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论文

合集下载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和力量所在,是一切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而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建设自信、强大的重要表现,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屹立于世界文化的潮流之中,从容应对各种国家之间交往交流交锋的文化挑战。

”所以,我们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找到文化自信的由来和内涵,让文化自信成为民族精神的强大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和由来文化自信是指对本国文化的自尊、自信和自强,是对自身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实信念和坚定决心,是一种立足于本民族历史传统和现实实践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是对本国文化的自尊。

各国文化各有特色,独树一帜,都有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价值,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学习。

而文化自信是指不依附于外来文化,不丧失自己文化特色,优秀的文化传统不能被忽视,国家文化也不能被废弃,应该有相当的文化自尊心。

文化自信是对本国文化的自信。

要有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心,认为本国文化是有自己的灿烂历史和未来的发展潜力,是民族、国家发展前景的重要动力,发扬优秀的文化传统,传承文化创新。

文化自信是对本国文化的自强。

自强不仅是对文化自己本身,更是对文化的整体发展和传承。

只有不断地加强文化教育,保障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才能实现文化繁荣兴盛,让文化自信成为国家的强大动力。

文化自信的由来,首先来自于历史文化传承。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深厚而辉煌。

周文王提出了“兴文、兴武、修德、安民”的国策,确立了以文化发展的方向,一脉相承。

来自于社会主义文化的坚定自信。

社会主义文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下,通过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实践锤炼而形成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特征和优越性的文化。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刘奇葆《人民日报》( 2017年11月13日 06 版)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文化和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深刻阐明了在新时代以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对待文化、用什么样的思路和举措发展文化、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和目标推进文化建设等重大问题,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一、把握新时代新要求,切实增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责任感使命感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正处于新的历史方位。

新时代意味着新任务、新要求,新方位意味着新起点、新作为。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大意义,以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国家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仅开创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还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正是有了这一强大精神力量的凝聚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才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奋勇前进;也正是有了这一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撑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更加充分地展现出旺盛生命力。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6、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 一是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 人才队伍
• 二是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 三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一、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文化改革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和主 要问题
三、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和举 措
3、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 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发展现代传播体系 •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 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促进基 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 展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 电视、档案等事业,繁荣发展哲学 社会科学,倡导全民阅读。
绿大 本
豆 涨
法 ”
“ 绿
价 。
引 发
豆 治
•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 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 :要坚持马克思
主义新闻观,牢牢把握正确导向
• 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 •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 呼唤网络褪尽“俗装”换“雅装”
为什么要治理网络低俗之风?
(1)、互联网让我们看到的并不仅仅是笑脸,它更 像是一柄双刃剑,既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捷与 舒适,同样也隐藏着各种各样的无奈甚至陷阱,低 俗、色情、暴力的阴影也伴随着虚拟社会的成长日 渐弥漫。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加快文化走 出去,发展文化贸易,加强国际传播能 力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全 民健身、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我国是 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一定能建成现 代文化强国。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
1、要积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2、要积极推动内容创新。内容创新是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灵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将之融入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才能保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真正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来源,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国家文化实力的战略举措,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灵魂,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才能真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揭示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体现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要求,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旗帜。

首先,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为我们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决定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形式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主要任务及对策论文

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形式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主要任务及对策论文

试论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形式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及对策【摘要】党的十八大做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指出了我国文化建设的道路、主题、根本任务以及动力等问题,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图分类号】g41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①。

这一文化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不仅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发展趋势。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承担的责任,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明确思想政治任务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和实效性的关键。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培育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重要任务是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广大人民群众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围绕主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导向,反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

二、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围绕十八大中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相关目标和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变得愈发重要。

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聚焦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性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路径。

首先,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意味着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为社会主义 values and concepts 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着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通过推广这一价值观,我们能够弘扬社会主义思想,培养社会主义精神,凝聚人心,强化社会凝聚力。

只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才能够真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其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需要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它们是中华民族的根和灵魂,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我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同时,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培养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并通过各种方式传承和发扬。

第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需要鼓励创新。

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并不意味着简单地复制西方文化模式,而是要在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和国情基础上创新发展。

我们应该鼓励并支持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培育新型文化经营主体,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同时,我们也要鼓励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文化与科技、经济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不断拓展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路径。

最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文化人才是文化发展的核心力量,他们承载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使命。

我们应该加大对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健全相关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文化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文化事业。

高校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面的重要作用5篇

高校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面的重要作用5篇

高校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面的重要作用5篇第一篇:高校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面的重要作用高校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面的重要作用一、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高度,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作出了《关于深化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进一步强调了我们党在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责任担当,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体目标,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的具体任务,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必将凝聚起亿万人民为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和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一、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中国共产党在我党建党90周年之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阶段召开这样的一次会议,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认知和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中国共产党历来就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在党的领导下,经过90年的艰苦努力,中国文化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早在建党初期,我们党就特别注重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引入和建设。

实际上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的引入,才有了中国共产党,才有了中国革命的新面貌。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党人曾经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文化。

建国前夕毛泽东提出新中国的建立,不仅将迎来一个经济建设的高潮,而且将迎来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

所以,在建国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大力推动经济方面的同时,大力推动文化建设,特别是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使得马克思主义文化在中国大地上蔚然成风,不断成长扩大。

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出“四有”新人,“三个方向”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思想。

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农机局白恩军2011年10月1日,美国纽约时代广场。

大幅户外显示屏上,水墨动画形象的中国先哲孔子,与熙来攘往的人群融为一体。

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汇。

这个特殊的场景,正可看成孔子背后五千年中华文化在新世纪所处的方位。

在世界的横轴上,一个古老的民族在全球化时代确立自身的坐标。

在历史的纵轴上,一种伟大的文化历经盛衰荣辱的磨难,在复兴之路上正扬帆起航。

一切象征总有现实逻辑,蕴藏着历史的本质。

在孔子走向世界这部崭新乐章里,大背景是新中国60多年社会变革的思想激荡、30多年改革开放的精神求索,主旋律是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中国走向文化振兴的激昂变奏。

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站在这样的历史高度,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伴随着经济的崛起,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中国波澜壮阔的文化挺进;才能更清晰地把握,党的十六大以来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文化变革,所造就的文化发展新局面;才能更深刻地体认,一个政党如何为古老的文化注入全新的力量,走出一条文化重塑与振兴的“中国道路”。

一、任何一种文化选择,都离不开时代土壤。

进入新世纪,尽管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令世界其他地区黯然失色的发展奇迹,尽管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各项文化事业取得了令人振奋的长足进步,但文化领域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这是一个尴尬的事实:当经济领域的中石化、中移动向世界五百强挺进时,我们的文化企业却拿不出一个名扬世界的品牌代表;当美国利用中国的花木兰故事拍成电影成功占领中国市场时,中国的创意产业几乎为零。

全国500多家出版社的收入总和,不及德国贝塔斯曼集团一家的年收入。

这是一个悬殊的对比:全世界每100本图书,85本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全世界每100小时音像制品,74个小时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美国生产的电影占全球影片数量的10%,却占用了全世界一半的观影时间。

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者:张霖鑫张亮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4期摘要: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文化是经济运行的一个保证条件,在大量的经济行为中它可以发挥导向的功效,应当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先进文化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灵魂,应当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同时,要认识资产阶级腐朽文化的特征,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抵制和批判腐朽的文化思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经济腐朽文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时要澄清和抵制各种错误的、腐朽的文化观念。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这也意味着,先进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这表明,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

早在在改革开放开始不久,邓小平就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格外重视。

他尖锐地提出:“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

”这从深层上揭示了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

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来说,文化是经济运行的一个保证条件,在大量的经济行为中它可以发挥导向的功效。

中特论文——精选推荐

中特论文——精选推荐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策的研究摘要: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竞争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和根本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之义。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在十七大报告中向全党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战略任务,这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建设;对策一、加快体制改革步伐、发展文化生产力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文化建设之所以能赢得新的进步、开创新的局面,主要是得益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扎实推进。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事业发展的活力时,我们必须遵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变化、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遵循文化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的原则。

按照加大力度、加快进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要求,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性质和特征,不能搞一刀切,要进行科学分类、区别对待,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在面上展开、向纵深发展。

其中对于经营性文化企业单位改革,要加快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切实解决好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人员分流安置和社会保障等难点问题,要以创新机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

而承担公益性文化生产的事业单位的改革,要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

在文化体制改革中产权关系是根本点,产权归属矛盾是影响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所以我们要理顺产权关系,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文化企事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完整版毕业论文】马克思课论文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完整版毕业论文】马克思课论文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摘要: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指出:“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本文在明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下,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领域的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关于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处理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和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五个方面阐述了该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意义;建设;三个代表一、论述的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

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牢牢把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之一,是搞好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

从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看,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任务。

我国的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现代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负担站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调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认识上的深化,在发展战略上的远见卓识。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谁占据了文化的制高点,谁就能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越 ” 既 说 明了文 化 发 展 的重 要 性 , 说 明 了文 , 也
化 发展 的紧迫性 。 第一 ,文 化越来 越 成为综 合 国力竞 争 的重
要 因素 。
繁荣 。在这里 , 总书记用 “ 一新两大” 即“ , 新高
潮 ”“ 发展 ” “ 繁荣 ”充 分 表达 了 中央对 文 、大 、大 ,
深入贯彻落 实科 学发屡观 推 动社会 主义 文化 大发屡 大繁荣
袁 贵 仁
胡锦 涛 总书记 在 党 的十七 大报 告 中强调 了 加强 文化 建设 ,提 高 国家 文化 软实力 的极端 重 要性 , 出要 兴起 社会 主义 文化 建设 新 高潮 , 提 更 加 自觉更 加 主动地 推 动社会 主义文 化大 发展 大
重 要性 和 紧迫性
科学发展观 ,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 的重要 组成 部 分 ,马克 思 主义 中 国化 的最 新
成 果 。 学 发展 观 的第一 要义 是发 展 , 科 核心 是 以
人为本 ,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 根本方法 是统筹 兼 顾 。 在继 承 和发展 邓 小平 理论 和 “ 三个 代 表” 要思 想对 什 么是社 会 主义 、 重 怎样 建设 社
会 主义 , 建设 什么 样 的党 、 怎样 建设 党这 些基 本
体” ,文化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在社会存在发展 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主要 表现 在 : 是提 供思 想保 证 ; 一 二是 提供 精神
问题科学 回答的基础上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重 点 回答 了实现 什 么样 的发 展 、 怎样发 展 的 问题 。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最基本的要求
族 凝聚 力 和创造 力 的重要 源泉 ,越来 越成 为 综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心得体会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心得体会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心得体会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民群众,我深刻认识到,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号召下,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依托于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而产生的文化。

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要跨越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我们反复研究这一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也深刻认识到,推广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仅是一项宏伟的文化工程,更是一项历史任务,是我们在现代化建设路上必须要攸关的中心问题。

一、社会主义文化是伟大光荣的我国文化的发展历程表明,社会主义文化的光荣历程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伟大历程密不可分。

伟大的思想理论家和文化艺术家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历史足迹。

这些足迹代表了中国文化在历史上的巅峰。

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光荣本质就在于这些足迹。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在吸引世界目光的同时,也展示出了强大的创造力。

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到长城蜀绣的国家级扶植,都彰显出社会主义文化的光荣与巨大的包容力。

当然,即使在这样伟大光荣的社会主义文化历程中,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认真对待的几个问题1. 健全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我们认为,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认真对待文化产业的健全和转型升级问题。

在文化产业方面,我们需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托于先进科技和策略上的精密调控,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决定性作用。

我们要坚决打破旧式意识、旧式管理和旧式理念的桎梏,让文化产业焕发出创新动力和增长动力。

2. 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融合在进行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尊重文化多样性,推进文化融合。

要深刻理解“多样性”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中心问题。

在处理多样文化融合问题时,我们需要科学规划,明确繁荣文化的重点和方向。

我们要充分发掘文化资源,加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位。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o p me n t o f s o c i a l i s t c u l t u r e wi t h C h 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i r s t i c s , i s a f u n d a me n t a l p r e r e q u i s i t e f o r p r o mo t i n g v i g o r o u s d e v e l o p me n t a n d p r o s p e i r t y o f s o c i a l i s t c u l t u r e ;c o n s c i o u s a d h e i r n g t o l e a d t h e c u l t u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wi t h t h e s o c i a l i s t c o r e v a l u e s y s t e m,i s t h e b a s i s f o r p o mo r t i n g v i g o r o u s d e v e l o p me n t a n d p r o s p e i r t y o f s o c i a l i s t c u l t u r e ; c o n s c i o u s 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 t h e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 c u l t u r a l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s t r a t e g i c p o - s i t i o n , i s t h e p r a c t i c e o f p o we r t o p r o mo t e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a n d p r o s p e it r y o f s o c i a l i s t c u l t u r e . Ke y wo r d s :s o c i a l i s t c u l t u r e wi t h Ch 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is r t i c s ;s o c i a l i s t c u l t u r e wi t h C h 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is r t i c s d e v e l o p me n t r o a d;s o c i l— a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论文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论文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论文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摘要:文化是民族血脉中生生不息地流淌着的血液,始终是民族生存繁衍和国家繁荣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之源。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学习、领会和掌握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这一指导性文件,落实全会关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各项举措,对于我国整个现代化大局和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指导和部署文化体制改革,是这次全会的一个亮点。

应该讲,现在是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时候了。

关键词:文化体制改革,文化软实力,小康社会,精神家园,思想文化,综合国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文化强国。

文化是政治。

文化反映政治,服务政治。

对文化的态度,就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态度,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态度,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态度。

抓不抓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实现和满足。

文化是形象。

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地方一心一意打造文化名片、文化品牌,塑造和传播本地形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潍坊的风筝节、哈尔滨的冰雕、昆明的世博园、海南的国际椰子节等等。

从历史上看,没有文化就是野蛮和蒙昧,没有文化的人是自然人而不是社会人,没有文化的地区是没有开化的地区。

所以,衡量是不是落后,经济是一个指标,文化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

文化是环境。

文化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活环境,是子孙后代的成长环境,也是人才和资本的吸引环境,是投资环境、旅游环境等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个村庄、工厂、社区、城市,文化氛围浓厚,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高,人们就会如沐春风、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党和政府的工作也是如鱼得水。

文化是生活。

文化本来就是人的生活。

人除了要满足吃、喝、住这些自然需要外,还必须满足“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011年第11期■本刊评论员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总结了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了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在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措施。

《决定》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所负历史使命的深刻把握、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对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充分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党中央作出的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也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等历史性命题,中央作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长期战略目标,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决定》将文化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提出“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建设“文化强国”、“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尤其是提出“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明确了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

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中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长期战略目标。

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首先,从国内背景看,我们认为从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转变国家发展战略,迫切需要加强文化建设。

一方面,我们要发挥我国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的比较优势,加快发展具有绿色经济特点的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从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年的实践,我国家的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外延式、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导致了资源和环境不能支持。

转变发展方式的问题日益突出,那么转变发展方式需要从各方面去努力,其中,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发展方式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那么我国家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这么一个历史极为悠久、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的文明古国。

与我国矿产资源相比较,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丰富突出,这也是我们的基本国情。

我们过去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不断地在加深对我们基本国情的认识,比方说我们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这是一个基本国情。

再一个呢我们过去说我们地大物博,但是后来我们认识到我们地大、人多,但是我们的资源并不富裕,特别是与人口相比较,一人均我们的资源就显得不足,是吧。

经过改革开放这30年,我们加快发展,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国际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制造业,走出了一条在经济方面快速发展的道路。

但是另一方面在发展的过程中间,我们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主要就是我们的资源不足。

比方说我们的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耕地只有四分之一,除了少数资源比方说像煤炭、像稀土,还有少数的稀有金属,我们还有一定的储量,有一定的优势以外。

那么绝大多数资源我国家都是不足的。

比方说现在石油天然气,我们现在50%以上靠进口,铁矿石50%以上靠进口,我们现在城市的水资源,北方大多数的城市都缺水,北京现在实行南水北调,很多城市都是什么“引”什么水的工程等等。

所以从长远看,我们转变发展方式就是要把以往靠拼资源、靠出口、靠外延式、靠粗放式这种发展方式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依靠发挥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这方面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新形势下,讨论草根文化与高雅文化如何共存、共生、共进的问题飞行器设计与工程王舒悦10300290007引子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了文化与物质两个建设要齐抓不放的重要性。

在欢欣鼓舞之余,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无时不刻在社会主义文化中成长的我们,又应该如何思考社会主义繁荣的文化在现实中的意义呢?这牵扯到诸多因素,但其中有一条则是非常值得讨论,同时也是笔者非常感兴趣的:关于在新形势下,“草根”文化和“高雅”文化如何做到共生,乃至互利共进的问题。

于是,本文通过研究分析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于相关问题的认识,结合历史以类比,并参考现实,力图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〇、文化的人民性、进步性的前提(人民性——进一步推出进步性)不管是所谓的“草根”文化还是“高雅”文化,他们的来源,无论是历史上、创作上还是服务对象上来说,都是以人民作为目的的。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认为,“人是文化发生的原因、发展的动力和目的。

”。

“人化的自然”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对文化本质的定义,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文化即人化”。

因此我们说,文化是人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的标识。

促进文化发展的动力也是人。

“在现实社会中,人民是作为类概念的人的主体。

人民群众现实的物质、精神需求推动着他们去从事极为丰富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正是在大量生产生活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得以发展和进步。

人创造了文化,反过来也要求文化服务于自己。

”。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与文化的人民性相伴生的是文化的进步性。

因为历史是人所创造的,而历史是发展的、进步的,所以由人民所创造的文化就必须是进步的,“革命的”。

本段所论述的前提是全文所张的纲目所在,故独立成段。

一、 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国的实践历史和理论建设(“草根”和“高雅”之间的碰撞——抗战和建国初期——改革开放时期——对比研究、相应地分析:以若干例子详细讨论)甲、抗战及建国初期时期——社会主义文艺在中国初放光芒以及一些瑕疵按照第〇段的叙述,文化的本质就是对人民大众的服务。

因此“草根”和“高雅”文化的区别仅仅在于他们所服务的对象所掌握的文化知识的高低不同罢了。

然而,历史是革命的,是带有阶级推翻性质的。

“一个阶级胜利了,另一个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

这又使得阶级的对立和斗争进入了文化的领域。

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思想把这定性为一个“文艺工作中的普及和提高”,这就澄清了疑惑和误区。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写于抗战时期,而其意义深远直至现代。

当时《讲话》极大地鼓舞了文艺工作者。

许多伟大艺术作品都是产生于那个时代的。

我们以《黄河大合唱》为例。

我们在这首乐曲上同时看到了“草根”的蓬勃盎然的无穷生命力和“高雅”的理性的和声和编排(逻辑上和感情上)。

列表如下:“草根”性 “高雅”性歌词:“黄河船夫曲”是白话文运动以来诗歌上的里程碑之作,口语化的特点在“河边对口曲”特别得到了体现并用淳朴艺术形象和高亢的精神气质震撼感染听众“黄河颂”以及“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典雅的词藻整齐的句式磅礴而又细腻的情感,是闻一多论诗歌的“音乐美、文字美、建筑美”的典型范例 音乐:采用了陕甘地区流行的胡琴和二胡,使乐曲亲切熟悉 小提琴的应用并不仅仅是西洋音乐的鲁莽介入,而是通过自身特别的音色让整个乐曲从单纯的家国情仇上升到了一种主义和理念的高度(其境界可上溯至李斯特提倡的音乐的标题性概念)这首乐曲形式上是中西合璧/调和的产物,但决不是简简单单的加法,而是一种新的、无可复制的杰出创造。

同样的例子还有舞台艺术《兄妹开荒》、民歌《生产大合唱》、《二月里来》,都可以进行上述形式的分析。

但“草根”和“高雅”在当时的碰撞并非特别完美,比如:1. 文艺作品过度政治化倾向的形成;2. 艺术上刻意的粗糙;3. 故意轻视技巧;4. ……这些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在许多当时的作品中。

放眼全球,二战时期西方的文艺作品多为作曲家“瓶颈”之作(或者是刻意所为),情绪苦闷彷徨,追求心理的刻画,一定程度上是让艺术的技巧驾驭了艺术的精神,如勋伯格的《一个华沙的幸存者》;而同时在苏联,同类作品中以肖斯塔科维奇的《列宁格勒C大调交响曲第7号》为代表的作品则是“人民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一个问题随之而来:我们所判别“草根”和“高雅”的标准在于在形式上两者的比例所占大小。

既然文化的宗旨都是服务与人民,那么就不应该强调形式上的区别。

很遗憾的是,到了后来,对于形式的批判影响到了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文化中“高雅”的板块。

甚至,肖斯塔科维奇在快板和慢板的分布上回应批评者的黑色幽默笑话也发生在了中国艺术家身上。

一个实在典型、乃至于不得不提的例子便是“革命样板戏”。

例如“革命现代舞剧”的《红色娘子军》。

历史评价革命样板戏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新高峰,无论从艺术思想还是技巧都达到了一种新的高度,然而很遗憾地,形式上的比例分配的影响还是没能褪去。

比如,在《黄河大合唱》改编而来的《“黄河”钢琴协奏曲》所加进的各种音调或者动机《东方红》、《国际歌》、《义勇军进行曲》,这一做法与十几年前的肖斯塔科维奇的《“1905”交响曲第十一号》没有多大改变。

无论是音乐还是戏剧,一些用来直接说明其“草根”来源性(有时表现得像是给审批的领导写说明书一样!)的元素还是很多,只是艺术家尽力地削减其突兀性罢了。

乙、改革开放后——多元化当道的情况和“草根”与“高雅”的略微分离国家步入发展新时期后,由于看到过去的政治对于文化事宜有些过多的纠缠的不利,便实行了政治退却于艺术的方针。

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发现这一时期的文化状况是:“草根”与“高雅”的分离略有加剧,“草根”性发展迅速规模庞大,在毛主席所说得“普及”层面上取得了可喜的长足进步。

同样,这里举例子如下表:新时期之初每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新作增至百部左右,而1991年到1995年的五年间即出版长篇小说2500部。

最近十年每年平均有800部到1000部三十年间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从'文化大革命’结束时900多人,增加到7700多人。

各省市自治区作家协会会员更是逾五万人。

而自由撰稿人和各条战线的业余作者有不可胜数。

而我国电子网络文学的潜在读者更达120000000人。

”①2004年4月出版的长篇小说《狼图腾》,4年里卖出了240万册,2007年,小说的世界英语版权转让给著名的企鹅出版集团,版税10%、首批稿酬10万美元。

这是新中国成立至今单本著作版权交易获得的最高报酬。

该出版集团CEO在北京图书博览会上宣布:《狼图腾》是企鹅2008年最重要的一部书,有信心销售到200万册。

据《中国艺术影片编目(1949—1979)》一书统计,30年间共拍摄故事片109部②,仅相当于2007年产量(402部)的约四分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自1978年到2008年6月底,我国共创作生产电影故事片4425部”③,后者是前者的40多倍!广州的音乐新专辑光碟,发行量动辄在70万—100万张以上。

甘肃省一份以文艺作品为主、兼收娱乐内容的文摘性刊物《读者》,单期发行量曾超过一千万册,创造了世界性的奇迹。

近几年来,国内每年新拍电视剧均在15000部(集)上下,这还不包括动漫。

目前全国共有1974个各级电视频道,其中排播电视剧的频道有1764个。

全国13亿人口,每天人均单是观赏电视剧的时间即超过一小时;收看央视“青歌赛”、“同一首歌”的观众达数千万之多。

而央视每年一度的春节晚会,据相关机构统计,收视率连续多年都在90%以上,成为春节的重要内容和不可剥离的新民俗。

除了“电影界的诺贝尔奖”奥斯卡奖之外,张艺谋几乎获得过其他所有电影节奖项,其影响已远远超出国界。

他所拍的大片主要收益也在东南亚、乃至北美市场,这是以往任何时期都从未出现过的现象。

(来源:《中州学刊:改革开放30年的当代文艺》2008年第六期作者:韩宇宏)但是文艺是需要引导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与国家现代化建设战略部署相联系”。

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奋勇进发--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看中国文化发展前景。

事实上,这一问题的存在正是本次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以文化体制改革作为会议议题的原因所在。

眼下的问题是,虽然普及程度高了,产业规模也体现了,但文艺总体质量有些下降;更为重要的是,“高雅”艺术离开了广大的人民群众。

所谓的小众的电影几乎全有些不健康或者颓废的情节,所谓民族音乐的里程碑的谭盾《大提琴协奏曲》也仅仅是民歌民乐的管弦乐配器;赖声川现代话剧《暗恋桃花源》被认为是无聊偷懒之作……。

不客气地说,如果这些在为社会主义文艺的“高雅”部分撑门面,那么这个门面的不应该继续保持下去了。

二、分析与想法、结论与观点(从历史的分析中继续提炼并得以抽象出问题的两个侧面——构想及思路——引用一个实例——展望)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可以知道,既不可以盲目结合“草根”和“高雅”(形式上的比例分配),也不可以将两者对立化(广大群众与“高雅”的渐趋隔膜;同时这也是“高雅”文化越发不像样的部分原因所在)。

江泽民指出:“我们的文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充分体现人民的利益与愿望,满足人民不同层次的、多方面的、丰富的、健康的精神需求”。

他的话可谓就是针对这两个问题的存在而提出的。

“不同层次的、多方面的、丰富的、健康的”,而这正是关键!历史是一面镜子,他为人们提供方法作为解决问题的钥匙。

如果我们分析一下历史上的问题的来源,或许可以有些有益的发现。

而通过梳理历史整理发现,一条思路便豁然开朗地出现在眼前:艺术应该服务于人民大众——人民大众有权享受最好的艺术——囿于文化的普及程度的不同,暂时地有了“草根”和“高雅”的区分——终极地,“草根”和“高雅”会趋同——趋同的前提是人民有了文化的充分普及以上是笔者的思路的总纲。

笔者认为,分开孤立地看待“草根”和“高雅”是不对的。

而仅仅在艺术家方面结合两者形成新的更好的艺术也是不行的,广大的人民群众作为受众也应该得到考虑,他们对艺术理解水平的高下也是艺术的有机部分。

因为,艺术是人所创造的,他就不应该仅仅是艺术创作者的任务,而是艺术创造者和欣赏者一同进行的活动。

最近笔者抽空观赏了由上海音乐学院乐团演奏的《宽广的和声——马勒交响曲慢板乐章精彩选段》。

这次演出是第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活动的一部分,其口号有“天天演”、“中外艺术家进社区”、“中外艺术进校区”;其内容多为高档艺术,又精心裁剪以适合不同受众。

这一做法笔者极为赞赏,因为社会的多元化导致想要用统一的形式来创作艺术是不可能的了;同时又没有忘记艺术的指引作用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