.生产力的任何发展都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6、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 CD )A.上层建筑不能先于经济基础而建立B.上层建筑的变化引起经济基础的变化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D.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并为它服务E.经济基础必须在上层建筑的保护下才能产生7、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 AB )A.和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的B.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C.按理性原则进行的D.按领袖意志实现的E.凭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的8、群众路线是指( ABCD )A.一切为了群众B.一切依靠群众C.从群众中来D.到群众中去E.政治路线9、唯心主义长期存在并占统治地位的根源有( ABC )A.阶级根源B.社会根源C.认识论根源D.文化根源E.政治根源10、科学的社会功能有(ABDE )A.科学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B.科学具有变革生活方式的功能C.科学具有改变社会关系的功能D.科学具有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功能E.科学具有社会管理的功能辨析题:1、地理环境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在于(A )A.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B.说明历史事变的动力和原因C.说明阶级社会的本质D.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国家兴旺发达的道路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3.社会存在是指( A )A.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B.社会物质财富的总和C.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D.社会各种要素的总和4.“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这种观点属于( C )A.地理环境决定论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历史唯物主义D.历史宿命论5.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D )A.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来实现B.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来实现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来实现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来实现6.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可以(D )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C.决定社会进步的程度D.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7.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D )A.地理环境B.生活习惯C.伦理道德D.物质生产8.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 )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9.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B )A.地理环境的优劣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C.社会风气的好坏D.人口增长的快慢10.决定社会制度性质和社会制度更替的是( B )A.生产关系B.生产方式C.生产工具D.生产资料1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 C )A.生产力的社会形式B.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C.存在和发展的基础D.经济规律产生的客观经济条件12.社会意识是(A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C.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D.人类自我改造的过程13.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C )A.自然科学、道德、宗教B.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C.法律思想、哲学、宗教D.政治思想、艺术、语言学1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B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C.具有历史的继承性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15.下列各项属于历史唯心主义的是(A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B.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C.在阶级社会里社会意识具有阶级性D.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16.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范畴是标志( C )A.人类进行生产活动、政治活动和科学实验能力的范畴B.人类改造旧的社会制度、创建新的社会制度能力的范畴C.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能力的范畴D.人类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与外部物质世界能力的范畴17.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A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B.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18.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C )A.劳动者素质B.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C.生产工具的状况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19.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主要看它( D )A.生产产品品种的多少B.生产产品质量的优劣C.劳动对象的丰富程度D.用什么生产工具进行生产20.生产力诸因素中的最活跃的因素是( A )A.劳动者B.劳动对象C.劳动资料D.生产工具21.在生产力的基本因素中占主体地位的是( A )A.劳动者B.生产工具C.劳动资料D.劳动对象22.现阶段,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为( B )A.劳动对象B.科学技术C.劳动者D.管理方式2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科学技术(D )A.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B.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结合起来构成现实的生产力C.是构成生产力的最重要的独立因素D.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转为现实的生产力24.生产关系概念反映的是(A )A.人们在物质生产中的经济关系B.人们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C.人们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D.人们之间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25.在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A )A.生产关系B.家庭关系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26.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A.生产资料所有制B.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C.产品的分配和交换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27.社会生产过程包括的环节是( B )A.购买、生产和销售B.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C.循环、周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D.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28.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 B )A.产品的分配形式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29.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型,这两大类型是(D )A.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公有制B.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社会主义公有制C.个体生产的所有制和社会化生产的所有制D.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生产资料私有制30.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D )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三章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生产方式B. 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生产力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7.上层建筑是指( )A.社会的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社会生产关系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革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11.社会革命根源于( )A.人口太多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实现社会公平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有机体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结构社会意识形态阶级阶层社会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形态阶级斗争社会改革科学技术英雄史观群众史观人民群众历史人物普通个人杰出人物无产阶级领袖二、单项选择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B)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 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3.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它是:( A )A.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C.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统一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4.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D)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 D生产劳动发展史5.“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A)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利己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6."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

'民以食为天'"。

这段话表明( A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活动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7.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B )A.吃喝穿住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D.结成社会关系8.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B )A地理环境 B生产方式 C经济基础D实践活动9.“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A)A宿命论 B英雄史观 C唯物史观 D诡辩论10.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A)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规律的反映11.社会意识根源于(A )A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B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C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 D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12.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B)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思想的上层建筑13.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 C )A法律前面人人平等 B抽象的人性论 C利己主义 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14.“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说明(D)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15.社会进步的内涵是(D)A物质文明的进步B精神文明的进步C政治文明的进步D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16.资产积极思想家以“理性”、“人性”是否客观及实现程度作为社会进步的尺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3章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3章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二、单项选择(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④)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④)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D生产劳动发展史(3)“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①)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利己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4)“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①)A宿命论B英雄史观 C唯物史观 D诡辩论(5)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④)A血缘关系 B法律关系 C思想关系D生产关系(6)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②)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 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体现的关系是(②)A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B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D物质与意识的关系(8)“人定胜天”的观点表明(②)A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B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C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D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9)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只能是(④)A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B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C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产关系D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10)人类是社会的主体,历史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因此人可以(④)A创造社会发展规律B消灭社会发展规律C改变社会发展规律D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11)“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是(④)A宿命论观点 B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D唯物史观观点(12)哲学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③)A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范畴B人们用物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能力范畴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范畴D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水平能力范畴(13)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④)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物的关系C物与物的关系D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14)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④)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15)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③)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16)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③)A政治制度与军队、警察武装力量B生产关系与政治制度C政治的上层建筑与思想的上层建筑D政权与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17)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③)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18)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①)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形式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D交换和消费关系(19)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②)A文学艺术B国家政权C政党结构D哲学思想(20)经济基础是指(②)A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B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C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D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总和(21)国家是代表(④)A全国社会成员利益的B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C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D统治阶级利益的(22)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③)A人口多少B领土的大小C国体D政体(2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①)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规律的反映(24)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②)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思想的上层建筑(25)社会意识根源于(①)A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B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C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 D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26)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②)A地理环境B生产方式C经济基础D实践活动(27)生产方式是(④)A生产力各要素的有机统一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有机统一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28)社会形态是(④)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统一C国体与政体的统一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2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状况是(⑤)A已不存在B越来越激烈C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D只存在于人民内部E总的趋势是趋于缩小,减弱和缓和(30)国家的实质是(④)A全体社会成员的代表 B社会各阶级矛盾的调节者C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指挥者D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31)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③)A法律前面人人平等 B抽象的人性论C利己主义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32)“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第三章

一、是非题1、资产阶级人性论的主要特点是重视人的自由。

答案:错2、主体选择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从自身的需要和知识结构、经验、技能出发,根据历史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方向的行动。

这种观点意味着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必须否定历史决定。

答案:错3、资产阶级人性论最根本的缺陷是从抽象的人出发。

答案:对4、人性决定于遗传因素。

答案:错5、人的最根本特性是其自由属性。

答案:错6、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决定性因素是人的劳动。

答案:对7、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

答案:错8、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答案:对9、人民群众的生活与文艺创作的关系是人民群众的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

答案:对二、单项选择题1、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A: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B:它是全社会人的共同意识C: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D:它是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精神实体答案:A2、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中起主导作用的是:A:政治法律思想B:道德规范C:文学艺术D:哲学思想答案:A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地表现是: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答案:C4、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A:它实际掌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B:反映统治阶级利益的程度C:反映被统治阶级利益的程度D:它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答案:A5、测度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劳动工具的状况B: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C:劳动者的主体素质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答案:A6、不同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A:决定作用B:加速或延缓作用C:无足轻重的作用D: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作用答案:B7、“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

《马原》第三章练习题

《马原》第三章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第三章)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1.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A.个人的历史作用 B.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人的意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2.马克思指出,判断一个变革时代不能以该时代的意识为依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去解释。

这里的“物质生活矛盾”从根本上说是()A.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存冲突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现存冲突C.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现存冲突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现存冲突3.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产生有三条道路,即从封建制度的“衰亡”中产生;从奴隶制和农奴制的“解体”中产生;从原始公有制的“崩溃”中产生。

这体现了()A.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 B.社会形态跨越的随意性C.社会发展规律的主观性 D.人类历史发展的曲折性4.在生产关系诸内容中,最主要的、居支配地位的是()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C.产品的分配和消费关系 D.人与人在生产中的交换关系5.在阶级社会里,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最根本手段和途径是()A.发展生产力 B.进行社会革命 C.进行科技革命 D.进行政治革命6.社会意识从意识主体的角度看,可以区分为()A.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B.先进的意识和落后的意识C.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D.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告诉我们()A.落后的社会意识随着它的物质基础的消灭而消灭B.落后的社会意识会早于它的物质基础的消灭而消灭C.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会存在一段时间,但不可能永久地存在下去D.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将永久地存在下去8.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C.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D.制约和影响社会的发展9.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关于()A.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原理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C.人民群众的活动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原理D.总体的人在总体的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原理10.从起源上看,国家是()A.适应管理社会公共事物需要的产物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C.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正义的产物D.防御外敌颠覆活动的产物11.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12.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A.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力量 B.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C.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D.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13.区分不同社会经济形态根本标志是()A.生产关系的性质 B.上层建筑的性质C.掌握政权的阶级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程度14.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A.唯心主义的观点B.折中主义的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15.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A.是纯粹偶然的 B.是纯粹必然的C.是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16.“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在其一定的顺序性D.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17.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有机体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结构社会意识形态阶级阶层社会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形态阶级斗争社会改革科学技术英雄史观群众史观人民群众历史人物普通个人杰出人物无产阶级领袖二、单项选择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B)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 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3.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它是:( A )A.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C.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统一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4.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D)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 D生产劳动发展史5.“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A)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利己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6."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

'民以食为天'"。

这段话表明( A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活动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7.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B )A.吃喝穿住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D.结成社会关系8.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B )A地理环境 B生产方式 C经济基础D实践活动9.“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A)A宿命论 B英雄史观 C唯物史观 D诡辩论10.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A)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规律的反映11.社会意识根源于(A )A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B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C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 D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12.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B)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思想的上层建筑13.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 C )A法律前面人人平等 B抽象的人性论 C利己主义 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14.“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说明(D)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15.社会进步的内涵是(D)A物质文明的进步B精神文明的进步C政治文明的进步D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16.资产积极思想家以“理性”、“人性”是否客观及实现程度作为社会进步的尺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一、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恩格斯指出:历史发展“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实,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的起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所以以往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

”这说明( )A、社会发展是由多种力量最后决定的B、社会发展规律是自发实现的C、社会规律同自然过程的规律是相同D、社会发展像自然一样有自己的客观规律2、社会运动的物质基础是( )A、自然环境B、阶级关系C、生产方式D、从事物质生产和自然生产的人们的总和3、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斗争的焦点是( )A、是否承认个人的作用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运动的特殊性4、社会规律的特点是( )A、同自然规律一样自发实现B、与自然规律不一样有其阶级性C、客观的,但要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才能实现D、主观的,因为它的实现不能脱离人的自觉活动5、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劳动技能B、科学技术C、生产管理D、生产工具6、生产关系是一种( )A、物质利益关系或经济关系B、思想关系C、血缘关系D、经济区域关系7、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B、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C、它具有相对独立性D、它具有历史继承性8、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A、自然科学、道德、宗教B、技术科学、哲学、艺术C、政治思想、逻辑学、语言学D、法律思想、哲学、宗教9、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政党B、国家政权C、法律D、哲学10、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是( )A、社会大多数人的思想B、被压迫阶级的思想C、统治阶级的思想D、劳动群众的思想11、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是( )A、生产力水平的不同B、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C、先进文化的不同D、文明水平的不同1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A、阶级斗争发展史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D、劳动发展史13、“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发展要有一定的顺序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14、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决定于( )A、有效地为经济基础服务B、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C、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D、被服务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15、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是( )A、发展先进生产力B、发展先进文化C、发展科学技术D、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6、“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指( )A、改革是社会形态的质变B、改革也是一种阶级斗争形式C、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惟一途径D、改革是社会生活深刻变革的“制度创新”17、“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分章测试题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决定社会生产性质和面貌的是()A 地理环境和人口条件B 社会的上层建筑C 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D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2. 生产力是指()A 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力量B 人们解决相互之间矛盾的实际力量C 人类改造自然的客观物质力量D 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的总和3. 生产力所体现的是()A 人和人的关系B 物和物的关系C 人和物的关系D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4. 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 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B 生产工具C 劳动对象的利用D 劳动者的思想觉悟5. 生产关系是一种()A 社会物质关系B 思想关系C 血缘关系D 经济区域关系6. 在生产关系的诸多内容中,最主要的、居支配地位的是()A 生产资料所有制B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C 产品的分配和消费D 人和人在生产中的交换关系7. 一定的社会形态是()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8. 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B 人民内部的矛盾C 僵化的经济体制同先进政治制度的矛盾D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9.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表明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C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D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10. 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A 先进的思想理论的形成B 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C 人们进行自觉的革命的要求D 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11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A 生产力的发展B 生产关系的发展C 经济基础的发展D 上层建筑的发展12.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C 生产力具有自我增值能力的原理D 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原理13.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促进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这说明()A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的作用B 上层建筑的进步可以解决经济基础发展的根本方向C 经济基础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D 经济基础的规律是可以改变的14.“英雄人物的活动是理解历史活动的基本路线”,是()A 唯物史观的观点B 唯心史观的观点C 历史主义的观点D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都能接受的15. 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作用总是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其根本的条件是指()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B 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C 科学文化水平D 人们的生活水平二、不定项选择题1.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4.6)--第三章第4课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4.6)--第三章第4课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3章第4课: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有的国家在发展中超越了一个甚至几个社会形态而跨越式地向前发展,有的国家在一定阶段上社会形态性质不够典型,也有的国家在一定时期由较为落后的社会形态快速跃迁为先进的社会形态,等等。

所有这些,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形式的( ) A .不可认识性 B .杂乱性 C .无规律性 D .多样性(2)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 )A .人及其活动B .有血有肉的人及其活动C .自然存在的人及其活动D .现实的人及其活动(3)社会形态的更替表现为( )A .前进性与渐进性、曲折性与跨越性的统一B .前进性与跨越性、渐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C .前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D .前进性与发展性、艰巨性与曲折性的统一(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A .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 .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5)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 A .生产力 B .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 .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6)上层建筑是指( )A .社会的经济制度B .科学技术精品资源共享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阶C.社会生产关系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7)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2.5)--第三章第2课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2.5)--第三章第2课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第2课: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 )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2)“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

”这段话说明社会意识是( )A .人们思维发展的产物 B .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 C .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D .人们社会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产物(3)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A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 .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C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 .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4)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这是( )A .唯意志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B .宿命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C .倒退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D .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二、多项选择题(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 .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B .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精品资源共享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阶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2)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3)“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 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D.历史是人的思想(4)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 )A.认为社会历史是精神发展史B.根本否定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C.根本否定精神对历史发展的作用D.根本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者造(5)判断一种社会意识是先进还是落后,主要看它是否A.反映一切阶级的利益和要求B.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C.反映并服务于新的生产方式D.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相一致三、名词解释1.社会意识四、辩析题1.“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B.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3.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A.产品的分配形式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4.杰出人物的产生是A.纯粹是必然的B.纯粹是偶然的C.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D.有些人是必然的,有些人是偶然的5.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A.客观的物质世界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6.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7.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科学技术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管理方式8.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社会意识形态B.政治法律思想C.国家政权D.政体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D. 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1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12.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13. “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A、宿命论观点B、机械论观点C、历史循环论观点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参考答案:1-5 DCBCD 6-10 CACAA 11-13 ABD二、多项选择题1.社会存在包括A.社会生产的各种物质条件B. 社会生产的物质生产活动C.经济关系D. 全部社会关系2.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A.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B.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C.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D.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3.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D.历史是人思想发展史4.“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B.这两种观点是相互补充的C.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D.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5.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A. 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B. 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C. 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D. 社会中的每个人是“合力”的一部分6. “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安排它的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A. 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B. 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C. 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D. 否认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7.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C.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D.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参考答案:1.ABC2.ABCD3.AB4.ACD5.CD6.AB7.ABD三、简答题1.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2.怎样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3.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4.如何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两个概念?5.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有哪些?6.什么是经济基础,如何理解经济基础这一概念的内涵?简答题1、2、3、4、6参见教科书。

第三章 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2013)

第三章  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2013)

第三章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 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 B )A、阶级斗争发展史中去寻找B、生产劳动发展史中去寻找C、地理环境变迁史中去寻找D、政治制度演变史中去寻找2.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C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关系问题3. 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这种划分的依据是( B )A、意识形态的不同性质B、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C、生产力的不同水平D、人的发展的不同状况4. 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这说明( B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C、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力与之相适应D、生产力直接决定社会形态5. 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念,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关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句话的意识是( D )A、社会意识及其载体都是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C、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6.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7. 生产关系是反映( A )A、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范畴B、人与人之间利害关系的范畴C、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范畴D、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范畴8. 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 C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B、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C、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D、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更替的规律9.社会形态是( B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10.既坚持历史决定论又承认主体选择作用,这属于( A )A、历史唯物论观点B、相对主义观点C、诡辩论观点D、折衷主义观点11.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建筑两大组成部分的是( D )A.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3章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3章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3)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有机体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结构社会意识形态阶级阶层社会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形态阶级斗争社会改革科学技术英雄史观群众史观人民群众历史人物普通个人杰出人物无产阶级领袖二、单项选择(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④)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④)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 D生产劳动发展史(3)“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①)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利己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4)“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①)A宿命论 B英雄史观 C唯物史观 D诡辩论(5)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④)A血缘关系 B法律关系 C思想关系 D生产关系(6)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②)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 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体现的关系是(②)A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B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D物质与意识的关系(8)“人定胜天”的观点表明(②)A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B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C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D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9)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只能是(④)A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B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C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产关系D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10)人类是社会的主体,历史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因此人可以(④)A创造社会发展规律B消灭社会发展规律C改变社会发展规律 D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11)“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是(④)A宿命论观点 B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 D唯物史观观点(12)哲学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③)A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范畴B人们用物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能力范畴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范畴D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水平能力范畴(13)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④)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物的关系C物与物的关系D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14)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④)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15)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③)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16)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③)A政治制度与军队、警察武装力量B生产关系与政治制度C政治的上层建筑与思想的上层建筑D政权与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17)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③)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18)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①)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形式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D交换和消费关系(19)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②)A文学艺术B国家政权C政党结构D哲学思想(20)经济基础是指(②)A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B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C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D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总和(21)国家是代表(④)A全国社会成员利益的B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C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D统治阶级利益的(22)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③)A人口多少B领土的大小C国体D政体(2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①)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规律的反映(24)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②)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思想的上层建筑(25)社会意识根源于(①)A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B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C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 D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26)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②)A地理环境 B生产方式 C经济基础D实践活动(27)生产方式是(④)A生产力各要素的有机统一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有机统一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28)社会形态是(④)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统一C国体与政体的统一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2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状况是(⑤)A已不存在B越来越激烈C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D只存在于人民内部E总的趋势是趋于缩小,减弱和缓和(30)国家的实质是(④)A全体社会成员的代表 B社会各阶级矛盾的调节者C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指挥者 D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31)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③)A法律前面人人平等 B抽象的人性论 C利己主义 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32)“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第三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C)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2.实践的主体是(B)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D)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实践的中介是(A)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D)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C)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B)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C)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C)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B)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C)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B)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D)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复习题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历史观是()A、人们对社会历史的一切观点和看B、人们对社会历史的主要看法和认识C、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看法D、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或总的看法2、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A、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B、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规律C、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D、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及人与自然的关系3、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在于是否承认()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C、人民群众决定社会历史发展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4、使自然和社会既联系又区别的基础是()A、社会意识B、社会劳动C、人的作用D、生产资料5、在人类社会全部关系中,最基础的是()A、血缘关系B、思想关系C、法律关系D、生产关系6、历史唯物主义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主要和次要的关系C、全部和局部的关系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7、地理环境是指()A、人类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合B、一地的气候条件C、一地的动植物分布状况D、一地的矿产资源状况8、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在于()A、根本否认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B、片面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C、承认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有一定的作用D、认为地理环境是社会的自然历史前提9、人口因素是指()A、人口数量B、人口质量C、人口密度D、数量、构成、分布、素质及其变化规律10、人口决定论的错误在于()A、片面夸大了人口因素对社会的作用B、完全否认人口因素对社会的作用C、重视人口因素对社会的作D、主张对人口数量和质量进行积极调控11、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A、客观规律B、生产方式C、地理环境D、人口因素12、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是为了()A、控制人口数量B、提高人口素质C、减轻国家负担D、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13、生产方式是()A、生产力B、生产关系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D、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14、生产关系是一种()A、政治关系B、思想关系C、法律关系D、经济关系15、“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是指()A、人类社会等同于自然界 B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完全一致C、人类社会同自然界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辨证发展过程D、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对立统一16、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谁是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A、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反作用B、是否承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C、是否承认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D、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7、“时势造英雄”这种说法符合()A、唯物史观B、宿命论C、机械决定论D、形而上学18、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在于()A、社会意识是对自然、社会各种现象和过程的反映,具有全面性B、社会意识是社会所有人的共同意识C、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D社会意识是对社会领域内各种意识的抽象综合,具有永恒性19、一种新的社会意识的产生,必须批判地继承旧的社会意识中的优秀部分,这说明()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B、社会意识的发展缺乏创新精神C、新的社会意识吸收旧的社会意识是无条件的D、只要旧的社会意识丰富,新的社会意识就一定会产生和发展起来20、唯心史观的两种主要表现形态是()A、宿命论和二元论B、宿命论和唯意志论C、机械决定论和宿命论D、机械决定论和唯意志论2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人与自然的之间的矛盾B、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C、先进与落后、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2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因为()A、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因素B、生产力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则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C、生产力是本原的第一因素,生产关系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因素D、生产力是具有能动性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消极被动的因素2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A、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生产资料公有制B、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C、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2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守了()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C、生产力具有自我繁殖能力的原理D、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25、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D、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26、上层建筑由两个部分构成,它们是()A、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B、政治关系和法律关系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D、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27、国家政权属于()A、社会的经济基础B、社会的上层建筑C、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D、统治阶级的意志表现28、阶级产生的基本前提是()A、用暴力掠夺他人财产B、用特权侵吞公社财产C、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出现剩余产品D、由于产品分配不公而出现两极分化29、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A、经济标准B、政治标准C、思想标准D、社会标准30、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志是各种社会集团()A、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不同B、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C、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作用不同D、取得劳动产品的方式和多寡不同31、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A、根本动力B、唯一动力C、最终动力D、直接动力32、社会革命是( )A、经济斗争B、政治斗争C、武装斗争D、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33、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B、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C、人民群众和各种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C、人口众多和资源贫乏之间的矛盾34、马克思主义认为,暴力革命是()A、社会革命的唯一形式B、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C、社会革命的辅助形式D、社会革命的必要形式35、改革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A、社会制度更替的一种形式B、对社会制度进行改善和革新C、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的妥协D、革命阶级反对反动统治阶级的斗争36、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C、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形式D、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37、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A、个人在历史发展中作用B、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C、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D、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38、历史人物划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0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03

练习三一、单项选择题1.主张“世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A.否认意识存在的唯物主义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C.否认时空存在的唯心主义D.把人的意识理解为某种“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3. 实践是指A.个人的生活活动B.一切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C.一切利于自己的活动D.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4.“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5. 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A.农民耕种农作物B.大学生进行社会调查C.科学家进行科学试验D.运动员进行体育活动二、多项选择题1.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

”“皆本物之固然。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含静。

”“动、静,皆动也。

”这在哲学上表达了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2.“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3.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C.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4.实践活动的特点表现在它是A.精神的活动B.物质的活动C.在意识指导下有目的的活动D.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5.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C.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三、简答题1. 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什么意义?2. 实践的定义、特征及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意义是什么?四、辨析题1. 脱离运动的物质与脱离物质的运动皆不可想象,故运动即物质,物质即运动。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第三章第一节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

A.吃喝穿住B.人的自觉意识活动c.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D.社会关系的形成2.制约人们行为及其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A.生产方式B.传统意识C.政治制度D.阶级关系3.下列哪一原理可以解释“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这一社会现象(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的作用 B.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C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的方向 D.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4.社会意识主要是对( )。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阶级斗争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5.群体意识是( )。

A、集体主义的产物B、个体意识的总汇C、群体共同意识的产物D、群体实践的产物6.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是( )。

A、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规律性性B、社会发展史与自然界的发展史完相同C、社会的发展进程不受人们主观意志影响D、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7.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C、生产劳动的发展史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8.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对社会存在起作用,在于( )。

A、它不完全受具体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制约B、它有相对独立性C、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问的相互协调场D、它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9、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 )。

A、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D.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体10、不同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 )。

A.决定作用B.加速或延缓作用C.无足轻重的作用D.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作用11.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 )。

A.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B.它是全社会人的共同意识C.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D.它是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精神实体12.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政治法律思想B.道德规范C.文学艺术D.哲学思想1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一.单选题:
1.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
A.经济标准B.政治标准
C.思想标准D.法律标准
2.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人和自然的矛盾
B.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矛盾
C.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3.生产关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D.产品的交换方式
4.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A.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思想动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C.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D.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5.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政治制度
D.生产方式
6.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7.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A.唯一动力
B.最终动力
C.根本动力
D.直接动力
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还因为: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能推动历史进步
C.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都是天然合理

D.人民群众的活动是不受历史条件制约的
9.社会形态最基本的划分法之一是:
A.意识形态划分法
B.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
C.文化形态划分法
D.政治形态划分法
10.地理环境是:
A.社会制度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B.社会经济结构的划分依据
C.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力量
D.社会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
11.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
A.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B.生产力的变化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
C.生产关系总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说的是:
A.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它的经济基础
B.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产生于它的经济基础之后
C.上层建筑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与经济基础的变化同步
D.上层建筑任何部分的性质都由经济基础直接决定
14.马克思主义认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是:
A.人的心理素质
B.人的文化素质
C.人的社会属性
D.人的自然属性
15、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16、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17、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18、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经济基础 B.生产力的发展
C社会基本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19、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这说明: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B.生产关系的任何变化都会促进生产力发展
C.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生产力的变化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
20、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本质上体现了: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物的关系
C.人与人的关系
D.物与物的关系
二多选题:
1.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B.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D.改革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2.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具有:
A.立法权B.财政权
C.监督权D.审判权
3.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4.人类生存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主要表现在:
A.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场所
B.地理环境决定经济政治制度
C.地理环境决定文化和意识形态
D.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
5.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D.社会存在反作用于社会意识
6.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上的作用表现为:
A.实现社会变革B.创造物质财富
C.创造精神财富D.摆脱一切制约
7、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要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些条件包括:
A.阶级斗争
B.经济条件
C.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
D.精神文化条件
E.政治条件
8、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在于他们可以:
A、决定历史发展方向
B、改变历史发展速度
C、给历史结果注入个人特征
D、摆脱历史规律自由创造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