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一些特点
新课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及教学方式初探
新课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及教学方式初探综合性学习和识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并列成为课程目标的一个项目,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有以下特点是:它与阅读教学既紧密相连,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过程。
它能以最大限度地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建设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
这些特点是符合当今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的,也决定了语文综合性特有的学习的教学方式。
综合性学习和识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并列成为课程目标的一个项目。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予大力倡导。
”据这一理念,我们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时,应关注一个基本问题:它的整体目标,是由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读写和口语交际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和其他学科的有机沟通、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这四个方面紧密结合而成的。
因而,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我体验、实践、探索形成语文的综合素养。
综合学习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综合性学习主要运用的是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究,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其次,综合性学习借助语文实践活动的手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课堂内外、学科内外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
这一切,决定了它有以下特点:一、综合性学习和阅读教学的联系:它与阅读教学既紧密相连,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而在新教材中,阅读单元是按照人文专题编排的,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切入综合性学习。
它以人文主题为主线,串起了听、说、读、写过程中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的一颗颗珍珠。
这样,新教材中单元的阅读课文与综合性学习在内容上是互相勾连、密切照应的,综合性学习成了该单元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人与自然组织课文,有描写四季景物的《春》《济南的冬天》《秋天》,还有述说个人对自然的独特感受的《山中访友》,而综合性学习就以“感受自然”为主题,展开活动,要求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继续对学生进行“亲近自然、善待自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
浅谈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浅谈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临泽县城关小学张涛新的课程理念倡导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如果说探求一下这两项变革的实质的话,那就是,理念的根本性转变。
其中包括教学理念和学习理念的转变两个方面。
在已往的课程改革中,大多是将教师的教学作为变革的切入点,而此次新课程改革着重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入手,以学生的学习方式变革作为基础,推动整个教学改革。
那么怎样准确把握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呢?我认为应该从理念、策略、方式、创新四个方面来把握。
1、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把教育的关注点从教学转向学习和学生知识的形成,着力于学生学习中的知识建构。
这样课程与教学成为一个互动和相互促进的变革过程,如今的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就应该是把教的过程转到学的过程上来。
2、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已经明确,就是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方式,建立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把握多种教学策略:从“重教”向“重学”转变;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从“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重视探究性学习的指导;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
3、教学方式变革是本次课改的显著性标志。
现代教学方式有如下特征:目标追求的综合性;活动方式的多边性;互动交流的情感性;运作过程的探究性。
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目的是为了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4、教学方式是多样的,我们应该多角度思考权衡利弊,创造性的选择和创生新的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最优化。
简析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缺点
简析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缺点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填鸭式、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本,还课堂以学生。
教师应着力构建自主的课堂,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率地学习。
一、传统教学的优点(一)教学方式上传统教学注重系统地教授科学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也使学生能很快理解教材上的知识。
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能很好地掌控课堂,便于教师实施、组织整个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精力集中,产生共同的想法,引起共鸣,增进师生感情,有助于感情交流和沟通。
(二)教学形式教师在讲台上授课,与学生面对面,这种方式有助于情感交流,也能直接感受到学生的喜怒哀乐。
除此之外,教师边讲内容边写板书,学生也随着边听边记,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所学知识的重点及难点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反馈,并提出一系列相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这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一般有:讲授法、演示法、指导法、课外辅导法、布置家庭作业法等。
其中讲授法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是我们无数先辈经过几千年的锤炼和改造流传下来的,它经过不断筛选、淘汰,最终才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有效教学方法。
在传统教学方法中,讲授法是主体,布置作业和课外辅导等是作为辅助地位存在的,这些主次方式融合在一起,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教学内容。
而且,传统教学方法最大的优点在于其循序渐进、深入浅出,这样有利于教师有效地掌握教学进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一)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科书中要求的内容,这是课堂教学中的核心部分。
对于新教师来说,只要能讲清知识即可;对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来讲,就得在达到教学知识的基础上再发展一些相关知识,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拓展知识面。
高中地理新教材的特点及教学方法探讨+高中地理学习现状分析及其教学策略
高中地理新教材的特点及教学方法探讨秋季起,二期课改高中地理新教材在市各试点学校开始试用。
笔者所在学校作为试点学校试用新教材,在近两个月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感受颇深,现在谈一下自己对新教材的几点认识,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组织教学的。
一、课程定位具有时代特色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地理学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特别是“3S”技术的广泛应用,给地理学带来了巨大的革命,如地理信息系统(GIS)已广泛应用于测绘、环境保护、灾害监测与评估、城乡规划、市场分析、区域管理、军事等领域,被称为地理学的第三代语言。
新教材立足于地理学科紧密联系的四大特征,即:1、综合性特征:地球表层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地理学科把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综合研究其组成要素和空间组合。
2、地域性特征:地球表层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分布具有地域差异性,地理学科不仅反映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其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其空间运动和变化的规律。
3、开放性特征:地球表层系统与外系统之间时刻都在发生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横跨自然和社会两大领域,与众多学科发生着广泛、紧密的联系,使其研究手段和过程具有开放性。
4、实践性特征:地理学科是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发生发展的。
二、课程理念具有前展性新教材体现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指导思想。
根据上海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发达地区、改革开放前沿、基础教育设施先进、教学质量较高的特点,确立了充分利用上海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教育环境,构建以德育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
1、以提高公民素质为基本出发点,重视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经验,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过程,改变以往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的传承、能力的发展、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统一。
新课程倡导了三大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新课程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是在形式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
在教学中教师们纷纷尝试在课堂上组织小组合作。
但是很多小组合作都是停留在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而且较大部分停留在形式上。
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涮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
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认为……”“我觉得……”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
”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
”像这样的小组合作,没有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没有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更没有对成员完成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寻求有效的途径。
有的小组,个别学生"一言堂",多数学生往往一言不发,心甘情愿当听众显然,这样的小组合作是形式化的。
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
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时机不当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如:有的教师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或动手实践的地方安排小组交流,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究,有的教师在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
结果由于时机不当,收效甚微。
二、分组不科学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座位的编排往往又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
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三、规则不明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何不同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何不同?怎样的课才能算得上是一节好课?(1)为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我国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课程改革,将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新的课程标准有六大目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改革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对有一定教龄的教师来说,传统教学方法根深蒂固,要突破以往的成规相当的难。
新的课程改革是对传统教学的一次革新,只有找到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我们才能够更好的进行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改革。
对照新课程理念反思传统的课堂教学,不难发现,这些课堂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弊端,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区别有:首先,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过分注重知识的机械传授,教师是“传道者”。
而新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是一个让学生获得知识与培养技能同步进行的过程,教师最重要的使命将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创设来自生活的教学情境,并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容的课堂氛围。
其次,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过分强调学科知识逻辑和学科本位。
而新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学科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第三,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一味认真听讲、机械回答问题、认真记好课堂笔记等,属于典型的接受式学习方式。
而新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将改变一味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培养学生搜索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更加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体需求和个人尊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对生活的关切,采取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取向。
最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过分注重教师的知识霸权,教师的观点是不容置疑的“绝对真理”。
而新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将使教学活动的框架发生根本性变化。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的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改革成为了当下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
这种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深入研究孩子们的成长特点和需求,提供更合理、灵活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的改革主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首先,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更加重视。
传统教育中很多课程内容都是死记硬背的,缺乏趣味性和实际性。
而新课程的改革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其次,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实际生活。
传统教育中,许多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使得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而新课程的改革强调实践应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者,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更大的发挥。
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要求学生具备创新能力。
新课程的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铺平道路。
与此同时,新课程的改革也促使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过去,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占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然而,这种教学方式呈现出一些弊端,比如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等。
现如今,教学方式的改革已经明显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倾向。
新教学方式的改革主张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鼓励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和指导者。
他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学习方式的改革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也变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的改革虽然提供了更灵活、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但是却要求学生拥有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需要从被动的学习角色转为主动学习者,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因此,学生需要具备一系列创新的学习方式,如互动式学习、合作学习、项目学习等。
试论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几种学习方式
试论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几种学习方式[作者:陈朝霞来源:镇海骆驼中心学校点击数:3172 更新时间:2004-6-28 8:15:02 ]保护视力色:【字体:大中小】[摘要]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索性和合作性等方面的基本特征。
时代在发展,理论在进步,学科在更新,课程改革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就是改变或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提倡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为主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 新课程学习方式发展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一、背景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融合了世界课程改革的成果,体现了现代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特点。
然而,实际教学中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还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教师缺少对学生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个体差异的关注,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1、从现行的数学教育观念上看: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历来是我国数学课程的特点。
长期以来,教师一直是数学教学的绝对支配者,教学就是教师传授知识。
教师从传授知识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过程的具体操作步骤。
这些操作步骤是教师课程教学有效的控制方法,它既规定了学生思考的方向,同时又规定了他们必须接受的结果。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难按照自己的经验和观察问题的方法,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学生本身的生活和认识世界的过程是呈割裂状态的。
2、从现行数学教学方式上看: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课上练习,课后作业的模式。
教学强调知识或技能的传递;强调教师对教学的控制。
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的学习过程基本上是:听课——记忆——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
学生的学习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学习方式
浅谈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实施后,要求“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学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要求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
转变学习方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来确定新的学习方式。
一、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交流反思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师应拓宽探索空间,诱发自主探究,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
如果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
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
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
这时许多同学都被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他回答说,表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
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
此时,对于一种新的数(分数)的产生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
这样的一个知识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更是一个创造过程。
学生在这个探索空间里,不仅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更是一个创造者。
二、学生之间的学习是合作性学习自新课标颁布实施以来,“合作学习”已走进当今课堂。
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活动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
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有明确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能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使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地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
现代学习方式
第一节现代学习方式
一、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
1、新课程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也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的理念,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
三、探究学习
新课程理论下的探究学习教学方式是指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释疑解难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
探究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问题是探究学习的核心。
四、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进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模式,是在教师的辅助下,由学生策划、执行及自我评估的学习方法。
研究性学习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种。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体制中的新课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也在不断进行改革。
本文将探讨这些改革对教育系统带来的影响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新课程的特点新课程的推出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学生需求的变化。
与传统课程相比,新课程具有以下特点:1.强调实践: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来提高课程的学习效果。
2.综合性和跨学科性:新课程打破了传统学科的壁垒,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促进学生的综合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3.个性化和灵活性:新课程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提供了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教学方式的改革伴随新课程的推出,教学方式也在不断进行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而新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
问题导向教学问题导向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通过探究和解决问题来学习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式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相互支持。
混合式教学混合式教学是指结合传统面授教学和在线学习的教学方式。
通过网络平台和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和进行在线讨论,同时还可以参加面授课程和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学习方式的改革随着教学方式的改革,学习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学习方式注重课堂学习和书本知识的积累,而新的学习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主动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并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实践学习实践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实际实践活动来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通过将课堂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下 化学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下化学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大屯镇中学王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逐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而且更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新的课程环境下,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实施,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因此,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就成为关键,教师与学生同时面临新的挑战。
一、新课改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1、化学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化学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首先体现在教育理念的更新上。
教师在自己的脑海中初步树立了课程意识、过程意识、导学意识、开放意识、整合意识和创造意识。
这种定时定量对教师进行的校本教研,有力地促进了教师和学生与新课程的共同成长。
教师已理解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真正意义,并尝试着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鼓励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化学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的现状与实施目前,化学课堂教学方式虽有许多转变或改进,但是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还相距甚远。
如不同程度的存在教育观念“重教书轻育人”,课程资源“重静态轻动态”,教学目标“重双基轻能力”,教师备课“重备书轻备人”,教学方法“重教法轻学法”,实践参与“重个体展示轻整体参与”,教学评价“重单元和结果轻多元和过程”。
因此,每一位教师必须自觉革除长期在应试教育中形成的教育思想,必须改变以往自己已驾轻就熟、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和方式,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实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
化学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可以从以下及几个方面加以实施:(1)认真研究课程目标,目标导学、提高效益。
要能够站在整体的角度上,从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出发,去确定教学课题目标,做到“目标导学、提高效益”教学。
(2)深入钻研课程内容自己从整体上把握课程内容,要系统学习课程标准,精心教材,把握知识的纵横联系,以便在教学中能够沟通知识的关联与发展,做好学生学习知识中的孕伏和延伸,使学生在知识循环中上升,在知识渗透中提高。
新课改下的教学方式
新课改下的教学方式新课改下的教学方式给传统的教育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这个新的教学方式中,学生被赋予了更多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教师则充当着指导者和辅导者的角色。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新课改下的教学方式的特点和优势。
一、学生参与度的提高传统的教学方式常常是教师主导的,教师在课堂上通常扮演着知识的传递者的角色,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在新课改下的教学方式中,学生的参与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听讲,而是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等活动中,积极主动地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新课改下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传统的教育注重的更多是对知识的传递和掌握,而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新课改下的教学方式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和问题解决,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沟通协作和实践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三、个性化的学习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常常是按照统一的教学进度和教材来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
而新课改下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个性化的学习。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通过个性化的学习,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自己的学习中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得到更好的成长。
四、教学手段的创新新课改下的教学方式借助了现代技术手段,开展了更多样的教学活动。
例如,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具、网络资源,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地呈现给学生;通过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学习,获得个性化、跨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学习体验。
这些教学手段的创新不仅使教师的教学更加灵活高效,也让学生对学习更加感兴趣和投入。
总结:新课改下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教育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理念。
它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度,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强调了个性化的学习,以及创新了教学手段。
这种教学方式的推广和应用,将会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主要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自主学习(意义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而言的,是指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质量的学习;合作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与“竞争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则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
新课程改革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理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体验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也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理念。
伴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方式也将产生根本的变革。
一、自主学习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习从被动、依赖的学习方式向主动的、自主的学习方式转变,自主学习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越来越占据着重要地位。
(一自主学习的涵义自主学习是指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习者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相对独立地积极建构知识并不断调控自己的学习进程和学习状态的一种学习方式。
它包括:在学习活动之前,学习者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和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进程和学习状态进行监控、调节和修正;在任务结束后对学习效果进行反思、总结和评价[1]。
自主学习的本质是主动建构。
主体教育思想认为,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与发展的过程,这种过程是通过学生自我参与有关实践而实现的。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就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教学活动自觉的、积极的参与者,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和发现者,成为自己主动建构与发展的主宰者,并在每次参与过程中实现其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一些特点上埠二中何浏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具体目标有: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课程的功能由长期以来以升学为目的、侧重所谓的优秀学生,转向关注每个学生全方位发展。
学生不仅仅要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技能,学会合作,学会交流。
也就是说,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突出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为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提供了崭新的教学理念:课程是民主的开放的科学的课程,虽然预设是必要的,但是重要的是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的过程。
教学除了传递教材,更重要的是要在实际过程中将课程灵活地、科学地开发,教与学是课程有机的组成部分。
因此,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使得新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呈现出以下的特点:一是科学组织教学设计,在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设计等方面脱离出旧的教育模式中落后的观念。
教学目标设计应该重视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关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校及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总是以“教”为中心。
而这种教学设计完全围绕如何帮助教师的“教”而展开,很少考虑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不仅如此,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虽然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进程的组织、管理与控制,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但却带来了一系列的教育弊端。
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而指导教学进程。
设计应与学生的现有生活相联系、相依托,应超越“科学世界”并关注生活世界,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能够融入生活,融入世界。
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注重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任何教学的内容,都不能是强迫性的,所有强迫性的教学都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会产生更大的出入。
因此,教学的内容应该在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性的同时,让学生来参与并且选择自身兴趣、特长相关的内容形式。
教学活动的设计应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认知、体验和感悟是学生精神生活的基本方式,课程设计不能无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而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体验和感悟是不同的,那么,在学习活动方式的设计上就应给予学生相应的体验和感悟的空间。
传统的教学设计只重结果而忽视问题、过程的,不仅使内容多数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 而只是在科学世界里进行枯燥的知识传授,没有考虑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把课程设计得像学术讲座,在法定般45分钟的教学时限内,教师将认为所要讲授的知识在单一的、毫无变动的程序设计下最后形成一种标准化的教案。
但这种过于繁琐的所谓规范化、标准化,要求过于具体、详尽、死板的教学方案,恰恰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难以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这种方式注重对知识的定向传授,这是教学的大忌。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情境设计的重要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协作学习”;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教学应该掌握学生不同的学习特征的基础上,再向其指明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该学的内容,即教师应让学生知道学什么以及学到什么程度,引导、启发学生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学生只有知道自己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的主动参与。
二是师生关系力求平等、合作与互动,做到同步、共鸣与默契;新课程的教学要让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变为教师创造情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以往课程的内容基本上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编写的,忽视了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教师的教学也是让学生被动接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死记硬背,大量练习,再现所学知识,以往的课堂教学在创造不同的教学情境方面做的还不够。
新课程内容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教材入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推理等探究活动,最终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的比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情境,合适的阶段,开展非指导性教学。
开展探究性学习就是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问题意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力避照本宣科而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
让学生在学习中展开积极的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具有质疑的勇气和习惯,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师要力避包讲包解,应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独立思考,去自主学习,在教学中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智慧,相互启发,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应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为学生发展个性留出充分的发展空间。
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一方面,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另一方面,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有时教师要展开或补充,或针对某些内容开展专题研究或小课题研究。
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通过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后,通过工作职业的经验,节选出所谓的重点及难点,再通过让死记硬背及反复做题的方式,强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而新的理念中的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活动,要求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能做到与学生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建构“意义”。
在这种交往、对话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观念、经验和知识,享用彼此的情感、体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其根本作用是要指导、引导学生如何去学会接受知识及使接受知识的能力达到最大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由原来的权威、领导变为有经验的合作伙伴,由原来的旁观者变为学生活动的参与者,由原来的批评者变为学生的帮助者,由原来的评价者变为学生遇见问题时的诊断、指导者,由原来的监督者变为学生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者。
三是强调学生的独立学习,教师应该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会用相同的方式对待每一个学生。
如相同的传授方法、讲解方法、相同并且统一的测评方法,学生也以相同的方式学习不相同的学科。
这种教学过程看起来似乎是相当公平,但这是在假设每个人都有相同的思想才能进行的方式。
然而,世界上没有智力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是用各自独特的组合方式把各种智力组装在一起的,并表现出相互间不同的智力水平及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必须以一定的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础,要让学生“ 要学”。
这是在自我意识产生之后才出现的,自我意识应该是自主学习最为基本的内部条件。
如果没有自我意识的形成,个体就不可能有“主我”与“客我”的分化,就不可能既将自己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又将自己视为学习活动的客体,有意识地控制、调节自己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
教师要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积极促进学生学习形式的改变,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实践、主动创造,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喜学、乐学、会学、爱学。
四是改善教师的语言表达,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体态语言;新课程环境对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要求,就是要求其改变过去独白和传授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正如新课程所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交往的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
,教师应声情并茂,用自己引人入胜的语言,引领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遨游于知识的海洋,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汲取知识的营养,构建他们美好的内心世界和高尚的人格修养。
教师应在深挖教材的前提下查阅大量的有关资料,进行重组加工,归类总结。
每位教师应根据自己所教学科和自己的气质,吃透教材,精心打造自己的口头语言风格:或风趣幽默、或言简意赅、或妙语连珠……让学生一听就能引起共鸣,产生兴趣。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抑扬顿挫,具有丰富的表达力和感染力,要讲究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以及语气、语调的变化,教师要按不同作品的基调,调控教学语言的速度。
内心情感变化平缓或课文感情色彩灰暗时,语言速度要减缓。
反之,内心情感强烈或课文色彩鲜明时,语速要加快。
因此,教师语言要流畅连贯,有波有澜,有时象飞瀑直下,有时似细流涓涓。
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兴趣,开拓思路,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
五是考虑教学节奏,达到缓急有序、动静相生、详略得当、有张有弛、抑扬顿挫。
应具快慢适中的教学速度,教师要对各部分教学内容和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做到有效控制和灵活调节。
过去那种呆板的教学程式和缓慢的教学节奏,只能使课堂教学囿于耗时多、收效差的怪圈。
训练学生从小适应在快节奏的环境中学习与思考,适度紧张的节奏能使学生保持高度的兴奋性,使注意力、思维力和求知欲保持旺盛状态,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建设人才;应具动静搭配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形式的间隔变换,有助于学生消除疲劳,保持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在安排教学进程时,要做到有动有静、动静搭配,使各教学环节按照一定规律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长时间地进行一项教学活动,容易造成大脑疲劳,抑制思维的主动性、灵活性。
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变换别的教学形式,以激起学生思维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针对学生情绪的变化,及时调整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做到张弛有度,疏密合宜。
疏密相间的教学内容,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有得于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
在课堂上的分组活动中,教师要调控、管理学生的分组合作活动并要了解、参与、指点、帮助学生的分组活动,使学生自主性最大化的情况下又能得到恰到的点拨。
教师还要组织学生的组间交流和组内交流并给予一定的知识指导,引导不同观点的争论,使得学生在类似的活动中能明确学习的重点和教学的目标要求。
因此,教师更应对每个教学环节都要缜密思考,精心设计,对课堂教学节奏也必须综合考虑,周密安排,做到搭配适宜,穿插得体,疏密有序,融洽统一,以构成课堂教学节奏的整体和谐美,从而收到最佳教学效果。
六是重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而当教学目标确定以后,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受制于课堂教与学的行为效果,即取决于教师拟订为完成课堂目标、实现知识和能力向学生的“迁移”所设计的环节、方法、手段、步骤是否“合情”(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实情)、“合理”(符合学生发展需要和课标所规定的要求),通过这些环节、方法、手段、步骤是否产生真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