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双因素理论
著名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
著名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强调内在激励,对组织行为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的核心内容就是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这两种因素在企业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内容各异,侧重点不同,企业管理者在实施管理时,既要同时并重,又要有所区分。
一、运用保健因素提高劳动效率。
保健因素,是指那些与工作条件相关的,容易促使人们产生不满意或消极情绪的因素,包括人际关系、工作条件、福利、职业安定等。
其实通俗地说,就是人们需要生存的基本保障。
本人任职的企业有员工近千人,这些人首先需要满足的就是基本生存,企业效益与每个人的福利薪金息息相关,这些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得到满足,员工才有可能安居乐业,考虑进一步的发展。
一项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员工对安全的满意度普遍不高。
这种不安全感在国有企业尤为明显,面临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企业的生存发展对员工自身的前途命运至关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依托关系。
不否认跳槽是当今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但对于大多数普通平凡而又脚踏实地的劳动者,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一份基本固定的收入,一个基本宽松的工作环境和基本融洽的人际关系,就基本满足了员工的需要,使其劳动积极性维持在原有水平。
也基于此,作为决策层,我们致力于企业效率的最大化,就是让企业员工首先在薪酬福利上有所保证,再在培训发展中创造机会,竭力消除不满的消极态度,努力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二、实施激励因素激发员工潜能。
激励因素,是指那些与工作本身特点和内容联系在一起的,能促使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或得到奖励的因素。
换言之,拿钱干活不是激励,只有一个人自己拥有动机时,我们才可以说受到了激励。
实施激励机制永远是企业最关心的问题,必须将人员的激励摆在优先考虑的位置,把人员激励作为一项长期的持续的工作来策划,充分挖掘和发挥其内在潜能,激发员工追求卓越而不是得过且过,为企业激发异乎寻常的生产力,自觉自愿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奋斗,唯此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有所建树。
组织行为学--理论
1人际关系学说:(人群关系理论)(9)主要论点:生产效率不仅受物理和生理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相对于传统的科学管理人际学说的新观点:1)员工是“社会人“人不是单纯地追求金钱收入和物质条件的满足,还具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
2)企业的领导者应注重通过提高员工的满意度来激发“士气“,提高生产率梅约理论认为,生产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情绪即“士气“而士气又取决与工人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取决于企业中人与人的关系。
2.影响知觉的因素:1)客观因素: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对比、刺激物的活动性、刺激物的新颖性、刺激物的重复.2)主观因素:过去学习的经验、定势效应、暗示、从众心理、动机与需要、情绪、注意、思维品质等。
3归因理论(45)归因理论是说明和分析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
人们用它来解释、控制和预测相关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
因而也称“认知理论” .❖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有:第一,人们心理活动发生的因素关系。
包括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分析。
第二,社会推论问题。
根据人们的行为及其结果,来对行为者稳定的心理特征和素质、个性差异作出合理的推论。
第三,行为的期望与预测。
根据过去的典型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在某种条件下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可能行为.美国心理学家维纳(B.Weiner)1974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现实中,一般人对行为的成功内在:能力与努力或者失败进行分析时常作四种归因:外在:任务难度与机遇一是个人努力程度大小;二是个人能力大小;三是任务(事业)难度大小;四是机遇状况的好坏。
归因原理在激发成就动机、促进继续努力的行为方面有重要的作用.4.气质的类型、理论及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51-54)气质类型1、多血质——活泼型2、胆汁质——不可抑制型3、粘液质——安静型4、抑郁质——弱型1)多血质(活泼型)(性情活跃,动作灵敏)(1)强平衡,高灵活。
(2)敏捷好动,易适应环境。
双因素激励理论的名词解释
双因素激励理论的名词解释双因素激励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的一种关于人们工作动机和满足感的理论。
该理论基于赫茨伯格对工作动机和满足感的研究,并且成为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
双因素激励理论认为,人们对于工作的动机和满足感受到两种不同因素的影响,这两种因素被称为“动机因素”和“满足因素”。
动机因素是指那些与工作本身相关的因素,例如工作任务的挑战性、责任感、成就感以及个人发展的机会等。
而满足因素则与工作条件和环境有关,例如工资福利、工作场所氛围、上级支持以及与同事的关系等。
赫茨伯格认为,动机因素和满足因素相互独立且独特,它们对于工作动机和满足感的影响并不一致。
动机因素主导着人们对于工作的动机和参与度,而满足因素则决定着人们对于工作的满足感和离职意愿。
换句话说,动机因素可以激发人们的积极工作动力,而满足因素则决定人们是否满足于自己的工作。
在双因素激励理论中,动机因素被称为“成长需求”或“内部动机”,而满足因素被称为“维持需求”或“外部动机”。
成长需求是指人们对于自我发展和成就感的需求,它与个人的成长和进步直接相关。
维持需求则是指人们对于工作条件和环境的满足度,它与个人的生活质量和满足感直接相关。
双因素激励理论认为,动机因素和满足因素之间存在一种补充关系。
在工作动机不足的情况下,增加动机因素的激励可以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参与度。
而在满足感不足的情况下,提供满足因素的改善可以增强人们对工作的满足感和离职意愿。
因此,双因素激励理论主张在管理和组织中,应该关注和平衡两种因素的影响,以提高员工的工作动机和满足感。
然而,双因素激励理论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批评。
有学者认为,该理论忽视了个体差异和文化因素对工作动机和满足感的影响,也未明确区分不同行业和职业对因素的重要性。
此外,一些研究表明,个体的价值观、期望和目标也会对工作动机和满足感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仅仅依赖动机因素和满足因素的激励未必能够完全解决问题。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简答补
三、名词解释1、情商: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
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
总的来讲,人与人之间的情商并无明显的先天差别,更多与后天的培养息息相关。
2、晕轮效应:如果我们在知觉活动中,只能注意到某个事物或个人比较突出的特征,并用这个特征代表其整体的性质,这种现象就是晕轮效应。
3、ERG理论:奥尔德弗认为,人们共存在3种核心的需要,即生存(Existence)的需要、相互关系(Relatedness)的需要和成长发展(Growth)的需要,因而这一理论被称为ERG理论。
4、沟通: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
5、领导效能:所谓领导效能,是指领导者在实施领导过程中的行为能力、工作状态和工作结果,即实现领导目标的领导能力和所获得的领导效率与领导效益的系统综合6、科学管理学派: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以泰罗、法约尔和韦伯为代表,称为科学管理学派7、群体群体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但不是任何几个人就能构成群体。
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
8、四分图理论1945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斯多基尔、沙特尔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把领导行为归纳为“抓组织”和“关心人”两大类。
“抓组织”,强调以工作为中心,是指领导者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的,为此只注意工作是否有效地完成,只重视组织设计、职权关系、工作效率,而忽视部属本身的问题,对部属严密监督控制。
“关心人”,强调以人为中心,是指领导者强调建立领导者与部属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关系,倾听下级意见和关心下级。
调查结果证明,“抓组织”和“关心人”这两类领导行为在同一个领导者身上有时一致,有时并不一致。
因此,他们认为领导行为是两类行为的具体结合,分为四种情况,用两度空间的四分图来表示。
《组织行为学》--理论
1人际关系学说:(人群关系理论)(9)主要论点:生产效率不仅受物理和生理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相对于传统的科学管理人际学说的新观点:1)员工是“社会人“人不是单纯地追求金钱收入和物质条件的满足,还具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
2)企业的领导者应注重通过提高员工的满意度来激发“士气“,提高生产率梅约理论认为,生产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情绪即“士气“而士气又取决与工人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取决于企业中人与人的关系。
2.影响知觉的因素:1)客观因素: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对比、刺激物的活动性、刺激物的新颖性、刺激物的重复。
2)主观因素:过去学习的经验、定势效应、暗示、从众心理、动机与需要、情绪、注意、思维品质等。
3归因理论(45)归因理论是说明和分析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
人们用它来解释、控制和预测相关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
因而也称“认知理论”。
❖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有:第一,人们心理活动发生的因素关系。
包括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分析。
第二,社会推论问题。
根据人们的行为及其结果,来对行为者稳定的心理特征和素质、个性差异作出合理的推论。
第三,行为的期望与预测。
根据过去的典型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在某种条件下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可能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B.Weiner)1974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现实中,一般人对行为的成功内在:能力与努力或者失败进行分析时常作四种归因:外在:任务难度与机遇一是个人努力程度大小;二是个人能力大小;三是任务(事业)难度大小;四是机遇状况的好坏。
归因原理在激发成就动机、促进继续努力的行为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4.气质的类型、理论及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51-54)气质类型1、多血质——活泼型2、胆汁质——不可抑制型3、粘液质——安静型4、抑郁质——弱型1)多血质(活泼型)(性情活跃,动作灵敏)(1)强平衡,高灵活。
(2)敏捷好动,易适应环境。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重点笔记(罗宾斯版)
第一部分:导论:一、管理的职能(一)计划:确定组织的目标;制定达成这些目标的总体战略;把计划划分出各种层级,以便对不同的活动进行整合和协调。
(二)组织:决定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谁来承担这些任务;如何把任务进行分类;谁向谁报告工作以及在什么地方做出决策。
(三)领导:激励下属;指导别人的活动;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以及解决成员之间的冲突。
(四)控制:对组织的绩效进行监控以保证事情按预期方向发展,以及纠正重大偏离。
二、管理者的角色明茨伯格界定的管理角色:三、管理者的三大技能技术技能:应用专业知识或技术的能力;人际技能:无论是独自一个人还是在群体中,能够与人共事、理解他人和激励他人的能力;概念技能:分析和诊断复杂的情况的智力水平.四、组织行为学(一)含义:组织行为学 (OB)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1)三个层次:个体群体组织(2)基本模型:A.因变量:一个受某自变量影响的反应(也是组织行为研究者想了解的).生产率:对效果(实现目标)和效率(以低成本实现目标)两方面的测量。
缺勤率:指的是没来上班的现象流动率:指员工永久地离开一个组织,这可能是主动行为也可能是非主动行为工作场所中的越轨行为:违反重要的组织规则,从而威胁组织和个人健康的主动性行为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由员工自由决定的行为,它不包括在员工的正式工作要求当中,但这种行为无疑会促进组织的有效运作和作用工作满意度:代表的是态度而不是行为;由于对工作特点进行评估而产生的对工作的积极感觉B.自变量:因变量变化的假设性原因; 因变量的主要决定因素(3)研究方法:(4)历史发展(了解)第二部分:个体一、传记特征:对人的了解,最简单的、最容易得到的就是其基本状况信息,比如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等等。
这些信息被成为传记特点(bi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管理学理论: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解读
管理学理论: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解读1. 引言管理学理论中有许多重要的概念和模型,其中之一就是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提出的双因素理论。
该理论在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对于帮助管理者了解员工动机和满意度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2.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概述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基于对500名专业和蓝领工人的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和面谈来评估工作环境对个体动机和满意度的影响。
他将影响员工满意度的因素分为两大类:动机因素(也称为内在因素)和卫生因素(也称为外在因素)。
•动机因素包括成就感、责任感、晋升机会、个人成长等能够提高个体参与程度和工作效率的因素。
•卫生因素则包括工资、福利待遇、工作条件等以及与公司文化有关的外部环境,这些因素往往是先决条件,可以防止不满和不幸福,但不能直接提高工作动力。
3. 动机因素的重要性赫茨伯格认为,动机因素对于个体的工作动力和满意度起到核心作用。
这些因素与个体内在的需要和成就感密切相关,可以激发员工主动学习、自我发展和追求卓越的愿望。
管理者应该重视提供挑战性的工作任务、晋升机会以及能够让员工感到自豪和认可的奖励措施。
4. 卫生因素的必要性尽管卫生因素对于提高员工动力来说并不足够,但它们是维持基本满意度和避免不满意状态的必要条件。
例如,高质量的工作环境、公平合理的薪酬待遇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有助于员工保持稳定和投入。
5. 应用与实践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为管理者提供了一种思路,通过优化动机因素和卫生因素来提高员工表现。
针对不同员工群体,需要区别对待,并采取相应策略来激发其潜能和提高工作满意度。
同时,管理者还可以通过定期调查和评估来了解员工对动机因素和卫生因素的真实需求和感受,并及时进行改进。
6.总结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管理学理论,它为管理者提供了一种理解员工动机和满意度的框架。
动机因素可以增强员工的投入程度和工作效率,而卫生因素则是维持基本满意度的必要条件。
双因素理论案例
双因素理论案例在组织行为学中,双因素理论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由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提出,被认为是激励理论的经典之作。
该理论认为,工作满意度和工作不满意度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因素,它们分别影响着员工的工作表现。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解释双因素理论,并探讨其在现实工作中的应用。
在一家制造业公司中,管理层决定对员工进行一项调查,了解他们对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的满意度。
调查结果显示,一部分员工对工资待遇、晋升机会和工作环境感到满意,但另一部分员工则对上述因素感到不满意。
这就是双因素理论所描述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不满意度。
根据双因素理论,工作满意度和工作不满意度并不是处于同一个连续的情感维度上。
而是分别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
工作满意度受到工作内容、晋升机会、工资待遇等因素的影响,而工作不满意度则受到管理政策、工作环境、同事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并不能直接减少他们的工作不满意度,反之亦然。
在这家制造业公司中,管理层意识到了双因素理论的重要性,并开始采取相应的措施。
针对工作满意度,他们提高了员工的工资待遇,增加了晋升机会,并改善了工作内容。
而针对工作不满意度,他们优化了管理政策,改善了工作环境,加强了同事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调查结果显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不满意度都有了显著的改善。
他们对工作的满意度提高了,不满意度也相应降低了。
这充分验证了双因素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双因素理论的实际效果。
在管理实践中,了解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不满意度,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是提高员工工作表现和组织绩效的重要途径。
只有综合考虑工作满意度和工作不满意度,才能更好地激励员工,提升组织的竞争力。
总之,双因素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充分运用双因素理论的观点,通过不断改善工作条件和管理方式,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减少工作不满意度,从而实现组织和员工的共赢。
双因素理论_组织行为学_[共2页]
第三章 激励理论与应用 67 爱因斯坦是很珍惜时间的人,不喜欢参加社交活动与宴会。
他曾讽刺地说:“这是把时间喂给动物。
”他集中精神专心钻研,不希望宝贵的时间消耗在无意义的社交谈话上。
他也不想听那些奉承和赞扬的话。
他认为:“一个以伟大的创造性观念造福于全世界的人,不需要后人来赞扬。
他的成就本身就已经给了他一个更高的赞赏。
”1929年3月,为了躲避五十寿辰的庆祝活动,他在生日前几天,就秘密跑到柏林近郊的一个花匠的农舍里隐居起来。
2.ERG 理论的主要观点(1)各个层次的需要被满足程度越低,越为人们所渴望。
(2)对低层次需要的满足程度越高,对高层次需要(即期望强度)的期望也越高。
(3)对高层次需要的满足程度越低,对低层次需要的期望就会越高。
该理论认为,生存、关系与成长需要共处于同一连续体,其中生存需要最具体,而成长需要则最抽象,当较抽象的需要未被满足时,人们就会转而寻求较具体需要的满足。
3.ERG 理论与需求层次论的区别(1)ERG 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并不一定严格按照需求层次的次序出现,而是可以越级的。
(2)ERG 理论认为,个体可以同时追求多种需要,或三种需要同时起作用。
而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则认为,同一时间内,个体主要追求一种需要的满足。
(3)ERG 理论不认为“剥夺”是激发需要的唯一手段。
某种需要被相对满足后,个体对其期望强度并不一定减弱。
(4)ERG 理论中包含有“受挫-倒退”过程成分,即高层次需要没有相应满足或受挫折的情况下,需要的重点也可能会转向较低层次。
从这一意义来说,ERG 理论比需求层次论更为完整和严密。
4.ERG 理论的贡献ERG 理论是一种较新的需要理论,它对马斯洛需求层次论进行了有力的补充和修正。
ERG 理论不仅提供了三个现实的需要分类,同时还明确了需要的三个过程成分,即需要满足、期望强度和需要受挫,这就为理解个人行为动因层次提供了更为完整的理论框架。
由于ERG 理论提出个体处于满足自身需要的激励状态,这就为管理者在具体应用中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当下属的成长需要因工作关系或资源匮乏而遭受挫折时,管理者该怎么办?答案就是管理者应该修正员工的行为,使之转向满足相互关系或生存需要。
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第五章
成就激励理论的启示
• 高成就需要者喜欢独立负责,希望获得信息反 馈和中度风险的工作环境。独当一面可以被高 度激励,在经营自己的企业、管理组织一个独 立部门以及处理销售业务等方面颇有建树 。
• 对较大规模组织,高成就需要者不一定是优秀 管理者。大型组织的优秀管理者,也未必就是 高成就需要者。
27
第六节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 公平理论是由美国学者亚当斯( J.S.Adams) 于60年代提出的,又称社会比较理论,它是研 究报酬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影响的理论。
• 基本观点:一个人做出成绩取得报酬以后,不 仅关心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报酬相对量。 进行比较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结 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 主观评价和相互比较的方法来进行考察 个人对自己所得感觉 /对自己投入的感觉==个 人对他人所得感觉/ 个人对他人投入的感觉
28
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
• 横向比较:将获得“报偿”(包括金钱、工作 安排以及获得的赏识等)与“投入”(包括教 育、努力及耗用在职务上的时间等)的比值与 组织内其他人作社会比较。相等时认为公平。
• 通过培训可以激发员工的成就需要。管理者可 以直接选拔找到高成就需要者,可以通过培训 对自己原有的下属进行培养。
23
第五节 佛隆的期望理论
• 期望理论是佛隆(Victor H. Vroom)1964年在 他的《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的。其内容是:
–某一活动对某人的激发力量取决于他所能得到结果 的全部预期价值乘以他认为达成该结果的期望概率。
• 纵向比较:把自己目前投入的努力与所获报偿 的比值,同自己过去投入的努力与所获报偿的 比值进行比较。相等时认为公平。
双因素理论(管理学)PPT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5 双因素理论实践案例分析
企业实践案例一:华为的员工激励体系
总结词
华为通过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 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机会,成功 地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并激发了员工 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VS
详细描述
华为注重员工的薪酬福利,提供具有竞争 力的薪资待遇和丰厚的奖金,同时为员工 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机会,如 培训、晋升和海外派遣等。这些措施有效 地激励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为 华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详细描述
在管理中,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 相互关联的。良好的保健因素可以为员工提供一个稳 定的工作环境,保障员工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从而降 低员工的不满和负面情绪。在此基础上,激励因素可 以进一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工作绩效 。因此,管理者需要同时关注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 满足,以激发员工的内在动力和工作热情。
详细描述
保健因素通常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方式、工作环境、薪酬福利等,这些因素与员工的生 理和心理需求相关,是员工正常工作的基本保障。当保健因素得到满足时,员工不会感 到特别满意,但如果得不到满足,员工会感到不满,可能会导致生产效率下降、缺勤率
上升等问题。
激励因素
总结词
激励因素是激发员工内在动机的因素,提供充足能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工作绩效。
双因素理论(管理学)
目录
• 双因素理论概述 • 双因素理论的两个因素 • 双因素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 双因素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 双因素理论实践案例分析
01 双因素理论概述
定义与概念
定义
双因素理论,也称为激励-保健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的,该理 论认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是由两种不同性质的因素所决定的。
双因素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其在管理实践中有何应用价值_百度(精)
2、双因素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其在管理实践中有何应用价值?着名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 强调内在激励, 对组织行为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的核心内容就是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这两种因素在企业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内容各异,侧重点不同,企业管理者在实施管理时,既要同时并重,又要有所区分。
一、运用保健因素提高劳动效率。
保健因素,是指那些与工作条件相关的,容易促使人们产生不满意或消极情绪的因素, 包括人际关系、工作条件、福利、职业安定等。
其实通俗地说,就是人们需要生存的基本保障。
本人任职的企业有员工近千人,这些人首先需要满足的就是基本生存,企业效益与每个人的福利薪金息息相关,这些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得到满足,员工才有可能安居乐业,考虑进一步的发展。
一项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员工对安全的满意度普遍不高。
这种不安全感在国有企业尤为明显, 面临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 企业的生存发展对员工自身的前途命运至关重要, 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依托关系。
不否认跳槽是当今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但对于大多数普通平凡而又脚踏实地的劳动者,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一份基本固定的收入,一个基本宽松的工作环境和基本融洽的人际关系,就基本满足了员工的需要,使其劳动积极性维持在原有水平。
也基于此,作为决策层,我们致力于企业效率的最大化,就是让企业员工首先在薪酬福利上有所保证, 再在培训发展中创造机会, 竭力消除不满的消极态度, 努力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二、实施激励因素激发员工潜能。
激励因素,是指那些与工作本身特点和内容联系在一起的,能促使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或得到奖励的因素。
换言之,拿钱干活不是激励,只有一个人自己拥有动机时,我们才可以说受到了激励。
实施激励机制永远是企业最关心的问题,必须将人员的激励摆在优先考虑的位置,把人员激励作为一项长期的持续的工作来策划,充分挖掘和发挥其内在潜能,激发员工追求卓越而不是得过且过, 为企业激发异乎寻常的生产力,自觉自愿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奋斗, 唯此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有所建树。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一、“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假设的基本理论观点及相应的管理策略(一)“经济人”假设(亚当斯密)1、理论要点:源于享乐主义,人的行为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2、基本假设:大多数人(1)天生趋于懒惰,尽可能讨厌和逃避工作(2)缺乏进取心,宁受他人领导不愿担负责任(3)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组织目标(4)缺乏理智易于盲从(5)认为生理和安全最为重要,选择获利最大的事情去做(6)习惯于抵抗变革3、相应策略(1)管理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完成任务方面,主要采用任务管理的措施,强调建立严密的组织制度、具体的规范和工作制度,如工作定额、技术规程。
(2)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一方面靠金钱和无知利益的激励,一方面靠严密的控制监督和惩罚,迫使人为组织目标努力。
(3)要求集权化管理,即通过权威的运作及执行督导与控制。
(二)“社会人”假设梅奥指出:管理中应强调与人协作,而不是乌合之众的相互竞争;人除了物质利益的追求外,还有人际关系的需要,甚至有时为了维系和同伴的感情,愿意放弃自己的经济利益;人除了理性思考外,更多的时候是受到感情的影响。
1、理论要点“社会人”假设认为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人友好相处,物质利益是相对次要的因素。
2、基本观点(1)社交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而人际关系是形成人们身份感的基本因素(2)从工作革命中延续过来的机械化,其结果是使工作失去了许多内在的意义,这些丧失的意义必须从工作中的社交关系里寻找回来(3)与管理部门所采用的奖酬和控制的反应比起来,员工会更易于对同级同事们所组成的群体的社交因素作出反应(4)员工对管理部门的反应能达到什么程度,视管理者对下级的归属需要,被人接纳的需要以及身份感的需要满足到什么程度而定3、相应策略(1)管理者不应把自己的注意力局限于完成任务上,而应更多的注意为完成任务工作的员工需求上(2)管理者不应只注意指挥、计划、组织的控制,而应关心体贴员工,致力于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注意员工归属需要与尊重需要的满足(3)应注意集体奖励,而不仅只是个人奖酬(4)管理者要从单纯的监督者变为下级员工与更上层领导者之间的联络人(三)“自我实现人”假设1、20世纪40至50年代,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共5个层次,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
双因素理论实施方案模板
双因素理论实施方案模板一、背景介绍。
双因素理论是由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在1959年提出的,他认为工作满意度和工作不满意度是两个独立的概念,而不是相互对立的。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双因素理论来分析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不满意度,从而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生产力。
二、实施目标。
我们制定双因素理论实施方案的目标是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减少工作不满意度,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工作质量,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
三、实施步骤。
1. 调查员工需求。
首先,我们需要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员工对工作的需求和期望,包括薪酬、晋升机会、工作环境、工作内容等方面的需求。
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不满意度所在。
2. 分析调查结果。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对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不满意度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员工工作满意度和不满意度的关键因素。
这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制定实施方案,解决员工工作中的问题。
3. 制定改善方案。
根据调查结果和分析,我们可以制定针对性的改善方案,包括提高薪酬福利、改善工作环境、优化工作流程、加强培训等方面的措施。
这些措施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减少工作不满意度。
4. 实施方案。
在制定改善方案后,我们需要积极地推动实施,确保各项措施能够落实到位。
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地跟踪和评估实施效果,及时调整方案,确保实施效果的最大化。
四、实施效果评估。
在实施方案一段时间后,我们需要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我们可以通过再次调查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不满意度,以及对员工绩效和工作质量的评估,来判断实施方案的效果如何。
根据评估结果,我们可以进一步调整和改进实施方案,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五、总结。
双因素理论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调查、分析、制定、实施和评估。
通过这一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员工的需求和期望,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和竞争力。
双因素理论-组织行为学课件
双因素理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因为不同文 化对激励的认知和需求可能存在差异。
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
跨文化研究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双因素 理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 和差异性,以完善理论的普适性。
激励机制创新
随着社会发展,激励机制也需要 不断创新,以满足员工多样化的 需求,激发其工作积极性。
工作环境与条件
工作设施
提供良好的工作设施和设备,如办公桌椅、电脑、 网络等,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舒适度。
工作氛围
营造积极、和谐的工作氛围,让员工感到轻松愉 悦、有归属感。
工作时间与休息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避免员工过度劳 累和压力过大。
03 保健因素
公司政策与管理
政策一致性
参与决策
公司政策应保持一致,避免员工感到 困惑和不安。
绩效评估与反馈
对员工的绩效进行及时、公正的评估和反馈,让他们了解自己的优 点和不足,从而制定个人发展计划。
工资与福利
薪酬激励
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 福利,可以吸引和留住优 秀的员工。
奖金与奖励
设立奖金和奖励制度,对 表现优秀的员工给予物质 和精神上的奖励。
福利待遇
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如 医疗保险、退休金、带薪 休假等,可以提高员工的 工作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激励因素
通过提供激励因素,如工作挑战、成 就感等,激发员工的自我发展动力和 学习热情,促进员工的个人发展与成 长。
05 双因素理论面临的挑战与 未来发展
挑战与问题
理论适用范围限制
双因素理论在某些情境下可能不适用,例如在高度规范化、机械化 的组织中,保健因素可能不足以激励员工。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1、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行为科学,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解释、预测、引导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2、通过三个层面分析组织行为——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系统层面。
第二章1.人性假设理论埃德加•沙因(美):四种假设——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2.马斯洛(美)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3.卢因人类行为公式:B=f(P•E)需要:客观的刺激作用于人们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
动机: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
3.人格的概念:人格可以理解为个体回应他人、跟他人互动的所有方式的总和。
是一种个体内部的行为倾向,它具有整体性、结构性、持久稳定性等特点,是每个人特有的,可以对个人外显的行为、态度提供统一的、内在的解释。
4.迈尔斯—布瑞格斯心理类型测量指标MBTI(1)美国的心理学家对于人类性格差异的长期观察和研究而著成MBTI。
该测验中所测量的心理类型其实是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比较偏好的行为风格,是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和倾向。
(2)四个维度:外向-内向你从哪里获得能量?(注意力集中的方向);感知-直觉你注意并且收集什么样的信息?(获取的信息类型);思维-情感你如何评估和处理所获信息?(信息处理方式);知觉-判断你如何决策?(对待外部世界的方式)表格看看拉就行了。
5.影响组织行为的主要人格特质能够有效预测组织行为的其他人格要素(1)、控制点(2)、马基雅维利主义:重视实效,与人保持情感的距离,相信结果可以证明手段的合理性。
崇尚成功,忽视道德内涵是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一贯的思想准则。
(3)、自尊(4)、自我监控(5)、冒险倾向(6)、A型人格6.价值观的内涵(1)、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者人的行为,而且影响着人在工作经历和组织中的整体感受。
组织行为学——双因素理论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又叫激励保健理论(Motivator-Hygiene Theory),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也叫“双因素激励理论”。
双因素激励理论是他最主要的成就,在工作丰富化方面,他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双因素激励理论的简介20世纪5O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们在美国匹兹堡地区对二百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调查访问。
访问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在工作中,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满意的,并估计这种积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又有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不满意的,并估计这种消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
赫茨伯格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材料,着手去研究哪些事情使人们在工作中快乐和满足,哪些事情造成不愉快和不满足。
结果他发现,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
他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
保健从人的环境中消除有害于健康的事物,它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预防疾病的效果;它不是治疗性的,而是预防性的。
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
当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
但是,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某种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
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这是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如果这些因素具备了,就能对人们产生更大的激励。
从这个意义出发,赫茨伯格认为传统的激励假设,如工资刺激、人际关系的改善、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等,都不会产生更大的激励;它们能消除不满意,防止产生问题,但这些传统的“激励因素”即使达到最佳程度,也不会产生积极的激励。
组织行为学工作满意度与员工绩效的关系分析
组织行为学工作满意度与员工绩效的关系分析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人在工作环境中的行为以及组织对这种行为的影响的学科。
而工作满意度是指员工对工作本身、工作条件以及工作环境的感受和评价程度。
员工绩效则是指员工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成果。
本文将探讨组织行为学工作满意度与员工绩效之间的关系,并提供相关分析。
一、理论基础1.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认为,工作满意度的形成与个体对工作内容、工作条件以及自我发展的需要满足程度有关。
具体而言,赫茨伯格将工作满意度分为两个因素:动机因素和卫生因素。
动机因素包括个体对工作本身的兴趣和成就感的需求,而卫生因素则包括个体对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和机会的需求。
这些因素的满足程度直接影响着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
2.认知评价理论认知评价理论认为,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和绩效评价是基于个体对工作经验和期望的认知。
根据该理论,员工的满意度和绩效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工作任务的挑战性、反馈的及时性、资源的配备和团队合作等。
具体而言,如果员工感知到自己的工作具有挑战性,能够获得及时的反馈,并且得到足够的资源和团队合作支持,那么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都将更高。
二、工作满意度与员工绩效的关系工作满意度作为员工对工作的评价指标,直接影响着员工的绩效。
以下是工作满意度与员工绩效之间的关系分析:1.积极情绪与创造力工作满意度与员工的积极情绪和创造力之间存在正向关系。
当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意时,他们会体验到积极情绪,比如愉悦、兴奋和自豪感,这些情绪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进而对绩效产生积极影响。
2.工作动机与工作投入工作满意度与员工的工作动机和工作投入之间存在正向关系。
当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意时,他们会更有动力去做得更好,表现出更高的工作投入程度。
这种工作动机和投入将促进员工的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
3.员工满意度与员工承诺工作满意度与员工的承诺之间存在正向关系。
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越高,他们对组织的承诺也就越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又叫激励保健理论(Motivator-Hygiene Theory),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也叫“双因素激励理论”。
双因素激励理论是他最主要的成就,在工作丰富化方面,他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双因素激励理论的简介20世纪5O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们在美国匹兹堡地区对二百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调查访问。
访问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在工作中,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满意的,并估计这种积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又有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不满意的,并估计这种消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
赫茨伯格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材料,着手去研究哪些事情使人们在工作中快乐和满足,哪些事情造成不愉快和不满足。
结果他发现,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
他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
保健从人的环境中消除有害于健康的事物,它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预防疾病的效果;它不是治疗性的,而是预防性的。
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
当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
但是,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某种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
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这是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如果这些因素具备了,就能对人们产生更大的激励。
从这个意义出发,赫茨伯格认为传统的激励假设,如工资刺激、人际关系的改善、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等,都不会产生更大的激励;它们能消除不满意,防止产生问题,但这些传统的“激励因素”即使达到最佳程度,也不会产生积极的激励。
按照赫茨伯格的意见,管理当局应该认识到保健因素是必需的,不过它一旦使不满意中和以后,就不能产生更积极的效果。
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使人们有更好的工作成绩。
赫茨伯格及其同事以后又对各种专业性和非专业性的工业组织进行了多次调查,他们发现,由于调查对象和条件的不同,各种因素的归属有些差别,但总的来看,激励因素基本上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的,保健因素基本都是属于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的。
但是,赫茨伯格注意到,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都有若干重叠现象,如赏识属于激励因素,基本上起积极作用;但当没有受到赏识时,又可能起消极作用,这时又表现为保健因素。
工资是保健因素,但有时也能产生使职工满意的结果。
[编辑]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赫茨伯格(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理论一样,重点在于试图说服员工重视某些与工作有关绩效的原因。
它是目前最具争论性的激励理论之一,也许这是因为它具有两个独特的方面。
首先,这个理论强调一些工作因素能导致满意感,而另外一些则只能防止产生不满意感;其次,对工作的满意感和不满意感并非存在于单一的连续体中。
赫茨伯格通过考察一群会计师和工程师的工作满意感与生产率的关系,通过半有组织性的采访,他积累了影响这些人员对其工作感情的各种因素的资料,表明了存在两种性质不同的因素。
第一类因素是激励因素,包括工作本身、认可、成就和责任,这些因素涉及对工作的积极感情,又和工作本身的内容有关。
这些积极感情和个人过去的成就,被人认可以及担负过的责任有关,它们的基础在于工作环境中持久的而不是短暂的成就。
第二类因素是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和管理、技术监督、薪水、工作条件以及人际关系等。
这些因素涉及工作的消极因素,也与工作的氛围和环境有关。
也就是说,对工作和工作本身而言,这些因素是外在的,而激励因素是内在的,或者说是与工作相联系的内在因素。
从某种不同的角度来看,外在因素主要取决于正式组织(例如薪水、公司政策和制度)。
只有公司承认高绩效时,它们才是相应的报酬。
而诸如出色地完成任务的成就感之类的内在因素则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个人的内心活动,组织政策只能产生间接的影响。
例如,组织只有通过确定出色绩效的标准,才可能影响个人,使他们认为已经相当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尽管激励因素通常是与个人对他们的工作积极感情相联系,但有时也涉及消极感情。
而保健因素却几乎与积极感情无关,只会带来精神沮丧、脱离组织、缺勤等结果。
下图阐述双因素理论的主要内容,如图所示,成就的出现在令人满意的工作经历中超过40%,而在令人不满意的工作经历中则少于10%。
赫茨伯格的理论认为,满意和不满意并非共存于单一的连续体中,而是截然分开的,这种双重的连续体意味着一个人可以同时感到满意和不满意,它还暗示着工作条件和薪金等保健因素并不能影响人们对工作的满意程度,而只能影响对工作的不满意的程度。
[编辑]关于双因素激励理论的争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相似之处。
他提出的保健因素相当于马斯洛提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等较低级的需要;激励因素则相当于受人尊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较高级的需要。
当然,他们的具体分析和解释是不同的。
但是,这两种理论都没有把“个人需要的满足”同“组织目标的达到” 这两点联系起来。
有些西方行为科学家对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的正确性表示怀疑。
有人做了许多试验,也未能证实这个理论。
赫茨怕格及其同事所做的试验,被有的行为科学家批评为是他们所采用方法本身的产物:人们总是把好的结果归结于自己的努力而把不好的结果归罪于客观条件或他人身上,问卷没有考虑这种一般的心理状态。
另外,被调查对象的代表性也不够,事实上,不同职业和不同阶层的人,对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
实践还证明,高度的工作满足不一定就产生高度的激励。
许多行为科学家认为,不论是有关工作环境的因素或工作内容的因素,都可能产生激励作用,而不仅是使职工感到满足,这取决于环境和职工心理方面的许多条件。
但是,双因素激励理论促使企业管理人员注意工作内容方面因素的重要性,特别是它们同工作丰富化和工作满足的关系,因此是有积极意义的。
赫茨伯格告诉我们,满足各种需要所引起的激励深度和效果是不一样的。
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必要的,没有它会导致不满,但是即使获得满足,它的作用往往是很有限的、不能持久的。
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要注意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工作的安排,量才录用,各得其所,注意对人进行精神鼓励,给予表扬和认可,注意给人以成长、发展、晋升的机会。
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这种内在激励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编辑]双因素理论的价值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提出以后,曾经受到过许多非议。
有人认为,人是非常复杂的,当他们对工作感到满意的时候,并不等于生产效率就得到提高;反之,当他们对工作感到不满意的时候,也并不等于生产效率降低,因为人们会由于种种原因,在不满意的条件下达到很高的生产效率。
仅仅以满意——不满意作为指标,并不能证实满意感与生产效率的关系。
因而对“双因素理论”的可信度提出怀疑。
但是,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双因素理论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据1973~1974年美国全国民意研究中心公布,有50%的男性员工认为,工作的首要条件是能够提供成就感,而把有意义的工作列为首位的,比把缩短工作时间列为首位的人要多七倍。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实际上是针对满足的目标而言的。
所谓保健因素实质上是人们对外部条件的要求;所谓激励因素实质上是人们对工作本身的要求。
根据赫茨伯格的理论,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就要在“满足”二字上做文章。
满足人们对外部条件的要求,称为间接满足,它可以使人们受到外在激励;满足人们对工作本身的要求,称为直接满足,它可以使人们受到内在激励。
[编辑]双因素理论的缺陷[1]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虽然在国内外影响很大,但也由人对它提出了批评,这些主要是:(1)赫兹伯格的样本只有203人,数量明显不够,而且对象是工程师、会计师,他们在工资、安全、工作条件等方面都比较好,所以这些因素对他们自然不会起激励作用,但很难代表一般职工的情况。
(2)赫兹伯格在调查时把好的结果归结于职工自己的努力,而把不好的结果归罪于客观的条件,同时,赫兹伯格也没有使用“满意尺度”这一概念。
(3)赫兹伯格认为满意和生产率的提高由必然的联系,而实际上满意并不等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4)赫兹伯格将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截然分开有欠妥当,实际上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联系并可以相互转化的。
(5)现代企业是由4种经济主体所组成的,即股东、经营者、管理者和普通员工,这4种经济主体都有自己的目标,并且都有各自的可控因素和激励因素,从实施的范围层次分析,始终存在着所有者对经营者、经营者对管理者和管理者对员工的约束与激励,而这些并不是双因素理论都能涵盖的。
[编辑]双因素理论的应用根据赫茨伯格的理论,在调动员工积极性方面,可以分别采用以下两种基本做法:(一)直接满足直接满足,又称为工作任务以内的满足。
它是一个人通过工作所获得的满足,这种满足是通过工作本身和工作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得到的。
它能使员工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能,产生兴趣和热情,使员工具有光荣感、责任心和成就感。
因而可以使员工受到内在激励,产生极大的工作积极性。
对于这种激励方法,管理者应该予以充分重视。
这种激励的措施虽然有时所需的时间较长,但是员工的积极性一经激励起来,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能够持久,所以管理者应该充分注意运用这种方法。
(二)间接满足间接满足,又称为工作任务以外的满足。
这种满足不是从工作本身获得的,而是在工作以后获得的。
例如晋升、授衔、嘉奖或物质报酬和福利等,就都是在工作之后获得的。
其中福利方面,诸如工资、奖金、食堂、托儿所、员工学校、俱乐部等,都属于间接满足。
间接满足虽然也与员工所承担的工作有一定的联系,但它毕竟不是直接的,因而在调动员工积极性上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常常会使员工感到与工作本身关系不大而满不在乎。
研究者认为,这种满足虽然也能够显著地提高工作效率,但不容易持久,有时处理不好还会发生负作用。
双因素理论虽然产生于资本主义的企业管理,但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在实际工作中,借鉴这种理论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不仅要充分注意保健因素,使员工不致于产生不满情绪;更要注意利用激励因素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其努力工作。
如果只顾及保健因素,仅仅满足员工暂时没有什么意见,是很难创造出一流工作成绩的。
双因素理论还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奖金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