雉科鸟类性别鉴定--苏浩宇
一种快速鉴定雉科鸟类的性别的方法
实验步骤
• 取少量雉科鸟类羽毛或其他脱落物 • 利用得到的脱落物进行DNA提取
• 利用PCR技术及引物扩增出目标基因
• 通过电泳实验得到实验结果
DNA提取实验
• 在此实验中,我们搜集了鸟类脱落的羽毛或者脱落物,
进行了DNA的提取。因此,此手段并未对目标鸟类造成 实质性的伤害,对鸟类的正常生理活动,繁殖不会造成 伤害
一种快速鉴定雉科鸟类的性别的方法
作者:苏浩宇
成都市田家炳中学
2013.4.12
课题背景
血雉 • 在参观成都市观鸟月的活动中,我发现动物园中很多雉科鸟类的 性状非常相近,很难用肉眼辨别它们的性别,尤其是这些鸟类在野外
要对他们进行性别辨别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单态性鸟:即雌雄同型,无论是幼鸟还是成鸟都很难从外观
3. 我们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重新设计了用于扩增雉科鸟类CHD基因的引物,这
一对引物比之前的要短,且更稳定,易于扩增和检测,且比之前其他的鉴定方 法,比如RAPD等要更为准确和简单,省时省力!
电泳实验及结果
1-8号DNA样本代表8个雉科鸟类个体,
1白冠长尾雉♂:2 白冠长尾雉♀; 3 红腹锦鸡♂;4 红腹锦鸡♀; 5 勺鸡♂;6 勺鸡♀; 7 白马鸡♂;8 白马鸡♀。
结论:
• 通过我们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100%准确地鉴定这些雉科 鸟类的性别,与我们样本记录完全一致。此方法,快速简 便,在一般实验室和保护单位都可以开展本实验。
的基因可以很好区分雌雄个体的性
别。 其中CHD基因是一个良好的区分鸟类性别的分子标记。 CHD基因在鸟类染色体中有两个类中同时具有CHD-W和CHDZ。且CHD-Z基因的长度要小于CHD-W。
• 由此,我们就可以通过因长度片段来简单准确的鉴别出雉 科鸟类的性别。
禽类早期性别鉴定研究进展
禽类早期性别鉴定研究进展作者:蒲跃进梁振华皮劲松杜金平申杰潘爱銮来源:《湖北畜牧兽医》2008年第05期摘要:从种蛋外型、胚线形态、性腺形态、分子水平、激素水平等方面对禽类早期性别鉴定进行概迷,并就其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禽;早期性别鉴定;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S81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08)05-0016-03禽类性别的早期鉴定对禽类饲养管理、繁殖育种、遗传疾病防治、种群结构和群体遗传分析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生产实践中,尤其是在种蛋的孵化阶段,这项技术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提高养禽经济效益。
但就禽类而言。
要在受精前就确定其性别一般认为是不可能的,这主要是由于禽类的精于仅为Z型配子。
在成熟卵泡排卵前1~4h,卵母细胞才通过减数分裂成为含W染色体或Z染色体的配子。
因此,只有卵子或晚期胚胎才可能提供有关于性别遗传的信息。
笔者将就禽类早期的性别鉴定研究作一概述,试图通过这些技术的比较,找到一条快速、准确的性别鉴定途径。
1禽类早期性别鉴定方法1.1 种蛋外型鉴别法高际生在1987年发现,随着蛋型指数的增长,公雏比例逐渐增大,母雏比例相应略减;蛋重在64g以下者公雏比例稍大,以上者母雏比例略高;种蛋比重与性别之间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关系;蛋壳细致度与性别关系不明显。
吕志南等用模糊模式进行蛋重、蛋型指数以及蛋壳致密度的综合来判定种蛋性别,其实际预报的正确率在93%以上。
而彭秀丽等用单因子试验设计,探讨了罗曼父母代种蛋蛋形指数与孵化率、性比例的关系,结果表明,蛋形指数为72%~77%时孵化率最高。
蛋形指数与性比例无直接关系,符合遗传规律1:1的性比例关系。
但这些试验重复率较低,所以盛建华等认为,蛋型指数和其性别无关。
1.2 胚线形态鉴别法唐剑林等10在种蛋入孵3d后照蛋,发现雄胚主血管明显,血管较粗,分布均匀;雌胚血管纤细,粗细均匀,分支较多,呈不规则状(见图1)。
18d二照后结果表明,鸡胚在孵化3d时最易鉴别。
去毛鸟类形态与DNA分子物种鉴定1例
去毛鸟类形态与DNA分子物种鉴定1例作者:涂飞云,韩卫杰,王通,等来源:《中国司法鉴定》 2020年第5期收稿日期:2018-02-23基金项目:江西省科研院所基础设施配套项目(20151BBA 13037);江西省林科院青年科技人才培养项目(2018521602)作者简介:涂飞云(1985—),男,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野生动植物保护。
E-mail:feiyuntu@。
通信作者:黄晓凤(1972—),女,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野生动植物保护。
E-mail: 446846232@。
涂飞云1,2,韩卫杰1,2,王通1,刘晓华1,黄晓凤1,2(1.江西省林业科学院,江西南昌 330032; 2.江西野生动植物司法鉴定中心,江西南昌 330032)关键词:鸟类;肌肉样品;形态特征;分子鉴定中图分类号: DF795.4 文献标志码: B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0.05.019文章编号: 1671-2072-(2020)5-0108-031 案例1.1 简要案情2017年12月,江西野生动植物司法鉴定中心收到1只被剔除羽毛的死鸟(以下简称“检材”),森林公安要求对检材的种类进行司法鉴定。
由于检材的羽毛被人为剔除,无法仅依据检材的形态特征鉴定具体物种。
为此,利用PCR测序技术测定了该检材肌肉样品的Cytb基因,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学方法,进行物种鉴定。
1.2 研究方法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b)基因是线粒体DNA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和功能是线粒体DNA的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中了解得最清楚的基因[1]。
由于它具有进化速度适中、母系遗传、易于扩增等特点,Cytb基因成为最为普遍的遗传标记之一,在分类学和法医学领域都具应用[2-3]。
虽然利用DNA条形码进行物种鉴定较为普遍[4-5],但是在雀形目鸟类物种鉴定方面,Cytb较DNA条形码(COI基因)更为稳定、准确[6],并且在Genbank中雉科鸟类Cytb的基因序列数据较齐全。
CHD基因与非平胸鸟类性别鉴定
・综述与专论・生物技术通报B I O TECHNOLO G Y BULL ET I N2006年增刊CHD 基因与非平胸鸟类性别鉴定刘铸1,2 白素英1,3 田秀华13(1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哈尔滨 150040;2牡丹江师范学院,牡丹江 150040;3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检测中心,哈尔滨 150040) 摘 要: 自1995年CHD 基因被应用于鸟类性别的分子鉴定以来,非平胸类鸟类性别鉴定问题正逐步被解决,CHD 基因已经成为非平胸鸟类性别鉴定最重要的分子标记。
阐述和分析了CHD 基因在扩增目标及引物设计、取样范围及辅助技术和所涉足的科研领域等方面的发展及现状。
期望随着CHD 基因研究的深入,建立起完善的基于CHD 基因的鸟类性别鉴定体系,通过更广泛的应用,促使涉及鸟类性别鉴定的科学研究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非平胸鸟类 性别鉴定 CHD 基因CH D Gene and the Sex I denti fi cati on of Non 2Ratite Bi rdsL iu Zhu1,2 Bai Suying 1,3 Tian Xiuhua13(1College of W ild life Resources,N ortheast Forestry U niversity ,Harbin 150040;2M udanjiang teachers college,M udanjiang 150040;3D etecting Center of W ild Fauna and Flora,The S tate Forestry A dm inistration,Harbin 150040) Ab s tra c t: Since the app licati on of CHD gene in molecular sexing identificati on of unratite birds in 1995,the sex i 2dentificati on of non 2ratite birds has been studied step by step,CHD gene has turned int o the most i m portant molecular marker in the sex identificati on of non 2ratite birds .This paper expatiated and analyzed the p r ogress and status in a mp lifica 2tive target and design of p ri m er 、range of sa mp ling and assistant technique and the relative research fields of CHD gene .Looking for ward t o using more br oad app licati on,laborat ories can build up perfect syste m of sex identificati on of non -ratite birds using CHD gene,and p r omote the relative researches of sex identificati on of non 2ratite birds more deep and extentive .Key wo rd s: Non 2ratite birds Sex identificati on CHD gene 作者简介:刘铸(19792),男,硕士,研究方向:动物学及分子生物学 通讯作者:田秀华,电话:0451282190623,E 2mail:tianxiu 2hua@ 鸟类的CHD 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鸟类的性染色体为Z W 型,雄性为ZZ,雌性为Z W 。
鸟的性别决定
鸟的性别决定【篇一:鸟类性别决定与性别分化机制】鸟类性别决定与性别分化机制鸟类和哺乳动物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而性染色体上的关键基因则开启性别分化。
性别开启后,一系列性别相关基因和性激素通路调节性腺分化成卵巢或睾丸。
在脊椎动物,性别要么由环境因素、要么由遗传因素决定[3]。
鸟类和哺乳动物有确定的性染色体,为遗传性别决定。
然而,鸟类的zz/zw性染色体与哺乳动物的xx/xy性染色体是由不同的常染色体进化而来,鸟类缺乏哺乳动物睾丸决定基因(sex-determining region y,sry)。
在鸟类,zw异型配子发育成雌性,zz同型配子发育成雄性。
z染色体上的dmrt1是睾丸发育的关键基因,但不是鸟类睾丸发育的开关基因,性别决定的开关基因尚未找到。
鸟类性别决定机制迄今仍未阐明[7]。
1 w染色体与卵巢发育根据w染色体的显性假说,鸟类w染色体上存在卵巢或雌性发育的显性因子,类似于哺乳动物y染色体携带睾丸显性基因sry。
鸟类w 染色体为微小染色体,而且w染色体含有大量的异染色质区,这些异染色质区大部分由重复序列组成,因此,鸟类w染色体上的功能基因较少。
yamada等对w染色体上新基因表达的研究发现,这些新基因能在早期鸡胚性腺中表达,但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这些基因在卵巢形成过程中起作用。
hintw( histidine triad nucleotide binding protein-w linked)是目前为止在w染色体发现的唯一与性别相关的基因2 z染色体与睾丸发育鸡z性染色体有680多个已知的蛋白编码基因,49个新基因和至少45个非编码rna基因[15]。
这些基因中任何一个都可能参与鸟类的性别决定和在下游性腺性别分化中具有功能。
在z染色体上,dmrt1是雄性性腺性别分化的最佳候选基因。
dmrt1编码的蛋白质为一锌指样dna结合域的转录因子。
在鸟类包括平胸鸟类,在w染色体上找不到与dmrt1同源的基因。
性别鉴定
法一般比较费时,操作过程较复杂。
Southern印记杂交
分子方法
扩增片断长度多态性(AFLP)方法
此方法是利用随机引物扩增来鉴别鸟类性别的最常见的方法, 这种
方法可以从已知性别的鸟中扩增出三种类型的标记物。 这些标记物大多数是单型, 只有第二种类型标记物是多态的, 且在 雌雄个体之间不同。第三种类型标记被限制在单一性别中。 一旦标记 物被发现, 就能对鸟类进行性别鉴定。
CHD 基因
全称为染色体螺旋蛋白基因( chromobox-helicase-DNA binding gene) , 此基因非常保守, 在非平胸鸟类中有两个同源拷贝CHD -W 和CHD - Z,
其中CHD -W 为W 连锁, CHD -Z为Z 连锁。
两者的外显子序列和大小相似, 内含子大小却有很大差 别。根据这个特性, 利用内含子两侧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 物,直接通过特异性引物对Z 和W两个染色体上不同大小 的特异序列进行PCR 扩增, 检测结果将表现为: 雌性为两条 带; 雄性为一条带。
AFLP 可以直接扩增来自鸟类性器官组织的DNA, 然后进行测序,
根据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选择性扩增PCR.
分子方法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方法( RAPD)
此方法与扩增片断长度多态性(AFLP)方法相似, 可以在不了解物 种的基因组结构的情况下进行多态性分析, 通过对比雌雄鸟PCR产
物来鉴定性连锁标记物。
只脚趾留下的趾印穿插成1 行,走动时身躯左右摇曳,通常可视为
雌雏鸡;2 只脚趾行走后留下的趾印成2 行,可认为是雄雏鸡。
羽色伴性遗传法
根据雌雄个体不同的羽毛颜色鉴定性别,是国内商品化鸡舍常
用的性别鉴定方法。 判定很容易,但这种方法鉴定家禽,首先应设计一系列杂交程
一种对雉科动物进行早期性别鉴定的方法以及配套试剂盒和专用引物对[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对雉科动物进行早期性别鉴定的方法以及配套试剂盒和专用引物对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高玉时,贾晓旭,陆俊贤,唐修君,樊艳凤,刘茵茵,张静,马丽娜,周倩,马尹鹏,姬改革,唐梦君,陈大伟,葛庆联,
张小燕,顾荣,黄胜海,蒲俊华,王珏,陆雪林,袁弘艳
申请号:CN202111303936.8
申请日:20211105
公开号:CN113981106A
公开日:
20220128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对雉科动物进行早期性别鉴定的方法以及配套试剂盒和专用引物对。
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以待测雉科动物的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特异引物对进行PCR扩增,如果得到一种扩增产物、待测雉科动物为或候选为雄性雉科动物,如果得到两种扩增产物、待测雉科动物为或候选为雌性雉科动物;特异引物对由SEQIDNO:1所示DNA和SEQIDNO:2所示DNA 组成。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雄性雉科动物和雌性雉科动物具有条带数量的区别,并且特征带的差异约为400bp,可通过琼脂糖电泳检测,操作简单方便,不容易误判,鉴别结果快速准确,便于基层推广和使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申请人: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
地址:225125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仓颉路58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何叶喧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一种快速鉴定雉科鸟类的性别的方法作者苏浩宇完成日期2012年10月指导老师:彭确昆摘要:在参观成都市观鸟月的活动中,我发现动物园中很多雉科鸟类的颜色十分鲜艳且很相近,很难用肉眼进行辨别它们的性别,比如雉鹑、鹌鹑等。
尤其是这些鸟类在野外要对他们进行性别辨别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通过文献查阅,我清楚地了解到雉科鸟类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动物,它们的雌雄个体的体态相似,羽毛颜色很接近,它们并不像我们在公园里见到的孔雀和家鸡一样很容易通过颜色和体态就可以进行性别区分,这一类鸟叫单形态鸟。
这一个问题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如果不能很好的区分这些鸟的性别对于我们的保护人员来说就不能很好的开展繁育保护工作。
因此这一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究。
高中教科书中介绍了关于鸟类性别的很多知识。
我们知道鸟类的性别决定系统为ZW型(其中雄性为ZZ, 雌性为ZW),。
在鸟类性别鉴定的历史中,曾经也出现过很多的技术,但是由于这些基因或者方法不够稳定,因此逐渐被人们舍弃。
后来,人们就将目光转移到决定鸟类性别的ZW染色体上,并找到了这样一个可以很好区分雌雄个体的基因-CHD基因。
CHD基因在鸟类中有两个同源拷贝CHD-W和CHD-Z,雄雄鸟中只有CHD-Z,而雌性鸟类中同时具有CHD-W和CHD-Z,且CHD-Z基因的长度要小于CHD-W。
因此,利用一对CHD基因引物同时去扩增鸟类的CHD基因,那么在雄性鸟类中只会得到一个大小长度的基因片段,而在雌鸟中由于具有两个不同长度的拷贝,再通过电泳将不同长度的CHD 基因区分开,这样就可以直观的观察到二者的差异。
本实验我们根据已有的CHD基因序列重新设计了一对CHD基因内含子的引物对,这一对引物序列更短,扩增效果更好。
我们利用该引物对来自成都市动物园的四组(8个)雉科个体的CHD基因进行了扩增,电泳检测结果显示雄性CHD基因的长度和雌性存在差异,雌雄具有两条带大小不一的带型,而雄性只有一条带。
这一方法能准确无误地区分雉科鸟类的性别,同时也说明CHD基因作为雉科鸟类性别鉴定的分子标记是可靠的。
这一实验虽然简单,但是可以帮我们的鸟类保护者很好对这些濒危的鸟类进行繁育和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雉科,CHD基因,性别鉴定,PCR1引言去年夏天,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观鸟爱鸟月活动,和来自成都高校的几位老师和同学一起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成都市鸟类观察活动。
整个活动内容非常丰富,不仅让我对鸟类有更多更新的认识,还激励了我将来积极投身于鸟类的保护行动中去。
在参观成都市动物园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很多非常美丽的鸟类,它们长着美丽的长羽毛,飞行能力不是很好,常常成双成对结伴觅食,最后我询问一道参观的老师,才得知这些美丽的鸟儿都是属于雉科的鸟类。
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雉科”这个陌生的名字让我对它们的身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外,这些走起路来器宇轩昂的鸟儿似乎在向我们宣示“双鸟傍地走,安能便是我雌雄?”这些长相酷似的鸟儿到底谁是雄性谁是雌性呢?带着这些疑问,我决定去借助电子图书馆一查究竟。
随后,我登录到四川大学电子图书馆利用这里丰富的电子资源查到了很多关于雉科鸟儿的知识,并着手找到一种能快速准确鉴定这些鸟儿性别的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我得知生物学家按照亲缘关系的远近,将生物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这些不同的类,雉科其实是鸟类下面的一级分类单元。
雉科在生物分类学上是鸟纲中的鸡形目中的一个科,多达26属166个物种。
我国是世界上雉科鸟类最多的国家,拥有90%的雉科鸟类物种。
在中国,特别是中国的西南地区种类非常丰富,拥有世界上雉科近1/3的种类,其中又有大约1/3是我国的特产种,有“雉类的王国”之称。
中国的雉科中有超过一半的种类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雉科又有分为雉类和鹑类,雉类通常颜色较为鲜艳,且雌雄个体的颜色差异很大,通常是雄性的颜色较为鲜艳,而雌雄的颜色则较为暗淡。
雉类中的鸟最为常见的有家鸡,孔雀等,它们雌雄个体的颜色通常可以通过肉眼就可以辨别。
而鹑类中的很多鸟儿,比如鹌鹑、鹧鸪(图1-1)等,它们雌雄个体羽毛的颜色都较为暗淡,差异很小,很难通过肉眼的方法鉴别它们的性别。
此外,有一些雉科鸟类的成鸟的性别很容易判定, 比如可以通过羽毛的颜色或个体大小来区分。
但是对于幼鸟, 作为性别标记的成年鸟类羽色特征还未出现, 因此如果保育员或者研究者们要对它们进行标记进行人工性别选择等就会带来很大困难[1]。
同样, 性别问题也给从事鸟类研究的科研人员带来了麻烦, 在对鸟类性别划分理论以及鸟类进化理论等的研究中,由于雌雄个体在行为和生理上是有差别的, 性别不能准确判定, 就会得出错误的研究结论。
无论是为了人工繁育、保存物种还是科研,尤其是随着一些野生珍稀鸟类的不断灭绝, 鸟类的性别鉴定技术的研究和建立都迫在眉睫。
因此,为方便动物园的工作人员以后在雉科鸟类育种的时候进行有效的鉴定和筛选,为我们的雉科鸟类繁育和保护贡献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我决定借助于现在生物学的知识找到一种快速有效的鉴定方法。
在四川大学的电子图书馆,我下载了很多关于雉科鸟类的文章,我发现其实关于鸟类性别鉴定的方法在上个世界90年代才陆续出现,这些方法鉴定地主要对象是平胸目鸟类,比如鸵鸟、白鹳等这些动物,而专门针对雉科鸟类性别坚定地方法并没有。
在鸟类性别鉴定的分子手段出现之前,外科手术,染色体等常作为单形态鸟类的性别鉴定的手段。
但是这些手段常常由于对观察对象要求高以及耗时耗力等因素,已经逐渐被淘汰。
比如,鸟类生殖器官通常位于体内,要想区别它们性器官必须要捕获它们才能进行细致的鉴别,因此很多时候一些鸟类,尤其是野生鸟类常会受到惊吓,从而影响它们的生活习性,甚至繁育,对鸟儿来说是一种伤害性的手段。
此外,比如我们知道雌雄鸟类的性染色体的形态也有差别,我们可以将鸟儿的细胞染色体进行区分,找到性染色体的差异也可以鉴定性别,但是这种方法需要我们从鸟的身上采集细胞,然后培养制作染色体标本,并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很显然,这种方法耗时耗力,且会给鸟的身体造成伤害,不能最活体鸟类进行。
中学生物教科书中有专门介绍鸟类的性别的内容。
鸟类的性别决定型和哺乳动物人是不一样的,鸟类的性别决定是ZW型, 性染色体有Z和W两种,雄性为ZZ, 雌性为ZW。
因此,鸟类的性别差异就存在于性染色体上,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就是我们去区分性别的出发点。
在上个世纪,一些科学家在鸟类的性染色体上发现了一个在雌雄鸟类中有差异的基因,那就是CHD基因。
CHD基因实际上是一个在染色质转变成染色体过程中起作用的一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它可以帮助细胞在分裂末期将染色质包装成染色体。
CHD基因在鸟类中有两个同源拷贝CHD-W和CHD-Z,雄雄鸟中只有CHD-Z,而雌性鸟类中同时具有CHD-W和CHD-Z,且CHD-Z基因的长度要小于CHD-W。
因此,利用一对CHD基因引物同时去扩增鸟类的CHD基因,那么在雄性鸟类中只会得到一个大小长度的基因片段,而在雌鸟中由于具有两个不同长度的拷贝,再通过电泳将不同长度的CHD 基因区分开,这样就可以直观的观察到二者的差异。
Griffiths等人在1996[3]设计了一对P2( 5‘-TCT GCA TCG CTA AAT CCT TT-3’) 和P3 ( 5‘-AGA TAT TCC GGA TCT GAT AGT GA-3’) 引物对扩增了CHD-W和CHD-Z的部分片段, 结果显示扩增产物大小是相同的,但他们发现CHD-W扩增片断有一个Hae酶切位点,而CHD-Z却没有, 于是, 在PCR之后先用Hae处理,这样雄性仍为一条带,而雌性为45bp和65bp两条带,而且成功地对珍稀鸟类金刚鹦鹉[4]进行了性别鉴定。
四川大学的周鑫等[5]曾报导过利用CHD基因对四川雉鹑的性别鉴定,他们利用通用引物2550F/2718R扩增四川雉鹑基因组CHD基因,其中雄性个体扩增出约500bp的条带,而雌性个体扩增出500bp和750bp两条条带,从而可以鉴别出四川雉鹑的性别。
然而,该研究仅探索了有限数量种群——四川雉鹑的性别鉴定方法,且扩增出的片段较长,带型不够稳定,尤其是雌性的两条带通产不能很好的同时显示,不适合于DNA样品质量较差时的情况,如通过非损伤性取样所获得的DNA。
本研究我在之前的研究基础上,我从NCBI基因库中找到了CHD基因的序列,并通过软件参考前人设计的引物在CHD基因的中设计了一对扩增片段更为短的引物,这一对引物横跨了雌雄雉科鸟类CHD基因变异区的位置,不用经过酶切直接通过电泳就可以区分开片段的大小。
且片段的长度只有390bp左右,片段的扩增效果更好,结果稳定。
在10个小时之内可以快速准确的鉴定出雉科鸟类的性别。
这一方法也为动物园以及野外雉科鸟类保护工作者们提供了很好的便利,方便它们对雉科鸟类繁育和保护工作的开展。
2材料和方法2.1 材料本实验所用的8个雉科鸟的血液样本取自成都市动物园,并加入了ACD抗凝剂。
剩余新鲜血液保存于液氮中。
4种雉科鸟分别是白冠长尾雉(1♂,1♀),红腹锦鸡(1♂,1♀),勺鸡(1♂,1♀)和白马鸡(1♂,1♀)。
2.2 方法2.2.1 血液基因组DNA的提取(1)取约30μl鸡血液样品,放入1.5ml的离心管中;(2) 加入500μL裂解缓冲液(10mmol/L Tris-Cl;0.1mol/L EDTA;0.5% SDS;pH 8.0),加入蛋白酶K至终浓度100μg/ml,混合均匀;(3)55 o C水浴过夜,同时慢速振荡,直到消化液变清亮为止;(4)加入与消化液等体积的饱和酚,缓慢颠倒10min直至两相混合成乳浊液,室温13,200rpm离心10min,用小枪头缓慢将黏滞的上清液移至另一离心管;(5)加上清等体积的苯酚/氯仿异戊醇(25:24:1),缓慢颠倒10min直至两相混合成乳浊液,室温13,200rpm离心10min,转移上清;(7)加上清等体积的氯仿,上下颠倒数分钟,13,200rpm 离心15min,转移上清;(8)加上清体积2倍的冰乙醇,1/5体积醋酸铵,上下颠倒数分钟,然后-20o C放置30min;(9)12000rpm 5min,用75%的乙醇洗涤沉淀2次,风干,加适量的MiniQ溶解沉淀。
2.2.2 CHD基因引物的设计我们比对了已知的雉科鸟类的两种Z特异及W特异的同源片段,根据两端的保守序列设计出一对新的通用性强的引物对—CHD-L (5’-CGYCAGTTTCCYTTYCAG-3’ Y=C/T)/CHD-R (5’- CCTTTTATT GATCCATC AAGTC-3’)。
如图2-1所示,CHD-L引物位于2550F引物的下游95 bp处,CHD-R 引物位于2718R引物的上游35 bp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