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政策:从经济外交看中国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经济外交看中国发展

【摘要】经济外交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要性。中国从“以经济促外交”到“以外交促经济”的发展表明,政治对国家间的经贸关系格局起绝对作用。“弱国无外交”,唯有自身实力的强大才有平等的话语权。中国想要有效地驾驭全球多边贸易体系,推动经济发展,就必须有足够强大的实力。作为当代大学生,了解中国周边经济外交,深层思考经济外交的重要性和发展经济外交的基础,具有十分广泛的意义和迫切的现实性。

【关键词】经济外交实力维护主权当代大学生的选择

一、经济外交的含义

经济外交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要性,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的今天。经济外交是主权国家围绕国际经济问题开展的访问、谈判、签订条约、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经济组织等多边和双边的活动。它有两种含义:一、经济是某一国家外交所使用的特殊手段;

二、经济是某一国家外交特别强调的侧重面。同样,它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是以经济为手段,为国家谋求对外关系上的利益。如:通过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技术援助,以提高本国的国际地位、扩大在国际问题上的发言权;其二是以外交为手段,为国家谋求经济上的利益。如:通过加入国际组织和对外交往,扩大对外贸易、引进外国技术与资金,或限制来自外国的进口、消除外国对本国商品的歧视。

二、以经济促外交,以外交促经济

中国的经济外交是从援助亚非拉国家起步的,伴随着改革开放而逐步展开的。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中国进行了一系列以经济为杠杆撬动外交关系的动作,如:对非洲进行援助,为他们修建了包括举世闻名的坦赞铁路在内的一大批基础设施。中国因这些援助赢得了非洲国家的广泛支持。可以说,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了恢复,完全得益于中国的经济外交。在这个阶段,中国经济外交的侧重点是“以经济促外交”。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1972年中共领导人同意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尼克松访华,取消了对中国的全面贸易禁运,而中美关系的好转,也带动了周边外交发展和中国外交格局的转向。1978年10月20日,日本内阁会议批准《中日友好条约》。不久,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访问了日本并参观了神奈川县的日产汽车公司、千叶县的君津钢铁厂、大阪的松下电器公司。从这时候起,中国经济外交里外交为经济服务的特点已经开始显现。从1953—1971年中美交易为零到尼克松访华后,中国连续几年对外贸易出现了50%以上年增长率。这事实表明:政治对国家间的经贸关系格局起绝对性作用。

经济外交是随着国内工作重心的转移、改革开放,以及外交政策调整而逐步成为中国的一个重要方面的。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国内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随后在内政与外交的关系上改变了原来的内政为外交服务的思路,经济外交的重要性愈发突出。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已经同亚洲经济体中的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先进者建立了密切联系。中国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在反霸以及配合美国外交战略的大前提下,非常愿意同中国发展关系,同时这也为中国拓展对外贸易奠定了基础。2001年,中国加入WTO,实现了从“以经济促外交”到“以外交促经济”的转变。

三、经济外交发展的后盾

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土地广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曾经,它是天朝上国,万邦来朝,无论是经济还是技术都走在时代的前沿。然而,便是这么一个国家,遭遇了列强的入侵,开始了一百多年的民族屈辱史。没有哪一个国家,在经历了一百多次的割地赔款后,在扎根的土地满目疮痍后,还能发展得起来。然而,当中国人民经过艰苦抗战奋力站起之时,中国的实力不断增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起步,中国逐渐打破了中外壁垒。

2011年,《时代周报》就中国加入WTO十周年的成就作出报道。历时十年,中国从全球第九大经济体跃升为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增长4倍达40万亿元,贸易规模已从2001年的5000亿美元跃升至如今的3万亿美元,中国成为世界工厂,“Made in China”行销全球。与此同时,中国外汇储备也从2122亿美元增至3万亿美元。从细微处看,入世十年对于个体生活的影响亦是巨大的:家电、手机、电脑、汽车、通信资费等价格大幅下调,下调幅度巨大者高达80%以上,昔日的奢侈品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种种事实表明:要想发展,一是实力,二是交流。“弱国无外交”,所谓的经济外交是依赖于实力之上的,只有自身实力的强大,才能拥有平等的话语权。而经济外交这个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意义的策略,是在一定实力上通过交流而促进共赢的手段。

四、机遇与挑战并存

以外交促经济使中国取得了一个能够对国际经济规则的发展演变施加影响的平台。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博士认为:中国是入世最大赢家。从进出口的增长率横向、纵向两个维度来看,入世10年这两项指标都达到历史最好最高水平。就横向相比,中国出口平均增长率、平均增长率、进口平均增长率,都是全世界平均增长率的两倍多。纵向数据显示,近几年对外贸易年增长率达到了30%多。入世后,中国出现30%几的年增长率,中国经济已经跃居世界贸易大国前10位。

然而,在凯歌中中国危机四伏:菲律宾挑事黄岩岛,日本“购买”钓鱼岛,越南立法将中国的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包含在所谓越南“主权”和“管辖”范围内……2012年,“岛争”考验着中国周边外交。我们已不是那饱受欺凌的东亚病夫,我们的祖国不再满目疮痍,然而,这还不够,中国还不够强大,我们甚至还不能对我们的领土有绝对的话语权。当领土主权遭受觊觎,经济外交无疑陷入风雨飘摇。

中国遭遇的“岛争”考验,看似突然,实非偶然。2012年4月,菲律宾军舰袭扰在黄岩岛打渔的中国渔船渔民; 2012年6月,越南国会通过严重侵犯中国领土主权的《越南海洋法》;2012年9月,日本政府基于国内政治利益考量,上演“购岛”闹剧,钓鱼岛问题“引爆”。不难看出,“岛争”的背后,至少存在两个共同因素,一是当事国都单方面违背了与中方的共识,采取了扩大事态、促使争端升温的单方面行动;二是战略重心东移的美国都在其中扮演了活跃角色。一年来,美国利用“岛争”为抓手,快速推进其亚太“再平衡”战略;这些国家则借机“挟洋自重”,一再企图使争议扩大化、复杂化和国际化,以达到浑水摸鱼的目的。[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