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的识别标准、集聚度和绩效评价
产业集聚度几种测度方法的比较
![产业集聚度几种测度方法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0c0991a9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3f.png)
产业集聚度几种测度方法的比较产业集聚是指相同或相关产业在其中一特定区域内集中发展的现象。
产业集聚有助于形成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和技术创新能力。
因此,准确测度产业集聚度对于政府和企业进行产业政策制定和投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于产业集聚度的测度方法有很多,常用的包括GL指数法、Moran’s I指数法、离散熵法、Herfindahl-Hirschman指数(HHI)和熵法等。
下面将对这几种方法进行比较。
首先是GL指数法,该方法综合考虑了产出、就业和投资三个方面的数据,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测度方法。
GL指数法可较全面地反映一个地区内产业的集中程度,但其计算相对复杂,需要大量的就业和投资数据,且对于空间数据的要求较高。
其次是Moran’s I指数法,该方法主要考虑的是空间上的相关性。
它通过计算各个地区间的产业相关系数,来评估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程度。
该方法适用于具有空间关联性的产业,但并不适用于考虑其他因素(如产业规模和投资水平)的情况。
离散熵法是另一种常用的测度方法,它通过计算一个地区内不同产业间的差异程度,来评估产业的集聚程度。
该方法适用于需要考虑产业间的差异性的情况,但它主要考虑的是产业之间的差异,而没有考虑到产业在区域内的分布情况。
Herfindahl-Hirschman指数(HHI)是衡量产业市场集中度的常用指标,也可用于测度产业集聚度。
HHI指数通过计算各个地区内不同产业的市场份额,来评估产业的集聚程度。
但该方法主要考虑的是市场份额,而不太考虑其他因素(如就业和投资)。
最后是熵法,它通过计算各个地区内不同产业的信息熵,来评估产业的集聚程度。
熵法是一种较为常用的综合性测度方法,可以同时考虑产业的规模、分布和差异等因素,但计算相对复杂,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
综上所述,不同的测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和需求。
GL指数法和Moran’s I指数法适合评估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离散熵法适合考虑产业间的差异性;Herfindahl-Hirschman指数和熵法适合综合考虑产业的规模、分布和差异等因素。
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评估
![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评估](https://img.taocdn.com/s3/m/a628d903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0c.png)
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评估在当今经济发展的格局中,工业园区作为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提升产业竞争力发挥着关键作用。
对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进行科学评估,有助于了解其发展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一、工业园区产业集聚的内涵与意义产业集聚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具有关联的企业、相关机构等在空间上集中,形成产业集群的现象。
工业园区的产业集聚则是在规划引导下,通过吸引相关产业的企业入驻,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和规模经济。
这种集聚模式带来了多方面的好处。
首先,它促进了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提高了生产效率。
企业可以专注于自身核心业务,同时与周边企业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减少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
其次,产业集聚有利于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与创新。
企业在近距离交流中,能够更迅速地获取行业信息,促进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再者,它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流入,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二、评估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指标体系1、企业集聚程度包括企业数量、规模、密度等指标。
企业数量的多少反映了产业集聚的规模,而规模较大的企业往往能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企业密度则体现了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程度。
2、产业关联度通过分析企业之间的上下游关系、技术关联和协作程度,来衡量产业的协同发展水平。
高度关联的产业能够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增强产业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3、创新能力考察园区内企业的研发投入、专利数量、新产品开发等情况。
创新是推动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创新能力强的园区往往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4、经济效益包括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利税等指标。
这些直接反映了园区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5、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评估园区的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以及教育、医疗、金融等公共服务的配套情况。
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6、环境友好程度关注园区的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污染治理等方面,以确保产业集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
![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356e8a5e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3f.png)
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产业集群是指多个相关产业在相同或相近区域内,通过互相合作、资源共享和信息流通,形成紧密的产业关联网络。
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评价模型的构建和相应的指标体系。
一、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评价模型构建1.确定评价目标:对于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评价,我们需要明确评价的目标。
如产业集群的规模、效益、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发展潜力等。
2.选择评价方法: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评价可以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有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TOPSIS法等,定性评价可以通过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
3.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为了综合评价产业集群的各个方面,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规模指标:如产业集群的企业数量、从业人员数量、产值等。
(2)效益指标:如产业集群的税收贡献、利润率、劳动生产率等。
(3)创新能力指标:如产业集群的科研机构数量、科研经费投入、专利申请数量等。
(4)国际竞争力指标:如产业集群的出口额占比、进口额占比、国际市场份额等。
(5)发展潜力指标:如产业集群的就业潜力、技术创新潜力、产业升级潜力等。
4.确定权重:对于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需要设定相应的权重,以反映各指标对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重要程度。
可以通过专家评价、层次分析法等方法进行权重的确定。
5.数据收集和分析:根据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收集相应的数据,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相应的评价结果。
6.评价结果表达与解释:将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解释,可以通过图表、文字等方式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进行表达和汇报。
二、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1.规模指标:(1)产业集群的企业数量(2)从业人员数量(3)产值2.效益指标:(1)税收贡献(2)利润率(3)劳动生产率3.创新能力指标:(1)科研机构数量(2)科研经费投入(3)专利申请数量4.国际竞争力指标:(1)出口额占比(2)进口额占比(3)国际市场份额5.发展潜力指标:(1)就业潜力(2)技术创新潜力(3)产业升级潜力以上仅为简要列举,实际的指标体系需要根据具体的产业集群和评价目标进行调整和拓展。
产业集群的测度方法
![产业集群的测度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75ec32b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e1.png)
产业集群的测度方法产业集群是由具有相关产业链和密集分布的企业、相关机构和服务单位组成,形成某一特定地域内的产业集聚现象。
对于一个产业集群的测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和评估。
首先,可以从产业集群的规模和密度来进行测度。
规模指的是产业集群所涉及的企业数量和从业人员规模,而密度则是指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关联程度。
可以通过统计数据和现场调研等方法,了解产业集群的规模和密度,并进行比较分析。
其次,可以从产业集群的价值链和产业链来进行测度。
价值链是指产业集群中各个企业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分工和合作关系,而产业链则是指产业集群所涉及的产业之间的上下游关系和协同作用。
可以通过调研和分析企业之间的业务联系、合作情况和价值传递方式,评估产业集群的价值链和产业链的完整性和协同程度。
第三,可以从产业集群的人才集聚和技术创新能力来进行测度。
人才集聚是指产业集群中各个企业所聚集的高素质人才数量和质量,技术创新能力则是指产业集群中企业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成果。
可以通过调查和统计产业集群内的人才数量、教育背景、技术专长以及企业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成果等指标,评估产业集群的人才集聚和技术创新能力。
此外,可以从产业集群的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来进行测度。
市场竞争力是指产业集群中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和市场份额,国际影响力则是指产业集群所涉及的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可以通过市场调研、企业销售数据和国际评比等方法,评估产业集群的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最后,可以从产业集群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体系来进行测度。
政策支持是指政府对产业集群的扶持政策和措施,服务体系则是指产业集群所涉及的相关机构和服务单位的配套服务。
可以通过政策文件分析和企业调研等方法,评估产业集群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
综上所述,对于产业集群的测度可以从产业集群的规模和密度、价值链和产业链、人才集聚和技术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以及政策支持和服务体系等多个方面进行考察和评估。
产业集聚区发展情况评估
![产业集聚区发展情况评估](https://img.taocdn.com/s3/m/91a027ab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fa.png)
产业集聚区发展情况评估产业集聚区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情况对于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和优化资源配置具有关键意义。
为了深入了解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状况,本文将对其进行全面评估。
一、产业集聚区的定义与作用产业集聚区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围绕特定产业,通过集聚相关企业、配套服务机构和基础设施,形成具有较强产业关联度和协同效应的产业集群。
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产业升级通过集聚相关企业,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技术交流和协同创新,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
2、提高经济效益产业集聚能够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3、创造就业机会大量企业的集聚能够提供丰富的就业岗位,吸引人才流入,促进当地就业和居民收入的增长。
4、推动区域发展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提升区域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二、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现状评估1、产业规模与结构评估产业集聚区的产业规模,包括企业数量、产值、销售收入等指标。
同时,分析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形成了主导产业和配套产业相互支撑的格局。
以某机械制造产业集聚区为例,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拥有企业 200余家,年产值达到 100 亿元。
主导产业为工程机械制造,配套产业涵盖零部件生产、物流配送等,产业结构相对较为完善。
2、企业发展情况考察集聚区内企业的发展状况,包括企业的规模、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等方面。
关注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和中小企业的成长潜力。
在某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拥有几家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龙头企业,其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较强。
同时,也有一批中小企业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良好的企业生态。
3、创新能力评估产业集聚区的创新能力,包括研发投入、专利申请数量、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指标。
考察是否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机制,是否有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产业集群标准
![产业集群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d91996f4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6a.png)
产业集群标准产业集群是指一些相互关联、相互支持、取得协同效应的产业集中区域,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
为了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制定一些标准来规范和指导产业集群的构建和管理。
下面将介绍一些产业集群标准。
产业集群定位是产业集群建设的第一步,是产业集群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产业集群定位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产业集群所属行业、产业集群所处的地理位置、产业集群的规模、产业集群的核心产业、发展产业集群的政策支持等。
产业集群组织管理是产业集群管理的核心环节,需要有一套系统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
产业集群组织管理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产业集群的管理机构和组织架构、人员配备和职责分工、信息化建设、协调联动机制等。
产业集群规划是产业集群建设的重要环节,需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产业集群规划方案。
产业集群规划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产业集群发展目标、发展战略、空间布局、产业发展方向、资金筹措和投资等。
产业集群企业是产业集群的核心组成部分,需要有一套能够支持企业发展的规章制度和标准。
产业集群企业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发展战略、技术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等。
产业集群服务是产业集群发展和企业成长的重要保障,需要制定一些服务标准来保证服务质量和效果。
产业集群服务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流程、服务质量评估等。
总之,产业集群标准的制定是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措施,它可以规范和引导产业集群的建设和管理,提高产业集群的发展效果和竞争力。
同时,为了更好的制定标准,需要加强产业集群间的合作和交流,建立行业协会、专业机构等组织,共同推动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
产业集群的识别、测度和绩效评价研究
![产业集群的识别、测度和绩效评价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baecf49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c9.png)
产业集群的识别、测度和绩效评价研究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的地理范围内,由相关产业的企业、供应商、服务提供商和相关机构组成的网络,彼此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与互动关系相连。
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地区经济的增长与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
因此,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产业集群的识别是研究的起点。
通过识别已形成的产业集群,可以深入了解其产业结构、企业数量、规模和密度等。
常用的识别方法包括空间统计分析和网络分析等。
空间统计分析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统计学方法,通过空间位置和相关指标等,将相互关联和形成集群的企业进行识别。
网络分析是基于企业之间的关系网络,利用图论和复杂网络理论等方法,寻找相互关联程度较高的企业群体。
这些方法可以为进一步研究产业集群的测度和绩效评价提供基础。
其次,产业集群的测度是评估其特征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测度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
宏观测度包括产业集聚度、集群内企业之间的连接程度和联盟网络等方面。
常用的指标包括集聚指数、密集度指标和连通度指标等。
微观测度则关注单个企业的特征和竞争力因素,如企业规模、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源等。
通过测度产业集群的特征和竞争力,可以为其绩效评价提供基础。
最后,产业集群的绩效评价是与目标相联系的检验手段。
根据不同的目标和绩效指标,可以从经济效益、技术进步、创新能力等方面对产业集群进行评价。
经济效益常用的指标有就业增长、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和企业盈利能力等。
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则可以从专利增长、技术输出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方面进行评价。
通过绩效评价,可以为优化和提升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决策和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对于理解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识别已形成的产业集群,可以深入研究其特征和竞争力,为进一步的测度和绩效评价提供基础。
测度又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分别考察集群内部和单个企业的特征与竞争力。
最后,通过绩效评价可以检验产业集群的实际效果与目标的一致性。
产业集群的内涵及国内外产业集群的发展变化
![产业集群的内涵及国内外产业集群的发展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3a9debe7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96.png)
产业集群的内涵及国内外产业集群的发展变化产业集群是指在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内,相关产业企业在空间上聚集形成的一种集群现象。
产业集群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集聚:产业集群是一块特定的地理区域,该区域内的企业主要从事相同或相关的产业,通过集中在一起形成了产业集中程度高的现象。
这种集聚在空间上的集中,有助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提升整体竞争力。
2.产业关联: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往往在生产环节、销售渠道、技术共享、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关联。
通过这些关联,企业可以进行资源共享、技术交流、市场合作等,提高整个集群的竞争力。
3.产业导向:产业集群往往是由其中一种或几种产业核心企业的引领和带动形成的。
这些核心企业通常具有技术领先、市场占有率高或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优势,它们在产业集群中扮演着技术带动、市场引领的角色。
4.创新能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创新。
通过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集群中的企业可以共同面对市场的挑战,共同解决技术难题,促进集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
国内产业集群的发展变化:1.起步期: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开始涌现出一些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比如珠三角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这一阶段,主要的特点是企业之间资源共享程度较低,技术层次较低,集群发展水平较低。
2.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国内产业集群进入快速发展期。
在这个阶段,国内许多地区如杭州、成都、西安等纷纷形成了以互联网、软件开发、新材料等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产业链逐渐完善,企业之间形成了更多的技术合作和资本合作,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迅速提升。
3.建设期:从21世纪初到现在,国内在政策引导下加大了对产业集群的支持力度,不断探索产业集群的建设模式。
例如,成立了多个国家级产业集群示范区,对集群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专项资金。
同时,各大城市也积极打造自己的产业特色,不断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进一步加快了产业集群的建设。
产业集群的识别、测度和绩效评价研究
![产业集群的识别、测度和绩效评价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1dc4c08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67.png)
产业集群的识别、测度和绩效评价研究产业集群的识别、测度和绩效评价研究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评估产业集群的效益,人们对产业集群的识别、测度和绩效评价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产业集群识别产业集群的识别是研究产业集群的第一步,是为了确定产业集群的存在和特征。
识别产业集群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1. 产业内部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通过共享资源、技术和市场,形成一个紧密的网络。
2. 产业集聚效应。
产业集群表现出的集聚效应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同一或相似产业的企业之间形成聚集,从而形成经济规模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
3. 增长潜力和竞争力。
产业集群具有良好的增长潜力和竞争力,并且能够吸引更多企业加入集群。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综合分析,可以识别出潜在的产业集群,并进行后续的测度和绩效评价研究。
二、产业集群测度产业集群的测度是为了衡量产业集群的规模、密度、效率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指标。
常用的产业集群测度指标有:1. 空间集聚度。
通过计算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空间分布情况,可以得出产业集群的空间集聚度指标,例如产业集中度、空间集聚指数等。
2. 企业规模和数量。
一个成熟的产业集群应该具有较大的企业规模和较多的企业数量,这可以通过统计产业集群内企业的人数、资产总额、销售额等指标进行测度。
3. 创新能力。
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是评估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统计产业集群内的专利数量、科研机构数量等进行测度。
测度产业集群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产业集群的特征和潜力,为后续的绩效评价提供依据。
三、产业集群绩效评价产业集群绩效评价是对产业集群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以衡量产业集群的贡献和效益。
常用的产业集群绩效评价方法有:1. 经济效益评价。
通过统计产业集群内企业的产值、税收、利润等经济指标,评估产业集群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程度。
产业集群认定标准
![产业集群认定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1f55a96e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6c.png)
产业集群认定标准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一群相关产业企业及其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形成的产业链,通过密切的合作与交流,形成了相互依赖、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
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带动地方经济增长、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创新和品牌建设。
为了鼓励和支持产业集群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产业集群认定标准。
产业集群认定标准是指根据一定的指标和规范,对产业集群进行评估和认定的标准。
这些标准可以帮助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判断一个地区是否形成了产业集群,并为其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和发展方向。
一、行业专业化程度产业集群认定的首要条件是相关产业在该地区的专业化程度。
这可以通过以下指标进行评估:行业从业人员的数量、企业数量和规模、研发投入、技术水平等。
这些指标可以显示出一个地区特定产业是否在全国或全球居于领先地位,以及当地企业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
二、企业间的合作与联盟产业集群的核心特征之一是企业间的合作与联盟。
通过合作与联盟,产业集群的企业可以共享资源、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实现合作共赢。
因此,产业集群认定标准中,应该包括企业间的合作密集程度和联盟的规模和质量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分析合作项目数量、资金投入、知识共享情况、产业链条内的协同关系等来评估。
三、配套服务和基础设施产业集群的成功离不开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的支持。
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输、电力供应、水源等,而配套服务包括金融服务、法律服务、技术支持等。
产业集群认定标准应该包括对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的评估,以确保产业集群的顺利运行和发展。
四、研发创新能力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创新能力。
通过研发创新,产业集群企业可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开发新产品等。
因此,产业集群认定标准中应该考虑到产业集群的研发投入、科技人才数量和质量、科技成果转化等指标。
五、国际竞争力产业集群的认定还应考虑其国际竞争力。
这包括产业集群的出口规模和占比、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等。
评估国际竞争力可以帮助产业集群了解自身在全球市场上的地位和优势,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评估
![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评估](https://img.taocdn.com/s3/m/39a6d93e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2c.png)
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评估在当今经济发展的格局中,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对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行评估,有助于深入了解其发展现状、优势与不足,为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和政策提供依据。
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概念与特点工业园区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众多相互关联的企业、机构和相关支持组织在空间上集聚,形成具有专业化分工、协同创新和竞争优势的产业群体。
其特点包括:1、产业关联度高:集群内的企业在产业链上相互衔接,形成上下游的合作关系,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2、创新能力强:企业之间的密切交流与合作促进了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与创新,加速了新产品和新工艺的研发。
3、外部经济效应显著:共享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和服务体系,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4、竞争与合作并存:企业之间既存在竞争,又在合作中实现共同发展。
二、评估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指标体系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评估指标:1、经济指标总产值和增加值:反映产业集群的规模和经济贡献。
税收收入:体现产业集群对地方财政的支持。
利润率: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产业集群的经济效益。
2、产业结构指标主导产业占比:明确产业集群的核心产业及其在总体中的地位。
产业集中度:评估产业集群内企业的集中程度和市场竞争格局。
产业配套率:反映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作水平。
3、创新能力指标研发投入占比:体现企业对创新的重视程度。
专利数量和质量:衡量技术创新的成果。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反映产业集群的创新活力。
4、企业发展指标企业数量和规模:包括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分布。
企业成长率:评估企业的发展速度和潜力。
企业品牌知名度:体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5、人才指标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和比例:反映产业集群的人才储备。
人才吸引力:评估产业集群对人才的吸引能力。
6、基础设施指标交通、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保障企业的生产和运营。
产业集聚区发展情况评估
![产业集聚区发展情况评估](https://img.taocdn.com/s3/m/61c2fb8d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6d.png)
产业集聚区发展情况评估在当今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产业集聚区作为推动产业升级、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其发展情况备受关注。
为了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估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状况,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产业集聚规模产业集聚规模是衡量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首先,我们需要考察入驻企业的数量和类型。
一个成熟的产业集聚区通常会吸引众多相关企业入驻,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例如,在某些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集聚区,可能涵盖了从芯片制造、电路板设计到终端产品组装等多个环节的企业。
其次,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也至关重要。
大型龙头企业的入驻能够带动整个集聚区的发展,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聚集,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同时,中小企业的数量和发展状况也能反映出集聚区的活力和创新能力。
二、产业结构与特色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和特色化程度直接影响着产业集聚区的竞争力。
我们要评估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是否明确,是否具有较高的产业集中度。
例如,有的集聚区专注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形成了从研发、生产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而有的则侧重于生物医药领域,拥有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企业。
此外,还需关注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除了主导产业外,是否存在与之相关的配套产业和新兴产业,以增强产业集聚区的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创新能力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评估产业集聚区的创新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研发投入。
了解企业在研发方面的资金投入情况,以及是否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
二是创新平台建设。
考察产业集聚区是否拥有国家级或省级的研发中心、实验室、孵化器等创新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服务。
三是知识产权保护。
查看企业的专利申请和授权情况,以及产业集聚区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措施和成效。
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基础保障。
包括道路交通、水电气供应、通信网络等硬件设施,以及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
产业集群的识别测度和绩效评价研究
![产业集群的识别测度和绩效评价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5407f09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b7.png)
产业集群的识别测度和绩效评价研究产业集群是一种地理集中且跨企业、跨产业的生产组织形式。
它以共同的产业链为连接,通过资源共享、知识共享和市场共同开发等方式,形成协同效应,提高综合竞争力。
产业集群的发展不仅对地方经济有重要影响,也对国家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起到关键作用。
因此,对产业集群的识别、测度和绩效评价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产业集群的识别是研究产业集群的基础。
产业集群的识别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可以通过空间统计分析,研究产业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热点分析、核密度估计等方法确定产业集群的范围和边界。
其次,可以通过产业链分析,研究产业链上的节点企业和环节,确定是否形成产业集群。
再次,可以通过产业共同体分析,研究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和资源共享情况,评估产业集群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
产业集群的绩效评价是对产业集群发展结果进行综合评估和比较的过程。
产业集群的绩效评价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可以通过产业插入度分析,研究产业集群对地方经济的拉动效应和溢出效应,评估产业集群对地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其次,可以通过创新能力分析,研究产业集群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评估产业集群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
再次,可以通过综合效益分析,研究产业集群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评估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之,产业集群的识别、测度和绩效评价研究对于了解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产业集群的识别、测度和绩效评价研究,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企业发展提供参考指南,为学术界提供理论支撑。
产业集群的识别标准、集聚度和绩效评价
![产业集群的识别标准、集聚度和绩效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5653b1e5f8c75fbfc77db25e.png)
区域经济学产业集群的识别标准、集聚度和绩效评价研究内容提要: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发展迫切要求加强产业集群的绩效评价和比较的定量研究。
产业集群的识别标准、集聚度、合作程度和创新能力是其绩效评价的基础和难点。
本文运用关系合约理论、分工理论和投入产出分析法制定了产业集群识别标准,探讨其集聚度、合作程度和创新能力的测度方法,并构筑其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此将有利于产业集群的比较、交流与学习,从而促进我国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和区域及至国家竞争力的提高。
关键词:产业集群;识别标准;集聚度;绩效评价一、研究背景及思路在世界版图上,大量由产业集群成就的呈明显块状、色彩斑斓的“经济马赛克”的财富创造现象,使人们就产业集群是一种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和区域发展模式达成了共识。
在全球化和跨区域合作过程中,随着理论和实践的深入,世界各国都将产业集群作为地方或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战略和政策工具。
近二十年来,我国各种载体的产业集群迅猛发展,然而数量激增,质量参差不齐,致使当前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客观、公正、全面、可行的指标体系评价和比较产业集群的发展绩效,以便找出差距与不足,加强学习与交流,促其健康发展。
产业集群是指依赖并服务于相似市场、具有主导产业的众多企业及相关产业企业和支撑服务机构间通过分工合作于特定区域内结网而成的学习型组织。
生产成本降低、劳动生产率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提高、无形资产提高是产业集群的优势。
这些优势得益于相似及相关企业和机构的地理集聚,彼此间的互补与共生,享益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集体效应,从而提高产业及区域的竞争力。
存在即意味着合理性。
产业集群提供了一个把企业、政府和地方公共机构组织到一起从事有关于产业提升而进行建设性对话的媒介物,为企业和政府合作创造了一种新机制。
产业集群的复杂性加大了对其进行量化研究的难度,识别标准的制定是产业集群定量研究的基础,集聚度、合作程度和创新能力是对产业集群存在和发展的动力源泉的测度。
产业集群组织自身效益及其对区域生产力、收入水平、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影响的测度是本文绩效评价的根本目的。
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评估
![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评估](https://img.taocdn.com/s3/m/a6645985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0f.png)
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评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园区在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产业集群作为工业园区发展的重要模式,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园区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此,对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进行评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产业集群的内涵与特征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
产业集群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1、空间集聚性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能够共享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和信息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
2、产业关联性集群内的企业之间存在着上下游的产业关联,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促进了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产业的协同发展。
3、创新网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频繁,形成了创新网络,加速了技术创新和知识传播。
4、外部经济性产业集群能够带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知识溢出等外部经济性,提高整个集群的竞争力。
二、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评估的指标体系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评估指标:1、经济指标(1)集群规模:包括企业数量、从业人员数量、总产值、销售收入等。
(2)增长速度:如产值增长率、销售收入增长率等。
(3)经济效益:如利润率、劳动生产率等。
2、产业结构指标(1)产业集中度:通过计算行业集中度指数(如 CRn 指数)来衡量产业的集中程度。
(2)产业链完整性:评估集群内上下游企业的配套情况,以及产业链的延伸程度。
(3)产业多元化程度:考察集群内产业的多样性和互补性。
3、创新能力指标(1)研发投入:包括企业的研发经费支出、研发人员数量等。
(2)创新成果:如专利申请数量、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等。
(3)创新平台建设:如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的数量和质量。
4、企业竞争力指标(1)企业规模:包括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和小微企业的比例。
产业集群认定标准
![产业集群认定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cec88f4b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d4.png)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地区特定行业内,相关企业和其他机构集中在一起,通过合作和协作形成互补和互助的产业群体。
产业集群认定标准通常由政府机构、产业协会或行业组织制定,具体标准可能会因地区、行业和国家的不同而异。
以下是一些可能涉及的认定标准因素:
1. 产业密度:该地区特定行业相关企业的数量,相对于总体规模的比例。
2. 产业关联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关联程度,包括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协作关系。
3. 人才集聚:该地区对于该行业人才的吸引力和集聚程度。
4. 技术创新: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共享和创新合作程度。
5. 基础设施:对于特定行业的基础设施、政策支持、交通优势等条件。
6. 国际竞争力:产业集群国际化程度,以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7. 经济贡献:该产业集群对于当地经济的贡献和引领作用。
产业集群认定标准的制定旨在促进产业发展,加强产业合作,提高经济效益,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每个国家或地区的标准可能有所不同,但都是为了在特定行业内推动更有利的发展和竞争环境。
产业集群的识别界定_集群度
![产业集群的识别界定_集群度](https://img.taocdn.com/s3/m/a5d0dfd449649b6648d7475c.png)
第二 ,根据研究目的不同 ,可以从宏观 、中观和微观三个 层面识别产业集群 ,不同层面所关注的重点不同 ,宏观层面是 从整体经济这个视角 ,在产业群体关系的基础上 ,主要分析国 家 (区域) 经济的专业化模式 ;中观层面 (分支或产业) 是位于 具有相似终端产品的生产链的不同阶段 ,主要关注产业内部 和产业间的联系 ,探寻创新需求 ;微观 (企业) 层面是着眼于一 个或多个核心企业与周围的专业化供应商 (厂商) 之间的联 系 ,主要分析企业发展策略 、链分析和链管理 ,以及合作创新 项目的发展 。通常来说 ,将波特所使用的国际贸易统计数据 用于宏观 (国家) 层面的分析 ,将区位商法 、投入产出分析法 、 主成分分析法 、多元聚类分析法和图论分析法用于中观层面 的分析 ,将波特从企业角度的案例分析法用于集群微观层面 的分析 。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产业集群的识别界定 ———产业集群度
Ron Martin (2003) 认为 ,传统的“产业集群界定”存在着某 些模糊 ,一是缺乏产业的和地理上的明晰的边界 ,即什么水平 的产业集聚应该是所定义的集群 ,企业之间怎样强度的联系 以及企业在经济上什么样程度的地方集中才构成集群等 ,二 是空间范围和地理的幅度问题 ,即这些企业和他们相互关系 到什么样的空间密度 ( Spatial density) 应该被定义为集群 ①。 对于第一个问题 ,我们将在下面进行研究 ,而对于第二个问题 由于它和本研究无非常紧密的关联 ,在本研究中我们暂不作 进一步的研究 。
产业地理集中、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测量与辨识
![产业地理集中、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测量与辨识](https://img.taocdn.com/s3/m/67f73641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c9.png)
产业地理集中、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测量与辨识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产业地理集中、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这些现象不仅改变了产业的空间布局,更对区域经济增长、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竞争力提升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讨产业地理集中、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的测量与辨识方法,为政策制定者、企业家和学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撑。
文章首先对产业地理集中、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综述现有的测量与辨识方法,包括空间基尼系数、区位熵、EG指数等,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接着,文章将探讨产业地理集中、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和发展动力,揭示它们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创新的内在联系。
通过案例分析,文章将展示这些现象在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具体表现,以及它们对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文章将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发展策略,旨在促进产业地理集中、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文章还将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趋势,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产业地理集中的测量与辨识产业地理集中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它描述了同一产业内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测量和辨识产业地理集中有助于我们理解产业的空间布局,预测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针对性的产业发展策略。
产业地理集中的测量主要通过空间基尼系数和E-G指数等指标来实现。
空间基尼系数是基于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发展而来的,它用于衡量产业在空间上的分布均匀程度。
当空间基尼系数接近1时,表示产业高度集中在某一地区;而接近0时,则表示产业分布相对均匀。
E-G指数则结合了空间基尼系数和赫芬达尔指数,进一步考虑了企业规模和地区差异,使得测量结果更为准确。
在辨识产业地理集中时,除了运用上述指标外,还需结合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产业集群的绩效评价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产业集群的绩效评价及其驱动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2007156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07.png)
产业集群的绩效评价及其驱动因素分析产业集群是以同一行业和相近产业为基础组建的企业集群,它们通过产供销链的协同,共享资源、技术和市场机会,形成较高效率和较强竞争力的产业经济体系。
在世界范围内,不少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成立了大量的产业集群,如伦敦金融城、硅谷技术集群等。
作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产业集群有其独特的区域经济价值和发展动力,绩效评价及其驱动因素的研究对深入挖掘产业集群的潜力和途径有着重要意义。
一、对产业集群绩效评价的概念和意义产业集群绩效评价,是对产业集群形成、发展阶段、竞争力和可持续性的评价,是衡量产业集群贡献和实现目标的重要方法。
其重要意义体现在:1.帮助企业和政府更好了解产业集群的现状和发展动态,及时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战略;2.增强产业集群发展的协作意识和内在动力,促进企业之间资源共享、合作创新;3.提高产业集群在国际市场交流与竞争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创造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二、产业集群绩效评价的实施指标传统的绩效评价指标往往只关注经济增长、利润、市场份额等方面,难以真实反映产业集群的实力和潜力。
因此,在产业集群绩效评价中,需要从多方面角度进行考量,常见的指标包括:1.集群规模:集群企业数量、就业人数、税收收入等;2.创新水平:专利数量、科研经费支出、技术转移等;3.企业质量: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品牌影响力等;4.人才培养:人才流动、学术会议、教育培训等;5.政策和环境:政策支持、绿色发展、社会责任等。
三、产业集群绩效评价的驱动因素产业集群绩效评价的成功实施和评估结果的好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下面从三个角度来分析产业集群绩效评价的驱动因素。
1.政策支持驱动政策支持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因素。
在产业集群绩效评价中,政策是否合理、可操作、及时审查、有效推进是至关重要的,这是政府部门在发挥引领和优势作用的时候需要具备的能力和水平。
当地或国家政府对产业集群的支持,可以为集群创新提供巨大的机会和资源,增强竞争能力,推动可持续发展。
产业集群企业认定标准
![产业集群企业认定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88aef549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f3.png)
产业集群企业认定标准
产业集群企业认定标准包括以下方面:
1. 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集群主导产业为所在县域的支柱或特色产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要求,发展水平位居细分领域全国前列,有较高的集群品牌知名度。
2. 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成效显著,集群企业近三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质量和环境污染等事故,重大及以上网络安全事件和数据安全事件,以及偷税漏税、违法违规、严重失信和其它重大问题的行为。
3. 产业链供应链协作高效,集群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高,数字化装备和系统应用广泛,引入跨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评估和诊断等服务;“用云上平台”成效显著,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普及率不低于15%,工业软件应用率稳步提升,实现集群企业重要生产数据联通;开展主导产业数字化新模式新业态探索,建立健全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
4. 具有较高绿色化发展水平,集群能源消费结构合理,二氧化碳排放量强度持续下降,资源利用效率较高,污染物排放治理有效,建立了绿色低碳服务机制;属于高耗能行业的集群,能效水平高于行业基准值;属于高用水行业的集群,
水效水平高于行业基准值。
5. 积极参与产业开放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学产业集群的识别标准、集聚度和绩效评价研究内容提要: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发展迫切要求加强产业集群的绩效评价和比较的定量研究。
产业集群的识别标准、集聚度、合作程度和创新能力是其绩效评价的基础和难点。
本文运用关系合约理论、分工理论和投入产出分析法制定了产业集群识别标准,探讨其集聚度、合作程度和创新能力的测度方法,并构筑其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此将有利于产业集群的比较、交流与学习,从而促进我国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和区域及至国家竞争力的提高。
关键词:产业集群;识别标准;集聚度;绩效评价一、研究背景及思路在世界版图上,大量由产业集群成就的呈明显块状、色彩斑斓的“经济马赛克”的财富创造现象,使人们就产业集群是一种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和区域发展模式达成了共识。
在全球化和跨区域合作过程中,随着理论和实践的深入,世界各国都将产业集群作为地方或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战略和政策工具。
近二十年来,我国各种载体的产业集群迅猛发展,然而数量激增,质量参差不齐,致使当前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客观、公正、全面、可行的指标体系评价和比较产业集群的发展绩效,以便找出差距与不足,加强学习与交流,促其健康发展。
产业集群是指依赖并服务于相似市场、具有主导产业的众多企业及相关产业企业和支撑服务机构间通过分工合作于特定区域内结网而成的学习型组织。
生产成本降低、劳动生产率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提高、无形资产提高是产业集群的优势。
这些优势得益于相似及相关企业和机构的地理集聚,彼此间的互补与共生,享益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集体效应,从而提高产业及区域的竞争力。
存在即意味着合理性。
产业集群提供了一个把企业、政府和地方公共机构组织到一起从事有关于产业提升而进行建设性对话的媒介物,为企业和政府合作创造了一种新机制。
产业集群的复杂性加大了对其进行量化研究的难度,识别标准的制定是产业集群定量研究的基础,集聚度、合作程度和创新能力是对产业集群存在和发展的动力源泉的测度。
产业集群组织自身效益及其对区域生产力、收入水平、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影响的测度是本文绩效评价的根本目的。
然而关于产业集群的已有研究中,各地有自己的识别标准而未达成统一共识,聚集程度并没有全面体现产业集群的实质,合作程度没有很好的测度方法,创新能力的研究较多却没有体现集群的特色,因而严重影响产业集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也制约了产业集群间的比较、交流与学习。
本文运用关系合约理论、分工理论和投入产出理论分别探讨了产业集群识别三个子标准的内涵,整合制定了产业集群的识别标准,继而探讨了其集聚度、合作程度和创新能力的衡量方法,构筑了整套指标体系,以全面体现这种区域性产业组织形式的价值及影响。
本研究将有助于丰富产业集群理论,推动我国产业集群定量研究的深入,促进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和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二、理论基础产业集群是一种位于特定地理区位的中间组织,由众多企业即集群的成员本着共同的产业目标、默识的规则建立了正式的和非正式约定的群体。
集群成员间在分工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与竞争,不断创新,建立了投入产出的经济技术联系,表现为产业价值链的垂直关系,产业与相关企业、支持和服务机构之间的互补关系,从而形成产业的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我们认为关系合约理论、分工理论和投入产出理论是产业集群识别标准、集聚度、合作程度、创新能力直至评价产业集群绩效的基础。
1、产业集群是基于分工的一种关系合约关系合约(relational contract)由麦克尼尔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且来源于其“三分法”即古典合同法、新古典合同法和关系法的分类。
麦克尼尔(MacNeil)指出,为应对压力和维持现存关系,大多数公司法和集体谈判中逐渐脱离了古典式合同法律系统和新古典式合同法律系统,在一些受限制的领域出现了许多附属内容。
在完全合约具有很高的成本或完全不可能时,合同的期限和复杂性的逐步增加导致一个具有更大交易专用性和持久管理特征的调整过程,就形成了关系合约。
关系合约的重点不是放在追求合约的完全性上,而是只对双方的关系给予框定,即在拥有共同预期的前提下,交易各主体不是对行为的具体细节达成协议,而是对行动的目标、广泛适用的原则、未预测事件出现时行动的适用准则、在可采取之行动范围边界及谁拥有行动权力,以及解决争议的机制等方面达成协议。
产业集群作为关系合约的一种,其成员拥有相似目标市场和共赢利益的预期。
由于具有一定程度的资产专用性和地理临近,各成员间通过社会资本、重复交易等形成了关系合约的集合体,并使关系合约得以履行和实施,从而促进了集群的成长和竞争力的提高。
分工理论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存在的基础。
是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76)赋予了分工以相当重要的地位。
斯密认为劳动分工提高生产率,是价值创造的源泉,也激励了知识的发展。
然而,门格尔(1871)也强调了知识对于分工的重要性,即知识引导劳动分工。
分工理论是产业集群这种产业组织形成存在的本质和基石。
产业集群中各行为主体业有所精,工有所长。
地理上的临近及信任机制作用的发挥,使得任务的重组、关系合约的执行得以便利,加速了知识得到溢出。
反过来,知识的提高又进一步促进了分工的细化。
每个成员企业的竞争地位依赖于一个、一些或所有其它群体的成员。
基于分工,交易(business)是产业集群的核心(Edward Feser,2004)。
依托市场的多样性需求,产业集群通过内部成员间以及成员与集群外部的交易,使产业内(间)分工细化与知识的溢出相得益彰,推动技术的扩散与创新,促进产业的升级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2、强调产业关联的投入产出理论反映了产业集群中的经济技术联系投入产出理论即“投入产出分析法”或―投入产出经济学”,是美国籍名经济学家沃西里·里昂惕夫(Wassily W. Leontief ) 于20世纪30年代研究且创立的数量分析方法,其本人亦因这一杰出贡献而荣获了197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里昂惕夫是在重农学派魁奈著名的《经济表》基础上,接受了里昂·瓦尔拉的“全部均衡理论”和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吸收了原苏联中共统计局曾编制的1923/1924年国民经济平衡表的方法,从而将现代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平衡结合起来,创立了投入产出分析,求逆分析也是列昂惕夫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上的一个创造性贡献。
投入产出模型在研究产业结构、政策效应、价格模拟等方面具有其他模型无法比拟的优势,投入产出分析法是一种系统分析方法,其是根据国民经济各部门相互之间产品交易的数量而编制一个棋盘式投入产出表,反映了经济系统各部分(如各部门、行业、产品)之间的投入与产出的数量依存关系。
投入产出分析有四个基本假定:同质性假定、比例性假定、相加性(无交互作用)假定和消耗相对稳定性假定。
投入产出分析法主要由两部分构成:投入产出表和投入产出数学模型。
投入产出表中以产品或服务的消耗结构基本相同、生产工艺基本相同、使用用途基本相同即纯部门为产业部门的分类原则,编制投入系数表以确切地反映产品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
静态的列昂节夫投入产出模型为:x = A x + y, X为产值向量,Y为最终产品向量,A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表达了生产过程中各部门之间产品的消耗情况,同时也反映了生产的技术水平,因而也称为技术系数矩阵。
在此模型基础上,列昂惕夫本人及世界各国的研究者从实践中在动态性、加入存量、要素隐性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投入产出模型本身,如动态投入产出模型、投入占用产出表、灰色投入产出理论等等。
投入产出分析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展至今虽已较为成熟,我国对其的研究在某些领域上已具国际领先地位。
但其应用范围及现实复杂性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待于进一步开拓和深入。
投入产出发展的灰要素理论和非线性动态研究对于产业集群研究的深入是很重要的。
产业集群作为物质生产或服务生产的集合体,基于分工的主导产业企业与相关产业企业、支持服务机构形成的关系合约,以一定程度的资产专用性成就了彼此间的投入产出经济技术联系,同时也与其所在外部环境保持着生产供给与最终需求、消耗与成果的平衡关系。
产业集群包括生产集群和贸易集群,具有共生性、互补性和柔韧性的特征。
产业集群的互补性多表现为产业链上、下游关联,重在规模经济,呈现出明显的产品或部门间垂直的投入产出联系;其共生性多表现为产品的差异性,重在范围经济,呈现出商品与运输、贮存等流通部门间水平方向的联系;且因企业之间的分工及同一产品的多个生产企业使重新组合任务成为可能而具有柔韧性。
无论互补性亦或共生性,或两者兼而有之,都将共享着金融、科研机构、质量管制等部门的服务,也就是说每一个产业集群同时共享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投入产出联系。
投入产出分析法中关于产品或部门间的直接消耗系数在产业集群中不仅充当了要素消耗的作用,同时也体现了产品或部门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合作的程度。
虽然,在集群发展的某个时刻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特别是非正式交流所引起的新思想的产生和应用,一时可能不会完全体现在各企业的合作中去,但长时期的交流与信任将会使这些创新思想的发挥通过企业或部门间的合作来实现的,最终归结到柔性生产的经济数量联系中去。
然而,投入产出模型在产业集群研究中的局限是集群中的信息和知识溢出、地方公共品的存在虽然从理论上可以用投入产出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如加入存量、灰色要素等表现,但数据的采集、分配与计算是较困难的。
也就是说,集群部门间弱的中间联系并不自动地意味着一个弱的集群(Learmonth,2003)。
所以在辨认和模型化产业集群特征定性时,投入产出表技术需要与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互为补充来解释产业集群现象,但其仍然能反映产业集群中的基础经济技术联系如产业链和产业结构。
产业集群中的投入产出联系是通过企业集聚、合作与创新而得以发展和壮大。
三、产业集群的识别标准世界各国(如意大利)或地方用不同的标准识别产业集群,至今未达成共识。
已有的产业集群识别方法是指辨认产业集群的存在与否及其内部的产业联系,其研究结果比较模糊、统计口径和分类标准不统一,从而影响我国产业集群统计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制约产业集群的比较、交流与跨区域的合作。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有大量研究成果探讨了产业集群识别的研究思路、研究技术与方法,对于产业集群的辨认技术有较多研究,有关产业集群边界即成员确定的研究也有一些,对于国(或地方)集群产业分类所采用的标准也有涉及。
完整意义上的产业集群识别应该是Edward W Hill(2000)所说的包括产业集群的辨认、集群的产业分类和产业集群边界的确定。
产业集群的识别标准包括产业集群的辨认标准、集群的产业分类标准和产业集群边界的确定标准①。
注①:本文产业集群识别标准的内容与刘恒江和陈继祥(2005)的研究即产业集群的判定标准包括产业集群的辨识标准、分类标准和边界确定标准在涵义上是一致的,只是对于“identify”中文表达的词语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