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地球的内部》教案1.docx
小学科学312《地球的内部》(教案及反思)
![小学科学312《地球的内部》(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b83da34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98.png)
小学科学312《地球的内部》(教案及反思)地球的内部(教案及反思)一、教案1. 教学目标:1.1 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及各层的特点;1.2 掌握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组成及特点;1.3 能够描述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变化;1.4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
2. 教具准备:PPT、投影仪、图片、地球模型、电子屏幕、白板、笔等。
3. 教学过程:3.1 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展示一些地球的图片和视频来激发学生对地球的兴趣,然后询问学生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的,引出本节课的话题。
3.2 知识讲解(15分钟)3.2.1 地球的内部构造通过PPT和地球模型向学生讲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并介绍各层的特点和组成。
3.2.2 地壳的特点和组成通过图示和简单的语言,向学生解释地壳由岩石、矿物质等组成,并介绍地壳的特点,如地壳的薄厚不均等。
3.2.3 地幔的特点和组成进一步,向学生介绍地幔由岩石和矿物质等组成,地幔的特点,如温度高、压力大等。
3.2.4 地核的特点和组成最后,将地核也纳入讲解范围,向学生介绍地核由铁和镍等组成,地核的特点,如温度极高、固体状态等。
3.3 实践探究(20分钟)3.3.1 地球内部的运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自制的“地壳板块”,利用电子屏幕模拟地球内部的运动,并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了解地球内部的板块构造和板块运动。
3.3.2 实验探究地球内部的温度老师在实验台上准备一小块冰块和一个小火盆,让一名学生触摸冰块,另一名学生触摸火盆,让他们比较触感并思考地球内部的温度。
3.4 总结拓展(10分钟)通过学生观察和实践的结果,向学生总结地球内部的组成和特点,并鼓励他们提问和进一步思考。
二、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对地球的内部构造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还有以下几点需要改进:1. 导入部分可以更加生动有趣,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可以考虑使用一些有趣的谜题或视频进行引入。
小学科学34地球的内部(优质教案
![小学科学34地球的内部(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7ed8bdd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6c.png)
小学科学34地球的内部(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34课《地球的内部》。
详细内容包括:地球的结构分层,地球内部的地壳、地幔、地核的组成及特点;板块构造学说及其运动方式;地震波的传播原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理解板块构造学说及地震波的传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增强保护地球、关爱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板块构造学说及地震波的传播。
教学重点: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板块构造学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地球内部结构模型、地震波演示仪、多媒体课件。
学具:画图材料、剪刀、胶水、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内部结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讲解:(1)地球的结构分层:讲解地壳、地幔、地核的组成及特点。
(2)板块构造学说:讲解板块的概念、分类、运动方式及影响。
(3)地震波传播:讲解地震波的传播原理及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
3.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用画图材料制作地球内部结构模型。
4. 例题讲解:分析地震波的传播特点,解释地震发生的原因。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判断地震发生的可能性。
六、板书设计1. 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2. 板块构造学说:板块分类板块运动3. 地震波传播:地震波类型传播原理七、作业设计答案:略2. 作业题目:简述地球内部结构及板块构造学说。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及地震波传播的理解程度,以及实践活动的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动态,了解地震预警及防护措施。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2. 板块构造学说的掌握;3. 地震波的传播原理;4. 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5. 作业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上《地球的内部》WORD教案
![苏教版科学六上《地球的内部》WORD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1c8531089eb172dec63b7bf.png)
苏教版科学六上《地球的内部》WORD教案教学目标:1、明白地球的内部构造是科学家依照一些自然现象估量出来的。
2、明白地球的内部构造,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教学重点: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
教学难点:能估量科学家如何获得有关地球内部的信息。
教学预备:暗盒、橡皮泥、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探究暗盒。
1、同学们,夏天吃西瓜时大人们是如何样辨别西瓜熟了没有?原先是通过拍和听西瓜内部传来的声音来辨别的。
2、(实物出示三个盒子)那我桌上有三个暗盒,不打开盒子,你能用什么方法猜出盒子里有什么吗?(1)学生讨论探究暗盒内物体的方法。
(2)学生示范探究。
重点引导学生说清依据什么来推测的。
(3)掀开谜底。
5、小结:几位同学们都通摇和听方法来收集了盒子内部的信息,从而作出了判定。
二、探究地球内部的构造1、我们地球内部是什么模样的?我们的地球就像暗盒一样无法打开深入到内部去直截了当观看,然而,刚才猜物体时依照暗盒内部的信息来推测的方法对研究地球的内部有什么启发呢?学生讨论。
(通过收集地球内部的信息来推测地球内部的构造)2、是的,你明白科学家为了探测地球的内部构造,都有从哪些方面收集了有关地球内部信息的呢?学生猜想科学家收集地球内部信息的方法。
3.(火山喷发视频)启发(1)观看火山喷发影片(2)科学家通过火山喷发收集到地球内部的哪些信息?(通过熔岩和气体能够明白地球内部的物质)4.探究科学家通过其他一些自然现象是如何获得有关地球内部的信息。
(1)地热:地球内部强大的热能。
(2)钻井:了解地球浅表的一些直截了当信息。
(3)地震:通过地震波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
三、认识地球内部构造1、师:科学家能够通过这么多方法了解地球内部的信息,然而地震波这一方法确实最有效的。
科学家们通过地震和核试验时产生的地震波提供的信息来对地球进行了推测,请同学们看书。
(学生打开书本自己阅读)2、师:科学家们通过地震和核试验时产生的地震波提供的信息来对地球进行了哪些的推测?小组交流,汇报:(地球的三个圈层、每个圈层的厚度以及物质)3、(出示地球构造模型)科学家依照地震波提供的信息制作了地球内部构造模型,通过模型你明白了什么?4、师:事实上地球构成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什么?(熟鸡蛋)你能用鸡蛋作一个类比吗?四、制作地球内部模型。
《地球的内部》教案【通用,经典教学资料】
![《地球的内部》教案【通用,经典教学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adc0b5f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38.png)
《地球的内部》教案【通用,经典教学资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地球的内部》这一主题,内容涉及教材第五章第一节:“地球的结构与组成”。
详细内容包括: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地壳、地幔、地核的结构特点及物理性质;地球内部运动与地表现象的关系;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了解各圈层的特点及相互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表现象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好奇心,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
重点:地壳、地幔、地核的结构特点及板块构造学说在解释地表现象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地质图、地球内部结构模型、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内部结构。
2. 新课导入:介绍地球内部圈层划分,详细讲解地壳、地幔、地核的结构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地表现象,如地震、火山喷发等,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内部运动与地表现象的关系。
4. 板块构造学说讲解: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运用实例进行分析。
5.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表现象。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地核2.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原理应用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其特点。
(3)绘制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科学的研究动态,推荐相关书籍、网站等资源,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特点。
2. 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及其在解释地表现象中的应用。
4.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设置和答案解析。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特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小学科学3地球的内部(教案
![小学科学3地球的内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77ce9a0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bb.png)
小学科学3地球的内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地球的内部》。
详细内容包括: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地球内部的热能及其对地表的影响;板块构造学说及其与地震、火山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掌握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基本特点。
2. 使学生理解地球内部热能对地表的影响,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结构及热能对地表的影响;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重点: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地球内部热能的表现形式;板块构造学说与地震、火山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地质图、地震和火山图片、PPT课件。
2. 学具:画图材料、剪刀、胶水、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 新课导入:(1)地球的内部结构:讲解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地球仪观察地球的表面结构。
(2)地球内部热能:介绍地球内部热能的表现形式,如地热、火山等。
(3)板块构造学说:讲解板块构造学说,分析地震、火山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 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的产生原因。
(2)动手制作:指导学生用画图材料、剪刀、胶水等制作板块构造模型。
4. 例题讲解:讲解与地球内部结构、热能及板块构造相关的例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最外层,较薄,主要由岩石组成。
地幔:中间层,较厚,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
地核:最里层,主要由铁、镍等金属组成。
2. 地球内部热能地热: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形式之一。
火山:地壳薄弱处,岩浆喷发至地表形成的现象。
3. 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面分为六大板块,板块之间相互运动,产生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
2024年《地球的内部》教案
![2024年《地球的内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7b63472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ef.png)
2024年《地球的内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地理》教材第七章第一节《地球的内部》,主要内容包括: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概念,地壳、地幔、地核的组成及特点,地球内部物理特性的研究方法,以及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组成及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
3. 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地壳、地幔、地核的物理特性。
教学重点: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概念,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地理知识挂图、PPT课件。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地球内部的好奇心,提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内容讲解:(1)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概念;(2)地壳、地幔、地核的组成及特点;(3)地球内部物理特性的研究方法;(4)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知识。
3.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地震、火山喷发等地理现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4. 例题讲解:讲解地球内部结构相关的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设计地球内部结构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2. 地球内部物理特性研究方法3. 板块构造理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概念;(2)解释地壳、地幔、地核的组成及特点;(3)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我国青藏高原的形成。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科学的前沿动态,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研究的新进展。
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科普书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尽性;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拓展性;6. 课后反思的深度和广度。
2024年小学科学3地球的内部(教案
![2024年小学科学3地球的内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c6fd1d7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95.png)
2024年小学科学3地球的内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十章“地球的内部”。
详细内容包括: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的组成及其特点;地球板块构造理论;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与地球内部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认识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球板块构造理论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3. 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的构造及板块构造理论。
教学重点: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及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与地球内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地质模型、火山、地震动态图解。
学具:画图本、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展示地球的构造,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
2. 知识讲解(15分钟)介绍地壳、地幔、地核的组成及特点,解释地球板块构造理论。
3. 例题讲解(10分钟)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如火山、地震,与地球内部的关系。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绘制地球内部结构图,加深对地球构造的理解。
5. 小组讨论(5分钟)分组讨论地球内部构造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分享学习心得。
7. 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2. 地球板块构造理论板块运动火山、地震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我国一个著名火山或地震的成因,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
2. 答案示例:分析长白山火山成因,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科学领域的新发现,激发他们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程度和逻辑性;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可衡量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准确界定;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5. 板书设计的清晰度和系统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示例性;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2024年五年级科学《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教案
![2024年五年级科学《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5889746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0d.png)
2024年五年级科学《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五年级科学教材第四章《地球与宇宙》第三节《地球的内部》。
详细内容包括: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地球内部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震波的传播及地球内部结构的探索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知道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2. 掌握地球内部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
3. 了解地震波的传播及地球内部结构的探索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难点:地球内部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震波的传播及地球内部结构的探索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地质模型、地震波演示仪、教学PPT。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包括放大镜、岩石标本、地球结构图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外观,提问:“地球内部是怎样的呢?”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2. 例题讲解:通过PPT展示地球内部结构图,讲解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地球内部结构图,加深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
4.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地震波传播实验,观察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探讨地球内部结构。
6. 应用拓展: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与地球内部运动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2. 地球内部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 地震波的传播及地球内部结构的探索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球的内部结构。
(2)举例说明地球内部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地震波分为哪两种?它们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有何不同?2. 答案:(1)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其中地壳分为海洋地壳和大陆地壳,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
(2)地球内部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火山喷发、地震、大陆漂移等。
《地球的内部》教案
![《地球的内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c59ff5e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5a.png)
《地球的内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地理》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地球的内部》。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概念,地球圈层结构的划分及其特点,以及地球内部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学习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及其特点。
教学重点:地球内部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地理教学挂图、PPT课件。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地球内部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
2. 讲解地球内部结构(1)地球的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外核、内核。
(2)各圈层的特点:地壳最薄,地幔由岩石组成,外核和内核为液态和固态。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动手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加深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理解。
4. 例题讲解讲解地球内部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板块运动、地震、火山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
让学生复述地球内部结构及其特点,巩固所学知识。
七、板书设计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外核内核2. 地球内部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八、作业设计(1)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2)日本地震频繁的原因2. 答案:(1)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有关,地壳受到挤压,形成高山。
(2)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
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通过作业和课堂问答情况进行评估。
2. 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个别辅导,巩固知识点。
3.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科学的研究动态,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3. 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详细程度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践情景引入1. 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现象,如地震、火山喷发等,增强学生的现实感受。
小学科学3地球的内部教案
![小学科学3地球的内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4d91731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45.png)
小学科学3地球的内部(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章“地球的内部”的内容。
具体包括: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地球内部能量的表现形式;板块构造学说及其与地震、火山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知道地壳、地幔、地核的分布及特点。
2. 掌握地球内部能量的表现形式,如地震、火山等。
3. 理解板块构造学说,认识到地球表面的变化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地球内部结构及特点,板块构造学说。
难点:地球内部能量的表现形式,地震、火山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地球内部结构模型、地震火山图片、PPT课件。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画图材料、彩泥、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震、火山爆发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而引出地球内部结构这一课题。
2. 知识讲解(15分钟)利用地球仪和地球内部结构模型,详细讲解地壳、地幔、地核的分布及特点。
3. 例题讲解(10分钟)分析地震、火山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讲解板块构造学说。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地震、火山的原因,并在黑板上展示答案。
5. 实践活动(20分钟)学生分组用彩泥、画图材料等制作地球内部结构模型,加深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2. 地球内部能量表现形式地震火山3. 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地震、火山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地球内部结构及板块构造学说。
2. 答案要求:要求字迹清晰,内容准确,表述完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地球内部结构及板块构造学说。
但在实践活动环节,部分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仍不够深入,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地震、火山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进行地震、火山灾害的预防。
《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通用6篇)
![《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通用6篇)](https://img.taocdn.com/s3/m/c15cc88a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81.png)
《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通用6篇)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的内部构造。
2、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科学知识: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分别装有水、细沙、小石头的黑色胶卷盒若干。
介绍地球内部构造的录像。
火山、地震、地热、海啸等图片(也可以为录像)。
优美的音乐一段学生准备:煮熟的鸡蛋、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小刀。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1、桌上有三个密封的胶卷盒,在不打开盖子的前提下,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做?2、学生讨论3、学生实验:(注意在实验中要及时记录你所得到的信息,然后依据所得的信息进行判断:盒子里可能是什么?)4、学生汇报交流。
(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并能提示学生完整的表达)二、了解地球内部构造1、过渡提问:刚才同学们说盒子里的物体的时候,都用到了“好象”这个词,说明大家对这个实验的结果还不能肯定,这仅仅是一个猜测而已。
地球也象一个无法打开的胶卷盒,那么关于地球内部的信息你可以通过哪些现象去猜测呢?把你知道的说给大家听听。
2、学生汇报。
(让学生进行充分交流,注意让学生说出一些现象和判断。
)3、看相关录像:科学家们又是通过哪些途径来收集并了解有关地球内部的信息的呢?我们先来看一组有关地表现象的图片。
(课件出示火山、地震、地热、海啸等图片,让学生进行观看。
)4、通过这些现象引导学生对地球的内部情况做一个推测并画下来。
5、相互交流讨论6、说说自己的构思,比比谁画的最有可能。
7、观看录像,对比验证(介绍地球内部构造的片段)8、出示鸡蛋一只,讨论:鸡蛋的内部结构会与地球的内部有什么关系?9、实验验证,弄清地核、地幔、地核与蛋壳、蛋白、蛋黄之间的相似之处。
三、制作地球构造模型1、用橡皮泥做一个地球构造模型2、师生讨论制作步骤3、学生交流自己想好的制作步骤,教师注意及时进行归纳4、学生动手做地球模型。
2024年小学科学34地球的内部(教案
![2024年小学科学34地球的内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2167980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96.png)
2024年小学科学34地球的内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第34课《地球的内部》。
详细内容包括: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地震波的传播及作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特点。
2. 掌握地震波的传播原理,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过程中的变化。
3.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培养探究地球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地球内部结构、地震波传播原理、板块构造学说。
难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过程及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地震波演示模型、板块构造图。
2. 学具:画图工具、彩色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内部结构。
2. 新课导入:讲解地球的内部结构,介绍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4. 例题讲解:讲解地震波的传播原理,结合地球内部结构图,让学生分析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变化。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地球内部结构图,标注地震波的传播路径。
6. 板块构造学说介绍:讲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分析板块运动对地震、火山等地理现象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地球内部结构图:标注地壳、地幔、地核。
2. 地震波传播图:标注纵波、横波传播特点。
3. 板块构造图:展示板块运动及地质现象。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绘制地球内部结构图,标注地震波传播路径及板块构造。
2. 答案:见板书设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地震波传播原理和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程度。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下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地球内部结构、地震波传播和板块构造的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特别是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2. 地震波传播原理及其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过程。
3. 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及其与地质现象的联系。
2024年五年级科学《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教案
![2024年五年级科学《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fe5ed8f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6e.png)
2024年五年级科学《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6章《地球的内部》。
具体内容包括: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及地震波的传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地球内部结构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地震等自然灾害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
难点:地震波的传播原理及其在地球内部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地震波演示模型、PPT课件。
学具:每组一个地球仪、画图工具、记号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引发学生对地球内部的好奇心,导入新课。
2. 讲解: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讲解地震波的传播原理。
3. 实践:学生分组观察地球仪,用记号笔标注地壳、地幔、地核的位置,并在纸上画出地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4. 例题讲解:讲解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解释地震发生的原因。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路径,判断地震发生的位置。
7. 拓展:介绍科学家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方法和最新研究成果,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2. 地震波的传播纵波横波3. 地震波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特点,并画出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
2. 答案:见附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学习较为顺利,但在地震波传播原理的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下查阅资料,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对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环节的设计与操作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深度4. 板书设计的信息量与清晰度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准确性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是教学设计的核心。
《地球的内部》教案【通用,经典教学资料】
![《地球的内部》教案【通用,经典教学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11a7fdf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b7.png)
《地球的内部》教案【通用,经典教学资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地球的内部》这一主题,内容涉及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地球的结构》,详细内容包括:地球的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地核的组成和特点,以及板块构造学说。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知识,了解地壳、地幔、地核的组成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及其对地表现象的影响。
教学重点:地壳、地幔、地核的组成和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地球内部结构模型、PPT课件。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内部结构。
2. 新课导入:讲解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知识,介绍地壳、地幔、地核的组成和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4. 例题讲解:分析地球内部结构对地表现象的影响,讲解相关例题。
5. 随堂练习:布置地球内部结构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2. 地壳、地幔、地核的组成和特点3. 地球内部结构对地表现象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球的内部结构。
(2)分析地球内部结构对地表现象的影响。
(3)举例说明地壳、地幔、地核的组成和特点。
答案:(1)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2)地球内部结构对地表现象的影响表现在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上。
(3)地壳:由岩石组成,平均厚度约30公里;地幔:由硅酸盐岩组成,占地球体积的大部分;地核:由铁和镍组成,分为液态外核和固态内核。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科学312《地球的内部》(教案及反思
![小学科学312《地球的内部》(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5fde749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73.png)
小学科学312《地球的内部》(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2课《地球的内部》。
详细内容包括:地球的结构概述,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的划分,地震波的传播原理及其在地球内部传播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划分及其特点。
2. 掌握地震波的传播原理,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现象。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地震波的传播原理及其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现象。
重点: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其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地震波演示模型、PPT课件。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发学生对地球的好奇心,进而引入本课主题。
2. 新课导入:讲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引导学生了解地壳、地幔、地核的划分。
3. 实践情景引入:使用地震波演示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地震波的传播原理。
4. 例题讲解:讲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特点,结合PPT课件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画纸上绘制地球内部结构图,并标注地壳、地幔、地核。
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2. 地震波传播原理及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绘制地球内部结构图,标注地壳、地幔、地核,并解释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现象。
2. 答案:见板书设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地震波传播原理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的其他现象,如火山、地热等,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地震波的传播原理及其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现象。
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
3. 作业设计中的绘制地球内部结构图及解释地震波传播现象。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地震波的传播原理及其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现象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释放的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动。
小学科学34地球的内部教案
![小学科学34地球的内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4ad076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2b.png)
小学科学34地球的内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第三册第四章《地球的奥秘》中的第34课《地球的内部》。
详细内容涉及地球的结构分层,地球内部的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知道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的基本特点。
2. 学会通过观察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推断地球内部结构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难点: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地震波演示仪、地球内部结构模型。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展示地球的表面,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那你们知道地球内部是什么样子的吗?”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1)讲解地球内部结构的分层: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2)介绍地震波及其传播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为例,解释地球内部结构推断的方法。
4. 随堂练习(5分钟)让学生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画出地球内部结构图。
5. 课堂讨论(10分钟)6. 知识巩固(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检验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掌握。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内部结构与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1. 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外核内核2. 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结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推断地球内部结构。
2. 答案:画出地球内部结构图,标注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科学领域的新发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024年度-《3地球的内部》教案
![2024年度-《3地球的内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903ecc2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79.png)
05
地球内部构造运动与地表 形态变化
19
构造运动类型及特点
构造运动类型
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水平运动指地壳物质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如地壳的升降、海平面的变化等;垂 直运动指地壳物质在垂直方向上的移动,如地震、火山等。
构造运动特点
构造运动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不均匀性。长期性表现在构造运动是地球历史上持续进行的过程;复杂性表现在 构造运动涉及多种因素,如地球内部动力、外部动力等;不均匀性表现在不同区域、不同时间构造运动的强度和 方式不同。
16
水循环对地球内部影响
水循环过程
水通过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方式在地球表面和大气圈中循环。
水对岩石圈的影响
水可以溶解岩石中的矿物质,改变岩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同时,水还可以作为搬运工,将 破碎的岩石碎屑搬运到其他地方。
水对地球内部能量交换的影响
水循环过程中,地表水通过渗透和地下径流等方式进入地下深处,与地球内部物质进行能量 交换,对地球内部的温度、压力等环境产生影响。
21
地球内部构造运动对地表形态影响
形成山脉和峡谷
地壳的水平运动可以使地壳发生升降,从而形成山脉和峡谷。
引起地震和火山活动
地壳的垂直运动可以导致地震和火山活动,这些活动对地表形态产生 显著影响,如火山喷发可以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貌。
影响海平面变化
地壳的升降运动还可以影响海平面的变化,从而对沿海地区的地表形 态产生影响。
岩石圈的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 垂直运动,形成各种地质构造
和地貌形态。
9
软流层与板块运动
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是地震波 速度降低的一层,可能是一个较软、 塑性较大的圈层。
板块运动是指地球岩石圈板块相对于 软流圈以下的地球内部缓慢移动的过 程。
2024年小学科学3地球的内部教案
![2024年小学科学3地球的内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394499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72.png)
2024年小学科学3地球的内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结构,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的。
2.使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的各种现象,如地震、火山等,并能够解释其原因。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地球内部结构。
2.利用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内部构造。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知道地球内部的各种现象,并能够解释其原因。
三、教学难点:1.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和记忆。
2.地震、火山等现象原因的解释。
四、教学准备:1.地球内部结构模型。
2.地球内部结构图片。
3.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利用PPT课件,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外观,提问:“你们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吗?”让学生思考,然后引入今天的课题。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地球内部结构。
(三)探究讨论:1.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内部结构模型,提问:“地球内部为什么会有这些结构?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2.让学生通过探究讨论,解释地震、火山等现象的原因。
(四)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绘制地球内部结构图。
2.写一篇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的小作文。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掌握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知识,能够解释地震、火山等现象的原因。
同时,要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课堂效果。
重难点补充: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内部结构,我将重点讲解地球的三个内部层次: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差异。
同时,我还将详细解释地震和火山爆发的成因,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自然现象。
教学过程:导入:教师:“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地球,你们觉得它是一个什么样的星球呢?”学生1:“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有很多水。
地球的内部教案(2024版
![地球的内部教案(2024版](https://img.taocdn.com/s3/m/b5b73744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62.png)
地球的内部教案(2024版教案:地球的内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初中地理教材第八章第一节“地球的内部”。
该节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以及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等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知道地壳、地幔和地核的位置和特点。
2. 让学生理解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变化,并能够解释相关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地球内部结构的记忆和理解,地球内部温度和压力的变化。
难点:地球内部结构的图像记忆,地球内部温度和压力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模型、地球内部结构图、PPT学具: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地震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地球内部的能量释放。
2. 讲解:使用地球模型和地球内部结构图,讲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的位置和特点。
4. 讲解:讲解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影响。
5. 练习:学生根据地球内部结构图,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
六、板书设计地球的内部地壳地幔地核温度低中高压力低中高七、作业设计1. 描述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的位置和特点。
答案: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最外层,由岩石和土壤构成;地幔位于地壳下方,由粘稠的岩浆构成;地核位于地球最内部,由铁和镍构成。
2. 解释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变化,并给出一个实例。
答案: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加。
例如,地壳的温度和压力相对较低,而地核的温度和压力相对较高。
这种变化对地球内部结构有重要影响,例如地幔的对流运动导致了板块构造的活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地震的视频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使用地球模型和地球内部结构图,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讲解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变化,让学生了解到地球内部的复杂性。
通过练习题目,巩固了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地球的内部》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传递出的信息,对地球内部的情况做出自己的猜想。
2、会查阅资料;能用资料来验证自己关于地球内部的猜想。
3、知道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组成,了解每个圈层的基木特点。
4、能制作简单的地球内部圈层模型。
5、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能够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教学录像、熟鸡蛋、小刀、橡皮泥,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了解地球内部构造
过渡提问:刚才同学们说盒子里的物体的时候,都用到了“好像”这个词,说明大家对这个实验的结果还不能肯定,这仅仅是一个猜测而已。
地球也像一个无法打开的盒子,那么地球内部到底有什么呢?地球内部又是怎样组成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地球的内部》活动一:
1、师: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地球是个球体,认识了地球表面的不同的地貌。
那么,我们想知道地球内部究竟是什么?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來了解?
学生汇报。
2、师:看来同学们知道的还真多。
其实我们可以根据观察到的一些自然现象来进行推测,猜想。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短片,不知能否对大家的研究有所帮助。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师生观看火山喷发、岩浆奔涌、地热等影像资料。
)
师:地震与火山的爆发,地动山摇,震撼人心。
看完这个短片,你们又对地球的内部有了哪些了解呢?同学们探讨交流火山喷出的岩浆温度很高,地震及地热又能说明什么?你对地球的内部情况能做一个推测吗?
小结:这些事实说明地球内部并不像表面看到的哪样平静,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运动,正是这样缓慢地运动造成了火山和地震。
而且我们从这些现象里还可以知道地球内部的温度是很高的,连岩石都成了液体形态的岩浆了。
活动二:
1、师:俗话说,想象是人类的翅膀,刚才同学们能够大胆地猜想,已经走出科学研究的
第一步。
我想,未来你们中间一定会诞生一名科学家的。
当然科学家不可能仅凭火山,地震这些现象就断定地球内部的组成,那么,科学家乂利用了哪些科技手段来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呢?请同学们翻开书,看看资料上向我们介绍的方法,小组可以讨论交流。
2、师:哪个小组來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科学家利用了哪些科技手段来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呢?(通过阅读资料,我们了解了科学家己经想到了钻孔、地震波等方法來研究地球。
)
3、师:其实,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地质学家就开始利用钻探技术来获取地下岩层屮的各种地学信息。
科学钻探被称为伸入地球深处的“望远镜”。
我们国家在这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4、师:看來钻探技术对地球内部的探测还是鞭长莫及呀!所以科学家又利用地震波來研究地球内部结构。
视频展示地震波现象,边演示边解说。
后来科学家经过研究把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5、师:其实地球的内部很像我们生活中的一种食品一-鸡蛋。
老师手里有个鸡蛋,用它来模拟地球,我们切开鸡蛋观察一下,看看鸡蛋的内部结构会与地球的内部有什么关系?
生:鸡蛋的蛋壳结构与地球的内部结构很相似。
蛋壳相当于地壳,蛋白相当于地幔,蛋黄相当于地核。
而且蛋壳、蛋白、蛋黄的厚度不同。
6、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具有这样的结构?
生:桃子、杏、核桃等。
7、师:瞧,假如你能留意身边的事物,假如你在发现的基础上能做个细心人,假如你能多问个为什么,那么,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也许就存在于你的不经意之中!
8、说了这么多,那么到底地球内部的结构和同学们的猜想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播放地球内部结构的视频)
二、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
1、师:在科学研究中,对于无法直接观测的内部的事物,科学家会按照对事物己有的认识建立一个模型,对于我们来说,虽然我们无法亲眼看到地球的内部,但根据我们对他的了解,可以用橡皮泥来制作一个能“打开的地球”。
2、师:下而各小组先讨论一下怎么用橡皮泥来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方而的问题?
3、综合大家的意见,老师有个温馨提示:
(1)打算用哪些材料制作模型?
(2)制作模型时用不同颜色的材料表示地球的内部构造。
(3)假如地球的半径为10,那么地幔约占十分之儿,地核、地壳各占十分之儿?
(4)怎样制作地球模型?把活动步骤写下来。
4、分组讨论汇报
5、分组制作
6^评价交流
总结:今天我们的研究非常成功,不仅知道了地球内部的构造,还了解了建立模型便于研究的科学方法。
人类探索地球的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并且这种探究还将继续下去,因为科学是永无止境的。
地球内部还有很多秘密等着我们去研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