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fad0957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b4.png)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概念,能够灵活运用这两个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并证明这两个律,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的基本运算,对数学符号和表达式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这两个概念,学生可能初次接触,需要通过具体的例题和实践活动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概念,能够灵活运用这两个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发现和证明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及其运用。
2.难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证明和灵活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证明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和数学卡片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加法运算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探索: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和证明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3.讲解: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并进行解释和举例说明。
4.练习:设计不同类型的题目,让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关键信息。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747845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dc.png)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能够运用这两个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练习,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概括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的基本运算,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思考,乐于探究。
但部分学生对抽象的概念理解尚有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事物和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能够运用这两个律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概括能力。
3.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四. 教学重难点1.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及其运用。
2.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及其运用。
3.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和图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采用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概括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3.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计算练习,巩固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和运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物和图示,用于直观演示。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3.准备PPT,用于呈现教材内容和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并思考:2 + 3 等于多少?3 + 2 等于多少?引导学生发现加法交换律。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定义和例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有关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计算练习,巩固对这两个律的理解和运用。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加法,还有哪些运算有交换律和结合律?让学生尝试发现其他运算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精选3篇)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08d136a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a3.png)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第【1】篇〗我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2.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
3.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通过观察,能用语言表达、概括加法交换律。
教学过程:一、以旧引新,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在第一单元我们学过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探究四则运算中的运算定律。
现在就让我们开启探索之旅吧。
板书课题:3.运算定律二、教学新知。
1.故事引入,建立感知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朝三暮四这个成语故事吗?下面就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个故事。
(播放视频)这个故事有趣吗?哪里有趣,请你和同学们分享你的想法。
生:小猴子们始终都是得到了七个橡子,总数没有变他们的开心没有道理。
师:同学们你能用你的数学知识,列出算式来向小猴子们说明这个道理吗?学生列式教师板书算式:4+3=7,3+4=7。
既然他们的和相等,我们可以把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等式吗?3+4=4+3。
为了表示和相等,可以把和写在算式下面。
2.展示例题,理解含义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李叔叔是一个骑行爱好者,今天他做出一个决定,请看大屏幕,请两位同学将图中的信息找出读给同学们听。
例1:李叔叔准备骑车旅行一个星期,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要求一共骑行多少千米,该怎样列示呢?请同学们将算式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汇报:40+56=96(千米)。
还有不一样的算式吗?56+40=96(千米)师: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结合加法的含义理解,说一说为什么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他们分别表示的是什么?师:为了帮助理解,借助线段图我们来进一步研究。
线段图演示:这段代表56千米(黄色条)这段表示40千米(蓝色条),请你指出96千米在哪里?老师用红色线段代表总长。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重点知识归纳与易错总结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重点知识归纳与易错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7454a37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03.png)
知识点:减法的运算性质及应用
1.减法的运算性质: (1)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 数减去两个减数的和,即a-b-c=a-(b+c)。 (2)在连减运算中,任意交换减数的位置, 差不变。即a-b-c=a-c-b。 2.应用减法的运算性质可以进行简便运算。
=500+700
=1200 错点警示:要保证同时计算24加476与127 加573,就要运用加法结合律把这两部分用 小括号括起来。
规避策略:运用加法的结合律时,要注意把结合的 两个数用括号括起来。
易错点2 去掉括号后未改变括号里面项的运 算符号。
例题2 5570-(570+340)
错误答案: 5570-(570+340) =5570-570+340 =5000+340 =5340
四、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方法一:758-276-224=258(km) 方法二:758-(276+224)=258(km) 答:还要行驶258千米才能到达B城。
3.用简便方法计算。
(1)57×386-286×57-57×95
(2)202×15
分析:(1)三个乘法算式中都有一个相同的 因数57,因此,此题可改写成三个数的差乘 57的形式,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2)202接近200,所以可以把202写成200+2 的和。把202×15转化成(200+2)×15的形 式,再运用1200÷(25×4) =1200÷100 =12
(2)900÷15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案模板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案模板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6ef6591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9e.png)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案模板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案模板第【1】篇〗《加法交换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运算定律》单元中的第一课时,该内容是小学阶段系统学习运算定律的起始课,是后续简便运算的基础。
教材在内容的呈现上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发现规律、验证规律、解释规律、表述规律这样一个完整的推理过程,为后面学习其它的运算定律奠定一定的研究方法。
许多老师认为学生在以前的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对于运算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已经不知不觉认同了这个规律,认为其知识点太简单,内容没有探究性,无法激发思维挑战性,教学、育人价值不明显。
其实,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加法交换律模型的探索,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对运算律本质(等值变形)和合理应用的有效拓展。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加法交换律》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加法交换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2、引导学生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体会用字母表示的简洁性。
教学用具:课件、红色圆板(2个)、黄色方板(2个)02教学过程李付晓名师工作室一、复习1、师:同学们,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四则运算加、减、乘、除的意义。
谁能说一说加法的意义是什么?生: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师:说的真好!请你说一个加法算式吧?生:6+7师:这道加法算式用到了哪两个数字?用这两个数字还可以写出别的加法算式吗?生:7+6师:看来两个数字可以写出2道加法算式。
谁能再说两道这样的算式?生1: 35+67 67+35生2: 89+95 95+89师:能说点不一样的吗?生3:378+456 456+378生4:1289+789 789+1289生5:0.3+2.6……师:大家说的都很好!这些数字可大可小,还可以是小数、分数……老师从中选两道写在黑板上。
板书:20+35 35+20二、自主探究1、师:现在我用方形板把20盖起来,用圆形板把35 盖起来,右边算式中的20跑到了这里,35在这里(边说边移动纸板)师:我把20和35都盖起来了,现在你认为这个纸板下面盖的只能是20和35吗?请小组4人讨论交流。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案(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案(精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9dbce99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47.png)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案(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P28例1(加法交换律)P29/例2(加法结合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等等。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40+56=56+40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板书:a+b=b+a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
符号表示:△+☆=☆+△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
出示:(69+172)+2869+(172+28)155+(145+207)(155+145)+207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符号表示:(△+☆)+○=△+(☆+○)教师板书:(a+b)+c=a+(b+c)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P28/做一做P31/4、1四、小结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五、作业:P31/3板书设计:加法的运算定律(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40+56=96(千米)56+40=96(千米)88+104+96104+96+88=192+96=200+88=288(千米)=288(千米)40+56=56+40(88+104)+96=88+(104+96)┆(学生举例)(69+172)+28=69+(172+28)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49f0c7b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e4.png)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和应用。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规律,使学生在计算加法时更加简便和高效。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的基本运算,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
但是,对于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和应用,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两个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2.使学生能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加法交换律的运用。
2.加法结合律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合作交流法、练习法等,结合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PPT课件。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加法计算,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时候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计算结果不变呢?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对加法交换律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用PPT展示加法交换律的定义和示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加法交换律的规律。
同时,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计算。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给予鼓励。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运用加法交换律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答案,巩固加法交换律的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发现加法结合律的规律,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出示一些运用加法结合律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答案,巩固加法结合律的知识。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引导学生说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定义和应用。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3.1《加法运算律》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3.1《加法运算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e3bb8ef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cb.png)
8. 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预习和课堂学习,学生能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七、教学反思与总结
今天上的是一节小学数学课,内容是加法运算律。这节课我试图通过讲解和互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在教学方法和策略上,我做得还挺不错的。我用了生动的例子和实际的计算,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运算律的概念。我也设计了小组讨论的环节,让学生能够互相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3.1 《加法运算律》教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3.1 《加法运算律》教案,主要讲述了加法运算律的概念和运用。学生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运用运算律简化计算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加法运算律》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加法运算律》内容,强调《加法运算律》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节课学习的《加法运算律》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加法运算律》教学目标和《加法运算律》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加法运算律》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加法运算律》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加法运算律》学习状态。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加法交换律优秀5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加法交换律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2ff9858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58.png)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加法交换律优秀5篇《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灵活运用。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教学过程一、诱趣激学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老师这里有一个小动画1·动画片《朝三暮四》2·引发思考,感知规律看完这个动画片,你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如果学生们笑了,就借机问问学生们笑什么?)引导说出:4+3=7(个)3+4=7(个)课件出示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得数都等于7,都表示猴子一天吃的桃子)。
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数学符号连接起来呢?(等号)课件演示:4+3=3+4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律1、解决问题,发现规律谈话: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同学们会骑自行吗?(会),李叔叔也会骑车,他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帮忙解决一下。
课件出示骑车主题图。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要求什么呢?(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问: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能)请在草稿本上做,老师下去找到需要的答案,板书黑板。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问:观察这两个同学的列式,你们发现呢什么?两个算式计算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
课件出示40+56=96(千米)56+40=96(千米)40+56=56+402、举例猜想,概括规律课件出示4+3=3+440+56=56+40观察这两组算式,都是两边计算的结果相等,可以用等号连接,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列子吗?同桌互相交流。
全班交流,把学生的汇报结果写在黑板上。
同学们真聪明,举了这么多的列子,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总结板书: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问:你能给这个规律起个名字吗?(加法交换律)我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老师这里有几组算式课件出示讲解过程①30+20 两位数加上两位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是不变②100+30 三位数加上两位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也是不变③1000+200 四位数加上三位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还是不变刚才经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发现了不管这两个加数是什么,只要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他们的和不变。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案(优选3篇)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案(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3eea3bb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7b.png)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案(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掌握加法交换律,能利用加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运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归纳运算律、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升符号意识与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加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加法交换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春季运动会的情景图,提问学生:你能够读取到哪些信息?学生通过对的观察可以得到:跳绳的男生有 28 人,跳绳的女生有 17 人,踢毽子的女生有 23 人。
教师说明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这节课将探寻运动会中隐含的数学知识——《加法交换律》。
(二)讲解新知结合情境图中的信息,教师提问:跳绳的有多少人?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学生可能回答 28+17=45(人),也有可能回答:17+28=45(人)。
进一步提问学生你是如何列出这个算式的?学生根据男生人数加女生人数或者女生人数加男生人数得到跳绳总人数。
让学生进一步观察这两个算式,并思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得出这两道算式都是求跳绳的总人数,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两个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接下来,提问学生:你能仿照这个式子再写几个吗?组织学生进行仿写,并进行追问:这些算式有什么规律?学生通过观察用文字语言总结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接下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示在自己的发现。
学生用符号语言表示为△+○=○+△或者用文字表示为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教师引导学生用字母进行表示,得到 abba +=+ 。
教师指出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三)课堂练习练一练:填空,并说明应用了什么方法。
82 8 82 += + ()(四)小结作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课后作业:课后练习 1,2 题。
四、板书设计〖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案第【2】篇〗国标本苏教版四年级上册p56-57例题,完成p58的“想想做做”。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https://img.taocdn.com/s3/m/412c62065a8102d276a22f7a.png)
学习要点:灵活掌握有关加法的简便计算。
重点
难点
重点: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法
指导
合作探究
教具、学具
多媒体
通案
个案
一、图片引入
观察主题图,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
出示主题图。
二、新授
例5:
1.观察图(一)中的条件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一)
难点: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法
指导
学生合作讨论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通案
个案
基本练习
1、口答: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46+()=75+()
()+38=()+59
24+19=()+()
a+57=()+()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
反思
课题
加法运算定律应用的练习课
课型
练习课
课时
3
要求:a、画出线段图。
b、列式计算。
师生共同订正。(简单说明线段图应该怎样画,做简要规范。)
3、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369+258+147=369+(□+147)(23+47)+56=23+(□+□)
654+(97+a)=(65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 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 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685ab53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67.png)
教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年级:四年级下册科目:数学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2. 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1.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例题和练习题。
2. 学生准备草稿纸和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PPT展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现象,教师总结并引入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二、新课讲解1. 教师讲解加法交换律的概念,举例说明并引导学生理解。
2. 教师讲解加法结合律的概念,举例说明并引导学生理解。
3. 教师通过PPT展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4.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完成例题,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练习1. 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学生完成练习题后,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合作交流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
2. 教师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个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3. 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 每个小组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和应用。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作业布置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 学生完成作业后,家长签字确认。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合作交流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b56fc83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f0.png)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和应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对数学运算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对于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样的抽象概念,学生可能还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通过生动的例题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两个律。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2.让学生能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和应用。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引导发现法、实践操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教学软件等,进行辅助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加法运算,引导学生发现加法运算中的一些规律,引发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思考。
2.讲解:通过PPT展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定义和例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两个律。
3.实践: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际的计算练习,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4.总结:通过学生的总结和教师的讲解,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归纳和总结。
5.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和应用。
可以设计如下:加法交换律:a +b = b + a加法结合律:(a + b) + c = a + (b + c)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练习成绩来进行。
(完整版)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知识篇
![(完整版)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知识篇](https://img.taocdn.com/s3/m/2e1d2e0ec77da26924c5b089.png)
力口、减法的速算与巧算(基础篇)1加法运算定律(2个):☆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即:a +b = b + a☆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 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
即:(a+b )+c = a+(b+c ) (提醒:运用加法结合律时,要注意把结合的两个数用括号括起来。
)连加的简便计算方法:① 使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凑整(把和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先交换再结合在一起。
)② 个位:1与9, 2与8, 3与7,4与6, 5与5,结合。
③ 十位:0与9,1与8, 2与7,3与6, 4与5,结合。
连加的简便计算例题:50+98+50488+40+60165+93+35 65+28+35+72=50+50+98 =488+ (40+60) =93+165+35 =(65+35) + (28+72) =100+98 =488+100 =93+(165+35) =100+100 =198=588=293=2002、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几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几个数的和。
即:a - b - c = a - (b + c )注:连减的性质逆用:a - (b + c ) = a - b - c = a - c - b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先减去后一个数再减去前一个数。
即:a-b-c = a-c-b 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① 连续减去几个数就等于减去这几个数的和。
如:106-26-74 = 106-(26+74)② 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先减去后一个数再减去前一个数。
如: 226-58-26=226-26-58③减去几个数的和就等于连续减去这几个数。
如: 连减的简便计算例题:3、加、减法混合运算的性质:在计算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时,计算时可以带着运 算符号106-(26+74) = 106-26-74528—65—35 528— 89—128 528 =528—( 65+35) =528 —128— 89=528—100=400 — 89=528 =400—(150+128) —128—150 —150=428=311=250“搬家”。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19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19篇)](https://img.taocdn.com/s3/m/1494e27a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88.png)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19篇)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说明1、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 —28页的内容。
主题图呈现的是李叔叔骑车去旅游,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
问: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可列出40+56=96(千米) 或56+40=96(千米)两个算式,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得数相等,可以用“=”连接,然后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进而发现加法交换律,再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2.加法交换律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中,研究数地运算,在给出运算的定义后,最主要的基础工作就是研究该运算的性质。
在运算的各种性质中,最基本的几条性质,就是“运算定律”,可见,运算定律在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数学大厦的基石”,而“加法交换律”可能更是基石中的基石。
加法交换律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都有过浅显的认知基础,只是没有明确的概括,本节课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要将学生以前比较零散的感性认识经过整理、明晰后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
但是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难点,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从研究确定的数到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比较抽象,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更多的想的是,如何让学生自然地经历由用数到用字母表示的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理解、感悟、体验中感受字母表示的优越性,从而为后面的其他运算定律的教学,以及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有了上面的想法,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使学生体验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加法交换律经过逐步符号化、形式化后,学生可以初步感受到用字母表达运算规律的优越性,培养他们的符号感和运用符号解决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ecf1662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63.png)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个教学内容。
这个单元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概念,能够运用这两个律进行简便的计算。
本节课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并总结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规律。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的基本运算,能够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
但是对于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概念,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通过观察和操作,他们能够发现并理解这两个律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概念。
2.让学生能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及其运用。
2.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及其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让他们自己发现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规律。
2.合作交流法:在学生发现规律后,让他们进行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两个律的运用。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实例。
2.学习材料:准备一些加法计算题,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两个加法算式,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引导学生发现加法交换律的规律。
2.呈现(10分钟)通过展示多个加法算式,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加法结合律的规律。
同时,引导学生与加法交换律进行对比,加深对两个律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加法计算,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设计一些加法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他们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7f35a1f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a3.png)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对于加法运算有一定的认识。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体会加法运算的规律,提高运算效率。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数学问题充满好奇心。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抽象的运算规律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操作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发现并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培养学生运用加法运算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加法交换律的发现和理解。
2.加法结合律的发现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加法运算规律。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加法运算规律。
3.小组合作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展示生活情境和运算规律。
2.学习材料:准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小卡片,用于学生的实际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情境,如购物场景,引导学生发现加法运算规律。
例如,展示一个购物场景,其中有3个苹果和2个香蕉,问学生如何用加法算式表示这个场景。
通过这样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实际的加法问题,让学生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例如,展示两个加法算式:3 + 2 和 2 + 3,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它们的结果是相同的。
再展示一个加法算式:3 + 2 + 1 和 3 + 1 + 2,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它们的结果也是相同的。
通过这些实际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发现加法运算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教案
主备教师:执教教师:()
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 ( P28 例1 )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逐步提高归纳、推理的抽象思维能力。
3.会运用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
理解用不同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材分析:
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数学大厦的基石”,而加法交换律是数学大厦的基石中的基石。
加法交换律的内容,学生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都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只是那时没有明确表达而已,本节课的教学只是将学生以前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所以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但是用符号表示,特别是用字母符号表示加法交换律,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从研究特定的数到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这种表达方式比数字符号更加形象,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将教学设计的重点定位在学生理解、感受、体验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和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及运用符号解决问题的意识上。
同时,本节课的教学为后面其余的运算定律的教学和今后五年级上册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学情分析: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解答交流。
学生说出40+56和56+40这两个算式,一般不会有困难。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要让学生知道:用语言表达加法交换律比较麻烦,怎样表示既简单又清楚?试一试,用你喜欢的符号表示两个加数,你能用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吗?学生用图形、用字母或用其他符号表示都可以。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
总课时:1课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预设: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喜欢运动吗?你最喜欢哪项体育运动?李叔叔是一个自行车旅行爱好者,咱们一起去了解一下李叔叔的情况。
出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境图。
仔细观察这幅图,你从图上知道哪些信息?
1.讨论与思考:
(1)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3)独立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呈现不同的列式: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二、新知探究
(一)体验加法的意义
谁来说一说,你为什么要用加法?
小结:这道题是要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就要用加法计算。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发现些什么呢?把你的发现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在这组加法算式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交换位置和不变)
1.提出猜想:这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和相等,是不是任意的两个数相加,都有这么一个规律呢?谁能来任意说两个数?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三)经历猜想,形成结论
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
1.四(1)班有男生31人,女生25人,全班有多少人?
31+25=25+31
2. 25+35=35+25
刚才,经过同学们的努力,发现了不管这两个加数是什么,只要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
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四)加法交换律的表示方法。
1.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我们猜想的这个规律吗?可以用符号、字母、文字等等表示,试试看。
2.观察不同的表示方法:等式中的符号表示什么。
如:○+□=□+○中,“□”和“○”代表什么?(代表任意不同的数)○+□=□+○又表示什么呢?
3.小结:同学们想到的方法可真多!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在数学中称为加法交换律,通常用字母表示:a+b=b+a。
三、实践应用
1.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766+589=589+()
300+600=()+()
a+15=()+()
2.仔细看一看,下面的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
270+380=380+270
b+800=800+b
3.运用加法交换律,你能写出算式?
25+49+75=()+()+()
学生写出算式以后,让学生观察算式,哪两个数交换了位置,在这些算式中,你认为哪一道计算起来比较简单?说说你的想法。
四、总结提高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