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归纳法原理:【第二归纳法】【跳跃归纳法】【反向归纳法】

合集下载

数学归纳法的发展、原理及其在数学中的应用-精品资料-精品资料-精品资料-精品资料

数学归纳法的发展、原理及其在数学中的应用-精品资料-精品资料-精品资料-精品资料

数学归纳法的发展及其在数学中的应用摘要:在数学论证中,数学归纳法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用途很广,对于某些结论是自然数的函数命题,往往都可以通过数学归纳法来加以证明。

本文叙述了数学归纳法名称的发展,数学归纳法内容的发展,并分别从良序原理、数学归纳法、第二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的有效性这四个方面对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做了介绍,都有相关的例子,能帮助读者深入的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

本文也列举了几种常见的数学归纳法的形式,如第一数学归纳法、第二数学归纳法、倒推归纳法、螺旋式归纳法。

在了解数学归纳在数学中的应用后,本文重点叙述了数学归纳法在证明恒等式、证明不等式、证明整除问题、证明几何问题、探索与正整数有关的问题中的具体应用过程。

通过本文,能使读者更加深入的了解数学归纳法,并且能更好的运用数学归纳法解决数学学科中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数学归纳法发展原理应用一、数学归纳法的发展(一)数学归纳法名称的发展“数学归纳法”名称是由英国数学家创立, 并由英国教科书作者普遍采用推广。

在名称上迈出重要一步的是英国数学家德摩根。

1838年在伦敦出版的《小百科全书》中,德摩根在他的条目“归纳法里建议使用“逐收归纳法”。

但在该条目的最后他偶然地使用了术语数学归纳法,这是我们所能看到这一术语的最早使用。

无论是毛罗利科还是帕斯卡,也无论是伯努利还是其后的数学家们,虽然都在不断地使用数学归纳法,但在很长的时期内并授有给他们的方法以任何名称。

只是由于沃利斯以及雅各布·伯努利的工作,才引进了“归纳法”这一名称。

并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意义上应用于数学:(1)以特此获得一般结论的沃利斯方式(2)指定的步骤论证,并且影响了其后的数学家们,使这种混用状态大约持续了140年。

到l9世纪上半叶,英国的数学家皮科克在他的《代数学》的排列与组合部分,谈到梅成的规律用归纳法延伸到任意数,是从预攫 f 意义上以沃利斯方式使用归纳法的。

后来,他又将从“到R+1的论证称之为证明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
Ⅱ P(k) ( k n0 )成立的假设下可以推出 P(k 1) 成立。
则 P(n) 对一切自然数 n ( n n0 )都成立。
3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下面的证法正确吗?
•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n3+5n能被6整除 (1)当n=1时,13+5×1=6,命题成立; (2)假设当n=k时,k3+5k能被6整除,当n=k+1时,
9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用跳跃式归纳法证明
• 先证可以分成6、7、8个正方形
• 再假设命题对于n(n>8)成立,先将其分成n个正方 形,再将其中一个正方形分为4个相等的正方形, 原来的正方形就被分为n+3个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六、反向归纳法
•反向归纳法 设P(n)是关于自然数n的命题,若 1.有无限多个值使P(n)成立 2.P(k)真可以推出P(k-1)真 则P(n)对一切自然数n都成立
ak
2 1
1 k
ak
2 1
1 k
1 k 1
综合1 、 2,命题对于不小于 2 的所有自然数成立。
16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思考:
平面内有 n 条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 任何三条不过同一点。记 n 条直线的交点个数
为 f n 。
⑴求 f 2, f 3, f 4 。
⑵猜想 f n ,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5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思考题:
若 ai 0(i 1,2,, n) ,且 a1 a2 an 1。
求证: a12
a22
an2
1 (n n

数学归纳法知识点大全(综合)

数学归纳法知识点大全(综合)

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是用于证明与正整数n有关的数学命题的正确性的一种严格的推理方法.在数学竞赛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1)第一数学归纳法设P(n)是一个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如果①n n0( n0 N 1.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形式)时,P(n)成立;②假设n k(k n0,k N)成立,由此推得n k 1时,P(n)也成立,那么,根据①②对一切正整数n n o时,P(n)成立.(2)第二数学归纳法设P(n)是一个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如果①当n n0( n0 N )时,P(n)成立;②假设n k(k n0,k N)成立,由此推得n k 1时,P(n)也成立,那么,根据①②对一切正整数n n0时,P(n)成立.2.数学归纳法的其他形式(1)跳跃数学归纳法6 1 / 7①当n 1,2,3, ,l 时,P(1),P(2), P(3), ,P(I)成立,②假设n k时P(k)成立,由此推得n k I时,P(n)也成立,那么,根据①②对一切正整数n 1时,P(n)成立.(2)反向数学归纳法设P(n)是一个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如果①P(n)对无限多个正整数n成立;②假设n k时,命题P(k)成立,则当n k 1时命题P(k 1)也成立,那么根据①②对一切正整数n 1时,P(n)成立.例如,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为非负实数,有辰莎/+衍:•+气”士)在证明中,由’I:真,不易证出I ■真;然而却很容易证出'■真,又容易证明不等式对无穷多个叮(只要;匚型的自然数)为真;从而证明,不等式成立.(3)螺旋式归纳法P(n), Q(n)为两个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假如①P(nO)成立;②假设P(k) (k>nO)成立,能推出Q(k)成立,假设Q(k)成立,能推出6 2 / 7P(k+1)成立;综合(1)( 2),对于一切自然数n ( >n0), P(n),Q(n)都成立;(4)双重归纳法设J是一个含有两上独立自然数八的命题.①与-对任意自然数—成立;②若由八…’,和-1成立,能推出1 - 1■'成立;根据(1)、( 2)可断定,「亠’对一切自然数汕吃均成立.3 •应用数学归纳法的技巧(1)起点前移:有些命题对一切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正整数n都成立,但命题本身对n 0也成立,而且验证起来比验证n 1时容易,因此用验证n 0成立代替验证n 1,同理,其他起点也可以前移,只要前移的起点成立且容易验证就可以•因而为了便于起步,有意前移起点. (2)起点增多:有些命题在由n k向n k 1跨进时,需要经其他特殊情形作为基础,此时往往需要补充验证某些特殊情形,因此需要适当增多起点.(3)加大跨度:有些命题为了减少归纳中的困难,适当可以改变跨度,但注意起点也应相应增多.(4)选择合适的假设方式:归纳假设为一定要拘泥于“假设n k时命题成立”不可,需要根据题意采取第一、第二、跳跃、反向数学归纳法6 3 / 7中的某一形式,灵活选择使用.(5)变换命题:有些命题在用数学归纳证明时,需要引进一个辅助命题帮助证明,或者需要改变命题即将命题一般化或加强命题才能满足归纳的需要,才能顺利进行证明.5.归纳、猜想和证明在数学中经常通过特例或根据一部分对象得出的结论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这种不严格的推理方法称为不完全归纳法. 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只能是一种猜想,其正确与否,必须进一步检验或证明,经常采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完全归纳法是发现规律、解决问题极好的方法.从0以外的数字开始如果我们想证明的命题并不是针对全部自然数,而只是针对所有大于等于某个数字b的自然数,那么证明的步骤需要做如下修改:第一步,证明当n=b时命题成立。

数学的归纳法解析总结

数学的归纳法解析总结

数学的归纳法解析总结2020-10-27数学的归纳法解析总结数学归纳是一种有特殊事例导出一般原理的思维方法。

归纳推理分完全归纳推理与不完全归纳推理两种。

不完全归纳推理只根据一类事物中的部分对象具有的共同性质,推断该类事物全体都具有的性质,这种推理方法,在数学推理论证中是不允许的。

完全归纳推理是在考察了一类事物的全部对象后归纳得出结论来。

数学归纳法是用来证明某些与自然数有关的数学命题的一种推理方法,在解数学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是一个递推的数学论证方法,论证的第一步是证明命题在n=1(或n)时成立,这是递推的基础,第二步是假设在n=k时命题成立,再证明n=k+1时命题也成立,这是无限递推下去的理论依据,它判断命题的正确性能否由特殊推广到一般,实际上它使命题的正确性突破了有限,达到无限。

这两个步骤密切相关,缺一不可,完成了这两步,就可以断定“对任何自然数(或n≥n且n∈N)结论都正确”。

由这两步可以看出,数学归纳法是由递推实现归纳的,属于完全归纳。

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问题时,关键是n=k+1时命题成立的.推证,此步证明要具有目标意识,注意与最终要达到的解题目标进行分析比较,以此确定和调控解题的方向,使差异逐步减小,最终实现目标完成解题。

运用数学归纳法,可以证明下列问题:与自然数n有关的恒等式、代数不等式、三角不等式、数列问题、几何问题、整除性问题等等。

常见数学归纳法及其证明方法(一)第一数学归纳法一般地,证明一个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有如下步骤(1)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时命题成立,对于一般数列取值为1,但也有特殊情况(2)假设当n=k(k≥[n的第一个值],k为自然数)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

(二)第二数学归纳法对于某个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1)验证n=n0时P(n)成立(2)假设no。

数学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4/27数学归纳法是证明与数的无限集合(特别是正整数集合)有关的命题的一种方法.其常见的形式有:第一数学归纳法、第二数学归纳法、反向数学归纳法、二重数学归纳法等. 数学归纳法的应用.例1设数列{}n a 满足关系式:(1)112a =,(2)n n a n a a a 221=+++ )1(≥n ,试证数列通项公式为1(1)n a n n =+.说明:本例可以使用第一和第二数学归纳法证明.第二数学归纳法的证明可以概括为:“1对”;假设“k ≤对”,那么“1k +也对”. 详细地说,它分为以下三步: (1)奠基:证明1n =时命题成立; (2)归纳假设:设n k ≤时命题成立;(3)归纳递推:由归纳假设推出1n k =+时命题也成立.例2 求证:第n 个质数(将质数由小到大编上序号,2算作第一个质数)n p 小于22n. 分析:首先注意到121k p p p + 没有质因数k p p p ,,,21 ,因此它的质因数都不小于1k p +,这就是说1121k k p p p p +≤+ .于是我们设想通过证明121212k k p p p ++< (1)来达到证明1212k k p ++<的目的,但(1)式的证明必然要用到),,2,1(22k i p ii =<.所以,我们不得不改用第二数学归纳法.因为k p p p ,,,21 都不能整除121k p p p + ,所以121k p p p + 的质因数q 不可能是k p p p ,,,21 ,而只能大于或等于1k p +.121122222211212+122kk k k k p p p p +++++-+≤+<≤<例3 已知n m ,是任意非负整数,证明:若规定1!0=,则)!(!!)!2()!2(n m n m n m +是正整数.分析:命题与两个参数n m ,有关.我们把m 看作常数,对n 进行归纳.就得到以下证法.提示: 0=n 时,原式=mm C m m m 2!!)!2(=是正整数,其中m 是非负整数. 设当k n =时命题成立,即)!(!!)!2()!2(k m k m k m +是正整数,其中m 是任意非负整数.则当1+=k n 时,(2)!(22)!(2)!2!(21)(22)(2)!(2)!(22)!(2)!4!(1)!(1)!!!()!(1)(1)!!()!(1)!!(1)!m k m k k k m k m k m k m k m k m k k m k m k m k m k m k ++++=∙=∙-+++++++++++评注:在上面的证明中,我们所用的归纳形式是:“m n ,0=任意时对”;假设“m k n ,=任意时对”,那么“m k n ,1+=任意时也对”.这里,m 被看作常数,但又是一个带有任意性的常数.我们有时把这种常数称为“活化了的常数”.这是多参数处理的一个常用方法.例4 设正数数列{}n a 满足关系式21n n n a a a +≤-,证明:对一切正整数n 有1n a n<.例5 证明:对一切正整数n ,不定方程22n x y z +=都有正整数解.例6 证明:对任何非空有限集合,都可将它的所有子集排成一列,使得每两个相邻的子集,或者是前一个仅比后一个多一个元素,或者是后一个仅比前一个多一个元素. 证:当1n =时,{}A a =,它仅有两个子集:A ∅与,怎么排都行,可见断言成立.假设n k =时断言也成立,即可按规则将},,{1k a a A =的所有子集排成一列. 下证1n k =+时断言也成立.先考虑n=2,n=3的情形: 2n =时,可将12{,}a a 的所有子集排成:1122,{},{,},{}a a a a ∅.3n =时,可将123{,,}a a a 的所有子集排成:112223123133,{},{,},{},{,},{,,},{,},{}a a a a a a a a a a a a ∅.可以看出,3n =时的前4个子集与2n =时12{,}a a 的全部子集的排法完全相同.再看看3n =时的后4个子集,就可以发现,如果从这4个子集中都划去3a ,则它们刚好就是前4个子集的逆序排列!设已将},,{1k a a 的所有的2k 个子集按照规则排成一列:k A A A 221,,, .于是,我们只要将},,,{11+k k a a a 的所有子集排列如下:,},{,,,,12221 +k a A A A A k k },{},{1112++k k a A a A则不难验证这种排法确实合乎规则.所以当1n k =+时断言也成立.于是由数学归纳法原理知,断言对一切非空的有限集合都成立.例7 对怎样的正整数n ,集合{1, 2, …, n }可以分成5个互不相交的子集,每个子集的元素和相等.解 先找一个必要条件:如果{1, 2, …, n }能分成5个互不相交的子集,各个子集的元素和相等,那么)1(2121+=+++n n n 能被5整除.所以n =5k 或n =5k -1.显然,k =1时,上述条件不是充分的.下用数学归纳法证明k ≥2时,条件是充分的.当k =2,即n =9,10时,我们把集合{1, 2,…, 9}和{1, 2, …, 10}作如下分拆:{1, 8},{2, 7},{3, 6},{4, 5},{9};{1, 10},{2, 9},{3, 8},{4, 7},{5, 6};当k =3时,即n =14,15时,有{1, 2, 3, 4, 5, 6},{7, 14},{8, 13},{9, 12},{10, 11};{1, 2, 3, 5, 6, 7},{4, 8, 12},{9, 15},{10, 14},{11, 13}.因为若集合{1, 2, …, n }能分成5个互不相交的子集,并且它们的元素和相等,那么{1, 2, …, n , n +1, …, n +10}也能分成5个元素和相等但互不相交的子集.事实上,如果{1, 2, …, n }=54321A A A A A ⋃⋃⋃⋃,那么{1, 2, …, n , n +1, …, n +10}=54321B B B B B ⋃⋃⋃⋃,其中⋃=11A B {n +1, n +10},⋃=22A B {n +2, n +9},⋃=33A B {n +3, n +8},⋃=44A B {n +4, n +7},⋃=55A B {n +5, n +6}。

浅谈数学归纳法

浅谈数学归纳法

浅谈数学归纳法沈梦婷教师教育学院10021149 【摘要】数学归纳法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在许多与自然数有关的数学问题的证明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就数学归纳法的形式内容及对其的教与学做了一定的分析。

【关键字】数学归纳法,数学教学方法数学中的许多问题与自然数有关, 这类问题的求解及证明贯用的方法就是数学归纳法, 即首先考察特例, 发现某种相似性, 然后把这种相似性推广为一个可以明确表述的一般性命题, 从而得到一个猜想, 最后证明这个猜想。

数学归纳法的依据是自然数的皮亚诺公理中的归纳公理,他是演绎法的一种,与归纳法有本质区别。

绪论——数学归纳法的研究现状对“数学归纳法”的研究国内己有不少论文,这些论文在某些具体方面作出了详尽的论述。

例如,赵龙山在《有关数学归纳法教学中的逻辑问题》一文中,对数学归纳法的逻辑基础问题进行了论述和研究,形象地引入“递推机”,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数学归纳法本质的理解:罗增儒在《关于数学归纳法的逻辑基础》一文中指出:历史上数学归纳法曾被称为“逐次归纳法”、“完全归纳法”,后来被称为“数学归纳法”,既区别于逻辑上的“完全归纳法”,又比“逐次归纳法”更能表明它论证的可靠性;刘世泽在《数学归纳法的另外两种形式》一文中,介绍了除数学归纳法第I型和第II型以外的另两种形式:跳跃归纳法和二元有限归纳法;朱孝建在《数学归纳法的构造》一文中,给出了数学归纳法的一个一般性定理,由此可推导出数学归纳法的各种常见形式,还可根据具体问题的需要构造出其它数学归纳法的形式,进一步开拓了数学归纳法的应用范围,从而对数学归纳法的本质有了一个较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邵光华所作的论文《对中学“数学归纳法”教材教法的几点思考》,主要针对教材教法中对数学归纳法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提出了值得思考的五个具体问题,并简单地说明了数学归纳法和归纳法的区别.除以上这些论文以外,一些论著也提到了数学归纳法,并把它作为一种证明方法进行了简洁的阐述。

最新数学归纳法原理:【第二归纳法】【跳跃归纳法】【反向归纳法】

最新数学归纳法原理:【第二归纳法】【跳跃归纳法】【反向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原理(六种):【第二归纳法】【跳跃归纳法】【反向归纳法】一行骨牌,如果都充分地靠近在一起(即留有适当间隔),那么只要推倒第一个,这一行骨牌都会倒塌;竖立的梯子,已知第一级属于可到达的范围,并且任何一级都能到达次一级,那么我们就可以确信能到达梯子的任何一级;一串鞭炮一经点燃,就会炸个不停,直到炸完为止;……,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多着呢!数学归纳法原理设P(n)是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若(I)命题P(1)成立;(Ⅱ)对所有的自然数k,若P(k)成立,推得P(k+1)也成立.由(I)、(Ⅱ)可知命题P(n)对一切自然数n成立.我们将在“最小数原理”一章中介绍它的证明,运用数学归纳法原理证题的方法,是中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它是一种递推的方法,它与归纳法有着本质的不同.由一系列有限的特殊事例得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通常叫做归纳法,用归纳法可以帮助我们从具体事例中发现一般规律,但是,仅根据一系列有限的特殊事例得出的一般结论的真假性还不能肯定,这就需要采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它的正确性.一个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P(n),常常可以用数学归纳法予以证明,证明的步骤为:(I)验证当n取第1个值no时,命题P(no)成立,这一步称为初始验证步.(Ⅱ)假设当n=k(k∈N,后≥no)时命题P(k)成立,由此推得命题P(k+1)成立.这一步称为归纳论证步.(Ⅲ)下结论,根据(I)、(Ⅱ)或由数学归纳法原理断定,对任何自然数(n≥no)命题 P(n)成立.这一步称为归纳断言步,为了运用好数学归纳法原理,下面从有关注意事项与技巧及运用递推思想解题等几个方面作点介绍.运用数学归纳法证题时应注意的事项与技巧三个步骤缺一不可第一步是递推的基础,第二步是递推的依据,第三步是递推的过程与结论.三步缺一不可.数学归纳法的其他几种形式还有:第二数学归纳法;跳跃数学归纳法;倒推数学归纳法(反向归纳法);分段数学归纳法二元有限数学归纳法;双向数学归纳法;跷跷板数学归纳法;同步数学归纳法等。

数学归纳法原理:【第二归纳法】【跳跃归纳法】【反向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原理:【第二归纳法】【跳跃归纳法】【反向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原理(六种):【第二归纳法】【跳跃归纳法】【反向归纳法】一行骨牌,如果都充分地靠近在一起(即留有适当间隔),那么只要推倒第一个,这一行骨牌都会倒塌;竖立的梯子,已知第一级属于可到达的范围,并且任何一级都能到达次一级,那么我们就可以确信能到达梯子的任何一级;一串鞭炮一经点燃,就会炸个不停,直到炸完为止;,, ,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多着呢!数学归纳法原理设P(n) 是与自然数n 有关的命题.若(I) 命题P(1) 成立;(∏)对所有的自然数k,若P(k)成立,推得P(k+1)也成立•由(I )、(∏)可知命题P(n)对一切自然数n成立.我们将在“最小数原理”一章中介绍它的证明, 运用数学归纳法原理证题的方法,是中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它是一种递推的方法,它与归纳法有着本质的不同.由一系列有限的特殊事例得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 通常叫做归纳法,用归纳法可以帮助我们从具体事例中发现一般规律,但是,仅根据一系列有限的特殊事例得出的一般结论的真假性还不能肯定,这就需要采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它的正确性.一个与自然数n 有关的命题P(n) ,常常可以用数学归纳法予以证明, 证明的步骤为:(I) 验证当n 取第1 个值no 时,命题P(no) 成立,这一步称为初始验证步.(∏)假设当n=k(k ∈N,后≥no)时命题P(k)成立,由此推得命题P(k+1)成立.这一步称为归纳论证步.(In )下结论,根据(I)、(∏)或由数学归纳法原理断定,对任何自然数(n ≥no)命题P(n)成立.这一步称为归纳断言步,为了运用好数学归纳法原理,下面从有关注意事项与技巧及运用递推思想解题等几个方面作点介绍.运用数学归纳法证题时应注意的事项与技巧三个步骤缺一不可第一步是递推的基础,第二步是递推的依据,第三步是递推的过程与结论.三步缺一不可.数学归纳法的其他几种形式还有:第二数学归纳法;跳跃数学归纳法;倒推数学归纳法(反向归纳法);分段数学归纳法二元有限数学归纳法;双向数学归纳法;跷跷板数学归纳法;同步数学归纳法等。

数学归纳法(各种全)

数学归纳法(各种全)

解:设椭圆221mx ny +=,则4191m n m n +=⎧⎨+=⎩,解得335835m n ⎧=⎪⎪⎨⎪=⎪⎩,所以椭圆方程为223813535x y +=.六、数学归纳法(一)数学归纳法应用关于正整数的命题的证明可以用数学归纳法.本部分的数学归纳法指的是第一数学归纳法.第一数学归纳法的思维方法是:命题在1n =成立的条件下,如果n k =时命题成立能够推出1n k =+时命题也成立,我们就可以下结论,对于任意正整数命题都成立.1.证明等式典型例题:证明222112(1)(21)6n n n n ++⋅⋅⋅+=++,其中n N *∈.证明:(1)当1n =时,左边211==,右边11(11)(21)16=⨯⨯++=,等式成立.(2)假设n k =时等式成立,即222112(1)(21)6k k k k ++⋅⋅⋅+=++.则当1n k =+时,左边22222112(1)(1)(21)(1)6k k k k k k =++⋅⋅⋅+++=++++1(1)(2)(23)6k k k =+++1(1)[(1)1][2(1)1]6k k k =+++++=右边,即1n k =+时等式成立.根据(1)(2)可知,等式对于任意n N *∈都成立.2.证明不等式典型例题 1.证明1111223n n+++⋅⋅⋅+<,其中n N *∈.证明:(1)当1n =时,左边1=,右边2=,不等式成立.(2)假设n k =时不等式成立,即1111223k k+++⋅⋅⋅+<,则当1n k =+时,左边11111122311k k k k =+++⋅⋅⋅++<+++,右边21k =+.要证左边<右边,536只需证12211k k k +<++,而此式2112(1)k k k ⇔++<+2121k k k ⇔+<+24(1)(21)01k k k ⇔+<+⇔<,显然01<成立,故1n k =+时不等式也成立.综上所述,不等式对任意n N *∈都成立.典型例题2.已知,0a b >,a b ≠,n N ∈,2n ≥,证明()22n nn a b a b ++<.证明:(1)当2n =时,2222222222()2442a b a ab b a b a b +++++=<=,不等式成立.(2)假设n k =时不等式成立,即()22k kk a b a b ++<,则当1n k =+时,左边1()2k a b ++11224k k k k k k a b a b a b a b ab +++++++<⋅=,因为11()()k k k ka b a b ab +++-+()()k k a b a b =--0>,所以11k k k k a b ab a b +++<+,则111142k k k k k k a b a b ab a b ++++++++<,即111()22k k k a b a b +++++<,故1n k =+时不等式也成立.由(1)(2)可知,不等式对任意n N ∈,2n ≥都成立.3.证明整除性问题典型例题:证明22nn ab -能被a b +整除,其中n N *∈.证明:(1)当1n =时,显然22a b -能被a b +整除.(2)假设n k =时命题成立,即22k k a b -能被a b +整除,则当1n k =+时,2(1)2(1)2(1)2(1)2222k k k k k k a b a b a b a b ++++-=-+-222222()()k k k a a b b a b =-+-,因为22a b -与22k k a b -都能被a b +整除,所以222222()()k kk a a b b a b -+-能被a b +整除,即1n k =+时命题也成立.综上所述,原命题成立.4.证明几何问题典型例题:求证平面内n 条直线的交点最多有1(1)2n n -个.证明:平面内n 条直线的交点最多,只需任意三条直线不过同一点,任意两条直线不平行,下面在此条件下证明.(1)当2n =时,显然两条直线只有1个交点,而1(1)12n n -=,命题成立.537(2)假设n k =时命题成立,即平面内k 条直线的交点有1(1)2k k -个,则当1n k =+即平面上有1k +条直线时,因为任意三条直线不过同一点,任意两条直线不平行,所以第1k +条直线与原来的k 条直线共有k 个交点.这时交点的总个数为1(1)2k k k-+1(1)[(1)1)]2k k =++-,即1n k =+时命题也成立.综上所述,原命题成立.(二)其他数学归纳法除了第一数学归纳法以外,还有一些特别的数学归纳法.1.第二数学归纳法典型例题:设n N *∈,且12cos x x α+=,证明:12cos n n x n x α+=.证明:(1)当1n =时,12cos x xα+=,命题成立.当2n =时,21()x x +2212x x =++24cos α=,得2212cos 2x xα+=,命题成立.(2)假设n k ≤(2)k ≥时命题成立,则当1n k =+时,有111k k x x +++11111()()()k k k k x x x x x x--=++-+2cos 2cos 2cos(1)k k ααα=⋅--2[cos(1)cos(1)]2cos(1)k k k ααα=++---2cos(1)k α=+,故1n k =+时不等式也成立.由(1)(2)可知,命题成立.2.反向数学归纳法典型例题:函数:f N N **→满足(1)(2)2f =,(2)对任意正整数m 、n ,()()()f mn f m f n =,(3)当m n >时,()()f m f n >;证明:()f n n =.证明:令2m =、1n =,则(2)(2)(1)f f f =,故(1)1f =.令2m =、2n =,则22(2)(2)(2)2f f f ==;令22m =、2n =,则323(2)(2)(2)2f f f ==;由第一数学归纳法易证(2)2mmf =.下面用反向数学归纳法证()f n n =.(1)由上面推证知,存在无数个形如2m的数使()f n n =成立.(2)假设1n k =+时成立,即(1)1f k k +=+.因为存在t N *∈满足1212t t k +<+≤,则122t t k +≤<.设2t k s =+,s N *∈,则1112(2)(21)(22)(2)(21)(2)2t t t t t t t t f f f f s f f +++=<+<+<⋅⋅⋅<+<⋅⋅⋅<-<=.所以1(21),(22),,(2),,(21)t t t t f f f s f +++⋅⋅⋅+⋅⋅⋅-是区间1(2,2)t t +内的21t -个不同的自然数,538而区间1(2,2)t t +内恰好有21t -个不同的自然数121,22,,2,,21t t t t s +++⋅⋅⋅+⋅⋅⋅-,于是11(21)21,(22)22,,(21)21t t t t t t f f f +++=++=+⋅⋅⋅-=-,即()f k k =.由反向数学归纳法知,对任意n N *∈都有()f n n =.3.跷跷板数学归纳法典型例题:n S 是数列{}n a 的前n 项和,设223n a n =,213(1)1n a n n -=-+,n N *∈,求证:2211(431)2n S n n n -=-+及221(431)2n S n n n =++.证明:设()P n :2211(431)2n S n n n -=-+;()Q n :221(431)2n S n n n =++.(1)当1n =时,111S a ==,则(1)P 成立.(2)假设n k =时,则()P k 成立,即2211(431)2k S k k k -=-+,则2212k k k S S a -=+=221(431)32k k k k -++21(431)2k k k =++,即()Q k 成立.当()Q k 成立时,21k S +=221k k S a ++21(431)3(1)12k k k k k =+++++21(1)[4(1)3(1)1]2k k k =++-++,即(1)P k +成立.由跷跷板数学归纳法可知,原命题成立.4.二重数学归纳法典型例题:设(,)f m n 满足(,)(,1)(1,)f m n f m n f m n ≤-+-,其中,m n N *∈,1mn >,且(,1)(1,)1f m f n ==,证明:12(,)m m n f m n C -+-≤.证明:设命题(,)P m n 表示(,)f m n .(1)112(,1)1m m f m C -+-==,012(1,)1n f n C +-==,即(,1)P m 、(1,)P n 成立.(2)假设(1,)P m n +、(,1)P m n +成立,即1(1,)m m n f m n C +-+≤,11(,1)m m n f m n C -+-+≤.则(1,1)(1,)(,1)f m n f m n f m n ++≤+++11111(1)(1)2m m m m m n m n m n m n C C C C -+++-+-++++-≤+==,即(1,1)P m n ++也成立.由二重数学归纳法知,原不等式成立.539。

多米诺骨牌上的数学——数学归纳法

多米诺骨牌上的数学——数学归纳法

多米诺骨牌上的数学——数学归纳法五十多年前,清华大学数学系赵访熊教授在给大学一年级学生讲高等数学课,总要先讲讲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他在讲解数学归纳法的时候,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某主妇养小鸡十只,公母各半。

她预备将母鸡养大留着生蛋,公鸡则养到一百天就陆续杀以佐餐。

天天早晨她拿米喂鸡。

到第一百天的早晨,其中的一只公鸡正在想:“第一天早晨有米吃,第二天早晨有米吃,……第九十九天早晨有米吃,所以今天,第一百天的早晨,一定有米吃。

”这时,该主妇来了,正好把这只公鸡抓去杀了。

这只公鸡在第一百天的早晨不但没有吃着米,反而被杀了,虽然它已有九十九天吃米的经验,但不能证明第一百天一定有米吃。

(赵访熊,1908年——1996年,我国最早提倡和从事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的教学与研究的学者之一。

)赵先生把这只公鸡的推理戏称为“公鸡归纳法”。

显然这是一种错误的不完全归纳法。

我们经常会遇到涉及全体自然数的命题,对待这种问题,如果要否定它,你只要能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如果要证明它,由于自然数有无限多个,若是一个接一个地验证下去,那永远也做不完。

怎么办?数学家想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那就是数学归纳法。

【数学史话】欧几里得的开端实际上,人们很早就遇到了无限集合的问题,而当时具体的推导或计算都只是针对有限对象,实施有限次论证。

怎样在具体的推导或计算中把握无限的难题,很早就摆在数学家面前了。

(欧几里得,公元前330年—公元前275年,古希腊伟大的数学家,被称为数学之父)最先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在他的《几何原本》中采用了近似于数学归纳法的思想。

该书第九卷第20命题是:“素数比任何给定的一批素数都多。

”欧几里得在证明这一命题时采用了独特的“几何”方式,他把数视为线段:设有素数a、b、c,另设d=a·b·c+1,则d或是素数或不是素数。

如果d是素数,则d是与a、b、c三者都不同的素数。

如d不是素数,则它必有素因数e,并且e与a、b、c都不同,所以一定有比给定的素数更多的素数。

数学学习指导之数学归纳法

数学学习指导之数学归纳法

数学学习指导之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是一种有特殊事例导出一般原理的思维方法。

归纳推理分完全归纳推理与不完全归纳推理两种。

不完全归纳推理只根据一类事物中的部分对象具有的共同性质,推断该类事物全体都具有的性质,这种推理方法,在数学推理论证中是不允许的。

完全归纳推理是在考察了一类事物的全部对象后归纳得出结论来。

数学归纳法是用来证明某些与自然数有关的数学命题的一种推理方法,高考在解数学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是一个递推的数学论证方法,论证的第一步是证明命题在n=1(或n)时成立,这是递推的基础,第二步是假设在n=k时命题成立,再证明n=k+1时命题也成立,这是无限递推下去的理论依据,它判断命题的正确性能否由特殊推广到一般,实际上它使命题的正确性突破了有限,达到无限。

这两个步骤密切相关,缺一不可,完成了这两步,就可以断定“对任何自然数(或n≥n且n∈N)结论都正确”。

由这两步可以看出,数学归纳法是由递推实现归纳的,属于完全归纳。

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问题时,关键是n=k+1时命题成立的推证,此步证明要具有目标意识,注意与最终要达到的解题目标进行分析比较,以此确定和调控解题的方向,使差异逐步减小,最终实现目标完成解题。

运用数学归纳法,可以证明下列问题:与自然数n有关的恒等式、代数不等式、三角不等式、数列问题、几何问题、整除性问题等等。

常见数学归纳法及其证明方法(一)第一数学归纳法一般地,证明一个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有如下步骤(1)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时命题成立,对于一般数列取值为1,但也有特殊情况(2)假设当n=k(k≥[n的第一个值],k为自然数)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

(二)第二数学归纳法对于某个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1)验证n=n0时P(n)成立(2)假设no<n<k时p(n)成立,并在此基础上,推出p(k+1)成立。

</n<k时p(n)成立,并在此基础上,推出p(k+1)成立。

例谈数学归纳法

例谈数学归纳法

例谈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是数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在新课标人教A 版教材选修2-2以及选修4-5中都有专门的讲解,它在高考以及竞赛中都有涉及,其实质在于:将一个无法(或很难)穷尽验证的命题转化为证明两个普通命题:“p(1)真”和“若p(k)真,则p(k+1)真”,从而达到证明目的。

数学归纳法早期叫逐波归纳法或完全归纳法,但后来人们更喜欢用数学归纳法的名称,因为它更能体现论证的严格性和科学性,又不与逻辑学中的“归纳法”混淆。

数学史上最早人使用数学归纳法的人首推法国数学家帕斯卡(1623-1662),但他并未确立方法的理论依据。

直到意大利数学家佩亚诺(1855-1932)建立了自然数的理论,才标志着数学归纳法逻辑基础的奠定。

一、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形式第一数学归纳法和第二数学归纳法。

1、第一数学归纳法设p(n)是关于正整数n 的命题,若:(1)(奠基)p(1)成立;(2)(归纳)假设p(k)成立可以推出p(k+1)成立,且yp(n)对一切正整数n 都成立。

(注:奠基若从0n 开始,则结论改为对一切n 0n ≥的正整数p(n)都真)。

中学阶段目前所使用的数学归纳法就为此法,这里不再举例。

第一数学归纳法有“变着”,跳跃数学归纳法;(1)p(1),p(2),…,p(m)成立;(2)假设p(k)成立,(R 为任意自然数),可以推出p(k+m)成立,则对一切正整数p(n)成立。

例1、试证用面值为3分和5分的邮票可支付任何)7(>n n 分的邮资。

证一:(1)当n=8时,结论显然成立;(2)假设当n=k(k>7)时命题成立。

若这k 分邮资全用3分票支付,则至少有3张,将3张3分票换成2张5分票就可支付k+1分邮资;若这k 分邮资中至少有一张5分票,只要将一张5分票换成2张3分票仍可交付k+1分邮资,故当n=k+1时命题也成立,于是当n>7的任何正整数命题都成立。

证二:(1)当n=8,9,…,15时,直接验证已知命题成立。

第二数学归纳法

第二数学归纳法

第二数学归纳法探讨。

数学归纳法是一种重要的论证方法。

我们通常所说的"数学归纳法"大多是指它的第一种形式而言,本文从最小(自然)数原理出发,对它的第二种形式即第二数学归纳法进行粗略的探讨,旨在加深对数学归纳法的认识,并得到一种加强的证明方法。

相对于第一数学归纳法,第二数学归纳法的假设更强,理论上可以使用第一数学归纳法证明的,必然可以使用第二数学归纳法证明;反之则不一定成立,我们有一个有关整数的整除理论的典型证明:"所有大于1的整数都可以分解成若干个素数的乘积"来看出这一点。

原理:1.最小(自然)数原理:(注:可利用数学归纳法加以证明) 任意一个非空自然数集C有最小元素。

③2.第二数学归纳法:设有一个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P0,P1,P2,…,Pn如果:(1)当n=0时,命题成立;①(2)假设当n≤k(k∈N)时,命题成立;②由此可推得当n=k+1时,命题也成立。

那么根据①②可得,命题对于一切自然数n来说都成立。

证明:提示:用反证法证明。

证明:假设命题不是对一切自然数都成立,假设C表示使命题不成立的自然数所组成的集合,显然C非空,由③可得,C中必然存在最小元素,记为q,④若q=0,与①矛盾,故q≥1;∵q是C中的最小元素,∴命题对于n<q即n≤q-1均成立,由②可得:故命题对n=q也成立,与④矛盾,故假设不成立,即命题N对于一切自然数n均成立。

▉(注:"▉"表明命题证毕。

)说明:在假如论证在n=k+1时的真伪时,必须以n取不大于k 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乃至全部的自然数时命题的真伪为其论证的依据,则一般选用第二数学归纳法进行论证。

之所以这样,其根本原则在于第二数学归纳法的归纳假设的要求较之第一数学归纳法更强,不仅要求命题在n=k时成立,而且还要求命题对于一切小于k 的自然数来说都成立,反过来,能用第一数学归纳法来论证的数学命题,一定也能用第二数学归纳进行证明,这一点是不难理解的。

考研数学归纳法的两种形式

考研数学归纳法的两种形式

考研数学归纳法的两种形式一、第一数学归纳法第一数学归纳法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步:(1)归纳奠基:证明n=1时命题成立;(2)归纳假设:假设n=k时命题成立;(3)归纳递推:由归纳假设推出n=k+1时命题也成立。

从而就可断定命题对于从所有正整数都成立。

正确性证明:假设我们已经完成下面的推理:归纳基础:P(0)真;归纳推理:对于任意k(P(k)→P(k+1))但是还并非所有自然数都有性质P。

将这些不满足性质P的自然数构成一个非空自然数子集,这样,子集中必定有一个最小的自然数,设为m。

显然m>0,记做n+1,这样n一定具有性质P,即P(n)为真存在n(P(n)∧&not;P(n+1))╞╡对于任意的k(&not;P(k)∨P (k+1))不满足╞╡对于任意的k(P(k)→P(k+1))不满足。

假设推理结果与已经完成的归纳推理矛盾,所以假设错误。

所有自然数都有性质P。

二、第二数学归纳法第二数学归纳法原理是设有一个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如果:(1)当n=1时,命题成立;(2)假设当n≤k(k∈N)时,命题成立,由此可推得当n=k+1时,命题也成立。

那么根据(1)(2)可得,命题对于一切正整数n来说都成立。

用反证法证明:假设命题不是对一切自然数都成立。

命N表示使命题不成立的自然数所成的集合,显然N非空,于是,由最小数原理N中必有最小数m,那么m≠1,否则将与(1)矛盾。

所以m-1是一个自然数。

但m是N中的最小数,所以m-1能使命题成立。

这就是说,命题对于一切≤m-1自然数都成立,根据(2)可知,m也能使命题成立,这与m是使命题不成立的自然数集N中的最小数矛盾。

因此定理获证。

数学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

1数学归纳法1 基本原理数学归纳法是以皮亚诺的归纳原理为数学基础.由于可以证明归纳公理和最小数原理等价,所以人们常用最小数原理证明数学归纳法.我们先对最小数原理作一介绍.最小数原理 设M 是自然数集的一个非空子集,则M 中必有最小数,即0n M ∃∈,使得,n M ∀∈均有0n n ≥.为了便于说明数学归纳法的其他表现形式,我们先证明如下结论: 定理1 设A 是一个非空集合, 12,,,,K A A A ⋅⋅⋅⋅⋅⋅均为非空集合,12K A A A A =⋃⋃⋅⋅⋅⋃⋃⋅⋅⋅,若1n A ∀∈,有命题()P n 成立.又在假设k n A ∀∈,命题()P n 成立的前提,能推出1k n A +∀∈,命题()P n 成立,则n A ∀∈,命题()P n 成立.证 用反证法.若结论不成立,即0n A ∃∈,使得命题()P n 不成立,因为12K A A A A =⋃⋃⋅⋅⋅⋃⋃⋅⋅⋅,所以n 属于某个i A ,令{,()}i B i n A P n =∃∈使得不成立,则B ≠∅,且B N ⊆.由最小数原理知, B 中有最小数s ,由于s 是集合B 的最小数,又1,()n A P n ∀∈成立,所以1,s >所以11s -≥.由s 的规定知, 1s n A -∀∈,命题()P n 成立,再由定理的条件知,s n A ∀∈命题()P n 均成立,这与s n A ∃∈,使得()P n 不成立相矛盾,故原假设不成立,即定理结论成立.定理2 (跳跃归纳法) 设()P n 是关于正整数n 的命题,若(1),(2),,(),(2)P P P l l ⋅⋅⋅≥均成立,又在假设()P k 成立的前提下,能推出()P k l +成立,则对于一切正整数n ,()P n 均成立.在跳跃归纳法中,人们常把整数l 称为归纳跨度.在定理1中,对集合k A 作出不同的规定,我们还可以得到如下形式的倒退归纳法. 定理 3 (倒退归纳法) 设对于00(1)n n n =≥,命题0()P n 成立,若由()P k 成立能推出(1)P k -成立, 0()k n ≤,则对于0{1,2,,}n n ∈⋅⋅⋅,命题()P n 均成立.定理4 (倒退归纳法) 若对于2,1,2,kn k ==⋅⋅⋅,命题()P n 成立.又由()P k 成立能推出(1)P k -成立,则对于n N ∈,命题()P n 均成立.除上述表现形式外,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写出不同形式的数学归纳法.3 方法解读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要注意如下几点:(1)注意归纳起点的选择.有些关于正整数n 的命题,由(1)P 成立不一定能推出(2)P 成立,由(2)P 成立也不一定能推出(3)P 成立,只有从某个0n 开始,当0k n ≥时,由()P k 成立能推出(1)P k +成立,此时归纳起点可从0n 开始,对于0(1),(2),,(1)P P P n ⋅⋅⋅-的证明则另想他法.(2)注意归纳形式的选择.归纳法有多种表现形式,应把握题型特点,选择适当的归纳法.例如,若由命题()P k 成立不易推出(1)P k +成立,而由命题()P k 成立易推出()P k l + (2)l ≥成立,这时应用跳跃归纳法.又如,若由()P k 成立不易推出(1)P k +成立,而由()P k 成立易推出(1)P k -成立,这时应选择倒退归纳法.(3)注意加强命题.有些关于自然数的命题()P n ,直接用归纳法证明()P n 成立比较困难,这时可考虑证明()P n 的加强命题()f n ,这里()f n 是()P n 的充分条件.(4)注意命题的活化.有些关于某些特定整数的命题0()P n ,直接证明比较困难时,这时可考虑证明命题()P n ,而将0()P n 看成是()P n 的特例.(5)注意创造条件用归纳假设.有些关于正整数的命题()P n ,在证明(1)P k +时不能直接运用归纳假设,这时应将(1)P k +的条件作适当的转化,使之满足归纳假设的条件,进而用归纳假设完成证明.(6)注意归纳变量的选择.有些关于双变元的命题(,)P m n ,可用双变元归纳法证明.若用单变元归纳法证明,这时应注意选择归纳变量是m 还是n .例1 试证明对任何自然数6n ≥,每一个正方形都可分成n 个正方形. 证 当 6,7,8n = 时,由图1知结论成立.假设对于(6)n k k =≥时结论成立,那么对于3n k =+,我们先将正方形分成k 个正方形,图1再将这k 个正方形中的一个分成4个小正方形,从而得到3k +个正方形,即3n k =+时结论成立.由归纳法原理知结论成立.例2 设()f n 是N N ++→的映射,满足: (1)(2)2f =;(2),m n N +∀∈,有()()()f mn f m f n =; (3)当,m n N +∈且m n <时有()()f m f n <. 证明对于任意正整数n ,都有()f n n =.证 由条件(1)及(2),不难用数学归纳法证明:k N +∀∈,有(2)2k k f =.对于n N +∈,当1n =时,因为(1)f N +∈,所以(1)1f ≥.又由(3)知 (1)(2)2f f <=,所以(1)1f ≤,从而有(1)1f =.又当1n >且2()k n k N +=∈/时,必存在这样的m N +∈,使得122mm n +<<,设2,121,m m n s s =+≤≤-由于112(2)(21)(22)(221)(2)2mm mmmmm m f f f f f ++=<+<+<⋅⋅⋅<+-<=,又 (2)mf j N ++∈,从而有(2)2,121mmmf j j j +=+≤≤-.所以 (2)2,mmf s s +=+ 所以 ()f n n =.例3 证明:存在正整数的无穷数列{}n a ,满足123,a a a <<<⋅⋅⋅使得对所有正整数n ,22212n a a a ++⋅⋅⋅+都是完全平方数.证 我们证明如下命题:存在正整数的无穷数列{}n a ,123,a a a <<<⋅⋅⋅使得对任意正整数n ,22212n a a a ++⋅⋅⋅+为奇数的平方.下面我们归纳构造满足条件的数列.对于1n =,取15a =.假设对于12,,,,k n k a a a =⋅⋅⋅已给定,满足 12,k a a a <<⋅⋅⋅<且对于222121,i i k a a a ≤≤++⋅⋅⋅+均为奇数的平方.那么对于1,n k =+ 设222212(21)ka a a m ++⋅⋅⋅+=+,取221(22),k a m m +=+则有222212122222222(21)(22)(22)2(22)1(221),k k a a a a m m m m m m m m m +++⋅⋅⋅++=+++=++++=++所以2222121k k a a a a +++⋅⋅⋅++也是奇数的平方.由归纳法原理知满足条件的数列存在.例4 设 1112n a n=++⋅⋅⋅+,求证:当2n ≥时,有2322()23n n a a a a n>++⋅⋅⋅+.分析 由2322()23k k a a a a k>++⋅⋅⋅+,推不出 231212()231k k a a a a k ++>++⋅⋅⋅++.事实上,因为22212121(),11(1)k k k k a a a a k k k +=+=+++++若用归纳假设放缩不等式,则有232123121231212212()231(1)2212()23111(1)212()()2311(1)k k k k k k k k k a a a a a k k k a a a a a k k k k a a a a a k k k +++++>++⋅⋅⋅+++++=++⋅⋅⋅++-+++++=++⋅⋅⋅++-++++312231222112()()23111(1)12()(1)231(1)k k a a a k k k k a a a k k ++=++⋅⋅⋅++-+++++=++⋅⋅⋅+-++(1)式右边比我们要证明的结论小,这说明用归纳假设放缩时已放缩过度.为此我们希望通过加强命题的方法来证明.设()g n 是一个非负数列,我们希望能有2322()()23n n a a a a g n n>++⋅⋅⋅++, (2)下面我们分析()g n 应满足的条件.若结论成立,因为22212121(),11(1)k k k k a a a a k k k +=+=+++++用归纳假设 2322()()23k k a a a a g k k>++⋅⋅⋅++,则有232123122212()()231(1)12()(1)()(1)231(1)k k k k a a a a g k a kk k a a a g k g k g k k k ++>++⋅⋅⋅++++++⎡⎤=++⋅⋅⋅++++-+-⎢⎥++⎣⎦要 231212()(1)231k k a a a a g k k ++>++⋅⋅⋅++++,只要21()(1)0(1)g k g k k -+->+即 21(1)()(1)g k g k k +<-+. (3)也就是说,若我们想通过数学归纳法证明(2)式,只需证(2)式中的()g n 满足(3)式即可.现在我们取1()g n n=,容易验证()g n 满足(3)式,从而我们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加强命题:对于2n ≥,有23212()23n n a a a a nn>++⋅⋅⋅++. (4)(4)式的证明留给读者去完成.例5 设S 为一个有2010个元素的集合,N 为满足201002N ≤≤的整数,证明可以将S 的子集进行黑白染色,使得(1)任意两个白子集的并集仍是白子集; (2)任意两个黑子集的并集仍是黑子集; (3)恰有N 个白子集.证 (一般化)当1n =时,S 的子集为,S ∅.对于02N ≤≤,将它们中的N 个子集染成白色,其余子集染成黑色,这种染色的结果满足3个条件.假设对于n k =,结论成立,那么对于1211,{,,,,},k k n k S a a a a +=+=⋅⋅⋅将S 的不含1k a +的子集分别记为122,,,k A A A ⋅⋅⋅,S 的含1k a +的子集分别记为122,,,k B B B ⋅⋅⋅,使得对于12ki ≤≤,有 1{}i i k B A a +=⋃.现对于满足102k N +≤≤的N ,若02k N ≤≤,则用归纳假设将122,,,kA A A ⋅⋅⋅中的N个子集染成白色,其余的子集染成黑色,使其满足题中条件(1),(2),然后将122,,,kB B B ⋅⋅⋅全染成黑色,这种染色方式恰有N 个白子集,并且任意两个白子集的并集仍为白子集,任意两个黑子集的并集仍为黑子集.若1212k k N ++≤≤,设2,12,k k N r r =+≤≤则用归纳假设将122,,,kA A A ⋅⋅⋅中的r个染成白色,其余2k r -个染成黑色,使其满足条件(1)和(2),然后再将122,,,kB B B ⋅⋅⋅全部染成白色.这种染色方式共有2k r N +=个白子集,并且任意两个白子集的并集仍为白子集,任意两个黑子集的并集仍为黑子集.综上可知,命题对一切n 均成立.特别对2010n =也成立. 例6 证明:任意正的真分数m n都可以表示成不同的正整数的倒数之和.证 我们对()m n <进行归纳. 当1m =时,结论成立.假设对于m k <的正整数都成立,那么对于m k =和任意n k >,若k n ,则1k n nk=,结论成立.若k 不整除n ,设,n qk r q =-为正整数,0,r k <<则有1k kq n r r nnqnqqnq+===+.由归纳假设知,12111,sr nn n n =++⋅⋅⋅+其中121s n n n <<<⋅⋅⋅<是互不相等的正整数,所以121111,sk nqqn qn qn =+++⋅⋅⋅+其中12s q qn qn qn <<<⋅⋅⋅<,所以命题成立.例7 、设有2(1)nn ≥个球,把它们分为若干堆.我们可以任意选甲、乙两堆按照如下规则移动:若甲堆的球数1m 不少于乙堆的球数2m ,则从甲堆拿2m 个球放到乙堆中去,这样算挪动一次.证明可以经过有限次挪动把所有球合并成一堆.证明 1n =时,2个球分成堆有2种可能:一堆2个;二堆,一堆1个.结论显然成立. 今假设n=k 时结论成立.即2k 个球的任意分成若干堆,总可以通过有限次移动把它们合成一堆.那么对于12k +个球分成若干堆,注意到总球数是2的数倍,依各堆球的个数被2除后的余数不同而将球堆分为2类:第一类由其所含球数是2的倍数的球堆组成;第二类由其所含球数是2的倍数加1的球堆组成;设第二类共有s 堆,则我们断言s 为偶数,否则与总球数是2的倍数矛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归纳法原理(六种):【第二归纳法】【跳跃归纳法】【反向归纳法】一行骨牌,如果都充分地靠近在一起(即留有适当间隔),那么只要推倒第一个,这一行骨牌都会倒塌;竖立的梯子,已知第一级属于可到达的范围,并且任何一级都能到达次一级,那么我们就可以确信能到达梯子的任何一级;一串鞭炮一经点燃,就会炸个不停,直到炸完为止;……,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多着呢!数学归纳法原理设P(n)是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若(I)命题P(1)成立;(Ⅱ)对所有的自然数k,若P(k)成立,推得P(k+1)也成立.由(I)、(Ⅱ)可知命题P(n)对一切自然数n成立.我们将在“最小数原理”一章中介绍它的证明,运用数学归纳法原理证题的方法,是中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它是一种递推的方法,它与归纳法有着本质的不同.由一系列有限的特殊事例得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通常叫做归纳法,用归纳法可以帮助我们从具体事例中发现一般规律,但是,仅根据一系列有限的特殊事例得出的一般结论的真假性还不能肯定,这就需要采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它的正确性.一个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P(n),常常可以用数学归纳法予以证明,证明的步骤为:(I)验证当n取第1个值no时,命题P(no)成立,这一步称为初始验证步.(Ⅱ)假设当n=k(k∈N,后≥no)时命题P(k)成立,由此推得命题P(k+1)成立.这一步称为归纳论证步.(Ⅲ)下结论,根据(I)、(Ⅱ)或由数学归纳法原理断定,对任何自然数(n≥no)命题 P(n)成立.这一步称为归纳断言步,为了运用好数学归纳法原理,下面从有关注意事项与技巧及运用递推思想解题等几个方面作点介绍.运用数学归纳法证题时应注意的事项与技巧三个步骤缺一不可第一步是递推的基础,第二步是递推的依据,第三步是递推的过程与结论.三步缺一不可.数学归纳法的其他几种形式还有:第二数学归纳法;跳跃数学归纳法;倒推数学归纳法(反向归纳法);分段数学归纳法二元有限数学归纳法;双向数学归纳法;跷跷板数学归纳法;同步数学归纳法等。

1.5归纳法原理与反归纳法数学归纳法是中学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中学教材中的数学归纳法是这样叙述的:如果一个命题与自然数有关,命题对n=1正确;若假设此命题对n-1正确,就能推出命题对n也正确,则命题对所有自然数都正确.通俗的说法:命题对n=1正确,因而命题对n=2也正确,然后命题对n=3也正确,如此类推,命题对所有自然数都正确.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样形象地说明就足够了;但是毕竟自然数是无限的,因而上述描述是不够严格的,有了皮阿罗公理后,我们就能给出归纳法的严格证明.1. 第一数学归纳定理1.19如果某个命题T,它的叙述含有自然数,如果命题T对n=1是正确的,而且假定如果命题T对n的正确性就能推出命题T对n+1也正确,则命题T对一切自然数都成立.(第一数学归纳)证明设M是使所讨论的例题T正确的自然数集合,则(1) .设,则命题T对n正确,这时命题对也正确,即(2)所以由归纳公理D,M含有所有自然数,即命题T对所有自然数都成立.下面我们给出一个应用数学归纳法的命题.例1求证证明(1)当n=1时,有所以n=1,公式正确.(2)假设当k=n时,公式正确,即那么当k=n+1时,有所以公式对n+1也正确.在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某些命题时,证明的过程往往归纳到n-1或n-2,而不仅仅是n-1,这时上述归纳法将失败,因而就有了第二数学归纳法.在叙述第二归纳法以前,我们先证明几个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2. 第二数学归纳法命题1若,则.证明因为所以所以命题21是自然数中最小的一个.证明若,则有前元b,所以命题3若,则.(即数与+1是邻接的两个数,中间没有其他自然数,不存在b,使得.)证明若,则.因为,所以,即.由上述有关自然数大小的命题,我们得出下面定理,有时也称为最小数原理.定理 1.20自然数的任何非空集合A含有一个最小数,即存在一个数,使得对集合A中任意数b,均有.证明设M是这样的集合:对于M中任意元素,对A中任意元素,均有则M是非空集合.因为,由归纳公理(4)知,一定存在一个元素.但,即,否则由得M=N,这显然不可能.现在我们证明.因为若,则A中任意元素所以,与矛盾,所以m即为A中最小元素.上述定理也称为最小数原则,有的作者把它当成公理,用它也可以证明数学归纳法,下面我们给出所谓第二数学归纳法.(第二数学归纳法)定理1.21对于一个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T,若(1)当n=1时命题T正确;(2)假设命题T对正确,就能推出命题T对正确.则命题T对一切自然数正确.证明如果命题T不是对所有自然数都成立,那么使命题不成立的自然数集合M就是非空集合,由定理1.20,M中含有一个最小数k,且(∵k=1命题正确),所以对一切,命题T成立,又由(2)推出命题T对k正确.结论矛盾.下面我们给出两个只能应用第二数学归纳法而不能应用第一归纳法解题的例子.例2已知数列,有且求证.证明对n=1,有; 所以命题对n=1正确.假设命题对正确,则所以命题对n=k正确.由第二数学归纳法本题得证.例3已知任意自然数均有(这里)求证证明(1)当n=1时,由,得所以命题对n=1正确.(2)假设对命题正确,这时,当n=k+1时,(1)但是(2)又因为归纳假设对命题正确,所以所以由(1)和(2)式得消去,得解得舍去)所以命题对n=k+1也正确.上边的两个例子,实际上例2命题归结到n-1和n-2,而例3则需要归结到1,2,…k,由此可见,第二数学归纳法的作用是不能由第一归纳法所替代的.现在我们继续讲数学归纳法.当然,归纳并一定从n=1开始,例如例2数列的例子,也可以从某数k开始.数学归纳法还有许多变形,其中著名的有跳跃归纳法、双归纳法、反归纳法以及跷跷板归纳法等,下面我们就逐个介绍这些归纳法.3.跳跃归纳法若一个命题T对自然数,都是正确的;如果由假定命题T对自然数k正确,就能推出命题T对自然数正确.则命题对一切自然数都正确.证明因为任意自然数由于命题对一切中的r都正确,所以命题对都正确,因而对一切n命题都正确.下面我们给出一个应用跳跃归纳法的一个例子.例4求证用面值3分和5分的邮票可支付任何n(n≥8)分邮资.证明显然当n=8,n=9,n=10时,可用3分和5分邮票构成上面邮资(n=8时,用一个3分邮票和一个5分邮票,n=9时,用3个3分邮票,n=10时,用2个5分邮票).下面假定k=n时命题正确,这时对于k=n+3,命题也正确,因为n分可用3分与5分邮票构成,再加上一个3分邮票,就使分邮资可用3分与5分邮票构成.由跳跃归纳法知命题对一切n≥8都成立.下面我们介绍双归纳法,所谓双归纳法是所设命题涉及两个独立的自然数对(m,n),而不是一个单独的自然数n.4. 双归纳法若命题T与两个独立的自然数对m与n有关,(1)若命题T对m=1与n=1是正确的;(2)若从命题T对自然数对(m,n)正确就能推出该命题对自然数对(m+1,n)正确,和对自然数对(m,n+1)也正确.则命题T对一切自然数对(m,n)都正确.关于双归纳法的合理性证明我们不予说明,只给出一个例子.例5求证对任意自然数m与n均有证明(1)当时,命题显然正确,即(2)设命题对自然数对m与n正确,即这时即命题对数对(m+1,n)正确;另一方面即命题对数对(m,n+1)也正确,由双归纳法知,命题对一切自然数对(m,n)都成立.5. 反归纳法若一个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T,如果(1)命题T对无穷多个自然数成立;(2)假设命题T对n=k正确,就能推出命题T对n=k-1正确.则命题T对一切自然数都成立;上述归纳法称为反归纳法,它的合理性我们做如下简短说明:设M是使命题T不正确的自然数,如果M是非空集合,则M中存在最小数m,使得命题T对k=m不正确;由于命题对无穷多个自然数正确,所以存在一个,且命题T对正确;由于命题T对m不正确,所以命题对也不正确,否则由命题T对正确就推出命题T对m正确.矛盾!这样,命题T对m+2也不正确,经过次递推后,可得命题T对也不正确.这与已知矛盾,所以M是空集合.反归纳法又称倒推归纳法,法国数学家柯西(1789-1857)首次用它证明了n个数的算术平均值大于等于这n个数的几何平均值.例6求证n个正实数的算术平均值大于或等于这n个数的几何平均值,即证明当n=2时,因此命题对n=2正确.当n=4时,因此命题对n=4正确同理可推出命题对n=23=8,n=24,…,n=2s…都正确(s为任意自然数),所以命题对无穷多个自然数成立.设命题对n=k正确,令则(容易证明上述是一个恒等式.)由归纳假设命题对n=k正确,所以所以即命题对n =k-1也正确,由反归纳法原理知,命题对一切自然数成立.由于上述不等式是著名不等式,我们再给出几种证明:前已证明,命题对n=2m时正确,设n<2m,令这时我们有即命题对n<2m正确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妨设n个数为,显然当n=1时命题正确.设命题对正确,令则因为,所以所以命题对n=k+1正确,由第一归纳法知,命题对一切自然数成立.另一个有趣的证明是由马克罗林给出的,我们知道,若保持和不变,以分别代替和,这时两个数的和仍然是s,但两个数的积却增加了,即实际上两个数的算术平均值大于几何平均值,只有当两个数相等时才有等号成立.现在我们变动诸数,但保持它们的和不变,这时乘积必然在时取极大值.因为若不等于,我们用分别代替与,则仍然不变,但它们的乘积却增加了.而当时,所以n个数的算术平均值大于等于几何平均值.下面我们给出应用上述不等式的例子.例7在体积一定的圆柱形中,求其中表面积最小的一个(即在容积一定罐头中,求表面积最小的一个).解设圆柱的高为x,底圆半径为y,体积为V=常数,表面积为S,则其中V为常数,欲求S的极小值.已知,所以即显然只有当时,S取最小值.即当x=2y时,S值最小.例8求证在所有具有相同面积的凸四边形中,正方形的周长最短.证明用abcd表示四边形的四条边,为a与b的夹角,为c与d的夹角,用A表示四边形的面积,则由(2)式得由(1)式得其中再利用半角公式,得所以===如令四边形周长,得因为,所以要使p最小(A为常数),只有当上式取等号时.即当,且度,这样的四边形只能是正方形.6. 最后,我们给出跷跷板归纳法.有两个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A n与B n,若(1)A1成立;(2)假设A k成立,就推出B k成立,假设B k成立就推出A k+1成立.则对一切自然数n, A n与B n都成立.这里我们只给出一个例子说明上述归纳法.例已知求证证明令,(1)当n=1时,所以A1成立.(2)所以A2成立.设A k成立,则即Bk成立.若Bk成立,则即A k+1成立.由跷跷板归纳法知,一切A n和B n都成立.练习1.5(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2)求证.(3)已知,且,求证.程序原理:【中途点法】【消数法】【消点法】现在,计算机已极大地普及,相当多的工作都由计算机来处理.要计算机处理某个问题,首先就得将这个问题编成计算机语言——编程.因此,学习计算机常识少不了谈论编程问题.这个常识性问题中也蕴含了我们解数学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程序原理.这条原理要求做事情应按照一定的程序步骤,这个原理和切分原理一样,是不需要证明而为人们承认,并得到广泛运用的.在运用这个原理时,要注意如下几点:(1)分步的有效性.完成这件事的任何一种方法,都要分成几个步骤执行,因此,首先要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一个分步标准,标准不同,分成的步骤也可能不同.各个步骤是相互依存的,必须而且只能连续完成各步骤,这件事才告完成.(2)过程的确定性,把这几个步骤看做一个过程,任何一种解决方法都可归结为这几个步骤形成的过程,而无其他过程.(3)选择的均等性.对于每一个i(i=1,2,…,n-1),第i步中的每一种方法在其后续步骤(第i+1步)中,均可选用mi+1种方法中的一种.(4)解答的准确性.每一步的解答应尽可能准确,以避免“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程序原理及其应用程序原理I 解决一个问题(或做一件事),先将待解决的问题适当分解成程序步骤问题,最后按此程序步骤把问题解决,或把一个处理问题的“全过程”恰当地分成几个连接进行的较为简单的“分过程”,最终获得问题的解决,我们在数学解题中,运用的中途点法、消点法、消数法等都是程序原理I的体现.中途点法运用程序原理I解题,可以对某个数学问题在已知与结论之间建立若干小目标或中途点,亦即把原问题分解成一些有层次顺序的小问题,逐个解决这些小问题,逐步达到一个后继一个的小目标或中途点,最后使问题解决,建立中途小目标,可采用倒推(如例1、例2)、顺推(如例3、例4等)、两头推(如例5、例6)、猜测或尝试(如例7)等手段.采用中途点法解题是我们解题的最基本方法之一.它和分解迭加一样,我们早就实践了,在学习中有相当多的数学问题都可采用中途点法解答,下面我们看几个稍难一点儿的例子.消数法求解有关代数问题时,先将题设条件中的有关常数巧妙地消去,然后根据消去常数后的式子的特点,分解变形,推演等方式获得所求的结果的方法,我们称为消数法.消点法在研究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中,张景中院士以他多年来发展的几何新方法(面积法)为基本工具,提出了消点思想,和周咸青、高小山合作,于1992年突破了这项难题,实现了几何定理可读性证明的自动生成.这一新方法既不以坐标为基础,也不同于传统的综合方法,而是一个以几何不变量为工具,把几何、代数逻辑和人工智能方法结合起来所形成的开发系统.它选择几个基本的几何不变量和一套作图规则并且建立一系列与这些不变量和作图规则有关的消点公式,当命题的前提以作图语句的形式输入时,程序可调用适当的消点公式把结论中的约束关系逐个消去,最后水落石出,消点的过程记录与消点公式相结合,就是一个具有几何意义的证明过程.基于此法所编的程序,已在微机上对数以百计的困难的几何定理完全自动生成了简短的可读证明,其效率比其他方法高得多,这一成果被国际同行誉为使计算机能像处理算术那样处理几何的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碑,是自动推理领域三十年来最重要的成果.更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方法也可以不用计算机而由人用笔在纸上执行.这种方法我们称为证明几何问题的消点法,消点法把证明与作图联系起来,把几何推理与代数演算联系起来,使几何解题的逻辑性更强了,它结束了两千年来几何证题无定法的局面,把初等几何解题法从只运用四则运算的层次推进到代数方法的阶段.从此,几何证题有了以不变应万变的程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