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行动研究
如何培养小学二年级孩子的公民意识
如何培养小学二年级孩子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指个人在社会中对自身权益和义务的认识以及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程度。
培养小学二年级孩子的公民意识,有助于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良好社会行为的成年人。
本文将探讨一些方法和策略来帮助家长和教师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
一、提供实践机会第一种方法是通过提供实践机会来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
家长和老师可以鼓励孩子参与社区或学校的公共活动,例如义务清洁队、慈善募捐活动等。
通过亲身参与这些活动,孩子们可以体验到自己对社会的贡献,培养出关注他人和社区的意识。
此外,家长还可以带领孩子参观政府机关、公共服务单位等地方,让他们了解社会组织的运作和公共资源的使用。
通过实践,孩子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公共事务的重要性,并逐渐形成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意识。
二、教育教学相结合第二种方法是将公民意识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活动等方式,向孩子们传授公民意识的相关知识和价值观。
在语文和社会课堂上,教师可以选取与公民意识相关的文学作品和历史事件进行讲解,引导孩子们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同时,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小组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主题班会和社区参观活动,让孩子们亲自感受公共事务的相关环境和氛围。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激发孩子们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兴趣,同时培养其关注和参与的主动性。
三、树立榜样第三种方法是通过树立榜样来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和教师应该成为孩子们值得学习的榜样,展示积极向上的社会行为和道德观念。
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社区事务,比如参加业主委员会、志愿者活动等。
他们可以向孩子们解释自己的参与动机以及参与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收获,让孩子们理解和认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重要性。
在学校中,教师也应该展示自己对公民意识的关注和参与。
他们可以在课堂上分享自己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经验,并鼓励学生们提供自己的建议和参与方式。
小学生品德教育中的公民意识培养
小学生品德教育中的公民意识培养品德教育一直是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变得越发重要。
公民意识是指个人对社会共同体的认同感、责任感和参与感。
本文将探讨在小学生品德教育中如何培养公民意识,并提出相应的方法和建议。
一、培养自尊和他尊公民意识的培养首先要从内心开始,而自尊和他尊是构建健康人格的基石。
学生应当具备对自身的尊重和认同,同时也要尊重他人。
学校可以通过日常教育活动,如班级会议、社交礼仪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自尊和他尊意识。
二、强调团队合作公民意识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团队合作是实现这种关系的重要途径。
在小学生的品德教育中,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至关重要。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小组活动,让学生从小就在团队中学会相互支持和合作。
例如,开展集体奖励制度,鼓励学生共同努力,共同成长。
三、注重社区参与公民意识的培养需要学生主动参与社会活动,了解社会问题,并为之尽一份力。
学校可以组织社区参观、义务劳动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的多样性和需求的差异性。
同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公益演讲、社区调查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开展学生自治学生自治是培养公民意识的有效手段。
学校可以通过学生会、班级议事会等机构,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提升学生的自治能力和责任感。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模拟选举活动,让学生体会选举过程,了解民主原则,并激发他们对社会事务的关注和参与。
五、教育公平正义观念公民意识的培养还需要学校教育公平正义观念。
学校可以通过教授一些相关的道德故事和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公平正义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明辨是非、公正待人的能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关于公平正义的主题讨论或辩论活动,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观点,培养他们客观公正的态度。
综上所述,小学生品德教育中的公民意识培养应从培养自尊和他尊开始,强调团队合作,注重社区参与,开展学生自治,教育公平正义观念等方面入手。
培养小学生自我公民意识
培养小学生自我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一种对自身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的认知,是培养小学生成为积极、负责任的公民所必不可少的素养。
而在当今社会中,培养小学生自我公民意识更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教育、家庭和社会等角度出发,探讨培养小学生自我公民意识的方法与策略。
一、加强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在学校中,公民教育是培养小学生自我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
学校应该加强和改进公民教育,早期对小学生进行相关教育,使他们在学校就能够了解到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为了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可以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让小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生活,感受公民的责任与义务,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外出时,公共场所的秩序与安全问题就是典型范例。
踏入早市的篌儿巷子,琳琅满目的货物,人来人往,贩卖声与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
为了安全起见,禁止摆放垃圾桶,并设置警示标识,提醒人们要保持环境的整洁和公共秩序的维护。
小学生的安全教育从家庭就应开始,父母要带领孩子一起遵守交通规则、学会正确使用公共设施,增强小学生守法守规的自觉性。
三、社会教育的多元引导社会对小学生的教育也是培养小学生自我公民意识的一个重要环节。
社会各界组织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公民教育活动,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志愿服务等活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同时,社会教育还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与机会,使小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社会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思维能力。
四、学校、家庭和社会合力培养公民意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的紧密合作是培养小学生自我公民意识的关键。
学校应该与家庭和社区密切合作,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共同协作,推动公民教育的有效开展。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与学校保持沟通,共同关心孩子的公民发展。
社会各界也应当为小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教育资源,举办更多的公民教育活动,为培养小学生自我公民意识贡献力量。
总结:培养小学生自我公民意识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实践
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实践CATALOGUE目录•引言•公民意识的概念与内涵•小学生公民意识现状分析•公民意识培养的实践策略•实践案例分析•结论与展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民主意识的增强,公民意识的培养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小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公民意识培养对于其未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背景通过对小学生进行公民意识培养,有助于提高其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其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同时,加强小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意义研究背景和意义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提高小学生的公民意识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
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从多角度了解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现状和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研究目的和方法公民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它反映了公民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倾向。
公民意识是公民个体对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公共利益和义务的认同和追求。
公民意识的定义公民意识的内容公民意识包括主体意识、公共意识、参与意识三个基本要素。
公共意识是指公民对公共事务的认知和认同,意识到公共事务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并愿意为公共利益贡献力量。
主体意识是指公民对自己作为社会主体的一种认知和认同,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份子,并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
参与意识是指公民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对社会公共事务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公民意识的重要性公民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它能够促进公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合作,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公民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使公民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和需求。
公民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推动社会的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小学年级教学中的学生公民意识培养与实践
小学年级教学中的学生公民意识培养与实践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正在逐渐形成。
因此,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成为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本文将探讨小学年级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并提供相关实践方法与建议。
一、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认同首先,小学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国旗、国歌和国徽等国家象征,让学生了解国家的重要象征,激发学生对国家的兴趣和热爱。
此外,可以通过组织参观纪念馆、国家博物馆等活动,使学生亲身感受国家的历史与文化,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
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次,小学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社会问题,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社区服务机构、参与慈善活动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的意识。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此外,小学教育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法律知识讲解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法律原则和规则,并引导他们学会遵守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同时,可以通过模拟法庭、法律辩论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法律的权威和公正,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
四、促进学生的民主参与最后,小学教育应当促进学生的民主参与。
教师可以通过班级议事会、学生自治组织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决策和管理学校的事务。
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模拟选举、通过选举产生学生代表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民主权利和程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
总结起来,小学年级教学中的学生公民意识培养与实践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培养社会责任感、注重法律意识和促进民主参与等方式来实现。
教师应当注重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为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行动研究
《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行动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纵观世界各国,关注公民教育已成为教育面向21世纪的全球性现象,其中青少年公民意识的培养已成了各国教育共同关注的课题。
不少国家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报告中,都把道德价值和公民责任感的培养提到了议事日程,一些国家更是把国际意识、民族意识、社会责任感等公民意识列为生存能力的重要内容。
可见,注重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已是世界教育的共同趋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这一提法意义重大。
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是几代中国人民的梦想,这一梦想要得到实现,需要以坚实的物质文明为基础,需要现代化的政治制度作保障,更需要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人民为支撑。
我们认为,培养现代公民意识,最佳的途径莫过于从孩子开始。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总体目标: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提升小学生的公民能力,使学生具有健康生活、遵守规则、学会尊重、担负责任、拥有诚信、具有爱心等公民意识和素养,成为爱国、爱他人、守法、履行公民义务、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
从学校发展来讲,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小学生公民教育”从局部的探讨上升到“公民教育”整体论视野的高度,统领我校在德育教育方面的系列活动,从而形成鲜明的、科学的学校德育教育活动的特色,提升我校的办学文化品位,焕发学校生命的活力。
具体目标:1、通过研究,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生活”的意识与能力:在实践中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成长,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得以良好培养,并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和劳动观。
2、通过研究,培养学生形成“遵守规则”的意识与能力:在实践中让学生了解身边的公共道德与秩序的准则与规范,并能自觉地遵守。
能明确遵守规则的权利与责任,学会通过行动来维持规则执行的技能。
3、通过研究,培养学生形成“学会尊重”的意识与能力: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关爱与宽容,学会理解与尊重,学会合作与共享,懂得文明礼仪与交际。
培养公民意识的小学教育模式研究
培养公民意识的小学教育模式研究引言:公民意识的培养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小学教育是公民意识的最初阶段。
本文将探讨培养公民意识的小学教育模式,并通过实例和理论探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
一、公民意识的概念与重要性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自己所属国家的认同感、责任感和归属感。
它是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培养积极公民非常重要。
公民意识的培养需要从小学开始,因为小学生正处于身份认同的关键时期。
通过小学教育,可以让他们了解国家的历史、制度、文化,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责任心,为未来的社会参与打下基础。
二、培养公民意识的小学教育模式1. 班级社区模式班级是小学生最直接的社会单位,构建一个班级社区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
通过设立班干部、班会议等方式,让学生参与班级事务,并体验民主决策和参与的过程。
同时,学校可以组织一些社区活动,如班级义务劳动、社区服务等,让学生体验社会参与的乐趣。
2. 项目学习模式项目学习是一种以探究为导向的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公民意识方面具有潜力。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社会问题作为项目,通过自主学习、合作研究,了解问题背后的社会背景和影响,从而培养他们的公民责任感。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垃圾分类项目,让他们了解垃圾分类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通过实际操作参与到垃圾分类中。
这样的项目学习不仅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还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程融合模式公民意识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整个小学课程,而不是仅局限于一两门课程。
将公民意识融入各个学科,将能够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例如,在语文课上,可以通过学习经典的爱国诗歌、故事等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在社会课上,可以通过学习国家制度、法律、政治等来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在艺术课上,可以通过学习民族文化、艺术作品等来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
三、培养公民意识的实施策略1. 师生互动教师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关键因素之一。
小学阶段公民意识教育研究
小学阶段公民意识教育研究公民意识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公民意识的公民,关乎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发展。
而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基础知识与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小学阶段的公民意识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小学阶段公民意识教育进行研究,从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育内容小学阶段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要培养学生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的意识,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应当受到平等对待,并且要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
要培养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使他们爱国爱社会,有责任感和荣誉感。
还要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公平正义观念,让他们明白民主是一种价值,公平正义是一种基本原则,要倡导平等、公正的价值观念。
二、教学方法小学阶段公民意识教育的教学方法应以活动为主导,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可以通过社区参观、社会实践等活动来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各个方面,增强他们的社会认知能力。
还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评价方式小学阶段公民意识教育的评价方式应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公民意识培养的成效。
要注重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可以通过一些观察记录、思考题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要注重评价学生的社会行为和价值观念,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等来评价学生的公民意识。
还可以通过项目作业、小组综合评价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小学阶段公民意识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公民意识的公民的重要环节。
在教育内容方面,要培养学生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的意识,培养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公平正义观念。
在教学方法方面,要以活动为主导,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评价方式方面,要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公民意识培养的成效。
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培养小学四年级孩子的公民意识
培养小学四年级孩子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具有公民地位,应尽公民义务并享受公民权利的意识形态。
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培养公民意识是他们成长的重要一环。
通过教育和引导,我们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作用,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为社区和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本文将从课堂教育和社区参与两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小学四年级孩子的公民意识。
一、课堂教育课堂教育是培养小学四年级孩子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老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实施:1. 学习国旗、国歌和校歌:让孩子们了解国旗、国歌和校歌的含义,教导他们尊崇国旗、爱唱国歌、亲近校歌,激发他们对国家、学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2. 开展社会公德课: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讲授一些关于社会公德的知识,如尊重他人、友善待人、守时等,引导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
3. 举办班级活动:组织班级活动,鼓励孩子们参与集体决策,培养他们的民主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例如,可以让孩子们一起策划并实施社区环境整治活动,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4. 进行实地参观:组织学生参观社区、政府机关、博物馆等地,让他们亲身体验社会生活和公共事务管理的过程,增强他们的社会意识和了解社会的能力。
二、社区参与社区参与是培养小学四年级孩子公民意识的另一重要方式。
通过参与社区活动,孩子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关心他人、主动参与公益事业。
1. 志愿者活动:鼓励孩子们参与志愿者活动,如义务植树、义卖义捐等。
通过亲身参与社区服务,孩子们能够深刻体会到自己所做的贡献,培养他们的公益意识和责任感。
2. 社区讲座和活动:组织社区讲座和活动,邀请专家学者、社区领导等给孩子们讲解法律知识、社会规则等内容,让他们了解身边的社会环境和公共事务。
3. 社区参观和互动:安排孩子们参观社区中的重要公共设施,如消防站、医院、图书馆等,让他们了解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和意义,培养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
4. 模拟社区活动:在学校组织模拟社区活动,让孩子们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实践和体验,并进行讨论和反思,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实践研究-精选教育文档
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实践研究一、研究背景2010 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中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
确定了新时期学校德育中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与途径。
然而,在学校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行为处事以自我为中心,将“我”置于利益的首位;凡事从“我”出发,忽略他人感受;对公共事务或冷漠、或偏激;对公民权利和义务要求失衡等等。
这些现象都显示出学生的公民意识严重缺乏。
可见,未来学校德育的重心应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另一方面,学校公共生活作为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主要方式,逐渐萎缩和扭曲。
学校公共生活或被强大的学习考试生活严重挤压,或脱离于社会公共生活闭门造车,或剥夺学生对学校公共生活的自主权等等,造成了学生公民意识的严重缺乏。
因此,学校提出“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将“重构学校公共生活,培养学生公民意识”作为课题的研究思路,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将课题进行分解,与学校的管理、德育、教学、后勤等多方面工作改革相结合,通过理念引领,个案研究突破,边思考边行动,边提炼边推广的方式,将课题研究逐步推向深入,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成果(一)理性认识成果1.明确了学校公共生活三要素学校德育是为培养公民服务的,需要从“学科”德育转变为“共育”德育,从“知识”德育转变为“体验”德育,从“观念”德育转变为“价值”德育。
在学校各种公共生活构建过程中,学校发现主体性、体验性、互动性是学校有价值的公共生活的三要素。
学校公共生活的创设必须体现学生的自主参与和主动构建。
只有深刻的公共生活体验和人与公共生活的多向互动,这才能在学生成长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才可能内化为学生的公民意识。
2.明确了小学公共生活目标根据小学生年龄身心特点,课题确定培养的总目标:“充分享受权利,积极履行义务,做文雅小公民”。
小学阶段公民意识教育研究
小学阶段公民意识教育研究公民意识教育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公民观念,并具备履行公民责任的能力和意识。
对小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未来的成长奠定基础。
本文将从内容、方法和实施策略三个方面,探讨小学阶段公民意识教育的研究。
一、公民意识教育内容小学阶段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法律意识教育:通过讲解法律知识、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法律制度,引导他们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学会自我保护、维护合法权益。
2. 社会责任教育: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尊重他人的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关注社会问题,学会关爱他人,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3. 国家意识教育:通过了解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认同感,让他们明白自己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应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4. 环境保护教育:通过实地考察、讲座、宣传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绿化环保的意识,从小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5. 科学素养教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科学精神,注重科学实验和观察,引导他们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培养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公民意识教育方法小学阶段公民意识教育应采用多种方法,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真实或虚拟情境,让学生置身亲身体验,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造力。
2. 游戏教学法:利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融入竞争和合作的要素,加深对公民意识的理解。
3. 观察和实验法: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加深对公民意识教育的理解。
4. 讨论和解决问题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通过集思广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加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1. 建设学习型社区:学校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小学公民教育的策略与实践
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小学公民教育的策略与实践在现代社会中,公民意识被认为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一种素养。
而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则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小学公民教育的策略与实践,对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培养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意识,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策略和实践方法,以帮助教师们更好地开展小学公民教育。
一、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培养小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策略之一。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从中不断思考和反思,逐渐形成正确的公民观念。
例如,可以通过组织班级讨论或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不同的社会情境,思考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通过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公民的权利和责任,提高他们的公民意识。
二、社区参与活动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是培养小学生公民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社区,并参与一些志愿者活动。
通过亲身经历,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对社区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公民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社区的专家或者志愿者来给学生讲解相关的公民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三、课程融入公民教育内容公民教育内容的融入各个学科的课程中,是培养小学生公民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除了通常会加入社会科学课程中,其他学科也可以通过一些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强化公民教育。
例如,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讲述相关的经典故事或阅读文学作品来引导学生思考公民道德;在数学课上,可以通过一些实际问题和案例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在科学课上,可以通过学习环境保护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等。
四、家校合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培养小学生公民意识的互相补充的关键内容。
学校和家庭需要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共同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家长会、公民教育讲座等活动,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情况,并提供一些培养公民意识的家庭教育建议。
同时,家长也应该积极参与学生的公民教育活动,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正确的公民观念和行为习惯。
从小学生日常活动中培养公民意识
从小学生日常活动中培养公民意识从小学生日常活动中培养公民意识,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小学生日常活动的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公民意识,提高其政治素质和文化素养,从而为祖国的未来做出贡献。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从小学生日常活动中培养公民意识。
一、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作用,在课堂上加强对公民意识的教育。
学校应该将公民意识的概念、原则和内涵渗透到课堂教育中,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深入认识公民意识的重要性,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公民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二、学校应该注重实践教育,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公民意识的劳动成果,增强其政治自觉性和责任感。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公民意识的作用,增强公民意识,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和公民参与度。
三、学校应该注重文化传承,通过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让学生了解公民意识的来源和本质,加深其文化底蕴和公民意识的认识。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外国文明史等,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下公民意识的表现形式,从而更加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公民意识。
四、学校应该注重多元文化融合,通过让学生接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提高其文化多元性,形成更加开放的公民意识。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国际交流活动、跨文化合作项目等,让学生与国际人士交流、合作,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尊重,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
从小学生日常活动中培养公民意识,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学校应该加强日常活动的管理和组织,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作用,共同促进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小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成为公民意识
小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成为公民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成为了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公民意识是指个体在社会中具备的一种责任感、参与感和社会意识,是成为一个有责任感和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公民所必备的素养。
在小学教育阶段,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公民意识的人,不仅需要学校的教育,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本文将从小学教育的角度探讨如何培养学生成为公民意识。
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小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培养公民意识的重要一环。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项目,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感受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责任。
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社区老人院、孤儿院等公益机构,让学生与弱势群体接触,了解他们的困境和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环保活动、义务劳动等,让学生从小树立起保护环境、帮助他人的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民主意识是公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可以通过学校内部的民主管理和课堂教学来实现。
学校可以建立学生自治组织,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和民主精神。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讨论、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尊重不同的意见,培养学生的民主思维和民主习惯。
三、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法治意识是公民意识的重要内容,学校可以通过教育课程和校园文化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在教育课程中,可以开设法律教育课程,让学生了解国家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意识,培养他们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
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增强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学校还可以借助校园文化建设,设置法治文化展览、法律知识宣传栏等,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法治的理念和实践。
四、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社会参与意识是公民意识的重要表现形式,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社团活动和课外实践来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
学校可以设立各种社团组织,如环保社团、志愿者服务社团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参加,并通过社团活动参与社会实践和服务。
小学品德教育中的公民意识培养研究
小学品德教育中的公民意识培养研究小学品德教育中公民意识培养研究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意识形态,它无论对于个人还是整个社会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而在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尤为重要,它关系到未来社会的发展和建设。
本文将探讨小学品德教育中公民意识的培养方法和策略。
一、教育目标的明确在小学品德教育中,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
首先,我们要使学生认识到他们是国家的一员,要以国家的利益为重,注重尊重他人,遵守法律法规。
其次,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明白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并且能够身体力行。
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在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中,情感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打造一个和谐的班集体,引导学生发展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他们对他人的关心、关爱和友善的情感。
同时,通过情感教育,让学生理解并认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养成正直、谦虚、宽容、感恩等良好的品质。
三、知识普及与引导小学生在品德教育过程中,还需要系统的知识普及与引导。
教师可以开设相关课程,向学生普及公民意识的相关知识,包括国家法律、公民权利和义务等内容。
通过知识的普及,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他们对公民意识的认知。
同时,教师还应当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榜样。
四、实践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小学品德教育中,实践教育是培养公民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社会机构、政府机构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了解社会的运行机制。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让他们感受到为社会做贡献的快乐和幸福。
通过实践教育,学生将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增强公民意识。
五、家校合作共育家庭对于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校与家庭应加强合作,共同关注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
学校可以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的教育活动,共同推进学生的公民意识培养。
同时,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培养公民意识五年级社会研究活动教学策略
培养公民意识五年级社会研究活动教学策略在当今社会,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已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作为五年级社会研究课程的教师,我们应该开发出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了解并培养公民意识。
本文将介绍一些适用于五年级社会研究活动的教学策略。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组织学生参观社区内的政府机构、公共服务机构和非营利组织,让他们亲眼目睹并体验这些机构的运作和服务。
通过现场观察和与工作人员交流,学生将更好地理解这些机构对社会的重要性,并产生对公共事务的兴趣。
其次,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社会调查和研究。
可以给学生们一些社会问题,例如社区里存在的环境问题或者社会不平等现象,要求他们开展调查、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
通过合作研究,学生们将学会认识问题、掌握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技巧,并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跨学科教学的方法,将公民意识融入到其他学科中。
例如,在语言艺术课上,可以让学生通过写作和朗诵的形式表达他们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在数学课上,可以让学生通过数据统计和图表制作展示社会现象的变化趋势。
这样的跨学科教学使得学生对公民意识的理解更加全面,同时提高他们在不同学科中的综合能力。
此外,我们还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些机会,让他们参与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
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清洁、植树造林或者与其他学校的学生一起开展互助活动。
通过实际行动,学生们将体验到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价值,并将公民责任融入到自己的行为中去。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讨论、辩论和演示等方式,培养他们对公民道德和价值观的理解。
可以设置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话题,例如动物保护、绿色环保和社会公平等,让学生们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学会尊重和接纳其他人的不同意见。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们将懂得以开放的心态去思考问题,并且学会通过合理的论述和表达来争取自己的权益。
总之,在五年级社会研究活动的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小学德育教育中的公民意识培养与实施策略
小学德育教育中的公民意识培养与实施策略小学德育教育中的公民意识培养与实施策略研究背景和目的:公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作为公民所应具备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认知和理解。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小学德育课程中对公民意识的培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德育教育中公民意识的培养与实施策略,提出创新的方法和思路,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研究方案:1. 研究设计: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以干预组和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通过教学实践来比较和分析不同策略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效果。
2. 研究样本:选择两所小学为研究样本,每所学校选择两个年级作为研究对象,每个年级随机分配到干预组和对照组,每个组选取30名学生,共计240名学生。
3. 研究内容:a) 干预组:在干预组中,采用以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公民意识的内涵、意义和实践方法。
b) 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和测试。
4. 数据采集:a) 实施前:在干预前,使用问卷调查法对所有学生进行初步调查,收集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公民意识水平。
b) 实施中:在实施过程中,记录课堂教学讲义和教学实施情况,以观察记录和教师反思的形式收集数据。
c) 实施后:实施一段时间后,再次使用问卷调查法对所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学生的公民意识变化情况。
5. 数据分析:a) 使用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公民意识水平变化。
b) 通过对比两组的差异,分析不同策略对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效果。
c) 根据实施过程中的观察记录和教师反思,结合问卷调查结果,总结不同策略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方案。
方案实施:1. 选择两所小学作为研究样本,并与学校进行沟通,取得研究的合作。
2. 对所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公民意识水平。
3. 将学生随机分配到干预组和对照组。
研究小学教育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ppt课件教案
拓展应用领域
本研究主要关注小学教育阶段,未来可以将研究拓展到中 学、大学等不同教育阶段,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体 系中,进一步验证和推广研究结论。
谢谢
THANKS
缺乏对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明确 目标和规划,导致教育实践中的 盲目性和随意性。
教育内容与方法的单一
教育内容单一
小学教育中关于公民意识培养的内容 较为单一,缺乏多样性和深度。
教育方法陈旧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主 动参与和思考,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 公民意识。
教育评价与反馈的不足
教育评价不完善
当前小学教育评价过于注重学业成绩,缺乏对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评价指标和 体系。
跨学科整合不足
公民意识培养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历史、政治、法律等,当前小学教育在跨学科整合方 面存在不足,难以形成教育合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灌输式教育为主
当前小学教育中,以灌输式教育 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 主动思考和参与的机会,不利于
公民意识的培养。
实践教育不足
公民意识的培养需要通过实践活动 来加深理解和体验,当前小学教育 中实践教育环节较少,学生缺乏实 践锻炼的机会。
CHAPTER
背景与意义
社会背景
当前社会公民意识普遍缺失,培养具 有社会责任感、公共意识的公民是小 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教育改革背景
研究意义
通过探讨小学教育对学生公民意识的 培养,有助于推动小学教育改革,提 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 感、公共意识的公民。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教育 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公民意 识培养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帮助小学五年级孩子培养公民意识
如何帮助小学五年级孩子培养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我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的认同,以及能够参与公共事务并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
培养小学五年级孩子的公民意识,有助于他们成为负责任、积极参与社会的公民。
本文将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探讨如何帮助小学五年级孩子培养公民意识。
家庭角色1. 将社会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家长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向孩子灌输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例如,当孩子犯错时,家长应该以身作则,教导他们承担责任和学会向别人道歉。
此外,家庭成员可以共同参与公益活动,如志愿者服务、捐赠物品等,让孩子见证并体验到公民责任的行动。
2. 培养公平正义观念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公正对待他人,并用身边的故事和例子说明公平正义的重要性。
例如,向他们讲述成功人士如何通过公平竞争和努力取得成就,与他们分享亲身经历。
3. 引导孩子尊重多元文化家长可以通过鼓励孩子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和交往,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尊重和包容的态度。
认识和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助于孩子更好地理解并接纳多样性的存在。
学校角色1. 开展公民教育课程学校可以设置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并通过培训教师,提供与公民意识培养相关的知识和技巧。
这些课程可以涵盖法律、道德、社交技能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并学会如何积极参与社会。
2. 打造校园公民服务项目学校可以组织校园公民服务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其中。
比如组织义卖活动、义务扫街等,这些活动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会事务,并锻炼他们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建立学生自治组织学校可以设立学生自治组织,让学生们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
通过参与学生自治组织,学生可以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同时也能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在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可以帮助小学五年级孩子培养公民意识。
家长应该示范正确的行为,并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向孩子灌输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学校应该开展相关的公民教育课程,并通过校园公民服务项目和学生自治组织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五年级的公民教育培养公民意识
五年级的公民教育培养公民意识公民意识在五年级的公民教育中的培养公民教育是培养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应有的责任感和行为习惯的重要环节,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公民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三个层面探讨如何在五年级的公民教育中培养公民意识,以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尊重他人、关心社会问题的能力。
一、学校培养公民意识学校是五年级学生开始接触公民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首先,引导学生学习社会科学知识。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学、法律教育等课程来帮助学生了解国家法律制度以及社会组织形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公民意识。
其次,组织参观社区和公共机构。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政府机关、社区服务中心、博物馆等地,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社会的各种组织形式和公共设施,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义务劳动、环境保护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社会公益意识,同时激发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和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
二、家庭培养公民意识家庭是孩子性格养成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家庭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
首先,家长应成为孩子良好行为和价值观的榜样。
家长要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和公民意识,从而影响孩子的价值取向。
其次,鼓励孩子参与家庭事务。
家长可以给孩子适当的家务劳动,让他们从小就学会为家庭做贡献,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参与感。
最后,与孩子共同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家庭可以组织孩子一起参与社区义务劳动或志愿者服务,让孩子亲身体验到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的意义,培养他们的公民责任感和公益意识。
三、社会培养公民意识社会是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环境,社会应通过各种途径为五年级学生提供公民意识的培养机会。
首先,社会可以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组织可以邀请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公益活动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行动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纵观世界各国,关注公民教育已成为教育面向21世纪的全球性现象,其中青少年公民意识的培养已成了各国教育共同关注的课题。
不少国家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报告中,都把道德价值和公民责任感的培养提到了议事日程,一些国家更是把国际意识、民族意识、社会责任感等公民意识列为生存能力的重要内容。
可见,注重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已是世界教育的共同趋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这一提法意义重大。
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是几代中国人民的梦想,这一梦想要得到实现,需要以坚实的物质文明为基础,需要现代化的政治制度作保障,更需要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人民为支撑。
我们认为,培养现代公民意识,最佳的途径莫过于从孩子开始。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总体目标: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提升小学生的公民能力,使学生具有健康生活、遵守规则、学会尊重、担负责任、拥有诚信、具有爱心等公民意识和素养,成为爱国、爱他人、守法、履行公民义务、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
从学校发展来讲,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小学生公民教育”从局部的探讨上升到“公民教育”整体论视野的高度,统领我校在德育教育方面的系列活动,从而形成鲜明的、科学的学校德育教育活动的特色,提升我校的办学文化品位,焕发学校生命的活力。
具体目标:1、通过研究,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生活”的意识与能力:在实践中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成长,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得以良好培养,并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和劳动观。
2、通过研究,培养学生形成“遵守规则”的意识与能力:在实践中让学生了解身边的公共道德与秩序的准则与规范,并能自觉地遵守。
能明确遵守规则的权利与责任,学会通过行动来维持规则执行的技能。
3、通过研究,培养学生形成“学会尊重”的意识与能力: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关爱与宽容,学会理解与尊重,学会合作与共享,懂得文明礼仪与交际。
4、通过研究,培养学生形成“担负责任”的意识与能力:在实践中让学生了解每个公民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对人与事、社会与环境、国家与世界都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
5、通过研究,培养学生形成“拥有诚信”的意识与能力:在实践中让学生能做到用真诚的态度处置学习生活中的一切事情,做到诚实守信。
6、通过研究,培养学生形成“具有爱心”的意识与能力:在实践中让学生逐步做到主动关爱他人,爱护弱小,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自愿者服务。
培养学生具有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世界、热爱和平的情感。
研究内容:1、小学生公民意识现状的调查研究。
2、小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策略的行动研究,它包括如何在课堂教学、校内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培育小学生的公民意识素养。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1、整体性原则:本课题以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个别与集体跟踪研究。
将围绕改革课堂教学,拓展校内活动,开辟社会大课堂这三条主线,通过各种活动的设计,达到研究目的。
2、时代性原则:教育实践一定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才有生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小学生公民意识的内涵也相应有所改变,根据时代需要,与时俱进地开展各项研究活动。
3、主体性原则:本课题的实施需要教师的充分参与,要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更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了解学生和反映学生的实际,重视学生的参与,给学生尽可能充分的表现和选择的机会,还应特别注意学生参与活动的反馈意见和信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不断修正和优化研究内容。
4、循序渐进原则:本着逐步提高的原则,对实施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年级段提出不同要求,循序进行,使学生最终获得公民的基本素养。
5、团结合作原则:个人的力量和集体的力量所达到的效果是不同的,在一个集体中,学会合作、学会共同完成某项任务是十分重要的。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本课题拟采取行动研究、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等方法开展课题研究,以获取小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策略,使我们的学生成长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履行公民义务、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
1、通过网络、教育杂志、理论书籍等多种渠道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此类研究状况及成果,搜集相关理论依据与资料,最大限度地为课题提供理论支撑,把握研究方向。
聘请相关专家进行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2、争取街道、社区的支持,在社区建立活动基地,在学校、家庭、社区的密切配合下,进行小学生公民意识现状的调查研究,找到培育的切入点。
同时与社区一块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育活动。
3、建立实施与评价的制度与机制,确保研究顺利进行。
确定各年级段的培育要求,建立昌黎路小学公民意识(雏鹰争章)培养争章实施方案。
4、通过班级建设,推进小学生公民基本素养的培育研究。
(1)岗位增设抓常规。
可以根据昌黎路小学公民意识培养的实施要求与细则,尝试在班级中增设生活管理小组,学习促进小组、劳动监督小组,爱心小组、合作互帮小组,科技小组,各个小组可包括多名学生。
各个小组成员要根据各小组的职责,除了自身要以身作则,更要监督和指导好其他学生,并做好记录,作为获得雏鹰奖章的重要依据。
(2)专题活动促发展。
班级专题活动是培育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
活动要围绕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健康生活、遵守规则、学会尊重、担负责任、拥有诚信、具有爱心”五个方面内容,结合各种节日和学校的具体实际开展系列性的专题活动,要尝试每周开设一次班级专题活动,内容可以是雏鹰争章的常规检查反思和各增设岗位的工作反思与交流;也可以是系列性的专题活动。
5、加强宣传阵地建设,扩大培养力度。
(1)国旗下讲话。
每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安排教师和学生进行宣讲,可以是用社会的典型事例或身边的事例来阐述某一个方面的内容,激发学生公民意识素养自我培育的兴趣和热情,坚定自我培育的信心,掌握自我培育的方法和实施途径,从而为学生的自我培育的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2)广播、电视台和学校网站可以通过学校的广播和电视台,制作有关小学生公民意识素养培育的专题节目和网页专栏,可以是树典型式的班级风采和学生风采;也可以是监督评价式的校园写真;也可以是某一方面的专题学习培训系列,让广播、电视台、阅览室、电脑室、黑板报和学校网站成为培育小学生公民基本素养的重要阵地。
6、发挥学科特长,进行全科渗透。
现在所开设的课程都包含公民意识培养的内容,全体教师要在学科教学中增强公民意识教育,针对不同年级,分层次、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
每门学科都要找准本学科开展公民教育的突破口。
《品生(品社)》是学校进行公民基本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并认真实施好课程。
每月从中开设1节专题课。
每周开设一节专题晨会课。
在教学中不断注入民主、合作、责任的思想,全面提升各学段学生的公民基本素养。
语、数、外、音、美、信息等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公民意识培养内容,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爱护环境、关世界注等内容的教学活动,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综合实践和校本课程也是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
要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田野、工厂、军营、社区中去,通过组织公共服务活动和公共事务参与,进行角色体验、实地训练、志愿服务等具体行动提高研究活动有效性。
7、加强“家校社”联合,推进小学生公民意识的行动研究。
学校要充分利用“家、校、社”联合阵地,建设和完善“三结合”的教育机制及网络。
建立家庭基地、社区基地和高校基地,积极引导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到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研究活动中来,通过亲子沟通、专题讲座等方面的服务示范和组织社会实践和社会体验活动,使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在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方面达到最大值。
五、课题研究的措施1、加强学习和培训,更新教育观念。
为了课题的顺利实施,我们一定要加强学习和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把课题研究纳入学校日常教学工作。
学生观:每一个学生做合格的公民。
教学观:所有学科都能体现公民意识。
2、领导亲自实践,激励教师参与。
本课题定为学校重点课题,坚持“校长挂帅,主任上马”,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
同时激励教师积极参与,组织骨干教师开展专题研究,并建立奖励机制。
课题领导小组:组长:王振中具体负责人:谢树德主要研究组成员:杨思丽曾敬香钱瑞扬方杨陈培君林林黄佩云刘燕珊黄露盈李婷郑巧玲谢小丽等。
3、寻求专家队伍的支持。
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开展学习交流,同时邀请韩师教育系、、区教研室的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保证课题顺利进行。
4、保证课题研究经费。
本课题是由校长亲自挂帅的一个全校性的综合性课题,为了保障其顺利实施,学校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将给予充分保障,建立与完善课题管理责任制,使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六、课题研究的价值本课题的研究思想和内容已超出了一般的德育范畴,研究的核心价值观是“健康、尊重、责任、诚信、关爱、卓越”,并从关注“人的健康主动发展”的视角来构建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措施。
通过家、校、社、联合阵地建设、雏鹰争章和班级建设这几种新的研究途径,来推进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研究。
通过课题的研究,我们不仅要认识到小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价值,更要认识到研究过程中学生的即时成长价值;我们不仅要认识到对学生本人成长的重要价值,更要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角度来重视公民素养的培育,这将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课题研究的期望成果将会为我们开拓一条推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新思路,从而推动我校能在新德育的道路上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2010年9月—12月(准备阶段)研究调查资料,开展论证与申报,拟定研究方案,组织研究力量,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建立课题研究网络,完善课题管理办法,举行开题报告会。
2011年1月—2011年6月(全面开展阶段),制定研究计划,进入实质性研究。
开展实践活动,开出公民教育观摩课、活动观摩,全面开展研究。
2011年7月—2012年4月(深入研究阶段)撰写中期研究报告,进行中期论证,交流研究论文,进行公民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展示,接受专家中期评估验收,调整和改进下阶段研究工作。
开展学科特色研究,加强专题研究,初步达到课题研究的各项指标。
2012年5月—2012年11月(总结提高阶段)总结经验,撰写研究报告,编写论文集,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活动案例集。
召开结题鉴定会:课题工作报告、研究报告,接受专家评审。
八、预期研究成果1、《小学生公民意识培育行动研究》研究报告。
2、教师的论文、经验总结、优秀教学设计、特色案例、个案集。
3、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活动案例集。
4、学生的有关作品“小学生体验教育与公民意识的培养”的思考与实践王彦花《小学生体验教育与公民意识的培养》是江苏省“十•五”重点课题《品德教育中小学生主体活动探究》的子课题,同时也是我校主课题《维扬文化与小学生人格教育的研究》的子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