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液体治疗专家共识概述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_(2014版中国麻醉学的指南与专家共识)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2014)于布为王俊科邓小明叶铁虎许幸(共同执笔人)吴新民(负责人)岳云徐建国黄文起(共同执笔人)薛张纲一、概述液体治疗是麻醉手术期间保证循环血容量正常.确保麻醉深度适宜.避免手术伤害性刺激对机体造成不良影响.维持良好的组织灌注.内环境和生命体征稳定的重要措施。
为适应近年来科学研究与医疗实践的进展.特对《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2007)》进行修订。
二、人体液体分布人体体液分为细胞内液(ICF)和细胞外液(ECF).由细胞膜所分隔。
通过细胞膜上Na+/K+ATP泵的调节.使细胞内液的容量和成分保持恒定。
细胞外液由组织间液(IFV)和血浆(PV)组成(见附件1).并随年龄增加有一定变化(见附件2).其主要功能是维持细胞营养并为电解质提供载体。
细胞内液以K+为主.细胞外液以Na+为主.Na+是形成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维持正常的细胞外液容量.尤其是有效循环血容量.是液体治疗的关键。
血液是由60%的血浆和40%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其中15%分布于动脉系统.85%分布于静脉系统。
血浆中含有无机离子(主要是Na+ 和Cl- )和溶于水的大分子有机物(主要是白蛋白、球蛋白、葡萄糖和尿素).白蛋白是维持细胞外液胶体渗透压和血管内血浆容量的主要物质。
组织间液分布于血管与细胞之间.机体代谢产物可在其间进行交换.过多的组织间液将通过淋巴管汇流入血管内。
正常血管内皮允许水分子和小分子物质(如Na+和Cl- )自由通过.但限制大分子物质(如白蛋白或人工合成胶体)的通过.从而使其保留在血管内。
决定血管内液体向血管外流动的因素可通过Starling-Lardis 公式表示:Jv=KhA[ (PMV-PT)-δ(COPMV-COPT)].Jv代表单位时间通过毛细血管壁的净液体量;Kh代表水的液压传导率.即毛细血管壁对液体的通透性.普通毛细血管动脉端的Kh值较静脉端高4倍;A为毛细血管表面积;PMV代表毛细血管静水压;PT为组织静水压;δ为血浆蛋白反应系数.当δ为0时.血浆蛋白分子可自由通过细胞膜.当δ为1时.血浆蛋白分子不能通过细胞膜。
ERAS专家共识
风险, 包括使用丙泊酚麻醉诱导和维持、避免使用挥发性麻醉药、术中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最
小化及避免液体过负荷等。
术后饮食 有研究显示, 择期腹部手术术后尽早恢复经口进食、饮水及早期口服辅助营养可
三
促进肠道运动功能恢复, 有助于维护肠黏膜功能, 防止菌群失调和异位, 还可以降低术后感染发
生率及缩短术后住院时间。一旦病人恢复通气可由流质饮食转为半流饮食, 摄入量根据胃肠耐
三
仔细询问病人病史, 进行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气道及脊柱解剖的基本评估。以改良心脏风
险指数(RCRI)评价围手术期严重心脏并发症的风险, 采用代谢当量(MET)评级可预测术后心血管事
件发生率, 当代谢当量<4MET 时提示心功能差, 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
四
术前麻醉用药
术前不应常规给予长效镇静和阿片类药物, 老年病人术前应慎用抗胆碱药物及苯二氮卓
太尼等, 肌松药可考虑罗库溴胺、顺式阿曲库铵等。肌松监测有助于精确的肌松管理。
开放手术 基于其创伤强度, 全麻联合中胸段硬膜外阻滞技术及术后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可提供与
创伤强度相匹配的抗应激效应, 同时有助于术后疼痛控制及肠功能恢复。最新证据表明, 全麻复合连续输
注右美托咪定===全麻复合中胸段硬膜外阻滞具有同等的抗应激效果, 可作为替代使用。
人及其家属的理解、配合, 包括术后早期进食、早期下床活动等。
二
术前戒烟、戒酒 吸烟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的增加具有相关性, 一项Meta 分析发现, 戒烟至
少2周方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戒酒2 周即可明显改善血小板功能, 缩短出血时间, 一般推荐术前戒
酒4 周。
术前访视与评估 术前将病人调整至最佳状态, 以降低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麻醉科医生应
外科病人围手术期液体治疗专家共识(最全版)
外科病人围手术期液体治疗专家共识(最全版)关键词液体治疗;围手术期液体治疗是外科病人围手术期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维持电解质平衡,纠正液体失衡和异常分布等。
研究表明,液体治疗能够影响外科病人的预后。
对于围手术期病人,既应避免因低血容量导致的组织灌注不足和器官功能损害,也应注意容量负荷过多所致的组织水肿。
临床上,应针对病人个体化制定,实施合理的液体治疗方案并反复评估,根据不同的治疗目的、疾病状态及阶段不断进行调整和修正。
目前,液体治疗尚存很多争议,如开放性或限制性液体治疗,液体复苏中应用晶体液与胶体液的差异,人工胶体或天然胶体的应用指征等,这些问题有的已形成一定的共识,更多仍在探索之中。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曾于2008 年制定《外科病人胶体治疗临床应用专家指导意见》[1],但其内容仅涉及胶体治疗。
为进一步指导临床医师规范化、合理开展液体治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组织国内部分专家,遵照循证医学方法,结合近年来液体治疗领域的相关进展,在上述“指导意见”基础上制定本专家共识。
本共识仅适用于不能经口或胃肠道补充液体的病人,否则,应尽早停用或相应减少静脉液体输注量;本共识仅针对外科病人围手术期液体治疗的常见问题,不包括儿童、孕妇、烧伤、肝肾功能不全等特殊病人的液体治疗,不包括临床输血及静脉营养等治疗问题。
本共识不具备强制性,旨在为液体治疗提供参考及指导。
1 人体液体分布体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和电解质。
体液量与性别、年龄、体重有关。
成年男性的体液量约占体重的60%,女性约占体重的55%。
人体体液分为细胞内液(ICF)和细胞外液(ECF)。
细胞内液绝大部分存在于骨骼肌中,在男性约占体重的40%,女性约占体重的35%。
细胞外液由组织间液(IFV)和血浆(PV)组成,约占体重的20%,其中组织间液量约占体重的15%,血浆量约占体重的5%(表1)。
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的组成有较大不同,细胞内液以K+为主,细胞外液以Na+为主,由细胞膜分隔,通过细胞膜上Na+/K+ATP 泵的调节,维持细胞内、外离子的不同浓度和渗透压平衡。
2014年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发布(中华麻醉学分会)(DOC)
概述液体治疗是麻醉手术期间保证循环血容量正常,确保麻醉深度适宜,防止手术伤害性刺激对机体造成不良影响,维持良好的组织灌注,内环境和生命体征稳定的重要措施。
为适应近年来科学研究与医疗实践的进展,特对《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2007〕》进行修订。
人体液体分布人体体液分为细胞内液〔ICF〕和细胞外液〔ECF〕,由细胞膜所分隔。
通过细胞膜上Na+/K+ATP 泵的调节,使细胞内液的容量和成分保持恒定。
细胞外液由组织间液〔IFV〕和血浆〔PV〕组成〔见附件1〕,并随年龄增加有一定变化〔见附2〕,其主要功能是维持细胞营养并为电解质提供载体。
细胞内液以K+ 为主,细胞外液以Na+ 为主,Na+ 是形成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维持正常的细胞外液容量,尤其是有效循环血容量,是液体治疗的关键。
血液是由60% 的血浆和40% 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其中15% 分布于动脉系统,85% 分布于静脉系统。
血浆中含有无机离子〔主要是Na+ 和CI-〕和溶于水的大分子有机物〔主要是白蛋白、球蛋白、葡萄糖和尿素〕,白蛋白是维持细胞外液胶体渗透压和血管内血浆容量的主要物质。
组织间液分布于血管与细胞之间,机体代谢产物可在其间进行交换,过多的组织间液将通过淋巴管汇流入血管内。
正常血管内皮允许水分子和小分子物质〔如Na+ 和Cl- 自由通过,但限制大分子物质〔如白蛋白或人工合成胶体〕的通过,从而使其保留在血管内。
决定血管内液体向血管外流动的因素可通过Starling-Lardis 公式表示:Jv=KhA[〔pmv-pt〕-δ〔COpmv-COpt〕],Jv 代表单位时间通过毛细血管壁的净液体量;Kh 代表水的液压传导率,即毛细血管壁对液体的通透性,普通毛细血管动脉端的Kh 值较静脉端高 4 倍;A 为毛细血管外表积:pmv 代表毛细血管静水压;pt 为组织静水压;δ为血浆蛋白反应系数。
当δ为0 时,血浆蛋白分子可自由通过细胞膜,当δ为 1 时,血浆蛋白分子不能通过细胞膜。
液体治疗专家共识
部分患者术前存在非正常的体液丢失,如术前呕吐、腹泻、利尿及麻 醉前的不显性过度失液,包括过度通气、发热、出汗等,也应视为术前液 体丢失量。理论上麻醉手术前的体液丢失量都应在麻醉前或麻醉开始初期 给予补充,并采用与丢失的体液成分相近的液体,故主要选择晶体液。
羟乙基淀粉
是通过对支链淀粉经羟乙基化后制成。羟乙基淀粉的平均分子量、取代级、C2/C6 比这
三项参数直接影响羟乙基淀粉的容量治疗效力。小分子羟乙基淀粉 (<60KD)经肾脏排泄。
新一代羟乙基淀粉万汶(Voluven(R) ),每日最大剂量为50ml/kg,能够较长时间维持稳定
血容量,在组织沉积也较少,肾脏滤过增加,大量输注后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降低,过敏反
• 推荐意见9:术中的液体再分布量需要采用晶体 溶液进行补充
• 麻醉手术期间存在体内的液体再分布,血管内部分液体的转移可导致血管 内容量明显减少。 手术操作可引起血浆,细胞外液和淋巴液丢失;炎症、应激、创伤状态下 大量液体渗出至浆膜表面或转移至细胞间隙,一般为肠腔、腹腔、腹膜后 腔和胸膜腔(通常量不多),这部分进入细胞间隙非功能区域内的液体将 加重血容量丧失和组织水肿。术中缺氧可引起细胞肿胀,导致细胞内液容 量增加,均须正确评估和对症处理。
• 推荐意见6:大手术应常规测定Hb 和Hct,以了解机体的 氧供情况。
• 麻醉手术期间的液体需要量包括
1. 每日正常生理需要量; 2. 术前禁食所致的液体缺失量或手术前累计缺失量; 3. 麻醉手术期间的液体再分布; 4. 麻醉导致的血管扩张; 5. 术中失血失液量。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版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版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2014)于布为王俊科邓小明叶铁虎许幸(共同执笔人)吴新民(负责人)岳云徐建国黄文起(共同执笔人)薛张纲?一、概述液体治疗是麻醉手术期间保证循环血容量正常,确保麻醉深度适宜,避免手术伤害性刺激对机体造成不良影响,维持良好的组织灌注,内环境和生命体征稳定的重要措施。
为适应近年来科学研究与医疗实践的进展,特对《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2007)》进行修订。
二、人体液体分布人体体液分为细胞内液(ICF)和细胞外液(ECF),由细胞膜所分隔。
通过细胞膜上Na+/K+ATP泵的调节,使细胞内液的容量和成分保持恒定。
细胞外液由组织间液(IFV)和血浆(PV)组成(见附件1),并随年龄增加有一定变化(见附件2),其主要功能是维持细胞营养并为电解质提供载体。
细胞内液以K+为主,细胞外液以Na+为主,Na+是形成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维持正常的细胞外液容量,尤其是有效循环血容量,是液体治疗的关键。
血液是由60%的血浆和40%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其中15%分布于动脉系统,85%分布于静脉系统。
血浆中含有无机离子(主要是Na+和Cl-)和溶于水的大分子有机物(主要是白蛋白、球蛋白、葡萄糖和尿素),白蛋白是维持细胞外液胶体渗透压和血管内血浆容量的主要物质。
组织间液分布于血管与细胞之间,机体代谢产物可在其间进行交换,过多的组织间液将通过淋巴管汇流入血管内。
正常血管内皮允许水分子和小分子物质(如Na+和Cl-)自由通过,但限制大分子物质(如白蛋白或人工合成胶体)的通过,从而使其保留在血管内。
决定血管内液体向血管外流动的因素可通过Starling-Lardis公式表示:Jv=KhA[(PMV-PT)-δ(COPMV-COPT)],Jv代表单位时间通过毛细血管壁的净液体量;Kh代表水的液压传导率,即毛细血管壁对液体的通透性,普通毛细血管动脉端的Kh值较静脉端高4倍;A为毛细血管表面积;PMV代表毛细血管静水压;PT为组织静水压;δ为血浆蛋白反应系数,当δ为0时,血浆蛋白分子可自由通过细胞膜,当δ为1时,血浆蛋白分子不能通过细胞膜。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术治疗已经成为医学领域中最为常见的治疗方式。
麻醉手术是一种很常见的手术方式,显然,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和患者需要一些额外的支持措施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麻醉期间的液体治疗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措施。
本文将介绍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的专家共识,以及麻醉手术期间的液体管理及其重要性。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一直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因为液体管理不当会引起许多问题,如术中失血、低血压等等,所以液体管理需要严格控制。
因此,专家对于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的共识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下面是一些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的专家共识:1.麻醉期间液体治疗需进行计算,制定个体化液体管理方案。
2.术中应保持体液平衡,在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基础上,避免过多给予液体。
3.应積极输血,以維持足夠的器官灌注,降低输液量。
4.治疗恢复期也需要维持合适的液体灌注。
专家建议麻醉手术期间的液体管理要个体化,以满足每个病人的个体差异。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管理的重要性对于麻醉手术期间的液体管理,不仅是医护人员必须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同时也关乎到患者术后恢复的情况。
手术期间,如果液体管理不当,患者出现低血压现象,可能会影响身体的恢复。
此外,还有一些术后并发症可能与液体管理不当有关联,如肺水肿、急性肾衰竭等等。
因此,在麻醉手术期间,正确的液体管理与监测,以及适当的液体应用,对于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
液体治疗是麻醉手术期间非常重要的一项治疗措施。
对于医生和患者而言,了解液体管理的重要性、麻醉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以及正确的液体管理方法和技巧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医生和其他医护人员应该时刻关注患者的液体管理情况,从而帮助患者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和术后恢复质量。
2018的脓毒症液体治疗急诊专家共识
脓毒症液体治疗急诊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急诊急救专业委员会1概述早期、及时的液体治疗或复苏和必要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是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积极治疗的基本措施。
其中,液体治疗或复苏的目的是通过快速补充液体达到纠正血容量相对或绝对不足,保证正常的心输出量和器官血流灌注,保护脏器功能。
目前,在脓毒症与脓毒症休克的液体治疗中,就液体种类、治疗或复苏时机的确定以及复苏目标等都还存在认识上的差异。
基层医生对脓毒症患者的液体治疗或复苏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也存在不足。
为进一步指导急诊医师规范化、合理开展脓毒症以及脓毒症休克的液体治疗与复苏,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全军急救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急诊急救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学者,通过查阅国内外重要文献,总结近年来脓毒症液体复苏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并结合中国急诊医生的临床经验,遵照循证医学方法,提出脓毒症与脓毒症休克患者液体治疗急诊专家共识。
2脓毒症病理生理与液体治疗的基础脓毒症是感染引起的循环功能障碍或衰竭。
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机体即启动自身免疫机制,以达到清除病原体的目的。
在清除病原体的同时,也常常造成自身毛细血管内皮的损伤、毛细血管的渗漏、凝血功能障碍以及局部炎症损伤。
这些病理生理过程可以导致血管容积与血液容量的改变,进而导致组织灌注不足和器官功能障碍。
2.1内皮细胞损伤与微循环功能障碍内皮细胞位于血管壁内表面,具有抗凝、抗黏附的生理作用,并参与调控血管舒缩[5]。
内皮细胞表面有一层糖蛋白复合物的多糖包被,能促进红细胞流动,防止白细胞和血小板黏附。
血管内皮细胞多糖包被受损是脓毒症患者造成微循环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可以使白细胞和血小板发生滚动、聚集和黏附[6]。
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引起的血管内皮损伤,减少了血管内皮绒毛致密度,使血管通透性增加。
术中液体治疗专家共识 - 麻醉科
编者按2007年12月1-2日,“2007费森尤斯麻醉高峰论坛”在云南丽江大港国际饭店召开。
全国200名临床麻醉学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吴新民教授在会上致辞,同时向与会专家介绍了即将颁布的我国第一部《术中液体治疗专家共识》的制订目的与相关思考,并就此与参会专家展开热烈讨论,这无疑成为本次会议的最大亮点。
此外,专家们还介绍了液体治疗在各类手术麻醉应用中的最新进展。
现将会议重点内容综述如下。
中国第一部《术中液体治疗专家共识》制订目的与思考1. 《术中液体治疗专家共识》制订目的本次会议上最具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是与会专家介绍了制订我国第一部《术中液体治疗专家共识》(简称《共识》)的目的和思路。
该《共识》的即将出台标志着麻醉领域液体治疗从此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专家指出,目前液体治疗在外科麻醉领域应用广泛,然而对于如何正确进行液体治疗至今尚未达成共识,因此非常有必要制订一部符合我国国情、便于临床借鉴和应用的参考性文件,以期指导麻醉科医师给予患者正确、合理的液体治疗。
此次麻醉高峰论坛恰好为临床医师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并很好地促进了该《共识》的完善与尽快出台。
2. 有关《术中液体治疗专家共识》的思考液体治疗的目标是维持患者术中血容量正常和血流动力学稳定,保证足够的胶体渗透压,同时还应确保微循环改善,以维持有效稳定的组织灌注和细胞氧合,从而保证患者安全渡过手术期。
医生在给予患者术中液体治疗前首先应明确丢失的是哪部分液体,然后根据不同疾病特点和不同人群(老年、儿童、妊娠妇女等),选择合适的液体进行个体化补液治疗。
目前临床上可以用来进行术中静脉内液体治疗的制品主要分为晶体液和胶体液两种。
晶体液补充容量效果快,但往往在输注后出现明显的血液稀释和胶体渗透压下降现象,进而造成水肿和漏出液形成。
而胶体液可以减轻心、肺、脑等重要脏器水肿,在血液循环中滞留时间也更长,因此更适用于术中的持续液体治疗。
与其他胶体液相比,新一代中分子量羟乙基淀粉130/0.4(万汶)作为一种理想的胶体液,能够在血管内停留适当的时间,从而更好地改善血流动力学,可有效改善微循环和脏器灌注,提高组织氧合。
神经重症最新专家共识
GRADE
非常低质量证据 反对
• 非常低质量证 据
• (根据详细研 究发觉赞成或 反对)
颅内压增高旳高渗液体治疗4大焦点问题
Q4:是否有证据表白高渗生理盐水能够改善预后
GRADE
• 一项多中心RCT使用NTS和MAN对TBI患者进行院前复苏,用GOS-E 高质量证据
神经重症患者旳一般液体管理(续)
推荐 11、推荐采用多模态措施,整合多种血流动力学变量旳指导下,优化NIC患者旳液体治疗(强推荐) 12、推荐NIC患者考虑使用动脉血压和液体平衡作为NIC患者优化液体治疗旳主要参照(强烈推荐) 13、提议整合其他变量(如心输出量、血氧饱和度、血乳酸、尿量)以优化NIC患者旳液体治疗(弱推荐) 14、推荐不要单独使用中心静脉压作为指导NIC患者液体治疗旳安全终点(强推荐) 15、提议对于NIC 患者不要使用限制性液体策略(旨在实现整体旳液体负平衡)(弱推荐) 16、提议将液体平衡作为NIC患者液体治疗旳安全终点(弱推荐) 17、提议监测电解质(钠离子、氯离子)作为NIC患者液体治疗旳安全终点(弱推荐) 18、提议监测渗透压作为NIC患者液体治疗旳安全终点(弱推荐) 19、推荐不要使用中心静脉压力监测作为NIC患者液体治疗旳安全终点(强推荐)
颅内压增高旳高渗液体治疗4大焦点问题
Q3:是否有证据表白没有ICP监测下能够使用高渗液体?
• 一项RCT研究发觉,针对脑出血患者(n=24)MAN和HTS能够有 效减轻核磁影像学检验发觉中线移位,另一项RCT发目前严重旳 AIS(n=9)中,MAN和HTS对脑血流量增长均是有效旳,这是经 过PET检验发觉旳。
研究同步发觉,预防性旳高容量治疗(涉及晶体及胶体)与正常 血容量疗法比,对CBF、血管痉挛、以及脑梗塞均无影响。
专家共识:液体活检在临床肿瘤诊疗应用和医学检验实践中的专家共识2019
专家共识:液体活检在临床肿瘤诊疗应用和医学检验实践中的专家共识液体活检(liquid biopsy)在肿瘤临床诊断治疗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是实现对肿瘤"个体化精准医疗"的重要手段。
为科学规范液体活检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临床检验中心共同制定了《液体活检在临床肿瘤诊疗应用和医学检验实践中的专家共识》。
本专家共识围绕CTC和ctDNA两种靶标,综合近年来发表的液体活检领域重要研究成果、结合我国肿瘤液体活检的临床实践需求,就相关的临床常用检测技术的实施和质量管理提供常规指导原则。
液体活检技术的选择(一)ctDNA检测技术的选择目前,实验室常用的ctDNA检测技术包括扩增受阻突变体系(amplification refractorymutation system,ARMS)、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数字PCR(digital PCR,dPCR)和核酸质谱检测等。
ARMS方法是目前获得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hina Food and DrugAdministration,CFDA)批准可用于临床ctDNA检测的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应用相对普及。
由于NGS方法在技术与成本方面存在瓶颈,使得ARMS在检测诸如EGFR等已知突变中具有明显优势。
针对未知突变的发掘,NGS方法则具有其他方法无可比拟的技术优势。
包括Nature Medicine、Lancet Oncology 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在内诸多顶级期刊所报道的多项临床试验结果证实NGS在耐药监测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通过NGS监测可有效发掘耐药新突变,及时调整干预措施,切实提高靶向治疗疗效。
dPCR和基于质谱的核酸检测方法尽管可应用于已知突变ctDNA的检测,但仅限于实验室自建,尚缺乏高等级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目前仍难以进入临床实践。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
3、麻醉手術期間的液體再分佈 麻醉手術期間存在體內的液體再分佈,血
管內部份液體的轉移可導致血管內容量明顯 減少。手術操作可引起血漿,細胞外液和淋 巴液丟失。
4、麻醉導致的血管擴張 目前常用的麻醉藥物和麻醉方法(區域阻
滯和全身麻醉等)均會引起血管擴張,導致 有效迴圈血容量減少。
5、術中失血量 手術失血主要包括紅細胞和凝血因數丟失
麻醉手術期間液體治療專家 共識
一、概述
液體治療是麻醉手術期間維持手術患者 生命體征穩定的重要措施。手術中患者需 要補充正常的生理需要以及麻醉和手術所 導致的迴圈血容量改變和液體缺பைடு நூலகம்,維持 良好的組織灌注和內環境穩定,避免細胞 代謝紊亂和器官功能損傷。
二、人體液體分佈
人體液體分為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 細胞外液由組織間液和血漿組成
①新鮮冰凍血漿(FFP)含有血漿中所有 的蛋白成份和凝血因數。
②血小板明顯缺少(≤ 50*109/L)和血小 板功能異常時,應補充濃縮血小板。
③冷沉澱主要含有VIII因數、XIII因數、 vWF和纖維蛋白原。
(3)血容量補充 術中失血導致血容量減少,需要輸注血液 製品和晶體液和(或)膠體液,補充血容量 不足。部分失血患者可不需要給予血製品, 依靠晶體液和(或)人工膠體液維持血容量。
4、大量輸血(MBT)的處理
大量輸血的定義為3小時內輸入相當於全省 血容量50%以上的血製品或每分鐘輸血> 150ml。
大量輸血導致凝血功能異常,低體溫,嚴 重酸中毒。
大量輸血時,應積極維持正常血容量,維 持Hb>70g/L。
5、麻醉手術期間的血液稀釋 Hct0.45-0.30時,組織氧供可以維持正常,
FloTrac
3、相關實驗室檢測指標
2018脓毒症液体治疗急诊专家共识
2018脓毒症液体治疗急诊专家共识背景脓毒症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通常由致病菌进入人体导致。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超过180万人死于脓毒症。
然而,脓毒症治疗并非易事,其液体治疗方案一直备受争议,未能达成共识。
为解决这一问题,2018年,脓毒症液体治疗急诊专家共同制定了一份共识,以指导临床治疗。
共识内容液体治疗的目的液体治疗在脓毒症的治疗中有着重要作用。
液体的主要目的是维持循环和组织灌注,同时也可作为输注抗生素的载体。
初始的液体治疗应该提高血压、改善微循环和氧输送,有助于恢复组织功能。
液体治疗的原则液体治疗的原则是以个体为中心,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分析其病情、代谢和液体平衡状况、循环容量等各方面因素,制定合理的液体治疗方案。
充分注重液体平衡,保障患者营养、水、电解质平衡,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不应进行过度液体复苏尽管液体治疗在脓毒症治疗中至关重要,但并不意味着应该进行过度液体复苏。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液体剂量和速率,达到维持血流灌注的目的。
同时,尽可能避免出现肺水肿和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具体液体治疗的方案感染早期的液体治疗,应关注有效循环血量恢复,输注晶体液或/和天冬氨酸肽类液体,支持动脉压。
之后的治疗,应优先考虑稳定血流动力学和血压的前提下,注重组织灌注、提高生命质量,而不是盲目增加液体治疗的量和速度。
此外,还应根据患者病情等因素确定输液的种类、剂量、速度等因素。
在液体治疗面临许多不确定性风险的情况下,制定全面一致的脓毒症液体治疗急诊专家共识,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液体治疗的关键点应该在于精准评估病情,科学、有效地制定治疗方案,努力达到治愈和提高生命质量双重目的。
脓毒症液体治疗急诊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部分药物如利尿剂、血管活性药物等与液体治疗存在相互作用,需密切关注患者反应和 药物效果。
配伍禁忌
避免将不同种类的药物混合在一起输注,以免发生不良反应或降低药效。同时遵循药物 配伍原则,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04
监测指标在液体治疗中应用价 值
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介绍
无创监测
包括心率、血压、中心静 脉压等基础指标,可初步 评估患者循环状态。
胶体液
含有大量血浆蛋白或代用品,可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减少组织水肿,但过量使用可能增加心脏负担和凝血风险 。
药物剂量调整依据和原则
依据
根据患者病情、体重、年龄、性别等因 素综合评估,结合实验室检查指标如血 红蛋白、红细胞压积、中心静脉压等进 行剂量调整。
VS
原则
个体化治疗,按需补充,避免过量或不足 ,动态监测患者反应和实验室指标变化。
活动,不断更新知识。
关注最新研究进展,更新知识储备
01
关注国际脓毒症液体治疗指南更新
及时关注国际脓毒症液体治疗指南的更新,了解最新的治疗理念和方法
。
02
学习脓毒症液体治疗相关研究成果
积极学习脓毒症液体治疗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新的药物、新的治
疗技术等。
03
参加学术会议和研讨会
积极参加脓毒症液体治疗相关的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与同行交流经验,
不同人群用药注意事项
01
02
03
老年人
老年人心血管功能较差, 应控制输液速度和总量, 避免发生心力衰竭。
儿童
儿童心肺功能发育不完善 ,应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 剂量,同时注意输液速度 和浓度。
孕妇
孕妇血容量增加,心脏负 担加重,应谨慎评估输液 必要性,避免对胎儿造成 不良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2007)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吴新民、于布为、薛张纲、徐建国、岳云、叶铁虎、王俊科、黄文起(执笔)一、概述液体治疗是麻醉手术期间维持手术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的重要措施。
手术中患者需要补充正常的生理需要量以及麻醉和手术所导致的循环血容量改变和液体缺失,维持良好的组织灌注和内环境稳定,避免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损伤。
麻醉和手术期间的液体治疗虽然历经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多一致的意见;但是在诸如“开放性输液或限制性输液策略”、“胶体液或晶体液”以及“血容量监测和判断”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遵照循证医学方法,参阅大量医学文献,制定本行业专家共识。
此专家共识并不具备强制性,亦不作为医学责任认定和判断的依据。
推荐意见1:应重视麻醉手术期间的液体治疗(A级∗)。
注∗采纳Delphi 分级法的推荐级别(见附件1),以下的推荐意见均采用同样分级方法。
二、人体液体分布人体体液分为细胞内液(ICF)和细胞外液(ECF),由细胞膜所分隔。
通过细胞膜上Na+/K+ATP泵的调节,使细胞内液的容量和成分保持恒定。
细胞外液由组织间液(IFV)和血浆(PV)组成(见附件2),并随年龄增加有一定变化(见附件3),其主要功能是维持细胞营养并为电解质提供载体。
细胞内液以K+为主,细胞外液以Na+为主,Na+是形成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维持正常的细胞外液容量,尤其是有效循环血容量,是液体治疗的关键和根本。
血液是由60%的血浆和40%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其中15%分布于动脉系统,85%分布于静脉系统。
血浆中含有无机离子(主要是Na+ 和Cl-)和溶于水的大分子有机物(主要是白蛋白、球蛋白、葡萄糖和尿素),白蛋白是维持细胞外液胶体渗透压和血管内血浆容量的主要物质。
组织间液分布于血管与细胞之间,机体代谢产物可在其间进行交换,过多的组织间液将通过淋巴管汇流入血管内。
正常血管内皮允许水分子和小分子物质(如Na+和Cl-)自由通过,但限制大分子物质(如白蛋白或人工合成胶体)的通过,从而使其保留在血管内。
液体在全身的分布可通过Starling-Lardis公式表示:Jv=KhA[ (P MV-P T)-δ(COP MV-COP T)],Jv代表单位时间通过毛细血管壁的净液体量;Kh代表水的液压传导率,即毛细血管壁对液体的通透性,普通毛细血管动脉端的Kh值较静脉端高4倍;A为毛细血管表面积;P MV代表毛细血管静水压;P T为组织静水压;δ为血浆蛋白反应系数,当δ为0时,血浆蛋白分子可自由通过细胞膜,当δ为1时,血浆蛋白分子不能通过细胞膜。
在大多数器官中,血浆蛋白在微血管中的δ值超过0.9并保持稳定,但在低氧血症、炎症和组织损伤等病理生理状态下则明显降低。
COP MV代表毛细血管内胶体渗透压;COP T为组织中的胶体渗透压。
推荐意见2:掌握人体体液的正常分布有助于制定术中液体治疗的正确方案(E级)。
三、监测方法目前临床上尚无直接、准确监测血容量的方法,因此需对手术患者进行综合监测及评估,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1、无创循环监测指标(1)心率(HR)麻醉手术期间患者心率突然或逐渐加快,可能是低血容量的早期表现,但需与手术刺激、麻醉偏浅、血管活性药物作用和心脏功能异常等其他原因进行鉴别;(2)无创血压(NIBP)血压监测通常采用无创袖带血压,一般维持术中收缩压大于90mmHg或平均动脉血压(MAP)大于60mmHg;(3)尿量、颈静脉充盈度、四肢皮肤色泽和温度尿量是反映肾灌注和微循环灌注状况的有效指标,术中尿量应维持在1.0 mL/(kg.h)以上,但麻醉手术期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可影响机体排尿,故尿量并不能及时反映血容量的变化。
颈静脉充盈度、四肢皮肤色泽和温度也是术中判断血容量的有效指标;(4)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SpO2是围术期的重要监测项目,在组织血流灌注良好的情况下,SpO2波形描记随呼吸变化则提示患者血容量不足;(5)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如经食道超声(TEE)已逐步成为术中常用的监测项目,可有效评估心脏充盈的程度。
推荐意见3:麻醉手术期间患者需常规监测心率和血压、密切观察尿量和脉搏血氧饱和度波形及其与呼吸的相关变化(C级)。
2、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1)中心静脉压(CVP)CVP是术中判断与心血管功能匹配的血管内容量的常用监测指标,重症患者和复杂手术中应建立连续CVP监测。
通常平卧位时压力传感器需放置在右第四肋间、腋中线水平,侧卧位时则应放置于右第四肋间,胸骨右缘水平,并在呼气末(无论自主呼吸或正压通气)记录,应重视CVP的动态变化,必要时可进行液体负荷试验;(2)有创动脉血压(IABP)有创动脉血压是可靠的循环监测指标。
连续动脉血压波型与呼吸运动的相关变化可有效指导输液,若动脉血压与呼吸运动相关的压力变化>13%,或收缩压下降≥5 mmHg,则高度提示血容量不足;(3)肺动脉楔压(PAWP)PAWP是反映左心功能和左心容量的有效指标,PAWP 升高是左心室功能失调的表现之一;(4)心室舒张末期容量(EDV) 是目前临床判断心脏容量的有效指标,EDV=每搏量(SV)/ 射血分数(EF),左心EDV测定采用超声心动图,右心EDV测定采用漂浮导管。
肺动脉漂浮导管还可间断或连续监测心输出量(CO);(5)FloTracFloTrac是目前临床监测血容量的有效方法,每搏量随正压通气而变化的幅度可以作为预测循环系统对输液治疗反应的一项有效指标。
推荐意见4:大手术的患者需常规监测CVP,重视其动态的变化。
重症和复杂手术的患者还需使用有创监测技术,监测血流动力学的变化(C级)。
3、相关实验室检测指标(1)动脉血气、电解质、血糖、胃粘膜pH(pHi)及血乳酸在循环血容量和组织灌注不足时需及时进行动脉血气监测。
pH对于维持细胞生存的内环境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二氧化碳分压(PCO2)是反映呼吸性酸碱平衡的重要指标,标准碳酸氢盐(SB)和实际碳酸氢盐(AB)是反映代谢性酸碱平衡的指标,两者的差值可反映呼吸对[HCO3-]的影响程度。
电解质、血糖和肾功能指标如尿素氮(Bun)、肌酐(Cr)等的变化也需进行及时的监测。
血乳酸和胃黏膜CO2(pHi与PgCO2)监测是评估全身以及内脏组织灌注的有效指标,对麻醉手术患者的液体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推荐意见5:重视术中动脉血气的常规监测,及时了解电解质、酸碱平衡、血糖变化和血乳酸水平(B级)。
(2)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贫血状态下机体的代偿机制包括①心输出量增加。
②全身器官的血流再分布。
③增加某些组织血管床的摄氧率。
④调节Hb与氧的结合能力,遇到术中出血量较多或液体转移量较大时,应监测血红蛋白含量。
推荐意见6:大手术应常规测定Hb和Hct,以了解机体的氧供情况(C级)。
(3)凝血功能大量输血输液以及术野广泛渗血时,均应及时监测凝血功能。
凝血功能监测,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栓弹性描记图(TEG)和Sonoclot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
四、术中液体治疗方案(一)麻醉手术期间液体需要量麻醉手术期间的液体需要量包括1. 每日正常生理需要量;2. 术前禁食所致的液体缺失量或手术前累计缺失量;3. 麻醉手术期间的液体再分布;4. 麻醉导致的血管扩张;5. 术中失血失液量。
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液体治疗,方可达到维持有效血容量的同时,确保氧转运量、凝血功能和水电解质正常及酸碱的平衡,并控制血糖于正常范围。
推荐意见7:重视麻醉手术期间患者的液体需求量(D级)。
(二)术中液体治疗方案1、每日正常生理需要量麻醉手术期间的生理需要量应从患者进入手术室开始计算,直至手术结束送返病房。
人体的每日正常生理需要量见表1。
表1人体每日生理需要量体重液体容量(ml/kg) 输入速度ml/(kg⋅h)第一个10kg 100 4第二个10kg 50 2以后每个10kg 20-25 12、术前累计缺失量患者术前禁水禁食后,由于机体的正常需要量没得到补充,存在一定程度的体液缺失,此部分体液缺失量应以晶体液补充。
此部分缺失量的估计可根据术前禁食的时间进行计算:以禁食8小时,体重70kg的患者为例,液体的缺失量约为(4×10+2×10+1×50)ml/h×8 h=880ml,由于睡眠时基础代谢降低以及肾脏对水的调节作用,实际缺失量可能会少于此数值。
部分患者术前存在非正常的体液丢失,如术前呕吐、腹泻、利尿及麻醉前的不显性过度失液,包括过度通气、发热、出汗等,也应视为术前液体丢失量。
理论上麻醉手术前的体液丢失量都应在麻醉前或麻醉开始初期给予补充,并采用与丢失的体液成分相近的液体,故主要选择晶体液,并根据监测结果调节Na+、K+、Mg2+、Ca2+、HCO3- 的含量。
推荐意见8:麻醉手术期间的生理需要量和累计缺失量应根据上述方法进行补充,主要采用晶体溶液(C级)。
3、麻醉手术期间的液体再分布:麻醉手术期间存在体内的液体再分布,血管内部分液体的转移可导致血管内容量明显减少。
手术操作可引起血浆,细胞外液和淋巴液丢失;炎症、应激、创伤状态下大量液体渗出至浆膜表面或转移至细胞间隙,一般为肠腔、腹腔、腹膜后腔和胸膜腔(通常量不多),这部分进入细胞间隙非功能区域内的液体将加重血容量丧失和组织水肿。
术中缺氧可引起细胞肿胀,导致细胞内液容量增加,均须正确评估和对症处理。
推荐意见9:术中的液体再分布量需要采用晶体溶液进行补充(E级)。
4、麻醉导致的血管扩张目前常用的麻醉药物和麻醉方法(区域阻滞和全身麻醉等)均会引起血管扩张,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通常在麻醉开始即应遵循个体化的原则及时输注晶体液或胶体液,以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
一般而言,达到相同的扩容效果,胶体液的用量明显少于晶体液。
推荐意见10:麻醉导致的血管扩张和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需及时评估和处理(C级)。
5、术中失血量手术失血主要包括红细胞和凝血因子丢失及血容量减少,需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精确评估失血量可采用称重法,切除的器官和组织会影响失血量的估计。
(1)红细胞丢失及其处理红细胞的主要作用是与氧结合,以保证维持组织的氧供。
人体对失血有一定代偿能力,当红细胞下降到一定程度时才需给予补充。
临床研究证实,手术患者在Hb100g/L或Hct 0.30 以上时可安全耐受麻醉手术。
麻醉手术期间的重症患者(心肌缺血、肺气肿等ASA Ⅲ-Ⅳ级),应维持Hb >100g/L。
当患者的Hb<70g/L(或Hct <0.21)时应及时补充浓缩红细胞。
麻醉手术中可按下述公式大约测算浓缩红细胞的补充量:浓缩红细胞补充量=(Hct×55×预计×55×体重)/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