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12-2015
上海第十二个五年计划
上海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市中心区旧改动迁安置分配方向黄浦区安置到铁路浦东客站(惠南)、航头(下盐路)、孙桥环东静安区安置到华新、鲁汇、南桥、青浦新城大盈港及朱家角东三里河普陀区安置到云翔(马陆南翔之间)、白银路(嘉定城西)、徐行、安亭汽车城地铁站闸北区安置到罗店西、月浦马泾桥(月罗公路)、罗泾大川沙河徐汇区安置到米市渡、泗泾南长宁区安置到亭林、南桥、徐泾东、华新、白鹤旧青浦杨浦区安置到合庆、祝桥、惠南(盐仓西南)、黄路、万祥、宣桥卢湾区安置到三林懿德、曹行君莲、北桥瓶山、谈家港、航头南、曹路南虹口区安置到横沔、罗店、宣桥、祝桥、惠南浦东陆家嘴安置到孙桥、周康航、三林懿德、航津路、唐镇、合庆、孙桥环东、祝桥三个重点发展的核心商务集聚区域:陆家嘴——花木——北外滩——外滩"我们单位"金融航运商务区; "会"——龙华滨江——三林耀华地区综合商务活动板块;虹桥枢纽——徐泾——赵巷区域长三角现代服务业服务中枢区九个市中心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集群:环人民广场——五东地区;豫园老西门等老城厢地区;淮海中路——太平桥地区;四川北路地区;大连路——杨树浦路地区;苏河湾——上海站不夜城地区;静安寺——南京西路——长寿路地区;中山公园——虹桥开发区;上海南站——小闸镇——徐家汇——衡山东湖地区。
四个城市副中心:五角场、张江科学城中区、莘庄、真如六个中型商务服务区:长风、梅陇新都会、大宁北中环、七宝、金桥、漕河泾六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长征、桃浦、江桥、杨行、曹路、九亭四个金融后台产业及现代服务业配套饲服数据园区:唐镇、紫竹、周浦、浦江镇。
三个组团式重点新城:临港、松江、嘉定四个分为两个地理片推进建设的次要新城:青浦淀山湖——白鹤;奉贤南桥——奉城海湾;金山卫柘林——枫泾朱泾亭林;崇明城桥明珠湖——东滩长横生态城。
1,川沙以南、下盐公路以北,瓦屑坦直以东地区,建设浦东客站、奥体中心,国门商务区,行政文化第二办公中心等,与迪斯尼乐园融为一体。
2014年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2014年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5年01月30日 08:472013年是上海“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一年,上海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区”)建设为契机,推进改革创新试点,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文化产业创新融合、文化“走出去”等战略,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2014年上海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国发2014〕13号)等中央文件精神,落实自贸区文化市场开放政策,推动产业跨界融合,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推进重点地区和重大项目建设,优化文化市场环境,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文化产业继续实现稳步增长。
为让社会各界了解2013年和2014年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事业产业处、上海市文化事业管理处和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共同撰写了《2014年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本报告主要分析2013年上海文化产业的基本数据,总结2014年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进展和重要事件,并对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进行研判。
一、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一)总体规模持续扩大2013年上海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387.99亿元,同比增长8.1%,增幅高出同期地区生产总值0.4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43%。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上海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图表:上海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1、新兴文化产业占比大、增长快。
以文化软件服务、广告服务、设计服务为主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实现增加值521.48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7.6%,同比增长11.6%。
文化信息传输服务实现增加值120.63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8.7%,同比增长15.9%。
2、传统文化产业占比相对较小,正处于转型调整期。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财政局关于实施上海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财政局关于实施上海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财政局•【公布日期】2012.08.13•【字号】沪教委科[2012]56号•【施行日期】2012.08.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财政综合规定正文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财政局关于实施上海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沪教委科〔2012〕56号)各高等学校:为贯彻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工作部署,落实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战略要求,推进《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点建设工作,探索以协同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有效结合的新模式,大力提升本市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财政局决定实施“上海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上海2011计划”),现提出以下意见:一、实施意义(一)实施“上海2011计划”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具体举措。
“上海2011计划”重在突破制约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的内部机制障碍,打破高校与其它创新主体间的体制壁垒,通过建立协同创新机制,逐步改变创新资源、创新链条和创新管理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推动高校发展方式的转变,形成区域和高校创新能力的互动提升。
(二)实施“上海2011计划”是加快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
“上海2011计划”将引导高校以区域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作为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充分发挥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鼓励高校以重大问题为导向,与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支撑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实施“上海2011计划”是深入推进《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提高上海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上海2011计划”将立足于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结合点,围绕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为核心任务,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推动科研成果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中实现知识创新的价值,以创新能力提升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上海市工业区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全文)
上海市工业区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全文)“十三五”是上海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
上海工业区作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和区域经济增长极,是落实本市产业发展战略的生力军,承担着推进上海深度参与全球产业竞争的重大任务。
为进一步发挥上海工业区产业发展载体和创新平台作用,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上海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十二五”期间,上海工业区围绕上海产业发展总体目标,聚焦国家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区产业调整升级,优化投资环境,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一)主要成效1、产业载体地位明显提升2015年上海工业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6397亿元(2010年为2262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0%,其中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的开发区(产业基地)有6个,亿元以上规模企业超过2400家。
国家战略专项加快实施,中航商用航空发动机、华电航改型燃气轮机、联影医疗、中芯国际、和辉光电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户园区。
以新型工业化为主线,推进了17家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全市工业区经济产出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产业载体功能进一步强化。
2、科技创新平台功能逐步加强“十二五”期间,上海工业区着力加大创新投入,集聚创新要素,提升创新能力,优化园区创新服务环境。
“张江高新区”1区22园及紫竹高新区为主要代表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形成了统筹联动发展格局,辐射全市各区。
开展上海市“四新”经济创新基地建设试点,通过先行先试、聚焦重点、示范带动,推进“四新”经济新载体建设,共批准授牌85家“四新”经济创新基地试点。
“十二五”期末,上海工业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899家;研发机构和技术中心数量达到951家;园区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25%;企业累积有效发明专利授权数50811件。
3、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十二五”期间,本市进一步加强规划引领,统筹优化工业区块规划布局。
2020年张江:世界一流科技园努力建设成带动上海、长三角乃至整个东部地区创新发展重要引擎
32特别报道 │ Special Report2013.08 Shanghai Economy础配套与生活配套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园区信息化建设。
推进创新创业政策环境建设。
强化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
完善促进质量提升的政策体系。
发展科技服务业、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和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推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营造创新文化。
打造创新品牌。
第四板块是保障措施,主要提出了保障规划实施的三个机制。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张江示范区建设部际协调小组负责规划纲要的组织实施,上海市政府负责组织规划纲要的具体实施。
二是加强统筹协调,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结合各自职能,对规划纲要的实施予以指导;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各区县根据规划纲要,制定本部门、本区域支持张江示范区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
三是加强监督检查,张江示范区建设部际协调小组负责对本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督促检查,市政府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并向国务院报告实施情况。
四、贯彻国务院批复精神的要求和近期工作安排科技部和上海市领导对贯彻国务院批复精神做出了多项重要指示,科技部领导指示:要加强国务院批复精神的贯彻,把现有的政策落实下去;要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力争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创制和应用具有国际话语权的关键技术,形成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创新集群;要加强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队伍的培养、引进,培养、聚集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要加强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上海市领导要求:张江示范区一定要体现自主创新的示范作用、带动作用和改革先行的引领作用,把张江改革发展这篇文章做好。
7月1日,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贯彻国务院批复的各项工作。
会议指出,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精神,既要按照张江规划提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分阶段推进各项工作,也要抓住重点,加快启动。
近期主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要抓紧制订后续文件。
即“贯彻张江规划的实施意见”和“张江示范区空间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国际化人才试验区的实施意见”;二是抓紧梳理股权激励、科技金融、人才试验区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的在张江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需求;三是抓紧推进行政审批权下放园区试点和股权激励试点等工作。
2012至2022十年发展史
2012至2022十年发展史2012年至2022年十年间,我国发生着多种多样的变化。
这十年里,不仅有经济发展,更有社会发展,改革开放阶段,让中国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2012年,中国继续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GDP增长8%,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这一年,中国发布第十三个五年计划,推出政策发展新能源,改善就业水平,并通过对外开放的策略拓宽经济结构,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同时,中国也实行党和政府的绩效考核制度,加强党的管治和社会管理。
2013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继续保持较强势头,GDP增长7.7%。
中国在教育和科技领域下达政策,推动了教育改革并加大科技投资,实现了教育、科技、文化和体育的综合发展。
同时,中国支持西部大开发,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实现财税体系改革,改善和谐社会的基础。
2014年,中国发展进入新阶段。
实施政策,改革金融体系,实施赤字裁减,推进改革开放,实施科技改革,发展新能源,强调创新经济,取得了良好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发展的效果。
2015年,中国发展进入了转型期,GDP增长6.9%。
中国制定了脱贫攻坚计划,推动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实施了大力发展沿海地区的政策,改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的社会服务,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工作,改善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
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6.7%,进一步推动了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实施了互联网+改革,促进了政府和市场的联动,实施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了一带一路建设,大力发展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全面从严治党。
2017年到2018年,中国经济增长稳中有升,GDP增长分别为6.9%和6.6%。
中国主攻智能制造、共享经济、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领域,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保障数字经济的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宏观调控、加强金融改革等方面的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
2019年,GDP增长6.1%,中国经济实现了“增量”和“质量”的趋同发展,实施了包括金融和社会保障改革、城乡完善改革等的政策,推动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15年国务院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档
国务院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2015年4月22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受国务院委托,我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请审议。
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工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全局。
2015年初,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出了全面部署。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繁荣文艺创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重要任务,积极促进艺术创作、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的繁荣发展。
开展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以及京剧、地方戏、民族音乐、美术等专项扶持发展规划,推出了一批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和美术作品。
设立国家艺术基金,扶持引导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
电影年产量保持世界第三大国地位,电视剧年产量位列世界第一。
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大主题,推出了一批重点出版物。
深入推进全民阅读,持续开展优秀出版物推荐、全民阅读报刊行、全民数字阅读活动,2014年共吸引8亿多人次参与。
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心连心”、“文化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结对子、种文化”、文化志愿服务、全民健身、广场文化活动等,丰富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浦东新区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浦东新区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3.13•【字号】浦府[2012]45号•【施行日期】2012.03.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人力资源综合规定正文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浦东新区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浦府〔2012〕45号)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直属公司,各街道办事处、镇政府,川沙新镇、祝桥镇:现将《浦东新区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二〇一二年三月十三日浦东新区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是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的重要时期,也是浦东新区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发挥好示范带动和核心功能“两个作用”,推进二次创业,实现浦东开发开放第二次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
浦东新区人才工作要紧紧围绕“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坚持人才优先的战略导向,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深入推进国际人才创新试验区建设,为浦东新区的二次创业、二次跨越,为全市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十二五”人才发展面临的形势与挑战近年来,浦东新区紧紧围绕浦东开发国家战略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以营造优良的人才发展环境为抓手,充分发挥党管人才优势,进一步强化组织推进工作;聚焦重点发展领域的高层次人才,着力搭建事业发展平台;不断创新人才政策,努力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市场机制配置作用,积极推进人才服务业发展,取得了比较显著的发展成效。
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人才队伍的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得到激发,浦东新区已成为国内外优秀人才向往和集聚的人才高地。
“十二五”时期,新区人才工作既面临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来自外部形势变化和内部结构性矛盾的挑战。
“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必须客观、准确地把握好未来五年的背景形势和各种挑战因素。
2023年国家电网招聘之公共与行业知识高分通关题型题库附解析答案
2023年国家电网招聘之公共与行业知识高分通关题型题库附解析答案单选题(共30题)1、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A.巨鹿之战——赤壁之战——萨尔浒之战——淝水之战B.白登之围——睢阳保卫战——北京保卫战一钓鱼城保卫战C.商鞅变法——超出使西域——黄巾起义——澶渊之盟D.长勺之战——长平之战——成功收复台湾——牧野之战【答案】 C2、价值悖论:又称“钻石与水悖论”。
众所周知,钻石对于维持人类生存没有任何价值,然而其市场价值非常高。
相反,水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其市场价值却非常低。
这种强烈的反差就构成了这个悖论。
A.小王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终于在其工作的城市花100万购买了一套三室一厅的商品房B.小李在去云南旅游时,在一家玉器店花2万元为女朋友买了一副玉手镯C.小张最近在二手车市场上花8万元钱买了一辆宝来汽车D.在外打工的小赵春节回家时,带回一台价值1万元的电冰箱【答案】 B3、国家电网的品牌传播口号是()。
A.爱如电B.你用电·我用心C.以客户为中心D.以电相连·用心沟通【答案】 B4、国家能源太阳能发电研发(实验)中心位于()。
A.北京海淀区B.西藏拉萨C.江苏南京D.河北霸州【答案】 C5、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经营范围覆盖全国()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供电服务人口超过()亿人。
A.26,11B.16,13C.25,10D.26,13【答案】 A6、国家电网公司先后在智能用电的哪些方面开展试点工程建设?()A.用电信息采集、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95598供电服务中心、智能小区B.用电信息采集、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95598供电服务中心、智能小区/楼宇C.用电信息采集、电动汽车充换电站、95598供电服务中心、智能小区/楼宇D.智能电表、电动汽车充抉电设施、95598供电服务中心、智能小区/楼字【答案】 B7、1+2, 2+4, 3+6, 1+8, 2+10, 3+12,… , ( )A.1+24B.2+24C.3+26D.1+26【答案】 D8、在世界品牌实验室的品牌价值排行榜中,国家电网品牌价值荣获 2019 年中国 500 最具价值品牌第()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化科技司2011年度工作回顾与2012年度工作规划
一
21 年 , 0 1 文化科技司文化 科技 对既有 的工 作抓 手 系统整 合、 区别定位 、 统筹 实施 。《 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 文化部 《
、
推 动 社 会 主 义 文化 大 发 展 大 繁 荣 , 实 现 文 化 事 业 和 要
文化科技 创新项 目》 《 、 国家文化创新工程》 等三个 部级项 目共 立项 5 6个 , 验收结 项 1 , 生了 良好效 益 。《 9个 产 国家 文化 科
2 1I 中文社会 科学引文索引 (SC ) 1 C S I来源期刊 艺术百 家 21 年 第 1 总第 14期 02 期 2
HUNDRED CH 00LS I ARTS S N
口
文 章 编 号 :0 3—9 0 2 1 ) 1— 2 I— 4 10 14(0 2 O 0 1 o
做 项 目申报 及 评 审 , 年 评 选 出 的 1 项 目, 有 能 促 进 行 今 4个 既
文 化 产 业 的 两轮 驱 动 。 是 我 们 推 进 文 化 科 技 创 新 的 工 作 目 这 标。为此 。 们以促成文化部 、 学技术部“ 际会商机 制” 我 科 部 为
重 大 抓 手 , 力 推 动 文 化 与 科 技 的 融 合创 新 与 融 合 发 展 。 大
下 , 与 相 关 部 委 和 部 相 关 司 局 、 关 直 属 单 位 的 协 同 配 合 在 相
中, 大力推动文化 与科技 的融合 创新 与融合发 展 , 积极 探索艺 术科研 的决 策咨询 作用 和艺 术教 育的行 业指 导作用 , 我 司 使
工作呈现 为“ 一体两翼 ” 的有机格 局 , 实现为 “ 两翼 一体 ” 的腾
态并创 生新兴文化业态 。
大数据在政府中的应用
大数据在政府中的应用一、大数据的概念大数据(big data),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政府提供决策支持以及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
大数据可分成大数据技术、大数据工程、大数据科学和大数据应用等领域。
目前人们谈论最多的是大数据技术和大数据应用。
工程和科学问题尚未被重视。
大数据工程指大数据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的系统工程;大数据科学关注大数据网络发展和运营过程中发现和验证大数据的规律及其与自然和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
大数据的4个“V”,或者说特点有四个层面:第一,数据体量巨大。
从TB级别,跃升到PB级别;第二,数据类型繁多。
前文提到的网络日志、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等。
第三,价值密度低,商业价值高。
以视频为例,连续不间断监控过程中,可能有用的数据仅仅有一两秒。
第四,处理速度快。
1秒定律。
最后这一点也是和传统的数据挖掘技术有着本质的不同。
业界将其归纳为4个“V”——V olume(数据体谅巨大),Variety(数据种类繁多),Value(价值密度低),Velocity(处理速度快)。
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挖掘、图像视频智能分析,都是大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数据的应用和发展离不开三大要素:一是不同参与主体参与的大量数据信息(原材料基础);二是支撑大数据存储和运算的IT基础设施;三是挖掘大数据潜在价值并进行应用的能力;如果说云计算为数据资产提供了保管、访问的场所和渠道,那么如何盘活数据资产,使其为国家治理、政府决策支持、企业决策乃至个人生活服务,则是大数据的核心议题,也是云计算内在的灵魂和必然的升级方向。
二、大数据挖掘技术大数据挖掘技术——是采用自动或半自动化的智能方式,从海量的数据中寻找隐藏在数据中的模式、趋势和相关性。
是从数据集中识别出有效的、新颖的、潜在有用的,以及最终可理解的模式的非平凡过程。
从这里发现的知识,应该是先前未知的,不能靠直觉发现的知识,发现的知识要未知、实用和有商业价值。
推进文化创意与科技深度融合 培育壮大文化产业新业态
推进文化创意与科技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文化产业新业态2015年04月10日 13:23 《广东经济》我有话说收藏本文发展壮大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研究课题组广东要充分发挥科技与信息化等基础优势,加快完善文化科技融合支持政策,大力优化文化新业态发展环境,不断增强文化新业态核心竞争力,推动文化新业态发展成为广东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和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引擎。
文化产业新业态作为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产物,具有高知识含量、低资源消耗、高附加值以及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等特性,正逐步成长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近年来,广东注重发挥文化创意与科技的相互促进作用,大力推动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壮大,不仅有效提高了文化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了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更为广东加强文化强省建设创造了新机遇,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抓手。
文化产业新业态的概念及主要特征文化产业新业态内涵广泛,通常指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等手段,推动传统文化业态自我扩张或融合其他产业所产生的一系列新兴业态,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高新技术创造的全新文化(42.000, 0.00, 0.00%)产业,如网络游戏、电脑动画等;二是高新技术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改造升级,如数字出版、网络电视等;三是文化元素融入相关产业后产生的新盈利模式,如创意设计对制造业研发、生产与销售等环节的改造。
前两类是文化新业态的主力。
文化产业新业态具有以下主要特征:一是以科技为支撑,现代科技有力推动着文化产品的生产创新和消费形态多元化;二是以创意为灵魂,创意赋予文化及相关产业产品鲜明的文化个性和高端的文化品质;三是不断融合发展,各业态跨产业和领域融合互动、衍生出新兴业态。
文化产业新业态正凭借其深入融合创意与创新资源的优势,有效推动着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发展升级。
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加速,广东文化新业态发展迅猛(一)初步建立门类齐全的文化新业态产业体系。
广东积极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路径,出台《关于促进我省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意见》等政策规范,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数字技术、电子信息和互联网等现代高新技术深度融合,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品种丰富的文化新业态产业体系,涵盖数字内容、虚拟娱乐、创意设计、新媒体等主体领域,囊括数字出版、动漫制作、网络游戏、网络文化、网络音乐、数字影视、智慧旅游、手机电视、手机游戏以及电子游艺游戏设备生产等10多个主要行业门类。
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若干措施的通知
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若干措施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11.02•【字号】深府办[2012]52号•【施行日期】2012.11.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正文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若干措施的通知(深府办〔2012〕52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关于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若干措施》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一二年十一月二日关于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若干措施为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根据《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和《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等有关规定,制定本措施。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科技创新为主线,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探索建立文化与科技融合路径,全面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为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注入新的活力。
(二)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文化与科技融合“十大工程”,到2015年,文化科技共性支撑技术取得重要突破,科技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带动作用明显提高;深圳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全面建成,在全国形成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示范效应;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出超过5800亿元,成为我市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与科技融合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形态。
二、实施文化与科技融合“十大工程”(三)文化装备技术水平提升工程。
支持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数字出版、新闻媒体及文化信息服务业、高端印刷业、高端工艺美术业等领域文化产业共性和关键技术攻关,强化数字技术、软件技术、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支撑作用,提升关键设备和集成系统的科技创新水平。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12年2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促进文化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阶段。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纲要。
序言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当今世界,文化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期。
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广泛普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巩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全社会思想道德水平进一步提升。
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整体规模和实力快速提升。
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十分活跃,精品不断涌现、市场日益繁荣。
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弘扬。
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上海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上海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调研报告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体现了创新时代的新特征,文化产业与科技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发展已成为全球主要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与研究领域,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与研究学者的重视(于泽,2020;融中研究,2020)。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也越来越成为体现一个城市竞争力的重要表征,对于城市参与全球竞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纪玉伟等,2020)。
为了推动中国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2012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
2019年,科技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为我国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指明方向。
在此背景下,很多省市相继出台相关文件,更是将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提到了新的高度。
因此,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对于优化城市资源配置和提升科技与文化引领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海作为全球第六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不仅要关注在科技领域的创新引领功能,同时也应强化文化影响力,促进文化与科技之间相互融合发展(陈恭,2015)。
让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来更好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同时,让科技也融入更多的文化因素,提升科技产品的人文附加值。
就全球主要城市而言,伦敦、纽约、东京等城市在全球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科技领域,同时也体现文化领域,这正是上海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
例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是“ 世界三大艺术殿堂”之一,伦敦是欧洲第一大创意产业中心。
反观硅谷、深圳等地,虽然在科技创新领域具有重要作用,但在文化领域的影响力较低,这也导致其只能在科技领域具有影响,而不能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
上海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城市,应该在文化与科技领域发挥引领作用,更好地发挥核心功能,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经济竞争。
为了更好地贯彻和实施《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了解上海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产业发展基础、发展现状与面临的问题,我们对上海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状况进行深入调研。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4.16•【字号】沪府发[2012]39号•【施行日期】2012.04.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沪府发〔2012〕39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现将《上海市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二○一二年四月十六日上海市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是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上海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攻坚阶段。
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规划发展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科技创新与转型发展成为时代趋势。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科技呈现群体性突破态势,一些重要的科技领域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已经显现;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信息控制权和大范围流行性疾病防控等重大科技议题成为国际博弈新焦点;科技全球化和研发国际化加快推进,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层次高端化、产业链整体化、企业组团化的新特点。
为应对科技创新的新趋势,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把知识作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的关键资源,力求激发新的重大科技突破和产业变革,努力掌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知识资本,着力培育推进经济社会转型的新动力,争取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这需要上海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充分把握全球发展的潮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和依托,强化创新资源的全球配置能力,加快城市转型发展。
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依然处于战略机遇期。
当前,我国自主创新战略格局基本形成,科技与经济结合更趋紧密,一大批共性、关键技术得到突破和应用,传统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赶超世界科技前沿的能力显著增强,整体上进入了以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特征的新时期。
首个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专家评审
新CHUANGXINKEJI观察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9月6日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大会顺利召开。
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到会为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揭牌。
副市长沈晓明出席会议并讲话。
科技部高新司司长赵玉海宣读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的贺信。
市委副秘书长姚海同出席会议。
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成立,是贯彻落实近日上海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的实质性新举措。
旨在面向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承担与共性技术相关的研发和服务、组织和协调、战略研究和规划、政府决策咨询、技术转移和扩散等功能。
将通过机制创新和政策引导,从技术研发和行业服务的顶层设计着手,把上海包括转制科研院所在内的一批应用技术研发机构、高校、中科院及其他中央在沪科研机构,以及各类技术创新平台等有机组织起来,与企业紧密结合,优化资源配置、实施集成创新,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高效联动协同发展,为推进上海产业发展服务。
上海华谊(集团)公司、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上海市肺科医院等代表在会上发言,表达了各方积极参与上海应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的共同意愿。
相关委办局、各区县负责人,部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协会、金融界代表共200余人参加了会议。
8月24日,“特色生物资源研究与利用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川渝两地联合组织的专家评审。
“特色生物资源研究与利用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是首个跨两省市的科研创新平台,整合了四川省和重庆市特色生物资源、优势科研技术和优秀人才力量,有别于重庆市和四川省已有的重点实验室建设类型,是跨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的全新建设模式。
目前,国内外没有成熟的跨区域实验室共建模式、经验可借鉴,该实验室也是川渝两地科技管理部门探索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的重要举措。
由北京大学、中科院北京植物所、西南大学等单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一致认为,实验室定位准确,科研实力雄厚,研究方向符合川渝地区生物产业发展需求,能够整合川渝两地资源,有利于促进区域科技进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以及科技成果转化。
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亟待政策推进_肖庆
3 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亟待政策推进 要全面促进文 化 与 高 科 技 的 融 合,我 国 也 必 须 建 立 和 完善相关的政策机制。 3. 1 以企业为主体,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网络 促进文化与科 技 的 融 合,最 终 要 落 实 在 载 体 和 产 业 链 上。要积极实施 项 目 拉 动,重 点 建 设 和 引 进 一 批 具 有 示 范 性和导向性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有 实力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型文化企业,在关键领域形成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和技术标准。要特别重视中小企 业的创新力量,通过引入风险投资基金等手段,扶持一批具 有较强竞争能力、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建立产业、科研机 构与政府间的合作网络,提升产学研合作机会,通过合作方 案、人力资源培养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向文化领域转化。
将成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2 国际经验借鉴 为了适应新技术浪潮所带来的文化发展方式的巨大转
从智慧城市的发展浅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从智慧城市的发展浅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摘要: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我国开始利用大数据与城市建设结合,在市域治理的层面实现多方位现代化,推行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
本文主要以智慧城市为切入点,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的发展变迁,通过借鉴典型的智慧城市案例,对我国在新冠疫情影响下新型智慧城市的发展作出新的建议。
关键词:市域治理现代化;城市;智慧城市;探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建设现已取得巨大成就。
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
市域社会治理,顾名思义,即为在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上进行管理,从基层解决群众问题,以党建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以法治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结合现代化水平,打造智慧城市,将完备的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发挥到实处,发挥市域社会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管理水平,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的历史变迁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演进的过程。
考古资料表明,人类最早的城市聚落可追溯到公元前九千年左右,出现于约旦河注入死海北岸的古里乔。
关于城市的起源,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起源学说。
马克思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表示,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某一民族的内部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
”在此后的发展中,城市开始朝着不同的性质和规模变迁发展。
(一)基层治理体制变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市基层治理体制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单位制、街居制、和社区制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计划经济时期。
为了解决当时“总体性危机”的严峻形势,我国主要实行单位制,国家和政府为单位的个体提供使其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所有资源(简称总体性资本)。
第二个阶段,改革开放到二十一世纪初期。
全国人大一届四次会议确立了街居制,即有了国家和政府层面之外的社会力量参与,通过组织街道居民来减轻政府负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12-2015)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12年8月22日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是上海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途径,是上海加快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深入实施国家文化科技创新战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着力增强文化创意产业核心竞争力,依据《中共上海市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和《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上海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现状近年来,上海围绕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目标,推进科技支撑文化发展,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新兴业态加快发展,创新环境有效改善,文化和科技呈现加速融合的新趋势。
(一)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充分发挥数字媒体、数字出版等科技专项的引领支撑作用,持续支持数字展览展示、分布式渲染、数字内容创作和版权保护等一批科技攻关项目,着力突破文化产品在创作生产、传播和展示等环节的一批共性关键技术,有力推动了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
同时,对接国家战略,加快三网融合。
2011年,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上海示范网新增100万户,总覆盖达到200万户。
(二)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新兴业态加快发展2010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673.79亿元,2011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接近2000亿元。
其中动漫、网络游戏、网络视听、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等业态产值和增加值增幅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培育出一批在网络游戏、展览展示、数字出版、创意设计等领域具备影响力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企业。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元素,已经渗透到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化艺术、网络信息、创意设计等多个门类,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
(三)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创新发展环境有效改善市委、市政府制定发布了《关于加快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编制了《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市委市政府十一个部门出台了《上海市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实施意见》,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管理办法,营造了有利于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创新环境。
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得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以下简称“示范基地”)授牌,依托“部市合作”和“市区联动”机制,建设了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国家绿色创意印刷示范园区等一批集聚文化科技业态的国家级基地,打造了影视制作、多媒体、版权交易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了文化科技型园区、企业、平台联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四)文化事业科技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十一五”期间,上海在实施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通过东方社区信息苑建设了2411个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有力推动了全市数字化惠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通过搭建公共文化信息管理系统,推动全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中央管理平台建设,及时、准确采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基础信息,引导群众通过平台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进行监督和评议。
此外,上海积极推动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十一五”末已实现所有行政村每周放映一场数字电影。
与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相比,与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的要求相比,上海科技和文化的融合度尚待提高,特别是顶层设计和工作机制有待完善,文化装备核心关键技术有待突破,文化科技龙头企业亟待培育,文化科技融合跨界人才亟待培养。
二、指导思想、推进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国家文化科技创新战略要求以及上海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要求,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总方针,以应用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发挥示范基地的引领作用,构建形成结构合理、门类齐全、优化布局、科技含量高、创意创新、竞争力强、具有上海特色的现代文化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上海文化事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二)推进原则一是坚持融合发展。
发挥科技的引领支撑作用,推动文化和科技跨行业、跨部门渗透融合,通过创新链拓展产业链,不断改造传统业态,催生新兴业态。
二是坚持联动推进。
依托与中宣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的部市合作机制,发挥市级层面文化科技融合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形成推进上海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合力。
三是坚持应用导向。
注重对文化各重点领域重大科技需求的分析凝练,以应用为驱动、市场为牵引,解决文化发展遇到的实际难点问题,实现科技创新与文化发展的有机结合。
四是坚持聚焦突破。
聚焦新兴业态,推动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网络视听、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等产业快速发展;聚焦区域联动,以示范基地为引领,构筑文化创意产业辐射高地。
五是坚持创新提升。
完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有效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事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带动支撑作用。
(三)发展目标围绕促进上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国际文化大都市和设计之都建设的重大科技需求,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加快推进上海文化和科技相互融合,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调整和优化,加快新兴业态的培育和发展。
到2015年,实现以下具体目标:1、突破一批满足文化发展需要的共性关键技术,打造系列体现国际大都市特色的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示范工程,实现若干关键文化产品和装备的升级和国产化。
2、实现上海张江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年产值700亿元以上,数字出版、网络视听、动漫游戏、影视制作、创意设计等新兴业态产值占比超过60%。
3、培育一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文化科技企业,打造文化科技龙头企业20家,骨干企业100家,上市企业5-7家,年产值达10亿的企业5家。
4、积极培养和引进各类文化科技跨界技能人才、管理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建立一批文化科技跨界人才培养基地,评定一批文化科技跨界人才。
5、建成数字化网络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成全市580万户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完成市、区两级图书馆和全市主要博物馆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完成全市250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数字化改造。
三、重点任务(一)实施文化科技融合关键技术突破聚焦文化创意产业链上的创作、传播、展现等环节,实施技术突破。
1、创作环节:实现创作开放、高效、协同在创作效率方面,研究三维、高清采集、摄像、投影以及打印技术,研制国产三维、高清拍摄和快捷获取设备;研究三维、高清、超高清影视内容的生产制作和后期处理技术,实现1080线及以上的自主知识产权后期处理系统;研究大规模复杂场景实时高效绘制技术,实现大规模高逼真虚拟现实场景的实时制作生成。
在创作活力方面,重点研究互联网原创内容的协同创作和创意分享技术,实现开放、高效、协同的创作生产。
2、传播环节:实现传播高速、有序、安全在传播速度和广度方面,建设融合泛在、高带宽、低延迟、处理准确、稳定的网络。
在内容组织管理方面,研究海量数字内容的高效表示与存储、自适应编码与在线聚合技术,实现开放、高效的数字内容存储。
在内容检索和服务方面,研究跨媒体内容关联分析和挖掘、用户个性化多模态偏好建模技术,实现海量视频和图像内容的分析与分类。
在安全传播方面,研究在线离线媒体加密技术、大用户量授权技术及高性能拷贝检测技术,实现数字内容在不同终端和不同传输方式下的版权保护。
3、展现环节:实现展现逼真、沉浸、交互研究智能场景感知技术、用户行为分析技术以及增强现实技术,提高大规模人机交互的自然性和高效性;研究大型立体实时交互多媒体屏幕拼接技术、多通道多视角立体影像技术,实现新一代沉浸式环幕、球幕、天幕立体电影创作;研究全息互动投影、立体幻影成像、多尺寸屏幕自适应等交互展示技术,研究高清晰度裸眼立体显示成像技术,提升展览展示效果和水平。
(二)实施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示范工程聚焦互联网影视、立体电视、数字出版、高清电影、数字媒体、现代设计、公共文化服务等领域开展创新示范工程,提升技术支撑水平,创新文化表现模式,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1、示范工程一:互联网原创影视创作及传播开展互联网影视音频服务技术的研发,创新视频服务商业模式,丰富广播电视节目、影视剧、纪录片创作生产,鼓励网络剧、微电影等视听内容创作模式,力争发展千万用户、十万原创作品、万部授权作品、百部文化精品。
重点推动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金桥网络文化产业基地等项目。
主要内容:(1)研究建立超大规模、高并发量和高可靠性的视频云计算中心,支持全视频直播和多终端视频服务。
(2)研究建立全开放式的专业视频数字内容发布平台,在深度和广度上聚合正版优质数字内容,提供高品质的网络视频分发。
(3)研究电脑屏、互联网电视和移动终端视频服务相结合的三屏互动发展路线,打造一个平台、三个屏幕和多种营收的全媒体模式。
2、示范工程二:立体电视内容制播设备和系统开展三维、高清、超高清等内容生产制作和传播技术的研发,建成国内一流的集技术开发、内容制作、跨媒体分发的立体电视内容制作体系和节目制播基地,建设4个示范应用点,牵头制定三维内容制作、内容播出交换和节目终端呈现及收视安全等规范,制作若干经典立体影视作品,覆盖用户达300万,提升上海在全国的立体电视产业影响力。
重点推动东方传媒集团立体电视等项目。
主要内容:(1)开展对三维、高清、超高清等文化创作支撑体系、内容生产制作和传播技术的研究。
(2)研制成套立体电视采编播系统解决方案,生产制作一批有质量的立体电视节目源。
(3)研究适应多屏多终端多传输方式的版权保护、内容转码等技术,研制立体电视节目制播关键设备及内容制播平台,引领带动立体电视内容创作和产业发展。
3、示范工程三:数字出版的内容创作和投送发行开展数字内容开发创作、多元发布、版权保护等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建立开放的数字内容发行控制体系及移动终端为载体的新型数字内容投送体系,培育发展百万家数字内容分销商和上亿终端用户的产业规模。
重点推动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等项目。
主要内容:(1)推进海量传统出版资源和公共文化内容的数字化转化,建设大型全媒体多语种的数字内容资源库,实现内容资源的深度挖掘、重组和再利用。
(2)探索在多维动态环境下的数字内容开发和多元发布,推动新型富媒体交互技术、多媒体印刷读物(MPR)技术、智能语音技术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应用和推广。
(3)推动移动智能终端在公共文化、社交网络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培育新型商业模式和服务业态。
4、示范工程四:数字高清电影创作管理系统开展三维、高清、超高清电影内容的创作生产,影视后期制作以及电影节目卫星传输、网络传输等一批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建设2-3个电影高新技术示范应用点,推出一批创新电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