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 M ],第 1 卷.人民 出版社,2 0 0 4
2 .原春琳.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大 学生应定位为普通劳动者.中国青年报 [N],2006-05-22
3 .黄紫华,李雪如.美国大学生就 业 状 况 及 其 启 示 . 黑 龙 江 高 教 研 究 [ J ], 2005 (1)
高校扩招并非大学生就业难 的实质原因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 就业率逐年下降。大学生就业难越来越成为 社会关注的焦点,为解决毕业生就业不足的 问题,教育部呼吁大学生应该把自己定位于 普通的劳动者,社会舆论也往往把大学生就 业难的矛头指向高校扩招,在社会舆论的压 力下,教育部 2006 年放缓了高校扩招的步 伐。从表面看,似乎我国高校的扩招是造成 大学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但从动态的发展 和世界范围来看,高校扩招并不是造成大学
高校扩招是历史性的决择
1999 年扩招以前,我国适龄青年的大 学入学率不足 10% ,不仅远低于世界平均 水平,甚至低于许多与我国水平相当的发 展中国家,这样的高等教育规模,不仅与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而且严重 制约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因 此,高校扩招,不仅是适应我国产业结构 调整和推进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在普 及初中教育后,我国针对高中(或同等学 历)教育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与高等教育 招生规模偏小的矛盾做出的历史性决策。
的扩招就完成了一般国家需要几十年的过 渡期。高校扩招速度过快,必然使原来过 于依赖于中低端劳动力供应的劳动力需求 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不相适应,就会产生 大学生就业岗位的相对不足。从经济结构 来看,我国过去过重依赖以中低端劳动力 需求为主导的制造业、建筑业和传统服务 业,而以大学生需求为主体的中高端制造 业和新型现代服务业发展则严重滞后,以 低端劳动力需求为主导的外贸增长方式和 经济增长方式严重制约了以wenku.baidu.com高端劳动力 需求为主导的新兴劳动力市场规模的发展。
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发展路径单 一,内部学科设置严重雷同,缺乏特色, 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改 革开放以来,高等学校基本沿着“一般高 校→综合大学→研究性大学”这样一个 单一的发展模式发展,这样就造成了偏 重于知识传授和理论研究的高等教育培 养模式:一般大学模仿研究性大学,大 专、高职教育照搬大学,必然造成高等教 育内部设置严重重叠,层次、分工不明 确,特色不明显,而过分趋同的高等教育 模式和教学内容,就必然造成大学层次 定位不清,分工不明,造成培养的劳动者 千人一面,同质化竞争严重,大学教育的 不同层次和特色就失去了劳动力市场的 定位功能和甄别功能,在劳动力供大于 求的条件下,必然造成人才的高消费倾 向,造成人才的严重浪费。
首选;其次为国企,有 25.80% 的毕业生把 国企作为自己的就业时的首选单位;政府 机关排名第三,所占比例为 15.20% 。选择 前三类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比例接近 70% 。 过分趋同的就业去向,加重了沿海发达地 区的就业压力,加剧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四)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导致内部 学科设置缺乏特色
无论是早期工业化国家还是后发展的工 业化国家,都把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作为推进 工业化重要手段,英国、德国等早期工业化 国家都先后把“初等教育宣布为劳动的强制 性条件”。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劳 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诸多后发展 的国家成功实现工业化的实践都说明,劳动 力素质的提高和高等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是 这些国家获得后发优势后来居上的必要条 件。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实践和跨越式发展要 求高等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据统计,2005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1% ,跨 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大学水平的劳动 力从 1964 年、1982 年的 0.416% 和0.615% 提高到 2005年的 5.42% ,分别比 1964 年和 1982 年提高了 14 倍和 9 倍;适龄青年大学 毛入学率从 1978 年的 3% 提高到 2005年的 21% ,提高了 7 倍。所以,我国人力资源的 素质不断提升和高级人才培养规模扩大,为 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和新的 竞争优势的获得提供了人力保障。
先驱论坛 Herald Forum
大学生就业难的 结构性矛盾分析
■ 杨玉华 1、2 副教授(1、河南科技大学 河南洛阳 471003 2、福建师范大学 福州 350007)
◆ 中图分类号:F13 文 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根 源不是高校扩招,而主要是因为经济结构 与劳动力结构性的矛盾导致的。与我国经 济发展的需要和国际水平相比,我国高校 扩招仍有很大余地。大学生失业不是我国 独有的现象,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 家,是很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现象。但在我 国由于高校扩招步伐过快,家庭对子女工 作的期望值高,导致高校扩招前后就业反 差过大,社会反应过于强烈。 关键词:大学生 扩招 就业 结构性 矛盾
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不仅有高校扩招的原 因、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问题、高校自身的 原因,更重要的是由于劳动力结构变动与 经济结构变动不相适应,导致经济结构与 劳动力结构性的矛盾加剧。
(一)扩招速度过快与就业岗位的增 长相对缓慢之间的矛盾
从长期劳动力的需求和总的劳动力结 构来看,我国高素质劳动力仍然严重缺乏, 高校扩招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但 1999 年以来的扩招速度过快,仅用 3 年时间就 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跨越, 只用了短短的五年时间,适龄青年大学入 学率就提高一倍。我国仅用了几次大规模
大学生失业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 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司空见惯的现象。美国 2001 年 12 月大学文化的劳动力失业率为 3% ,2003 年 1 月为 4.8% 。大学适龄入学 率只有8% 的印度,目前的失业率也超过了 17% 。在我国,大学生失业之所以备受关 注主要与高等教育严重短缺条件下形成的 精英教育观念和扩招前后就业反差大有关, 再加上多数大学毕业生属于独生子女,不 断降低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必然对家庭和 社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冲击。
4 .乔·约翰逊.印度大学生失业率逾 17%. 国际金融报[N] ,2006-07-25
5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大学毕业生 就业发展.2006 年度调查报告白皮书 [R] , 2006-6-21
10 商业时代 ( 原名 《 商业经济研究》) 2007年15期
生就业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 从动态来看,长期以来,我国具备大学
文化的人口比重的增长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 的速度,上世纪 90 年代后期的扩招只是对 历史欠账的补偿。据计算,1964 年到 1982 年,我国大学文化人口比重年均增长率只有 1% ,只及同期 GDP 年增长率(7% )的1/7, 1982 年到 1990 年该数据才达到同期 GDP 年增长率 10% 的水平,1990-1995 年,该 数据略高于同期GDP 年增长率,达到13% 。 只是 1995 年以来,该指标才进入快速增长 的新时期,1995-2000 年、2001-2005 年 间分别达到了 31% 和 36% 的高增长水平。 因此,如果考虑到历史的欠帐问题,我国高 等教育仍有很大的扩招空间。从世界范围来 看,1999 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ED) 国家 2 5 - 6 5 岁人口中大学文化的比重在 20% 左右,而我国 2005年该年龄段人口中 大学文化人口只占 7.2% ,只有中等收入国 家的65% 。从人均教育年龄来看,我国2005 年人均 8.3 年,低于世界同期均值 11 年。
自 1999 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 毕业生数量逐年大幅攀升,从 2000年的 107万增加到 2006年的 413万,增加了近 3 倍。然而高校毕业生的 就业率却连年持续下滑:从 2001年的 83% 降到了 2005年的72.6% ,下降了 10个百分 点。在我国,长期被视为天子骄子、从来不 曾被就业困扰的大学生,出现了失业问题, 而且失业的范围和规模在逐步攀升。
(二)高等教育角色转换脱离市场需求 在大学生供给严重短缺的精英教育和计 划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高等教育,还没有 真正适应大学教育大众化和市场化劳动力市 场的需求。在大学教育严重短缺的条件下, 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属于卖方市场,学校培养 什么样的人才,市场就得被动接受,而在大 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培养相对过剩,基本 属于买方市场,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才是大学 教育培养的风向标。因此,在大众化教育阶 段后,高校原来在高教资源严重短缺情况下 被掩盖的、在精英教育和计划经济条件下积 聚的弊端和问题就被逐渐暴露出来。就目前 的高等教育来看,高校角色的转换明显滞 后,越来越脱离市场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 下几方面 :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偏高,没有摆 脱精英化教育的套路 ;大学教育内容与大 学生就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即重课堂教育 轻社会实践,重知识理论传授轻实际能力的 培养,高等教育的学校出口和社会入口对接 不流畅,时常发生梗阻。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劳动力市场 需求产生供需错位关系 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普及化,而很多 大学毕业生还没有走出精英心态,与劳动 力市场需求产生严重的错位。供需错位主 要表现为:大学生就业意向集中在沿海发 达地区、大中城市以及福利待遇优厚的政 府部门、外企等单位,而广大中西部地区、 中小城镇、以及福利待遇较差的民营企业 则备受冷落。有关调查统计显示,大学生在 就业区域选择、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都存 在着较严重的趋同现象,“经济发达地区、 高薪酬、外企或政府机关”仍然是大多数大 学生的就业首选。调查显示,高达 29.85% 的毕业生表示会把外企作为自己就业时的
当然,大学生失业不是我国独有的现 象,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大 学生失业是很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现象,只 不过在我国由于高校扩招步伐过快,导致 高校扩招前后就业反差巨大和家庭对子女 工作的期望值高,社会反应过于强烈。从 经济学角度来看,大学教育是人力资本最 重要的投资途径,合理科学的大学教育投 入 - 产出效益定位,有助于我国人力资源 的合理开发和层次的提升、结构的改善,而 适度的失业率不仅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 然结果,而且有利于纠正高等教育过度化 的趋势,推动高等教育改革。
难,大学毕业生缺乏必要的技术和实践经验 越来越成为妨碍其顺利就业的主要问题。据 有关调查显示,在我国各专业领域的大学毕 业生当中,真正适合外企工作需要的不足 10% ,与欧美大学生相比,我国大学毕业生 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国际化沟通能力差,是 我国大学生国际化就业最大障碍。国际化高 层次人才的匮乏不仅限制了我国在国际贸易 中分工地位的提升,也客观助长了过分倚重 劳动力价格竞争的贸易增长方式和经济增长 方式,而过分倚重价格竞争的增长方式,则 会进一步抑制了高附加值的制造业的发展和 新兴服务业的成长,压缩了中高端就业岗位 的增长空间,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
(五)经济发展的国际化、信息化竞争 导致大学生结构性失业
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和科技革命在推动全 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经济发展的全 球化、信息化竞争。20世纪90 年代以来,特 别是入世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信息化、国 际化不断提升,国际化、信息化的经济发展 趋势给人才的培养提出的要求越来越富有挑 战性:信息技术和国际化沟通能力日益成为 普通中高端劳动者的基本素质。我国信息技 术起步较晚,普及程度较低而且较为滞后, 国际化沟通能力培养手段较为陈旧,而且层 次不高,这就必然造成我国大学生培养与国 际化人才要求差距甚大。不仅廉价劳动力的 短缺威胁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而且缺少合 格大学毕业生则会进一步破坏我国转变经济 增长方式的努力,阻碍我国贸易增长方式向 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的长期发 展。在沿海发达地区一方面是低端熟练劳动 力供给严重不足,中高级技工、管理人才、 营销人才严重短缺 ;一方面是庞大农村剩 余劳动力等待转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就业
1 .马克思.资本论[ M ],第 1 卷.人民 出版社,2 0 0 4
2 .原春琳.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大 学生应定位为普通劳动者.中国青年报 [N],2006-05-22
3 .黄紫华,李雪如.美国大学生就 业 状 况 及 其 启 示 . 黑 龙 江 高 教 研 究 [ J ], 2005 (1)
高校扩招并非大学生就业难 的实质原因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 就业率逐年下降。大学生就业难越来越成为 社会关注的焦点,为解决毕业生就业不足的 问题,教育部呼吁大学生应该把自己定位于 普通的劳动者,社会舆论也往往把大学生就 业难的矛头指向高校扩招,在社会舆论的压 力下,教育部 2006 年放缓了高校扩招的步 伐。从表面看,似乎我国高校的扩招是造成 大学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但从动态的发展 和世界范围来看,高校扩招并不是造成大学
高校扩招是历史性的决择
1999 年扩招以前,我国适龄青年的大 学入学率不足 10% ,不仅远低于世界平均 水平,甚至低于许多与我国水平相当的发 展中国家,这样的高等教育规模,不仅与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而且严重 制约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因 此,高校扩招,不仅是适应我国产业结构 调整和推进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在普 及初中教育后,我国针对高中(或同等学 历)教育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与高等教育 招生规模偏小的矛盾做出的历史性决策。
的扩招就完成了一般国家需要几十年的过 渡期。高校扩招速度过快,必然使原来过 于依赖于中低端劳动力供应的劳动力需求 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不相适应,就会产生 大学生就业岗位的相对不足。从经济结构 来看,我国过去过重依赖以中低端劳动力 需求为主导的制造业、建筑业和传统服务 业,而以大学生需求为主体的中高端制造 业和新型现代服务业发展则严重滞后,以 低端劳动力需求为主导的外贸增长方式和 经济增长方式严重制约了以wenku.baidu.com高端劳动力 需求为主导的新兴劳动力市场规模的发展。
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发展路径单 一,内部学科设置严重雷同,缺乏特色, 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改 革开放以来,高等学校基本沿着“一般高 校→综合大学→研究性大学”这样一个 单一的发展模式发展,这样就造成了偏 重于知识传授和理论研究的高等教育培 养模式:一般大学模仿研究性大学,大 专、高职教育照搬大学,必然造成高等教 育内部设置严重重叠,层次、分工不明 确,特色不明显,而过分趋同的高等教育 模式和教学内容,就必然造成大学层次 定位不清,分工不明,造成培养的劳动者 千人一面,同质化竞争严重,大学教育的 不同层次和特色就失去了劳动力市场的 定位功能和甄别功能,在劳动力供大于 求的条件下,必然造成人才的高消费倾 向,造成人才的严重浪费。
首选;其次为国企,有 25.80% 的毕业生把 国企作为自己的就业时的首选单位;政府 机关排名第三,所占比例为 15.20% 。选择 前三类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比例接近 70% 。 过分趋同的就业去向,加重了沿海发达地 区的就业压力,加剧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四)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导致内部 学科设置缺乏特色
无论是早期工业化国家还是后发展的工 业化国家,都把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作为推进 工业化重要手段,英国、德国等早期工业化 国家都先后把“初等教育宣布为劳动的强制 性条件”。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劳 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诸多后发展 的国家成功实现工业化的实践都说明,劳动 力素质的提高和高等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是 这些国家获得后发优势后来居上的必要条 件。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实践和跨越式发展要 求高等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据统计,2005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1% ,跨 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大学水平的劳动 力从 1964 年、1982 年的 0.416% 和0.615% 提高到 2005年的 5.42% ,分别比 1964 年和 1982 年提高了 14 倍和 9 倍;适龄青年大学 毛入学率从 1978 年的 3% 提高到 2005年的 21% ,提高了 7 倍。所以,我国人力资源的 素质不断提升和高级人才培养规模扩大,为 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和新的 竞争优势的获得提供了人力保障。
先驱论坛 Herald Forum
大学生就业难的 结构性矛盾分析
■ 杨玉华 1、2 副教授(1、河南科技大学 河南洛阳 471003 2、福建师范大学 福州 350007)
◆ 中图分类号:F13 文 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根 源不是高校扩招,而主要是因为经济结构 与劳动力结构性的矛盾导致的。与我国经 济发展的需要和国际水平相比,我国高校 扩招仍有很大余地。大学生失业不是我国 独有的现象,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 家,是很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现象。但在我 国由于高校扩招步伐过快,家庭对子女工 作的期望值高,导致高校扩招前后就业反 差过大,社会反应过于强烈。 关键词:大学生 扩招 就业 结构性 矛盾
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不仅有高校扩招的原 因、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问题、高校自身的 原因,更重要的是由于劳动力结构变动与 经济结构变动不相适应,导致经济结构与 劳动力结构性的矛盾加剧。
(一)扩招速度过快与就业岗位的增 长相对缓慢之间的矛盾
从长期劳动力的需求和总的劳动力结 构来看,我国高素质劳动力仍然严重缺乏, 高校扩招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但 1999 年以来的扩招速度过快,仅用 3 年时间就 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跨越, 只用了短短的五年时间,适龄青年大学入 学率就提高一倍。我国仅用了几次大规模
大学生失业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 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司空见惯的现象。美国 2001 年 12 月大学文化的劳动力失业率为 3% ,2003 年 1 月为 4.8% 。大学适龄入学 率只有8% 的印度,目前的失业率也超过了 17% 。在我国,大学生失业之所以备受关 注主要与高等教育严重短缺条件下形成的 精英教育观念和扩招前后就业反差大有关, 再加上多数大学毕业生属于独生子女,不 断降低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必然对家庭和 社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冲击。
4 .乔·约翰逊.印度大学生失业率逾 17%. 国际金融报[N] ,2006-07-25
5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大学毕业生 就业发展.2006 年度调查报告白皮书 [R] , 2006-6-21
10 商业时代 ( 原名 《 商业经济研究》) 2007年15期
生就业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 从动态来看,长期以来,我国具备大学
文化的人口比重的增长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 的速度,上世纪 90 年代后期的扩招只是对 历史欠账的补偿。据计算,1964 年到 1982 年,我国大学文化人口比重年均增长率只有 1% ,只及同期 GDP 年增长率(7% )的1/7, 1982 年到 1990 年该数据才达到同期 GDP 年增长率 10% 的水平,1990-1995 年,该 数据略高于同期GDP 年增长率,达到13% 。 只是 1995 年以来,该指标才进入快速增长 的新时期,1995-2000 年、2001-2005 年 间分别达到了 31% 和 36% 的高增长水平。 因此,如果考虑到历史的欠帐问题,我国高 等教育仍有很大的扩招空间。从世界范围来 看,1999 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ED) 国家 2 5 - 6 5 岁人口中大学文化的比重在 20% 左右,而我国 2005年该年龄段人口中 大学文化人口只占 7.2% ,只有中等收入国 家的65% 。从人均教育年龄来看,我国2005 年人均 8.3 年,低于世界同期均值 11 年。
自 1999 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 毕业生数量逐年大幅攀升,从 2000年的 107万增加到 2006年的 413万,增加了近 3 倍。然而高校毕业生的 就业率却连年持续下滑:从 2001年的 83% 降到了 2005年的72.6% ,下降了 10个百分 点。在我国,长期被视为天子骄子、从来不 曾被就业困扰的大学生,出现了失业问题, 而且失业的范围和规模在逐步攀升。
(二)高等教育角色转换脱离市场需求 在大学生供给严重短缺的精英教育和计 划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高等教育,还没有 真正适应大学教育大众化和市场化劳动力市 场的需求。在大学教育严重短缺的条件下, 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属于卖方市场,学校培养 什么样的人才,市场就得被动接受,而在大 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培养相对过剩,基本 属于买方市场,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才是大学 教育培养的风向标。因此,在大众化教育阶 段后,高校原来在高教资源严重短缺情况下 被掩盖的、在精英教育和计划经济条件下积 聚的弊端和问题就被逐渐暴露出来。就目前 的高等教育来看,高校角色的转换明显滞 后,越来越脱离市场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 下几方面 :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偏高,没有摆 脱精英化教育的套路 ;大学教育内容与大 学生就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即重课堂教育 轻社会实践,重知识理论传授轻实际能力的 培养,高等教育的学校出口和社会入口对接 不流畅,时常发生梗阻。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劳动力市场 需求产生供需错位关系 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普及化,而很多 大学毕业生还没有走出精英心态,与劳动 力市场需求产生严重的错位。供需错位主 要表现为:大学生就业意向集中在沿海发 达地区、大中城市以及福利待遇优厚的政 府部门、外企等单位,而广大中西部地区、 中小城镇、以及福利待遇较差的民营企业 则备受冷落。有关调查统计显示,大学生在 就业区域选择、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都存 在着较严重的趋同现象,“经济发达地区、 高薪酬、外企或政府机关”仍然是大多数大 学生的就业首选。调查显示,高达 29.85% 的毕业生表示会把外企作为自己就业时的
当然,大学生失业不是我国独有的现 象,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大 学生失业是很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现象,只 不过在我国由于高校扩招步伐过快,导致 高校扩招前后就业反差巨大和家庭对子女 工作的期望值高,社会反应过于强烈。从 经济学角度来看,大学教育是人力资本最 重要的投资途径,合理科学的大学教育投 入 - 产出效益定位,有助于我国人力资源 的合理开发和层次的提升、结构的改善,而 适度的失业率不仅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 然结果,而且有利于纠正高等教育过度化 的趋势,推动高等教育改革。
难,大学毕业生缺乏必要的技术和实践经验 越来越成为妨碍其顺利就业的主要问题。据 有关调查显示,在我国各专业领域的大学毕 业生当中,真正适合外企工作需要的不足 10% ,与欧美大学生相比,我国大学毕业生 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国际化沟通能力差,是 我国大学生国际化就业最大障碍。国际化高 层次人才的匮乏不仅限制了我国在国际贸易 中分工地位的提升,也客观助长了过分倚重 劳动力价格竞争的贸易增长方式和经济增长 方式,而过分倚重价格竞争的增长方式,则 会进一步抑制了高附加值的制造业的发展和 新兴服务业的成长,压缩了中高端就业岗位 的增长空间,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
(五)经济发展的国际化、信息化竞争 导致大学生结构性失业
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和科技革命在推动全 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经济发展的全 球化、信息化竞争。20世纪90 年代以来,特 别是入世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信息化、国 际化不断提升,国际化、信息化的经济发展 趋势给人才的培养提出的要求越来越富有挑 战性:信息技术和国际化沟通能力日益成为 普通中高端劳动者的基本素质。我国信息技 术起步较晚,普及程度较低而且较为滞后, 国际化沟通能力培养手段较为陈旧,而且层 次不高,这就必然造成我国大学生培养与国 际化人才要求差距甚大。不仅廉价劳动力的 短缺威胁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而且缺少合 格大学毕业生则会进一步破坏我国转变经济 增长方式的努力,阻碍我国贸易增长方式向 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的长期发 展。在沿海发达地区一方面是低端熟练劳动 力供给严重不足,中高级技工、管理人才、 营销人才严重短缺 ;一方面是庞大农村剩 余劳动力等待转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