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历史文化

合集下载

中央苏区大讲坛

中央苏区大讲坛

赣南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当年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为中国革命做出过巨大牺牲。

81年前,毛泽东、朱德等领导红军和人民群众创建了中央苏区,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进行了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孕育形成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

穿越血与火的历史烟云,历经81年风雨洗礼,苏区精神早已深深地镌刻在赣州广大干部群众心中。

赣南是中央苏区的所在地,也是苏区精神的发源地。

成为苏区精神的继承者和弘扬者,不仅是历史赋予赣南的重大责任,更是时代赋予赣南的神圣使命。

无私奉献,是苏区精神的重要内容。

当年,赣南苏区为革命奉献巨大,赣州市有名有姓的烈士达10.82万人,占全国革命烈士总数的7.5%。

中央苏区时期,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异常艰难困苦的时期。

四面白色恐怖,内部一穷二白;反“围剿”的战火持续不断,反经济封锁的斗争你死我活。

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如果离开了人民群众,中央苏区的革命事业就会寸步难行。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赣南苏区人民群众爆发出从未有过的革命热情,为了消灭敌人,为了巩固和发展红色政权,苏区群众倾其所有,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留下了很多生动的故事。

苏区人民心甘情愿支持革命1936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想起了在中央苏区的艰苦斗争,他满怀深情地说:苏区人民太好了,我们欠苏区人民太多了(《共和国之魂》第149页)。

苏区时期,赣南参加红军的有33万人,直接参加支前作战的约60万人,参加长征的有5万余人,占中央红军参加长征总人数的65%。

长征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3名赣南籍烈士倒下。

赣南为革命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10.82万人,占江西全省革命烈士总数的43.8%,占全国革命烈士总数的7.5%。

另外,红军长征后,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被国民党杀害的赣南苏区干部群众达5万余人,烧毁房屋6万余间。

瑞金在苏区时期24万人中,有11.3万人参加革命,5万余人为革命捐躯。

苏区之行重温红色记忆

苏区之行重温红色记忆

苏区之行重温红色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红色记忆渐渐磨灭在人们的心中。

然而,为了让红色记忆永存于我心,亲身探访苏区成为了我心中旅行的首选。

这次苏区之行,让我重温了那段伟大的红色历史,深深感慨于先烈们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独立而英勇牺牲的事业。

一、深入苏区的意义苏区之行并非一般的旅游,而是一次寻找红色记忆的良机。

区别于传统旅游中对于美食、风景的追求,我希望透过苏区之行,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那段红色历史的震撼力量。

我想站在英雄们曾经战斗的土地上,亲身感受当年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壮丽篇章。

二、红色记忆的重现1. 沁入心脾的红色氛围步入苏区的瞬间,一股浓厚的红色氛围扑面而来。

从建筑风格到街头巷尾的标语口号,无一不彰显着红色文化的烙印。

不禁使我沉浸在那段英雄壮丽的岁月中,仿佛穿越时光回到了那个激情四溢的年代。

2. 红色历史的见证苏区之行,我特意选择了一些重要的历史景点作为必访之地。

红军长征的出发地,由此引发的经典事件,如井冈山、中央苏区红军工农革命军等地,都是我不可错过的目的地。

这些地方见证了伟大的红军革命斗争,每步都沁入心脾,让我更加感受到革命精神的伟大与宝贵。

3. 苏区的人文风景除了红色历史景点,苏区的人文风景同样让我难以忘怀。

在苏区的山水之间,我看到了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付出。

苏区的艰辛环境和人民的坚韧意志共同铸就了一片独特的风景。

每个小村庄、每个农田,都透露出人民对幸福的渴望和努力。

这些风景让我明白,革命的力量源于人民的力量,只有人民的力量才能推动历史的前进。

三、对红色精神的思考1. 红色精神的永恒价值苏区之行让我真切感受到红色精神的伟大与永恒。

红军革命斗争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才能战胜困难,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

这种奋斗精神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它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追求真理、正义和公平。

2. 红色精神的传承与发扬苏区之行也令我清晰认识到,红色精神不仅仅是历史的一个符号,更是需要我们传承与发扬的精神财富。

中央苏区时期的“八一”建军节

中央苏区时期的“八一”建军节

□邱明1927年8月1日,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在党史、军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央苏区时期,苏区军民开展了各种活动纪念“八一”,反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军阀的进攻,积极扩大红军,提高战士军事技能和政治觉悟,优待红军家属,对发展和壮大革命武装力量产生积极影响。

首次设立“工农红军纪念日”我党我军历来高度重视宣传八一南昌起义,每到周年纪念日时都会发布文告广为宣传。

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1929年春夏,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转战赣南闽西,就以红四军士兵委员会的名义发布《告全国士兵弟兄书》,宣传南昌起义两年来红军与反动军阀作战的成果:“两年来,我们转战湘赣闽粤各省,打倒许多土豪劣绅,消灭了许多新军阀,建立许多工农兵政府。

”1929年7月9日发布的《中国共产党第六届第二次中央全体会议告红军将领士兵同志书》,号召“举行八一示威反对世界大战!拥护苏联!纪念南昌暴动”。

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创和发展时期,纪念“八一”的宣传活动陆续在红军内部和苏区群众中展开。

1932年7月26日,红一军团政治部在《纪念“八一”告全军团红色战士书》中指出:“‘八一’到了!‘八一’是国际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日,‘八一’又是南昌暴动的纪念日。

”“纪念伟大‘八一’就要加紧执行武装保护苏维埃,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进攻中国革命的任务。

”宁都、汀州等地在1932年8月1日分别组织了“八一”武装示威大会,上万名群众高呼“红军胜利万岁”口号,许多群众当场报名参加红军。

1933年3月,红军取得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争胜利,中央革命根据地区域迅速扩大,进入鼎盛时期。

在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中,红军浴血奋战,英勇杀敌,在捍卫苏维埃政权中发挥了主力作用,得到党和群众的广泛赞誉,而且面临国民党军磨刀霍霍的第五次“围剿”,红军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为了提高红军的荣誉感和尊崇度,在苏区形成拥护爱戴红军的浓厚氛围,在南昌起义六周年即将到来的时刻,6月30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为纪念南昌暴动与红军成立,特决定自一九三三年起每年八月一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

中央苏区的建设与问题

中央苏区的建设与问题

中央苏区的建设与问题中央苏区是中国革命历史上重要的一段历史,它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央苏区的建设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在中央苏区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中央苏区的建设和问题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中央苏区的建设1.政治建设中央苏区建设的最重要任务是政治建设。

在中央苏区的领导下,民主政府得以建立。

他们采取“农工政府”、“苏维埃政府”的形式组织地方政府。

民主政府的建立使得人民民主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民主政治制度得以形成,思想文化得以自由发展,经济建设得以稳步发展。

2.经济建设在中央苏区建设中,经济建设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在目前的中央苏区的地区内部组织了全民所有制、合作社、个体户三大经济组织。

通过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组织人民劳动,使生产翻了一番,特别是中旬以后,一批新的工业企业相继建立。

与此同时,红区的财政税收也得以发展,为中央苏区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3.文化建设中央苏区在文化建设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在中央苏区成立之初,就开始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

中央苏区成立后,各种文化活动得到了流行,恢复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此外,中央苏区建设了一大批教育机构,培养了一批革命的人才。

中央苏区的文化建设为当时的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中央苏区存在的问题1.白区严重依赖红区中央苏区在其建设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白区严重依赖红区的问题。

一方面,中央苏区的领导力不足,无法充分维护红区的利益,导致中央苏区的资源和财富都流向白区。

换句话说,红区为白区提供了大量的支持。

另一方面,白区能够发展的有限,很难为红区提供反过来的支持。

这种依赖关系严重限制了中央苏区的发展。

2.地区内的权力斗争在中央苏区的建设过程中,地区内部主要存在的就是不同派系之间的权力斗争。

这种权力斗争,严重阻碍了中央苏区的发展。

在地区内部,不同的派系之间,由于各自的利益关系等因素,难以达成共识,统一行动。

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时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观点,如“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等,这些观点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时期还注重文化建设,提出了“文化革命”等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时期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中国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注重实践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坚持群众路线,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当前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启示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在中央苏区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在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思想逐渐形成和发展,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重要理论。
毛泽东思想的实践:在中央苏区,毛泽东思想得到了广泛的实践和应用,推动了苏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毛泽东思想的理论贡献:在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农村包围城市”等,为中国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苏维埃政权建设:建立工农兵政权,实行民主选举,保障人民民主权利。
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教训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注重党的领导与群众路线的统一
正确处理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的关系
重视思想建设与组织建设相辅相成
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章节副标题
05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章节副标题
0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概述

苏区精神内涵解读

苏区精神内涵解读

苏区精神内涵解读【原创版】目录1.引言:苏区精神的概念和背景2.苏区精神的内涵3.苏区精神的历史意义4.苏区精神在现代社会的价值5.结论:苏区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正文【引言】苏区精神是指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以江西中央苏区为中心,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一种崇高的精神风貌。

这种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

【苏区精神的内涵】苏区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坚定的信仰:苏区精神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

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苏区军民始终坚定信仰,视死如归,为革命事业英勇奋斗。

2.艰苦奋斗:苏区精神还包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

在敌人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下,苏区军民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展土地改革,发展生产,保障革命战争的需要。

3.群众路线:苏区精神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群众路线。

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坚持实行群众路线,关心群众生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而赢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4.实事求是:苏区精神强调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革命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区军民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开展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苏区精神的历史意义】苏区精神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区军民,走过了一段又一段充满荆棘坎坷的道路,取得了革命战争的伟大胜利。

苏区精神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苏区精神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在当今社会,苏区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坚定信仰,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其次,我们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努力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同时,我们要坚持群众路线,关注民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最后,我们要继续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为实现国家发展战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央苏区_拥军_史料(3篇)

中央苏区_拥军_史料(3篇)

第1篇一、引言中央苏区,又称中央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从1927年至1934年,中央苏区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与人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形成了独特的拥军史。

本文将通过对中央苏区拥军史料的研究,揭示中央苏区拥军的历史背景、主要形式和深远影响。

二、中央苏区拥军的历史背景1. 党中央对拥军工作的重视在中央苏区建立初期,党中央就高度重视拥军工作。

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指出:“红军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主要是由于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这一论断为中央苏区拥军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2. 红军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情深中央苏区地处赣南、闽西,这里的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封建压迫下,渴望摆脱贫困、追求自由。

红军的到来,为当地人民带来了希望。

红军在军事斗争中,始终关心群众利益,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3. 国内外形势的严峻挑战在中央苏区建立初期,国内外形势严峻。

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苏区进行军事“围剿”,日本帝国主义也在加紧侵略中国。

在这种形势下,中央苏区拥军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三、中央苏区拥军的主要形式1. 优待红军家属中央苏区对红军家属实行优待政策,包括减免赋税、提供土地、保障生活等。

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了红军家属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为红军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2. 支援红军战争中央苏区人民群众积极支援红军战争,为红军提供物资、情报、运输等服务。

在红军长征途中,人民群众更是给予了无私的支援,为红军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3. 教育和培养红军中央苏区重视对红军的教育和培养,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军事训练和群众工作培训。

这些措施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为中央苏区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4. 红色文艺宣传中央苏区通过红色文艺宣传,激发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增强红军的凝聚力。

红军战士们创作了大量歌曲、戏剧、绘画等作品,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简介

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简介

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简介
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位于中国江西省瑞金市,是一座展示中国
革命斗争历史的专题博物馆。

该博物馆以中央苏区的创建、发展和
胜利为主题,展示了中央苏区时期的历史文物、图片、文件等。


物馆建筑气势恢宏,展览陈列精美,是了解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场
所之一。

展览内容涵盖了中央苏区的建立、红军长征、井冈山会师、瑞金会议等重要历史事件,通过丰富的实物展示和文字资料,向人
们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艰苦奋斗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这座博物
馆不仅是对革命先烈的纪念,也是对中国革命历史的生动展示和宣
传教育基地。

中央苏区在赣南闽西兴起探缘

中央苏区在赣南闽西兴起探缘

中央苏区在赣南闽西兴起探缘作者:赵健来源:《群文天地》2008年第09期一、引言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应沿着什么道路前进,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在这历史的转折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寻求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进行了坚苦卓绝的探索。

苏维埃运动中心的演变中央苏区全称中央苏维埃区域,即中央革命根据地。

他位于江西省的东南部和福建省的西部,由赣南闽西两块根据地汇合而成,以江西的瑞金为中心。

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继续,是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创造性的实践,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

造成这种必然结果的原因是什么?也即为什么中央苏区能够在赣南、闽西兴起?史学界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历来局限于两个方面。

第一,将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提出的: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洗礼,全国革命形势向前发展,正式红军的存在,共产党领导的不错误和政治的有力量①作为其兴起原因。

这五个方面的原因是毛泽东纵观国内外的形势得出的,如果用来论证中央苏区为什么在赣南、闽西兴起就未免乏力。

第二,史学界对中央苏区的兴起都是从分割的区域出发,视野不够开阔。

如单从赣南或闽西着手,而没有将之结合,作为一个完整的区域进行分析。

本文试图从地域的视角,将赣南、闽西视为一个整体,从它们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政治基础、军事力量对比和赣南、闽西独有的客家文化等内部因素力求新视角说明中央苏区在赣南闽西兴起的原因做一探讨。

二、原因探讨(一)赣南闽西地理环境特点。

赣南地域广且多山,南有粤赣交界的九连山作依托,东有闽赣交界的武夷山作屏障,周围崇山峻岭,距大城市较远(距省城南昌有千里之遥),交通不便。

闽西西接赣南,南临粤东,同样是山高林密,交通不便,又远离反动力量聚集的海岸和中心城市。

因此,赣南、闽西相对封闭的山区就可以成为得天独厚的游击地带,便于红军武装割据。

(二)赣南、闽西经济特点。

近代赣南、闽西由于崇山峻岭、交通不便。

中央苏区图书馆建设及其历史意义

中央苏区图书馆建设及其历史意义

中央苏区图书馆从一开始就树立 了为 厂 、 印刷厂 、 造 币厂 、 造纸厂等 , 最终打破 了 书馆 中 , 图书管理员 即为读报 团主任 , 负责 苏 区革命 建设服务 , 以传播 马克思和列宁主 国民党反对派的经济封锁 , 为苏区和红军 的 “ 定期召集不能读报 的人到一定 的地点 , 最
0 %进 了列 宁 小 阅期限为两周 , 国的根本大法 , 它对制定和颁布其他各项法 在 江 西 兴 国 县 ,学 龄 儿 童 6 可 以续借 , 但是如遇特殊情
令具有基础性 和指导性的作用。有 了苏维埃 学 , 扫除 了少 、 青、 壮年 中一半 以上的文盲 。 况, “ 根据图书借阅迫切程度 , 设有临时收还 宪法的指导 , 在党 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 , 各 而 同一时期 国统区教育最发达的江苏省 , 学 制度” 。 为方便路途遥远的读者阅读 , 中央 级 苏维埃政府通过颁 布各 种地 方性的决议 龄儿童入学率仅为 1 3 %。 随着广大群众文化 苏区图书馆还为外地读者开办邮寄借阅业 和训令 , 对 图书馆和各种俱乐部、 列宁室等形 素质的提高 ,农村 中原有的各种封建迷信 、 务 。这些新制度大大加快了图书流转速度 , 中央 使有 限的图书资源发挥到了最 大的社会功 式的基层图书阅览室的工作下达任务。 由此 , 抽鸦片和赌钱等陈规陋习也基本消除 , 革命根据地的图书馆 、 俱乐部和列宁室等迅 苏 区革命群众文化风貌大有改观 。 速地建立发展起来 了。据 1 9 3 4年的不完全 2 9 3 1 个 乡中, 办起俱乐部 1 6 5 6 个。 另外 , 苏区图书馆还 收集 了众多经济类 能, 为苏区文化建设事业发展贡献巨大。 最后 , 中央苏区的图书馆管理员不仅仅
创 办图书馆的高潮在中央苏 区普遍兴起 , 为 的。 苏区的广大干部和群众正是依靠这些科 团 , 设 于俱乐部 内 , 又一主任 , 逢 圩 日( 五天

中央苏区的文化建设及其先进性内涵_杨舒眉

中央苏区的文化建设及其先进性内涵_杨舒眉

参考文献:
[1]荣新江.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孟宪实.唐代府兵“番上”新解[J].历史研究,2007(2). [3]池田温.中国古代籍帐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唐长孺.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 [5]张国刚.唐代藩镇军将职级考略[J].学术月刊,1989(5). [6]李方.唐西州行政体制考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徐秀玲,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博士.
进文化建设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第一,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 成绩要大,这甚至包括晏阳初在洛克菲勒资助下在定县进行的‘豪
的传播。中国共产党运用执政党优势,多层次、多方式、最通俗地传 华’的群众教育试验。”[5]159 第三,报刊出版事业蓬勃发展。中央苏区
播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作为最先进的文化,在苏区得到了广 在国民党的严密封锁、不断“围剿”的情况下创办了多种报刊,并建
一、中央苏区的文化建设
泛传播,并成为苏区人民群众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强大思想武
中央苏区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除了非常重 器。第二,全民普及教育轰轰烈烈开展。1934 年 1 月,中国共产党
视政权建设、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外,同时对与这三者有着密切联 在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对第二次全
………………………………………………………………………………………………………………………………………………………
准时当番,如秋收、种麦等是可以提前预知的。因此,之所以会出现
二、唐代官吏请假制度的意义
张元相等人在应番期间的请假,应是例外。一般情况下,官吏请假
1.由上揭文书及分析可知,唐代官吏的请假制度已经发展比较

浅析中央苏区的文化教育及其特点

浅析中央苏区的文化教育及其特点

浅析中央苏区的文化教育及其特点作者:郭燕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15期摘要:中央苏区的文化教育是整个苏区文化教育发展的主要标志和最高水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指导中国文化教育的最初实践。

中央苏区的文化教育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化教育的发展,乃至对中国革命的胜利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关键词:中央苏区文化教育特点苏区文化教育是我国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指导中国文化教育的最初实践。

中央苏区的文化教育是整个苏区文化教育发展的主要标志和最高水平。

研究中央苏区的文化教育及其特点对于研究整个苏区历史乃至整个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史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中央苏区地处经济落后的偏僻山区,革命前,那里的文化教育完全操纵在豪绅地主阶级手中,广大农民群众及其子女根本没有受教育学文化的权利与机会,造成他们智力文化上的落后,90%以上的农民,100%的劳动妇女不识字。

革命后,农民群众掌握了政权,有着迫切要求学习文化知识的强烈愿望,特别是苏维埃运动的发展,红军队伍的壮大,也要求培养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才。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建设,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1.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领导,制定文化教育的方针和任务。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文化教育事业出现了一个崭新的面貌,从中央到地方,都建立了文化教育工作领导机构,中央设有教育人民委员部,各省设有文化部、教育部,各县设有文化教育科(委员会),各区乡设有文化教育委员会,具体负责组织领导工作,并先后作出了一系列决议和决定,发布了一系列指示、训令、条例和大纲,指导和推动了苏维埃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尤为重要的是1934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对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和中心任务作了明确指示。

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什么地方呢?“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论苏区红色文化的现代教育意义

论苏区红色文化的现代教育意义

本文链接:/Periodical_jxjyky200709013.aspx
42
万方数据
望亘墼童登堡兰塑苎蔓2塑
挠。屡建奇功。苏区干部群众自觉“节省每个铜板为着战 争和革命事业”。
3.浓郁的风土人情。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 远流长、博大精深。指引着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发 展。作为中华文明起源之一的中原文明其文化是中华文 化的核心。是中原文明的基础。使中原文明不断壮大。成 为中华文明的主流和核心。中原文化凝聚了中国上下几. 千年的劳动创造和经验积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责任编辑:曾艳
43
论苏区红色文化的现代教育意义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谢爱林 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45
江西教育科研 JIANGXI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7(9)
参考文献(3条) 1.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 1982 2.江西会馆吧--解读江西红色文化 2006 3.余伯流.凌步机 中央苏区史 2001
【参考文献】
【l】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科选编(下
册)【M】.侠名,江西会馆吧——解读江西红色文化【EB,oU.h卸∥
c∞he.b8idu.伽.2(的● 6—6一18.


【3】余伯流,凌步机.中央苏区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03一ll帆
认识。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重要的世界文化 遗产。发展红色产业,是弘扬红色文化、彰显革命精神、展 示崭新风貌、提升整体形象的重要窗口。当前,发展红色
产业。既可让人们了解江西丰富的红色文化.又能向世人 展示江西崭新的时代风貌。

党史办中央苏区资料

党史办中央苏区资料

吉州区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苏区是在赣西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吉州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隶属吉安县,是吉安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郊区的长塘镇、樟山镇、兴桥镇的一小部分及白塘街道所辖的各行政村为吉安县坊廊乡、兴桥镇的大部分属吉安县儒行乡、禾埠乡属吉安县永福乡、曲濑镇属吉安县儒林乡。

是赣西地区的中心县城,是整个赣西南的军事要塞。

一、大革命时期,吉州区(吉安城)是赣西党组织和工农运动的发祥地。

1926年1月,成立中共吉安小组。

3月,成立中共吉安特别支部,这是赣西地区第一个党支部,是江西省党员最多的一个支部,特支委派党员回到各自家乡发展党员,建立组织,党组织以吉州区(吉安城)为中心,辐射赣西各县。

1927年1月,成立中共吉安地委,管辖10个县、30个支部(小组),其中吉安城区(现吉州区)内有13个支部。

党组织的发展,掀起了吉安城乡工农革命运动的高潮,吉安总工会组织三次较大规模的罢工斗争,城郊水东农民协会对省水巡局职员,劣绅麻安邦横行乡里,鲸吞公产的罪行进行清算的控告,迫使江西省政府以致坐镇南昌的蒋介石,不得不责成江西省高等法院审判严办,并“令江西水巡局长再庇一人而拂众意。

”吉安城乡工农斗争的胜利,致使广大赣西地区的工农革命浪潮汹涌澎湃,势不可挡。

1926年11月29日,宋庆龄、何香凝、苏联顾问鲍罗廷等一行,北上武汉途中,乘船抵吉安,在党政机关及群众代表欢迎宴会上,鲍罗廷通过张太雷翻译,赞扬吉安的工农运动开展得好,对国民革命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二、“十万工农下吉安”的壮举,致使赣西、赣南两块革命根据地联成一片,以赣西南根据地为主要基础的苏维埃中心,即中央苏区初步创立。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中央“八七”会议制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1927年10月,中共吉安县委在吉安城(吉州区)内肖家巷恢复成立,书记张一道。

至1928年6月,管辖6个区委20多个支部、党员800余人。

中央苏区青年运动史简介

中央苏区青年运动史简介

中央苏区青年运动史简介中央苏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展革命斗争并建立政权的地区。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青年是革命的生力军和突击队。

在中央苏区,青年运动蓬勃发展,为革命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青年人才,为中央苏区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青年运动的背景中央苏区青年运动的背景是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

当时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同时,国内阶级矛盾也非常尖锐,广大农民深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年们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追求自由和民主,积极投身革命事业。

二、青年运动的发展历程中央苏区青年运动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首先是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中央苏区的青年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参加红军和地方武装,为保卫苏区而战。

其次是反“围剿”战争时期,青年们积极参与革命斗争,为红军输送了大量的兵源和物资,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接着是抗日战争时期,青年们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参加了抗日宣传、组织群众等工作。

最后是解放战争时期,青年们积极参与解放战争,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青年运动的主要内容中央苏区青年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政治教育:青年们积极参加政治学习,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觉悟。

2. 军事训练:青年们积极参加军事训练,提高自己的军事素质和战斗力,为保卫苏区而战。

3. 经济建设:青年们积极参加经济建设工作,为苏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4. 文化教育:青年们积极参加文化教育活动,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为革命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四、青年运动的影响中央苏区青年运动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青年们积极参与革命斗争,为保卫苏区而战,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青年们积极参与经济建设工作,为苏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青年们积极参与文化教育活动,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

中央苏区反陋俗文化的社会历史环境探析

中央苏区反陋俗文化的社会历史环境探析

中央苏区反陋俗文化的社会历史环境探析黄建国!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长沙!"$###*"!摘!要"孽生于几千年封建制度和封建经济的陋俗文化#在中央苏区根深蒂固'盘根错节#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大敌#必须加以肃清&反陋俗文化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与特点的呈现和反映#由(工农武装割据)开辟发展'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工农群众革命动员的社会历史环境决定&中国共产党惟有深刻揭示和充分认识反陋俗文化的社会历史环境#方能更好肃清陋俗文化#从而建设一个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提高工农群众的革命意识和阶级觉悟#建立一支能够完成革命任务的人民军队#推动其领导的工农武装割据深入开展&!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央苏区*反陋俗文化*社会历史环境!中图分类号"6%-!!!!!!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陋俗文化是指中国进入阶级社会后#特别是封建社会之后#体现于风俗惯制上的文化糟粕#主要包括陋俗所反映的传统人伦文化观念中的糟粕和传统人伦文化观念糟粕所铸成的陋俗#具体表现为封建等级观念/封建伦理观念/宗族家庭观念/宗教迷信观念/重男轻女观念以及封建婚姻习俗/吃喝嫖赌等生活陋习$陋俗文化以封建制度和封建经济为基础#在封建专制统治和男权主导的社会形态下#牢牢束缚和控制人民群众#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和民主革命的深入开展$中央苏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群众进行武装割据#开展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执政实践区域$但由于中央苏区所在之赣南/闽西地处封闭山区#人民群众深受浓厚宗教迷信观念和落后图腾文化的禁锢#陋俗文化势力异常强大$陋俗文化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大敌和中央苏区革命的拦路虎$反陋俗文化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与特点的呈现和反映#由'工农武装割据(开辟发展/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工农群众革命动员的社会历史环境决定$对此#中国共产党必须进行声势浩大的反陋俗文化#才能实现中央苏区彻底地封建经济变革/政权形态改变/文化意识形态改造#才能使人民群众自觉/自动/自主参加革命#推动工农武装割据的巩固发展$一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与特点的呈现和反映+一,陋俗文化繁衍的温床土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伴随着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不仅国家主权遭到践踏/领土遭到掠夺#而且封建自然经济遭受沉重打击$由此而来的是社会统治秩序面临严重失衡/社会管理方式悄然发生异化#尤其是乡村基层政权呈现统治断层和权力真空$中央苏区所在之赣南/闽西亦是如此$革命前的中央苏区#人民群众因),%)!基金项目"本文系%#$(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活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研究)+$()=6##-,阶段性成果&!收稿日期"%#$,+#'+$$!作者简介"黄建国+$.,"+,#男#山东昌乐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共党史&新旧军阀/西方列强/封建地主宗族势力相互勾结#而经济上备受盘剥/政治上备受欺压/思想上备受禁锢/生活上备受愚昧#已达到甚至超过其承受之界限$但为何人民群众当革命到来之时却唯诺不前/瞻前顾后-一方面在于统治阶级或阶层为维护统治/保护既得利益#除依靠暴力统治外#更借重封建思想文化#特别是陋俗文化加紧对人民群众的束缚和控制2一方面在于为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数仁人志士开启变革革命之路#却没有真正彻底地思想解放#尤其广大农村没有深刻变动#人民群众面对变革革命漠然视之$归结于一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依然是陋俗文化滋生和蔓延的土壤$+二,陋俗文化存在的地域特性-赣南闽西的独特经济社会赣南/闽西地处江西和福建远离中心城市的偏远山区#其中'赣南土地之*$<是丘陵#$(<是盆地#%%<是山地$而在闽西仅占'4$(<是平地#高达."4,<的是低山/中山/丘陵(+$,$经济社会极其落后#自给自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赣南为例#经济完全是农村经济#工商业不发达2而且土地兼并非常严重#以江西为例#'封建地主/宗族祠堂/寺庙及富农占据土地的,#<#地主富农完全占据肥沃的土地2然而从人口比例看#贫农占总人口的(#<多#人数最多(+%,$千百年来#随着人口的迁徙与融合#赣南/闽西成为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区$以封建自然经济和宗法宗族观念为基础#建立在特殊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及人文地理环境上的客家文化#具有典型的勤劳质朴/稳重开拓/封闭保守的特点$客家文化既有重亲情念恩情/重教化重品德/重进取勇开拓/重勤劳重节俭的优点#也有浓厚的祖先神灵崇拜/强烈的宗族等级意识/保守安于现状/落后愚昧无知的缺点$缺点致使陋俗文化异常强大#革命之前是统治阶级阶层用于束缚控制/压迫盘剥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兵器2革命之时是阻碍革命/维护统治秩序的精神思想壁垒2革命之后是不利于革命思想理论传播#阻碍革命/阻碍进步的思想意识羁绊$+三,反陋俗文化的潜在可能-人民群众饱受摧残和压迫中央苏区从地理位置上看#虽地处偏僻闭塞的山区#但新旧军阀和西方列强也已深深触及这些地区$如*一九二五年秋至一九二六年夏#军阀李凤翔统治汀属八县#搜刮二百三十万元#其田赋预征至一九三一年$从经济社会发展上看#属于极其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形态#封建剥削极其沉重$如*在闽西#田租各县最低百分之六十#长汀百分之七十#连城南乡高至百分之八十+-,$从政治统治上看#乡村宗族势力是维持统治秩序的基础#宗族观念和宗族势力尤为凸显$在赣南/闽西宗族祠堂林立#宗族习气浓厚$从思想文化上看#用陈腐愚昧落后的陋俗陋习陈规麻痹和操控人民群众$据$.-#年的统计#江西%-县中有寺庙-.$'所#在兴国县#迷信鬼神#可说应有尽有#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没有一天不是在迷信鬼神中+",$这使得人民群众到了死亡的边缘线#潜在的反抗意识不断增强#并逐渐的酝酿发酵#呈猛虎下山之势#'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发展的社会历史环境+一,工农武装革命之前的现实状况-赣南闽西的愚昧封闭封闭落后与愚昧无知始终如影随行/如同梦魇$赣南/闽西属内陆腹地#对外交流不便#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山多地少/人多地少#经济社会比较落后$再加上封建色彩比较浓厚/思想文化比较保守/陋俗文化根深蒂固#致使赣南/闽西闭塞落后/陋俗愚昧$为维护风雨飘摇的政权不倒#军阀列强更加倚重封建宗族势力/借助陋俗文化进行统治#主要是通过愚昧封闭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靠落后封建经济进行盘剥/靠族权进行政治管制/靠暴力机器进行恫吓威胁/靠陋俗文化进行精神钳制#革命主体之农民群众被束缚和控制#革命意识和阶级觉悟非常低#并严重影响党内$以闽西为例#党员政治水平很低#同志活动能力太差#全闽西找一个能干的区委书记都不容易#支部一级更不待说了+',$+二,工农武装割据政权建立的需要-思想文化形态的转变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阶级局限性决定了各阶级阶层只将西方的技术和制度进行嫁接或移植#不能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而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不能进行真正彻底地思想文化解放#也就不能实现社会根本变革$历史的重任落到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身上$最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经'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胜利之路$中央苏区工农武装割据政权作为中国共产党建立的苏维埃红色政权#要求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革命思想文化#即必须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其实质是不断肃清陋俗文化#建立无产阶级革命的意识形态#必须反陋俗文化#建立与等级观念/奴役麻痹/宗法意识/社会陋俗等在内的陋俗文化完全不同的苏维埃政权形态下的革命思想文化$+三,革命前后思想文化的碰撞选择-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革命前#中央苏区人民群众同中国千千万万人民群众一样#深受封建思想文化/特别是陋俗文化的毒害$当革命来临之时#人民群众呈现矛盾心理#即*获得实实在在利益而响应革命#但又受宗法族权观念等陋俗陋习影响#怕'秋后算账(而顾虑重重/唯唯诺诺#与新生苏维埃革命政权格格不入$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央苏区革命的开展#新旧社会思想文化必然交锋碰撞#要开展土地革命#取得反'围剿(胜利#建立苏维埃政权#必须开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用马列主义革命理论#用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并汲取中华优秀文化遗产#去克服党内/工农群众和红军指战员中存在的陋俗陋习#从而肃清陋俗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精神思想是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价值理念是大公无私/平等公平#文化观念是革命向上/生动活泼$如共青团闽西特委所指出*'我们的文化属于无产阶级的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革命性#将无产阶级的意识注入无产阶级文化之中#再把无产阶级意识灌输到工农群众中去$无产阶级文化在不断输入无产阶级意识的同时#又以革命之力量和气势去猛力的打破群众中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意识$(+*,三 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社会历史环境+一,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最大阻力-政治压迫'思想文化禁锢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单一的阶级矛盾转变为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双重矛盾#实现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成为近代中国最大的政治愿望$为此#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开展国民革命#却最终以蒋介石/汪精卫的叛变革命而失败$国民革命中'资产阶级0打倒封建势力1的口号完全是假的#他不但不能打倒封建势力#且有屈服于封建势力的趋势2蒋系政府的日益右倾#即日益投降于帝国主义和地主阶级#汪陈派的活动因之猛进(+(,#中国的反动统治不退反增#进入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主义'三座大山(的反动统治$与此同时#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地主阶级改良派的自我革新不会也不可能去批判/更不会否定封建思想文化和封建制度2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农民阶级最终建立的依然是等级森严的落后制度2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维新变法#虽掀起近代维新思潮#但终不能广泛而深入开展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两面性也决定其不能彻底完成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反封建任务2而后进步的知识分子领导新文化运动中的全盘西化思潮#完全否定传统思想文化的宣传也只停留在城市#不符合中国现实国情$即使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成立革命面目焕然一新$虽使封建思想文化尤其陋俗文化受到较大冲击#但早期走俄国式城市革命道路#广大乡村陋习文化的现实表现和影响依旧如故#导致党领导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面临前所未有阻力...思想文化禁锢$面对如此之前所未有的阻力#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在全党上下的努力之下#通过大力反陋俗文化#克服无产阶级政党内外的陋俗表现和陋俗观念#推动先进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使党成为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二,苏区党的建设的最大威胁-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中国共产党是由工人阶级的最有觉悟的先进分子组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但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和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决定了党员发展不能完全按照马列主义关于组织成员要求进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央苏区革命时#大量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甚至异己分子涌入党内#致使陋俗文化充斥党内#'农民成分为主的党#党内生活缺乏积极活跃的状态#固执迟钝的现象#家长制度#命令主义#委派制度2派别观念与党内和平主义等还表现得很浓厚(+,,$党的建设发展遇到了最大威胁和最大难题农民成分的党如何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如*酃县!现为炎陵县"县委本身的组织不大健全#干部甚缺乏#书记为李却非同志!知识分子#湖南人"#有区委四个#同志三/四百人#党员成份多是农民#且多洪会中人+.,2农民意识#边界是农民的环境#简直没有一个工人支部#雄厚的农民意诚+识,反映到党内+$#,2党在村落中的组织#因居住关系#许多是一姓的党员为一个支部#支部会议简直同时就是家族会议+$$,$再加上#党组织过去脱离人民群众#如*江西党在过去是脱离群众#更没有无产阶级的基础#农民意识充满党内#所谓家长制度/命令主义/雇佣劳动自然发展等坏现象无所不有#党的本身破碎不堪虚有其表+$%,$可见#中央苏区时#党被非无产阶级思想充斥#陋俗观念和陋俗习规严重影响党组织建设#严重影响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团结性和统一性#并成为建设布尔什维克政党的最大阻碍$中央苏区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就明确指出*要把党建设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就必须使每个党员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思想#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取得民主革命胜利#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三,正视苏区党的组织现状-过快发展的双重影响从中央苏区的开辟到被迫战略转移#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至$.--年夏秋期间#中央苏区共有党员$-####多人#至$.--年秋约占全国党员总数的""<#占中央苏区总人口的-<+$-,$而中央苏区开辟之前#赣西地区*$.%*年-月有党员-#余人2赣南地区*$.%(年春统计#有党员*-#人2闽西地区*在$.%(年$#月$#日前#仅有党员,'人+$",$根本原因在于农民群众对中央苏区革命的认同#积极踊跃加入党组织$中央苏区党组织发展除通过正常的途径/正常程序入党外#还通过突击入党#开展发展党员运动#来实现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以红四军为例#甚至出现党员可以随便加入#甚至不按入党条件#很多条件不符合的被接收为党员#尤其是官长不论条件一概吸纳#使得党组织比较混乱+$',$这样党员是成倍增加了#数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质量的提高#相反降低了党员入党的标准#致使党员的质量大幅下降$中央苏区党组织中#农民党员和小资产阶级党员占多数$根据中央苏区在赣南/闽西的党员成分统计*农民分别占,#</*#<#工人分别只占$#</ $-<#知识分子及商人分别占$#</$#<$再如# $.--年'月#中央苏区发展党员突击运动月中#江西省苏维埃$-个县#共发展党员$".".名#工人和雇农仅占总数的%,<#其它占(%<主要包括贫农/中农/知识分子和小资产阶级等$而在*+(月中#发展党员$%#"#名#工人和雇农仅占总数的$'<#而贫农/中农/知识分子和小资产阶级等,'<+$*,$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党组织数量不断增加#极大地推动了土地革命的发展#促进了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发展#实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发展$但必须充分认识到*大量党员涌入#党成为农民成分的党#由于农民阶级深受陋俗文化的禁锢#即使工人阶级也受其影响#致使各种非无产级阶级思想充斥党内#给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带来很大消极负面影响$对此#必须大力开展马列主义的政治宣教和进行革命政治动员#与陋俗文化作坚决斗争#肃清陋俗文化影响#防止革命陷入机会主义/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泥沼#推动中国革命发展$四 工农群众革命动员的社会历史环境+一,限制革命动员的强有力工具-陋俗文化禁锢再看/再析列强军阀封建势力在中央苏区的统治$帝国主义列强入侵日甚#经济上大肆进行商品输出#致使传统手工业纷纷破产2政治上为瓜分中国#培养自己的买办阶级在各地寻找自己的代理人#支持各派的新旧军阀和各地的土著军阀和反动团匪2文化上#霸占大量土地建设教堂/医院和育婴堂#打着'仁慈(/'博爱(的幌子进行赤裸裸的文化侵略$军阀统治腐败黑暗#面对贫瘠的赣南/闽西#为扩大地盘#征收捐税#新旧军阀不断交恶#土著军阀更是时常火拼$在闽西#据记载#自$.%%年至$.%'年间#就有大小战争达-#余次之多#战争对于经济和文化的破坏#带给人民的痛苦是数不尽的+$(,$苛捐杂税方面#以江西论#其税捐名目繁杂#苛细重叠#国内有名$封建势力更是依靠封建土地制度和陋俗文化掌控乡村社会#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关系之下的农民群众#既面对地租的剥削#也面对高利贷的盘剥#封建宗法制度牢牢禁锢着他们#更是利用陋俗文化控制他们#使他们过着奴隶一般的生活$然而#面对如此之反动统治#为何反动统治秩序)$-)受影响而不严重失序/政权飘摇欲坠而不轰然倒塌$这在于'三座大山(统治之封建陋俗文化对人民群众的牢牢禁锢和束缚$对反对统治而言#陋俗文化的最大'功效(在于借助传统定势/约定俗成和神话迷信的陈规陋俗和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习俗#使人民群众相信认可这是自然法则和社会定律#而不敢/不能/不想去破坏和抗争$因此#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一切落后的中央苏区#农民群众根本不知晓现代工业#充满封建宗法思想和等级观念的乡村#搞不清楚陋俗文化的本质和危害#实难使农民群众有进步的革命阶级觉悟$面对如此之社会环境#去宣传组织动员农民群众革命#几乎不可能#为此#必须推翻陋俗文化这只'幕后黑手(#肃清陋俗文化的禁锢束缚/控制压迫$+二,组成革命统一战线关键-驱除(精神寄托)中国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最坚决的力量#但革命领导阶级工人阶级力量弱小#要求得革命胜利#必须寻得其天然同盟军...农民的支持和拥护#组成革命统一战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积淀的最深厚/最雄浑的精神追求和精神寄托$但与之相对的文化糟粕陋俗文化成为束缚和控制人民群众的鞭锁和工具#统治阶级以欺骗的手段使之成为人民群众的'精神寄托($陋俗文化糟粕的反动性和破坏性非常显著$中国共产党通过在中央苏区的工农武装割据革命实践#要最大限度激发革命热情#开展轰轰烈烈/气壮山河的革命#党必须以革命思想文化#广泛宣传组织动员工农群众#在工农武装割据中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而战#组成工农兵劳苦大众在内的统一战线$关键就是驱除'精神寄托(#并找到了其'突破口(和'楔入点(...反陋俗文化$作为中央苏区革命的主力军和生力军的农民群众#具有浓重的小农意识#必须祛除小农劣根性#提高农民群众的阶级觉悟#不断肃清陋俗陋习的影响#实现对农民群众的改造#才能组织动员千千万万的农民群众组成真正的铜墙铁壁#革命才能有源源不断的革命力量$参考文献!$"张玉龙'何友良4中央苏区政权形态与苏区社会变迁!0"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4$.%#4!%"!'"!,"!."!$#"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4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0"4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4-."'''$'*-(' "-'$-#4!-"!("!$%"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4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中册!0"4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4$#.'$#*'".4!""诸山4土地革命时期江西苏区的反迷信运动!5"4科学与无神论#%##*#+$,4!*"江西省'福建省文化厅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4中央苏区革命文化史料汇编!0"4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4$$,4!$$"刘云'吴水弟等4中央苏区宣传文化建设!0"4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4$(#4!$-"!$""!$*"廖明耕'凌步机4中央苏区党的建设!0"4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4(-("'($(%'$$*4!$'"中央档案馆4中共中央文件集-第'册!0"4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4,$%4!$("张鼎丞4中国共产党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0"4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4-4责任编辑 卫令海)%-)。

革命名胜古迹介绍

革命名胜古迹介绍

革命名胜古迹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载体,它们见证了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其中,井冈山、瑞金、遵义、延安等地的名胜古迹尤为著名,它们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也是今天人们了解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窗口。

以井冈山为例,这里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的名胜古迹有很多,如黄洋界、大井、小井等,这些地方都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发生地。

黄洋界是井冈山上的一处险要关口,毛泽东、朱德等革命领袖曾在此领导红军进行过多次战斗。

大井和小井则是红军的驻地和医院所在地,这里曾是红军战士们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

瑞金也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城市,这里曾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首都。

瑞金的名胜古迹有红井、中央苏区时期的各种历史建筑等。

红井是当年红军战士为当地老百姓打的一口井,也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中央苏区时期的各种历史建筑则是当年红军和苏区人民共同生活和工作的重要见证。

遵义是红军长征的起点,这里有着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

遵义的名胜古迹有红军山、红花岗等,这些地方都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事件发生地。

在红军山,可以参观红军烈士墓和纪念碑,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

红花岗则是当年红军战士与当地人民共同修建的一条道路,这条道路见证了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

以上是对中国革命名胜古迹的一些简单介绍,这些地方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今天了解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窗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都—长征出发地摘要:1934年四五月间,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闽赣省的首府建宁相继失守。

10月初,国民党军推进到中央苏区腹地,第五次反“围剿”宣告失败。

10月上中旬,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8万多人,先后从福建长汀的钟屋村,宁化西南的大王、凤凰山、隘门、曹坊一带(红九军团从长汀,红三军团第四师、少共国际师1个团、中央直属炮营和红九军团后方机关等从宁化)以及江西的瑞金、于都等地出发,踏上向西突围的征途,开始战略性的大转移。

关键词:中央苏区于都苏区振兴发展红色记忆正文:中央苏区,亦称“中央革命根据地”,是指在1929年至1934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赣南和闽西建立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13块革命根据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块。

随着近几年党史界的学者、专家对中央苏区范围的深入研究,中央苏区范围有所扩大。

截止2009年5月20日,中央党史研究室已确认全国共有34个中央苏区县:福建省达20个,江西省达13个,广东省1个。

福建省20个中央苏区县是:建宁、泰宁、宁化、清流、明溪、龙岩、长汀、连城、上杭、永定、武平、漳平、平和、将乐、沙县、邵武、诏安、武夷山、光泽县、建阳。

江西省13个中央苏区县是:瑞金、兴国、宁都、于都、石城、会昌、寻乌、信丰、安远、广昌、黎川、上犹、崇义。

广东省1个中央苏区县是:大埔。

目前,江西赣州市正在全面推进赣南苏区振兴规划,为了让世人更加了解于都在苏区时期的巨大贡献,以下是于都县党史办撰写的有关材料,以供读者阅读了解。

一:于都对中央苏区的历史贡献1、在于都诞生了赣南第一支正规的工农武装和第一块红色根据地,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基础1926年11月于都建立了第一个中共党组织——中共于都支部干事会。

这一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于都人民的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在党的领导下,于都人民的革命运动在全县城乡迅速蓬勃兴起。

1928年2、3月间,于都里仁、步前、桥头等地的农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相继举行了震惊赣南的武装暴动(史称“三乡暴动”),率先拉开了武装反抗封建压迫、剥削的序幕,成为全国各地工农武装暴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虽然都失败了,但却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土豪劣绅的反动气焰。

暴动失败后,以暴动骨干为基础组建的桥头游击队,在斗争中发展成了赣南地方第一支正规革命武装——工农革命军第15纵队。

并形成了以桥头为中心,跨兴、于、宁三县边界的红色区域,1928年8月中共于北特区委员会和于北特区革命委员会的成立。

标志着以桥头为中心的于北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

于都成为了“赣南当时最红的地方”和“群众斗争的代表”[陈毅《关于赣南闽西、粤东红的报告》(1929年9月1日)] (见附件资料十一),成为了兴、于、宁、会、瑞诸县边界革命斗争的大本营。

桥头根据地的建立,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2、于都是中央苏区的全红县和巩固的后方基地,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军队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1929年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彭德怀率领红五军游击赣南进入于都境内,帮助建立了赣南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于都县工农革命委员会。

从而推动了全县打土豪、分田地的运动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1932年1月当于都北部地区的最后一个反动据点——上宝土围被攻克后,于都便成为了中央苏区的全红县(《红色中华》第八期(1932年2月3日))。

从此中央苏区也进入了鼎盛的新时期。

于都境内的各项事业方兴未艾,蓬勃发展。

全县工农群众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以更加饱满的革命热情,积极投身于建设和巩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运动中。

在购买战争公债、支前、扩红、参军参战和全力支援红军反“围剿”的斗争中,于都人民积极响应,无私奉献。

据统计全县购买战争公债、经济建设公债77.9万元,占全苏区480万的16.2%。

(见附件资料十二)仅1933年,于都人民除了完成应缴的土地税外,还捐献了60余万担粮食,钱4万余元,物资不计其数。

在于都成立的我党第一个大型国有企业“中华钨砂公司”,至1934年4月共生产钨砂4193吨,折合银元430万元,是当时苏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

全县共有67709人参加红军,占当时全县人口的五分之一。

支前参战的人数超过十万人次,参加长征的有一万多人,全县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仅有名有姓的烈士达16338人。

于都人民为中央红军的壮大发展做出了巨大牺牲,为中央苏区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3、于都是中央红军长征的集结出发地,于都人民为支援红军战略转移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一、三、五、八、九军团和中央机关、中革军委总部分别从瑞金和不同战场撤离,秘密集结于都,进行休整、补充,准备战略转移。

于都县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人民为保证中央红军安全集结顺利出发长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1)积极响应中央猛烈“扩大百万铁的红军”的号召,全县青壮年积极报名,踊跃参加红军,在长征出发前的两次突击扩红中,一万余名于都儿女参加红军,先后组成了八个补充团,补充到红军队伍中。

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提供了人员保障。

(2)积极筹集粮款物资。

为保证中央红军主力在于都集结期间和长征初期的物资供给,于都人民省吃俭用,倾其所有。

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提供了物资保障。

(3)于都地方武装根据中革命军委的统一部署,配合红军牵制和阻击敌人,封锁消息,为中央红军安全集结,顺利出发长征提供了安全保障。

(4)热情慰问集结在于都的红军指战员。

中央红军主力在于都集结休整期间,于都人民不仅把最好最干净的房子腾出来给红军做营房,而且还组织慰问队带着粮食、鸡蛋、猪肉、蔬菜、草鞋等物品慰问红军,组织妇女组成洗衣队帮助红军洗衣服。

(5)帮助红军征集器材、架设浮桥。

为帮助红军架设浮桥,沿河两岸的于都人民把家中所有可用材料都贡献出来了,有的群众还拆下了门板和床板。

有位年逾古稀的曾大爷,在将家中全部材料献完之后,又亲自把自己的一副寿材搬到了架桥工地,朱德、周恩来得知此事后,曾感慨地说:“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17。

真正做到了红军需要什么,于都人民就无私奉献什么。

(6)组织运输队随军出征。

由于这次战略转移采取的是“搬家”方式,需要大量的民工随军出征。

于都人民积极响应中央征调民工的号召,几乎全部承担了这一重任,他们中除少数人在到达陕北后被编入红军队伍。

许多人在征途中壮烈牺牲,至今连名字都无法知道。

(7)安置、保护留在苏区的红军伤病员和红军家属。

红军主力出发长征后,仅在于都县内就安置了一万多名红军伤病员,于都人民不仅上山采药为伤病员治病,而且还精心护理,宁愿自己吃糠咽菜,也要把细粮留给伤病员,给了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

于都人民还收留了一批红军将士的后代,解决了前方将士的后顾之忧。

为保护这些伤病员和红军后代。

许多群众还付出了宝贵的生命,用鲜血谱写了一曲拥军优属的悲壮之歌。

4、于都是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中央苏区的最后一块土地,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起源地中央红军主力战略转移后,于都人民在留守中央苏区的中共中央分局和中央政府办事处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保卫中央苏区的最后斗争,于都成为了中央苏区的最后一块土地。

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步步紧迫和血腥镇压,坚强的于都人民威武不屈、百折不挠。

于都人民为配合红军转移、掩护留守机关及红军伤病员,遭到国民党的血腥报复,青壮年基本被杀光,据统计,仅长征后的五个月内,全县被国民党惨杀的共产党员、革命干部和人民群众达3000余人,烧毁房屋5000余间,抢走耕牛5000余头。

沙心乡被杀绝的就有37家。

经济社会遭受重挫,元气大伤。

数十年间,于都处于物尽人乏局面。

1935年末,于都县总人口为25.4万人,到1936年10月,人口剧降为17.5万人,到1948年末也仅为22万人,尚未恢复到1935年末水平。

然而,英勇的于都人民并没有被凶残的敌人所吓倒,他们在极其艰难险恶的环境中,继续坚持游击斗争,有效地牵制和打击了敌人。

留守苏区的红军和地方武装,除一小部分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历史诗篇。

从于都突围到赣粤边的项英、陈毅等红军将士,依托油山坚持斗争,拉开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序幕。

二: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

集中力量打好新阶段扶贫攻坚战,编制实施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为全国革命老区扶贫开发、群众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稀土、钨稀有金属产业基地。

依托本地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新材料和具有特色的先进制造业。

建设世界最大的优质脐橙产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特色农产品、有机食品生产与加工基地。

——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依托赣州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加快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和快速通道建设,建成连接东南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商贸中心。

——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

推进南岭、武夷山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强江河源头保护和江河综合整治,加快森林植被保护与恢复,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切实保障我国南方地区生态安全。

——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

加强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推动红色文化发展创新,提升苏区精神和红色文化影响力,建设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打造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

发展目标:到2015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在解决突出的民生问题和制约发展的薄弱环节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尽快完成赣州市农村安全饮水、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农村中小学薄弱学校改造等任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特色优势产业集群进一步壮大,城镇化率大幅提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接近或达到中西部地区平均水平。

到2020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整体实现跨越式发展。

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能源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均主要经济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参考文献︰《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1号《于都对中央苏区的历史贡献》于都县党史办2012-04-12《红色中华》1934年9月11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