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制结构演变

合集下载

俄罗斯私有化进程及所有制结构演变

俄罗斯私有化进程及所有制结构演变

2012.11CONTEMPORARY WORLD59当代世界俄罗斯私有化进程及所有制结构演变■ 郭晓琼/文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俄罗斯掀起了大规模私有化运动。

2010年,俄罗斯政府高调出台下阶段私有化计划,旨在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和竞争力,并为“现代化计划”筹措资金,但计划迟迟没有付诸行动。

2012年普京总统重掌大权后,在圣彼得堡经济论坛上再次强调了私有化计划,表明了俄罗斯进行私有化的决心。

俄罗斯的私有化进程一、第一时期:“证券私有化”阶段(1992年7月至1994年6月)在“证券私有化”时期,政府通过向公民发放私有化证券的方式无偿转让国有资产。

该时期私有化具有明显的政治目的,为了使改革进程不可逆转,改革者过分强调速度(规定每年进行私有化企业的数量)而牺牲质量,为简化私有化程序,按账面残值进行资产评估,在恶性通货膨胀的背景下,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随着私有化的展开,国有制经济的统治地位彻底被推翻。

短短两年多,俄罗斯经济中国有制经济占比大幅缩减(1994年,国有制在就业人数、产值和固定资产的比重分别下降至44.7%、38%和42%),逐渐形成了国家所有制、地方市政所有制、社会及宗教组织所有制、私有制和混合所有制并存的混合型经济。

此外,该时期混合所有制经济大量涌现,这种所有制形式大多为国有经济“证券私有化”后的产物。

同时,新建立的私有制经济在该时期内发展还比较缓慢。

二、第二时期:“货币私有化”阶段(1994年7月至1996年底)1994年7月至1996年底,俄罗斯的私有化以“货币私有化”的形式推进,从无偿转让国有资产过渡到按市场价格出售国有资产。

随着无偿私有化的结束,混合所有制的扩张明显放慢,该时期非国有制经济扩大的主要动因不仅包括国有经济的私有化,大量新成立的私有企业也起了巨大的带动作用。

到1997年,从就业、企业数、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看,国有制经济比例已下降至40%、16.6%和26%。

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与土地所有制

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与土地所有制

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与土地所有制中国封建制度和土地所有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历史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封建制度是指帝王将土地分封给贵族、官吏等特权阶层的制度;土地所有制则是指土地归属的制度安排。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与土地所有制进行探讨,以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政治与经济特点。

一、封建制度1. 封建制度的定义与特点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制度之一,特点是以帝王为中心,将土地分封给贵族、官吏等特权阶层,以换取其忠诚、效力以及支持。

封建制度实行了等级分明的社会层次结构,帝王作为最高统治者,掌握着绝对的权力,而贵族阶层则享受特权与优待。

2. 封建制度的起源与发展中国的封建制度起源于商朝晚期周公制定的封建土地制度,随后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政策,最终在秦朝实施的郡县制度中消失。

在封建制度的发展过程中,贵族地主阶级的力量逐渐扩大,而平民百姓的地位逐渐下降,社会中出现了严重的等级固化和社会不平等问题。

二、土地所有制1. 土地所有制的演变过程古代中国的土地所有制经历了多次演变,从部落公有制逐渐过渡到封建土地私有制。

部落公有制时期的土地属于整个部落,没有个人私有土地;而封建土地私有制则是通过封建制度将土地分封给特权阶层,形成了土地私有制的基础。

2. 土地所有制对经济的影响土地所有制对经济起着重要的影响。

在封建制度下,土地集中归贵族、官吏等特权阶层所有,百姓只能依附于这些特权阶层来获取土地使用权。

这种严重的土地不平等分配导致了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限制了农民的生产能力和创造力,阻碍了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封建制度与土地所有制的关系与影响1. 封建制度对土地所有制的影响封建制度对土地所有制起到了推动和维护的作用。

封建制度以帝王为核心,将土地分封给特权阶层,确保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和稳定。

同时,封建制度也为土地所有制的改变提供了机会,随着封建制度的变革,如郡县制度的实施,土地所有制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近现代经济史

近现代经济史
公有制: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1956—58农业高级合作社—(1958—78人民公社) 中国现代(三)1978——现在改革开放新时期
所有制体制改革: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
二、国有企业的改革:
1、中心环节:
2、三个阶段:
增强企业活力
(1)试点阶段:扩大企业自主权、综合配套改革、厂长负责制 (2)全面展开:1984年。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 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 控的管理体制。 所有制体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 经济并存。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21世纪 初)
思考:1985—1989、1992—1997年代、21世纪初 我国经济出现三个发展高潮的原因是什么?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对开放三大步是什么?
新中国产业结构:
改革开放前30年:(情况、原因是什么?)
第一产业:农业占主要地位
第二产业:工业迅速发展,尤其是重工业发展较快 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较慢(绝大部分是国营和集体) 改革开放后30年: (情况、原因、影响) 1、农业所占比重逐渐减小(农业迅速发展、粮棉世界第一)
(5)西欧开始崛起。人类的视野大大开阔了,对世界
的认识开始改变。
“价格革命”的影响:
1、物价飞涨。对封建贵族、贫民、早期资本家产生重大影响。 2、理顺了一个价格。即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的价格体 系,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削弱了两个国家。先是壮大了西、葡两国,后因它把财富 购买奢侈品大肆挥霍而削弱。它的财富没有转化为资本。(政、 经、文) 4、壮大了三个国家的实力:
社会结构的变化:即出现新阶级新阶层(原因和影响)
春秋战国:

刍论我国就业所有制结构演变的经济效应

刍论我国就业所有制结构演变的经济效应



制度
所 有制结 构 多 元 化 的 格 局

使 得各
合意 度 上 升
就业

劳动 者也 纷 纷进 入 这 些 行 业 国有 经 济 部 门
各 年 的贡 献 来 看
研 究结 果 相 同

均在 1
以 上 大 多 数 学者
, ,
种 非 国 有制 的经 济 体 对 劳动 这 的拥 有 成 为可 能

生 产要 素

1 9 9 5
2 0 0 7


非 国有经 济
有限 责
任公 司
类 各所 有制 单 位 的就 业 人数 ( 单位
外商投
港 澳 台商 投 资单位
272 265 28 1
万人 )
股份合
联营
单位
53
49
股份有
限公司
3 17
3 IB3 468
私营 企业
485
个体
作单位
19 9 5
资单 位
我 国就业 所 有制结构 演变的
原 因分析
由于 正 式制 度 和 非 正 式 制度发 挥 着 不
同 的作 用

这 种偏 好 实 际 上 是 受就 当正 式 制 度 未 发 生 变 革



业 观念影 响的


I
I
20 00
年到 2 0 0 8 年
4

中国 G D P 增
时 劳动 者 之 所 以 有 终 身制 铁 饭碗 高
的研 究 是从 就 业 的产 业 结 构 角度 开 展

劳 动者 也 具 有 了 在各 种

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形式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形式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形式的新变化2008年全球金融与经济危机的演变、蔓延已历10年之久,但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增长仍一波三折,步履蹒跚。

此次危机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似乎资本主义遇到了不可克服的困难,有人乐观的认为资本主义走进了死胡同,经济、社会、阶级矛盾会出现总爆发。

但如果把时间拉长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每一次激化和由此导致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在严重打击和动摇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也必然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嬗变与发展。

2008年国际金融与经济危机和随后出现的凯恩斯主义复归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二战后形成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的调整和发展。

下面,我们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发展角度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

一、国家垄断资本所有制的形成和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围绕国家和垄断资本的不同结合方式,可以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区分为三种基本形式。

一是国家调节经济。

在这种形式下,国家垄断资本所有制和私人垄断资本所有制在企业外部结合。

二是国私合营企业。

在这种形式下,国家垄断资本所有制和私人垄断资本所有制在企业内部结合起来了,结合的形式是股份公司。

三是国营企业。

在这种形式下,国家和垄断资本融合为一体,形成国家垄断资本或国有垄断资本。

实际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各种形式,都是国家调节社会经济的不同杠杆,而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节,是在国家和垄断资本各种结合形式中进行的。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仍然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和资本主义制度。

(一)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政府主要发挥着“守夜人”的作用,对经济生活起作用的主要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

到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仅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已经无法应付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开始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配合“看不见的手”,以使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虽然二者的结合带有一定的自发性质,而且地位作用不同,但以市场调节为主、以宏观调控为辅的联合经济机制,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得以发展的保障。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所有制成分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所处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寻求建立适合中国国情、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我们党进行了长期坚持不懈的探索。

其间,党的所有制政策不断调整,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也历经变迁,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

本文将对60年来党的所有制政策的演变,以及由此引起的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过程作一历史的考察,并力求对其中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

一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所有制结构经历了由新民主主义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社会主义单一公有制的历史性转变,这种变化是基于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开展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生和展开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1949年至1952年: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新中国成立时,所继承的是一份底子薄、基础弱、发展极不平衡的经济遗产。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只有10%左右的近代工业经济,90%左右是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十分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经济落后的缘故,即使获得新民主主义.【摘要题】共和国史研究所有制及其结构作为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决定一个社会的经济乃至于政治制度的基础,决定着一个社会的根本性质。

所以,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所有制问题,把它作为运动的基本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5页)。

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伴随着所有制结构的变迁而跌宕起伏的发展史也证明了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

因此,认真总结建国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变迁的历史经验,对于我国今后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保证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所有制结构的深刻变化及其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建国后所有制结构的历史演变,是以继承了旧中国的所有制结构为基础的。

旧中国的经济是畸形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其所有制结构由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劳动者个体经济所组成。

中国所有制结构演变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中国所有制结构演变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中国所有制结构演变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一、引言中国所有制结构演变在过去几十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1949年建国后实行的计划经济模式,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市场化的经济改革,至今已经发展成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随着所有制结构的不断演变,中国经济的收入分配格局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本文从不同层面对中国所有制结构演变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并给出相关案例,以期对目前中国经济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二、所有制结构演变对收入分配的影响1.国有企业所占比重的减少与民营企业的崛起在过去几十年间,中国国有企业所占比重逐渐减少,民营企业的崛起,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

国有企业所占比重的减少对社会总收入的分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一部分收入从国有企业流向了民营企业,劳动者的就业机会也从国有企业开始向民营企业转移。

而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也为更多人提供了工作机会。

同时,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加活跃,具备更大的创新潜力,有望在未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与就业机会。

总体来看,国有企业与民企对社会总收入的分配起到了不同的作用,但从长期来看,两者的平衡发展有助于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2.城乡差距的缩小与收入不平等问题城乡差距的缩小对于中国的收入不平等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

在所有制结构演变的过程中,城市化进程加速,同时农村经济也得到了有效发展,进一步带动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

然而,城乡收入差异依然存在,城市高端人才的离开也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

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经济扶持力度,同时发挥城市人才向农村转移的作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全社会收入水平的平稳提升。

3.外资控股与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外资控股对于中国的技术进步与经济转型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外资引进的国际化先进技术,对中国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中外合资企业以及外资控股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也对国内企业的技术提升产生了压力,并有效推动国内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升级。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成因探讨——以我国所有制结构演变为视角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成因探讨——以我国所有制结构演变为视角

警戒水位 ” 超 出则 意 味着 收入 分 配 已极 不平均 。亚 , 有经济的 比重逐 步 下降 , 国有 经 济 比重 持续 上 升。特别 配 的“ 非 洲开发银行 的数据显示 ,9 8年我 国城 乡基尼系数均在0 2 17 . 是 19 9 2年 以来 , 我 国各 所 有 制 经 济 绝 对 规 模 均 有 所 增 长 在
来 1 我 国 所 有 制 结 构 演 变 过 程 中 居 民 收 入 分 配 差 距 的 一 根 标 杆 , 说 明我 国 收 入 分 配 的 平 均 程 度 。 一 般 而 言 ,
扩大 的状况
系数在 0 2以下 为收入绝对 平 均 ;. —0 3之 间为较为平 . 02 .
03 . 04 . 1 7 年 以来 , 我 们 对 所 有 制 理 论 不 断 取 得 突 破 的 同 均 ;. — 0 4之 间 为 相 对 合 理 ;. —0 5为 收 入 差距 较 大 ; 98 在 0 6以 上 则 表 示 收 入 差 距 悬 殊 。理 论 上 认 为 0 4是 收 入 分 . . 时 , 国 的 所 有 制 结 构 也 发 生 了 深 刻 变 化 , 显 著 特 征 是 国 我 其
民 收 入 差 距 , 者 之 间存 在 正 相 关 性 ; 同所 有 制 企 业 分 配体 制 的 差 别 导 致 收 入 差 距 的 扩 大 ; 有 制 结 构 演 变 对 居 民就 业 二 不 所
和财产性 收入 产生重要 影响 , 造成居 民收入 分配差距扩 大的重要 因素 。试 图通过 理论和 实证相 结合的方 法, 是 以我 国所有
而 连 的同时 , 公有制经济发展迅 速 , 为推 动 国民经 济快速发 左 右, 今天 这 一指 标 已有 了 大 幅增 长 , 续几 年 均超过 非 成 04 . 这一 “ 戒 水 位” 19 警 , 9 8年 为 0 4 6 19 . 5 , 9 9年为 0 4 7 .5 。 展 的重要力量 。公有经 济在 其主 体地位 仍未 改变 的前提 下 0 0年 为 0 4 8 2 0 年 达 到 了 0 4 9 这 之 后 每 年 大 约 仍 . 5 ,0 1 .5 , 比重 逐 年 下 降 。不 同所 有 制 经 济 相 互 参 股 的 混 合 所 有 制 经 2 0 以 0 1 的速 度 在 递 增 。 20 .% 0 6年 我 国 的基 尼 系 数 已 上 升 至 济 也有 一 定发 展 。在 我 国 所 有 制 结 构 演 变 的 过 程 中 , 民 居 0 4 。从 国 家 统 计 局 公 布 的 数 据 看 , 国 的 基 尼 系 数 在 .7 我 收入 分 配差 距 不 断 拉 大 ,0 1年 突 破 历 史 最 高 点 , 入 比 扩 20 收 19 9 5年 为 0 3 9 1 9 . 8 ,9 7年 为 0 3 9 1 9 . 7 ,99年 为 0 3 72 0 . 9 ,00年 大 至 2 9 : ,0 2年 又 继 续 扩 大 到 3 1 : ,0 3年 更 是 扩 .0l20 .1 120 0 4 7 20 . 1 ,0 1年 为 0 4 9 2 0 . 5 ,0 2年 为 0 4 ,0 4年 为 0 4 9 .6 20 .6 , 大 到 3 2 :。 亚 洲 开 发 银 行 的 数 据 显 示 ,20 .31 0 4年 和 2 0 05 20 0 5年 为 0 4 , 0 6年 更 是 达 到 0 4 6这 一 历 史 最 高 水 . 720 .9 年 我 国 城 乡居 民 收 入 比分 别 为 3 2 : 和 3 2 :,0 6年 扩 .1 1 . 2 1 20 平 。另 据 世 界 银 行 测 量 , 国 的 基 尼 系 数 20 我 0 2年 达 到 大 到 3 2 : 。2 0 . 8 l 0 7年 , 然 农 村 居 民 人 均 纯 收 入 增 长 速 度 虽 0 4 8 20 . 5 ,0 5年 为 0 4 ,0 6 为 0 4 ,0 7 达 到 0 4 。 .6 20 年 . 720 年 . 8 为 95 , 到进 入 2 纪 以 来 的 最 高 值 , 是 与 城 镇 居 民 . 达 1世 但 可见 , 不论采 取哪种统计 口径 , 国的基尼系数 已超过 国际 我 人 均 可 支 配 收 入 的 比进 一 步 增 加 到 3 3 : 。 这 表 明我 国 城 .31 公 认 0 4的 警 戒 线 , 国 的 收 入 差 距 问 题 已 经 十 分 突 出 , . 我 即 乡 居 民收 入 增 长 的 相 对 差 距 仍 在 不 断 扩 大 。 另 外 据 统 计 , 收入差距呈现 出不 断扩 大 的趋 势 。这种变 化趋 势表 明 , 社 当前我 国有城镇户 口的居 民占全 国人 口比重为 2 . , 6 8 其 会新增财 富的分 配 在很 大程 度 上 向高收 入者倾 斜 , 贫富差

第三篇 当代中国的所有制结构

第三篇 当代中国的所有制结构

改革开放时期
所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
1978-
历史和实践证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结构要求一定的所有制结构与之相 适应,所有制选择如果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就不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党的十五大提出:以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
第三章
当代中国的所有制结构
主要内容
一、中国所有制结构的演变 二、初级阶段的所有制形式与结构 三、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四、产权结构多元化
第一节
中国所有制结构的演变
所有制结构的内涵:所有制结构一般是指生产资料的所有 制结构,包含两层含义:
• • •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内部结构:每一种所有制的内部关系,包括人们对生产资料 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等方面的经济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外部结构:各种不同所有制形式在一定社会中的地位、作用 及其相互关系。 我们通常所说的所有制结构主要指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外部结构。
(1)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的区分
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 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 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 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则是 多样的。只要有利于生 产力的发展,一切反映 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 和组织方式都可以大胆 利用。
公有制的实现的四个层次
第一层 所有权 第二层 占有权
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如城市交通、
大型水利设施、环保设施、保险等;支柱产业及
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如大油田、大
矿山、大石化、重要电子企业、重要国家实验室 等。
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是指国 有经济对其它经济形式的影响 力、渗透力、带动力,能保证 国民经济的正确发展方向。

我国所有制结构演变对效率、公平的影响分析

我国所有制结构演变对效率、公平的影响分析
富 效应 能 有 效地 扩 大 消
随着计划经济 向社 会主 义市 场经济的转 型 ,所有 制结构
也从 “ 一大二公” 的单一的公有制转 变到“ 以公有制为主体 , 多 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的格局。不论哪 种衡量所有制结构演
费和投资需求 , 推动经济增长。
信用 ,使正常信用关系受到破坏 ,动摇实体经济运行的信用基 有制关 系是影响分配的主要因素。所有制结构 决定分配结构 以公 有制为主体 , 决定 了分配 要以按 劳分配 为主体 , 多种所 有 础。 决定了分配有多种分配方式 , 体现了效 率与 2 虚拟 经 济 的 扩 张会 导 致 泡 沫 经 济 的形 成 , 而 对 实体 经 制经济共同发展 , 、 从 公平势必造成影 响。 济产 生 巨大的破 坏 作 用 。 本市 场会 产 生泡 沫 , 根 本上 说与 进 公平 。我 国所有制结构的演变对效率 、 资 从 入资本市场的虚拟资本的价值决定机制相关 。马克思说过 :它 “ 们的市场价值 , 在现实资本的价值不发生变化 ( 即使它的价值 已 增值) , 时 会和它们的名义价值具有不同的决定方法。 泡沫经济 ”
界经 济安 全产 生 巨大 威 胁 。
3 各 种投机 获 利 行 为的 产 生 。 、 降低 金 融 资 源 的利 用 效率 。 虚
在 “ 一五 ” 划 中 , 十 规 衡量 G DP的指 标 有八 大约束 性 指
标 。 中单位 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率是衡 量我国 G 其 DP增 长 效率 的重要指标 。我 国单位国内生产 总值能源耗费量由 1 8 90
年的 1. 吨/ 元下降到 20 3 3万 亿 04年 1 . 吨/ 元 。 国 GDP 4万 亿 我
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各种投机获利的可能 。而投机行为和炒作 活动的过度, 必然会减少进入实体经济的资金 。 降低金融资源的 利用效率 。 关于证券市场的投机性 , 马克思曾说:这种证券的市 “ 场价值部分地有投机的性质, 因为它不是由现实的收入决定的 ,

财政与税收教案——财政收入概述

财政与税收教案——财政收入概述

第三章财政收入概述通过本章学习,让同学们了解财政入的基本内容,了解财政收入的分类意义,重点掌握财政收入的分类意义,规模的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提高财政收入规模的措施、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因素【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讲授与自学相结合【教学过程】第一节财政收入及其分类一、什么叫财政收入财政收入表示国家集中占有的那部分货币资金。

二、财政收入的分类财政收入分类的目的是要了解财政收入的来源,即财政收入来自于社会经济的哪些方面,又是通过什么形式集中起来的,也就是要了解财政收入的来源渠道。

出于这种目的,对财政收入必须从两个角度进行分类。

(一)按财政收入来源分类1、按部门结构分类,财政收入可以分为来自农业的收入、来自工业的收入、来自建筑业的收入、来自交通运输业的收入、来自商业的收入等;也可以说是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来自第二产业的收入、来自第三产业的收入等。

2、按所有制结构分类,财政收入可以分为来自国有经济的收入、来自集体经济的收入、来自私营经济的收入等。

3、按社会产品价值构成分类,财政收入可以分为来自于C的收入,来自V的收入,来自于M的收入。

(二)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1、税收收入:经济依据是政府向公众提供了公共物品,政府需要向政府交税。

非市场性交换。

征税凭借国家政权,既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是财政收入的主要的、也是最古老的形式。

2、非税收入包括:(1)国有企业上缴收益:国有资产收益是指国家作为投资者的投资收益。

包括上缴收益和企业留存收益两部分。

上缴收益是国家作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从企业税后利润中应分得的收益。

凭借国家生产资料所有权。

(2)政府收费——使用费和规费收入。

使用费是政府或公共部门向社会提供市场性物品所收取的费用(主要是混合物品,具有公共物品的特点、也具有私人物品的特点,如高速公路、高等教育等)主要是对物品的受益者,谁受益、谁交费。

规费收入是指政府对居民提供特殊服务和实施行政管理所收取的手续费和工本费。

中国所有制结构演变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中国所有制结构演变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日益扩大。

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结构的演变,我国所有制结构的演变对收入分配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现阶段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居民收入普遍增加;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使居民收入差距全面拉开并逐渐扩大;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所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带来了居民收入来源和收入分配方式的多样化。

关键词:所有制结构的演变,收入分配,影响一、现阶段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居民收入普遍增加改革开放前由于在所有制问题认识上的误区造成了我国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如1975年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在工业总产值中,国家所有制占81.1%,集体所有制占18.9%;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国家所有制占56.8%,集体所有制占43%,个体所有制占0.2%。

这种畸形的所有制结构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我国自1978年以来展开的对畸形的所有制结构的改革成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举措。

20多年的改革实践已经证明,随着“一主多元”所有制结构的逐渐形成,我国各个地区、行业的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全社会居民收入得到普遍增加。

相关资料表明,自1978年以来,我国居民收入的增长不仅是大幅度的,而且是与现阶段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革相适应的,其增长也是分阶段的。

第一阶段:1978―1984年,即快速增长阶段。

由于在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这一阶段农村居民纯收入年均增长18.2%,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最高水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7%。

第二阶段:1985~1997年,即曲折中的缓慢增长阶段。

由于反复曲折,这一阶段我国居民收入年均增长 6.5%,低于同期经济增长率3.2%,也是现阶段我国居民收入增长最慢的时期。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说全章8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说全章8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

3.分布地区极不平衡,主要集中于沿海城市。反映了中国社 会的半殖民地性。
4.中国民族工业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既存在矛盾 又有依赖性。
二、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 1.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 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 曲折。 2.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 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 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3.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 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 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 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 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4.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
个体经营,集体互助
1954~1955 农民土地股份制
初级社,集体经营
1955~1957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高级社,集体经营
1978 年至今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3.准确掌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1)土地改革 ①原因: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新解放区还没有土改,封 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②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③意义: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急于求成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 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
(3)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 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4)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 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

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的所有制结构变迁

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的所有制结构变迁

二是,从所有制结构的变迁的具体实情出发,研 究所有制结构变迁的特点、原因影响及发展趋势。 如《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 (刘世锦、杨建龙 ;《管理世界》1998年04期 ); 《建国以来所有制结构变迁下的阶级阶层结构分析》 (胡建兰 ;《唯实》 2010年03期) 三是,从时间上出发,结合历史学研究方法,以 时间点的形式开展研究,给我们所有制结构的变 化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如《新中国50年所有制结构的变迁》(刘国光、董 志凯;《当代中国史研究》(京),1999年05/06期第 26~38页),《当代中国所有制结构变迁管窥》 (张兴茂;《史学月刊》 2002年11期 )。
农业、手 工业 一 化 三 改
工业化
资本主义 工商业
在1955年夏批判“右倾保守 思想”的形势下,全国很快 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手 工业合作化的高潮也随之而 来,接着又一举实现了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全行业公私合 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开始 向单一公有制过渡。
3)1957年至1978年:所有制结构的强化与单一化
“文化大革 命”期间, 更加盲目片 面地追求 “纯而又纯” 的公有制形 式。将“一 大二公三纯” 作为判断所 有制形式先 进与否的标 准,片面强 调全民所有 制的优越性。
在公有制经济 公有制 非 公 有 中的比重 相对指标 经济 制经济 国 有 经 集 体 经 济 济 在 GDP中 99.0 1.0 56.0 43.0 的比重 在工业总 产值中的 99.2 比重
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的所 有制结构变迁
前言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所有制形式在社会经 济中所处的地位、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生产资 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实行哪一种所有制结构, 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决定的。适应生产力 发展要求的所有制结构能够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落后和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所有制结构必然阻碍生 产力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所有制及其 结构作为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决定一个社会 的经济乃至于政治制度的基础,决定着一个社会的根 本性质。回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所有制结构的 变化历程,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完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 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5第十四章 当代中国工矿业的发展

35第十四章   当代中国工矿业的发展
•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没收官僚资本和土地改革等 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形成了以国营经济、合作 社经济、公私合营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 体经济五种经济成分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的所有制结构,其中国营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 主导作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使所有 制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营 经济实力大为增强。
二、政府管理体制的变化(续2)
2.管理体制的改革 •到1956年,基本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 ,在工业管理体制上形成了高度统一、集中管理、 计划调控的体制。这种工业管理体制一直延续到20 世纪70年代末,其间进行过多次行政性权力下放或 上收的调整。“大跃进”放权——调整时期收权— —“文革”时期在放权——“文革”后期到“文革 ”后最初两年收权。工业管理体制的调整主要局限 在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行政性分权,结果陷入“一统 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
中国经济史
第十四章 当代中国工矿业的发展
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和经营管理体制的演变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工业的所有制结构经历了 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单一公有制再到多种经济 成分并存的曲折变化。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 中国建立起行政管理为特征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 济体制;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工业经济的所有制结构趋于多元化,政府对经 济的管理体制及企业的治理结构也随之不断改进 和完善,市场机制也从补充性作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展到基础性 作用,再发展到决定性作用。
二、政府管理体制的变化
•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与市场 并存,到计划经济,再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与此 相适应,政府对工业经济的管理体制经历了由直 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
二、政府管理体制的变化(续1)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演变态势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演变态势

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 ,合理搭配 .协调 关 系 ,使之成 为 最佳 的和谐 的整体存
在 和则生物 , 这是最好 的状 态 , 能够产 生最好 的东西 , 另一种情况叫 “ , 同” 只 有一种 东西相加 ,显得单调枯燥 ,处在 很不好 的状 态 因此 国古 人推崇 “ 我 和 而不同”的哲学理 念 现代市场经济运 行所需 要的所 有制结 构则 是 这一古老 哲学命题的再 现。不 同所有制并存 、互 动导致了所有 制锗 掏耦台 , 促进了所有 制结构的优化 ,使所有制结构更具开放

的动态变化之中,形成产业结构和所有
制结构 随市场变化而 自行调 整的机制 ,
所有 制结构 多样化的趋势越来
越明显 . 形式也越来越 丰富 我国传统哲学理念主张 , 若干种不
建立一个 与 产业结 构变 化 自动耦 舍的
所有制结构模式。首先 , 依照资源配置 的有教 性 明晰产权 主体 活动 的产业领 域与市场结构 ,哪一 种所有制形式最适
在市场结 构 和产业 布局上 的进一 步调 整 , 使国有经济 和非 国有经济 ,公有 将 制经 济和非公 有制经 济 之同 的分 工 和 布局更趋台理 ,在这个过程中 ,试图人 为规定各 种所有制 的比例 ,既不明智 ,
也 不 可 能
制经济 以公有制经济为依托 , 公有制经
济 以非公有 制经 济为参 照 物 ,平 等竞 争, 共同发展 ; 第二 , 所有制结构按照效 率原则的要求 而不断地调整和发展 。实 现不同所有制之同的 自然转换 , 优胜劣 汰 , 者生存 , 适 不符 合生产发展和市场 经 济 内在要 求 的所有 制形式 自然会退 出其所 在的领域 ;第三 ,不同所有制之 间相互 融台 , 彼此动态开放 , 相互渗透 ,

俄罗斯私有化进程及所有制结构演变

俄罗斯私有化进程及所有制结构演变

俄罗斯私有化进程及所有制结构演变俄罗斯的私有化进程及所有制结构演变可以追溯到苏联解体后的20世纪90年代初。

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和政治挑战,需要进行全面的经济和转型。

私有化是俄罗斯经济的核心内容之一、私有化旨在将国有企业转变为私有企业,引入市场机制,释放经济活力,推动经济发展。

私有化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2年至1994年,被称为“原始积累阶段”。

在这一阶段,以股权发行和拍卖为主要手段,将国有企业的股权分散给公民和企业。

同时,推出了股权券和临时所有权证券,以便私有化进程的推进。

然而,由于制度不完善和管理混乱,私有化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包括贪污腐败、非法经营等。

第二阶段,从1995年开始,被称为“金融资本控制阶段”。

在这一阶段,重点是将国有企业的股权集中到少数股东手中,通过金融资本的控制来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

这一阶段的私有化过程更加依赖于金融机构和投资基金,出现了大量的激进资本家和寡头垄断的情况。

第三阶段,从2000年以来,被称为“国家资本主义阶段”。

在这一阶段,国家开始重新参与经济,重建国有企业,并通过州有资本主义的方式来控制经济。

国家资本开始影响整个经济体系,并在战略性行业和自然资源领域发挥巨大作用。

所有制结构演变方面,俄罗斯的私有化进程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在苏联解体后的初期,俄罗斯的私有化进程过于急速和混乱,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和经济不稳定。

随着私有化的推进,俄罗斯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从单一的国有经济转向了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

私有化过程中,国有企业股权被分散或集中到私人手中,出现了多种所有制形式,包括民营企业、外资企业、集体企业等。

这种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为俄罗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市场竞争和资源配置机会。

其次,俄罗斯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私有化过程中,市场机制的引入使得资源、资本和劳动力能够更加自由地在市场上流动和配置,激发了市场的活力,促进了经济增长。

所有制结构演变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所有制结构演变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所有制结构演变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所有制结构不断演变与完善,对基本经济制度的变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古代至今,分析所有制结构的演变与完善对基本经济制度的影响。

在古代社会,所有制结构主要以奴隶制为基础。

奴隶制使得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生产力低下,劳动者处于被剥削和被奴役的状态。

在这种所有制下,农奴和奴隶是主要生产力,劳动力的束缚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古代社会的经济制度主要以农业为基础,经济活动以农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为主。

封建社会的所有制结构主要以封建地主对土地的占有为基础。

封建地主对土地享有绝对所有权,农民以农业劳动为生,但只能通过缴纳地租等税收将土地所得的一部分交给封建地主。

这种所有制结构限制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和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同时,封建社会中的手工业和商业活动受到严格的行业限制和等级制度的束缚,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主要以私人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为基础。

资本家拥有私人财产和企业,并通过市场经济的方式进行生产和交换。

资本主义的所有制结构提供了广阔的激励机制,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主要以工业为基础,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和工业化的发展带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增长。

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主要以公有制为基础。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

国家通过国家计划经济的方式来组织和管理经济活动。

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的建立,旨在消除剥削,促进全体劳动者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聚焦于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提供公共福利。

在所有制结构的演变与完善过程中,对基本经济制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不同社会制度的所有制结构不仅影响着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也决定了经济活动的主导力量和发展方向。

古代的奴隶制和封建制限制了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了生产力;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力图消除剥削,追求社会公平和公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所有制政策的演变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迁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所有制成分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所处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寻求建立适合中国国情、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我们党进行了长期坚持不懈的探索。

其间,党的所有制政策不断调整,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也历经变迁,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

本文将对60年来党的所有制政策的演变,以及由此引起的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过程作一历史的考察,并力求对其中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

一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所有制结构经历了由新民主主义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社会主义单一公有制的历史性转变,这种变化是基于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开展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生和展开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1949年至1952年: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新中国成立时,所继承的是一份底子薄、基础弱、发展极不平衡的经济遗产。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只有10%左右的近代工业经济,90%左右是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十分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经济落后的缘故,即使获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的政治条件,也不能直接实行社会主义,必须“努力发展国家经济,由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

这成为党制定所有制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按照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和《共同纲领》的规定,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基本政策,优先发展国营经济;积极鼓励和扶持合作社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利用和限制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对个体经济,则通过互助合作的方式,积极而又慎重地引导其发展,从而使五种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

新中国成立之初,鉴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满足人民生活、促进城乡交流、吸收职工就业、培养技术人才、增加国家税收和社会积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扶助一切有益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1950年,针对私营工商业在平抑物价、实现财经统一后普遍出现的经营困难,党和政府把合理调整工商业作为重大经济举措之一,大力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扩大对私营工业的加工订货和收购包销,以及利用价格、利率、税率等经济手段,从经营范围、原料供应、产品销售等方面给私营工商业以应有的照顾和扶助。

同时,国家鼓励私人资本向公私合营的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

这些政策的实行,一方面使私营工商业迅速走出困境,得到恢复和发展;另一方面将部分私营工商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际间接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

由于充分重视和发展多种经济成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特点,适合我国生产力结构的多层次要求,新中国成立后前三年,新民主主义的五种经济成分都得到了较大发展,社会经济结构进而发生了深刻变化。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由于国家的支持发展最快,已经明显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和控制力量;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稳步发展,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长;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应地缩小,并且已经发生了适应新的社会经济需要的变化,成为国家可以调节和控制的资本主义;个体经济虽然在数量上仍占统治地位,但比重略有下降。

发展新民主主义的多种经济成分,对繁荣经济和发展生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城乡之间的流通渠道得到拓展,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互为市场,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规模与范围不断扩大。

在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作用下,新中国成立后仅用了三年的时间,我国便医治了长期战争创伤,国民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

(二)1953年至1956年:所有制结构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向单一公有制的过渡随着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基本完成,开展大规模建设的任务提上日程。

从1952年9月起,党开始考虑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并经过近一年的酝酿,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总路线把实现国家工业化作为过渡时期总任务的“主体”,把三大改造作为“两翼”,体现了过渡时期党的总任务在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方面的辩证统一。

然而,从后来的实践看,党把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着眼点主要放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也就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上,由此导致了我国所有制结构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向单一公有制的过渡。

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当时的主客观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从客观上来看,这是由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决定的。

在当时各方面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决定了我国必然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

各类物资紧缺的现实使得这一战略的实施要求加强资源配置的计划管理,建立全面的计划管理体制。

而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下,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与资源配置的集中化、计划化要求并不适应,因此,进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将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并将其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就成为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保证大规模经济建设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

而且,如前所述,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地位和作用的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因素的大大增长,也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客观上成为可能。

从主观上来看,这与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分不开的。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没有也不可能突破苏联的传统社会主义理论模式,即认为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要求,并且是判断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最直观标准,认为“只有完成了由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到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过渡,才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向前发展,才有利于在技术上引起一个革命”。

因此,特别强调“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就是要“由目前复杂的经济结构的社会过渡到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结构的社会”。

显然,这里所确定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目标,突出了“唯一”和“单一”,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所确定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相比,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以后,随着以消灭私有制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开始向单一公有制过渡。

这种过渡一开始还是按计划、有步骤地平稳进行的。

然而,随着大规模有计划经济建设的开展和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实施,资源日益进入紧运行状态,私营工商业的原材料供应和市场销售愈发难以保证,私营工商业事实上已经很难生存;加之当时在主观上强调只有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彻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才能提高生产力,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目标上又过分强调所有制结构的单一性,甚至提出要使“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也绝种”等不切实际的要求,因而在1955年夏批判“右倾保守思想”的形势下,全国很快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手工业合作化的高潮也随之而来,接着又一举实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全行业公私合营。

在这个过程中,党忽视了某些带有私有性质的初、中级生产组织形式与生产力发展的不同层次相适应的特点,在所有制问题上要求过急,以致各种初、中级形式在短短几个月内“一步登天”地完成了向高级形式的转变,从而大大加快了向单一公有制目标演变的进程。

这样,从1953年到1956年,原计划用三个五年计划完成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短短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不仅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格局演变为只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单一公有制,而且在生产和流通领域形成了组织形式过于单一的局面,原来有利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多种组织形式,大都被集中生产、统一经营的单一组织形式所取代,无法继续发挥它们繁荣市场、拾遗补缺的优势和特点,给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不方便。

全民所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和垄断地位以后,由于没有其他经济成分同它进行比较和竞争,又缺乏灵活多样的生产组织形式,使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越来越缺乏活力。

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及时发现了这些弊端,并就如何完善所有制结构进行了积极探索。

这种探索,成为中共八大前后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1956年9月,陈云在党的八大上提出了“主体与补充”的设想。

1956年12月,毛泽东在与工商联负责人谈话时甚至提出“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

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在此前后,刘少奇、周恩来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这些思想,标志着党对苏联模式的单一所有制结构的认识有所突破。

与之相适应,八大前后,国家在相关政策上开始有所调整,对个体经济的政策开始有所放松,强调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个体手工业、小商店、小摊贩要长期保持单独经营,并在一定程度上放开了自由市场。

然而,由于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上述认识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

相反,中共八大所追求的社会主义目标模式依旧是生产资料的单一公有制,明确规定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小生产私有制残余是党今后的任务。

因此,允许少数个体甚至私营经济的存在只是暂时的策略。

从1957年下半年起,党对个体经济采取更加严厉的限制和改造措施,对私营经济进行打击,一度开放的自由市场也关闭了。

(三)1957年至1978年:1957年以后,在“左”的思想指导下,我国不断进行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进一步强化了所有制结构的单一化程度。

在城市,实行了消灭私有制残余、向公有制高级形式的过渡。

1958年和1959年两年中,绝大部分的集体工商业都已经转为国营,留下的少量合作店、合作组也基本只保留了形式,实际上都归口国营企业统一核算,或按照国营企业的管理办法统付盈亏。

在农村,1957年参加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占97.5%,其中高级社占96.2%,个体农户不足3%。

到1959年,农业合作化后保留下来的这不足3010的个体农户也都强令加入比高级社规模更大、公有化程度更高的农村人民公社,非公有制经济已经基本不存在。

“文化大革命”期间,更加盲目片面地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形式。

一方面排斥公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非公有制经济被作为“资本主义的尾巴”割掉;另一方面将“一大二公”作为判断所有制形式先进与否的标准,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越大越好,公有化的程度越高越好,片面强调全民所有制的优越性,低估集体所有制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搞所有制的“升级”、“过渡”。

到1978年,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经济占77.6%,集体经济占22.4%,个体私营经济几乎不存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已成为单一的公有制。

实践证明,单一的公有制结构不适合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和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作为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和核心,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革成为1978年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

30多年来,我们党立足我国基本国情,适应最大限度地发展生产力的需要,不断突破传统所有制理论的束缚,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进行大胆探索,最终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并使之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