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传播心理学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动中国”的传播心理学研究
摘要本文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对“感动中国”这一精神品牌栏目进行研究。“感动中国”自2002年播出以来,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在学术界也引起了高度的关注。但是,从传播心理学角度对精神品牌栏目进行研究的还很有限。因此,本文从全新的视角,以相应的传播心理学效应以及榜样与受众的行为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并给出启示。
关键词感动中国传播心理学效应榜样
感动中国栏目概况
“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精神品牌栏目,从2002年第一次感动中国评选以来,该节目已经连续举办十年,它以评选出当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为主打内容。过去十年间,“感动中国”节目向全国观众推出了六十多位人物,每届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都会在社会上产生极大的影响。受众为感动中国得奖人物的感人事迹而动容,得奖人物成为受众心里的榜样,榜样某种程度上引导了受众的行为,引导了社会主义精神风貌。“感动中国”因此也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榜样,又可称为示范者,是指可被观察学习的对象。‘榜样’,一般容易被认为指人的行为,其实某些有代表性的、值得推广的社会事件(如希望工程、基层选举等)、某种观念(如奉献精神、环保意识)、某种风气(如班风、校风、市风等)也应当被视为榜样。”
纵观感动中国的获奖人物及团体,我们可以看到:
其树立的榜样包括有代表性、值得推广的社会事件,如为留守儿童办学的女大学生李灵,多民族孤儿的妈妈阿里帕·阿力马洪,何东旭、陈及时、方招等勇救落水儿童的长江大学大学生群体。虽然奖项是颁给了某些个人,但是这些个人所具有的是有代表性的、值得社会推广的事件。分别代表着关心留守儿童、民族团结和见义勇为。某种观念,如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身残志坚的心灵强者李丽,为百姓甘当孺子牛的牛玉儒等。这些传递的都是信义的、积极乐观的、勤政廉洁的榜样。某种风气,颁奖给如微尘树立的榜样就是像微尘这样表现青岛市市风的榜样性群体。
榜样的力量是指榜样有带动群体趋向自身行为的力量,榜样为人们的社会学习提供了参照物,提供了一面做人处事的镜子。马克思说,人降生是没有带镜子来的,他是把别人当作镜子来照自己的,榜样就起到了镜子的作用。
(一)榜样的力量在于行为
“榜样”是通过其言语和行为来体现的。言语和行为对于劝服人们学习榜样都很重要,但是二者相比,行为的力量更为显著。我们从孩提时候就接受来自父母、学校以及各种途径的谆谆教诲告诫我们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但是这样言语上的引导是远远不够的,人们对于语言上的训斥并不十分在意。因此,从社会学角度上讲,暴力机构的国家机器设置是十分有必要的,从大众传播心理学上看,就是要塑造榜样的行为。班杜拉做过一项关于口头劝说和榜样行为对儿童利他行为的影响,实验表明,劝说只能影响到儿童的
口头行为,对实际行为则无影响;行为示范对儿童的外部行为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
感动中国的栏目设置上摒弃了一般弘扬优良品德的呼号模式,转而向受众展示榜样的具体行为,这一方法能够大大提高受众的行为意向,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身作则。
(二)榜样的力量在于可迁移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我们这里所指的榜样迁移是大众传媒提供榜样行为,被受者迁移到类似于榜样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榜样的其他情景中,这样便可以派生出更多的同类的新行为。受众对于媒体示范行为的迁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结合感动中国栏目):
其一,受众抽取媒体示范者行为的基本精神,并将之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
例如感动中国曾颁奖给嫦娥一号研发团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许并没有机会去经历三年多的时间攻克轨道设计、月食问题、数传定向天线研制、卫星热设计、导航与控制分系统设计、测控数传分系统设计、紫外月球敏感器、数管分系统设计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拿下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但是人们却可以将这种不怕困难迎难而上,为祖国争取荣誉的爱国之心迁移到自己日常的生活中去,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不畏缩不退后,与祖国利益有关的事情不含糊。这就是榜样迁移的力量。
其二,透过隐藏在榜样行为后边的道理或规范形成新的行为。
媒体信息再丰富也不可能穷尽所有人的全部人生经验。从某个榜样的表层行为中挖掘其内在的道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可以将有限的媒介榜样转化为无限的新的行为范式。例如,捐肾救母的当代孝子田世国,面对病危的母亲依然捐出一颗肾救母于危难中。对于父母健康,不需要捐肾救母的人来说,也许效仿意义不大,但是人们却能够从这一事件中体会到孝心的重要性,像父母健在,如何让父母更好的颐养天年,尽一份自己的孝心等。这些道理在受众的人生中起到积极影响,有一部分都来自于对于榜样的精神的举一反三。
媒体信息是为受者服务的,所以媒体提供的榜样要符合受者的认知规律。受者观察学习是一个认知榜样的过程,这个过程由四部分组成: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榜样示范→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与之匹配的行为。
感动中国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它成功的利用了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心理效应和榜样影响受众行为的理论,不再采取歌功颂德的宣传模式,而以另外一种更容易感化受众、影响受众的模式去宣传真、善、美,去引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良好方向。
参考文献:
[1]刘京林等.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2]刘京林.大众传播心理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艺术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