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三维目标教案

合集下载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鲍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3.比较《拟行路难》与李白《行路难》在表现手法、内容和情感上的异同。

4.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中的挫折与困难,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比兴、反问、动作描写等手法的运用。

2.难点:深入体会鲍照诗歌中所蕴含的悲愤情感与无奈心态。

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诗人对待人生困境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赏析法: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语言、意象、艺术手法等,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4.比较法:对比《拟行路难》与李白《行路难》,分析它们的异同,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杜甫《春日忆李白》中对鲍照的评价:“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引出鲍照这位诗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学生对鲍照的了解,引导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相关信息。

2.知作者详细介绍鲍照的生平经历。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江苏涟水附近)。

他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

讲述鲍照的文学成就。

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世称“元嘉体”,现有《鲍参军集》传世。

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同为宋元嘉时代的著名诗人,合称“元嘉三大家”,他和庾信合称“南照北信”。

强调鲍照所处的时代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以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这种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鲍照的许多作品都反映了这一社会现实。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优秀教学设计--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优秀教学设计--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优秀教学设计知识目标: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过程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能力目标:学习“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方法:1.朗读法2.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生在世,有七情六欲,有各种情感,其中有一种就是愁。

下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诗中有哪些是含有“愁”字的诗句?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诗人,他那种难以释怀的情愁,曾打动过无数读者的心怀,他就是南朝诗人鲍照。

下面我们将共同学习他的《拟行路难》,一起走进他的情愁世界。

二、朗读诗歌,感知大意:1.教师范读2.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

3.男女同学赛读。

4.学生齐读5.读完以后请同学们先看一下注释,你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大意说一说吗?(能,请说说;不能,请看大屏幕)明确:人生是由命运注定的,怎么能在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

歌声因举杯饮酒愈益悲愁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木头石块,怎么会没有感慨不平?可是声将发而又止,犹豫不前,不敢明说。

三、诗歌探究:理解了诗歌的大意以后,我们一起来探究下面的问题。

(可以前后4—6人组成一个小组,站起来进行探究,探究完毕后请坐下来。

)探究一:全诗的感情可以用哪个字来概括?诗人为什么愁肠满腹?明确:“愁”字。

那么诗人为什么愁肠满腹?请看大屏幕。

提示:人产生某种情感,应该有内因和外因,请大家从这个角度思考诗人为什么愁。

(1)社会背景。

(2)鲍照的生平经历。

知“人”:鲍照是一个有才华有抱负的人。

他努力抗争,积极进取,争取机会;却一生仕途坎坷,多做小官-----怀才不遇。

论“世”:门第决定人生走向,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

探究启示:(板书)知“人”----深入探究诗人的生平和为人论“世”-----全面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探究二:第三句中“命”是指什么?诗人认命不认命?明确: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教案:《拟行路难其四》相关教学活动一、活动目标通过学习和分析诗歌《拟行路难其四》,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活动内容1.学习诗歌背景和朗读2.分析诗歌内容和意境3.学习诗歌形式和修辞手法4.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5.创作类似风格的诗歌三、活动过程1. 学习诗歌背景和朗读•列举与诗歌背景相关的知识点,并进行简短的讲解。

•学生依次朗读诗歌,感受其中的节奏和情感。

2. 分析诗歌内容和意境•小组合作,将诗歌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讨论诗人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在教师指导下,整理和总结诗歌的意境与内涵。

3. 学习诗歌形式和修辞手法•解析诗歌的形式、韵律和格律。

•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转喻等。

4. 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分析诗歌中的精彩语言表达和形象描写。

•学生进行赏析,找出自己认为最有力和感人的诗句。

5. 创作类似风格的诗歌•参考《拟行路难其四》的形式和风格,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

四、教学资源•诗歌《拟行路难其四》的文本•讲解课件和PPT•学生手册和学习笔记五、评价方式•参与度: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程度和主动性。

•表达能力:学生在分析和赏析中的语言表达能力。

•创作水平:学生创作的诗歌作品的独特性和表达能力。

六、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阅读其他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和鉴赏。

•学生可以尝试用其他形式进行诗歌创作,如词、曲等。

七、安全提示•注意保持教室安静和秩序,避免打扰他人。

•课堂讨论要尊重他人意见,避免争吵和冲突。

八、教学目标分解与教学流程1. 学习诗歌背景和朗读•学习诗歌背景知识:诗歌创作背景、作者简介等。

•教师讲解诗歌背景知识,学生做简短的笔记。

•学生依次朗读诗歌,感受其中的节奏和情感。

2. 分析诗歌内容和意境•小组合作,将诗歌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

•分析诗人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教师指导下,整理和总结诗歌的意境与内涵。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跟随老师朗诵
吟咏诗韵,加深体会。
(活动一)
质疑1:刚才我们说到这首诗歌应该读出一种“悲愤苦闷”的情感,那么诗歌当中直接表现这种情感的一个字是——愁。诗人为何“愁”呢?(知人论世)
生成1:(鲍照生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入仕实行门阀制度。这种选官制度只看你的家庭出身,不看你的才情和品德。即使你才华横溢,只要你出身低微,你就不可能做到高官。而鲍照出身乡野,家境贫寒,甚至要拿着锄头下地干农活过日子。即使他29岁就写下了《拟行路难》十八首,最终也只做了侍郎、幕僚这样的小官。)所以,造成鲍照愁的直接原因是怀才不遇,根源是门第低贱。
教学过程(整体的把握诗词的内容——品读诗词的语言和意象——感悟诗人的情感世界)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共一课ຫໍສະໝຸດ 时(作者简介)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诗《拟行路难》(其四)。先来看题目,拟,模仿,行路难是乐府杂曲,那么题目的意思就是模仿行路难写的乐府诗。
(朗诵)
体验
(朗诵)同学们,有句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有句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下面,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想想这首诗应该读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语速、语调又应该是怎样的呢?
2.集体朗诵,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并让学生指出朗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吟咏诗韵,初步体味情感。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有极少数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不主动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时没有积极地参与其中。作为老师没有顾及到学生的方方面面,这是不好的。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让这少数同学内心感受到温暖。在以后的教学中慢慢改进。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教案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教案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2、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能力目标: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2、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

【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1、交流有关“人生之路”的感想,谈一谈自己对“人生之路”的理解和感受。

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2、提出课题,坦陈本诗难学,但必须知难而上。

本诗是一首成人诗,同学们可能难以感受。

3、提出问题:试结合之前一定量的诗歌学习,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明确:1、读懂大意;2、知人论诗;3、领悟情感;4、赏析技巧一、读懂大意要求: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文是第四首。

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3、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二、知人论诗1、联想比较,就全诗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理解。

2、示范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①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鲍照,南朝宋文学家。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课题《拟行路难(其四)》学科语文学段高中年级高二教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1.有感情有节奏的诵读课文,把握诗歌大意。

2.通过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梳理诗歌情感起伏变化。

3.学会用知人论世去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有节奏的诵读课文,把握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梳理诗歌情感起伏变化。

核心素养批判性思维:诗中鲍照对命运的不满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鼓励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社会现象,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情感表达与共鸣:诗歌作为情感的载体,通过鲍照的真挚情感表达,可以培养学生理解和表达自身情感的能力,增强情感共鸣,丰富情感体验。

文学鉴赏: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习如何分析诗歌的意象、语言、结构和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

历史与文化意识:这首诗作为南朝时期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人心态。

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尊重,增强文化意识。

人生哲学与价值观:诗中鲍照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命运的抗争,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方法和手段1. 诵读法音读:首先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重音和停顿。

意读: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传达出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情读:通过模仿诗人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融入个人的感情,增强情感表达。

2. 意象分析法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如“泻水置平地”、“人生亦有命”等,分析这些意象所承载的情感和象征意义。

通过意象的串联,帮助学生构建诗歌的整体意境,深入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3.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为学生创设一个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结合诗人的生平背景和社会环境,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4. 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围绕诗歌的主题、意象、情感等方面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读并背诵《拟行路难》,理解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习探究诗旨的知识和鉴赏方法。

能力目标:1、学习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能够准确把握文中“比兴”的手法和作用。

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欲说还休的痛苦,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2、培养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热情,让他们乐于背诵和积累文学知识。

教学重难点:1、熟读成诵,探究诗旨2、理解并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鉴赏方法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人生不称意处十之八九,李白选择明朝散发弄扁舟,苏轼不听穿林打叶声,人生如梦,早在南朝时的鲍照又是怎样的面对呢?出示标题《拟行路难》二、文题解读(多媒体展示)《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

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三、整体感知,知人论世1.理解标题:“行路难”难从何而来?道路难行。

人生之路(仕途)艰险坎坷,才华埋没,壮志难酬。

2.作者信息鲍照,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本籍东海.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

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

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

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

3.写作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特殊的时期。

实行门阀制度,讲求门第出身。

选拔官员并不依据才干品德,而是依据门第高下,血统贵贱,“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

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变化。

2.体会文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

比兴手法。

【教学难点】比较阅读鉴赏诗歌【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二、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首诗歌,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时代的脉搏,今天让我们穿越历史时空,去拜访一位诗人,听一听他的心声。

让我们共同走进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

2、了解学习目标:这堂课我们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欣赏:(1)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变化。

(2)体会文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3、指定两位学生朗读;生齐读。

研读导学案并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2 合作探究(展示点评。

小组代表口述或上台板书讲解。

)1、第一、二句阐发了怎样的哲理,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明确:首联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

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比兴作用:(1)、开头引出下文,起铺垫作用。

(2)、景或物烘托渲染气氛,奠定基调(3)、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化繁杂为简单。

2、“人生亦有命”中作者对“命”有怎样的看法?明确:命:人生也是有命运的,“命”是门第、出身决定命运。

由认命到不甘心又到不得不认命。

注意:“亦”表明与首联的关系。

表明流向各个方向的“水”似有不同际遇的世人,每个人的命运是不同的。

3、“心非木石岂无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安能行叹复坐愁”矛盾吗?表达了诗人内心痛苦,澎湃的不甘心,有才被抑,对门第决定人生的不公的控诉于痛苦之情。

不矛盾。

情感变化:诗眼:愁。

《拟行路难(其四)学习教案

《拟行路难(其四)学习教案
第10页/共26页
第十一页,共26页。
2、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 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 样(zěnyàng)的看法?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 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gōng píng), 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 诉。
第11页/共26页
第十二页,共26页。
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 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 难》.
歌唱声因举杯饮酒俞益悲愁而
中断.
第6页/共26页
第七页,共26页。
知人论世,理解(lǐjiě)标题: “行路难”难从何而来?
道路(dàolù)难行。 人生之路(仕途) 艰险坎坷,才华埋 没,壮志难酬。
第7页/共26页
第八页,共26页。
第3页/共26页
第四页,共26页。
写作(xiězuò)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实
行门阀制度,讲求门第出身。选拔官员并
不依据才干品德,而是依据门第高下,血
统贵贱,“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
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
寒士自然心怀(xīn huái)不平,寒士的不平
《拟行路难(其四)
会计学
1
பைடு நூலகம்第一页,共26页。
【学习目标】
1、了解创作背景
2、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
想感情
的变化(biànhuà)过程。
3、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
用。
4、比较《拟行路难》与《咏史》
的区别;
第1页/共26页
比较《行路难》和《拟行路难》
第二页,共26页。
第2页/共26页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武艳培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力目标: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文中大副渲染愁绪的用意。

3、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把握“比兴”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预习:请学生提前背诵鲍照《拟行路难(其四)》、阮籍《咏怀(其一)》、李白《行路难(其一)》。

熟读成诵,产生初步理解。

阅读《拟行路难(其六、七)》、左思《咏史(其二)》。

教学过程:一、初步理解1.请同学们参照注释,解释《拟行路难(其四)》。

2.何为“行路难”?何为“拟”?乐府诗标题,意思是道路难行。

原作已不存。

效仿,意思是效仿乐府诗行路难写作诗歌。

顾名思义,从标题看,作者是要写人生之路的困难、忧患。

3.一二句与三四句意思有何关联?你见过这种写作手法吗?明确:水因地势高低而向不同方向流淌。

与人的命途各异,有贵贱穷达之分,有相似之处。

这是比喻。

《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吁嗟鸠兮,无食桑葚。

吁嗟女兮,无与士耽。

”《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起、兴、起兴:发端。

比兴:比喻和发端。

4.作者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明确:愁。

行叹、坐愁、酌酒、歌、徘徊、不敢言。

作者表现的是如影随形、无可排遣的愁。

但是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愁呢?为什么“不敢言”呢?从诗歌本身,包括作者标题正文,找不到或不容易找到明确答案的,怎么办?二、知人论世,再次理解。

1.你还记得试卷上的诗歌鉴赏题,有时候没有注释,有时候有注释吗?注释里一般写了什么内容呢?明确:作者的生平与时代等背景。

文学鉴赏有个常用方法是知人论世。

人就是作者的生平、经历等。

世就是作者生活的时代。

2.以“鲍照,南朝刘宋时期文学家。

才秀人微,诗文负盛名,一生沉沦下僚。

死于乱兵”为全诗的注释,请同学们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揣摩理解鲍照的“愁”。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主要学习南朝宋文学家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

《拟行路难》是鲍照模仿汉乐府《行路难》创作的组诗,共十八首,这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诗通过对路难的描写,表达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忧虑和不满,同时也流露出他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感伤。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拟行路难(其四)》的诗意和主题,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举例解释:通过阅读诗歌,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在诗中描绘的艰难险阻的景象,以及作者对这种艰难险阻的忧虑和不满。

同时,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掌握诗的韵律和节奏。

2. 分析并鉴赏《拟行路难(其四)》的艺术特色,能够对这首诗进行适当的赏析。

举例解释: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分析出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如语言的生动形象,情感的真挚感人等。

同时,学生能够对这首诗进行适当的赏析,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结合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感受,能够对《拟行路难(其四)》的主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并能够进行适当的写作。

举例解释: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这首诗的主题对于自己的意义,并能够进行适当的写作,表达出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拟行路难(其四)》的诗意和主题,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举例解释:通过阅读诗歌,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在诗中描绘的艰难险阻的景象,以及作者对这种艰难险阻的忧虑和不满。

同时,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掌握诗的韵律和节奏。

2. 教学重点,分析并鉴赏《拟行路难(其四)》的艺术特色,能够对这首诗进行适当的赏析。

举例解释: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分析出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如语言的生动形象,情感的真挚感人等。

同时,学生能够对这首诗进行适当的赏析,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感受,能够对《拟行路难(其四)》的主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并能够进行适当的写作。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一、重点体验,准确把握鲍照《拟行路难其四》的情感变化拟行路难其四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这首诗的开头“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如同水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由命运决定的。

“安能行叹复坐愁”似乎是作者觉得应该安于命运的安排。

其实这个反问句,含有反讽的语气,作者越是说人生有命是正常的,越能显示这一现实的荒唐。

越是平静地说“安能行叹复坐愁”,就越是透露出精神上无可解脱的痛苦,让我们感受到一颗被压抑的心灵发出的愤怒的控诉。

人用哪些方法排遣愁绪?“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这两句告诉我们,诗人一是自斟自酌,借酒浇愁,二是趁着酒意歌唱《行路难》来排解忧愁苦闷。

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歌唱声却因举杯饮酒越发悲愁而中断。

“心非木石岂无感?”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这句是对前面几句的转折,用反问的句式,表达了诗人的抗争、愤懑,他不想安于命运。

可是最后一句“吞声踯躅不敢言”中明确表示“不敢言”,诗人为什么不敢言?显然因为诗人地位低下,没有言的资格,自然不敢言;也因为社会专制黑暗,人们没有言的自由。

由此可见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

两句构成了强烈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结出本诗的感情线索:二、拓展体验,整体感受鲍照诗歌的情感状态鲍照的《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的均是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着强烈的悲愤、郁闷之感。

拟行路难教案

拟行路难教案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过程与方法:学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感悟中国古代文人的愁思。

课型:赏析课教法:研展练一、导语:自古文人多愁绪,唯有华章吟悲歌。

中国古代文人多愁肠百结,特别是寒门子弟的愁思,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南朝宋鲍照的《拟行路难》去感知下层文人的不平与无奈。

二、诗言志,学达标,我们先来明确一下这首诗歌的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2、学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3、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诵读指导:(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所以诵读时要以诗人的情感为标准,因声求气,注意情感的起伏变化)(击打乐)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四、自主预习:(3分钟完成导学案预习部分)1、找出诗歌的关键词(诗眼)愁2、列举古代诗词中表现愁的诗句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五、“好文要慢慢品,好诗要细细吟,方能悟其精髓”(出示幻灯片)研:研读讨论知人论世:诗人为何满腹愁绪?以意逆志:诗人用什么方式解愁?师:(1)诗歌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这种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了这个时期的一个特色。

鲍照的这首诗就是一个代表(2)鲍照才秀人微,29岁就写了《拟行路难》18首,诗文与谢灵运相媲美,杜甫有诗云“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人才之痛,时代之悲——《拟行路难》品读【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把握诗歌内容。

2.通过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把握诗歌中无法排解的愁情,理解作者面对命运的态度。

3.引导学生与时代同行,把握时代、珍惜当下、努力奋斗,树立远大理想。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人门阀制度下,命运不公的愁苦心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与时代同行,树立远大理想。

【教学过程】视频导入说到中国的神话人物,我最喜欢的就是“哪吒”,通过影片《哪吒》了解一下。

(视频导入:“我命由我,不由天”)这部影片之所以受到大众的喜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虽然取材古典小说,但结合社会风貌注入了“掌握自己命运”的精神内核,刻画了一个:呐喊着“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抗争口号,从接受命运无常、奋力对抗命运不公,再到战胜命中注定的“天劫”的立体人物形象“哪吒”,完成了从人生的落寞与无助到自我的探索与强大的升华蜕变,诠释了个体命运在时代洪流下的不屈抗争。

而回望文学,李白写过“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同样是对不公的反抗,以及对自由和尊严的渴望。

追溯回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宋,诗人鲍照又会用《行路难》这个乐府旧题抒发怎样的情感呢?走近《拟行路难》感受人才之痛,体会时代之悲。

初读诗歌,解读题目“行路难”字面意思是什么?《行路难》又是什么?“拟”是什么意思?“行路难”:汉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拟”:拟,摹仿,即学习模仿《行路难》写的乐府诗。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拟行路难》共18 首,表现了诗人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再读诗歌,感悟诗情诗中哪个词最能表达诗人的内心情绪?(诗眼:最精练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置全诗、全联或全句的字词句。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三维目标教案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三维目标教案

拟行路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过程与方法: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通过小组研究展示的方法,学习自我表达和有效总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提高自身在逆境的个人修养【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人生的路上总会有很多的挫折,当挫折来临的时候,我们该如何面对?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一首乐府诗歌《拟行路难(其四)》,或许,在诗中,诗人鲍照会给我们一个答案。

二、读懂大意要求: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之前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文是第四首。

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3、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三、知人论诗,简介作者和创作背景1、鲍照(约415-470),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谢秣陵令表》)。

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国侍郎。

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

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

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

有《鲍参军集》传世。

“才秀人微,取湮当代”的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散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

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

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较左思的诗,不但有不满,更有抗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拟行路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过程与方法:
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通过小组研究展示的方法,
学习自我表达和有效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提高自身在逆境的个人修养
【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
【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生的路上总会有很多的挫折,当挫折来临的时候,我们该如何面对?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一首乐府诗歌《拟行路难(其四)》,或许,在诗中,诗人鲍照会给我们一个答案。

二、读懂大意
要求: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之前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文是第四首。

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
3、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
三、知人论诗,简介作者和创作背景
1、鲍照(约415-470),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谢秣陵令表》)。

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国侍郎。

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

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

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

有《鲍参军集》传世。

“才秀人微,取湮当代”的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散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

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

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较左思的诗,不但有不满,更有抗争)。

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
响。

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

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鲍照)之一。

2、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

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因为出身寒微的左思也曾用诗歌抒写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但他终于“高步追许由”,走向了归隐。

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

老庄哲学中一切消极遁世,委顺求全的东西,都与他的思想格格不入。

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

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特风格。

门阀制度像大山一样压在鲍照身上,促使他把无比巨大的愤懑不平之气化作《拟行路难》这样的诗篇。

四、诗歌主旨:
诗人的人生之路难吗?是怎样的难?
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

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五、情感领悟
1、诗人认命不认命?
处在“认命”与“不认命”的矛盾中。

先似乎“认命”了,后又似乎“不认命”,最后似乎还是“认命”了。

2、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矛盾的思想情感的?
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

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②、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③、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

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

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④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
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

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结: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

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
“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

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

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

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

”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六、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七、布置作业:
1、写一篇小作文,谈一谈学习本文的感受。

2、完成《学法大视野》中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拟行路难鲍照
认命——不认命——认命
︱︱︱
抨击悲愤无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