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360

合集下载

《群书治要360》 壹 君道

《群书治要360》 壹 君道

《群书治要360》壹君道壹君道一、修身(一)戒贪1.圣人守其所以有,不求其所未得。

求其所未得,则所有者亡矣;修其所有,则所欲者至矣。

(卷四十一淮南子)【白话】圣人安守自己所具有的(德),而不追求自己没有的。

如果追求自己所没有的,那么已有的(德)也会丧失掉;如果修养自己已有的(德),那么想得到的也会自然地得到。

2.绝无益之欲,以奉德义之途;弃不急之务,以修功业之基。

其于名行,岂不善哉?(卷二十八吴志下)【白话】断绝无益的欲望,来遵循道德仁义之路;放弃无关紧要的事情,来修习建功立业的根基。

这对自己的名声与品行,难道不是很有益的吗?3.福生于无为,而患生于多欲。

故知足,然后富从之;德宜君人,然后贵从之。

故贵爵而贱德者,虽为天子不贵矣;贪物而不知止者,虽有天下不富矣。

(卷八韩诗外传)【白话】幸福产生于内心知足而无所外求,而忧患产生于人的欲望过多。

所以一个人知道满足,然后富裕会随着到来;德行适合领导民众,然后尊贵就会随之而来。

所以看重爵位而轻视德行的人,虽然做了天子也并不高贵;贪求财物而不知休止的人,虽然拥有天下也并不富足。

4.有以欲多亡者,未有以无欲危者也;有以欲治而乱者,未有以守常失者也。

(卷四十一淮南子)【注释】常:常规,常道。

【白话】有因为欲望太多而灭亡的,没有因为无欲而陷入危险的;有因为想要治理却混乱的,没有因为遵循常道却失败的。

5.三代之兴,无不抑损情欲;三季之衰,无不肆其侈靡。

(卷二十九晋书上)【注释】三代:指夏、商、周。

三季:指夏、商、周三代的末期。

【白话】夏、商、周三代之所以兴盛,无不是因为领导者对自己的七情五欲加以节制;三代末期的衰败,无不因肆意奢侈浪费。

6.日月欲明,浮云盖之;河水欲清,沙石秽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

夫纵欲而失性,动未尝正也,以治身则失,以治国则败。

(卷四十一淮南子)【注释】秽:污染,玷污。

【白话】日月本欲明亮,却有浮云遮蔽它;河水本欲清澈,却有沙石污染它;人性本欲宁静,却有嗜欲妨害它。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第三十二集)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第三十二集)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第三十二集)蔡礼旭老师2011/10/4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档名:01-002-032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

我们上一节课强调到,我们为人臣应该具备哪些德行和做人的品德,应该具备哪些做事的态度,做事的方法、经验,这样才能真正把我们的本分事做好。

臣子最重要、最可贵的就是尽忠。

忠,「尽己之谓忠」,尽心尽力做事,尽心尽力提升自己的德行、智慧、能力。

自己的德行、智慧、能力提升,还要领导,还要单位来催促、担忧,这个都不算是尽忠了。

尽忠的人都是主动承担、主动提升才对,而且不居功。

因为忠的人,他是忠义,他觉得那是他的本分,他不会居功。

甚至于战兢惕厉,战战兢兢,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做得好,是本分,不邀功;做得不妥的,非常谨慎的来反思,来改正。

不愿意再增加团队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

在东汉,有一位大将军,也辅佐汉光武帝能够重新振兴汉朝,因为王莽篡汉,后来汉光武帝刘秀又中兴汉朝,冯异大将军是很大的功臣。

而当天下已定了,这些大将军、大臣,尤其是这些将军都在讨论,「哪一些战役我的功劳最大,应该得到最大的封赏。

」就在那里争,希望能够论功行赏。

结果冯异大将军看到这个场面,不说一语就离开,后来到一棵大树下坐下来。

古人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他都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的涵养,遇到一些境界难免贪念起来、傲慢心起来,可是看到冯异大将军没有丝毫的邀功、争夺,默默的离开,当他们发现的时候,心里面也是生起惭愧的心。

光武帝知道这件事之后,就封了冯异为「大树将军」。

皇帝有智慧,看到臣子有德行,这么一封,冯异的榜样就全朝廷、全国学习了。

大臣不邀功,不争,这是风范,功成身退。

这么一封,当代可以学习,我们现在事隔一、两千年,我们也可以向他学习。

同样是在汉朝,刚好皇帝送给「五经博士」赏赐。

「五经博士」那不是开玩笑的,那是读书人里面,对经典的学习深入是顶尖的人,他可以封为「五经博士」。

皇帝赐给每一个博士一只羊,封赏他们。

群书治要360原文及解释

群书治要360原文及解释

群书治要360原文及解释
群书治要360原文及解释:
《群书治要》是一部古代中国的政治文献,作者是明朝官员李时中。

该书被誉为中国古代政治文献中的经典之作,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行政管理和治理方法等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群书治要》共有三卷,每卷由多个章节组成,主要讲述了政治制度、行政管理、军事战略、财政收支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第一章至第五章主要介绍政治制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原则,第六章至第十二章则介绍了行政管理的具体方法和技巧,第十三章至第十六章则介绍了军事战略和战争谋略,最后第七章至第十九章则介绍了财政收支和财政管理。

本书的主要特点在于其全面性和系统性。

作者李时中认为,政治制度是一个国家的根本,而行政管理则是实现政治制度的基础。

因此,他在《群书治要》中不仅介绍了政治制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还详细阐述了行政管理的具体方法和技巧,以保障国家政治制度的稳定和运行。

此外,本书还注重实践性和实用性。

作者李时中认为,政治制度的稳定性和实用性是治国安邦的基础,因此,他在《群书治要》中不仅介绍了政治制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还提出了许多实用的治国策略和建议,以解决实际问题和促进国家的发展。

《群书治要》是一部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政治理论价值的经典之作,不仅对中国政治制度、行政管理和治理方法等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而且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也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群书治要读后心得体会

群书治要读后心得体会

群书治要读后心得体会篇一:《群书治要360》读后感诚信谦虚正己——《群书治要360》读后感世界上一切资源都可能枯竭,只有一种资源可以生生不息,那就是文化。

长安传承百年,正是以长安精神为载体,锤炼百年的精、气、神,凝聚为长安领先文化,历经坎坷与挫折,在历史的浴火重生中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当今汽车行业里中国品牌的领头羊。

可以说,文化就是长安的生命,文化就是长安的力量之源。

品读《群书治要360》一书,让笔者对此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与体会。

《群书治要360》一书整理了历代帝王治国的资政史料,它汲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而成,每一篇、每一节都犹如一场文化盛宴。

书中关于诚信、谦虚、正己的阐述对于当前我们企业文化建设更是具有借鉴意义。

一、“诚信文化”建设“诚信为本,信誉至上”,这是企业经营的生存之道。

《群书治要360》中提到:“唯君子为能信,一不信则终身之行废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君子能坚守信义,因为一旦不守信义,那么一生的作为都将被世人所否定和唾弃。

同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生存之道也离不开诚信。

因为不诚信经营导致企业一蹶不振,甚至破产关门的案例数不胜数,这其中不乏实力雄厚、几代传承的老店。

以XX年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为例,一个同样历经几代人半个世纪的奋斗,在同行业创造了多项奇迹、被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为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之一的三鹿集团,因为不诚信经营而顷刻间毁于一旦。

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值得警惕和思索的教训。

而长安汽车在近期CS35机油乳化事件中的表现,正是坚持了“客户为尊、员工为本、诚信敬业、持续改善”的领先文化价值观,使得长安汽车赢得了口碑,赢得了市场。

这深刻地说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保持诚信经营,才能成为一个“君子”企业,才能长久地得到人们的认可。

所以,我们要把“诚信”文化建设放在头等重要的位臵。

如加强“诚信”文化的内外部宣传。

对内,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诚信文化”的宣讲和贯彻,形成公司内部的“诚信”氛围;对外,以服务为突破口,加强“亲情服务”建设,赢得市场口碑,树立企业诚信形象。

《群书治要360》全文及译文

《群书治要360》全文及译文

《裙书治要360》全文及译文序言1. 《裙书治要360》是一部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精华的古典经典之一。

它是一部涵盖广泛的文化巨著,内容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文学等诸多领域,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智慧的精髓。

2. 本书的编写始于宋代,成书于明代,历经九载之久。

编者精选了三百六十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及其他名著,整理为《裙书治要360》,成为宋儒学经典以后最重要的一部经典之一。

3. 本书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后世儒子及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裙书治要360》也一直被视为我国历史上重要的经典之一,具有极高的研究和文化价值。

全文及译文第一篇:《尚书》4. 《尚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记事文字,也是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周朝早期的历史和礼制。

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社会制度和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二篇:《诗经》5.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集,收集了大量古代民歌,内容丰富多彩,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文学和音乐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篇:《周易》6. 《周易》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预测性经典,其中包含了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着深刻的哲理和预测意义,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哲学和宇宙观具有重要价值。

第四篇:《春秋》7. 《春秋》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史书,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史,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政治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五篇:《左传》8. 《左传》是《春秋》的注释,对《春秋》的记载进行了解释和补充,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史书。

第六篇:《国语》9. 《国语》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史书,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政治风貌和历史事件,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政治有重要意义。

第七篇:《论语》10.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儒家学说的重要来源,其中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对于研究儒家思想和我国古代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八篇:《孟子》11.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孟子及其门徒的言论和思想组成,对于研究儒家思想和我国古代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群书治要360之2臣术篇

群书治要360之2臣术篇
传统文化解读 重庆云阳 李元茂
二、尽忠
64. 人臣之行,有(有作行)六正则荣, 犯六邪则辱。(卷四十三 说苑)
【白话】作为人臣的操守,实行六正就会获得 尊荣,触犯六邪就会自取其辱。
传统文化解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庆云阳 李元茂
六正:一、高瞻远瞩,防患未然,此为「圣臣」;二、 虚心尽意,扶善除恶,此为「良臣」;三、夙兴夜寐, 进贤不懈,此为「忠臣」;四、明察成败,转祸为福, 此为「智臣」;五、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此为「贞 臣」;六、刚正不阿,敢诤敢谏,此为「直臣」。
传统文化解读 重庆云阳 李元茂
68. 景公问晏子曰:「忠臣之事君,何 若?」对曰:「有难不死,出亡不 送。……言而见用,终身无难,臣何死焉; 谋而见从,终身不出,臣何送焉。若言不 用,有难而死,是妄死也;谋而不从,出 亡而送,是诈伪也。忠臣也者,能纳善于 君,而不与君陷于难者也。」(卷三十三 晏子)
传统文化解读 重庆云阳 李元茂
四、举贤
69. 子曰:「……汝闻用力为贤乎?进 贤为贤乎?」子贡曰:「进贤贤哉。」子 曰:「然。」(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孔子说:「……你知道是努力做事称 为贤明,还是举荐贤才称为贤明呢?子贡说: 「举荐贤才才是贤明。」孔子说:「对。」
传统文化解读 重庆云阳 李元茂
传统文化解读 重庆云阳 李元茂
62. 杨震字伯起,弘农人也。迁东莱太守。道经昌 邑,故所举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 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 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卷二十三 后汉书三)
【白话】杨震,字伯起,弘农人。迁官东莱太守。赴任途中经 过昌邑,以前所推荐的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求见。到 了晚上,王密身带黄金十斤准备赠送给杨震。杨震说:「身为 老友的我了解您的为人,而您却不了解我的为人,这是为什么 呢?」王密说:「在黑夜里是没有人知道的。」杨震说:「天 知道、神知道、我知道、您知道,怎么说没人知道呢?」

刘余莉教授《群书治要360》讲记第一集(简体版)

刘余莉教授《群书治要360》讲记第一集(简体版)

《群书治要360》讲记(一)刘余莉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尊敬的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是公元2014年12月24日,也就是西方人所说的平安夜,平安夜来讲《群书治要》,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期许我们天下太平,我们看《群书治要》这一本书,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时候,把唐朝以前,经、史、子之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髓都概括出来了,这本书可以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精华,现在大家都知道传统文化很重要,也希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哪里学起呢?从《群书治要》学起可以说是用时少而获益多,我们这次学习采取的是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选编的《群书治要360》,《群书治要》的“群”是一个形声字,从羊,君声,本意做“辈”字解,乃同类相聚时之称,羊性好群,故群从羊,在这里“群”作形容词,是“众”的意思,这个“治”就是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群书治要》就是把群书当中有关修齐治平的道理、精华概括出来,读了这一部书也就掌握了中国传统治国理政的基本理论、方法、经验和教训,领导者学习《群书治要》可以懂得成为卓越领导,最重要的是什么?这里既包括了领导者个人的道德品行,素质和能力,也包括一些领导的方法和艺术,比如说如何选人、观人,并且得到真正的人才,治理好一个国家,管理好一个企业,带好一个团队的关键是什么?如何进行道德教育才是深入人心,行之有效的?如何反腐倡廉才能够得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对于一般百姓来说,学习《群书治要》,可以懂得人生的道路应该怎样走才更加顺畅;如何趋吉避凶;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人生应当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当然了,这里边也包括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一个人成败、荣辱、祸福的关键何在;如何改变命运,转祸为福;如何做到俯仰无愧,君子坦荡荡。

特别是在现在民主时代,作为一般的百姓,还要去参加选举,选举或者跟从什么样的领导,于国于己,才真正有益,不会选错人,走错路,还能懂得如何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如何经营幸福美满的人生;如何和睦家庭;甚至懂得如何开启自己本具的明德,也就是《大学》上所说的“明明德”,达到自利利人,自觉觉他的目的,从这里我们看到《群书治要》确实很重要,每一个人都应该认真学习,不仅仅是领导者,在《群书治要360》正文开始之前,有尊敬的上净下空老法师为《群书治要》重刊版所作的一篇序言,这篇序言简要详明,介绍了《群书治要》一书的编纂起因,历史贡献,流通过程、学习方法和当代价值等问题,下面我们就先一起学习这一篇序文。

刘余莉教授《群书治要360》第三十集 -君道 审断 55

刘余莉教授《群书治要360》第三十集 -君道  审断  55

《群书治要360》讲记第三十集审断 55刘余莉教授主讲我们看第五十五句:夫听察者,乃存亡之门户,安危之机要也。

若人主听察不博,偏受所信,则谋有所漏,不尽良策;若博其观听,纳受无方,考察不精,则数有所乱矣。

这句话出自《群书治要》卷四十八《体论》。

听察就是听取和考察各种意见;门户,这个是比喻,它比喻事物的关键;机要也是关键的意思;无方,没有方法;数就是策略的意思。

这句话翻译过来,意思是说听和察是国家存亡安危的关键,假如君主不能广泛地听取和明察,只接受亲信者的言论,那么谋划毕竟有疏漏,不能尽收好的策略,假如能广泛的听取和明察,但采纳的方法不对,考察也不精确,那么策略必然混乱无章。

这一句话是提醒做领导者的,要广泛的听察,但是听取建议的时候,还要认真的去考察,不能够什么话都听。

在《体论》上说,为什么君主要靠忠臣谋士帮助他处理很多的政务?为什么要去广泛的听取和考察各种意见?因为君主他如果不去广泛的听察,就一定会有很多细微之处注意不到,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君主的尊贵不同于一般的人,他之所以尊贵,就在于他能够随顺自己的志趣来调养自身,当他想享受欢乐时,就有高雅的音乐充盈于耳,古玩珍宝足以悦目,美丽的姿色满足欲望,漂亮的衣服正合其身,想要登高远眺,极目展望的时候,就可以登上耸立入云的高台,想逍遥自在,就穿过有飞阁的楼观,嬉戏于碧水清池,游览于桂林芳园,戏射野鸡与大雁,跟踪飞鸟,追逐走兽,出行的时候有佳丽为伴,回宫的时候与美女共处,像这样又怎能体会到穷困忧愁的悲哀,了解鳏寡孤独的难以忍受?用餐的时候就有蒸煮食物的钟鼎,用以切肉的砧板,美味佳肴多种多样,五味俱全,珍馐美味摆满了厅堂,音乐声起,开始用餐,鸣钟之后撤去宴席,一道一道的美食交替而上,口中的美味不断,这又怎能感受到饥馁的苦楚,困窘的难堪?天热的时候,盖上薄如云雾的绉纱,穿上细葛布做的衣裳,居住在有华丽帐幔的高大房舍,安处于有重重浓荫的北向庭堂,揭开美观的丝帐,迎来清凉的微风,破开凝冻的冰块儿,遏止轻微的暑热,侍奉起居的人摇动着粉扇,主管穿衣服的人更换薄衫,飘飘然似有秋日的凉爽,又怎能体会到炎夏的酷热,怎能知道酷热的难耐?寒冷的时候,则身着棉袍,套上软软的皮衣,盖上锦绣的被子,铺上貂皮褥子,还有层层叠叠的垫子,处于幽深的居室之中,身在重重的帷幕里,房角烧红火炭以提高温度,献上玉杯盛着的美酒来抵御寒气,暖呼呼的犹如夏日的温热,又怎能体会到隆冬的惨烈,知道严寒的难耐?我们以上描述的这些情况,确实是君主无从知道的事情,从此就可以知道,还有很多众多的隐微之事和这些情况来类比,就知道必定会有被君主遗漏而不被明察的,在这种情况下,就依靠忠心的臣子来辅助君主开阔视听,使他醒悟。

《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

《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

《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群书治要》序《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五九九年——六四九年)于贞观初年下仙编辑。

太宗十六岁随父从军,起义宁定动乱的社会,戎马倥偬十余年。

二十七岁即帝位后,偃武修文,特冸留心于治宁之道,休生养民。

太宗英武善辩,遗憾早年从军,读书不多。

鉴于前隋灭亡之失,深知创业不易,孚成维艰,在位期间,鼓励群臣进谏,批评其决策过失。

仙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付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宁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

上始五帝,下迄晋付,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博采典籍六十五种,共五十余万言。

书成,如魏征于序文中所说,实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治世宝典。

太宗喜其广博而切要,日日手不释卷。

曰:「使我稽古临事不惑者,卿等力也」。

由是而知,贞观之治的太宁盛况,此书贡献大矣!诚为从政者必读之宝典。

然因当时中国雕版印刷尚未发明,此书至宋初已失传,《宋史》亦不见记载。

所幸者,日本金泽文库藏有镰仓时付(一一九二——一三三○年)日本僧人手写《群书治要》的全帙。

并于清乾隆六十年,由日人送回中国本土。

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和台湾分冸以此版为底本影印出版。

二○一○年岁末,净空幸得此书,反复翻阅,欢喜无量,深刻体会古圣先贤之文化教育,的能为全世界带来永恒之孜定和宁。

最极关键者,即国人本身,必顸真正认识传统文化,断疑启信。

圣贤传统文化实为一切众生自性流露,超越时空,亘古弥新。

学习关键,端在「诚敬」二字。

《曲礼》曰:「毋不敬。

」前清康熙曰「临民以主敬为本」。

「诚与敬,千古相传之学,不越乎此。

」程子曰:「敬胜百邪。

」说明修身进德、冺世济民、唯「诚敬」二字,方能圆三成。

若对古圣先王之教育毫无诚敬,纵遍览群籍,亦难获实益。

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也。

过去孙中山先生于三民主义讲演中(民族主义第四讲)曾云,「欧洲的科学发达、物賥文明的进步,不过是近来二百多年的事。

群书治要全文及译文

群书治要全文及译文

《群书治要》【原文】窃惟载籍之兴。

其来尚矣。

左史右史记事记言。

皆所以昭德塞违。

劝善惩恶。

故作而可纪。

薰风扬乎百代。

动而不法。

炯戒垂乎千祀。

是以历观前圣。

抚运膺期。

莫不懔乎御朽。

自强不息。

朝乾夕惕。

意在兹乎。

【译文】为臣以为圣贤典籍的兴盛,已经由来已久了。

左右史官记录历史事件和言论,都是为了彰明美德,杜绝错误,劝人为善,惩罚罪恶。

因此,凡是有嘉言懿德的都会被载入典籍,其影响如同和煦的春风传扬千秋万代。

相反,如果有言行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的,也会被记录下来,用以警戒后代子孙。

所以纵观历代古圣先王,凡是顺乎天意,承受期运、成为帝王的,登上帝位后无一不是小心谨慎,畏惧得如同用腐朽的繮绳驾驭烈马一般。

(他们)每天都努力向上,永不停息,终日勤奋谨慎,不敢懈怠。

大概原因就在于此吧!【原文】近古皇王。

时有撰述。

并皆包括天地。

牢笼群有。

竞采浮艳之词。

争驰迂诞之说。

骋末学之博闻。

饰雕虫之小伎。

流宕忘反。

殊途同致。

虽辩周万物。

愈失司契之源。

术总百端。

弥乖得一之旨。

【译文】近古的帝王,时常会有自己的撰述。

其内容涵盖天地,包罗万物,竞相采用华而不实的词藻,争着传播荒诞怪异的学说,传播肤浅无本之学来炫耀自己见多识广,以此来遮掩自己微不足道的见解和学识,对此竟然极其热衷,以至于流连忘返。

虽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文章实质却是一样。

论述越是面面俱到,越是失去了文以载道的根本。

方法越是复杂多样,越发违背了万法归一的宗旨。

【原文】皇上以天纵之多才。

运生知之睿思。

性与道合。

动妙几神。

玄德潜通。

化前王之所未化。

损己利物。

行列圣之所不能行。

翰海龙庭之野。

并为郡国。

扶桑若木之域。

咸袭缨冕。

天地成平。

外内褆福。

犹且为而不恃。

虽休勿休。

俯协尧舜。

式遵稽古。

不察貌乎止水。

将取鉴乎哲人。

以为六籍纷纶。

百家踳驳。

穷理尽性。

则劳而少功。

周览泛观。

则博而寡要。

故爰命臣等。

采摭群书。

翦截淫放。

光昭训典。

【译文】圣上您生来富有才智,有着生而知之的圣明智慧,本性和天道相通,行为和神明接近。

《群书治要360》第十四集第2讲

《群书治要360》第十四集第2讲

《群书治要360》第十四集第2讲两只狼交战有一则“两只狼的交战”的故事,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一位年迈的北美切罗基人教导孙子们人生的真谛。

他说:“在我的内心深处,一直进行着一场鏖战。

鏖战是在两只狼之间展开的,一只狼是恶的,它代表了恐惧、生气、悲伤、悔恨、贪婪、傲慢、自怜、怨恨、自卑、谎言、妄自尊大、高傲、自私和不忠;另一只狼是善的,它代表了喜悦、和平、爱、希望、承担责任、宁静、谦逊、仁慈、宽容、友谊、同情、慷慨、真理和忠贞。

同样,交战也发生在你们的内心深处,在所有人的内心深处。

”听完他的话,孩子们默然不语,若有所思。

过了片刻,其中一个孩子问:“那么哪一只狼能够获胜?”饱经世事的老者回答说:“你喂给它食物的那一只”。

这个故事非常有启发意义,我们虽然有很多的习气、毛病、烦恼,贪财、贪色、贪名、贪利,贪瞋痴慢疑都非常地严重。

但只要长时熏修就能够修正自己,长时学习圣贤经典,亲近好的老师,选择好的朋友,自己不知不觉地也就能够战胜烦恼习气。

人修正错误要有信心,信心来自人性本善,不善的都是习性,是后天的染污。

通过长时熏修,改正习气,就可以改过迁善、转凡成圣。

恩义源于孝亲《群书治要三六〇》第十八句:【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形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吕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这句话出自《群书治要》卷九《孝经》。

孔子说,天子真正亲爱自己的父母,自然也不敢厌恶别人的父母;真正尊敬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轻慢别人的父母。

天子竭尽爱敬之心去侍奉父母,将这样的德行教化推行到百姓身上,全国都能看到德教产生的良好影响,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尚书·吕刑篇》说:“天子有爱敬父母的善德,天下万民都会仰赖他,国家便能长治久安。

”中国人自古都是以孝治天下,提倡百善孝为先。

但是经过“五四”运动,特别是十年“文革”,孝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和误解,认为提倡孝道是愚忠愚孝,是愚蠢的。

《群书治要360》第四十集第3讲

《群书治要360》第四十集第3讲

《群书治要360》第四十集第3讲“不善不能改”,如果不学圣贤之道,就不能够辨别是非、善恶、美丑。

学了之后,重要的是能够改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昨天有过,今天能改过来,改过来这个人就是好人。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没有人生来就是圣贤人,圣贤人也都是从凡人一点一点修行而成,在没有成圣成贤之前,就免不了会犯诸多过失,但是学习传统文化,听闻圣贤教诲,就能够勇猛精进,把过失改正过来,成就最大的善。

最后,孔子曰“是吾忧也”,说明孔子对教学也有忧患的事。

孔子教人成圣成贤,但是学生这四条都做不到,人才就教不出来,这是孔子为师者的忧虑。

如果我们“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我们就不能够成为圣人真正的弟子,圣道也无法传承下去。

要成圣成贤,就不能够担忧世间人所担忧的事。

世间人一般都担心什么?升官升不了,发财发不了,求美色求不到,求升学升不上。

这是一般人所担忧的,离不开四个字:财色名利,都是在这里转圈子,而不知道提升自己的道德质量、灵性修养。

孔子担忧的恰恰是和一般人不一样,他也是提醒弟子要把担忧的重点、关心的重点改过来、转过来,不要担心财色名利获得不了,而是应该担心自己的修养和灵性提升上,切勿辜负老师的希望。

蕅益大师在《论语点睛》言:“真实值得可忧虑的事,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这些才是真正值得人忧虑的事。

可惜的是很多人的忧虑都不在这些方面,所以也就没有真乐可言。

因为我们有求,而且还都是向外求,求财、求色、求名、求利,好像没有这些自己的人生就不满意,没有安全感。

实际上,我们向外求永远得不到安全感,因为求财,财得不到,失去了,安全感就不在了;求色,求有一个人关心、爱护自己,但是一旦他的心变了,你所依靠的也就失去了,也会有求不得的苦。

名利亦复如是。

所以只要心是向外驰求的,就总有求不到的痛苦、求不到的烦恼,这个问题永远得不到解决。

圣人明白这个道理,他不向外去驰求,反求诸己。

修身齐家治国方略之宝典《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敬慎篇】

修身齐家治国方略之宝典《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敬慎篇】

修身齐家治国方略之宝典《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敬慎篇】导读《群书治要》一书,是中国古圣先王修齐治宁之智慧、方法、经验、效果的集大成之作,是历经千万年考验所累积的文化宝藏。

这部宝典既能助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也必能为当今各个阶层的领导者提供可贵借鉴。

而对于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群书治要》也是修身、治家、处事的智慧源泉。

目录第一章、君道一、修身甲、戒贪乙、勤俭丙、惩忿丁、迁善戊、改过二、敦亲三、反身四、尊贤六、杜谗邪七、审断第二章、臣术一、立节二、尽忠三、劝谏四、举贤第三章、贵德一、尚道二、孝悌三、仁义四、诚信五、正己六、度量七、谦虚八、谨慎九、交友十、学问十一、有恒第四章、为政一、务本二、知人三、夫使四、至公五、教化六、礼乐七、爱民八、民生九、法古十一、赏罚十二、法律十三、慎武十四、将兵第五章、敬慎一、微渐二、风俗三、治乱四、鉴戒五、应事六、慎始终七、养生第六章、明辨一、邪正二、人情三、才德四、朋党五、辨物六、因果第五章敬慎一、微渐282.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卷一周易)【白话】积累善行的人家,必然给后世子孙带来福泽;积累恶行的人家,必然给后世子孙带来祸殃。

283.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也。

(卷一周易)【白话】善行不积累,就不足以树立名声;恶行不积累,也不足以自灭其身。

小人做事,完全以冺害关系为出发点,以为做出小小的善事不会得到什么好处,便索性不去做,以为做些小的恶事无伤大体,便不改过,所以日积月累,恶行积累到不可掩盖的程度,罪责大到无法解脱的地步。

284. 夫十围之木,始生而如櫱,足可搔而绝,手可擢而拔,据其未生,先其未形也。

磨砻砥砺,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畜养,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

(卷十七汉书五)【白话】十围粗的树,是从小小的嫩芽长起来的,当时用脚一碰就会折断,用手一提就可以拔出来,因为它还没有生长,没有成形。

刘余莉教授《群书治要360》第二集- 君道 修身 1

刘余莉教授《群书治要360》第二集-  君道  修身 1

《群書治要360》講記2集劉餘莉教授主講尊敬的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今天正式进入《群书治要360》的学习,我们看《群书治要360》第一册,第一个纲目君道,这一篇主要是讲怎么样成为一个卓越的领导者,第一个副标题是修身,在《大学》上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要想成为一个卓越的领导者,首先要从修身来下手,这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在修身第一个小标题就是戒贪,告诉我们修身从哪里开始?那就是《大学》上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后面才谈得上是修身,所以修身要从格物来做起,格物就是格除物欲的意思,也就是我们在财色名利,各种诱惑面前能够如如不动,把持住自己,做到八风吹不动,这个修身才有一点点的基础,所以修身从戒贪来做起。

第一条,“自成康以来,几且千岁,欲为治者甚众,然而太平不复兴者,何也?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义废也。

”这句话出自《群书治要》卷十九,汉书七,我们知道《群书治要》的取材是经、史、子,而在史部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这称为四史,此外还有《晋书》,史书都是有很多的历史事实,来验证经部和子部的道理,所以经史合参的特点在《群书治要》中表现得非常明显,自《史记》到《清史稿》一共二十五部,俗称二十五史,二十五史的核心内容讲的是什么道理?它给我们讲了国家社会兴衰成败的规律,而这个规律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因果感应。

在《易经》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在《书经》上也说:“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在《太上感应篇》开篇也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二十四史就是通过历史的史实,给我们验证了这些道理,特别是在历史上有一部书叫《历史感应统记》,这部书都是从二十四史,也就是正史之中的资料给我们验证了我们上面所说的道理,我们看了这一部书才知道因果感应并不是迷信,而是通过历史的史实验证的规律,像我们吃饭能够可以止住饥饿,喝水可以止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可以看得见的显而易见的因果,有一些隐而未宣的因果,这些只有圣人去认真观察了,把它给记载下来,记在经典之中,所以我们学习经典,也就是在学习道,学习因果的事实,这个是告诉我们,史书它核心的内容就是讲因果感应的道理,这句话就是出自《汉书七》,是西汉的谏大夫贡禹劝谏汉元帝的上书中所说的两句话,贡禹看到当时朝政腐败,宫廷奢靡、圣教不行,社会风气日趋日下的现状,于是建议要兴起孔子的教诲来改变世风,在这句话之前贡禹就写道:孔子不过是一个寻常之人,但是因为乐于研求道义,端正自身而从不松懈的缘故,以至于现在四海之内、天下的君主都按着孔子的言论作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更何况现在汉朝的地域辽阔,陛下您德行高尚,又居于天子的尊位,相信凭借着上天的帮助,如果想改变社会风气,调和阴阳,陶冶万物,通过教化匡正天下,就像决堤放水,遏制物体坠落一样容易,为什么这么容易?怎么做才能达到这个效果?后面他就说了这句话,告诉我们盛世不复存在的原因以及如何能够恢复盛世,这句话说:“自成康以来,几且千岁”,成康就是西周周成王和周康王统治的时候,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结果怎么样?囹圄空虚,监狱里都没有犯人,刑措不用,就是刑罚都放置不用,因为没有犯罪的人。

《群书治要360》(四)

《群书治要360》(四)

《群书治要360》(四)七、谦虚1. 《彖》曰:谦亨①。

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谦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终也。

(卷一周易)【注释】①亨:通达;顺利。

【白话】《彖传》说:谦卑,则亨通。

天道的法则是向下周济万物,光明普照天下;地道的法则是位处卑下而地气向上运行;天地沟通,阴阳和合,所以说“亨通”。

天的法则是减损盈满者,增益谦虚者;地的法则是改变盈满者,充实谦虚者;鬼神的法则是危害盈满者,施福谦虚者;人类的法则是憎恶盈满者,喜欢谦虚者。

谦虚者若位居尊贵,他的道德更显光明;即使位居卑下,他的道德也不可超越;君子处于尊位或卑位,均能终生保持谦虚的美德,同时获得谦虚带来的终生的福报。

2.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j iè①。

满招损,谦受益,时②乃天道。

自满者人损之,自谦者人益之,是(卷二尚书)天道之常。

【注释】①届:至;到。

②时:通“是”。

此;这。

【白话】只有德行能感通天地,无论多远的人都会来归顺。

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会得到益处,这是自然的规律。

3. 《象》曰:劳谦①君子,万民服也。

(卷一周易)【注释】①劳谦:勤劳而谦恭。

【白话】《象传》说:勤劳而谦恭的君子,必然会得到万民的景仰和归服。

4. 德日新,万邦惟怀;志自满,九族①乃离。

日新,不懈怠也。

(卷二自满,志盈溢也。

尚书)【注释】①九族:汉代儒者说九族有二。

一是九代的直系亲属,包括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

二是父族四(指出嫁的姑母及其兒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兒及外孫)、母族三(指外祖父、外祖母、姨母及其兒子)、妻族二(指岳父、岳母),此为九族。

【白话】德行天天进步,世界各国都会受到感化而远来归顺;心志骄傲自大,连身边最亲近的家人也会离散。

5. 故《易》曰:“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

”(卷四十三说苑)【白话】《易经》上说:“有一个道理,能按着去做,大能保住天下,中能保住国家,小能保全自身,这道理就是谦虚。

群书治要360

群书治要360

壹、君道一、修身甲、戒貪1. 自成康以来,几且千岁,欲为治者甚众,然而太平不复兴者,何也?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义废也。

(卷十九汉书七)【译】自成康盛世以来,将近千年,想使天下大治的人很多,然而太平盛世不复再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领导者舍弃法令制度,放纵自己的私欲,奢侈风行而荒废了仁义。

2. 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

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

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

(卷二十六魏志下)【译】大凡事物成长得快则衰亡也快,缓慢适时地成就才会有好的结果。

早晨开花的植物,到了傍晚就会凋落;茂盛的松柏,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会枯萎。

所以,道德很高尚的君子不求很快得到成效。

3. 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

(卷十一史记上)【译】货利本身,是万物所生产出来的,是天地所孕育出来的,如果有人要想独占,会导致很多祸害。

4.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卷三十四老子)【译】贪恋色彩的绮丽,使人眼目如盲,不能看清事物真相;追求音声的娱乐,使人耳朵如聋,不能听到声音的真义;讲究美食的享受,使人口舌失去辨味能力,不能尝到食物的真味;沉迷骑马打猎的快意,使人心神狂妄暴躁,不能回归平和清宁;羡爱稀有难得的物品,使人贪心增长,行为举止偏差。

5. 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峻宇雕墙。

有一于此,未或弗亡。

(卷二尚书)【译】皇祖大禹有这样的话:在内迷恋女色,在外迷恋游猎,纵情饮酒毫不节制,贪嗜歌舞不知满足,住着高大的房子,墙上还雕饰彩色图案。

以上几项只要沾有一项,就没有不亡国的。

6. 故乱国之主,务于广地,而不务于仁义,务于高位,而不务于道德,是舍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

(卷三十五文子)【译】所以使国家动乱导致衰败的国君,只顾致力于扩大地盘,而不致力于推行仁义;只顾致力于占居高位,而不致力于推行道德。

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放弃了使国家长存的条件,而造成了走向灭亡的后果。

读《群书治要360》有感(共5篇)

读《群书治要360》有感(共5篇)

读《群书治要360》有感(共5篇)第一篇:读《群书治要360》有感读《群书治要360》有感起初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认为里面全是文言文,既不易看懂,也对平时的工作和生活没有什么意义,这周末在家闲来无事,拿起来翻看数页,感受颇深。

当前中国虽然深受西方文化的侵袭和熔合,但始终只能作为闪闪发光的虚荣外表不能接入本土地气。

以儒家文化为根基传统仍是社会的主流,孔子认为如果要人们富起来,必须先培养成仁义忠厚的君子,必要时应该苦其心志,饿其体肤。

小人闲下来就容易生事,饭饱思淫欲,按中国传统的观点,财富如果没有仁义理智信的支撑就会害人害己。

所以在中国如果有才能而没有文化,没有仁义,不讲交情,会受到重重排挤和阻碍。

光有力气,干劲,才能,就算才高八斗的高材生也是富不起来的。

美国的发展动力完全来源于财富和享乐激励,以法制公平健全,等价自由交换为基础,没有情面可讲,人的精神比较独立而且异化。

他们曾经的传统是一神教,儿子和父母都是上帝的子民,没有彼此依赖的习惯。

中国是等级森严的人情关系型社会,大人为面子,老子为儿子忙一辈子。

中西两种模式各有优劣,但自私自利、好强护短是人的共性。

不同的是,我国的官员,官职越大个性越圆滑,坚持少数应服从多数,善于看家护院,排外护亲,承上启下,但是受儒家重视人道忽视天道的局限,倾向于讲仁义轻道德、重视“自强不息”轻视“厚德载物”,人格阴虚阳亢的状态普遍存在,道德经被当成权贵们的谋术而非诚心求道。

比如一群人围坐畅谈谋略自做主张,无有一人下基层深入体验。

正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而引进西方资本主义人肉机器般的程式化管理模式往往有异体移植的各种排斥效应,结果把儒家基本的仁义礼智信都丢弃了。

而大乘佛法慈悲平等、智慧无我的出世精神更加希有罕见。

决定了现在城乡差距、贫富分化、伦常败坏、明争暗斗、盗贼多有、灵气枯竭、大道遗失的现状。

这都是领导失策,逞强好胜,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不惜用几代人的幸福和发展后劲换取吸引世界眼球的短期高速发展,迷信崇尚“物极必反”走极端的亢进表现。

群书治要360

群书治要360

群书治要360壹、君道一、修身甲、戒貪1. 自成康以来,几且千岁,欲为治者甚众,然而太平不复兴者,何也?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义废也。

(卷十九汉书七)【译】自成康盛世以来,将近千年,想使天下大治的人很多,然而太平盛世不复再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领导者舍弃法令制度,放纵自己的私欲,奢侈风行而荒废了仁义。

2. 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

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

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

(卷二十六魏志下)【译】大凡事物成长得快则衰亡也快,缓慢适时地成就才会有好的结果。

早晨开花的植物,到了傍晚就会凋落;茂盛的松柏,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会枯萎。

所以,道德很高尚的君子不求很快得到成效。

3. 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

(卷十一史记上)【译】货利本身,是万物所生产出来的,是天地所孕育出来的,如果有人要想独占,会导致很多祸害。

4.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卷三十四老子)【译】贪恋色彩的绮丽,使人眼目如盲,不能看清事物真相;追求音声的娱乐,使人耳朵如聋,不能听到声音的真义;讲究美食的享受,使人口舌失去辨味能力,不能尝到食物的真味;沉迷骑马打猎的快意,使人心神狂妄暴躁,不能回归平和清宁;羡爱稀有难得的物品,使人贪心增长,行为举止偏差。

5. 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峻宇雕墙。

有一于此,未或弗亡。

(卷二尚书)【译】皇祖大禹有这样的话:在内迷恋女色,在外迷恋游猎,纵情饮酒毫不节制,贪嗜歌舞不知满足,住着高大的房子,墙上还雕饰彩色图案。

以上几项只要沾有一项,就没有不亡国的。

6. 故乱国之主,务于广地,而不务于仁义,务于高位,而不务于道德,是舍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

(卷三十五文子)【译】所以使国家动乱导致衰败的国君,只顾致力于扩大地盘,而不致力于推行仁义;只顾致力于占居高位,而不致力于推行道德。

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放弃了使国家长存的条件,而造成了走向灭亡的后果。

《群书治要360》第四十八集第2讲

《群书治要360》第四十八集第2讲

《群书治要360》第四十八集第2讲《群书治要·昌言》记载:“人之事亲也,不去乎父母之侧,不倦乎劳辱之事,唯父母之所言也,唯父母之所欲也。

”人们侍奉双亲,要不离开父母身边,不因为劳累困辱而倦怠,听从父母的话,满足父母的期望。

“于其体之不安,则不能寝;于其飡之不饱,则不能食。

孜孜为此,以没其身,恶有为此人父母而憎之者也。

”意思是孝子看到父母身体不安,就睡不着觉;看到父母饮食不佳,自己也难以下咽。

终生都孜孜不倦地这样做,就不会遭到父母的厌恶。

同理,“人之事君也,言无小大,无愆也;事无劳逸,无所避也。

”事奉君主、领导,如果不出现过失,就不会得罪领导、父母。

而且在工作中避免拈轻怕重,认真完成所有任务。

“其见识知也,则不恃恩宠而加敬;其见遗忘也,则不怀怨恨而加勤。

”臣子事奉君主,如果获得君主的伤势,不能恃宠而骄,反而更加地敬业;如果怀才不遇,也不要心怀怨恨,反而更加勤勉。

“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

”无论处于安危或险易的状态,都不改变他的志向和诚心。

“孜孜为此,以没其身,恶有为此人君长而憎之者也。

”这样孜孜不倦地保持终生,就不会遭到君主的憎恶。

“人之交士也,仁爱笃恕,谦逊敬让,忠诚发乎内,信效着乎外,流言无所受,爱憎无所偏,幽闲攻人之短,会友述人之长。

”人与人交往,应该做到仁爱、宽恕、谦逊、礼让,忠诚是发自于内心,信用显扬于外,不听信流言蜚语,爱憎没有偏私。

不是因为我喜欢这个人,就对他好一些;不喜欢那个人,就对他厌恶在私下的时候,严谨地防止去责备别人。

和朋友相聚的时候,多说别人的长处。

“有负我者,我又加厚焉;有疑我者,我又加信焉。

患难必相及,行潜德而不有,立潜功而不名。

孜孜为此,以没其身,恶有与此人交而憎之者也。

”有辜负我的人,我对他更加宽厚;有怀疑我的人,我对他更加真诚、更加信任。

别人有祸患灾难,一定要去帮助,暗中施恩于人而不图回报,暗中立功而不求为人所知。

像这样这样孜孜不倦地保持终生,与人交往就不会被憎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书治要360》读后感
《群书治要》一书,是中国古圣先王修齐治平之智慧、方法、经验、效果的集大成之作,是历经千万年考验所累积的文化宝藏。

这部宝典既能助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也必能为当今各个阶层的领导者提供可贵借鉴。

而对于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来说,《群书治要》也是修身、治家、处世的智慧源泉。

有句话讲,「理得心安」,假如我们对做人的道理,内心都不明白,处事待人当中就会举棋不定,就会不知如何进退,所以心也不可能安得了。

所以,首先要了解如何修身齐家这些学问,我们理明了,心才安得了。

包含我们的家要和谐,假如我们家庭当中对立、争吵,家不能和,万事就不能兴。

所以这部书是让我们如何齐家。

延伸到社会的团体,包含我们每个人学会这个大家庭如何和睦,如何遵守伦常,如何各司己职。

大家都在自己的团体职位当中,很好的历事练心,很好的服务大众,这个身就能安,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很多企业界都希望自己的企业团体,能够发展得愈来愈好。

而全世界最大的企业,它已经在人类社会绵延了五千年,这家企业的名字叫中华民族。

而这一家企业有五千年的智慧、五千年的经验,五千年治国、齐家的方法跟效果。

所以我们身为炎黄子孙、中华儿女,应该好好的来珍惜五千年
文化的瑰宝,珍惜这部书。

所以我们假如能够站在五千年的智慧来经营人生,那是我们人生最大的福报,而且也是我们后代子孙最大的福报。

这让我想到我们对家庭、对社会、对整个国家民族,都应该有这一分责任,把这么好的经典智慧从自身去力行,从自身随分随力去弘扬。

而所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重要的原理原则跟方法,都在这部书。

从这部书中也让我想到了,我们是为人父母者也是一家之君,一家的领导者。

所以要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其实这些道理都是相通的,都要能有君亲师的精神在其中。

书中提到第二个细目是「勤俭」,勤劳、节俭。

我们看,勤劳就不放逸,就能勤奋、努力、精进,节俭他就知足常乐,节俭他就能俭以养廉,他不会贪着,不会去贪心,甚至去贪污,所以勤俭二字对我们的修身是非常重要的。

而我们看,从齐家的角度,勤俭也是关键。

曾国藩先生在清朝是汉人官位最高的,被清朝政府高度肯定的一个大臣,他总结人生的经验,这个对我们都是很好的提醒。

说家败,败在一个奢字,奢侈,不勤俭就奢侈了,人败,败在一个逸字,放逸了、懒散了,不勤劳。

所以家怎么败的?人怎么败的?都跟勤俭没有建立有关。

讨人厌败在一个骄字,不能够受人欢迎,就是太傲慢了,言语都侵犯别人、都欺压别人,人家就不想跟我们相处。

勤俭的经句说到,「故修身治国也,要莫大于节欲。

传曰:欲不可纵。

历观有家有国,其得之也,莫不阶于俭约;
其失之也,莫不由于奢侈。

俭者节欲,奢者放情。

放情者危,节欲者安」。

我们看到后面这个话,都提醒我们,一个人跟一个家庭的成败,往往在一个人生态度当中。

所以经文当中说到的,一个人要修身、治国,最重要的就是要从节制欲望开始。

所以《礼记.曲礼》一开始就说到,「毋不敬」,就说到「傲不可长,欲不可纵」。

欲一放纵,就像黄河溃堤,就拦都拦不下来,看整个几千年的历史,家族跟朝代的兴旺,莫不都是因为俭约,节俭,懂得节制,家庭跟朝代会败丧,莫不由于奢侈,都是因为奢侈造成的。

所以俭者他会节制欲望,甚至于节俭的人他所形成的是爱惜物品,爱惜别人给他的关心。

而现在很多人他奢侈了,用东西就不珍惜,父母、家人给的关心,他觉得理所当然,去糟蹋它,他都不会心痛,这就是奢者放情,放纵情欲,这真是太危险了。

另外一个重要的纲目是敦亲,是齐家的部分。

唐太宗皇帝,他确实在读了这些教诲之后,他是句句都期许自己去奉行,所以他也很重视给他后代的教育。

我们引导孩子、引导学生,在《礼记.学记》当中,有一段话是非常好的教学方法。

《礼记.学记》当中提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引导他,不要硬拉他,他可能会逆反。

引导他,不要硬拉他,叫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这个「强」就是鼓励他,不要否定压制他,叫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这个「开」是启发他,不要一堆道理像填鸭一样,一直往他的脑子里灌,他
可能没有办法体悟领受吸收,那就起反效果了。

所以我们一直在说这个填鸭式不好,家庭学校不能这么压孩子。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在《礼记.学记》当中就用了这么好的教学方法。

而我们看,引导不硬拉他,鼓励不压制他,启发不把话都讲尽,都灌输下去。

总之,这部书是我们的国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能够读到这样的书籍,我们应该感恩整理这部书籍的劳动者们,更应该感恩我们的祖辈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