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简介20字
王昌龄简介资料
王昌龄简介资料王昌龄 (698 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下面聘才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
欢迎大家阅读!!生平简介王昌龄( 698 约757 ),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 727 )进士,为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 734 )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故世称王江宁。
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是一代七绝圣手。
其诗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其诗《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都很有名。
也有以感时、宫怨、送别为题材的佳作。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诗鉴赏《从军行》一共七首,这是其中的第四首。
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意思是说: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
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
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
这两句诗是一个倒装句,使诗歌画面的色彩顿时突现,同时,从地理学的角度讲,站在“孤城”之上,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玉门关、祁连山和青海湖这三点相联的千里边防线的,这里一个“遥望”及其所提领的空间距离遥远的三地呈现于同一幅画面,既是想象、夸张的手法使之“视通万里”,又突现了戍边将士那全局在胸、重任在肩的历史责任感。
王昌龄简介资料大全
王昌龄简介资料大全王昌龄简介资料大全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
王昌龄简介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
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
《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生平他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
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
王昌龄简介20字
王昌龄简介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但是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
下面是王昌龄的简介,欢迎浏览。
王昌龄简介20字一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王昌龄简介20字二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
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
《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王昌龄简介20字三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
除了上文所说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认为在天宝六载秋。
《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
《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被贬为龙标尉。
【扩展】王昌龄轶事著名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作于王昌龄赴任江宁丞之日,这时他正遭谤议,送别至友远行,当时凄切心情可想而知。
临别所嘱,惟以玉壶冰心自明心迹。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里的南国烟雨和兀然傲立的孤峰,既是景语也是情语。
王昌龄以忠节贞信作为人生困境中的一种道德自信和超越力量,同时也表明,他对时代的公正并未失去信心。
诗歌推荐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石溪流已乱,苔径人渐微。
日暮东林下,山僧还独归。
昔为庐峰意,况与远公违。
道性深寂寞,世情多是非。
送窦七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王昌龄的简介
王昌龄的简介王昌龄的简介王昌龄,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以其在西北边塞作的边塞诗最著,被誉为诗家夫子王江宁,与高适、王之涣、岑参并称“边塞四诗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昌龄简介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作者介绍王昌龄(698—约757)唐代诗人。
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
约在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秋,获罪被谪岭南。
三年后北归。
公元748年(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
有《王昌龄集》。
典故故事一大约二十岁,王昌龄离开家乡,开始一段学道的经历。
开元年间,正是盛唐气象的鼎盛时期,王昌龄在诗中对盛世景象竭尽全力、忠贞不已地加以歌颂。
对盛世的信仰,正是王昌龄一生最坚实的信心、力量、希望和理想的源泉,以至日后长期身处谗枉和沦弃之境,也难以改变。
火热的年代,像王昌龄这样有抱负的时代青年,只是把学道当成了一种好奇而已。
不久他便到长安谋求发展,没见什么成效,于是他西出长安,投笔从戎,从此踏上西出长安,踏上出塞之路。
故事二著名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作于王昌龄赴任江宁丞之日,这时他正遭谤议,送别至友远行,当时凄切心情可想而知。
临别所嘱,惟以玉壶冰心自明心迹。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里的南国烟雨和兀然傲立的孤峰,既是景语也是情语。
王昌龄以忠节贞信作为人生困境中的一种道德自信和超越力量,同时也表明,他对时代的公正并未失去信心。
故事三经过坚持不懈的追求,广泛精心的研读,王昌龄终于在开元十五年,应进士试时一举登第,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这个芝麻小官。
王昌龄的资料
王昌龄的资料王昌龄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
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
《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人物生平嵩山学道唐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王昌龄出生在山西太原。
唐玄宗开元八年庚申(720年),二十三岁,是年前后,曾居嵩山学道。
开元十一年癸亥(723年),二十六岁,约在是年前后,客河东并州、潞州。
边塞留名开元十二年甲子(724年),二十七岁约在是年前后,赴河陇,出玉门。
其著名之边塞诗,大约作于此时。
开元十四年丙寅(726年),二十九岁。
隐居于京兆府蓝田县石门谷。
是年有《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之作。
“山阴崔少府”即崔国辅。
进士及弟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
开元十九年辛末(731年),三十四岁。
在长安,以博学宏词登科,再迁河南汜水县尉。
开元二十一年癸酉(733年),三十六岁,当年四月,在长安参加宴会,有《夏月花萼楼酺宴应制》诗。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王昌龄简介资料
王昌龄简介资料王昌龄简介资料王昌龄(698 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下面聘才本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
欢迎大家阅读!!生平简介王昌龄( 698 约757 ),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 727 )进士,为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 734 )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故世称王江宁。
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是一代七绝圣手。
其诗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其诗《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都很有名。
也有以感时、宫怨、送别为题材的佳作。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诗鉴赏《从军行》一共七首,这是其中的第四首。
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意思是说: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
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
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
这两句诗是一个倒装句,使诗歌画面的色彩顿时突现,同时,从地理学的角度讲,站在“孤城”之上,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玉门关、祁连山和青海湖这三点相联的千里边防线的,这里一个“遥望”及其所提领的空间距离遥远的三地呈现于同一幅画面,既是想象、夸张的手法使之“视通万里”,又突现了戍边将士那全局在胸、重任在肩的历史责任感。
王昌龄简介资料大全
王昌龄简介资料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
王昌龄简介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
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
《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生平他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
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
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诗。
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698— 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王昌龄是著名的边塞诗人,并在后代以边塞诗称世。
而王昌龄边塞诗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其一,王昌龄善于采用心理描写,表现细腻多变的感情。
王昌龄在诗中较早地抒写征夫心灵的一位诗人,为宋词对人物心理进行细腻刻划打下了基础。
他或通过瞬间征夫的心理变化,描写他们跳动的心曲;或通过营中的歌舞声,对征夫的内心痛苦进行抒写;或者借助边关的特有的生活场景,写征夫内心的忧愁;或者借战争,写守边将士捍卫国家尊严的英雄气概。
可以说感情的抒发非常细腻、真实。
其二,王昌龄诗情景妙合,意与境浑。
王昌龄去过边塞,真正看到了边塞的大漠、雄关、孤城、长云、雪山、烽火、羌笛等景象,因而在他的边塞诗中,组成了一幅非常壮美的自然景物的群体图。
这些意象的上面附着了边塞将士的情与意,是特定环境中的特定物,即自然的物与将士的情两相交触,诗人还借助化无形为有形的艺术手法,构成了王昌龄边塞诗的情景妙合,意与境浑的艺术境界。
他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
其一,选择某些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注入强烈的主观情感,促使景与情水乳交融,真善美高度统一。
其二,既采用赋体,描写实景,又巧用直中含曲的方式,求得含蕴无穷的言外之意。
其三,以苦心与孤诣,展开形象思维的翅膀,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使意境十分深蔚。
王昌龄作者简介
王昌龄作者简介王昌龄(西元698-756年)字少伯,世称王龙标,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汉族。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王昌龄为“七绝圣手”。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作品译文寒冷连绵的雨笼罩了江面,清晨送别了好友,只留下了楚山孤独的影子。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问起了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就像玉壶里的冰块一样清雅、纯洁。
写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
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作品赏析“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
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
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
“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不也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吗?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
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简介篇一:王昌龄作者简介王昌龄作者简介王昌龄(西元698-756年)字少伯,世称王龙标,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汉族。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王昌龄为“七绝圣手”。
他的边塞诗气魄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辑于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张逵。
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之前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阐释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作品译文寒冷连绵的雨后笼罩了江面,清晨送别了好友,只留下了楚山孤独的影子。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追问了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清雅魂就像玉壶里的冰块一样清雅、纯洁。
写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
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将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的情景。
作品赏析“寒雨连江夜入吴”,炳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
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
阿夷庄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
“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运行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不也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不怎么吗?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雨势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后,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
诗人遥望海安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除此以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王昌龄的诗人简介
王昌龄的诗人简介王昌龄(西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
唐朝诗人,后人誉为“七言绝句圣手”。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官至秘书省校书郎,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宽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
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
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出塞》。
王昌龄的诗全集:《出塞》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
其古诗全文如下: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翻译】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可是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还没有回来。
要是飞将军李广和大将军卫青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从军行》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
其古诗全文如下:第一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翻译】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第二首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翻译】烽火城西面的楼高有百尺,黄昏时我独自坐在那里,沐浴着青海湖来的秋风。
羌笛吹奏《关山月》的乐曲被秋风从远处带来,无论如何也消除不了我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思念。
第三首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翻译】大漠之中,狂风呼啸,尘土飞扬,天色昏暗。
一队将士半卷着红旗出了军营,向敌军挺进。
这时前方部队传来捷报:他们已在洮河的夜战中生擒敌军,大获全胜。
《芙蓉楼送辛渐》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
其古诗全文如下: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简介王昌龄(公元690-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尤其是将七绝推向高峰,故人称“七绝圣手”。
王昌龄自幼家境贫寒,一生经历坎坷。
他于公元727年进士及第后,任校书郎(整理图书典籍的官)7年,此后又任河南汜水县县尉。
739年被贬谪岒南(今广东),740年还京后,又赴江宁(今南京)任江宁丞。
747年再度被贬官龙标(今湖南黔阳)任县尉。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59岁的王昌龄辗转回老家途中,经亳州,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闾丘晓为什么要杀害王昌龄?他一介刺史,不过是州县级长官,又凭什么杀掉同是朝廷命官的王昌龄?史书记载甚少,留下千古之谜。
但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二“王昌龄”名下,有一句发人深思的话:“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
许多史学家认为“忌而杀”三字,道出了王昌龄的死因。
有人揣测是王昌龄触犯了闾丘晓的“禁忌”。
更多的观点和说法是闾丘晓嫉妒王昌龄的诗才与名气,于是闾丘晓便对王昌龄动下了杀心,最后使得王昌龄落得个魂断亳州的悲惨结局。
但令人愤慨的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竟死于妒才者之手,实在令人痛惜!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草菅人命的闾丘晓岂能例外?王昌龄冤死后不久,时任宰相兼河南节度使的张镐,就为他报了仇。
《旧唐书·张镐传》记载,公元757年,张镐奉命平定“安史之乱”。
这年秋天,为解宋州(今河南商丘一带)之围,令亳州刺史闾丘晓率兵救援。
为人傲慢、刚愎自用的闾丘晓,看不起布衣出身的张镐,更怕仗打败了“祸及于己”,于是故意拖延时间,按兵不动,致使贻误战机,宋州失陷。
最后,张镐以贻误军机罪,处死闾丘晓。
《新唐书·文苑传》对此有一极为精彩的细节记载:在行刑时,闾丘晓露出一幅可怜相,乞求张镐放他一条生路:“有亲,乞贷余命”,意思是家有老母需要赡养。
张镐不愧是宰相之材,一句话就把闾丘晓挡了回去:“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意即王昌龄的母亲又由谁来养呢?闾丘晓闻听此言,便默然无语了。
诗人王昌龄生平
诗人王昌龄生平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诗人王昌龄生平是怎样的呢?诗人王昌龄生平是充满坎坷呢?还是一帆风顺呢?欢迎阅读小编整理的诗人王昌龄生平,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诗人王昌龄生平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他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
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
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诗。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
除了上文所说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认为在天宝六载秋。
《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
《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被贬为龙标尉。
王昌龄的个人简介
王昌龄的个人简介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
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
《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生平他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
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
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诗。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
王昌龄诗人简介
王昌龄诗人简介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诗人王昌龄是一位非常具有才华的人物,他所作的诗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作远播海外。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诗人王昌龄简介,欢迎大家阅读。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
而《新唐书文苑传》称其为江宁人,或为误会。
殷璠《河岳英灵集》又称"太原王昌龄"。
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
《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王昌龄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王昌龄简介(精选范文)
王昌龄简介(精选范文)【中国菜谱】王昌龄介绍王昌龄,宇少伯,盛唐著名诗人,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 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
王昌龄的籍贯,有多种说法,太原之外,又有江宁、京兆两说。
《新唐书》本传与《唐诗纪事》说他为江宁人,但并无直接材料,大概是因为王昌龄被时人称作“王江宁”而致误。
王昌龄曾任江宁丞,李肇《国史补》与裴敬《翰林学士李公墓碑》均称他为王江宁,与宋考功、韦苏州、王右丞等同列,而宋、韦、王诸人都是以官职称,所以玉江宁也是以官职称,而不是以籍里称。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
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
《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番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当可信,所以《唐才子传》从《河岳英灵集》,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现在一般人也认为他为太原人。
两《唐书》本传都未载王昌龄登进士第的时间,徐松《登科记考》也未载。
《唐才子传》说他为开元十五年的( 727年)进士。
又唐诗人顾况《监察御史储公集序》说开元十五年“擢第常建少府、王龙标昌龄,此数人皆当时之秀。
”顾况之序所记当确。
王昌龄进土及第后,补秘书省校书郎。
校书郎自古由文学之士充任,为当世所重,所以学者称校书之所为志氏之藏室、道家之蓬莱山。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
詹成锳先生据王昌龄诗文,考证他开元二十七年( 739年)被贬岭南,这是未见于史籍记载的一个新发现,详《李白诗文系年》。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即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由于喝酒过多而病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
王昌龄的资料简介
王昌龄的资料简介王昌龄的资料简介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 七绝圣手”。
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
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
《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生平他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
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
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诗。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
王昌龄生平简介
王昌龄生平简介王昌龄生平简介作为一名诗人,王昌龄是成功的。
作为一名爱国者,他是让人们敬佩的。
所以,无论是其诗歌,还是他的故事,都流传千古。
【诗人简介】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作品风格】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尤其是将七绝推向高峰,故人称“七绝圣手”。
其诗歌体裁很大一部分是易于入乐的七言绝句。
内容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
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
其诗歌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他的许多描写边塞生活的七绝被推为边塞名作,《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由于王昌龄的诗歌最专于七绝,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称其为“七绝圣手”。
清沈德潜说:“五言绝右丞(王维)、供奉(李白);七言绝龙标(王昌龄)、供奉。
妙绝古今,别有天地。
”【人物生平】王昌龄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
王昌龄介绍
王昌龄介绍王昌龄介绍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所作之诗气势雄浑,并且格调高昂,尤其是将七绝推向高峰,故人称“七绝圣手”。
他的诗作大多反映边塞情况。
下面是文学站小编为大家分享的王昌龄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
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
《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生平他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
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
拓展阅读: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的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宽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
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
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出塞》。
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昌龄简介20字
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但是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
下面是王昌龄的简介,欢迎浏览。
王昌龄简介20字一
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0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
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
《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番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王昌龄简介20字二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王昌龄简介20字三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
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
《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王昌龄简介20字四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
除了上文所说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认为在天宝六载秋。
《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
《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被贬为龙标尉。
【扩展】
王昌龄轶事
著名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作于王昌龄赴任江宁丞之日,这时他正遭谤议,送别至友远行,当时凄切心情可想而知。
临别所嘱,惟以玉壶冰心自明心迹。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里的南国烟雨和兀然傲立的孤峰,既是景语也是情语。
王昌龄以忠节贞信作为人生困境中的一种道德自信和超越力量,同时也表明,他对时代的公正并未失去信心。
诗歌推荐
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
石溪流已乱,苔径人渐微。
日暮东林下,山僧还独归。
昔为庐峰意,况与远公违。
道性深寂寞,世情多是非。
送窦七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
送高三之桂林
留君夜饮对潇湘,从此归舟客梦长。
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