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在新形势下,讨论草根文化与高雅文化如何共存、共生、共进的问题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王舒悦10300290007

引子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了文化与物质两个建设要齐抓不放的重要性。在欢欣鼓舞之余,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无时不刻在社会主义文化中成长的我们,又应该如何思考社会主义繁荣的文化在现实中的意义呢?

这牵扯到诸多因素,但其中有一条则是非常值得讨论,同时也是笔者非常感兴趣的:

关于在新形势下,“草根”文化和“高雅”文化如何做到共生,乃至互利共进的问题。

于是,本文通过研究分析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于相关问题的认识,结合历史以类比,并参考现实,力图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〇、文化的人民性、进步性的前提

(人民性——进一步推出进步性)

不管是所谓的“草根”文化还是“高雅”文化,他们的来源,无论是历史上、创作上还是服务对象上来说,都是以人民作为目的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认为,“人是文化发生的原因、发展的动力和目的。”。“人化的自然”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对文化本质的定义,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文化即人化”。因此我们说,文化是人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的标识。促进文化发展的动力也是人。“在现实社会中,人民是作为类概念的人的主体。人民群众现实的物质、精神需求推动着他们去从事极为丰富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正是在大量生产生活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得以发展和进步。人创造了文化,反过来也要求文化服务于自己。”。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与文化的人民性相伴生的是文化的进步性。因为历史是人所创造的,而历史是发展的、进步的,所以由人民所创造的文化就必须是进步的,“革命的”。

本段所论述的前提是全文所张的纲目所在,故独立成段。

一、 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国的实践历史和理论建设

(“草根”和“高雅”之间的碰撞——抗战和建国初期——改革开放时期——对比研究、相应地分析:以若干例子详细讨论)

甲、抗战及建国初期时期——社会主义文艺在中国初放光芒以及一些瑕疵

按照第〇段的叙述,文化的本质就是对人民大众的服务。因此“草根”和“高雅”文化的区别仅仅在于他们所服务的对象所掌握的文化知识的高低不同罢了。

然而,历史是革命的,是带有阶级推翻性质的。“一个阶级胜利了,另一个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又使得阶级的对立和斗争进入了文化的领域。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思想把这定性为一个“文艺工作中的普及和提高”,这就澄清了疑惑和误区。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写于抗战时期,而其意义深远直至现代。当时《讲话》极大地鼓舞了文艺工作者。许多伟大艺术作品都是产生于那个时代的。

我们以《黄河大合唱》为例。我们在这首乐曲上同时看到了“草根”的蓬勃盎然的无穷生命力和“高雅”的理性的和声和编排(逻辑上和感情上)。

列表如下:

“草根”性 “高雅”性

歌词:“黄河船夫曲”是白话文运动以来诗歌上的里程碑之作,口语化的特点在“河边对口曲”特别得到了体现并用淳朴艺术形象和高亢的精神气质震撼感染听众

“黄河颂”以及“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典雅的词藻整齐的句式磅礴而又细腻的情感,是闻一多论诗歌的“音乐美、文字美、建筑美”的典型范例 音乐:采用了陕甘地区流行的胡琴和二胡,使乐曲亲切熟悉 小提琴的应用并不仅仅是西洋音乐的鲁莽介入,而是通过自身特别的音色让整个乐曲从单

纯的家国情仇上升到了一种主义和理念的高度

(其境界可上溯至李斯特提倡的音乐的标题性

概念)

这首乐曲形式上是中西合璧/调和的产物,但决不是简简单单的加法,而是一种新的、无可复制的杰出创造。

同样的例子还有舞台艺术《兄妹开荒》、民歌《生产大合唱》、《二月里来》,都可以进行上述形式的分析。

但“草根”和“高雅”在当时的碰撞并非特别完美,比如:

1. 文艺作品过度政治化倾向的形成;

2. 艺术上刻意的粗糙;

3. 故意轻视技巧;

4. ……

这些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在许多当时的作品中。

放眼全球,二战时期西方的文艺作品多为作曲家“瓶颈”之作(或者是刻意所为),情绪苦闷彷徨,追求心理的刻画,一定程度上是让艺术的技巧驾驭了艺术的精神,如勋伯格的《一个华沙的幸存者》;而同时在苏联,同类作品中以肖斯塔科维奇的《列宁格勒C大调交响曲第7号》为代表的作品则是“人民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然而,值得关注的是一个问题随之而来:

我们所判别“草根”和“高雅”的标准在于在形式上两者的比例所占大小。既然文化的宗旨都是服务与人民,那么就不应该强调形式上的区别。

很遗憾的是,到了后来,对于形式的批判影响到了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文化中“高雅”的板块。甚至,肖斯塔科维奇在快板和慢板的分布上回应批评者的黑色幽默笑话也发生在了中国艺术家身上。

一个实在典型、乃至于不得不提的例子便是“革命样板戏”。例如“革命现代舞剧”的《红色娘子军》。历史评价革命样板戏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新高峰,无论从艺术思想还是技巧都达到了一种新的高度,然而很遗憾地,形式上的比例分配的影响还是没能褪去。比如,在《黄河大合唱》改编而来的《“黄河”钢琴协奏曲》所加进的各种音调或者动机《东方红》、《国际歌》、《义勇军进行曲》,这一做法与十几年前的肖斯塔科维奇的《“1905”交响曲第十一号》没有多大改变。无论是音乐还是戏剧,一些用来直接说明其“草根”来源性(有时表现得像是给审批的领导写说明书一样!)的元素还是很多,只是艺术家尽力地削减其突兀性罢了。

乙、改革开放后——多元化当道的情况和“草根”与“高雅”的略微分离

国家步入发展新时期后,由于看到过去的政治对于文化事宜有些过多的纠缠的不利,便实行了政治退却于艺术的方针。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发现这一时期的文化状况是:“草根”与“高雅”的分离略有加剧,“草根”性发展迅速规模庞大,在毛主席所说得“普及”层面上取得了可喜的长足进步。

同样,这里举例子如下表:

新时期之初每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新作增至百部左右,而1991年到1995年的五年间即出版长篇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