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13章第2节《内能》教案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13章第2节《内能》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2.能区别物体的内能和机械能。
3.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知道两者的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感知分子动能与势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1.对内能概念的理解。
2.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教学难点:内能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教学方法:以实验探究为主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用具:足球、弹簧、冰块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知道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具有机械能,那么热现象发生过程中,也有相应的能量变化。
另一方面,我们又知道热现象是大量分子做无规律热运动产生的。
那么热运动的能量与大量的无规律运动有什么关系呢?这是今天学习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1.分子的动能、温度物体内大量分子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对于每个分子来说都有无规则运动的动能。
由于物体内各个分子的速率大小不同,因此,各个分子的动能大小不同。
由于热现象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所以研究个别分子运动的动能是没有意义的。
而研究大量分子热运动的动能,需要将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的平均值求出来,这个平均值叫做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
学习扩散现象时,我们知道扩散现象与温度有关系,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激烈,扩散也加快。
依照分子动理论,这说明温度升高后分子无规则运动加剧。
用上述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来说明,就是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增大。
如果温度降低,说明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减小。
因此从分子动理论观点来看,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
“标志”的含义是指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表示了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增大或减小。
温度不变,就表示了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不变。
其他宏观物理量如时间、质量、物质种类都不是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
但是,温度不是直接等于分子的平均动能。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3.2《内能》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3.2《内能》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第13章第2节《内能》。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影响因素:物体的温度和质量。
3.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能量,而机械能是物体整体运动的能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理解内能的影响因素。
2. 让学生掌握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感觉很冷,而夏天则感觉很热?引导学生从内能的角度去分析这个问题。
2. 知识讲解:(1)介绍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讲解内能的影响因素:物体的温度和质量。
(3)讲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能量,而机械能是物体整体运动的能量。
3.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内能的影响因素,如两个质量相同的水球,一个放在热水里,一个放在冷水中,放在热水里的水球内能较大。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影响因素:物体的温度和质量。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能量,而机械能是物体整体运动的能量。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解释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感觉很冷,而夏天则感觉很热?2. 两个质量相同的水球,一个放在热水里,一个放在冷水中,为什么放在热水里的水球内能较大?答案:1. 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感觉很冷,是因为外界温度低,人体内能减少,感觉冷;夏天则感觉很热,是因为外界温度高,人体内能增加,感觉热。
2【核心素养】人教版九年级全册 第十三章 第2节《内能》教案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收获了不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两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类比法”和“转换法”.我们通过把内能与机械能进行类比,大家知道了内能是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而且还知道了影响内能的因素.我们通过转换法,知道了内能改变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更重要的是明白了内能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在不知不觉地利用它.大家深深体会到,物理是一门有趣有用的科学.只要大家平时多关注生活、留心观察身边的现象,勤于思考,就会轻松地学好物理.好,谢谢大家!
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并进行总结.
(1)内能与温度有关,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温度越低,内能越少.
(2)内能还与物体的体积(或质量、状态)有关,同种物质,温度相同时,体积(质量)越大,内能越大.
例题2(多媒体展示)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质量越大,内能越小
B.物体举得越高,内能越大
教师可先复习动能和势能的相关知识,指出运动的物体因运动而具有动能,高处的物体因被举高且受重力而具有重力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因有弹力而具有弹性势能.教师引导学生类比分析.
师我们知道宏观物体运动时具有动能,那么微观物体分子具有什么能呢?
生: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那么分子也具有动能.
师对物体做功,会使物体的内能增大,那反之,如果物体对外做功,内能有何变化?好,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实验.(师演示:教材P9页《演示》中的实验2.)
提示:用饮料瓶代替大口玻璃瓶进行实验(更安全,现象更明显).
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观察到的现象有哪些?瓶盖跳起说明了什么?出现水雾是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水雾起了什么作用?
生2:分子总是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因此,内能应该每时每刻,不论何种状态都具有;但物体的机械能不是每时每刻都有.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学生能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学生在进行实验和观察时,能够认真记录数据,尊重实验事实。
-学生在分析问题时,能够严谨求实,遵循逻辑推理,避免主观臆断。
3.培养学生节能环保意识,关注可持续发展。
2.学生总结: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加深对内能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情感升华:教师强调节能环保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为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4.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能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能够知道内能是物体分子间作用力的表现形式,与物体的温度、质量和状态有关。
-学生能够运用内能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物体内能的变化导致温度升高或降低。
2.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内能的影响因素,能进行简单的内能计算。
1.完成课本第十三章第2节后的练习题,重点关注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2.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要求运用控制变量法,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数据分析,并撰写实验报告。
3.观察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如烧水、取暖等,分析其属于哪种热传递方式,并简要说明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以下问题并撰写小论文: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内能的本质,并将内能的概念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际物体现象相结合。
内能九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13.2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理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2.通过实验和实例,掌握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如温度、质量、状态等。
3.能够运用内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生活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如比较不同温度水的内能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内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小组代表汇报成果,让学生锻炼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四)反思与评价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3.通过多媒体展示,如动画、视频等,形象地展示内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二)问题导向
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为什么冬天手摸暖气片感觉热?”“内能与温度有什么关系?”等。
2.鼓励学生主动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如“为什么热水冷却后内能减少?”等。
3.通过问题串,让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内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如“内能与质量、温度、状态等因素的关系是什么?”
5.作业小结:本节课布置具有思考性的作业,要求学生在作业中反思学习收获,总结自己的不足。这种作业布置方式,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教师及时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2.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4.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第2节+内能+优秀教学案例
3.结合生活实际,提出与内能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为什么冬天要穿保暖衣、夏天要戴太阳帽等。( Nhomakorabea)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探讨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如温度、质量、状态等。
2.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内能的计算方法和转移途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探讨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提高思维能力。
3.采用模型建构、合作交流等方法,深入理解内能的转移和转化,提升创新能力。
4.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内能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习热情。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治学的态度,提高自信心。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第2节+内能+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为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第2节“内能”,内能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而言,内能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实验和日常生活实例来具体感受和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比较冬天和夏天感觉的不同,让学生感受内能的存在和变化;通过比较冰块和热水的温度差异,让学生理解内能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看法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内能的概念、影响因素、计算方法及转移转化等。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13.2内能教案
内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根据分子动理论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
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改变内能的方法。
3、知道热量的概念及单位。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学情分析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来看,初三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
因此,要通过各种情境资料和演示实验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要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活跃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并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形成较全面的物理认知。
一部分学生还存在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探究改变内能的方法。
难点: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导入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装着开水的热水瓶有时会把瓶塞(盖)弹出来,推动瓶塞的能量来自哪里?2【讲授】内能前面我们学习过运动物体所具有的能叫什么? 上节课我们有学习构成物质的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它有没有动能?叫什么?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什么能? 分子间也有相互作用力,那么分子也有势能,我们把它叫做什么? 宏观的动能和势能统称为什么? 那么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什么? 内能它是能量,所以它的单位是什么?用什么字母表示。
内能和机械能是一回事吗?3【活动】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内能,接下来我们研究内能与温度有着怎样的关系。
思考:炽热的铁水和冰冷的冰块他们都有内能吗?这一实例说明了什么?4【活动】改变内能的方式内能与温度关系我们知道了,接下来请同学们探究:怎样才能将30cm长的细铁丝变热(温度升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请同学们自己利用器材,设计实验方案进行试验,得出结论。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3.2《内能》教案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3.2《内能》教案一. 教材分析《内能》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物理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三章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内能的改变方式以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通过对内能的学习,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为后续学习热力学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对物体运动、力、声、光、电等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对微观世界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内能的概念、内能的改变方式以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等内容还需通过实例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改变方式,包括做功和热传递。
3.让学生理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明确内能是物体的一种能量形式,而机械能是物体由于位置和速度而具有的能量。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动手实验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内能的概念及内能的改变方式。
2.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通过问题引导、实例分析、实验观察、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实验器材:温度计、热水、冷水、玻璃棒等。
3.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例引入:冬天用热水取暖,热水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冷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提问:这是怎样的一种能量转移?这种能量与物体的温度有什么关系?2. 呈现(10分钟)呈现内能的概念: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接着介绍内能的单位、测量工具等。
3. 操练(10分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用温度计测量热水和冷水的温度,观察温度变化。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内能的变化。
4. 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改变方式,如:烧水时,水温升高,内能增加;用手摩擦物体,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第十三章《内能》复习第2课时(教案)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第十三章《内能》复习第2课时(教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我的第十三章《内能》复习第2课时教案设计意图是以巩固学生对内能概念、影响内能的因素以及改变内能的方式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复习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内能的相关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是:1. 能够描述内能的概念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2. 能够分析影响内能的因素,如质量、温度和状态等。
3. 能够运用改变内能的方式,如做功和热传递,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与重点是:1. 内能的概念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2. 影响内能的因素的分析。
3. 改变内能的方式的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练习题。
活动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了解学生对内能概念的掌握情况。
2. 引导学生思考:内能与温度有什么关系?二、知识复习(10分钟)1. 通过PPT展示内能的概念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2. 引导学生回顾影响内能的因素,如质量、温度和状态等。
3. 讲解改变内能的方式,如做功和热传递。
三、实例分析(10分钟)1. 给出实例,让学生分析实例中内能的变化情况。
2. 引导学生运用内能的知识解释实例中的现象。
四、练习与讨论(10分钟)1. 给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答练习题。
2. 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活动重难点:1. 内能的概念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2. 影响内能的因素的分析。
3. 改变内能的方式的应用。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复习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内能的概念、影响内能的因素以及改变内能的方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内能的概念理解仍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解释。
同时,学生对实例分析的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多给学生提供实际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了温度和物态变化、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等有关热学的基础上,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感性认识比较匮乏。
因此,教学中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借助实验等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从学生的体验、经历和身边的事物来建立和强化内能的概念,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内能的存在、什么是内能、内能有什么特点、内能是怎样变化和量度的。
【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教学属于物理基本概念及通过探究实验和小组讨论得出基本规律和方法的教学。
本节先通过“想想议议”引导学生思考推动瓶塞的能量是什么,引出内能、在通过对课本图13.2-1、13.2-2的分析,让学生联想分子具有动能,也具有势能,在初步建立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基础上,再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能的总和,叫做物体内能,在这里注意提醒学生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这种无规则运动是分子在物体内部的运动,跟物体是否运动无关,而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有关。
然后,通过“想想议议”和“探究”活动,了解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热传递;二是做功。
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他们就比较容易理解,热传递的实质就是内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内能改变的多少用热量来量度。
再通过压缩空气点火实验和气体膨胀做功内能减少的实验,加深对做功可以改变内能的理解。
阅读“STS 地球的温室效应”,知道温室效应的现象,知道温室效应的无控制发展对人类生活环境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探究实验的设计及小组交流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造能力及合作精神,本节课力图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及小组讨论来完成本节重要教学内容,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教学设计
二、内能教学目标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与体积、温度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使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内能改变。
3.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实例。
教学重难点1.内能概念,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2.对分子势能和内能的理解。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方案一:演示实验:如图做实验,可得到现象:水沸腾后塞子飞出去,试管口出现白气。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推动塞子的能量来自哪里?为什么试管口会出现白气?想知道原因吗?那就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种能——内能。
方案二:玩具回力汽车运动,其动能是从弹性势能转化而来的,而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动能从何而来?原来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能量来源于燃料燃烧释放的内能。
那么,什么是内能?从而引入新课。
推进新课一、内能1.内能:教师出示挂图:展示运动员头顶足球图片和分子运动图片(如图所示)。
观察并思考:飞来的足球具有什么能?如果足球缩小到分子大小,它是否还具有动能和势能呢?讨论得出:对于每个分子来说,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所以有动能;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动能也越大。
演示并分析:两乒乓球与弹簧模拟两分子作用力。
弹簧形变时具有势能,两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
类比机械能定义,得出内能的定义及单位。
内能: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
2.温度与内能的关系出示挂图:冰山和铁水图片(如图所示)。
提出问题:铁水有内能同学们容易得出,那冰山有内能吗?物体的内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1)引导学生利用类比法理解(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引导学生类比影响机械能的因素讨论得出: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一个确定的物体,分子总数是固定的,其内能大小由温度和体积决定;如果物体不确定,那么其内能大小由质量、温度、体积、种类来决定。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13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13章第2节,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内能的概念、内能的单位和改变内能的方式。
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
内能的单位与功、热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本节课重点讲解热传递和做功两种改变内能的方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单位;2. 让学生掌握热传递和做功两种改变内能的方式;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的单位、热传递和做功改变内能的方式。
难点:内能的概念,热传递和做功的本质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的现象?这些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引导学生思考,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 知识讲解:(1)内能的概念:提问:什么是内能?讲解: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
(2)内能的单位:讲解:内能的单位与功、热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3)改变内能的方式:讲解:热传递和做功是两种改变内能的方式。
热传递是指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的过程;做功改变内能是能量的转化过程。
3.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热传递和做功改变内能的实际应用。
4. 随堂练习:提问:请同学们举例说明生活中热传递和做功改变内能的实例。
5. 知识巩固:6. 板书设计: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
内能的单位:焦耳。
改变内能的方式:热传递、做功。
7. 作业设计:(2)请同学们举例说明生活中热传递和做功改变内能的实例,并加以解释。
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和单位,掌握热传递和做功改变内能的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教学设计
-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内能的改变方式、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等问题展开讨论,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4.融入生活,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内能现象,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思考作业:
-根据内能的概念,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夏天要穿浅色衣服,冬天要穿深色衣服?这与内能有何关系?
-探讨热传递和做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汽车发动机、太阳能热水器等,分析它们的工作原理。
4.合作作业:
-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关于内能知识的手抄报,内容包括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等。
1.学生对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关系的理解程度,帮助他们梳理清楚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学生对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认识,需要引导他们从微观角度理解内能的本质。
3.学生在实验操作和分析数据方面的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实验,提高实验素养。
4.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关注他们的沟通、协作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倾听、尊重他人观点。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
2.了解物体内能的两种表现形式: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并理解它们对物体内能的贡献。
3.学习内能的改变方式,包括热传递和做功,掌握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研究内能、温度和热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2.掌握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对内能的贡献,从微观角度认识内能的本质。
3.内能的改变方式,尤其是热传递和做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抽象且实践性强,学生难以理解。
《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
《内能》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内能的基本概念,理解内能与温度、分子运动的关系。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能够观察并分析物体内部能量的变化,培养其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同时,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及其与温度、分子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则是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分析物体内部能量的变化过程,以及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包括教材、教具和实验器材。
教材需准备初中物理教材及相关教学辅助资料;教具包括多媒体课件、黑板等;实验器材则需准备温度计、热水、冷水、玻璃杯等,用于演示和实验,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内能的概念和变化过程。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的开始,教师首先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或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比如,教师可以展示一个快速摩擦双手后感觉到的热量,然后询问学生这是为什么。
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能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并对内能这一概念产生好奇。
二、知识讲解1. 概念介绍接着,教师需要详细介绍内能的概念。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板书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内能的定义、性质以及与其他物理量(如热量、温度等)的关系。
讲解过程中,要注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确保学生能够理解。
2. 实例分析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能的概念,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实际例子进行分析。
例如,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个装满热水的杯子,通过观察水的温度和热量变化,来理解内能的变化。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其他例子,如摩擦生热、物体的温度变化等。
三、实验操作为了巩固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比如,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实验器材,让学生亲自进行摩擦生热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需要强调实验的安全性和正确性,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
2.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3. 内能与质量的关系:物体质量越大,内能也越大。
4. 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5.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即系统内能的改变等于外界对系统做的功和系统吸收的热量之和。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与温度、质量的关系。
2. 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改变方式,即做功和热传递。
3.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质量的关系,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质量的关系,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情景,如烧水过程中水温升高,引导学生思考水温升高的原因,从而引出内能的概念。
2. 讲解内能的概念:解释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
3. 讲解内能与温度、质量的关系: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物体质量越大,内能也越大。
4. 讲解内能的改变方式:介绍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式对内能的影响。
5. 讲解热力学第一定律:解释能量守恒定律,即系统内能的改变等于外界对系统做的功和系统吸收的热量之和。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
内能与温度、质量的关系: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物体质量越大,内能也越大。
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即系统内能的改变等于外界对系统做的功和系统吸收的热量之和。
九年级物理全册 13.2 内能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内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几种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知道热量的概念及热量的单位。
3.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改变的一些事例。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和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2.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和演示实验,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难点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教具准备配有活塞的玻璃筒、硝化棉、烧瓶(可乐瓶)、打气筒、塞子及管子等。
教学流程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机械能,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种能——内能。
二、合作探究1.内能[想想议议]装着开水的开水瓶,有时瓶塞会弹起来,推动瓶塞的能量来自哪里?[生]开水的动能。
[生]水蒸气的动能。
[生]水蒸气的弹性势能。
[师]以上说法都不准确,推动瓶塞的能量来自水蒸气的内能。
那么什么是内能?[师]我们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运动的分子也具有动能。
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的速度越大,它们的动能也就越大。
除此之外,由于分子之间存在类似弹簧形变时的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间也有势能,这种势能叫做分子势能。
[师]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师]运动着的足球具有哪些能量?[生]足球有高度,具有重力势能。
[生]足球有速度,具有动能。
[生]足球内的分子在做热运动,具有内能。
[师]弹簧发生形变时,具有哪些能量?[生]具有弹性势能和内能。
[师]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有关,而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
[师]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
[生]炙热的铁水具有内能。
[生]冰冷的冰块具有内能。
[师]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可见物体的内能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内能改变与否也可以从温度的改变看出。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13.2内能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中的热现象,如烧水、做饭等,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内能的存在,引发学生的思考。
2.通过设计实验,如用手掌相互摩擦产生热量,让学生亲身体验内能的改变,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3.创设问题情境,如为什么冬天会感觉冷,夏天会感觉热,引导学生思考内能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并能从生活实例中分析哪种方式在起作用。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判断是做功还是热传递改变了物体的内能。
4.让学生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从分子层面认识内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内能的概念,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内能的存在,培养学生的直观感知能力。
4.鼓励小组成员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
2.设计课堂小测验,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调整学习策略。
3.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通过展示烧水、做饭等生活中的热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内能的关系,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种导入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明白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内能教学目标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与体积、温度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使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内能改变。
3.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实例。
教学重难点1.内能概念,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2.对分子势能和内能的理解。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方案一:演示实验:如图做实验,可得到现象:水沸腾后塞子飞出去,试管口出现白气。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推动塞子的能量来自哪里?为什么试管口会出现白气?想知道原因吗?那就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种能——内能。
方案二:玩具回力汽车运动,其动能是从弹性势能转化而来的,而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动能从何而来?原来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能量来源于燃料燃烧释放的内能。
那么,什么是内能?从而引入新课。
推进新课一、内能1.内能:教师出示挂图:展示运动员头顶足球图片和分子运动图片(如图所示)。
观察并思考:飞来的足球具有什么能?如果足球缩小到分子大小,它是否还具有动能和势能呢?讨论得出:对于每个分子来说,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所以有动能;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动能也越大。
演示并分析:两乒乓球与弹簧模拟两分子作用力。
弹簧形变时具有势能,两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
类比机械能定义,得出内能的定义及单位。
内能: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
2.温度与内能的关系出示挂图:冰山和铁水图片(如图所示)。
提出问题:铁水有内能同学们容易得出,那冰山有内能吗?物体的内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1)引导学生利用类比法理解(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引导学生类比影响机械能的因素讨论得出: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一个确定的物体,分子总数是固定的,其内能大小由温度和体积决定;如果物体不确定,那么其内能大小由质量、温度、体积、种类来决定。
决定因素温度温度越高,物体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物体的内能就越大质量在温度一定时,物体的质量越大,也就是分子的数量越多,物体的内能就越大体积在质量一定时,物体的体积越大,分子间的势能越大,物体的内能就越大种类不同物质的分子大小、结构不同,在温度相同时,它们的分子动能、分子势能不同根据前面物体内能跟温度有关,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这段内容的教学可以采取两种方法进行:(1)教材图16.2-4所示两幅图片是为了展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两幅图,让学生观察图片、阅读图下文字,让学生知道改变物体内能可以采取两种途径:做功和热传递。
(2)还可以设计一个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准备铁丝、酒精灯、热水、锤子、铁砧、砂布等,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并实际操作,改变铁丝的内能。
学生可能会想出许多办法,如用热水烫、用酒精灯烧、来回弯折铁丝的某一部位、用锤子敲打铁丝的某一部位、把铁丝在砂布上来回摩擦等。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展示时,对学生在实验设计和操作中表现出来的睿智和能力,要予以鼓励和激励,对各种不同方法,要引导学生梳理归类,使学生明确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做功和热传递。
活动1 用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主要介绍用做功的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教学的关键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素材,如简单易行、效果新奇的实验和常见的生活事例。
这部分内容对进一步学习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也具有重要作用。
这里也可以分为两个环节进行:(1)亲自实验,感受体验。
可以采用图16.2-5所示的实验,如果前面引入“怎样改变物体的内能”时没有采用“改变铁丝的内能”实验,可以在这里运用。
总之,要尽量多做实验,让学生亲自做实验。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图16.2-5(甲)所示的实验中,如果实验室没有乙醚,可以用硝化棉代替。
本实验也有用酒精或火柴头的,但效果都不太好,乙醚又具有一定毒性,所以硝化棉是很好的替代品。
可以找一些瓶装酒瓶口上的封口薄膜,最常见的为白色,也有玫瑰色的,其主要成分就是硝化棉。
实验时,可取一块黄豆大小的这种封口薄膜,放入活塞筒底部作为点燃物,通常压缩一次即可点燃,且火光明亮,可见度大。
如果找不到,还可以自制硝化棉,具体方法见章末课程资源。
另外,酒精、火柴头、乙醚和硝化棉,都是为了显示空气被压缩后温度升高了,属于实验效果显示器。
如果条件许可,把温度传感器安装在筒内,也可起到同样的作用。
教学中可以把这种设计思想介绍给学生,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实验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2)列举事例,分析解释。
除了上面的实验外,教师还应让学生讨论列举生活中的有关事例,并进行分析解释。
有了感性认识不代表就有了深刻理解,还需要进行分析,使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活动2 用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主要介绍用热传递的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教学中可以采用以讨论交流为主的方式进行。
这里可以分为两个层次:(1)认识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各自的特点。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已经学过,但时间相隔已经很长,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复习回顾,并通过多媒体投影或板书等形式展示传导、对流和辐射的定义:①传导——热沿着物体传递叫做传导;②对流——靠液体或者气体的流动来传递热的方式叫做对流;③辐射——热由物体向外发射出去叫做辐射。
让学生阅读图14-5思考并讨论两个问题:图中三种情况各是通过哪种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传导、对流和辐射这三种热传递方式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待学生充分比较、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汇报总结三种方式的相同点是热都是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不同点是传导是热沿着物体传递,物体并不运动,对流是靠物体(液体或气体)流动传热,辐射不需要媒介,热直接射出去,如果学生基础较好,还可告诉学生辐射是以红外线或电磁波传递的。
(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事例。
这个环节要让学生充分交流,利用每位学生的生活经验,唤起他们的回忆和感受,丰富感性认识。
不仅要求学生描述实例,还要指出热从哪里传到哪里,是通过哪种方式传递的。
要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高温物体温度降低了,内能减少了,减少的内能哪里去了?低温物体温度升高了,内能增加了,增加的内能哪里来的?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确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理解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即一个物体的一部分内能转移给另一个物体,或者是内能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转移给低温部分。
学生明确了这些,会为后面理解热量概念打下基础,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理解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综合前面学过的知识,并引出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内能的方式是等效的,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完成即可。
对于使水的内能增加,学生可能会想出许多种办法,教师应引导学生判断是属于做功还是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
对于等效问题,学生往往不甚明白,教师可多列举几个例子,以充实学生的认识,加深理解。
课堂小结1.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分子势能和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和联系。
2.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温度变化,内能也会变化。
3.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4.热量的概念。
5.克服摩擦力做功,内能增大。
6.外界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内能减小。
板书设计二、内能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 热传递⎩⎪⎨⎪⎧ 定义热量:传递内能的多少做功⎩⎪⎨⎪⎧ 1.克服摩擦力做功,内能增大2.外界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加3.物体对外界做功,内能减小教学设计(二)学习目标1.了解什么是内能,知道内能的单位。
认识并描述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2.通过实验,认识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做功和热传递。
3.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
课前准备复习回忆1.物质是由______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______;分子之间有______;分子间还有相互______。
2.什么是动能,什么是重力势能,什么是弹性势能,什么是机械能?合作探究一、内能活动1:阅读课本第127页“物体的内能”部分,思考下面的问题:1.分子为什么具有动能和势能?什么叫物体的内能?2.内能的单位是什么?内能的单位与机械能的单位相同,为什么?3.为什么说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同一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4.观察思考取两只同样的杯子,分别装同样多的热水和冷水,向两个杯水中各滴入一滴红墨水,比较两杯水中发生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试着从分子热运动的角度解释你观察到的现象。
填一填1.物体内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______,以及分子之间______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机械能的国际单位是______,内能的国际单位也是______,用符号______表示。
3.物体的内能与______有关。
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______,温度越低内能越______。
(提示:1.构成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从而具有分子动能;分子间总是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从而使分子也具有势能。
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势能的总和。
2.焦耳 能量的单位是焦耳 内能和机械能是能量的不同形式,还可以相互转化,所以单位相同。
3.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具有的动能越大,所以物体内能就越大 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不论温度高低,物体的分子都在运动,因而具有分子动能,分子之间都有相互作用力,具有分子势能,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之和是物体内能,所以不论温度高低物体都具有内能。
4.略填一填1.动能 相互作用而具有势能2.焦耳 焦耳 J3.温度 大 少)二、物体内能的改变活动2:通过实验体验改变内能的两种途径1.利用铁丝、酒精灯、热水、锤子、铁砧、砂布等器材,你们能想出哪些办法改变铁丝的内能,按你们的想法试一试,看能否成功。
2.与其他小组的同学交流,看看能想出多少办法来改变物体的内能?试着对这些方法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依据。
3.根据你们的实验和分析,可以把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概括为哪几种?4.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的温度是降低还是升高?其内能是增加还是减少?低温物体的温度是降低还是升高?其内能是增加还是减少?5.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的温度降低内能减少,减少的内能到哪里去了?低温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增加的内能是从哪里来的?发生热传递时能量传递的方向怎样?6.什么叫热量?通常用什么符号表示?热量的单位是什么?用什么符号表示?热量的单位与内能的单位相同,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提示:1、2.略 3.做功和热传递 4.降低减少升高增加 5.转移到低温物体上从高温物体上来从高温物体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到低温部分 6.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Q 焦耳J 热量就是转移的内能,所以单位相同) 活动3:1.观察老师演示课本第129页图16.2-5所示实验,观察发生的现象,并对其中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进行解释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