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氧运输系统PPT课件(1)
运动生理学课件第十一章运动与身体机能变化
![运动生理学课件第十一章运动与身体机能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4a32d3f8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6c.png)
2024/1/13
运动生理学
29
脱训对身体机能的影响
1、对心肺功能的影响
脱训后,最大摄氧量与心血 管变量关系的时间变化流程 图(引自Scott KP,et al,2009)
2024/1/13
运动生理学
30
2.对几种主要身体素质的影响
脱训后,肌肉力量和功率会下降 脱训后,速度和灵敏的损失相对较少 脱训后,运动员的柔韧性下降会很快
12
进入工作状态产生的原因
1、反射时:动作越复 杂,有关中枢之间传递 延搁时间就越长,进入 工作状态需要时间也就 越长。
2024/1/13
运动生理学
13
2、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动作越复杂, 有关中枢之间传递延搁时间就越长, 进入工作状态需要时间也就越长。
①植物性神经机能惰性比躯体性神经 大
传导速度慢 突触联系较多
运动 项目
运动 强度
训练 水平
赛前 状态
准备 活动
“第二次呼吸”的出现标志着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的结束, 机能水平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2024/1/13
运动生理学
18
稳定状态: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人体的机能活动可在一段时
间内保持于较高的机能状态,这一阶段称为稳定状态(steady state)。
运动生理学
7
准备活动:准备活动(warm –up exercise)是指在正式训练和
比赛前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的专门性身体练习。
2024/1/13
运动生理学
8
准备活动 — 生理作用
降低肌肉的粘滞性 4 增强皮肤血流 5
痕迹效应 6
1 调整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水平 2 增强氧运输系统的机能
氧运输与氧代谢
![氧运输与氧代谢](https://img.taocdn.com/s3/m/116245a5dd3383c4bb4cd209.png)
使乳酸水平升高;
• 4 肝功损害影响乳酸的清除。
局部测定:
• 目前只有胃粘膜Phi测定在临 床上使用。
七 低氧血症
• 指各种原因导致动脉血氧分压低于同龄人下限,正 常值范围:100-(0.3×年龄)± 5 mmHg
• 2
结合方式:为主要方式。每克Hb可携
带1.34mlO2。
三 氧解离曲线意义
• 右移:氧释放增加; • 左移:氧释放减少。
• 影响因素:
1 温度: 升高----右移;降低----左移; • 2 PH值: 酸------右移;碱----左移; • 3 红细胞内2、3二磷酸甘油酸:浓度升高和游离的浓 度越高----右移;反之左移。
式中:
• 动脉血氧含量(CaO2 )ml/dl=1.34×Hb×SaO2 + 0.0031×PaO2
• 混 合 静 脉 血 氧 含 量 ( CvO2 )
ml/dl=1.34×Hb×SvO2 + 0.0031×PvO2
• 动脉-混合静脉血氧含量差(Ca–Vo2)= CaO2 CvO2
临床意义
• 举例:正常动脉血氧包合度为97%,PaO2 为100mmHg,静脉血氧饱和度75%左右, PvO 为 40mmHg 左 右 , 每 升 动 脉 血 携 氧 200Mml左右,每升静脉血携氧150ml,氧 摄 取 率 50/200=0.25 。 若 氧 摄 取 率 大 于 0.30,表明病人氧需求增大,小于0.22, 表明病人心输出量过多,存在血流灌注 异常或分流,即病人有氧摄取缺陷。
第七章-呼吸系统课件(1)
![第七章-呼吸系统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062dafa7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62.png)
四、气管和支气管 trachea & bronchus
位置、形态 组织结构
(一)位置、形态
气管是由16-20个“C”形气管软骨和连 于其间的环状韧带构成的圆筒状管道。 支气管左右各一 – 左支气管细长 ,4-5cm,与气管延长
线夹角为40-50°; –右 支 气 管 粗 短 , 3cm , 夹 角 为 25-
一、呼吸运动 二、肺内压和胸内压 三、肺容量与肺通气量
一呼吸运动
respiratory movement
指胸廓的节律性扩大和缩小。是呼 吸肌(主要是肋间肌和膈肌)在神 经系统控制下,进行有节律的收缩 和舒张造成的,包括吸气 inspiration和呼气expiration。
肺通气pulmonary ventilation是肺与外 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胸内负压的成因
➢胸内压=肺内压-肺的回缩力 =大气压-肺的回缩力 =-肺回缩力
➢胸内负压是肺的回缩力所造成
➢胸廓的发育速度大于肺的发育速度
3、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
使肺泡保持稳定的扩张状态而不致 萎陷; 降低中心静脉压,促进静脉血液的 回流和淋巴液的回流。
三、肺容量与肺通气量
(一)肺容量
呼吸道的起始部 嗅觉器官 外鼻、鼻腔和鼻旁窦
(一)外鼻 external nose
由骨和软骨构 成支架,被覆 皮肤。
鼻根、鼻尖、 鼻背、鼻翼、 鼻唇沟、鼻孔。
(二) 鼻腔nasal cavity
➢鼻前庭和固有鼻腔 ➢鼻前孔、鼻后孔 ➢上、中、下鼻甲和上、中、下鼻道 ➢黏膜分为嗅区olfactory region和
学习要求
➢ 3.熟悉气体交换的原理;了解气体 在肺和组织的交换过程;熟悉影响 气体交换的因素。
呼吸系统 呼吸过程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生理学课件
![呼吸系统 呼吸过程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生理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b0b2915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ae.png)
二氧化碳的的运输
一、物理溶解 二、化学结合
(一)碳酸氢盐形式
(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
临床应用
CO中毒
CO中毒是由于CO与Hb结合形成HbCO,使得Hb失去结合氧的 能力,导致人体组织器官缺氧,从而诱发一系列临床症状的急性 疾病。患者呈现HbCO特有的樱桃红色。
临床应用
CO中毒的急救处理要点
1. 立即将患者移至空气新鲜、通气良好的地方,注意保暖。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氧的运输
一、物理溶解 二、化学结合: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
反应快、可逆、不需酶的催化、受PO2的影响
紫绀
是氧合而非氧化
氧合血红蛋白呈鲜红色,去氧血红蛋白呈蓝紫色
紫绀----每升血液中去氧血红蛋白含量达到50g以上
饱和性:1分子Hb可与4分子O2可逆结合
氧的运输
血液含氧量的多少通常用血氧饱和度表示。 氧容量: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所能结合最大02量 氧含量: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实际结合02量 血氧饱和度:=(氧含量/氧容量)× 100%
2. 松解衣扣,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口鼻分泌物,如发现呼吸、心跳骤停 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3. 纠正缺氧:轻度或中度缺氧者用面罩或鼻导管给氧,重度者进行高压氧 治疗。
4. 对症支持治疗:改善脑组织代谢、预防脑水肿等。
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题
1.O2和CO2在血液中主要有哪些运输形式? 2.如何预防和救治一氧化碳中毒呢?
影响跑步运动耐力的生理学与生物力学因素
![影响跑步运动耐力的生理学与生物力学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98dec74e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49.png)
2、灵活性:灵活的脊柱可以提高跑步动作的效率。通过锻炼脊柱周围的肌 肉和韧带,可以提高脊柱的灵活性,从而提高跑步耐力。
2、关节
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对跑步耐 力有重要影响。
1、稳定性:关节的稳定性可以减少跑步过程中的损伤风险。强壮的韧带和 良好的关节软骨可以维持关节稳定性,提高跑步耐力。
2、灵活性:关节的灵活性可以使跑步动作更加流畅。通过锻炼关节周围的 肌肉和进行适当的拉伸运动,可以提高关节的灵活性,从而提高跑步耐力。
结论
生理学和生物力学因素对跑步运动耐力具有重要影响。为了提高跑步耐力,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通过锻炼和合理饮食提高身体素质,包括氧气运输能力、肌肉含量和心 血管系统的健康状况。
2、进行有针对性的力量训练和有氧运动,以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提高跑 步效率。
3、维持良好的脊柱和关节稳定性与灵活性,以减少能量消耗和损伤风险。
2、肌肉能力: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能力直接决定跑步的动作和效率。强大的 肌肉可以更有效地推动身体前进,降低疲劳感,提高跑步耐力。
3、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对跑步耐力产生重要影响。
1、心血管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输送, 对跑步耐力产生重要影响。良好的心血管功能可以通过增加血流量和氧气供应, 提高跑步耐力。
生理学因素
1、氧气运输系统
跑步时,身体需要充足的氧气供应以支持肌肉收缩和能量产生。氧气运输系 统包括肺、心脏和血液等组成部分。肺负责吸入氧气,心脏负责泵血,血液则负 责将氧气输送到肌肉组织。
1、氧气含量:体内氧气的储备量对跑步耐力有很大影响。高水平的血红蛋 白(Hb)含量可以增加血液中氧气的携带能力,从而提高跑步耐力。
运动生理学课件第七章呼吸与运动
![运动生理学课件第七章呼吸与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b381ff0ee45c3b3566ec8b37.png)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42
二、人体正常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反射性调节
肺牵张反射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 43
(二)、化学性调节
呼吸的体液调节是通过血液中的化学物质O2、 CO2、H+浓度的变化,刺激中枢和外周化学感受 器,经神经传入到相应的呼吸中枢,进而引起 呼吸的改变
安静状态下的呼吸运动称为平静呼吸。
平静呼气:被动过程
用力呼气:主动过程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7
(一)呼吸运动
胸廓体积改变: 呼吸肌收缩——胸腔容积变化——肺容积变化——肺
内压变化——肺泡与大气压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肺通气。 呼吸肌:
吸气肌:膈肌、肋间外肌。 斜角肌、胸锁乳突肌。
呼气肌:腹壁肌、肋间内肌。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36
4. 氧脉搏
人体从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所摄取的 氧量,称为氧脉搏,可用每分摄氧量除以每分 钟心率算得。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37
二、二氧化碳的运输
物理溶解: 7% 化学结合:93% ➢化学结合形式有两种:
碳酸氢盐(HCO3-)形式的运输(占70%) 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的运输(23%)
①借助呼吸肌训练仪进行; ②长时间的耐力运动训练,如跑步、骑车、游泳等
③用非呼吸的方法来训练膈肌。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23
第二节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肺泡与肺泡毛细血 管之间的气体交换
肺换气 组织换气
毛细血管与组织 之间的气体交换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2024版呼吸系统ppt课件[1]
![2024版呼吸系统ppt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2953b35b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d2.png)
呼吸系统ppt课件目录•呼吸系统概述•鼻腔与喉部结构功能•气管、支气管和肺部结构功能•呼吸运动调节机制•氧气在血液中运输和利用•呼吸系统保护与健康促进呼吸系统概述呼吸系统定义与功能定义呼吸系统是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总称,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等。
功能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为人体细胞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排出代谢废物。
肺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由肺泡、肺泡壁和肺间质组成。
气管和支气管内壁有纤毛和黏液,可清除吸入的尘埃和细菌。
喉喉是呼吸通道和发音器官,内有声带。
鼻鼻腔内有鼻毛和黏膜,可过滤、加温和湿润吸入的空气。
咽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
呼吸器官组成及结构呼吸肌收缩,胸廓扩大,肺内压降低,空气被吸入肺内。
吸气过程呼气过程气体交换呼吸肌舒张,胸廓缩小,肺内压升高,废气被排出体外。
在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030201呼吸生理过程简述0102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鼻炎、咽炎等。
下呼吸道感染如支气管炎、肺炎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等。
哮喘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
肺癌起源于肺部支气管黏膜或腺体的恶性肿瘤。
030405常见呼吸系统疾病鼻腔与喉部结构功能鼻腔内部结构包括鼻前庭、固有鼻腔,内部有鼻毛、鼻黏膜等结构。
生理功能过滤、加温、加湿吸入空气,嗅觉功能,共鸣作用。
喉部结构包括喉软骨、喉肌、喉黏膜等部分,是重要的发音和呼吸器官。
生理功能呼吸功能,发声功能,保护下呼吸道功能。
鼻腔与喉部常见疾病及防治常见疾病鼻炎、鼻窦炎、鼻息肉、鼻咽癌等;喉炎、喉癌、声带息肉等。
防治措施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及时就医,进行专业治疗;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增强免疫力。
前鼻镜检查法后鼻镜检查法喉镜检查法其他检查方法鼻腔与喉部检查方法01020304通过前鼻镜观察鼻腔内部结构。
浅析人体运动中的氧供应
![浅析人体运动中的氧供应](https://img.taocdn.com/s3/m/428e48e5b8f67c1cfad6b876.png)
百 花 园地
文/ 努尔夏提
摘
要: 在人体运 动 中的氧供应过程 中, 气体 在肺 部交换, 在血液 中运输 , 以氧和血红蛋 白占绝大部分。体育可 以提高人体机体 的
有氧工作能力。
关键词 : 有氧工作 ; 肺通气 ; 呼吸功 能; 氧供应
所达到 的每分通气量为最 大通气量 。 人体有氧工作能力取决于机体氧运输 系统功能和肌 肉利用氧 呼吸时 ,
经, 体液调节 , 促使吸氧量增加。
2 . 氧亏与氧债
( 1 ) 氧亏。 由于氧运输系统的惰性 , 在运动一开始 , 人体吸入的
氧量不能满足运动需要 , 这部分欠缺的氧称为氧亏。
( 2 ) 吸气 储备量。指在平和吸气 之末 , 在尽力 吸气 时所 能吸人
的气体量 。
( 2 ) 氧债 。 在剧烈的运动中由于运动 的需氧量超过人体氧运输 系统功能能力而形成的氧亏 , 必须在运动结束后 , 才能以过量的耗
通气过程。
2 . 肺通气
二、 运动中的供养与耗氧 1 . 需氧量
肺 的通气与换气机能影响人体 吸氧能力 。空气中的氧通过呼 吸器官活动吸进 肺 , 与肺循环毛细血管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 肺通气 量越 大吸入人体 内的氧就越 多 , 呼吸频率和 呼吸深度影 响肺 通气 量 的变化 , 运动时提高和掌握有效的呼吸动作 , 增 强呼吸机能就可
( 3 ) 余气量和功能余气量。 余气量指最大呼气末仍残 留在肺内 氧量来偿还 。运动生理学把运动 恢复期 内这种过量 的耗 氧量称为
的气体量 。 功能余 气量 是指余气 量和储备 呼气量 的和 , 起缓冲肺泡 氧债 。
气体压力变化 的作用 。
运动生理学PPT课件(全)
![运动生理学PPT课件(全)](https://img.taocdn.com/s3/m/e61e726b31126edb6f1a106a.png)
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 及表现。
生理活动表现:兴奋与抑制
四、适应性
适应性:生物体长期生存在某一特定的生活环 境中,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可以逐渐形成一种 与环境相适应的、适合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
如长期居住在高原地区的居民,其血液中的红 细胞数量远远超过平原地区的居民。
2、膜电位产生的原理——离子学说
(1)、细胞膜内外存在着离子浓度的差异。这种 差异决定了离子运动的方向。
膜内外离子分布的不均匀性
Na+ Cl-
K+
A-
(2)、细胞膜的通透性对离子的 通过具有选择性。
安静时 膜通道的选择性通
透 Na+
K+
受刺激后
ACl-
在静息状态下,K+具有外流的趋势, Na+具
因此受益; (3)、培养目标的要求,3个学分具有
强制性。
2、如何学好运动生理学?
(1)、了解原理,掌握常识,重在运用 (2)、课上课下相结合,教材和笔记相
结合 (3)、勤学好问,不拘形式,不分场所
随问随答。
二、生理学的概念
人体生理学: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 人体生命正常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 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 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 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 基础理论学科。
第二节 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二、体液调节 三、自身调节
一、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由神经系统的活动调节生理功
能的调节方式。
调节特点:快速、短暂、精确
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课件(45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课件(4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89a85cc5fad6195f302ba632.png)
B.血浆和血细胞
C.红细胞和血小板
D.白细胞和红细胞
2、在盛有新鲜血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柠檬酸钠,静止一
段时间后,上层呈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是:( C )
A.红细胞 B.白细胞 C.血浆 D.血小板
3、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或分离取决于血液中的( C )
A.红细胞的含量 B.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蛋白的含量
C.氧的浓度
D.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能力
毛细血管出血: 血液呈红色,血量少,一般会由于血液凝固而
自然止血。
处理
方法:先对伤口消毒,再用消毒纱布包扎
动脉出血: 血液鲜红,血流猛急,呈喷射状。
急救方法:在受伤处的近心端用手紧压或用止血
带捆扎
静脉出血: 血液呈暗红,血量较缓和
处理方法:将受伤静脉的远心端压住
活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
⒈ 用__湿_____的棉絮将小鱼的_鰓_盖__和_躯__干_部位包 起来,露出口和尾部(要时常往棉絮上滴水,保 持湿润。)将小鱼平放于培养皿中,使尾鳍平 贴在__培_养__皿____上。等鱼安定后,将__载__玻__片_ 盖在尾鳍上。
把血液送到心室,左心室收缩把血液送到全身,右心 室收缩把血夜送到 肺 。
➢房室瓣和动脉瓣保证了血液能单方向流动,即心房→ 心室→动脉。 房室瓣:位于心房和心室之间,控制血 液从 心房流向心室 。动脉瓣:位于动脉和心室之间 控制血液从 心室流向动脉 。
➢动脉血:含氧多,颜色 鲜红 的血液。
➢静脉血:含氧少,颜色 暗红 的血液。 ➢血液循环途径包括 体循环 和 肺循环 。 ➢体循环:左心室 →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
室脉
各级 动脉
全身 毛细 血管
各级 静脉
王步标运动生理学 12章有氧和无氧运动能力_PPT幻灯片
![王步标运动生理学 12章有氧和无氧运动能力_PPT幻灯片](https://img.taocdn.com/s3/m/107482c30b4e767f5bcfce0a.png)
运动强度及持续时间与需氧量的关系
运动项目
短跑
强度 (米/秒)
9.8
持续时间 10”-20”
需氧量/分 (升)
40
总需氧量 (升)
7-14
中 跑 8.9-6.8 1’-4’ 8.5-25 19-50
长 跑 6.3-5.8 8’-29’ 4.5-6.5 50-150
马拉松
5
>2小时 2-3.5
>500
认为运动后恢复期内的过量氧耗就是用于偿还运 动过程中的氧亏,因此把它称之为氧债。
(1) 氧债的组成:乳酸氧债和非乳酸氧债。 非乳酸氧债(25% ) ATP--PCr 乳酸氧债(75 %) 糖原无氧酵解生成的乳酸
(2)氧债的计算: 氧债=总耗氧-(0.25×时间)
负氧债能力的高低反映了其无氧耐力的高低。
最大吸 氧量
人体供 中央机制 心输 氧能力 心泵功能 出量
最高心率 最大搏出量 (氧脉搏)
循环血量和血红蛋白总量与氧的运载量
肌肉利用氧的 能力
肌肉的摄氧能 力
线粒体数量、密 度、内膜的表面 积和氧化酶活性
动静脉氧差 供给肌肉的血量 (外周机制)
其它 遗传、年龄和性别、训练
(四)影响最大吸氧量的因素
憋气试验:吸气后憋气、呼气后憋气
运动后过量氧耗
• 运动后过量氧耗(EPOC),是指运动后恢复期内处于较 高代谢水平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所消耗的氧量。
过量氧耗的主要原因: 1.体温升高
体温升高lºC时,体内的代谢率可增加13%。
2.血液中儿茶酚胺处于较高水平
如去甲肾上腺素促进细胞膜上的Na、K泵活动加强, 因而消耗一定氧练习: 无氧供能占90-100%,如100m跑。
循环系统解剖生理ppt课件
![循环系统解剖生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d913c42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e4.png)
心房与心室
心房负责接收血液,心室负责将血液 泵出。左心房接收来自肺部的富氧血 ,右心房接收来自身体其他部位的贫 氧血。
心脏的生理功能
泵血作用
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运动,将血液泵 入全身血管,维持血液循环和氧气、 营养物质的输送。
调节血压
心脏通过改变心输出量和血管阻力来 调节血压,保持身体各部位得到足够 的血液供应。
血液的调节机制
总结词
血液的调节机制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等方面。
详细描述
神经调节是指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等自主神经 系统的调节作用,影响心血管系统的活动。体液调节 是指通过激素、代谢产物等化学物质的调节作用,影 响血液循环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自身调节是指心血 管系统内部的各种反馈机制,如压力感受器反射、化 学感受器反射等,对心血管系统的活动进行精细调节 。这些调节机制共同作用,维持血液循环的正常状态 。
血液从心脏泵出后,通过动脉系统流向全身各部位,再通过静脉系统返回心脏, 完成血液循环。
03 血管解剖与生理
血管的解剖结构
动脉
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 身体各部位,分为大动脉 、中动脉和小动脉。
静脉
负责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 返回心脏,分为深静脉和 浅静脉。
毛细血管
连接动脉和静脉,是血液 与组织液交换物质的主要 场所。
循环系统的综合调节
要点一
多种调节方式的协同作用
在循环系统的调节中,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是 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
要点二
循环系统的整体性
循环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任何一个部 分的改变都可能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
THANKS 感谢观看
免疫功能
循环系统中的白细胞和抗 体等免疫物质,可以抵御 外来病原体的入侵。
循环系统的ppt课件
![循环系统的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eca6570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cb.png)
血液在心脏的泵送下,经过动脉 、毛细血管、静脉回到心脏,完 成一个循环。
03
血液循环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01
02
03
心脏
是血液循环系统的核心, 负责泵血,将血液泵向全 身各个部位。
血管
是运输血液的通道,包括 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血液
是由红细胞、白细胞、血 小板和血浆等组成的流体 。
血液循环系统的作用
• 毛细血管是动静脉之间的微小 血管,负责氧气和营养物质的 交换。
淋巴系统:包括淋巴管、淋巴结 和淋巴器官。
循环系统的组成部分
• 淋巴管负责输送淋巴液,回 收多余的液体和废物。
• 淋巴结是免疫器官,负责过 滤并清除病毒、细菌和其他 有害物质。
• 淋巴器官包括胸腺、脾脏和 骨髓等,参与免疫反应和调 节血液成分。
心脏通过收缩将血液泵入动脉 ,推动血液流向全身。
血管阻力
血管的阻力会影响血液的流动 ,阻力大的地方血流慢,阻力
小的地方血流快。
心脏舒张
心脏舒张时,血液会回流到心 脏,形成下一次的循环。
血液黏度
血液黏度会影响血液的流动性 ,黏度高的血液流动性差,黏
度低的血液流动性好。
04
循环系统的疾病与防治
高血压的防治
循环系统的ppt课件
目 录
• 循环系统概述 • 心脏的功能与结构 • 血液循环系统 • 循环系统的疾病与防治 • 循环系统的健康维护 • 循环系统的研究展望
01
循环系统概述
循环系统的定义
循环系统是指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身体各部分,并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的系统 。
它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
循环系统的重要性
01
运动生理学课件
![运动生理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31ca581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31.png)
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进行科学训练和评估,提高其竞技表现。
详细描述
运动员体能训练与评估是运动生理学的另一个重要应用。通过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进行科学训练,可以提高其力 量、速度、耐力和灵活性等各方面素质,从而提高竞技表现。同时,通过评估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和训练效果,可 以及时调整训练计划,避免过度训练和运动损伤。
骨骼肌系统的组成
骨骼肌系统由骨骼肌纤维、神经、血管和结缔组 织等组成,是人体运动系统的主体。
骨骼肌纤维类型
骨骼肌纤维分为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具有不同 的生理特性和功能。
肌肉收缩机制
肌肉收缩是骨骼肌活动的本质,通过肌丝的相互 作用实现肌肉的缩短和伸长。
运动对骨骼肌的影响
肌肉适应
长期运动可以引起肌肉结构和功能的适应性改变,提高肌肉力量和 耐力。
有氧运动定义
有氧运动是指通过运动使身体的氧气供应能够满足肌肉活 动的需要,从而消耗脂肪、糖等能源物质,产生一定量的 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有氧运动的能量来源
有氧运动的能量主要来源于糖、脂肪、蛋白质的有氧氧化 过程。
有氧运动对身体的益处
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免疫力、改善心理健康 等。
无氧运动与能量供应
肌肉生长
运动可以促进肌肉生长,增加肌肉蛋白质的合成和肌肉纤维的数量 。
防止肌肉萎缩
运动可以预防因长时间不运动或卧床导致的肌肉萎缩。
肌肉力量与耐力训练
力量训练
力量训练通过重量训练和抗阻运动来 提高肌肉力量,增强骨骼密度和骨质 量。
耐力训练
耐力训练通过有氧运动和重复性运动 来提高肌肉耐力,增强心肺功能和代 谢能力。
运动可以使心脏肌肉发达,提高 心脏的泵血能力,使心输出量增
生理学课件呼吸ppt
![生理学课件呼吸ppt](https://img.taocdn.com/s3/m/cb90c64f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26.png)
急性起病,呼吸窘迫,顽固性低氧血症和呼 吸衰竭。
诊断依据
治疗原则
症状、体征、血气分析、影像学检查及病原 学检查。
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氧合,纠正缺氧,保 护器官功能。
05
实验方法与技术应用
动物实验模型建立和评价方法
常用的动物模型
小鼠、大鼠、豚鼠、兔等
模型建立方法
基因敲除、药物诱导、机械通气等
评价方法
效应器作用
呼吸肌是呼吸运动的主要效应器, 其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的扩大和缩 小,从而实现肺通气。
化学感受器对呼吸运动影响
外周化学感受器
位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对低氧 血症和酸中毒敏感,通过刺激呼吸 中枢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中枢化学感受器
位于延髓外侧部浅表部位,对脑脊 液和局部细胞外液中的H+浓度变 化敏感,参与呼吸运动的调节。
生存率、病理学检查、肺功能检测等
人体肺功能检测指标解读
肺活量
反映肺的最大通气能力
一秒率
反映气道阻塞程度
肺泡通气量
反映有效气体交换量
血气分析
反映机体氧合和酸碱平衡状态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呼吸生理研究中应用
蛋白质组学技术
系统研究蛋白质表达和功 能
细胞生物学技术
观察细胞结构和功能变化
基因芯片技术
高通量检测基因表达谱变 化
病理生理机制
气道慢性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和可逆性气 流受限。
临床表现
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 状,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
诊断依据
症状、体征、肺功能检查及过敏原检测。
治疗原则
控制症状,防止病情恶化,保持肺功能正 常。
肺部感染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运动心脏的内分泌功能、钙调节和可复性。 心脏不仅是一个循环器官,而且是体内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可以分 泌多种心源性激素和生物活性物质,起到局部和循环内分泌作用。 (三)运动心脏与病理心脏的本质区别。 心肌肥大是心脏的一种适应性反应。生理性心肌肥大与病理性心肌 肥大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心脏组织学及细胞分子学方面的不 同;心脏储备力方面的不同;发展与转归方面的不同等。 (四)运动心脏研究展望。 对运动员心脏的研究表明,从事耐力性项目的运动员心脏左室增大 明显,从事力量性项目的运动员左室后壁厚度和室间隔厚度增加明显。 青少年运动员心脏的增长发育既受年龄因素的影响,又受运动训练的影 响。在运动训练的影响下,心脏有很大的潜力可动员。训练中应根据心 脏各部位增长的年龄特征,采用适当的训练手段,以利于提高专项素质 和促进心脏形态机能对专项化的适应。 心肌功能的整合表现为心脏搏动,心肌的特性直接决定了心脏的生 理学特征。心肌的兴奋性、节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表现为心脏的应 激性、变时性、同步性和“变力性”。
组成
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
①心: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泵血, 通过心舒缩推动血液在心血管系统 中周而复始地流动 ②动脉:引导血液离心的血管; 动脉在其行中反复分支为毛细血管
③毛细血管:连接小动脉与小静脉之 间的微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的场 所 ④静脉:引导血液回心的血管;静脉 在其形中逐步汇集成为大的静脉, 进入心房。
运动与氧运输系统
呼吸系统
心血管系统
氧 运 输 系 统
血液
氧运输系统对人的健康及生命活动有十分重 要的作用,它把氧气从体外吸入体内并运送 到各器官组织,供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呼 吸系统把氧气从体外吸入体内,氧气进入血 液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由心脏这个血 液循环的动力站不停推动,使血液流遍全身, 将氧气送到各组织器官。人体从外界环境中 摄取氧的能力受氧运输系统各个环节功能能 力的制约。
从外界环境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体内的氧气,要依 靠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氧合作用进行运输, 运送到全身组织细胞供利用。血液是充盈于心脏 和血管中的一种流体组织,由细胞与液体两部分 组成,细胞部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液体部分是血浆,内含大量水分和多种化学物质, 如无机盐,蛋白质、葡萄糖等。在血细胞中,红 细胞数量最多,健康男性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约有 450~550万个,平均约为500万个;健康女性约 380~460万个,平均约为420万个。红细胞主要成 分是血红蛋白,氧气的运输任务主要是由血红蛋 白完成的。我国健康男性每100毫升血液中血红蛋 白含量约为12~15克,女性约11~14克。
8 1
三尖瓣 肺动脉
6 4 5 2 3 1
瓣
肺循环
右心室→肺动脉→各级分支→ 肺泡壁毛细血管(气体交换)→肺内 小静脉→肺静脉→左心房→
4 5
体循环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分支→ 全身毛细血管(物质气体交换)→静 脉属支→大静脉→右心房→
7
运动与心脏
(一பைடு நூலகம்运动与心肌的能量代谢要点
心脏是耗氧量最多的器官之一。心肌纤维所含的线粒体在所有组 织中是最丰富的。心肌能将葡萄糖、乳酸、丙酮酸、氨基酸、脂肪酸、 酮体等用作能源,对各种物质分解氧化的能力比骨骼肌更加旺盛;而且 对脂肪酸、酮体的利用率比一般组织都高。 1)心脏是耗氧最多的器官之一。心脏纤维所含的线粒体在所有组织中 是最丰富的 。运动员在安静状态下心脏能量消耗较少,是机能节省化的 表现。2)心肌能将葡萄糖、乳糖、丙酮酸、氨基酸、脂肪酸、酮体等用 作能源,对各种物质分解氧化的能力比骨骼肌更加旺盛;而且对脂肪酸、 酮体的利用率一般组织高。3)随着运动的进行,心肌血液循环利用乳酸 增加。在剧烈紧张的运动中,由循环中乳酸提供的能量几乎是糖原和脂 肪酸供能的3倍。4)运动对冠状动脉血流的直接影响主要是由于运动引 起心肌代谢加强、耗氧量增加而刺激心肌血流量增加。5)交感神经兴奋 对冠状动脉的直接作用是引起冠状动脉收缩。然而通常刺激交感神经却 出现冠状动脉舒张的效应。
心脏的位置和外形
• 心脏位置——位于胸腔 的中纵隔内。约2/3位 于胸部前正中线的左侧, 1/3在正中线的右侧。
• 心脏外形——呈倒置圆 锥体,(一尖一底2面3 缘;3条浅沟分为4腔)
心腔内部结构
1.上腔静脉 下腔静脉 3.右心室 5.肺静脉 7.左心室 2.右心房 4.肺动脉 6.左心房 8.主动脉
功能
物质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保证新陈代谢的不断进行; 运送内分泌腺体分泌的激素,实现体液调节;
维持内环境各项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帮助白细胞实现防卫机能
氧运输系统工作的第一个环节是肺的呼 吸运动,实现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 及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前者称肺通气,后者称肺换气。我们在 体格检查时,常用肺活量指标来衡量肺 通气功能。肺活量指尽最大可能深吸气 后做尽最大可能的呼气。健康成年男性 肺活量值大约3500~4000毫升,女性约 为2500~3500毫升。
在整个氧运输系统中,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处在最重要的地位,心脏是推 动血液不断流动的动力,血管则是血液流动的管道,起着运输血液与物 质交换的重要作用。心脏的健康对人体健康关系至为密切,联合国“世 界卫生日”曾经用“您的心脏就是您的健康”的口号来提醒人们注意保 护好心脏的健康。心脏通过舒缩活动将血液不停地射入血管,使血管内 的血液不停流动,,以保证全身各组织器官代谢的需要。健康成年人每 分钟心跳约75次左右,心脏每搏动一次大约向血管射血70毫升(称每搏 输出量),每分钟心脏大约向血管射血5升左右(称每分钟输出量)。 心脏射出的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有一定侧压力,这就是血压。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血压随心室的收缩与舒张有所升降。心室收缩时血 液大量射入血管,主动脉压力急剧升高,这时的压力称收缩压;心室舒 张时压力降低,称舒张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脉压。我国健康成年 人安静时收缩压约为100~120毫米汞柱,舒张压为60~80毫米汞柱,脉压 为30~40毫米汞柱。血压可随年龄、性别和体内生理状况的变化而有所 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