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应急系统实施方案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应急系统实施方案目录1.项目概述 (4)1.1.建设背景 (4)1.2.现状描述 (4)1.3.管理目标 (4)1.4.建设目标 (5)1.4.1.实现防控防治管理 (5)1.4.2.实现联动联防管理 (5)1.4.3.实现预警分析 (5)2.建设内容 (6)2.1.建设原则 (6)2.2.建设内容 (7)3.系统设计 (9)3.1.总体设计 (9)3.2.设计方法 (10)3.3.系统架构 (10)3.4.硬件配置 (11)3.4.1.网络硬件 (11)3.4.2.专属设备 (13)4.功能设计 (16)4.1.地质灾害基础信息管理系统 (16)4.1.1.首页展示 (16)4.1.2.地图操作 (17)4.1.3.地灾查询 (17)4.1.4.地灾统计 (18)4.1.5.地灾专题图 (19)4.1.6.隐患点管理 (19)4.1.7.避灾点管理 (20)4.1.8.其他字典表管理 (21)4.1.9.防治工程管理 (21)4.1.10.隐患点巡查管理 (21)4.1.11.预警信息管理 (22)4.1.12.地质灾害点评估专家库管理 (22)4.1.13.地质灾害点评估备案 (22)4.2.地质灾害在线监测预警系统 (22)4.2.1.监测点管理 (23)4.2.2.监测点专题图 (23)4.2.3.监测数据查看 (23)4.2.4.实时监测数据展示 (24)4.2.5.监测数据分析 (24)4.2.6.预警分析处理 (24)4.2.7.预警分析结果审核 (24)4.2.8.预警发布 (24)4.2.9.预警信息处置反馈 (25)4.2.10.在线监测数据解析 (25)4.3.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警系统 (25)4.3.1.气象数据接入 (25)4.3.2.雨量监测点管理 (25)4.3.3.降雨量实时分析 (26)4.3.4.降雨量等值分析 (26)4.3.5.降雨强度报表 (26)4.3.6.降雨强度图表分析 (27)4.3.7.气象预警分析处理 (27)4.3.8.预警分析结果审核 (28)4.3.9.预警发布 (28)4.3.10.预警信息处置反馈 (28)4.4.地质灾害移动应用系统 (28)4.4.1.巡查任务执行 (29)4.4.2.巡查问题上报 (29)4.4.3.问题处置和反馈 (29)4.4.4.防治工程进展记录 (29)4.4.5.预警信息签收 (29)4.4.6.预警信息处置和反馈 (29)4.4.7.现场多媒体信息采集和上报 (30)4.5.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 (30)4.5.1.定位灾情 (30)4.5.2.灾情分析 (30)4.5.3.救灾疏离 (30)4.5.4.航拍数据载入 (30)4.5.5.战时指挥 (31)4.5.6.视频接入 (31)4.5.7.灾情评估 (31)4.6.数据互联互通接口 (31)4.6.1.省厅数据汇交 (31)4.6.2.区县数据汇交 (32)4.6.3.数字城市接口 (32)4.6.4.市级应急指挥平台接口 (32)5.实施计划 (32)6.建设预算 (33)1.项目概述1.1.建设背景全球变暖带来的极端气候频现和快速经济发展带来的人为因素对地灾发生推波助澜,使地灾频发、损失加剧,国家省市关注民生重视地灾工作。
科技成果——高精度北斗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科技成果——高精度北斗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技术开发单位湖北三江航天险峰电子信息有限公司技术概述高精度北斗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主要由北斗、GPS多模卫星定位前端、基于4G公网、NB-IOT和行云卫星通信的组合式数据传输单元和高精度实时GNSS自动化变形监测预警云平台等三部分组成,本系统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中的“北斗导航系统等卫星应用产品”的军转民产业化项目,同时也服务于“应急救援及公共安全”领域,能及时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进行检测和预警。
本系统将多模GNSS 高精度(毫米级)位移传感器与雨量计、斜测仪等多种传感器有机结合,通过数据采集器对山坡、桥梁、大坝等被监测对象的位移量、变形量、斜率变化量和实时降雨量等信息进行采集,将采集到的多源监测数据通过4G公网、NB-IOT或行云卫星通信系统传送至云平台,云平台将数据分流到各处理模块,进行北斗+GPS、北斗+GPS+伪卫星高精度解算和其他传感器数据分析,系统采用伪距差分算法来修正测量误差,精度可达毫米级。
经数据分析后将所有分析成果返回云平台,云平台通过网页、短消息、VR/AR等形式进行监测信息的预警与展示,必要时可以对公众发布自然灾害或事故灾难预警信息。
主要技术指标1、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多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实现几何+物理监测信息的同步采集;2、采用“天地一体化”多种通信技术融合的监测信息传输方法,研究实现多应用场景下的传输装备,确保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实现通信的实时性、稳定性及大容量数据传输,为监测信息的可靠传输提供保障;3、采用基于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高精度“GNSS+伪卫星”联合解算方法,进一步提高高程方向的定位精度,取消实体基准站,摆脱了现有技术对基准站精确度的要求和限制,解决卫星定位技术在垂直方向上精度较差的问题,更真实地反映监测对象的变形量。
4、实现云服务器平台+虚拟/增强现实的监测信息三维可视化显示和预警。
先进程度国内领先技术状态小批量生产、工程应用阶段适用范围可用于山坡、深基坑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域,也可用于水库大坝、桥梁、尾矿库、矿山安全、铁路、高层建筑、电力塔柱等的变形测量。
地质灾害安全在线监测预警系统解决方案
地质灾害安全在线监测预警系统解决方案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及人类活动的不断拓展,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频发,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生态环境的稳定。
为了有效应对这一挑战,地质灾害安全在线监测预警系统的出现,成为预防与减轻地质灾害损失的关键手段。
一、引言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是其最大特点,传统的人工监测方式不仅效率低下,且难以全面覆盖所有潜在风险区域。
因此,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地质灾害安全在线监测预警系统,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预警与应急响应,成为当前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方向。
二、系统构建原理地质灾害安全在线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布设在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各类传感器(如雨量计、位移计、渗压计、倾角传感器等),实时采集地质环境数据。
这些数据经过传输网络汇聚至云平台,利用云平台分析数据进行智能处理,识别地质灾害前兆信息,最终通过预警平台向相关部门及公众发布预警信息,实现地质灾害的早发现、早预警、早准备。
三、关键技术物联网技术:实现监测数据的实时上传,保障数据准确传输。
数据分析与挖掘:对海量监测数据进行整合、分析,挖掘地质灾害发生规律。
云存储:能够长时间存储监测数据,使得用户能够方便地查看、分析和处理监测数据。
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保证预警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通过多种方式传达给目标人群。
四、系统架构地质灾害安全在线监测预警系统主要包括数据采集层、数据传输层、数据处理与分析层、预警发布与应急响应层四个部分:数据采集层:部署各类传感器,收集地质环境数据。
数据传输层: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至云平台。
数据处理与分析层:利用数据处理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预警发布与应急响应层:根据分析结果,通过预警平台发布预警信息,并启动应急预案。
五、实际应用效果地质灾害安全在线监测预警系统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地质灾害防治的效率和准确性。
一方面,它能够提前发现地质灾害隐患,为相关部门提供宝贵的时间窗口进行预防和处置;另一方面,通过广泛覆盖的监测网络和快速响应机制,有效降低了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1.系统概述 (3)2.建设内容 (3)3.无线传感设备及视频监控系统(硬件) (5)3.1.系统功能特点 (6)3.2.设备技术指标 (7)4.地质灾害监测预测系统(软件) (7)4.1.系统结构框架 (7)4.2.系统功能特点 (8)4.3.主要功能模块介绍 (9)4.3.1.三维地理信息模块 (9)4.3.2.灾害数据管理模块 (9)4.3.3.信息浏览查询模块 (9)4.3.4.预警管理模块 (10)4.3.5.报表图表模块 (10)4.3.6.资料管理模块 (10)4.3.7.公文管理模块 (10)4.3.8.网上信息发布模块 (10)4.3.9.用户管理模块 (10)4.3.10.基础信息管理 (10)4.3.11.系统管理模块 (11)4.3.12.日志管理模块 (11)5.地质灾害监测预测系统的成功应用 (11)5.1.远程平台 (11)5.1.1.北斗监测 (11)5.2.会商平台 (11)5.2.1.会商监测 (11)1.系统概述地质灾害来源于自然和人为地质作用对地质环境的灾难性破坏,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关于滑坡、泥石流类灾害的研究是行业研究的重点。
地质灾害的防治常常因为工作的分散,造成标准化程度较差,资源共享较难的问题。
本系统基于遥感技术RS(Remote Sensing)、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和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及地质灾害监测技术,以一定范围(区域)的滑坡、泥石流及崩塌等地质灾变体为监测对象,对其在时空域的变形破坏信息和灾变诱发因素信息实施动态监测(侧重于时间域动态信息的获取)。
通过对变形因素、相关因素及诱因因素信息的相关分析处理,对灾变体的稳定状态和变化趋势做出判断。
同时,揭示滑坡、泥石流、崩塌的空间分布规律,对未来可能发生灾害的地段(点)做出预测。
2023-公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规划建设方案-1
公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规划建设方案公路地质灾害是公路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一大难题,没有有效的预警措施和灾害监测系统,将严重威胁公路交通的安全和顺畅。
因此,规划和建设公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已经成为当前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措施。
本文将围绕公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规划建设方案展开讨论,分步骤详细阐述建设方案的主要内容。
第一步:开展地质灾害调研和风险评估在规划公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之前,我们需要首先开展地质灾害调研和风险评估工作,了解公路所处地形地貌情况和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分析灾害发生时间、频率和范围,以及可能对公路交通带来的影响。
数据收集和分析的结果可以作为建设方案的重要依据。
第二步:确定监测预警系统的目标和功能基于调研和评估的结果,制定并确定公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目标和功能,包括实时监测、预警分析、灾害预报等。
详细列出每项功能的内容和实施方案,确定监测指标和方法,以及监测设备和预警措施。
第三步:设计监测预警系统的基本框架和组成部分根据监测预警系统的目标和功能,设计基本框架和组成部分,包括数据采集和传输系统、数据处理和分析系统、预警信息和管理系统等。
详细描述每个部分的功能和构成要素,确定系统的技术方案和实现方式。
第四步:选择合适的监测技术和设备根据设计方案,选择合适的监测技术和设备,包括地质灾害监测仪器、GPS定位系统、遥感技术等。
考虑监测技术的精度、可靠性和适用性,选择最适合的技术和设备,并确保采集到的数据可以实现无缝连接和流畅传输。
第五步:制定运维方案和故障排除措施规划公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后,需要制定相应的运维方案和故障排除措施,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制定人员和财力投入预算,建立实施方案和项目执行时间表,定期维护和修复系统中的故障。
总结:规划和建设公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逐步实施。
通过对灾害调研和风险评估,确定监测预警系统的目标和功能,设计系统的基本框架和组成部分,选择适合的监测技术和设备,并制定运维方案和故障排除措施,最终实现公路地质灾害的实时监测和预警,保障公路交通的安全和畅通。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方案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方案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球内部力学作用和外部环境变化等原因,导致地表或地下岩体发生变形、破裂等现象,给人类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危害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频发、范围广泛,对人们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
为了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建设一套高效、准确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系统架构、技术手段、数据管理等方面介绍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方案。
一、系统架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架构应包括前端监测设备、数据传输通道、数据处理与分析平台以及预警信息发布平台。
前端监测设备用于采集地质灾害相关数据,如地下水位、地层位移、地震活动等。
数据传输通道是实现数据传输和网络连接的基础设施。
数据处理与分析平台负责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通过算法和模型进行地质灾害预警。
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用于向相关部门和公众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及时提醒人们采取应对措施。
二、技术手段1.监测设备技术:选择合适的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如测斜仪、地震仪、遥感设备等,确保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同时,加强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保障设备的长期稳定工作。
2.数据传输技术:采用先进的数据传输技术,如无线传感器网络、卫星通信等,保证地质灾害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存储。
同时,建立数据传输通道的冗余机制和安全防护系统,确保数据传输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采集到的地质灾害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处理与分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和特征。
同时,建立地质灾害预警算法和模型,通过对历史数据和监测数据的比对和分析,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4.预警信息发布技术:建立完善的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包括预警信息的分级、颜色预警、多渠道推送等功能。
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达给相关部门和公众,提高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
三、数据管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需要高效的数据管理机制。
首先,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完整性,建立数据质量评估和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修复数据异常。
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
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地质灾害是指地壳运动或地质结构变化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这些灾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准确监测和及时预警地质灾害成为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介绍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系统,以及其在减灾中的重要作用。
一、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地质灾害监测系统是为了及时获得地质灾害的相关信息和数据,以便对可能发生的灾害进行预测和判断的一种综合技术体系。
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包括监测设备、监测仪器、监测站点等组成部分。
1. 监测设备监测设备是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用于获取地质灾害相关的物理量和数据。
例如,在地震监测中,使用地震仪、激光测距仪、地磁仪等设备;在滑坡监测中,使用位移传感器、倾斜仪等设备。
这些设备能够对地壳运动、地表变形等进行连续监测。
2. 监测仪器监测仪器是监测设备的核心,用于记录、分析和传输监测数据。
通过各种仪器的配合使用,可以获得准确的地质灾害信息。
例如,在地震监测中,地震仪用于记录地震事件的振动数据,地磁仪用于记录地磁场的变化等。
3. 监测站点监测站点是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布设点,用于放置监测设备和仪器进行实时监测。
监测站点的选择要考虑地质灾害频发的区域和具体的监测需求。
例如,在地震监测中,需要在地震频发地区布设地震监测站点。
二、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地质灾害预警系统是基于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和预测,以及相应的预警措施的一种防灾技术体系。
地质灾害预警系统能够根据监测数据的变化情况,发出预警信号,为人们提供逃生和避灾的时间窗口。
1. 数据分析与预测地质灾害预警系统通过对监测数据进行实时的分析和处理,利用各种模型和算法进行预测。
例如,在地震预警中,通过分析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震级等参数,来预测地震的发生和可能的影响范围。
2. 预警信号与发布地质灾害预警系统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判断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概率和影响范围,并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规则,发出相应的预警信号。
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
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地质灾害,如同大自然隐藏的“猛兽”,常常在不经意间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破坏和伤痛。
滑坡、泥石流、地震、地面塌陷等,这些词汇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破碎和生命的消逝。
为了更好地应对地质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应运而生。
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进行实时监测,收集相关数据,并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来预测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时间,提前发出警报,让人们有足够的时间采取防范措施。
那么,这个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呢?首先,需要在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设置各种监测设备。
这些设备就像是“侦察兵”,时刻关注着地质环境的变化。
常见的监测设备包括位移监测仪、雨量计、地下水监测仪、地质雷达等。
位移监测仪可以精确地测量山体、地面的位移情况,如果位移量超过了一定的阈值,就可能预示着滑坡等灾害即将发生。
雨量计则能够实时监测降雨量,因为大量的降雨往往是引发泥石流等灾害的重要因素。
地下水监测仪可以了解地下水位的变化,地下水位的异常上升或下降可能与地面塌陷等灾害有关。
地质雷达则能够探测地下的地质结构,发现潜在的地质隐患。
这些监测设备收集到的数据会通过通信网络传输到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就像是整个系统的“大脑”,负责对这些数据进行存储、处理和分析。
在数据中心,会运用各种数据分析方法和模型,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寻找其中隐藏的规律和趋势。
例如,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可以建立起地质灾害发生与降雨量、位移量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
当新的数据输入时,就可以根据这个模型来预测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一旦系统分析出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就会立即发出预警信息。
预警信息的发布渠道多种多样,包括手机短信、广播、电视、社交媒体等。
这样可以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到可能受到灾害影响的人群手中。
同时,预警信息还会告知人们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比如撤离危险区域、寻找安全的避难场所等。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管理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
水民… 公 分发务 政 安
局局 局
启动应急预
否
案?
软件体系:实现了地质灾害隐患调查、监测、预警、治理、处置、核销等业务闭环管理,纵向对接省、市、 县、群测群防监测体系,横向与水务、农业农村、气象、应急、地信中心等单位业务对接。
自然资源 协同办公系统
数 据 共 享 交 换
地质灾害防治门户
陕西省地质灾害 防治信息平台
趋势分析
威胁程度评价 隐患点查询 隐患点详情
诱因分析 自然人为因素 监测信息上图 地质分布
易发区分析 稳定性分析
植被分布
调查数据
坡度分析
P20
大坡度提取 矿产资源分布 治理分区
地质灾害预警指挥系统
地质灾害预警指挥业务流程
根据“防、抢、撤”预案,按照指挥中心措施,撤离群众,消除隐患
自动预警信息
接报信息
正常 无预警
可用 阈值
异常 预警分析
预警模型
有预警 自动生成预警信息
上报
进入预警发布
多方会商
预警信息发布
结束
1、APP 2、电话 3、公众号
1、门户 2、APP 3、短信 4、其他
业务信息化建设——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实时监控监测数据回传,保障监测数据的时效性、准确、可靠
P14
业务信息化建设——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土体含水率监测
视频监控
P8
气象监测数据对接
4.地质灾害防治数据中心—地质灾害调查和勘查数据
P9
业务信息化建设—— 地质灾害网格化及群测群防系统
隐患及时发现
快速派遣
现场核查
有效反馈
考核评价
结果核实
P10
(完整word版)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方案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方案目录第一章项目概述 (3)1.1项目背景 (3)1.2建设目标 (3)1.3需求描述 (4)第二章总体架构 (5)2.1系统架构 (5)2.2预警发布 (6)2.2.1发布权限 (6)2.2.2预警发布内容 (6)2.2.3预警信息发布对象 (7)2.3预警发布方式 (7)2.4预警发布通信方案 (7)第三章详细实现 (8)3.1概述 (8)3.2系统架构 (8)3.3水雨情监测系统 (10)3.3.1中心监控平台 (12)3.3.2前端采集设备 (13)3.4无线预警广播系统 (16)3.4.1预警中心系统 (16)3.4.2预警终端 (17)3.4.3预警信息发布流程 (17)3.4.4预警组网方式 (18)3.4.5相关设备的准备及安装 (22)3.5LED发布系统 (23)第四章总结 (26)第一章项目概述1.1 项目背景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泥石流一般发生在半干旱山区或高原冰川区。
这里的地形十分陡峭,泥沙、石块等堆积物较多,树木很少。
一旦暴雨来临或冰川解冻,大大小小的石块有了足够的水分,便会顺着斜坡滑动起来,形成泥石流。
而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丘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
据调查,全国所有的县级行政区中,有75%在山区,而这75%的山区县级行政区聚集了全国56%的人口。
由于山丘区居住的人口数量多、密度大、分布广,以及典型的季风气候导致的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和复杂的地形地质因素等,每年汛期,随着暴雨或冰川融化,极易形成泥石流。
居住在山丘区的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都将面临山洪、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灾害的严重威胁,其中7400万人直接受到影响。
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
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地质灾害是指在地质过程或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造成地表或地下产生变化,危害人类和物质安全的现象。
由于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破坏性,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很大的风险。
因此,建设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建设是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以实时监测和及时预警为目标,旨在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系统应该由可靠的监测设备、科学的数据处理方法和高效的预警机制组成。
首先,可靠的监测设备是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的核心。
地质灾害的形成与运动往往伴随着地震、地表沉降、滑坡等现象的发生。
因此,地震仪、测震台、岩体位移仪等设备是不可或缺的。
这些设备应具备高精度、高灵敏度和自动化等特点,能够准确捕捉地质灾害发生的信号。
其次,科学的数据处理方法对于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同样重要。
监测设备获取到的数据需要经过处理和分析,提取关键信息。
数据处理方法应兼顾准确性和实时性。
例如,在地震监测中,可以利用数据挖掘和模式识别的方法,对地震发生的可能性进行预测和评估;在滑坡监测中,可以通过遥感技术获取地表变化的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解释。
最后,高效的预警机制是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的目标之一。
预警系统应该能够及时、准确地向有关部门和公众发布预警信息,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应对潜在的灾害。
预警信息应具备清晰、简明和易懂的特点,通过多种渠道传播,以保证信息能够被及时接收到,并增加预警的有效性。
然而,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监测设备与预警系统的建设需要相当大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在一些地理条件复杂、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
此外,设备的部署和维护也需要专业的技术支持和人力资源。
其次,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预测与预警的准确性受到限制。
预警系统在应对多变、复杂的地质灾害时,难以做到百分之百的准确和及时。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国家对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的支持和引导。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指挥系统
硬件设备:包括传感器、数据采集站等 软件平台:用于数据处理、预警分析等 通信网络:实现数据传输与共享 预警发布系统:向相关部门与公众发布预警信息
数据处理:对采集的数据进 行整理、分析和处理
数据采集:通过传感器和遥 感技术获取地质信息
预警发布:根据处理结果, 发布预警信息
应急指挥:提供应急指挥功 能,协调各方资源进行处置
可与其他软件进行集成,实 现数据共享和协同工作
功能:实时监测、数据分析、预警预测 特点:快速响应、高精度预警 应用范围:地质灾害易发区 优势:提高预警准确率,减少灾害损失
地图显示软件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指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实时显示灾害发生区域的地形地貌和监测数据。
该软件具备高精度地图显示、实时数据更新、多维度信息展示等功能,为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提供有力支持。 地图显示软件支持多种地图源接入,包括矢量地图、卫星地图和无人机拍摄的实景地图等,满足不同场景下的应 用需求。
类型:包括位 移、压力、水 位、降雨量等
传感器
功能:实时监 测地质灾害数 据,并将数据 传输至指挥中
心
特点:高精度、 稳定性好、耐 腐蚀、寿命长
应用范围:广 泛应用于地质 灾害监测预警
领域
数据采集站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指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实时采集各种地质数据和灾害信息。
数据采集站通常安装在灾害易发区的关键位置,以便及时获取准确的数据。
预警效果评估:对预警信息发布的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预警级别和应急响应措施,提高 预警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系统支持实时 监测和预警功 能,及时发现 地质灾害风险
快速响应和协 调各部门资源, 确保救援工作
有序进行
实时数据分析 和可视化展示, 辅助指挥决策
地灾监测预警系统方案
地灾监测预警系统技术方案厦门四信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目录一、概述 (3)1.1 设计背景 (3)1.2 需求分析 (3)二、系统总体设计 (3)2.1系统组成 (4)1)数据采集系统 (4)3)数据传输系统 (4)4)数据处理系统 (4)5)监测预警系统 (4)7)其它辅助系统 (5)2.2系统拓扑图 (5)三、监测基本内容和方法 (6)3.1 监测内容 (6)3.2 监测方法 (7)3.3 监测周期 (7)3.4 监测频率 (7)四、地质灾害监测系统 (7)4.1自动雨量监测站 (7)4.2深部位移监测站 (9)4.3地表位移监测 (10)4.4地下水位监测 (11)4.5 地声传感器监测 (12)五、平台软件系统 (13)1、数据采集软件功能模块 (14)2、数据处理软件功能模块 (14)3、数据展示功能模块 (14)4、预警信息发布功能模块 (16)一、概述1.1 设计背景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受威胁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地质条件复杂,构造活动频繁,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灾害隐患多、分布广,且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强,防范难度大。
特别是近年来受极端天气、地震、工程建设等因素影响,地质灾害多发频发,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1.2 需求分析随着现代化测绘仪器和技术的出现,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取得一些进步,但与这种设备配套的随机软件较少,且不太合乎我国的测量规范,实际使用非常不便,使得很多地质灾害监测单位依然采用人工操作、全站仪自动精密照准、人工记录、人工计算这种传统方式,外业观测完成后,内业整理数据往往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使得监测的数据不能够实时反映地质灾害的状态。
另外,地质灾害发生前,往往是气象条件和地质条件非常恶劣的情况下,传统的变形监测不能实时获取监测目标状态,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不以保障。
在此背景下,需要建立一套集远程测量、远程数据自动获取、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预测预报于一体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提高地质灾害监测自动化水平、实时获取监测目标状态能力、分析和预测预报效果。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方案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方案第一章项目概述 (3)1.1项目背景 (3)1.2建设目标 (3)1.3需求描述 (4)第二章总体架构 (5)2.1系统架构 (5)2.2预警发布 (6)2.2.1发布权限 (6)2.2.2预警发布内容 (6)2.2.3预警信息发布对象 (7)2.3预警发布方式 (7)2.4预警发布通信方案 (7)第三章详细实现 (8)3.1概述 (8)3.2系统架构 (8)3.3水雨情监测系统 (10)3.3.1中心监控平台 (12)3.3.2前端采集设备 (13)3.4无线预警广播系统 (16)3.4.1预警中心系统 (16)3.4.2预警终端 (17)3.4.3预警信息发布流程 (17)3.4.4预警组网方式 (18)3.4.5相关设备的准备及安装 (22)3.5 LED发布系统 (23)第四章总结 (26)第一章项目概述1-1项目背景泥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集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右块的特殊洪流。
泥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发生泥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泥仃流一般发生在半「旱山区或高原冰川区。
这里的地形十分陡峭,泥沙、右•块等堆积物较多,树木很少。
一口址雨来临或冰川解冻,大大小小的仃块有了足够的水分,便会顺着斜坡滑动起来,形成泥石流。
而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丘区面积约占国土而积的三分之二。
据调査,全国所有的县级行政区中,有75%在山区,而这75$的山区县级行政区聚集了全国56%的人口。
由于山丘区居住的人口数量多、密度大、分布广,以及典型的季风气候导致的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和复杂的地形地质因素等,每年汛期,随着集雨或冰川融化,极易形成泥仃流。
居住在山丘区的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都将面临山洪、泥仃流和山体滑坡等灾害的严重威胁,其中7400万人直接受到影响。
矿山地质灾害检测与预警系统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总结词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是通过研究地球物理场的变化来探测地下结构和矿产资源的 一种技术。
详细描述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包括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等,可以用于探测地质 构造、矿产资源、地下水分布等情况,为地质灾害预警提供重要依据。
预警系统设计
03
预警系统架构
数据采集层
负责实时采集矿山地质数据, 包括地应力、位移、地下水位 等。
预警系统应用
04
预警系统在矿山的应用
实时监测
预警系统通过实时监测矿山的地 质、地形、水文等变化,及时发 现潜在地质灾害风险。
数据分析
预警系统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 识别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因素 ,为预警提供依据。
预警发布
根据分析结果,预警系统及时发 布预警信息,通知矿山人员采取 应对措施。
预警系统的效果评估
根据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和特点 ,选择合适的预警模型,如支
持向量机、神经网络等。
模型训练
使用历史数据对预警模型进行 训练,提高其对地质灾害的预 测精度。
模型优化
根据实际预警效果,对预警模 型进行参数调整和优化,提高 预警准确率。
模型评估
采用交叉验证等方法,对预警 模型进行评估,确保其在实际
应用中的可靠性。
详细描述
雷达术具有穿透性强、不受光照和时间限制等优点,可以用于探测地质构造、地下水分布、岩石裂隙等情况, 为地质灾害预警提供重要依据。
声波探测技术
总结词
声波探测技术是通过向地下发送声波 信号并接收返回的信号来探测地下结 构的一种技术。
详细描述
声波探测技术可以用于探测地质构造 、岩石性质、地下水分布等情况,为 地质灾害预警提供重要信息。
(完整word版)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完整word版)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河北省省级预算项⽬建议书项⽬名称:河北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项⽬编码:项⽬单位:河北省第⼀测绘院领导签字(章):预算单位:河北省国⼟资源厅领导签字(章):主管部门:河北省国⼟资源厅领导签字(章):河北省财政厅制⼆○⼀○年⼗⼀⽉⼗⽇填报说明1、本建议书由项⽬单位或预算单位负责填写,送⾪属的财务主管部门审查后报省财政厅(对于基本建设专项资⾦、产业技术研发、应⽤技术研发、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项⽬,分别由省有关部门按照项⽬⾪属关系先报送省发展和改⾰委员会、省科技厅和省信息产业厅,三个部门经审核⽴项后通知各有关部门,部门再按确定的项⽬内容报财政部门)。
2、需附相应的部门审核、项⽬可⾏性报告、⽴项批准等有关资料。
3、项⽬情况填报说明1)项⽬性质:(1)维持性资⾦项⽬。
(2)发展性资⾦项⽬。
2)项⽬类型及编号:01、建筑物及基础设施购建;02、专项购置;03、⼤型修缮;04、专项业务;05、科技研究与开发;06、信息⽹络购建;07、信息⽹络维护;08、⼤型活动;09、企事业单位补贴;10、个⼈家庭补助;11、偿债⽀出;12、产权参股;99、其他专项。
3)项⽬级次:本级、对下补助(按级次分别单列项⽬)。
4)项⽬地点:项⽬实施地点。
5)单位代码:省级⾏政事业单位填写预算单位编码;⾮省级预算单位的承担单位是⾏政、事业、社会团体的填写组织机构代码,企业填写⼯商注册码为统⼀标识。
6)单位性质:⾏政、事业、其他。
7)单位规格:厅级、副厅级、处级、科级、其他。
8)⽴项部门:批准⽴项的主管部门9)主管部门:项⽬单位的财务主管部门。
10)主管处室:财政厅各部门预算主管处。
11)⽀出功能:类、款按最近规定的政府收⽀分类科⽬填写。
12)项⽬执⾏周期:项⽬执⾏的年度数。
⼀、⽴项依据1、⽴项依据我国地质和地理环境复杂,⽓候条件时空差异⼤,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
我国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流、地⾯塌陷、沉降、地裂缝等,具有分布⼴泛、活动频繁、危害严重的特点。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地质灾害是指地壳运动、地质作用或人类活动等造成的地表物质破坏和环境变化,给人类生命财产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危害的现象。
为了及时了解和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应运而生。
一、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系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系统是利用现代地质学、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和数学模型等综合手段对地质灾害风险进行定量评估和分析的工具。
该系统可以综合考虑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多种灾害因素,分析地区受灾概率、灾害强度和损失程度,并给出灾害风险评估结果。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系统的构建首先需进行灾害因子的数据收集和处理,包括地质地貌、地下水位、岩性结构等地质信息,以及降雨、坡度、土壤类型等因素。
其次,需要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对各种因素的综合分析,确定灾害概率和影响程度。
最后,利用GIS技术将评估结果进行空间展示和分析,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地质灾害预警系统是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利用各种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地质灾害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并提前向相关部门和公众发布预警信息的系统。
该系统可以通过地震波、地表位移、气象监测等手段,对地质灾害的迹象进行监测和分析,从而实现早期预警和减灾措施的实施。
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核心是数据采集和处理。
通过地下监测设备、遥感技术等手段,实时获取地震波、位移数据等信息,并传输到预警中心进行分析和处理。
同时,系统还需具备快速准确的预警发布机制,将预警信息及时传达给有关部门和公众,以便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
三、系统应用与发展趋势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系统的建立不仅可以检测到地质灾害的发生,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提前采取相应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望进一步发展。
首先,加强数据共享与整合,通过卫星遥感和互联网技术,实现不同监测设备和预警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互。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方案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方案地质灾害是指地球表面自然界的各种地质现象和过程给人类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带来破坏性和危险性的事件。
地质灾害不仅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造成了威胁,也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对于及早发现和有效应对地质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要点包括监测设备的布设、数据传输和处理、预警模型的建立以及信息发布等几个方面。
首先,监测设备的布设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核心。
根据地质灾害类型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监测仪器设备进行布设。
例如,对于地震灾害,可以选用地震仪、加速度计等设备;对于滑坡灾害,可以选用位移监测仪器、压力传感器等设备。
监测设备的布设要根据地质条件和灾害分布特点进行合理规划,提高监测点的覆盖率和监测精度。
其次,数据传输和处理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重要环节。
监测设备采集到的数据需要及时传输到数据中心进行处理分析。
可以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如无线传感器网络、卫星通信等,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到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应具备大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力,利用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等方法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出地质灾害发生的特征和规律。
第三,预警模型的建立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关键。
通过对历史灾害事件的数据分析和研究,结合监测数据和气象、地质等相关因素,建立起地质灾害的预警模型。
预警模型可以采用传统方法,如统计学和概率论等,也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如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等。
预警模型需要经过反复验证和修正,以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最后,信息发布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最终目的,也是保护人们生命安全和财产的关键一环。
根据预警模型的输出结果,及时发布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范围等信息,供相关部门和群众参考。
信息发布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如手机短信、电视广播、互联网平台等,以确保信息能够迅速传达到每一个可能受影响的人。
另外,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还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投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河北省省级预算项目建议书项目名称:河北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项目编码:项目单位:河北省第一测绘院领导签字(章):预算单位:河北省国土资源厅领导签字(章):主管部门:河北省国土资源厅领导签字(章):河北省财政厅制二○一○年十一月十日填报说明1、本建议书由项目单位或预算单位负责填写,送隶属的财务主管部门审查后报省财政厅(对于基本建设专项资金、产业技术研发、应用技术研发、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项目,分别由省有关部门按照项目隶属关系先报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科技厅和省信息产业厅,三个部门经审核立项后通知各有关部门,部门再按确定的项目内容报财政部门)。
2、需附相应的部门审核、项目可行性报告、立项批准等有关资料。
3、项目情况填报说明1)项目性质:(1)维持性资金项目。
(2)发展性资金项目。
2)项目类型及编号:01、建筑物及基础设施购建;02、专项购置; 03、大型修缮;04、专项业务;05、科技研究与开发;06、信息网络购建;07、信息网络维护;08、大型活动;09、企事业单位补贴;10、个人家庭补助;11、偿债支出;12、产权参股;99、其他专项。
3)项目级次:本级、对下补助(按级次分别单列项目)。
4)项目地点:项目实施地点。
5)单位代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填写预算单位编码;非省级预算单位的承担单位是行政、事业、社会团体的填写组织机构代码,企业填写工商注册码为统一标识。
6)单位性质:行政、事业、其他。
7)单位规格:厅级、副厅级、处级、科级、其他。
8)立项部门:批准立项的主管部门9)主管部门:项目单位的财务主管部门。
10)主管处室:财政厅各部门预算主管处。
11)支出功能:类、款按最近规定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填写。
12)项目执行周期:项目执行的年度数。
一、立项依据1、立项依据我国地质和地理环境复杂,气候条件时空差异大,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沉降、地裂缝等,具有分布广泛、活动频繁、危害严重的特点。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分布范围占国土陆地面积的44.8%,地质灾害对我国人民生命财产及国民经济的威胁极其严重。
科学有效的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
在《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一五”规划》中指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的法律法规,提高地质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和防治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有力保障。
2010年11月3日,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场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
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他指出,今年我国地质灾害严重,要把地灾防治要作为一项生命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部署,更加努力地把这项工作做好。
关于我省地质灾害情况,据省国土资源厅地质资料,河北省地质环境条件比较脆弱,特别是近年来,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呈逐年增高趋势。
根据1996年以来的调查统计显示,河北省山区共发现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3545处,主要以泥石流、崩塌、滑坡和地面塌陷等类型为主。
为了加强地质灾害预警,河北省在各市确定的地质灾害隐患100多处的基础上,又确定省级重点地质灾害隐患287处,其中泥石流灾害隐患91处、崩塌灾害隐患32处、滑坡灾害隐患62处、地面塌陷灾害隐患49处、地裂缝11处、不稳定斜坡39处、其他3处。
其中的泥石流灾害隐患主要分布在石家庄、保定、承德、唐山、秦皇岛等地区的山麓地带,基本与多年暴雨中心位置相一致;崩塌、滑坡灾害绝大部分是人为开山修路、农村开挖山脚修建房屋诱发的;地面塌陷灾害隐患主要分布在邯郸、邢台、张家口、唐山等矿山采空区。
平原区主要以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地质灾害隐患为主,目前全省已发现地裂缝482条,影响到7个市、近70个县(市),重点分布在沧州、衡水、廊坊等地的古、现代河道和农灌区。
建立我省地质灾害监测网络、信息系统,预报预警系统,提高地质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和防治水平,是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有力保障。
2、必要性2010年11月3日,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场会召开,会议指出,地质灾害防治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全局性工作,需要更加努力地把这项工作做好。
首先,思想上要更加重视,把工作重点放到防灾减灾上来。
今后一段时期,地灾防治形势不容乐观。
一是我省的地质地貌构造和近期的一些极端气象导致地质灾害多发、频发。
二是有些地方还存在防范意识不强、防范措施不足的问题。
三是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强、突发性强、破坏性强的特点,防范难度大,有时突如其来,猝不及防,防不胜防,而且新的隐患点不断出现。
四是地质灾害防治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其次,工作上要更加主动,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生命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
刚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专门强调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求在地质灾害易发地区加快建设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综合防治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
各地应争取把地质灾害防治纳入地方的“十二五”规划中,创造条件抓紧编制地灾防治专项规划。
要加强地质灾害成灾规律、机理,监测预警方式、方法,地质灾害治理方法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
传统的区域地质灾害动态监测主要是通过群测群防获取非重点地质灾害的状态信息,以常规监测手段取得重点地质灾害的状态信息。
群测群防方法须耗费大量的人力,并且由于监测手段落后,难以及时获取地质灾害发生前期的先兆信息。
随着现代化测绘仪器和技术的出现,如TCA2003测量机器人,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取得一些进步。
但与这种设备配套的随机软件较少,且不太合乎我国的测量规范,实际使用非常不便,使得很多地质灾害监测单位依然采用人工操作、全站仪自动精密照准、人工记录、人工计算这种传统方式,外业观测完成后,内业整理数据数据往往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使得监测的数据不能够实时反映地质灾害的状态。
另外,地质灾害发生前,往往是气象条件和地质条件非常恶劣的情况下,传统的变形监测不能实时获取监测目标状态,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不以保障。
因此,在这个背景下,需要建立一套集远程测量、远程数据自动获取、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预测预报于一体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提高地质灾害监测自动化水平、实时获取监测目标状态能力、分析和预测预报效果。
以GPS技术为代表的卫星空间定位技术因其全天候、自动化、精度高等特点日益成为地壳形变、地质灾害监测等领域的主要监测手段。
国内外已有很多利用GPS技术进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案例。
随着我省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综合系统(CORS系统)的建成及基础地理信息(GIS)数据库的建立,可以在全省范围内逐步建立起基于GPS/CORS技术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并将地质灾害预警模型与GIS平台相结合,实现地质灾害信息的采集、传输、管理、分析、预报、决策、发布的一体化平台。
系统建成后能有效提高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能力,为防灾减灾提供实时信息服务,为职能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和信息发布服务。
二、项目概况1、我省地质灾害基本情况河北省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严重制约着地质灾害多发区的国民经济发展,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特别是在汛期,受气象因素的影响,泥石流、滑坡、崩塌等突发性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经常造成人民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
近年来,河北省1 :50 万环境地质调查和65 个山区县(市)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共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3620 处,威胁人口197149万人,威胁财产达318338万元。
我省主要地质灾害有:泥石流、滑坡、崩塌、地裂缝等。
地质灾害发生的因素很多,而其中强降雨是最主要的诱发因素之一。
所以,我省地质灾害的分布与强降雨的时空分布特征比较一致。
主要发生在汛期的燕山南麓和太行山东麓,即与两个暴雨中心相吻合。
1)河北省地质灾害的时间分布特征据河北省环境地质勘查院提供的近40年地质灾害资料统计,河北省地质灾害具有以下时间分布特征:泥石流集中发生在每年汛期的7-8 月份,其中77% 的灾害点出现在7月下旬- 8月上旬,即出现在盛汛期, 10%的灾害点出现在7月上、中旬, 13% 的灾害点出现在8月中、下旬,出现频数最高的地域是唐山迁西县,其次是承德平泉县;滑坡的发生时间主要出现在河北省盛汛期7月下旬-8月上旬,占94%,出现频数较高的地域集中分布在石家庄平山县和灵寿县;崩塌发生时间相对比较分散,主要出现在夏季6-8月,个别的分布在3、5及11月,在6-8月中,48%的灾害出现在8月上旬,52%的灾害出现在7月下旬-8月上旬,其中出现频数最高的地域集中分布在秦皇岛青龙县,占总站点数的62% 。
2)河北省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据河北省环境地质勘查院提供的近40年地质灾害资料统计,河北省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的空间地域性。
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承德南部、唐山北部、秦皇岛北部,石家庄、邢台、邯郸3市的西部以及保定西北部,其中前两个区域范围较大,与河北省燕山南麓、太行山东麓的两个暴雨中心基本重合;滑坡主要分布在承德南部、唐山北部、秦皇岛西部,石家庄、邢台、邯郸3市的西部及保定西部,其中第3个区域范围较大,与太行山东麓的暴雨中心基本重合,第1和第2个区域范围较小,均分布在燕山南麓的暴雨中心区;崩塌的分布相对比较集中,主要分布在两个区域: 承德南部、唐山北部、秦皇岛西部,石家庄、邢台、邯郸3个市的西部,与河北省燕山南麓和太行山东麓的2 个暴雨中心基本一致;地面塌陷灾害隐患主要分布在邯郸、邢台、张家口、唐山等矿山采空区;平原区主要以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地质灾害隐患为主。
从以上两个特点可以看出,我省地质灾害突发性强、分布广,时间上相对集中的特点,这给传统手段地质灾害监测提出严重挑战。
2、系统基本技术路线河北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技术路线是,基于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综合系统(CORS系统)实现地质灾害地表形变实时动态监测,利用成本较低的双频或单频GPS数据采集终端和现代计算机、通信网络、互联网技术组成的网络,实时地对监测目标进行位移、变形观测,即可在计算中心实现网络覆盖范围内的厘米级或毫米级地表形变动态监测,数据处理、分析和预测预报,同时与我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相结合,即可有效提高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能力,为防灾减灾提供实时信息服务,为职能部门提供决策支持、风险评价及处置方案评估服务。
3、主要工作内容1)调研论证对“河北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需求和技术路线进行充分的调研、论证,以保证系统能够显著提高我省地质灾害预警能力、预报效果,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对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