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

合集下载

中国第五代导演

中国第五代导演

1.张艺谋:红高粱1987、菊豆1990、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秋菊打官司1992、活着1994、有话好好说1997、我的父亲母亲1999、一个都不能少1999、英雄2002、千里走单骑2005、满城尽带黄金甲20062.陈凯歌:黄土地1984、大阅兵1986、边走边唱1991、霸王别姬1993、风月1995、荆柯刺秦王1998、和你在一起2002、孩子王1987、无极20053.冯小刚:甲方乙方1997、不见不散1998、没完没了1999、一声叹息2000、大腕2001、手机2003、天下无贼2004、夜宴20064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1994、鬼子来了20015.陆川:寻枪2002、可可西里20046谢晋:舞台姐妹1965、天云山传奇1980、高山下的花环1984、芙蓉镇1986、红色娘子军1961、牧马人1982、清凉寺钟声1991、鸦片战争1995电视剧导演:张绍林潘霞宋昭杨阳纪录片导演萧同庆严冬陈小卿吴文光洪宇魏斌童宁张元徐小惠电视专题导演:吴小中张涛李卓玉徐小惠张越洪眉柯伟兵短片(广告\MTV\片头)导演郑浩李耕耿英杰吴尔善“第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在世纪初到20年代末。

这段时间涌现的导演总计约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为代表,活动的时间大体是在本世纪初到二十年代。

“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

以陈怀皑、桑弧、崔嵬为代表。

谢晋、谢铁骊是中国第三代导演,他们的电影片段被一幕一幕地重现在大屏幕上,很多老一辈的电影人都看得热泪盈眶。

第四代:黄蜀芹、谢飞、滕文骥。

导演陈凯歌

导演陈凯歌
中国第五代电影的开山之人
———— 陈凯歌
目录
• 个人简介 • 代表作品 • 获奖情况 • 创作特色 • 作品分析
简介
陈凯歌,福建长乐人。 1982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 ,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 1984年开始执导影片。1987年赴 美国进修,1990年回国。 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
个人经历
• 1993 第4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 霸王别姬 • 1994 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 霸王别姬 (提名) • 1994 第51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 霸王别姬 • 1999 第5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 荆轲刺秦王 (提名)
• 2009 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梅兰芳 • 2009 第13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导演奖 梅兰芳 • 2009 第16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梅兰芳 (获奖) • 2011 第14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 赵氏孤儿 • 2011 第11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百家传媒年度致敬电影人 赵氏孤儿 (提名)
陈凯歌于1988年应美国亚洲文化交流基金会及纽约大学的邀请,赴美访问, 并于同年获得鹿特丹国际电影节评选20名“走向未来导演”第6名。
作品年表
《道士下山》 2015年
《搜索》
2012年
《赵氏孤儿》 2010 年
《梅兰芳》
2008年
《无极》
2005年
《致命温柔》 2002年
《荆轲刺秦王》 1998年
有在刚就坚思的陈表
诸和刚了持,艺凯达
多未上留最达术歌对
期来映下艰到就电文
待的了深难超是影化
。陈陈深的越在的的
凯凯烙逆理史灵反
歌歌印流性诗魂思

中国导演代的划分

中国导演代的划分

一、中国电影百年六代(1905——)1.在中国电影的研究词汇中,六代导演的划分已成定论。

2.这种划分依据的是独特的行业内法则和共享的社会外因素,二者交互作用最终形成了关于导演构成非自然是集的脉络的代际发展过程。

可以说,六代导演实际上是由中国特定的社会时空所构建的精神集团。

3.代际之间区分的基本标志和要素在于制作体制的变化,语言方式的变化,表达主体的更迭。

二、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电影戏剧色彩浓重)代表人物:郑正秋、张石川、黎民伟。

时间:1905——30年代初。

代表作品:《孤儿救祖记》、《老工之爱情》、《庄子试妻》等主要功绩:1)建立了本土电影的雏形(尤其是言情与武打片类型)2)开创了主流影戏,教化电影的基本叙事模式。

三、第二代导演(中国中下层人民的真实生活得到体现)代表人物:蔡楚生、费穆等。

时间:1934——1949年。

代表作品:《渔光曲》、《桃李劫》、《新女性》、《神女》、《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太太万岁》等。

主要功绩:1)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导演和明星,制作借鉴好莱坞,理论学习苏联。

2)开创了30、40年代的社会写实风格,具有了自觉的新文化批判意识和色彩。

3)开始使电影文化深入人心。

四、第三代导演(由于政治运动,中国电影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大倒退)代表人物:谢晋、崔嵬(三江汇合,北影四大帅,南谢,北谢)时间:1949——1976。

代表作品:《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西安事变》等。

主要功绩:1)完成了社会主义语境的电影表达,创作了红色经典。

2)主要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本土戏剧传统;3)“文革电影”是红色经典的极端化,“三突出”创作原则是对电影艺术活动的彻底摧残和扼死。

这个时期电影以歌颂党和社会主义,光明社会为主题,表现社会主义新人新貌。

五、第四代导演(学院派,这是中国电影的一个新时期,中国电影得到全面解放,苏醒国家实行重在经济发展,百废待兴的局面。

中国大陆第五代导演简介

中国大陆第五代导演简介

徐帆,1967年8月16日出生于湖北武汉,中国 电视、电影演员,1979年就读于湖北省艺术学 校京剧科,专攻青衣﹑花旦;1982年转入武汉 市戏剧学校话剧科;1987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 表演系,1991年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分 配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工作。1995年,因主演 话剧《阮玲玉》获第十三届“梅花奖”。1999 年,徐帆与内地知名导演冯小刚结婚。徐帆参 演过多部影视剧,并取得骄人的成绩,1998年 凭借《不见不散》获第0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最 佳女演员奖。2011年因在《唐山大地震》的不 凡表现荣获第05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女演员奖。
“第五代导演”普遍指的是电影学院78班毕业的一批导演,如陈
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何群等,以及自称“根本划不上 第几代”的冯小刚.他们被尊敬的称为“中国电影承前启后的一 代”,而在这一代出色的导演中又以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三人 为最标志性的人物代表。他们一直以“不断的尝试和创新”做为了 中国电影人的表率,同时,“中国电影”这个名号也从此因他们而 蜚声中外,受到世界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陈凯歌主要作品导演电影 ▪ 霸王别姬 ( 1993) ▪ 边走边唱 ( 1991) ▪ 风月 ( 2007) ▪ 和你在一起 ( 2003) ▪ 荆轲刺秦王 ( 1999) ▪ 梅兰芳 ( 2008) ▪ 强行 起飞 ( 1984) ▪ 赵氏孤儿 ( 2010) ▪ 无极 ( 2005) ▪ 2008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 ( 2008) ▪ 搜索 ( 2011) ▪ 孩子王 ( 1987) ▪ 黄土地 ( 1984) ▪ 致命温柔 ( 2002) ▪ 大阅兵 ( 1986)
1958 20
冯小刚 主要作品导演电影 ▪ 手机 ( 2003) ▪ 永失我爱 ( 1995) ▪ 甲方乙方 ( 1997) ▪ 不见不散 ( 1998) ▪ 没完没了 ( 1999) ▪ 一声叹息 ( 2000) ▪ 大腕 ( 2001) ▪ 天下无 贼 ( 2004) ▪ 夜宴 ( 2006) ▪ 集结号 ( 2007) ▪ 非诚勿扰 ( 2008) ▪ 风声 ( 2009) ▪ 唐山大地震 ( 2010) ▪ 非诚勿扰2 ( 2010) ▪ 温故1942 ( 2012)

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

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

[转帖]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第五代-----是指1982年自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系学生(后来扩展到摄影系、美术系),包括张军钊、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张建亚、黄建新等。

其中张军钊1983年的《一个和八个》在广西厂率先举起大旗,一发冲天。

而后陈凯歌接连拍出《黄土地》(1984年)、《大阅兵》(1986年)、《孩子王》(1987年),田壮壮拍出《猎场扎撒》(1985年)、《盗马贼》(1986年),吴子牛呈上了《喋血黑谷》(1984年)、《晚钟》(1988年),1989年张艺谋捧出了让国内外观众、评论界集体大惊失色的处女作《红高粱》,至此,第五代的影片告一段落。

而徐克、许鞍华、严浩这些受过国外专业电影教育,五十年代移民潮后在本地出生的新生代,七十年代末正值承接上一代电影人权利交接的时刻。

再加上当时社会渐趋富裕,对娱乐事业(当时电影为香港人重要的消闲娱乐方法)的需求大量增加,遂出现了一大群电影人得以从较新、较符合社会现实的角度去拍摄电影。

许鞍华的《投奔怒海》是这种环境下的产物。

她大学时比较文学和英国文学的底蕴帮助她更好地把握历史感,理解人物性格,从英国学电影归来,经过电视实践,有丰富的阅历,对这种严肃社会题材驾轻就熟,故影片看起来有条不紊,层次分明。

而且负载深重社会、历史责任感。

第五代”年轻电影人因为历经文革浩劫,在动乱底层顽强搏击,重返校园后系统学习电影专业知识,接受当时流行的西方哲学、美学思潮,形成新的价值观、美学观——这些反规范的精神品格,与当时整个文艺领域的强烈主体意识、反思思潮相适应。

有深厚的生活积淀,他们的影片才如寒冬后嫩草,新鲜独特。

正如陈凯歌所说:“所有的一切,都与创作者的经历与感受分不开的。

十年忧愤,四载攻读,而后一泻而出,能不令‘六宫粉黛无颜色’?”“感于先而后工于形,今古佳作无别”(陈凯歌《秦国人》《当代电影》1985年第4期)与大陆第五代一样,香港新浪潮没有宣言和纲领,也没有共同组织,正如许鞍华所说,新浪潮导演并没有一致的意识形态。

中国第一到六代导演概况

中国第一到六代导演概况

中国第一到六代导演概况第一代导演概述: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20世纪的初叶——19世纪20年代末。

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特点:1.“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合作拍摄了《难夫难妻》,进行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框范,被夏衍誉为“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

此后开创了中国电影的多个第一: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先后拍了十八集)。

2.创作艰苦:缺乏经验借鉴,拍摄条件简陋。

3.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联系时代要求,重视电影的教化作用。

4.受中国传统叙事艺术和舞台戏曲的影响大:电影技巧方面,更像是舞台剧的延伸,导演们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布景空间层次的设计仍然具有强烈的舞台痕迹;在表演上,依旧留有舞台剧的表演痕迹;在拍摄上,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电影镜头的景别变化不大。

总之:早期电影在内容上难免浅陋芜杂,艺术上也较幼稚,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没。

代表人物及作品:郑正秋:《难夫难妻》(与张石川合拍)、《孤儿救祖记》、《姊妹花》。

张石川:《难夫难妻》、《黑籍冤魂》、《孤儿救祖记》、《玉梨魂》、《盲孤女》、《最后之良心》、《歌女红牡丹》、《滑稽大王游华记》、《战地历险记》、《热血忠魂》、《女儿经》、《掷果缘》、《空谷兰》、18集《火烧红莲寺》。

第二代导演概述:第二代导演被誉为“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创造者”,主要活动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代,甚至到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

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丹、张骏祥、桑弧等。

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资料

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资料

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 新立异。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当他们一 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 巨大的冲击波。
陈凯歌
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自1984 年至今,他导演了《黄土地》、《大阅兵》、 《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 《风月》等作品,大多作品入围重要国际电影节, 有的在戛纳等重要电影节获大奖。 陈凯歌的成就,首先在于其高度的人文精神, 对人的本体与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 他善于剖析历史和传统的重负对人精神的制约 与影响,展现人的复杂性,同时,针砭不合理的 非人道的人性弱点。 他的影片充满了对更和谐、更明智的人类生存 状态的关切与响往。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 的艺术功力,表达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美学追求, 并调动多种电影手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沉重而 犀利、平和而激越的电影风格。
• •
1984年 《一个和八个》
导演:张军钊
《黄土地》
1985年
导演:陈凯歌
摄影:张艺谋
导演:冯小刚
《 不见不散》
导演:张艺谋
摄影:张艺谋
《大阅兵》
1987年
导演:陈凯歌
1998年
导演:冯小刚
《 有话好好说》
导演:张艺谋
《甲方乙方》
1997年
导演:陈凯歌
《红高粱》
导演:张艺谋
《孩子王》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张艺谋
张艺谋的作品的突出特点,是那种对中 国传统封建意识的深刻认识和强烈的批判精 神,是内蕴其中的浓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 是古朴民俗的奇特景观。 张艺谋电影在风格和语言上不断探索、 创新,代表了新的电影潮流的崛起。

“影像的中国”_第五代、第六代导演比较论

“影像的中国”_第五代、第六代导演比较论

“影像的中国”_第五代、第六代导演比较论“影像的中国”:第五代、第六代导演比较论”中国电影的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两个重要阶段,他们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深刻影响力的作品。

本文将比较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的不同创作理念、题材选择、表现手法和影响等方面,探讨他们对中国电影与中国社会的贡献。

第五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重要先驱,他们的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李安等。

他们的创作时间跨越了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

第五代导演更多地关注中国社会的变化和人性的困境,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中国的乡村生活和城市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

他们包容了历史的痛苦与复杂性,对中国的历史变迁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他们的作品以《黄土地》、《红高粱》、《活着》等为代表,表现了深刻的人情、荒诞的命运和伟大的牺牲,唤起了强烈的观众共鸣。

与第五代导演相比,第六代导演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

第六代导演主要以贾樟柯、王小帅、张元等为代表。

他们更加注重对当代生活的观察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作品更加关注现实主义题材和日常生活细节。

这些导演以真实、自然、流动的表现方式,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民生活的多样性。

通过描绘失落的生活状态、个体的疏离和社会的异化等问题,第六代导演探索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困境与挣扎,引发了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第五代导演更多地采用了铺陈叙事的方式,注重人物的内心冲突和情感层面的表达,用史诗式的手法渲染了作品的氛围和情感张力。

而第六代导演则更加注重细节的观察,以纪实的方式展现社会的细微变革和个体的自我挣扎,呈现出更真实、接地气的电影语言。

这两代导演的作品对中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五代导演以真实的表现手法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意识,为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艺术气息。

他们的作品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和思考,为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声誉。

第五代导演

第五代导演

第五代导演:张艺谋张艺谋,中国著名电影导演,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中国大陆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获得过美国波士顿大学、耶鲁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其拍摄的电影多次获得国际电影节大奖,是中国在国际影坛最具影响力的导演。

早期他以执导充满中国乡土情味的电影著称,艺术特点是细节的逼真和主题浪漫的互相映照。

2002年转型执导的武侠巨制《英雄》开启了中国电影的“大片时代”。

他的电影风格勇于创新,且涉及题材广泛,每次上映都能引起国内舆论的高度关注。

在电影人材的提携上,张艺谋捧红的“谋女郎”也是媒体和公众聚焦的对象。

我对迄今为止的张艺谋电影的看法是:张艺谋的电影是他的一连串青春的呓语:从“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到“大红灯笼高高挂”;从“要个说法”到“摇阿摇,摇到外婆桥”;从“有话好好说”到“一个都不能少”,无不是很好的证明。

张艺谋电影题材与风格变化巨大,所表达的却无不是青春的话题:反叛与呐喊,压抑与呻吟,追问与感叹,惶惑与失语,执著与唏嘘。

张艺谋电影从来没有过纯粹的写实或仿真,重要的是在于他的情绪和心灵的表达;其表达的独特性,体现在他的青春的呓语之中。

作为“第五代”头炮作品《一个和八个》的摄影师之一的张艺谋(另一个是萧风),回忆起当年的创作时总是说,他们是“决议要拍一部引起强烈反响的作品。

要引起反响就必须反传统”;大块面的黑、白、灰画面结构,局部画面的不完整构图,采用自然光,以静止的镜头为主,等等,“我们采用这些手法,目的就是对传统电影进行挑战”。

其中显然也包括了人们对形象及思想的误读。

《秋菊打官司》的获奖,《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公映,国内掀起了又一轮张艺谋热潮,张艺谋的电影创作的心态变得前所未有的松弛。

所以,他选择了余华的小说《活着》进行改编创作。

在这部影片中,张艺谋采用了传统的通俗剧的形式,讲述一个普通人的人生故事,既是走向现实深处的一种姿态(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又是一种返璞归真的选择,同时也是对自己、对第五代电影的一种自我挑战。

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的比较

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的比较

第五代导演指以北京电影学院82届毕业生为主体的一代电影导演,如张艺谋、陈凯歌、张军钊、吴子牛、黄建新、田壮壮等。

他们的作品有:《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风日》、《荆轲刺秦王》等一大批优秀的影视作品。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

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

在选材、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第五代”导演及其影视作品是他们那个时代的精神代言人。

因为他们共同的努力,中国银幕上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电影。

“第五代”对中国乡土的关注和解读,对社会底层的注视和同情以及在他们艺术作品中透漏出来的对民族的深切热爱、忧患意识,对生存状态的拷问都是具有历史价值的。

我们不能否定,在那个年代,即便是简单的,不完全的对现实、对社会底层的关怀也是相当有力的。

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影业也必须去适应改革大潮,也必须遵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则,电影业在市场经济中也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一方面要争取电影的制作资金,另一方面它们也必须为自己的电影产品找到市场。

与此同时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欧洲电影、美国大片、香港电影、台湾电影、日本韩国影视剧等都大量涌入中国电影市场,中国电影要想在巨大的竞争中生存,就必须改变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制作模式以及影视创作风格。

到了20世纪初,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走上了高投入、大剧作的商业化路线。

张艺谋的《英雄》在海外市场的票房累计超过11亿人民币,而《十面埋伏》在海外市场的票房仅在日本、韩国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就达28亿人民币。

【全文】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资料

【全文】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资料

1984年
《一个和八个》
《黄土地》 摄影:张艺谋
导演:张军钊
1985年 导演:陈凯歌
导演:冯小刚
《 不见不散》
摄影:张艺谋 《大阅兵》 导演:陈凯歌
1987年
《红高粱》
《孩子王》
导演:张艺谋
1988年
导演:陈凯歌
导演:张艺谋
1998年
导演:冯小刚
《 有话好好说》
《甲方乙方》
导演:张艺谋
1997年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995年
导演:陈凯歌
《风月》
导演:张艺谋 《代号美洲豹》
1990年
导演:张艺谋 《菊豆》
欧洲三大电影节:
德国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 活着》 导演:张艺谋
1994年
法国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霸王别姬》 导演:陈凯歌
导演:张艺谋
1991年 导演:陈凯歌
1993年
《大红灯笼高高挂》 《边走边唱》
第五代导演
1、定义及代表人物
定义: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 导演。
代表人物:
"第五代导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吴 子牛、田壮壮、黄建新。
在"第五代导演"这一群体中,还涌现了其他一些优秀 人才,如张军钊、李少红、胡玫、周晓文、宁瀛、刘苗 苗等在这一时期也拍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
朴人、 物野 塑性 造的 赞生 美活 生和 命他 的们 自与 由侵 。略爱者就浴真血爱奋,大战恨女的就人过真程恨。;影大片爱的大剧恨情,构 大成 生极 大具 死戏 。剧 情性 节, 曲通 折过 跌

第五代导演简介

第五代导演简介

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导演 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 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导演 开罗国际电影节金字塔奖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导演 上海影评人奖最佳导演 平壤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 新中国60年文艺界十大影响力人物
金花 等 《 《 《 演 地 影片 擅 作 中 冯 鸡电 。 唐 大 甲 之 最 总之 长 品 国 小 奖影 连 山 腕 方 一 具 票父 商 风 电 刚 )节 续 大 》 乙 。 有 房的 业 格 影 , 最( 四 地 、 方 近 电 超美 片 以 导 佳三 年 震 《 》 年 影 过誉 , 京 演 导届 获 》 非 、 主 票 。 在 味 、 年 演百 得 、 诚 《 要 房 亿其 业 儿 编 出 奖花 中 《 勿 集 电 号 ,导 界 喜 剧 生 。奖 国 一 扰 结 影 召 是演 享 剧 。 于 、 金 九 》 号 作 力 中过 有 著 冯 北 一 鸡 四 、 》 品 的 国的 贺 称 小 京 届 百 二 、 有 导 内电 岁 , 刚 , : 》 1958
张艺谋 代表作品导演电影 ▪ 金陵十三钗 ( 2011) ▪ 满城尽带黄金甲 ( 2008) ▪ 山楂树之恋 ( 2010) ▪ 十面埋伏 ( 2004) ▪ 我的父亲母亲 ( 1999) ▪ 活着 ( 1994) ▪ 红高粱 ( 1987) ▪ 大红灯笼高高挂 ( 1991) ▪ 千里 走单骑 ( 2005) ▪ 秋菊打官司 ( 1992) ▪ 三枪拍案惊奇 ( 2009) ▪ 幸 福时光 ( 2000) ▪ 一个都不能少 ( 1998) ▪ 英雄 ( 2001) ▪ 有话好好 说 ( 2004) ▪ 代号美洲豹 ( 1988) ▪ 菊豆 ( 1990) ▪ 摇啊摇,摇 到外婆桥 ( 1995)
导演电视剧 ▪ 北京人在纽约 ( 1994) ▪ 情殇 ( 1995) ▪ 一地鸡毛 ( 1995)

中国导演的代际划分

中国导演的代际划分

中国导演的代际划分中国导演的代际划分在中国电影百年发展的历程中,六代导演的划分和提法已成定论。

其中制作体制的变化、语言方式的转换、表述主体的更迭是最基本的划分依据。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大抵如此:建立了中国本土电影雏形的郑正秋、张石川等为第一代;创造了三四十年代社会写实风格的蔡楚生、孙瑜等为第二代;1949年后致力于社会主义语境表达的崔嵬、谢晋等为第三代;1979年后追求影像语言电影化的张暖忻、谢飞等为第四代;1985年后使中国电影走向国际的陈凯歌、张艺谋等为第五代;90年代后崭露头角的张元、王小帅等为第六代。

《难夫难妻》(1913)、《孤儿救祖记》(l923)、《劳工之爱情》(1922)、《火烧红莲寺》(l928)、《歌女红牡丹》(1930)等影片对中国电影制作方式的开山性,奠定了郑正秋和张石川的鼻祖地位。

他们携手创办“明星影片公司”并摸索出中国电影的西化道路:郑正秋创造了家庭言情剧模式,张石川则踏出娱乐电影的路径。

第二代导演的创作时段主要在1934至1949年间,在公认的经典电影中,有脍炙人口的社会写实片《神女》(1934),《渔光曲》(l934)、《桃李劫》(l934)、《大路》(1935)、《马路天使》(1937),《十字街头》(l937)、《一江春水向东流》(l947)、《万家灯火》(l948)、《乌鸦与麻雀》(l949);有制作精美的艺术电影《小城之春》(1948);有专业指数很高的市民喜剧电影《假凤虚凰》(l947)、《太太万岁》(1947)。

优秀的导演有蔡楚生、孙瑜、费穆、沈浮、袁牧之等。

第三代导演(1949-1966)主要是北影的“四大帅”(成荫、崔嵬、水华、凌子风)和“南谢(谢晋)北谢(谢铁骊)”。

其中成荫的代表作为《南征北战》(1952)、《停战以后》(1962)、《西安事变》(l982)。

水华创作了经典《白毛女》(1950)、《林家铺子》(l959)、《烈火中永生》(1965)、《伤逝》(l981)。

中国“第四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风格

中国“第四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风格

【中国“第四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风格】(1)第四代导演:主体是六十年代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他们虽然学艺于六十年代,其艺术才华到1977年以后才发挥出来。

以稳健的创作实力探索奋斗,与“第三代”“第五代”导演一起建构中国电影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代表人:谢飞、吴贻弓、吴天明、黄蜀芹、黄健中、滕文骥等。

他们提出中国电影要“丢掉戏剧的拐杖”,打破戏剧式结构;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的结构;注重主题与人物的意义性和从生活中、从凡人小事中去开掘社会和人生的哲理。

总的风格是将政治由主题变背景,由前景变远景,着眼于对人性全方位的表现,并由于对传统固守和理想主义色彩,影片带有诗化历史的色彩。

第四代代品中值得关注的三种电影:第一,散文诗电影胡炳榴的《乡音》、吴贻弓的《城南旧事》、滕文骥的《黄河谣》等。

比如吴贻弓执导的《城南旧事》,以淡淡的哀愁,深沉的相思贯穿全剧,以浓郁的民族特色、把离愁别绪、岁月流逝感的意境表现了出来。

第二,西部电影如吴天明的《人生》、《老井》等。

比如吴天明执导的《老井》,孙旺权不仅是传统文化习俗背负者,也是民族坚忍精神的继承者,真实展示中国农民艰难生存现状和改变这种现状的办法。

影片质朴与抒情结合,悲剧性与正剧性结合。

第三,重大革命题材电影。

比如杨光远和翟俊杰的《血战台儿庄》,丁荫楠的《孙中山》、《周恩来》等影片。

比如,《血战台儿庄》,是国内首次表现国民党军队正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影片,影片强调史诗风格,在纪实的风格中塑造出血肉兼备的人物,在战争影片史上取得了艺术的突破。

(2)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主要代表人物有张军钊、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等。

这一代导演富有主体理性精神和理想主义气质,致力于深沉的民族文化反思和民族精神重建,以强烈的探求渴望和主体意识去观照且独特表现纷繁复杂的历史和现实,以深沉的历史思考和敏锐的哲理思辨角度来揭示社会变化的历史渊源,剖析陈腐的传统理念,展现民族的生动气韵,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情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情感。

编导课程导演介绍之陈凯歌_PPT课件

编导课程导演介绍之陈凯歌_PPT课件


整部电影充斥着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仿佛戏里戏外不分情
境的纠缠挣扎。少年程蝶衣无论如何不能抗拒自己是男儿身的
意识,在师傅近乎严酷的责打命令中硬声声改口说出了一句“
我本女娇娥”,那一刻起他的悲剧命运即是一种注定。

没有人怀疑张国荣在此片中的投入演出,以至于很长的时
间里连他自己都承认很难一下子走出程蝶衣的流转牵挂。舞台
《黄土地》
• 《黄土地》仅仅把故事当作外壳,它通过超时空的开拓,抒发了作者 对土地、对人民的赤子之情。影片在摄影、色彩、造型、构图等方面 也出了大格,然又无不内蕴深意。《黄土地》以土地、民俗文化与人 物的三者统一,以叙事因素、隐喻因素、抒情和哲理的三者统一,表 现了陕西高原古朴、苍凉、深厚的民风,表达了创作者对民族特性、 农民命运的思考。影片获1985年金鸡奖最佳摄影奖;获1985年瑞士 第3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等6项国际奖。
• 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 • 法国第七届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摄影奖 • 瑞士第三十八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 • 英国第二十九届伦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 • 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萨特兰杯导演奖 • 美国第五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东西方文化技术交流中心电影奖和柯达
最佳摄影奖 • 第2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黑泽明奖)
导演介绍之陈凯歌
陈凯歌
• 陈凯歌,中国著名电影导 演,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 表人物之一。1952年出生 于北京,毕业于北京电影 学院导演系。 执导过《黄 土地》、《大阅兵》、 《孩子王》、《霸王别 姬》、《风月》、《荆轲 刺秦王》、《无极》、 《梅兰芳》等电影作品, 多次荣获过国际大奖。陈 凯歌至今仍为惟一获得戛 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的 华人导演。
或柔的岁月,以为终于走到了幸福的彼岸,可是弄人的苍

以陈凯歌为例,浅谈对第五代导演创作的认识

以陈凯歌为例,浅谈对第五代导演创作的认识

以陈凯歌为例,浅谈对第五代导演创作的认识导演是一部电影的灵魂,是每一场瑰丽梦境的创造者,在电影创作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其中第五代导演的成就最为突出。

他们大都经历了10年浩劫的磨难,又处于改革开放的时代,其作品中交织着对旧中国的怨恨和依恋;他们一方面摆脱了旧社会的束缚,另一方面又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的熏陶,这也使得他们更加敏锐的捕捉到社会的变革,因而他们的作品也多呈现出对历史的思考,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陈凯歌作为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一个中国电影的造梦者,他不仅仅将电影作为一种简单的再现生活的手段,而是进一步将他对艺术的美的追求和对文化传统的反思融入其中,以一种近乎批判的眼光审视着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并对其进行了理性的反思。

如1993年的《霸王别姬》就是这样一部充满了对历史与命运的思考,主题深沉厚重,而又极富文化思辨的一部经典之作。

电影《霸王别姬》通过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京剧艺术及其艺人的生活,围绕着他们之间的生与死,爱与恨的感情冲突,以中国最为特殊的一段时代为背景,展现了第五代导演特有的对旧中国的既怨又恋的矛盾心理,也体现了他们独有的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例如片中大量的中国元素:美轮美奂的京剧舞台、色彩斑斓的戏服、纯正的京剧唱腔……华丽绚烂的京剧艺术被导演以更加惊艳的方式在影片中展现出来,体现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迷恋和沉沦。

但同时他也有着自己的理性反思。

影片的主人公程蝶衣的悲情人生也揭示出了理想与现实的永恒矛盾。

程蝶衣的悲剧到底是谁造成的?难道只是他自己入戏太深?我想归根结底还是与社会的大背景有关,历史和传统制约和影响当时的人们,使他们最终走向了自己的悲剧人生。

毕竟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命运无可避免的显得渺小而无力,最终只能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第五代导演善于表现纷繁复杂的历史文化,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形态,并进行文化反思,但同时他们也开始注重对电影艺术本身的关注,开始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电影语言。

第五代导演介绍

第五代导演介绍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

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

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第五代导演”是指1982年自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系学生(后来扩展到摄影系、美术系),包括张军钊、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张建亚、黄建新等。

其中张军钊1983年的《一个和八个》在广西厂率先举起大旗,一发冲天。

而后陈凯歌接连拍出《黄土地》(1984年)、《大阅兵》(1986年)、《孩子王》(1987年),田壮壮拍出《猎场扎撒》(1985年)、《盗马贼》(1986年),吴子牛呈上了《喋血黑谷》(1984年)、《晚钟》(1988年),1989年张艺谋捧出了让国内外观众、评论界集体大惊失色的处女作《红高粱》,至此,第五代的影片告一段落。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北京电影学院演(后来扩展到摄影系、美术系)。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

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

在选材、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第五代”年轻电影人因为历经文革浩劫,在动乱底层顽强搏击,重返校园后系统学习电影专业知识,接受当时流行的西方哲学、美学思潮,形成新的价值观、美学观——这些反规范的精神品格,与当时整个文艺领域的强烈主体意识、反思思潮相适应。

第五代导演

第五代导演

张艺谋1984年第一次担任电影《一个和八个》的摄影师,获中国电影优秀摄影师奖。

1986年主演第一部电影《老井》夺三座影帝。

1987年执导的第一部电影《红高粱》获中国首个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从此开始实现他电影创作的三部曲,由摄影师走向演员,最后走向导演生涯。

1987年至1999年执导的《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等影片令其在国内外屡获电影奖项,并三次提名奥斯卡和五次提名金球奖。

2002年后转型执导的商业片《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及《金陵十三钗》两次刷新中国电影票房纪录、四次夺得年度华语片票房冠军。

张艺谋曾任第18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和第6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

2008年担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总导演,获得2008影响世界华人大奖和央视主办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并提名美国《时代周刊》年度人物。

2013年,张艺谋执导电影《归来》。

2014年12月,担任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主宣传片总导演。

2015年,筹拍首部好莱坞片《长城》。

陈凯歌1984年执导影片《黄土地》,影片荣获第3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

1993年凭借《霸王别姬》斩获华语影坛第一座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并相继获得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等一系列国际大奖。

1999年,执导世纪之交的历史片《荆轲刺秦王》。

2002年执导古装戏《蝶舞天涯》。

2005年,陈凯歌集结了中日韩三国明星打造的古装电影《无极》。

2008年,导演了反应京剧大师的传记影片《梅兰芳》。

2010年,陈凯歌执导的《赵氏孤儿》。

2012年,执导的电影《搜索》,代表中国内地角逐2013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2013年,陈凯歌获邀并作为评审团主席参加第2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

2015年,担任第六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表彰大会终评委主席冯小刚1990年与郑晓龙联合编导的第一部电影《遭遇激情》,该影片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等四项提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帖]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
第五代-----是指1982年自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系学生(后来扩展到摄影系、美术系),包括张军钊、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张建亚、黄建新等。

其中张军钊1983年的《一个和八个》在广西厂率先举起大旗,一发冲天。

而后陈凯歌接连拍出《黄土地》(1984年)、《大阅兵》(1986年)、《孩子王》(1987年),田壮壮拍出《猎场扎撒》(1985年)、《盗马贼》(1986年),吴子牛呈上了《喋血黑谷》(1984年)、《晚钟》(1988年),1989年张艺谋捧出了让国内外观众、评论界集体大惊失色的处女作《红高粱》,至此,第五代的影片告一段落。

而徐克、许鞍华、严浩这些受过国外专业电影教育,五十年代移民潮后在本地出生的新生代,七十年代末正值承接上一代电影人权利交接的时刻。

再加上当时社会渐趋富裕,对娱乐事业(当时电影为香港人重要的消闲娱乐方法)的需求大量增加,遂出现了一大群电影人得以从较新、较符合社会现实的角度去拍摄电影。

许鞍华的《投奔怒海》是这种环境下的产物。

她大学时比较文学和英国文学的底蕴帮助她更好地把握历史感,理解人物性格,从英国学电影归来,经过电视实践,有丰富的阅历,对这种严肃社会题材驾轻就熟,故影片看起来有条不紊,层次分明。

而且负载深重社会、历史责任感。

第五代”年轻电影人因为历经文革浩劫,在动乱底层顽强搏击,重返校园后系统学习电影专业知识,接受当时流行的西方哲学、美学思潮,形成新的价值观、美学观——这些反规范的精神品格,与当时整个文艺领域的强烈主体意识、反思思潮相适应。

有深厚的生活积淀,他们的影片才如寒冬后嫩草,新鲜独特。

正如陈凯歌所说:“所有的一切,都与创作者的经历与感受分不开的。

十年忧愤,四载攻读,而后一泻而出,能不令‘六宫粉黛无颜色’?”“感于先而后工于形,今古佳作无别”(陈凯歌《秦国人》《当代电影》1985年第4期)
与大陆第五代一样,香港新浪潮没有宣言和纲领,也没有共同组织,正如许鞍华所说,新浪潮导演并没有一致的意识形态。

但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影片中找出一种把现代香港的浮华表面撕去,将真相赤裸裸呈现出来的视界。

这种现实视界在以往是找不到的。

这批战后出生的影视人面对都市文化的勃兴,勇于表达着本土传统与外来冲击下的诸般感受。

“第五代”影片也以强烈的探求渴望和主体意识去观照且独特表现纷繁复杂的历
史和现实,以深沉的历史思考和敏锐的哲理思辨角度来揭示社会变化的历史渊源,剖析陈腐的传统理念,展现民族的生动气韵,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情感。

正如陈凯歌所言:“我们的感情是深挚而复杂的,难以用言语一丝一缕地表述清楚。

它是一种思前想后而产生的又悲又喜的情绪,是一种纵横古今的历史感和责任感,是一种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念……我渴望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使这种信念和情感得以抒发”(陈凯歌〈怀着深挚的赤子之爱〉〈电影艺术参考资料〉1984年第15期
理论界与实践“共谋”是两种电影活动得以燎原的必要条件。

“新浪潮”这一标签的出现,是由香港影评人将电影圈的现象加以整理分析得出。

“‘新浪潮电影’与‘新浪潮电影评论’本身才塑造成‘香港电影新浪潮现象’”⑦。

1978年8月18日,香港电影杂志《大特写》刊出题为《香港电影新浪潮——向传统挑战的革命者》指出新浪潮导演“冲劲、勇于尝试、创新和接受新事物”,为新浪潮导演们营造了良好的
舆论环境,建立了一种新的对电影的传释,一种新的电影言说,其本身就含有一种符号意志——提供空间去传递迅息,挑战社会上既定的言说。

当时的大陆评论界也在不遗余力地分析、呵护中国电影的希望,正如吕晓明所说(《关于黄建新的断想》《电影新作》1996年第5期):“所谓的电影流派的构成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被构成——按照新闻效应或理论发现的需要被命名
和宣传。

其实,某个群体之被称为流派和浪潮,与其说是建立在导演们的观念兴趣、风格习惯或题材倾向趋同的基础上,不如说是由他们同此前的某种艺术传统或创作稳态的‘同仇敌忾’而来”。

《当代电影》、《电影艺术》等专业电影杂志连续发表大量关于“第五代”导演及影片风格的理论探讨文章,“第五代”如“幽灵”穿越中国银幕,蜚声世界影坛,评论者功不可没。

而现在所谓“第六代”的低迷状态,与他们本身的素质有关,也与理论界的沉默与不认同密不可分。

此时香港理论界也面临同样问题,不复当年电影评论的“黄金时期”。

而冷峻的电影表现方式是新浪潮和第五代异曲同工之妙处。

主题多义性和强烈个人性质的倾向愈发明显,影片里有温暖的理解和爱,也有深深的悲凉,但表达情感的方式很内敛,不着痕迹。

冷静观照的结果是间离效果的生成。

而第五代影片里客观冷峻的表达俯拾即是。

从《黄土地》到《孩子王》,陈凯歌的每一部作品都似一个冷静的民族寓言,寻根意识、个体与整体关系、反传统文化固有模式……理性反思元素覆盖着浓烈情感。

黄建新的《黑炮事件》(1985年)更是一部对知识分子文化心态深刻反思的荒诞式高度风格化影片,导演视点以有些无奈的黑色幽默态度审视“黑炮事件”和“赵书信性格”,易促人冷静思考,引起观众理性认同。

颠覆性全新电影语言的运用。

新浪潮和第五代运用的电影语言不约而同突破了传统电影语言的范式,表现出视觉造型的张扬个性,影片的一切视听元素、影像造型直接传达了影片内涵,表现了他们的艺术感觉和生命体验。

新浪潮初期徐克的《蝶变》将科幻电影和武侠电影合而为一,刷新了当时观众对武侠片的概念;而许鞍华的《疯劫》中,将人性悲剧与惊竦片融合的努力、神秘悬疑气氛的营造,都注重用艺术技巧创造“外在真实的表象”(不是注重题材或故事情节的“写实性”),由此造成既真实,又鲜明、大胆、饱满、具有冲击力的效果⑧。

而第五代向来为人称道的是纪实性与象征性、写实与写意、叙事与造型结合的“意象美学”,造型追求奇特性,影片亦是追求着一种外部真实基础上的内部真实。

而且表达愈发意识流与心理化,以理性活动为主线,将哲理、情感物化于外,轻外部重内在,被称作“意识银幕化”.
第五代影片“未能接触当代的重要题材,缺乏对社会更直接、更深入的分析,影响了作品深度,缺乏对现实与人的关系的更深更高的把握能力。

过分追求形式精美,有唯美倾向,相对忽略、排斥了创作内涵。

有阐述意念的自相矛盾.(田壮壮yu )
第五代电影突出特征即反情节、反戏剧化,淡化冲突的走向很明显,与对“第四代”的叛逆有关,也因为第五代导演在电影学院学习期间受前苏联塔尔柯夫斯基的“诗电影”影响较深之故。

他们拙于叙事(或不屑于叙事),偏执追求影像造型
的独立表意功能;也不赋予人物独立、多层面的个性,人物成为意念过重的符号;而营造的情绪也缺乏现实的渐近性,比如《边走边唱》,这样难免曲高和寡。

所以1988年以后,导演范式、观照和阐述世界方式逐步多元化,此种风格也渐趋消解隐退。

第五代电影对中国电影是个划时代的丰碑,先锋的作用往往未必是流行,而是启发对电影观念的一种颠覆,一种觉醒。

------------------------------------------------------------------------
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部分优秀电影
----------
----------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1995年出品/导演张艺谋/主演:巩俐,李保田)《我的父亲母亲》(1999年出品/导演张艺谋)
《一个都不能少》(1998年出品/导演张艺谋)
《大红灯笼高高挂》(1992年出品/彩色/有声/导演张艺谋)
《菊豆》(1990年出品/导演张艺谋)
《有话好好说》(1996年出品/导演张艺谋)
《风月》(1996年出品/导演陈凯歌/主演张国荣,巩俐,林建华,周迅)《霸王别姬》(1994年出品/导演陈凯歌/主演张丰毅,张国荣,巩俐)
《秦颂》(1996年出品/导演陈凯歌)
《荆轲刺秦王》(1998年出品/导演陈凯歌)
《李莲英》(1990年出品/导演田壮壮/主演:姜文,刘晓庆)
《双旗镇刀客》(1990年出品/导演何平/主演:王刚,孙海英)
《红河谷》(1996年出品/导演冯小宁/主演:邵兵,宁静)
《黄河绝恋》(1999年出品/导演冯小宁/主演宁静,波尔)
《甲方乙方》(1997年出品/导演冯小刚/主演葛尤,刘蓓)
《天生胆小》(1994年出品/编剧冯小刚/主演葛尤,谢园
《不见不散》(1998年出品/导演冯小刚/主演徐帆,葛优)
《红灯停,绿灯行》(1995年出品/导演黄建新,杨亚洲)
《站直了,别趴下》(1992年出品/导演黄建新/主演牛振华)
《背靠背脸对脸》(1994年出品/导演黄建新)
《人约黄昏》(1995年出品/导演陈逸飞/编剧吴思远/主演:梁家辉)
《清凉寺钟声》(1991年出品/导演谢晋/主演:尤勇、濮存昕)
《三毛从军记》(中国/1992年出品/导演张建亚)
《大撒把》(1992年出品/导演夏刚/男主角葛优,徐帆)
《九香》(1995年出品/导演孙沙/主演宋春丽)
《大决战:平津战役》(1992年出品/导演:韦廉,李俊)
《大决战:淮海战役》(1991年出品/导演:李俊,蔡继谓)
《大决战:辽沈战役》(1991年出品/导演:杨光远,李俊)
《青春无悔》(1991年出品/导演周晓文/主演张丰毅,石兰)
《益西卓玛》(1999年出品/导演谢飞)
《说好不分手》(1999年出品/导演傅靖生,费明/主演陶虹,濮存昕,许晴)
《心香》(1992年出品/导演孙周)
《漂亮妈妈》(1999年出品/导演孙周/主演巩俐)《凤凰琴》(1993年出品/导演何群/主演李保田)《红粉》(1995年出品/导演李少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